日本小说赤茧及解析

日本小说赤茧及解析
日本小说赤茧及解析

高中生经典阅读训练

赤之茧(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

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可,这是我的家啊!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

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

最后,我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茧内,时光

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

参考答案

11.(1)(5分)BD(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A原因解说有误,C我的思想解析有误,D欣喜结局有误。)

(2)(6分)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1分)②运用对比的写法,(1分)用人们的赶回居所与我的无家可归对比,街上房屋鳞次栉比与我无栖身之处对比,(1分)反衬突出我的孤独、苦闷和缺乏归属感,奠定感情基调;(1分)③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分)④引出下文我对家的追寻。(1分)(3)(6分)

(3)①女人是一个不理解我的想法和行为的普通百姓;(2分)②她表面上待人友好,实则冷漠。(2分)③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2分)

(4)(8分)①寻找家,象征着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探索和找寻;②家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归属感;③变身为赤茧象征着为追求自己的归属感而和这个不合理社会的永远决裂,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抗;④赤茧的赤色象征着生命之色,完全封闭的茧象征着作者与社会现实的隔离,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⑤房舍、水泥管公园的板凳等象征着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⑥公园里的警察,象征着国家权利与国家的既成秩序。(答到4点即可)

文本解析:安部公房是日本现代派代表作家之一,《赤茧》是他存在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文章运用了超现实的寓意,来表现和揭示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在这种情况下的种种生存困惑,创作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通过变形成赤茧来象征性地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苦闷和归属感的丧失,督促人们反观自我,认清自身所处的社会的荒谬,而开始与命运抗争。

这个赤茧的形成是主人公对于“家”的强烈渴求的结果。对于“家”的归属感的追求。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家”,他所追求的“家”和警察和女主人的“家”是不同的,他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家”。所以在这个追求破灭之后,他变成了一个赤茧,他无法在现实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所以他为了追求自己的归属感而丧失了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品的最后一段情节描写并非画蛇添足。

人变形为异形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在这里展现出了一幅幅荒诞离奇的图景。将文章的主人公设定在一个赤茧这样的物体里面。赤色代表着生命之色,革命之色,而茧是完全封闭的,完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些都象征性地表现着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对于人的生存没有归属感这种现状的反抗。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郁达夫_私小说和_他_叙事_李杭春

郁达夫: 私 小说和﹃他—叙事﹄ 李杭春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小说史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小说力量,甚至在那个东夷小岛始终被尊为“纯文学”的正宗,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佐藤春夫……这些为郁达夫所熟知和崇拜的名家就都是私小说作家。所谓私小说,即汉译的“自我小说”,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自传体小说,其基本精神是生活与作品的一致性,标榜艺术即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因而从作品看,私小说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作品往往直接以作家个人的自我生活为素材,直接书写作家一己的生命体验;而在作家本人,也有相当充分的献身艺术的准备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 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脱除一切包装和伪饰把自己的人性之弱暴露在文学作品中,从而也是暴露在大众面前。 郁达夫无疑是赞同并且履行私小说的这些文艺论点的。他称自己的创作为“自叙传”小说。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写道:“我觉得`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作家不仅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作家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而且,“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 (个体———引者注)是决不能丧失的”,“作家的个体,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的”,郁达夫

