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驹---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白人驹---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白人驹---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白人驹

结外淋巴瘤约占淋巴瘤病人的40%,其可见于腹部任何器官和组织。根据腹部器官和组织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依次为脾、肝脏、胃肠道、胰腺、腹壁、生殖泌尿道、肾上腺、腹膜和胆系。在结外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较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且常为中~高级别肿瘤。就结外淋巴瘤而言,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为大B细胞型淋巴瘤和滤泡型淋巴瘤,而套袖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以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等亚型也较为常见。

腹部结外淋巴瘤通常为全身性(系统性)淋巴瘤的一部分。然而,结外淋巴瘤也可单独发生,即所谓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其为某一结外组织或器官的淋巴瘤,而无或仅有极少数周围淋巴结受累、无其它结外器官病变,也无同细胞型白血病。

在全身淋巴瘤中,腹部结外淋巴瘤器官受累通常指示为肿瘤进展期,且为预后不良的标志。因此,对于淋巴瘤病人,明确脾和肝脏等结外器官是否受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腹部结外淋巴瘤可有不同的成像表现,而类似于相应部位其它肿瘤或炎症性病变,若解释不当或发生错诊无疑将延缓治疗,而不正确的分期也将导致治疗方案的失误。

脾和肝脏淋巴瘤在淋巴瘤病人中,脾和肝脏受累的比例分别为20~40%和15%,绝大多数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原发者罕见。受累类型包括并或不并器官增大的弥漫浸润型、以及局灶结节型。对于弥漫性脾和肝脏受累的检出,18F-FDG PET/CT要优于其它影像检查技术,表现脾和/或肝脏弥漫性高摄取。局灶结节型的淋巴瘤呈结节性病灶,超声检查呈低回声且不伴后方回声增强;CT 检查为低密度;MRI 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检查,呈轻度均质强化。较大的肝脏结节,可见门静脉分支自然穿行在病变中,较具特征。脾和肝脏局灶型淋巴瘤需与转移瘤、霉菌性脓肿、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等鉴别。脾和肝脏的结节强化程度低且多较均一,邻近常有明显甚至融合成团的淋巴结是结节型淋巴瘤与其它局灶性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

胃肠道淋巴瘤在全部NHL病人中,胃肠道淋巴瘤占10~30%。最常见的部位为胃,以下依次为小肠、咽、大肠和食管。

胃淋巴瘤约占全部胃肠道淋巴瘤的50%,其生长方式不同于胃癌,易沿黏膜下层延伸。大体上可分为弥漫浸润型、节段浸润型和息肉肿块型。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厚度可达4cm以上,也可表现为局部较大的肿块;胃黏膜显示增厚、变形,并可有溃疡;增强检查,黏膜层正常强化,其下方肿瘤组织常呈轻度均一强化。胃淋巴瘤需与常见胃癌鉴别,胃壁明显增厚,有一定柔软度、胃周脂肪无改变、邻近淋巴结明显增大、以及强化程度较低等均为胃淋巴瘤表现特征,也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小肠淋巴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胃,多位于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其中多个小肠曲受累约占10~25%。影像学检查,依其表现,小肠淋巴瘤可分为四型:环状浸润型,表现为肠壁同心圆性增厚,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见于50%病例),极少发生肠梗阻;腔化型,当黏膜溃疡延伸至肿瘤内,可发生肿块腔化;息肉型,表现为小肠内单发或多发息肉样肿块,易发生肠套叠,常并有系膜等部分淋巴结增大;小结节型,呈黏膜下多发小结节,分布范围广,影像学检查多难以显示。小肠淋巴瘤需与小肠腺癌、Crohn病、结核、间质瘤等鉴别:小肠腺癌多发生在近段小肠,受累肠段短,易发生肠腔狭窄和梗阻;Crohn病和结核也多发生在末端回肠,常表现肠腔狭窄,而无动脉瘤样扩张,Crohn病还可显示典型“梳齿征”;小肠间质瘤应与息肉型淋巴瘤鉴别,前者强化明显,邻近淋巴结增大少见。

