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

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
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

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

14英语2班王小妹3147898031

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使人类的认识第一次深入到了原子内部,彻底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物理学观念。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紫外灾难”,使经典物理学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机制。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在以太问题上都遇到了根本性的困难。在牛顿力学中,任何机械运动都是相对于一个参考系进行的,如果以太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它就是一个理想的参考系,各种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相对于以太进行的。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中,电磁作用(包括光)是靠以太为介质来传递的,以太无所不在。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测。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和化学家莫协进行了一项搜索以太风的著名实验,但是没有找到以太风或地球与以太的相对运动。这个实验被许多人所重复,所得到的是否定以太风存在的“负结果”。1905年,爱因斯坦针对经典物理学同新的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作为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从而导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同时性的相对性、时缓效应、尺缩效应、光速不可逾越以及物体的质速关系式和质能关系式等。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以及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突破了牛顿绝对时空的旧框框,把空间、时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革命和整个物理学的革命。“紫外灾难”是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问题中产生的。1879年玻耳兹曼发现黑体辐射第一个经验定律,1893年维恩发现第二个经验定律。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推算出一个不同的能量分布公式,后经英国物理学家金斯加以修正,合称瑞利—金斯公式:热物体的辐射强度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而反比于这个发射光线波长的平方。这个公式与维恩定律相反,只在长波部分才能很好地与实验符合,当波长变短时,这个公式就失效了。由于这一公式在紫区出了问题,故被称为“紫外灾难”。1900年,普朗克在玻耳兹曼统计观点启发下,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与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观念

根本不同的能量子假说,认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不是连续发生变化的,而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即能量的变化是一份一份的进行的。他把一份一份的能量称为“能量子”或“量子”。其数学表达式为:E=hv,E为量子,h为普朗克常数,v为频率。从能量子假说出发,普朗克成功地解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的问题。量子论的诞生,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把经典物理学中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在连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物理思想方法彻底地变革了。尽管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对这一假说的反应冷淡,但在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的推动下,量子理论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伯、玻恩、狄拉克以及泡利等青年物理学家的努力,形成了量子力学的完整体系。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相对论之后对古典物理学的又一次严重冲击。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力学决定论的经典观念,揭示了连接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统计性,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这次革命初期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发生,到20世纪中叶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这场革命的意义重大,相对论时空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质能公式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原理;量子能阶的阶梯性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运动多样性的原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当我们在学习物理学史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时,进一步体会它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哲学意义,对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实践中运用它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莫大的帮助。

物理学对人类的影响

魅力科学论文 题目物理学对人类的影响 姓名吴赐恩 专业交通运输 学号 201334012 指导教师张志强 郑州科技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系 二O一六年六月

摘要: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 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渗入;各个领域;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 一、物理学对生活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我们要应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雨衣。下雨天,外出的人们不是打伞,就是穿雨衣。雨衣为什么不透水呢?奥妙就在制作材料上。就拿布制雨衣来说吧,它是用防雨布(经过防水剂处理的普通棉布)制成的。防水剂是一种含有铝盐的石蜡乳化浆。石蜡乳化以后,变成细小的粒子,均匀地分布在棉布的纤维上。石蜡和水是合不来的、水碰见石蜡,就形成椭圆形水珠,在石蜡上面滚来滚去。可见,是石蜡起了防雨的作用。物理学上把这种不透水的现象,叫做“不浸润现象”。而水一旦遇到普通棉布,就通过纤维间的毛细管渗透进去,这就叫做“浸润现象” 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聚力;而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附着力。在内聚力小于附着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浸润现象”;反之,则会出现“不浸润现象”。雨衣不透水,正是由于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雨衣的附着力的缘故。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