这样几次三番地重申着自己的创作主张,重申着艺术真实与生活经验、作家个体的紧密联系,确定无疑地表明了他与日本私小说的精神联系。 可以设想,在私小说中,选择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并且会令创作者得心应手。而事实上,私小说(即“我”小说)这一称谓本身就已经直观地表明了叙述人“我”的必然在场,它应该符合的是“我—叙事”模式而不是其它。日本作家创作的私小说基本上也遵循这一模式。但是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这样的叙事方式却并不是全部。或者说,自叙传小说而以“我—叙事”的,仅仅只是郁达夫小说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大致地对郁达夫小说作这样一种划分:凡主人公的性格较为激进、情感较为升华的作品,如《血泪》、《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茑萝行》等等,往往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式出现;而但凡有性情感伤忧郁苦闷颓废甚至较多病态的主人公的文本,却总是以“他—叙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虽然这些主人公也一样带有许多郁达夫个人生活的烙印,却不容置疑地被称作“文朴”、“于质夫”、“伊人”,或者干脆以“他”命之,而很少以“我”的身份和形象出场。这样的划分自然很不科学,但似乎极少有例外的,除了《迷羊》。乍一看,《迷羊》中的“我”似乎是一个例外,但小说的“后叙”却告诉我们这是某位病人的一篇忏悔录,这个“我”当然只是这位病人,而与真正的“我”———在A地的一个专门学校里教书的先生———无关。写作私小说而竭力回避“我”的出现,这在郁达夫小说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事实上,“我”也好,“他”也好,他们都是带有鲜明郁达夫个人色彩的人物。从体貌特征看,我们看到《银灰色的死》中的“他”:“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陷入的眼窝看来,他定是一个清瘦的人”;《茫茫夜》于质夫:“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南迁》伊人:“清瘦的面貌,和纤长的身体”,几乎都是郁达夫形象的翻版;而性情的忧郁、孤独、卑怯、多情、近乎病态的敏感更是“他”们与作者一致的共性,甚至连精通英语德语这些细节都反映在“他”身上,以至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证实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大多是私小说所推崇的艺术与生活高度一致的结果,或者说,就是作者的生活和他的艺术紧抱在一块的结果。 而郁达夫在小说中之所以以“他”取代“我”,尤其在那些大胆直率表白“性的苦闷、生的苦闷”的小说中更是如此,恐怕更多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郁达夫一直抱着“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凡的苦闷就对了”(《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的信念写作,但事实上,心思格外敏锐的郁达夫何尝没有意识到“故国的许多奇波骇浪”,“社会的许多暗箭明创”(《〈鸡肋集〉题辞》),和在“人少畜生多”的环境下饱尝的“碰壁,碰壁,再碰壁”的滋味,这一切便成了“现在的噤若寒蝉的畏缩的由来”(《忏余独白》),因而,由“他”取代“我”,未尝不是这种“噤若寒蝉”的“幽闭状态”下的一种突围方式,未尝不是对“那些维护风化的批评家”发放的“半脸微笑的嘲叽”(《〈鸡肋集〉题辞》):看哪,这些苦闷、颓唐都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或者说,都是人物的,与作者无关……就象《迷羊》的“后叙”告诉大家———那个“我”是“他”,不是我。 但从叙事学意义上,我们却不得不肯定“他—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自叙传小说所产生的独特的叙事效果。 我们以《沉沦》为例。虽然《沉沦》不能代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_透视志贺直哉_母亲的死与继母_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 ur nal of Shaa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y(P 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33Sup.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 透视志贺直哉 母亲的死与继母 南!海 (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近代私小说作家,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名篇被视为近代日本小说的典范文本,受到极高的评价。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 母亲的死与继母既描绘了自己生母逝去的详细经过,又写到了继母的到来,两者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用意深远,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私小说;日本小说;志贺直哉 中图分类号:I313 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2-0148-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南海(1966 ),男,辽宁大连市人,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 !!日本私小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正传人继承并发展了自我暴露的主张,作家将自我视为艺术存在与表现的基础,强调作家生活与作品内容的统一,因此,日本著名评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即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这一特质在小说 母亲的死与继母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篇小说是1912年志贺直哉29岁时创作的作品,他以自己13岁那年亲身经历过的生母阿银的去世及父亲与继母阿浩的再婚为素材生动地描述了两位母亲各自不同的命运。 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其作品 生母的信及 白线当中非常直率地表达了对生母阿银的怀念,讲述了许多有关生母昔日的往事。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青年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期间却从未过多地讲述过生母。本文 母亲的死与继母及 母亲的死与布袜子的记忆同时创作于1912年1月,自那以后一直到前文所涉及的两篇作品之间的近40年当中,作为对实际存在的人物的正面描写到母亲,或将母亲作为中心人物的作品一篇也没有。他的长篇之作 暗夜行路序篇中曾经出现的母亲按照志贺直哉自己的解释,?虽说母亲仅仅出现在序篇,可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这是祖母#。此外描述作者实际经历的如 在城崎、 和解、 山形等作品中虽也涉及到生母阿银,不过也就短短数行而已。志贺直哉的小说世界往往被人们嘲笑为结局不过是反映骨肉亲人之间的爱憎关系,他的作品中以祖父、祖母、父亲为首,反复描写到许多亲人,可惟独生母阿银的登场次数偏少这一点显得更为奇怪。