生殖泌尿系淋巴瘤在生殖泌尿系统中,淋巴瘤最常侵犯的部位为肾脏,而腹膜后淋巴结病变也可累及输尿管,膀胱和睾丸受累则常见于淋巴瘤的晚期。

肾淋巴瘤多为继发性,约占淋巴瘤病人的3~8%,可为血行转移或直接侵犯,其中双侧受累者约占75%。影像学检查,肾淋巴瘤有不同表现,依递减顺序可为:多发结节型,表现为双肾多发低密度结节,呈轻度均一强化;弥漫浸润型,显示双肾弥漫性增大,强化程度明显减低且不均匀;直接延伸型,为肾邻近淋巴瘤延伸至肾周或肾盂部位,当病变侵犯肾盂时,肾动静脉仍保持通畅,且很少发生肾积水;肾周肿块型,表现为孤立性肾周肿块。不同类型的肾淋巴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多发结节型应与肾转移瘤鉴别,后者可检出原发瘤,且腹膜后淋巴结少有增大,而不同于淋巴瘤;发生肾门侵犯的淋巴瘤则需与肾盂癌鉴别,前者肾血管通畅,并很少发生肾积水;弥漫浸润型淋巴瘤需与急性肾炎及白血病肾浸润相鉴别,这些病变可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表现有所不同,

可资鉴别。

胰腺淋巴瘤NHL病人中30%累及胰腺,通常为全身淋巴瘤的组成部分,原发性者罕见。胰腺淋巴瘤时,CA 19-9可以增高。影像学检查,胰腺受累可表现为胰腺肿块和胰腺弥漫性受累。前者显示为胰腺肿块,常发生在胰头(80%),并可导致胆总管梗阻,然而极少发生胰管扩张;增强检查,呈均质轻度强化,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当胰腺弥漫受累时,胰腺体积均匀增大,类似急性胰腺炎。胰腺淋巴瘤需与以下胰腺病变鉴别:肿块型淋巴瘤强化程度可类似常见胰腺癌,但后者肿块相对较小,易侵犯胰周血管,常致胆总管和胰管均发生扩张,可并有胰尾萎缩,且邻近淋巴结增大不显著。弥漫浸润型淋巴瘤则应与急性胰腺炎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急性胰腺炎有相应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表现,且腹膜后淋巴结无增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也常表现为全胰增大,增强检查具有特征,即胰体呈均质进行性强化和周围包膜的延迟强化。

肾上腺淋巴瘤肾上腺淋巴瘤多为继发性,原发性罕见。在NHL病人中,4%累及肾上腺,其中双侧性病变占50~80%。临床上,双侧肾上腺受累者可发生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肾上腺淋巴瘤可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浸润型。其中,结节型呈双侧或单侧肾上腺较大肿块,质地多均匀,很少有囊变和坏死,增强检查呈轻~中度较均一强化,部分肿块内可并有明显的网格状强化。弥漫浸润型则显示双侧或单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但仍保持肾上腺原有的形态。肾上腺淋巴瘤主要需与肾上腺转移瘤及肾上腺结核鉴别:肾上腺转移瘤时,常可检出原发瘤和其它部位转移灶,并且肾上腺肿块相对较小,强化多不均匀;肾上腺结核也可表现肾上腺弥漫性增大或肿块,但其内常有点状钙化,且强化不均,内有无强化的干酪性坏死灶。

胆系淋巴瘤胆系淋巴瘤很少见,尤其是原发性者。胆囊淋巴瘤表现为突向腔内的息肉样肿块,较大者甚至占据整个胆囊腔;肿瘤也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仅据胆囊影像学表现,这两种类型淋巴瘤均难与常见的胆囊癌相鉴别,但若并有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明显增大,则多提示为胆囊淋巴瘤。淋巴瘤累及胆管时,表现为胆管狭窄及局部肿块,可类似胆管癌。