(完整版)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关于现代物理学在科技中的应用

现代物理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我国航天技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空间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空间的物理学研究将不仅带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而且将引领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空间科学与航天科技水平的协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在空间材料和流体物理以及空间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根据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利用返回式卫是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同时探讨进行引力理论验证的专星方案。空间的物理学研究涉及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体、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空间基础物理涉及当今物理学的许多前沿的重大基础问题,在科学上极为重要,在我国还是薄弱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应该适时地安排引力理论家验证的专星研究。一、空间引力实验与引力波探测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检验现有引力理论的假设和预言、寻找新的相互作用和引力波探测将为认识引力规律和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加强空间引力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对于我国在空间基础科学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高新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牵引意义。与会专家认为应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等效原理实验检验(TEPO); 2、空间微米作用程下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TISS); 3、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ASTROD); 4、空间引力波探测。 二、空间的冷原子物理和原子钟研究 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当代物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为探索宏观尺度上物质的量子性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介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此外,高准确度的时间频率标准是精密测量和探索研究基本物理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应用技术上均占有是十分重要的地位。微波原子钟与光钟在空间物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改进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而且在深空跟踪和星座定位等深空科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突破地面实验的温度极限和空间尺度,增加测量时间,以便进行更高精度的测量和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冷原子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专家建议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空间实验室中的物质波及其相干性研究; 2、微重力条件下用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探索物理极限; 3、空间超高精度微波原子钟; 4、空间高精度光钟。 三、微重力流体物理 微重力流体物理是微重力科学的重要领域,它是微重力应用和工程的基础,人类空间探索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流体物理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微重力环境为研究新力学体系内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诸如非浮力的自然对流,多尺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世纪之交的新挑战 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至少有7个重大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按照经典理论,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的数目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频率无关。这一矛盾,赫兹无法解释,但他仍以“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为题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现象和结果,向物理学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 第二个实验是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这一结果使持有光是“以太”中的波动这一观点的人大失所望,连迈克耳逊本人也不了解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 第三个实验是1895年伦琴(1845—1923)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是对“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建筑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的有关理论的挑战。 第四个实验是1896年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放射性辐射(参阅本书第50页)。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元素是能蜕变的,它会变成其他元素,改变了人们一成不变的观念。 第五个实验是1897年汤姆孙(1856—1940)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和证实,表明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存在的,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客体,指出了经典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第六个实验是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这一重要发现,同样证明化学元素是要蜕变的,而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会放射出更小的粒子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再次说明经典理论的局限性。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理论科学的巅峰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危机以物理学最为典型。海王星的发现显示了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有一个故事很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古典物理学的完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题为《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之乌云》的长篇讲演,指出古典物理学本来十分晴朗的天空上出现了两朵乌云。