但是,这并不表示志贺直哉不关心自己的生母阿银,与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前文涉及到的两篇作品中所表明的一样,青年时代及其以后的他对亡母所怀有的那份不同寻常的思念与惋惜不容置疑地存在着。从志贺直哉1910年1月24日的日记记述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去给母亲上坟,途中泪流满面#,当时距生母的死已经过了15年,志贺直哉业已26岁,却仍旧对逝去的生母抱有强烈的思念。志贺直哉在他的作品 生母的信中曾经回忆到自己就读学习院时期,除了生母逝去的忌日以外也屡屡去上坟一事。因此可以看出他对生母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浓厚的。尽管如此,他把生母排斥于作品之外,从不表露自己那份思念惋惜之情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他在这篇小说当中对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描绘,试图分析揭示志贺直哉创作的立意所在。原作共分7个章节,本文节选的原文部分后标注的数字即指所选章节。 一、生母的逝去以及志贺直哉 的反应 !!阅读了 母亲的死与继母一文后首先感受到的 148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文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关键词:郁达夫在日本多年受日本文尤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大致兴起于明治末期,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个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活的消极、阴暗面反对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板地摹写抛弃一切人工的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丑恶。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屡有论及,对他们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文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取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影响的痕迹。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生前命途多外身后毁誉不一,至今在文学史上似乎仍未能给他一个恰当的地位。但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和评介郁达夫作品的论文问世,使人耳目一新。郁达夫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论文都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有人将之归为作家的个人气质;有人说他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郁达夫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自我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供研究时参考.达夫正在日本留学。关于《沉沦》的写作过程,郁达夫曾说: 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找女孩喝酒,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笔墨游戏,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记得《沉沦》那一篇东西写好之后,曾给几位当时...... 文学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日双方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一事实,即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郭沫若就指出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接受了日本的洗礼的。”①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外文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建立起它的大厦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曾留学国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也不例外。综观他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广而杂的,俄、德、英、法等国的文学都曾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人都曾是郁达夫喜爱的作家,备受其推崇。从1911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余年的青春岁月。在日本的这段生活和体验,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从时间上来说,日本大正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五四”前后;从思想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要求“两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纪末的各种文艺思潮此消彼长、竞相争妍之际。耳濡目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受到日本大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而带有日本大正都市文化的品格。他的小说不是从中国农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学生课堂的周围生出来的。这一事实规定了他小说创作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实践是日本东京帝大出身者的文学,是日本大正时期都市文化的产物。日本大正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行。但是,日本自然主义不同于欧美的自然主义。在输入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与作家误解了自然主义一词的本来含义,发展成了貌似写实主义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思潮。“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日本式的文学样式。“私”是日语中“我”的中文字,由此引出了“自我小说”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自我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郁达夫自小孤独,十八岁独身一人在日本求学,过着一种思乡受歧视的生活。郁达夫曾说:“因别离而生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因贫困而来的那一种优郁哀伤之感,更因孤独而起的那一种离合幻妙之思,竟