腹膜淋巴瘤病临床上,腹膜淋巴瘤病很少见,通常并有胃肠道高级别淋巴瘤。影像学检查,腹膜淋巴瘤病表现为系膜多发结节状肿块,可包绕系膜血管而

呈“三明治”样表现,常常并有高密度腹水,腹膜后淋巴结明显增大并融合。腹膜淋巴瘤病需与较为常见的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以及恶性间皮瘤相鉴别。结核性腹膜炎通常表现为壁层腹膜弥漫、光滑性增厚,腹水呈高密度,系膜淋巴结增大并有中心性坏死;腹膜转移瘤常可检出胃、卵巢、结肠等原发瘤,腹水量大,壁层和脏层腹膜多发结节,易形成“网膜饼”,常并有肝脏转移;恶性间皮瘤常见于老年男性,约50%病人有接触石棉的职业史,表现为以腹膜为基底的肿块,可累及网膜,无或仅有少量腹水。

腹壁淋巴瘤在淋巴瘤病人,肿瘤可由骨直接延伸至腹壁,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腹壁的肌肉、皮下脂肪或皮肤内,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肿块,PET/CT 检查呈显著高摄取灶,具有诊断价值。

淋巴瘤影像鉴别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Alsia等[7]统计了42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白人驹---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白人驹 结外淋巴瘤约占淋巴瘤病人的40%,其可见于腹部任何器官和组织。根据腹部器官和组织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依次为脾、肝脏、胃肠道、胰腺、腹壁、生殖泌尿道、肾上腺、腹膜和胆系。在结外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较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且常为中~高级别肿瘤。就结外淋巴瘤而言,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为大B细胞型淋巴瘤和滤泡型淋巴瘤,而套袖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以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等亚型也较为常见。 腹部结外淋巴瘤通常为全身性(系统性)淋巴瘤的一部分。然而,结外淋巴瘤也可单独发生,即所谓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其为某一结外组织或器官的淋巴瘤,而无或仅有极少数周围淋巴结受累、无其它结外器官病变,也无同细胞型白血病。 在全身淋巴瘤中,腹部结外淋巴瘤器官受累通常指示为肿瘤进展期,且为预后不良的标志。因此,对于淋巴瘤病人,明确脾和肝脏等结外器官是否受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腹部结外淋巴瘤可有不同的成像表现,而类似于相应部位其它肿瘤或炎症性病变,若解释不当或发生错诊无疑将延缓治疗,而不正确的分期也将导致治疗方案的失误。 脾和肝脏淋巴瘤在淋巴瘤病人中,脾和肝脏受累的比例分别为20~40%和15%,绝大多数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原发者罕见。受累类型包括并或不并器官增大的弥漫浸润型、以及局灶结节型。对于弥漫性脾和肝脏受累的检出,18F-FDG PET/CT要优于其它影像检查技术,表现脾和/或肝脏弥漫性高摄取。局灶结节型的淋巴瘤呈结节性病灶,超声检查呈低回声且不伴后方回声增强;CT 检查为低密度;MRI 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检查,呈轻度均质强化。较大的肝脏结节,可见门静脉分支自然穿行在病变中,较具特征。脾和肝脏局灶型淋巴瘤需与转移瘤、霉菌性脓肿、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等鉴别。脾和肝脏的结节强化程度低且多较均一,邻近常有明显甚至融合成团的淋巴结是结节型淋巴瘤与其它局灶性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 胃肠道淋巴瘤在全部NHL病人中,胃肠道淋巴瘤占10~30%。最常见的部位为胃,以下依次为小肠、咽、大肠和食管。