实际上,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何止两朵。大量新现象与已成完美体系的古典理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酿成了深刻的危机。正是这朵朵乌云带来了世纪之交的一场物理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第一朵乌云:以太漂移实验 开尔文所称第一朵乌云指的是以太漂移实验。古典物理学统一诸种物理现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该类物理现象的一个力学模型。例如,当我们把声音看成是声源振动在物质媒介中的纵向传播时,我们就将声学统一在关于振动的力学之中;当我们把热看成是细微分子的运动之后,我们就将热学统一在关于大量分子运动的力学之中。电磁学似乎与力学距离较远,但也有统一它们的方式。比如,我们同样可以将电磁波看成是某种电磁振荡在某种物质媒介中的传播,如果这种模型是成立的,那么,电磁学与力学之间也可以统一起来了。事实上,物理学家们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物理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这是一条公理,整个物理学就建造在这条公理之上”。开尔文也说:“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要求的条件。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 用力学振荡模型来理解电磁现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是在什么物质媒介中振荡传播的。我们知道,声音的媒介可以是许多物质,如空气、水、铁轨等,没有这些东西,声音便不能传播。可是人们一直没有搞清楚电磁振荡靠的是什么媒介。有实验表明;它在真空中也能传播,这就说明,这种媒介不是我们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借用希腊词“以太”,提出过一种处处充满以太的宇宙模型。在他那里,以太正好就是看不见膜不着的一种新物质。物理学家们于是认为,电磁传播的媒介是以太。 问题在于以太将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比如,它有重量吗?它对物体的运动会产生阻力吗?它的密度有多大?但这些问题都非常难于回答。电磁波是一种横波,为了能传播这样一种波,以太媒介必得很硬,但行星运动中又看不出受到阻力的迹象,这使物理学家们感到十分为难。 更困难的问题是以太漂移问题。如果确实有以太存在,那么最好是假定它相对于太阳静止而相对于地球运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光行差现象。如果以太相对于地球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探测出来。1879年,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一种探测方法:让光线分别在平行和垂直于地球运动的方向等距离地往返传播,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所花的时间将会略大于垂直方向的时间:1881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1852~1931)依此原理设计了一个极为精密的实验,未发现任何时间差。1887年,迈克尔逊再度与美国化学家莫雷(1838~1923)合作,以更高精度重复实验,得到的依然是“零结果”。作为一名以“探测以太漂移”为目的的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认为自己的实验是失败的。 为了解释“零结果”,1889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菲兹杰拉德(1851~1901)提出了物体在以太风中的收缩假说。他认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长度将会缩短,以致我们无法在光学实验中探测出以太漂移的迹象。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1853—1928)也独立地提出了收缩假说,并且给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该变换使得相对于以太运动以及相对于以太静止的两种坐标系均满足同样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使经典物理学得以消除乌云,保全形式上的完美。但洛伦兹的工作已经大大修改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例如,运动粒子的质量不再是不变的,速度均以光速为上限等。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彭加勒(185—1912)是相对论的重要先驱。1895年,在《谈谈拉摩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姓名:居梦琪 学号:10410212 美术系1002班。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得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我们当今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的教育能迅速地与国际教育接轨。让我们尽快地进入教育手段现代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技术教育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技术教育使用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扩音机、复读机等轻设备;还有语音实验室、电视录像系统,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重设备。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都是建立在声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是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文化艺术等。如教学电影,从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在制作和放映过程中,又运用了摄影、录音、放映等多种技术。因此,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现代技术所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即节省时间,提高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取得最佳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进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向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各国因此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法过程在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作;要掌握现代认识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代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技术现代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物征。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十分重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提高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的新途径。同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关键问题是教育思想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的提高