简析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棉被》(一)

简析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棉被》(一) 论文关键词:私小说;人性;自供状;灵与肉;社会道德 论文摘要: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日本“私小说”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20世纪初的日本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兴起,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军国主义政策与劳苦大众痛苦生活的矛盾十分尖锐激烈,有一些作家面对这一现实,感到苦闷仿徨,他们对社会现实不满意,但是无可奈何。他们不想为军国主义的政策歌功颂德,为了逃避现实,他们把笔触转向对个人内心境界的探求,实质是在个人的小天地里麻醉自己的意志,逃避现实斗争的烦恼。当时,葛西善藏、宇野浩二、志贺直哉等作家,都相继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争相描写夫妻吵架、儿女私情,把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琐事写进小说。一时“私小说”竟成了文坛主流,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这些作者在作品中,往往把自己的“隐私”毫无保留地暴露给读者。而1907年田山花袋的《棉被》,可以说是开了日本“私小说”的先河,小说的成功,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中的地位。 《棉被》的主人公竹中时雄是一个中年作家,已经有3个孩子。一方面,创作生涯几经周折,现实的混乱使他压抑,创作难以为继,他只好到一个编辑部当编辑糊口。另一方面,回到家中,面对走路像鸭子的妻子,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和热情,生活了无生气。就在他苦闷寂寞之时,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横山芳子。芳子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文学创作,竹中时雄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同时他也觉得那女子对他有意。他为此深深地躁动不安。 《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田山花袋把竹中时雄对芳子的暗恋心理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来。实质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这里的“人性”指的是男子对美女的爱。这种爱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正常表现,或者说符合人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告诉我们,性的冲动是人类的最底层最原始的“自我”下意识表现。竹中时雄喜欢芳子,他工作的时候都想着芳子,见不到芳子,他会无端发闷,甚至发脾气,他深深地苦恼了。但另一方面,他是长者,为人师者,他是作家,为师的社会道德、职责与本份,又不时地阻止竹中时雄,不让他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怀。“那充满感情的无数封书信,说明两人的关系绝非寻常,正因为有妻室儿女,有社会舆论压力,又是师生关系,才没有陷人热恋的深渊”。可是,“在一起说话,心里扑通扑通直跳,目光碰到一起,就会喷发出火花,其深处确实隐藏着强烈的风暴。只要一有机会,那隐藏在深处的风暴马上就会得势,而妻室、社会舆论、道德、师生关系都会被一概置于脑后”。竹中时雄在想爱又不敢爱之中挣扎煎熬。作为一个血气刚烈,体格健全的男人,他很想得到芳子的爱情。因为妻子对他已经完全没有吸引力,没有了冲动。可是,作为老师,为人师表绝对不能对女弟子有任何非份之念。况且,自己还是个作家、编辑,接受过正统教育,懂得社会道德和责任,自己不能有越轨行为,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个丈夫,是个父亲,绝对不能抛妻弃子。最后,竹中时雄终于还是用传统的观念战胜了自己肉欲的要求。日本的“私小说”对中国的一些作家也是有着影响的,如郁达夫等人,就受过“私小说”的影响。同时,“私小说”也不能说只是作家自己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而毫无社会意义,这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像《棉被》这部小说应该也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它肯定了竹中时雄的选择,让作家的理性判断战胜了感情的冲动,弘扬了人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减少了破裂家庭的产生,维护了人伦与家庭,道德战胜了肉欲。这无疑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认可这种价值观、人生观的。日本著名评论家岛村抱月指出:“这是一篇活生生、赤裸裸的,大胆的人性的忏悔录,从这点来说,明治时代自有小说以来,早在二叶亭、红叶、藤村诸家所见端倪的东西,到了这部作品里,已经最明白而且有意识地表露出来了。”田山花袋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从田山花袋《棉被》看日本私小说的成因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24期 2008年第5期SerialNo.24 No.5,2008摘 要:“私小说”是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样式,它直接反映出20世纪日本的社会特征、文化、民众心理。 解读私小说的密钥是挖掘其形成“私”的空间的根源。以私小说的开山之作《棉被》为切入点,分析其“私”的社会、人文成因,皆在为进一步探究这种独特的文体寻求幽邃的路径。 关键词:私小说;《棉被》;自白中图分类号:I31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80-03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张修志(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从田山花袋《棉被》看日本私小说“私”的成因 张修志 (哈尔滨师范大学日语系,哈尔滨150080) 所谓“私小说”,并非日本近代文学中某一个时期的某一个特定流派,而是涵盖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小说样式,它的作者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众多小说家。大正年间(1912—1926)著名作家久米正雄曾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在写‘私小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者们回首近代文学的全过程,更明确地发现:“在现代日本作家中,无人没有写过私小说。”可以说,“私小说”的精神与方法浸透了整个日本近代文学史。