儿童腹部影像学诊断第2讲小儿急腹症的影像诊断_一_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儿童腹部影像学诊断 文章编号:1005-2224(2005)02-0119-02 第2讲 小儿急腹症的影像诊断(一) 刘鸿圣1) 叶滨宾2) 范 淼3)作者单位:1)广州市儿童医院(510120) 2)中山大学附属第 三医院(广州,510630)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80) E-m ai:l li uhs72@163.co m 中图分类号:R 72 文献标识码:A 急腹症泛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各类腹部疾患,基本病理 改变包括炎症、梗阻、穿孔和出血,依原因分为不需外科手 术的内科性和需外科治疗的外科性两大类。儿童急腹症随 年龄不同而所好发疾病不同,新生儿以先天性畸形所致急 腹症多见,如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肠闭锁、肠狭窄、胎粪性 腹膜炎、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婴幼儿则常见急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套叠等;随年龄增长,逐渐与成人急 腹症类似,以阑尾炎、绞窄性疝、肠梗阻和腹部创伤常见。 1 小儿急腹症的检查流程 疑有急腹症的患儿通常需先行X 线检查,常规照片包 括仰卧位和立位,必要时需做侧卧位检查。仰卧位便于观 察腹腔内肠管的全貌,立位可清楚观察肠腔气液面,怀疑肠 梗阻侧卧位照片可观察直肠内的气体,明确梗阻是否为完 全性。疑气腹者加水平侧位投照,可清楚观察到少量气腹 的征象,同时也可观察到腹腔及肠管内是否有气体和液体; 疑肠套叠者常规行空气灌肠,既可诊断又可复位治疗。 对需要行消化道造影者应遵循以下原则:疑诊胃肠道 穿孔者不能使用硫酸钡造影剂,确诊肠梗阻者,为明确梗阻 部位可用稀钡造影,婴儿可采用碘对比剂。 超声检查简单易行,能清楚显示腹部多种器官形态、大 小、断面及动态改变,对评价肝脏、胆道系统和盆腔方面的 急腹症价值较大,超声监测下的水压灌肠对肠套叠的诊治 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CT 对软组织鉴别能力较高、能发现异常密度改变,对 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及实质脏器破裂等多种原因所致急 腹症的诊断敏感、准确。 2 儿童常见急腹症 2.1 消化道穿孔(气腹) 消化道穿孔是小儿常见急腹症 之一,新生儿相对多见,包括自发性、炎性、肌层缺损、创伤 及医源性等原因,常见胃壁肌层缺损、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巨结肠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 胀、呕吐、呼吸困难等,X 线是发现和诊断消化道穿孔的首选方法,常规行立位、卧位、水平侧位摄片检查。消化道穿孔的主要X 线征象有:(1)/新月征0,立位见游离气体位于膈下,如新月(图1);(2)/足球征0,见于中大量气腹,卧位时内脏受压下移,腹膜腔周壁显示清晰,腹腔膨胀如足球(图2);(3)/镰状韧带征0,气体较多时可衬托出镰状韧带,显示为腰椎右旁纵行或稍弯曲的线状密度增高影(图2);(4)/铅笔征0或称R i g ler 氏征,腹腔内积气与肠腔内的气体共同将肠壁内外缘衬托勾画清楚,薄而光滑,形如铅笔所画(图3);(5)/黑三角0征:水平侧位投照可见少量气腹于上方,积聚在肠间的游离气体与相邻肠壁构成底部贴于前腹壁的倒三角影(图4)。形成包裹时气体局限于腹腔内一处,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改变体位气体不游离。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消化道穿孔均可出现气腹征,大约70%~80%的消化道穿孔患儿可见到此征象,多次复查对诊断有帮助。首诊临床症状支持,但腹部X 线平片未必可见到气腹征象,这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随时观察,必要时再行腹部X 线摄片,可能有穿孔征象被发现。这可能与开始时穿孔部位太小,气体吸收快有关,因此有人建议对临床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儿进行复查,以便早期发现穿孔征象。诊断不明时可行腹穿确诊。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穿孔影像表现略有差异,如:胃泡影消失,肠管内无或仅有少量气体和液体提示多为胃壁肌层缺损引起的穿孔;胃和肠管内积气和液平面明显,小肠较膨胀,提示多为小肠穿孔所致;若结肠充气亦较明显,提示多为结肠穿孔;立位平片示包裹性液气腹,胃泡影存在,肠管呈蜂窝状偏于一侧,周围散在多发钙化斑,提示多为胎粪性腹膜炎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穿孔可见肠壁、腹壁增厚,部分肠管僵硬,肠壁积气,呈小泡状、环状、半环状及线条状透亮影,重症晚期病例可出现病变肠管扩张,气体扩散至门静脉周围,使X 线平片上出现典型的树枝状门静脉积气现象(这是该病的特征性征象,阳性率可达7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只做常规前后卧位照片是不够的,特别是病程进入典型期时,必须常规加摄腹部水平侧位平片,因为它不但有利于少量气腹的发现,同时可发现正位片中看不到的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异我们可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诊断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诊断 发表时间:2013-03-05T13:41:27.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万载鑫[导读] 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误诊率极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治疗情况,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早期诊断率。万载鑫(丹东市中医院CT科 118000)【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89-02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特征。方法搜集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7例,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3例,多发结节3例,多发片状影l例,5例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周围间质浸润4例,4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增强明显,。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误诊率极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治疗情况,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早期诊断率。必要时应积极行穿刺病理明确诊断。【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瘤 CT 淋巴瘤为常见的多发生于纵隔及浅表淋巴结的全身性疾病,极少原发于肺内[1]。原发性肺淋巴瘤起源于肺内淋巴组织,是结外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类型,约占淋巴瘤0.4%[2],约占肺肿瘤的0.5%[3]。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笔者搜集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7例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7例女3例,男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2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6例,胸痛5例,胸闷、气短4例和发热2例,1例无任何不适。7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手术病理 3例,病灶穿刺活检病理4例。7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肺淋巴瘤的诊断标准。CT扫描采用美国GE螺旋CT进行常规胸部扫描,3例2毫米薄层扫描,4例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1)病理结果本组7例中,霍奇金淋巴瘤l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其中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5例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2)CT平扫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3例,多发结节3例,多发片状影l例,5 例出现充气支气管征,网格样或磨玻璃样周围间质浸润影4例,全部病例纵隔无淋巴结肿大。7例均未见胸膜渗出改变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增强明显。 3 讨论 肺淋巴瘤是指淋巴瘤对肺的侵犯,根据始发部位和病因不同分为三类: 原发性肺淋巴瘤、继发性肺淋巴瘤及免疫缺陷相关的肺淋巴瘤。原发性肺淋巴瘤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经病理证实;(2)x线检查肺部受累,无明显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无肺及支气管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证据。1993年Cordier等[4]在此标准上结合临床实际应用作如下修改:(1)影像学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2)既往没有胸外淋巴瘤诊断的病史;(3)无肺及支气管外其它部位的淋巴瘤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证据;(4)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胸外淋巴瘤的征象。同时满足上述4点者可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或单侧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或片状影,边缘模糊或清楚,密度较低且不均匀,内常见有充气支气管征。充气支气管征的形成是淋巴细胞浸润肺间质使之增厚压迫邻近肺泡所致,被认为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较具特征性表现;病灶内空洞或支扩、胸水或局部胸壁侵犯少见;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罕见。充气支气管征及周围间质浸润的发生率较高[5,6],有关文献报道,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而本组病例中无1例免疫功能异常,影像学表现与本组病例相似[8,9,10]。 4 鉴别诊断 当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时,应和肺癌及结核鉴别,肺癌: 多表现为肺内不规则肿块,边缘常有分叶及细小毛刺征,癌肿邻近肺野内的改变较明显,支气管肺泡癌开始以肺周围结节或含气支气管像的肺实变为主要征象,与原发性肺淋巴瘤不易鉴别,但前者呼吸道症状较重、病变进展快,咳泡沫样痰,且痰中可查到癌细胞,实变区充气支气管像常扭曲,有不规则狭窄等有助于鉴别。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可有长毛刺、钙化及空洞,周围常见卫星灶。当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时,应与转移瘤及结缔组织病肺浸润鉴别,结缔组织病肺浸润和转移瘤均可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但前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病史,结合临床一般不难鉴别。当表现为肺内实变,伴有支气管充气征时,应与肺部炎性病变,细菌性肺炎一般抗炎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等,白细胞升高。 综上所述,原发性肺淋巴瘤误诊率极高,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治疗情况,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参考文献 [1] 陈星荣,沈天真.全身 CT 和 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38~439. [2] Frraro P,Trastek VF,Adlakha H,et al.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lung[J].Thorac Surg,2000,69(1):993-997. [3] 黄孝迈,秦文翰.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62-364. [4] Cordier J F,Chailleux E ,Lanque D,et al. 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s: a clinical study of 70 cases innon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Chest,1993,103(1):201. [5] Ahmed S,Kussick S J,Siddiqui A K,et al. Bronchial 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 lymphoma: a clinical studyof a rare disease. Eur J Cancer,2004,40(9):1320. [6] Cardinale L,AllasiaM,CataldiA,etal. CT findings in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s. RadiolMed,2005,110(5) : 554. [7] Polish LB,Cohn DL,Ryder JW,et al.Pulmonary non-Hodgkin’s lymphomain A IDS. Chest,1989,96 (6) : 1321. [8] Ray P,AntoineM,Mary2krauseM,etal. AIDS-related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 Am. J. Respir. Crit.CareMed,1998,158 (4) ,1221. [9] BazotM,Cadranel J,Benayoun S,etal. primary Pulmonary AIDS-relatedLymphoma radiographic and CTFindings. Chest,1999,116 (5) :1282.