近代物理课后答案

近代物理课后答案 光电11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证明:光子和自由电子相碰撞不可能产生光电效应。证:假定自由电子可以吸收一个光子,不失一般性设电子初始静止,光子未被吸 收前,能量和动量守恒 2 / h m c E h c P ν ν ?+= ? = ? ,吸收后的能量和动量守 恒/ E h c P ν ?= ? ? == ? ? =,该式成立要求2 m c=,但这是不可能的。故题设正确 波长为 nm的X射线光子的动量和能量各为多少 解:动量34924 / 6.6310/0.110 6.6310/ p h kg m s λ--- ==??=?? 能量/1240/0.112.4 E hc keV λ === 由50 KeV电压加速的电子,在轫致辐射中产生最短X射线波长是多少 解:3 /1240/50100.0248 hc E nm λ==?= 已知电子的动能分别为1 MeV和1 GeV,求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 解:电子能量太大,需考虑相对论效应,波长 h hc p pc λ=== 1MeV 的电子波长872fm λ== 1GeV 的电子波长 1.24fm λ==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可以用波长和频率表征,试问用实验方法能够直接确定其中的哪一个对另一个的确定能说些什么 答:戴维斯-革末实验测量了物质波的波长,不能直接测量物质波的能量

根据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说明: 在原子中电子的轨道概念已失去意义,在电视机显像管中运动的电子为什么仍旧可以用电子轨道概念(设显像管加速电压为10 KeV ,管长为 m ) 答:以氢原子基态为例,电子的动能为,对应德布罗意波长约,氢原子半径才,轨道概念在原子中失去意义;而电视显像管中10keV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远小于显像管的长度,显像管中的电子仍旧可以使用轨道概念 动能为 MeV 的α粒子垂直入射到厚度为μm ,质量密度为41.7510?3Kg/m 的金箔,试求散射角大于090的粒子数是全部入射粒子的百分之几 解:2 22221231cos /2[()()]4sin /24 dn a a Nt d Nt b b Nt n θθπθθπθθπθ==-=??,12/2,θπθπ== 其中436 232121.7510100.110 6.0210 5.3410197A t Nt N m A ρ--????==??=? 而2102 1.4427945.545 Z e a fm E πε==??=,所以散射角大于900的概率为 α粒子质量比电子质量大7300多倍,若速度为v 的非相对论α粒子与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相碰撞,试证明α粒子的最大散射角约为410-rad 。 证:正碰时α粒子动量改变最大,α粒子与电子碰撞前后能量、动量守恒得 2221212 /2/2/2Mv Mv mv Mv Mv mv ?=+?=+?, 由此得到12Mv Mv mv -=和2222 1111/()()2()mv M v v v v v v v v v =-=+--,于是有 12()2M v v mv P m tg P Mv Mv M θ-?==,即422~107400 m rad M θ- 对一次电离的氦粒子+He 和两次电离的锂离子++Li ,分别计算: (1)电子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 (2)电子处在基态时的能量;

对物理学的认识

对物理学的认识 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力、光、电等。物理学可以分为力学、光学、热学、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等。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物理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可以说:物理学不就是一切,但就是一切都离不开物理学。物理学的终极目标就就是来量化解释世界。(法国皮埃尔·迪昂在她的《物理理论的目的与结构》中提出的观点) 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以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人类进入了近代化。而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可以瞧出物理学的作用就是巨大的。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电学得到了应用,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学的应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电力、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与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并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的标志.随着 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论的建立,在20世纪,以核能、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为标志,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现代化。20世纪前半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又引起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为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理学始终不停地演进。过去大家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十六世纪时哥白尼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十七世纪 时布鲁诺发扬此学说,便被罗马教廷处死了。这可以说就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后来牛顿继承地动说,发展出她的运动定律。大家本以为此定律无懈可击。可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又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

它涵盖过去。由此可知,一切理论都就是人为创造来解释自然的现象,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就是必须要能够解释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要能够预测未发生的事件,才算就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理论。科学便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最圆满的答案。过去的物理学偏重于对观察物的研究,把观察者忽略。但自从“测不准原理”提出后,观察者对被观察物的影响便受到重视,未来对于“人”与“物”关系的研究将引起另一场科学的革命。 物理学就是实验的科学,就是透过种种的仪器来研究宇宙万象。物理学上的实验结果具备一致性,但就是在解释上就是可以提出各式理论模型的。然而各种理论模型就是由物理学家建立起来的,也就就是依靠人的心智创造出来的,也因此受限于人的心智。 物理学就是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在天体物理学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就是新星,一个就是超新星,新星的亮度大概就是太阳 亮度的几万倍,超新星的亮度就是太阳亮度的百万万倍。这两个都就是在中国发现的。对宇宙的探索,未知多于已知,我们已知的物质大约只占5%,还有95%就是暗物质与暗能量。从引力场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从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我们判断有暗能量、李政道认为,之所以有暗能量就是因为天外有天,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就是物理学研究最大的挑战。 物理学就是理论与实验紧密联系的科学,就是一门应用学科。物理学就是严密严谨的科学。物理学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物理学就是认识世界的先锋,物理学引领世界!

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称“时势造英雄”,这虽然过份夸大了客观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但也从另一侧面提示了客观历史背景对事物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 一、物理学发展的一些历史背景 在古代,人类自身因为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有效地利用畜力、风力、水力和人力,因此发明了许多机械,促进了物理知识的不断积累。经典力学的诞生,也是当时人们在先人已积累的知识体系中遇到了矛盾,为解决矛盾而对实践进行充分的检验,从此促进物理学新体系的形成:首先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检验和批判为起点,对阿基米德静力学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两本书为标志;其次是牛顿的的经典力学,他概括了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创造,在1687年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创立了一个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的严密体系,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二次大战中核武器的应用,加速了人们对核物理世界的认识,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越来越细微和深入。同样,为解决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的两朵令