在众多作品中田山花袋的《棉被》被称为私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以《棉被》为切入点,从“动荡曲折的创作背景”、“撕裂自己的创作心理”、“自白形式的创作笔法”三个方面分析私小说“私”的领域的成因。 田山花袋(1871—1930)日本小说家。1886年迁居东京,开始涉猎西欧文学。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从此转向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他写作不要技巧,只作客观、露骨的描写。1905年作为从军记者, 参加了日俄战争。1907年中篇小说《棉被》问世,被称为私小说的开山之作。 “《棉被》中的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 “作者在1905年出征之前,结识了冈山县的冈田美知代。这位少女爱读花袋的作品,经常致书作者表示仰慕与爱戴。对夫妻生活早有倦意的花袋对美知代抱有特殊的好感,随即信来信往,终于陷入热恋之中而不能自拔。” 田山花袋将自己和美知代的交往忠实地写入《棉被》,表达了“我”对自己的女学生深深的爱恋之情。作者能够将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客观地描述,完全由于他坦然的创作心境,田山花袋在《小说做法》一文中曾经谈到《棉被》的写作动机,他说:“我的《棉被》与作者没有任何考虑。既不是忏悔,也不是故意选择那种丑事而写下来。只不过把自己在人生中经历的某种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罢了。” 这虽有悖于社会的“伦理道德”,被很多人指为“不伦之恋”,但作者仍将自己生活中渴望激情、不能给予却又不想放手的心理暴露出来,主人公“我”坦言“真是混账!在恋爱上为啥要讲什么‘师生有别’呢?”恰恰是这种能够无所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反抗社会伦理束缚,追求真爱的行为,引起了很多渴望追求自由恋爱的读者的共鸣。这种勇于撕裂自己的心理,成为《棉被》真实性的保障,也由此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心理基础。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走进主人公“时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直接描写了“时雄”的心理想法:在得知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并与其幽会的时候,时雄喝醉后跑到芳子住处附近徘徊,他在心中反复叫喊着:“矛盾也好,什么也好,都是没有办法的。矛盾,没有节操,这都是事实,是无可奈何。事实!事实!”他还曾扪心自问,“小鸟儿只能和小鸟儿相配。自己已经没有美丽的羽毛,引不来那些小鸟儿了。”其后,当芳子提出要脱离他的监护和自己的男友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时雄觉得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压迫着自己的心胸。芳子既是他平凡生活中的花朵,也是精神上的食粮。一旦离开,自己又不得不再回到过去那种荒凉孤寂的平凡生活中,于是一种厌世情绪猛烈地向他的心胸袭来,他不平、嫉妒,他给芳子的父亲写信让其接芳子回去,他宁可让自己心爱的人离开自己回家,也不允许另一个男人陪伴在心爱的人身旁,即使自己什么都不能给予…… 一、解读田山花袋《棉被》 180——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对“私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郁达夫对“私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概括为”自我小说”,它和日本的”私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中日两国国情、文化心理和文学传统的不同,郁达夫的”自我小说”和日本的”私小说”这两种文学现象在内容上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关键词】:郁达夫;私小说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是文坛上颇受非议的一个,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刚一面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郁达夫笔下的人物都或多或少隐隐约约可见到他自己的影子。所有的一切,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郁达夫的这种”情感主义”的文学观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是有很大的关系。郁达夫曾留学日本10年,日本文学尤其是日本的”私小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私小说”是始于大正时代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通常以家庭、亲友为素材,描写人个身边琐事以及亲身体验之事,属于一种”告白”式的小说;又因为它倾向于从日常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表现个人的心境,所以又被称为”心境小说”。”私小说”的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就等于作者本人。葛西善藏、佐藤春夫等私小说家,都是郁达夫十分钦佩的。在留日期间,”私小说”为郁达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和大胆的写作内容,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早期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高潮,也无需铺垫。作品自始自终是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开的,讲述的是主人公自身的”琐事”。他的这种小说的创作法受了当时日本流行的”私小说”的影响,当时中国国内的其它作家大都不具有这种风格。 郁达夫以”受了伤的灵魂的叫喊”来写自叙传小说。《沉沦》是他的忧伤情感的记录。从《银灰色的死》到《出奔》50篇小说有40多篇自叙传,象《茫茫夜》中的于质夫的某些言行,《过去中》中的李白时的,追求老二而放弃老三对他的感情,”我们的时代过去了”的感慨。而《沉沦》中的”他”,虽然从表面上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但作家却站在一个全知的视角,通过第三者的口来讲述”我”的故事,结合小说的内容来看,熟悉郁达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主人公便是作家自己。这种自叙体的方式,那是与日本”私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郁达夫的自叙体小说吸取了日本私小说主人公就等于作者本人的这种叙事模式,注重自我的情绪,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他自己曾经说过:”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_私小说_简论