(仅供参考)腹内疝的影像诊断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或肠系膜正常或异常的孔道、裂隙离开原有位置而进入腹腔内的某一解剖间隙,其发病率低(约0.2%~0.9%),为小肠梗阻一少见病因(约5.8%)。然而,腹内疝易并发肠绞窄或缺血,致死率高(>75%),因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且多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其术前诊断困难。近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则为腹内疝的检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一、腹内疝的分型 (一)根据发生位置 Meyers提出的腹内疝传统分型已被广泛接受,包括十二指肠旁疝(53%)、盲肠周围疝(13%)、Winslow孔疝(8%)、经肠系膜疝(8%)、乙状结肠周围疝(6%)、吻合口后方疝(5%)[1]。此外尚有较少见的经网膜疝及发生在盆腔的膀胱上疝、经子宫阔韧带疝、Douglas疝等。 二)根据发生原因 腹内疝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1.先天性:是指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或腹膜附着异常等先天性因素所致腹膜隐窝大而深,腹膜、网膜或肠系膜存在缺损,或Winslow孔过大,肠管可经此疝入。包括十二指肠旁疝、Winslow 孔疝、部分乙状结肠周围疝、部分盲肠周围疝、部分经肠系膜疝等。 2.后天性:是指后天因素如手术、外伤、炎症等所致腹膜或肠系膜的异常孔隙,肠管可经此疝入。包括部分经肠系膜疝、吻合口后疝、部分乙状结肠周围疝和部分盲肠周围疝等。