人不安的“乌云”,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便因运而生,为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叩开了大门。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突破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一方面是自身知识积累的必然——从量变到质变;另一面,客观的历史背景给予我们足够的推动力。换言之,物理学发展的背后蕴涵着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动力。 二、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价值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历史,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乃至社会变革都有其物理方面的成因,物理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哲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带头学科,其具有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1、美学价值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回答的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中原始而又最深刻的问题,面对的是客体世界对人类的主观世界平台上的投影——物理模型世界。物质世界在最原始的层面上是按美学原理构筑的,所以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在西方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对自然美的追求统一起来,自那时起,寻求自然界的和谐成为推动天文学发展的基本路标。20世纪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兴起在更大的程度上推动

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答: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在于以下:(1)"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合适媒体的理论指南。 (2)"塔"的分类基础→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3)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 (4)每个人的经历都受时空限制。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当今,教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与推广了,而"经验之塔"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把新的教学手段加入到"塔"的适当位置上。其次,必须与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更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牢记。因为网络的强大威力已经在教学中产生了盲目使用的问题,这是在使用新媒体时所必须要重视的不良倾向。 由此可见,"经验之塔"理论对本世纪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确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只有教育工作者们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和批判继承的精神对待这些经典理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现代物理学七大经典问题薛定谔的猫

现代物理学七大经典问题:薛定谔的猫 相对论 相对论是物理学中两大著名理论之一,两者都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1905年爱因斯坦出版了狭义相对论,后者确定最终宇宙速度极限:光速。并称时间因某物体移动的速度而实现加速或者减慢。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更广阔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建立在狭义相对论之上,主要解决重力的问题,重新定义我们对重力的理解——通过大质量天体而造成的时空扭曲。 广义相对论最准确的描述了整个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集群的运动。它还预测了奇怪物体的存在,比如黑洞以及引力透镜效应的现象,后者是指光在经过弯曲的时空中会发生弯曲。比如图中显示的星系群阿贝尔1689,因我们所观测到的引力透镜效应而闻名。 什么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非常小的领域——亚原子粒子中的主要物理学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早期,彻底改变了科学家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观点。在量子世界,粒子并非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它们并不只存在一个位置,也不会从点A通过一条单一路径到达点B。根据量子理论,粒子的行为常常像波,用于描述粒子行为的“波函数”预测一个粒子可能的特性,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实际的特性。物理学中有些怪异的想法,诸如纠缠和不确定性原理,就源于量子力学。 什么是弦理论? 弦理论(以及它的升级版超弦理论)认为所有的亚原子粒子都并非是小点,而是类似于橡皮筋的弦。粒子类型的唯一区别在于弦振动的频率差异。弦理论主要试图解决表面上的不兼容的两个主要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并欲创造的描述整个宇宙的“万物理论”。然而这项理论非常难测试,并需要对我们目前描绘的宇宙进行一些调整,也即宇宙一定存在比我们所知的四维空间更多的时空维度。科学家认为这些隐藏的维度可能卷起到非常小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它们。 什么是奇点? 奇点是指时空开始无限弯曲的那一个点。科学家认为奇点存在于黑洞中央,一个奇点可能自宇宙大爆炸起宇宙如何开始的起点。比如,在黑洞内部,所有恒星的质量都在狭小的空