36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简论 潘世圣 在中国,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①这首先是因为,“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20世纪20年代,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日青年文学者,像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张资平、成仿吾等,以致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流派与时尚。“普罗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确切地认识“私小说”,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自己的文学。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以及目前的研究中(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私小说研究”)尚有诸多探讨余地的现状,笔者试图尽可能详尽地网罗相关历史资料,研读原著,借鉴日本研究界的研究成果,力求正确把握和描述“私小说”的历史状貌,在文学与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中,考察“私小说”的若干基本问题。

46日本学刊 2001年第3期 一、日本文学界有关“私小说”论争的历史 关于“私小说”这一概念,在日本研究界也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大体上是指以下两类小说:一是以家庭和文坛交友为素材、如实描写个人私生活事实的“身边杂记小说”;二是彻底抛开日常现实生活素材,单纯描写观照人生时所浮现出来的某种心境的“心境小说”。但现在在习惯上人们往往把身边杂记小说称作“私小说”,与“心境小说”并列使用。有必要特别申明的是,所谓“私小说”,并非日本近代文学中某一个时期的某一个特定流派,而是涵盖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小说样式,它的作者包摄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众多小说家。对此,早在大正年间(1912—1926),身为作家的久米正雄就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在写‘私小说’。”②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者们回首近代文学的全过程,更明确地发现:“在现代日本作家中,无人没有写过私小说。”③极端地说,日本近代小说中的半数以上都可划入“私小说”的范畴里。“私小说”的精神与方法浸透了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私小说”=日本近代小说,绝非全无道理。 自然,在“私小说”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私小说”作品本身至少已经存在了10年。那时人们把注重事实真实、具有自传性格的小说称作“身边杂记小说”、“友人小说”、“寻常茶饭小说”、“自己小说”、“自叙小说”、“模特小说”以及“告白小说”等等。到了1920年,作家宇野浩二在《中央公论》9月号上发表了小说《甜蜜的世间》④。在这篇小说的序中,作者将类似于自传的小说称作“‘私’小说”——“所谓‘私’即指小说的署名人”。这是目前考证到的“私小说”的最早用例。与后来不同,“私小说”这一概念刚刚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沉沦》的历史影响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出版。《沉沦》包括三个短篇:《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 解放后,主流评价一直不高。一度被定为禁书、“黄色作品”。直到新时期才回复其历史地位。 文学史定评:郁达夫的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题材的先锋性:性苦闷的大胆表现 -手淫、野合、窥视、嫖妓 主题的深刻性:借弱国子民的自杀传达爱国思想 灵肉冲突-永恒的人性揭示 审美的独特性:感伤颓废、真率激越 二、《迟桂花》分析 写于1932年,后期代表作,技巧圆熟。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的日子久。作者是用馥郁芬芳、醇厚耐久的迟桂花象征一种屏却丝竹入中年的人生境界。小说所写三个中年人,经历性格各异,却同有一种成熟达观的生活态度。 《沉沦》充满了青春期的感伤颓废《迟桂花》升华为“四十而不惑”的恬淡超然。从郁先生对莲妹萌生情欲的中心情节看,仍可见出早期小说“性心理暴露”的惯性。但作者用大自然对于人的净化、人到中年的成熟突破了早期小说的模式。在作者看来,人的自然质朴,以及超越人的大自然之美,都具有优化人性、完美人格的神秘力量。小说表现出一种潜在的倾向:隐逸避世、回归自然。 三、浪漫主义风格 1、自叙传的形式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自叙传最能表现自我,显得真实。用第三人称写出,真实性就容易消失。主张用日记体、书信写小说。 “我”的类型性格:不满现实,强烈的要求个性解放,毫不讳言对金钱、爱情、荣誉的追求,性格十分软弱,缺乏理性和毅力,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面沉溺与肉欲,一面有企图挣脱,绝望中自我麻醉、自我作践。 这个主人公形象,既是作者颓废情思的代言者,又是一种时代病的象征。 2、坦率的心理暴露,单纯热烈而又感伤的 抒情独白。 没有惊险传奇,精细的构思,不注重写故事,结构散漫、叙述拖沓。却特别擅长情绪疏泄,表现内心的纷争、苦闷、变态。 3、创造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象征意境 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景物描写与心理开掘契合,寓情于景,景随心变,升华为象征。 《沉沦》的海景,既是实景,又是自杀者眼中的幻觉,是主人公临死前眷恋故国的哀情的物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