(三)根据疝的结构 可按有无疝囊分为真疝和假疝。脏器疝至另一个腹膜囊隐窝,具有疝囊而称真疝。若网膜或肠系膜存在裂孔,或因手术、创伤等构成一异常孔隙,肠管因此疝入,不具有疝囊而称假疝。先天性腹内假疝指肠管经大网膜、肠系膜裂孔疝入的内疝,而后天性腹内疝均为假疝。 二、不同类型腹内疝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一)十二指肠旁疝 据文献报道,此型为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内疝的53%。与其他类型内疝不同,十二指肠旁疝的发生有性别倾向,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倍。包括左侧及右侧两种亚型,其中前者常见(约占3/4),二者临床表现相似,均为先天性疝,有疝囊,但胚胎学发育病理基础却不同。 1.左侧十二指肠旁疝:为小肠肠袢经Landzert’s陷窝向后下疝至十二指肠升段的左侧,可达左侧结肠系膜深面。Landzert’s陷窝位于十二指肠升段的左后方,前界为覆盖走行于陷窝左侧的肠系膜下静脉及左结肠动脉升支的腹膜皱襞,认为其形成与发育中降结肠系膜的先天性缺损有关,可见于约2%的人群。 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慢性食后腹痛、恶心,症状可追溯至儿时。十二指肠旁疝易自行缓解,症状间断发作。 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表现为左上腹十二指肠升段左侧的小肠肠袢聚集成团,可致远端横结肠、十二指肠空肠曲向下移位,压迫胃后壁使其呈锯齿状。CT可更清楚显示疝入肠袢的位置,可位于Treitz韧带左侧、胃与胰腺之间,或胰腺后方,或横结肠及左侧肾上腺之间,肠系膜血管的改变包括供应疝入肠段的肠系膜血管向疝口处拉伸、纠集、扩张充血,肠系膜下静脉及左结肠动脉升支位于疝囊颈前界并可向左侧移位。常并发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管腔内气液平面。应注意有无并发肠扭转及急性肠缺血,C形或U形肠管、鸟嘴征及漩涡征提示肠扭转,肠壁增厚、增强后无强化、肠系膜积液、肠壁积气提示肠缺血。罕见并发肠套叠,可见由软组织密度肠壁及低密度肠系膜脂肪、更低密度肠管内气体交替排列形成的靶环状肿块。由于此型疝具有较特异的发生部位及边界清晰的疝囊,较易诊断。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示意图