19世纪末期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及其意义

19世纪末期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及其意义 19世纪末,以牛顿力学、热力学、麦克维斯电磁学理论和原子论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已相当完善。正当物理学界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却与意识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了乌云。 1900年4月27日,一向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著名物理学家达尔文发表长篇演说,指出:经典物理学本来十分晴朗的天空上出现了两朵“乌云”。一是“紫外灾难”——热辐射在位于短波的紫外线部分的实验结果与经典统计力学、电磁学理论相背;二是“以太危机”——当时的实验结果表明:麦克维斯电磁学理论中光、电、磁传播所需要的介质——“以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经典物理学正在发生危机,这预示着即将发生一场革命。 其实从1895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已经成为揭开物理学革命序幕的三声春雷。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1897年英国的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的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理论,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被誉为“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是现代物理学发轫的标志。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就发现,真空管内的金属电极在通电时其阴极会发出某种射线,这种射线受磁场影响,具有能量,被称为阴极射线。而对阴极射线性质的深入研究导致了X射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赫兹和勒纳德发表了论阴极射线的穿透力的论文后,准备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他重复了勒纳德的实验,发现阴极射线确实能穿透铝箔在空气中行进几厘米,使涂有铂氰化钡的荧光屏上产生荧光。在多次实验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但因为不了解其本性,伦琴且称它为X射线,又被人们称之为“伦琴射线”。 由于X射线可以穿透皮肉透视骨骼,所以在医疗上作用很大,如今我们到医院拍张X光片已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19世纪末X射线刚发现时,却被视为世界科技革命的一声号角。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晶体结构的分析以及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对于促进20世纪的物理学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受到伦琴发现X射线启发,着手研究X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开始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会时代,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应用和传播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同时它也必将是未来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学习教育技术,有着其自身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能否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现、掌握和运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应用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应用,使得现代教学环境已经不再仅仅依靠“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来开展教学活动。视听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应用,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环境,而且也将会对以课堂语言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1)媒体化教学环境 各种媒体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使得现代教学环境首先呈现出媒体化的特点,如视听媒体综合教室、数码投影演示教学系统、多功能语言实验室甚至虚拟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场所,媒体技术都已经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 (2)网络化学习环境 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主要有广播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等。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网络系统主要是广播和电视,目前各地许多学校都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了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和校园计算机教学网络。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网络化教学环境将会覆盖到全国各地的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间教室。 (3)数字化资源环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得各种以磁、光介质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迅猛发展,知识的存储载体和传播方式将会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地学校和教育部门都会相继建立起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中心、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开发建设大量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和课程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将导致传统教学观念的变革,从而构建起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体系,如教学系统观念、教学信息控制观念、教学设计观念、学生主体观念、整体优化观念以及素质教育观念等。 (1)教学系统观念 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而展开其全部教学实践的,系统方法和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构成了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按其内部联系以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最为活跃的因素,它能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要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系统的观点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考察、分析、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按照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信息控制观念

第四章 物理学革命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 第一节经典物理学的顶峰与危机 由于19世纪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功,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在当时的社会中洋溢着自信与陶醉。就自然科学而言,经典物理学是19世纪末发展得最完善的学科。牛顿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和典范,电磁现象也被看成是“以太”的机械运动,并利用力学原理来研究。声、光、热、电、磁等各种自然现象都通过牛顿力学而得到解释。经典物理学及其认识方法被视为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最完美形式,似乎物理学的天空已经是阳光普照,未来的工作只是在若干部位作些小小的修饰或者将测量精度再提高几个数量级。但是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无情的,在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几朵乌云,这些用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是科学革命的引路者。 首先是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按照牛顿力学的观点,波的传播是需要媒介的,比如空气就是声音传播的媒介。测定声波的传播速度也是通过一个观察者和一个相应的参考系来完成的。然而光波似乎比较特殊,当我们说真空中的光速是2.997925X108m/s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个速度是相对于哪个参考系的。但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要接受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是很困难的,于是人们设想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充满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以太,它充当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和光的传播媒介。按照常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推论,以太具有这样的性质:它的密度为0,因为人在以太中运动并没有感觉到阻力;它是完全透明的,光波可以不受阻拦地传播;它又有很强的刚性。以太的这种特殊性质,使寻找以太成为很重要的工作。假如以太存在,那么既有自转又有公转的地球在以太中运动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应能感受到“以太风”,它相对于地球的速度约等于地球公转的速度u=30km/s。迈克尔孙(A.A.Michelson,1852—1 931)与莫雷(E.W.Morley,1836—1923)发明了一种于涉仪,能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来测量这个速度。 1887年迈克尔孙和莫雷开始他们的实验。他们将干涉仪安装在很重的石台上以维持稳定,并将石台悬浮在水银里,使它能平稳地绕中心轴转动。按照当时的设计精度,只要条纹有百分之一的移动就能被探测到。他们连续观察了一年,但是实验结果是:根本观察不到条纹的移动。迈克尔孙和莫雷当时失望地宣布他们的实验“失败”了。虽然以后不同的科学家(包括迈克尔孙本人)一再重复这个实验达50年之久,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由于这与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相抵触,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已经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范围了。 另一个问题是对黑体辐射实验的解释。物体因为它的温度而发出的

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启示

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启示 回顾百年前发生的物理学革命是令人激动不已的,那一段时期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百听不厌,给我们的启示则是既深刻又发人深省的. 19世纪末,人类完全掌握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的梦想、似乎已经到了实现的边缘.1894年美著名科学家迈克尔逊兴高采烈的宣称:“尽管谁也不会轻率断言,未来物理科学再也不会提出什么使人惊奇的东西来,未来物理学的真理将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寻找.” 然而物理学大厦却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1900年4月27日,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以“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乌云”为题的长篇演讲中指出:“动力学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被两朵乌云遮蔽得黯然失色.第一朵是地球如何通过本质上是光的以太这样的弹性固体而运动的,第二朵是麦克斯韦一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经典物理出现的这些灾难性的后果使被某些人认为已经完美无缺的经典物理大厦摇摇欲坠.1900年10月19日,普朗克凭他的丰富经验得出了一个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天衣无缝的公式.随后的两个月工作,普朗克描述为:“经过一生中最紧张的几个星期的工作之后,我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一个以前完全意想不到的崭新景象展现在我的眼前.”终于在12月14日,普朗克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为题的演讲中提出了能量只能以“能量子”.为最小单元作不连续变化.物理理论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跃变.过了5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闪亮登场,立即震惊世人.在1905年,他所完成的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的杂志上.成为物理学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指出了“电动力学与光学定律也一定适用于对力学方程适用的坐标系.此外论文又列出了另一重要原理,即光速不变性.同年,爱因斯坦又在利用了两列反向传播的平面光波的假想实验作为开头,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导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由此狭义相对论成功地建立,以大学说被无情地抛到了历史尘埃之中. 同年,爱因斯坦在著名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提出了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释了1887年赫兹就已经观察到的,经典物理无法理解的光电效应现象.进一步阐释了,不仅吸收或发射辐射时能量是一份份的,而且,辐射本身是量子化的.由于此项重大发现,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又过了8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题名“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1、fi、Ill的3篇论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完满地解释了30年之谜——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元素周期表.把量子观念引人了原子.玻尔理论提出了一个动态原子结构轮廓,揭示了光谱线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在他发表论文3个月后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召开的年会上对玻尔的理论作出了肯定.称赞它为“对光谱线规津的一种最发人深思的……令人信眼的解释”.玻尔由于这一杰出的工作,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的思考并没有止步,他认为狭义相对论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刚刚经受住考验的狭义相对论,为什么一用到引力场中就遇到了矛盾?他感到极大的疑惑,他坚信自然界的和谐和统一.终于,有一天,他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果一个人正自由下落,他决不会感到有重量.由此新的引力理论诞生了.又经过了几年,爱因斯坦又用柔性度规代替直线度规来度量时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这一20世纪最伟大的创建.让我们再次回到玻尔.在玻尔获奖后一年,为庆祝玻尔的成就,世界物理学中心之一的德国哥丁根举行了玻尔节,玻尔应邀发表演讲,在听众中一位年仅20岁的大二学生海森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演讲厅.一方面他体验到大师的演讲每个字都经过精推细敲,而且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物理大师,居然敢提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玻尔立刻感到问题击中要害,而且还包含一种不寻常的概念.会后他邀请海森伯外出散步,作颇为深入的讨论.后来,海森伯不止一次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散步,决定他命运的散步.“我的科学生涯从此散步开始.”不久,玻尔邀请海森伯去哥本哈根工作一段时间,并让他住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的阁楼上.从此诞生了海森伯的名言:科学扎根与讨论.在海森伯与玻尔相遇10年后因创建量子力学而一人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随后又经过了泡利.薛定谔、狄拉克、波恩等一批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了一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抛弃了绝对的时空观.量子力学又否定了因果性和决定论.在物理学历史上堪称一场重大的革命.物理学不仅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领域不断推向更基本、更深层次,而且不断从中孕育新的科学思想和新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昌明以巨大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