医学影像诊断_付建国_腹部疾病诊断自测试题3

一、单选题 (1) 1.下列正常肾脏大体解剖,哪项不对A.左肾比右肾略低B.肾影长12~13cm C.宽5~6cm D.位于胸12椎体和第3腰椎之间E.肾长轴自内上斜向外下 (2) 2.关于男性尿道正常解剖,下列观点哪项不对A.尿道分前、后两部B.前尿道较宽,为尿道外口至尿道膜部C.前尿道包括舟状窝,海绵体部和球部D.尿道外口最窄E.后尿道又分膜部和前列腺部(3) 3.关于肾脏解剖结构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双肾均在腹膜后B.肾脏长经相当于2个椎体高度C.有脂肪囊包绕D.右肾门平第一腰椎E.右侧肾蒂较左侧短 (4) 4.下列哪种病变腹部平片价值最低A.肾结石B.膀胱结石C.肾自截D.肾炎E.肾囊肿钙化 (5) 5.“KUB”不能显示A.输尿管结石B.肾影C.腰大肌轮廓D.胆囊不透X线结石E.肾功能 (6) 6.下列各项中,属于正常肾形态变异的为A.游走肾B.异位肾C.驼峰肾D.孤立肾E.自截肾 (7) 7.泌尿系结石的X线表现,以下哪项错误A.泌尿系结石大多为不透X线结石B.典型肾结石为鹿角形或珊瑚状C.腹部侧位片上肾结石靠后与脊椎重迭D.输尿管结石为长圆形、其长轴与输尿管长轴一致E.较小的膀胱结石需行膀胱造影诊断 (8) 8.立位像,左肾位于盆腔内,变换体位,只有上下方向,没有左右方向的移位、左输尿管迂曲,其长度与健侧相仿,应诊断为A.左侧游离肾B.左侧异位肾C.左侧孤立肾D.左侧肾下垂E.左侧海绵肾 (9) 9.下列关于“马蹄肾”描述,哪项不正确A.多为双肾下极融合B.常有多支肾动脉供血C.输尿管从肾联合腹侧下行D.常伴有肾旋转不良E.多为双肾中极融合

(10) 10.先天性输尿管囊肿,最好发于A.肾盂?——输尿管移行处B.输尿管上段C.输尿管中段D.输尿管下段E.输尿管膀胱壁内段 (11) 11.双侧肾影增大,不能见于A.双侧肾积水B.自截肾C.多囊肾D.双侧肾肿瘤E.双侧重复肾 (12) 12.下列病变中肾影缩小的是A.急性肾炎B.驼峰肾C.囊肿D.肾积水E.肾梗死 (13) 13.下列病变中,无肾盏破坏的是A.肾结核B.肾盂癌C.肾囊肿D.肾癌E.肾乳头坏死 (14) 14.慢性肾盂肾炎造影表现中,错误的是A.肾影大小正常B.肾功能减低C.肾影缩小D.肾外形不规整E.肾盂、肾盏轻度积水 (15) 15.肾盂积水影像改变,最早发生于A.肾小盏杯口B.峡部C.肾大盏D.肾盂E.肾大盏基底部 (16) 16.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尿路结石首选检查是KUB B.肾结石侧位片与脊柱相重C.输尿管结石常引起梗阻D.多为阴性结石E.膀胱结石位置可移动 (17) 17.关于肾结核影像学改变,错误的是A.平片可无异常发现B.早期造影可正常C.CT扫描为首选D.晚期可发生肾自截E.向下可蔓延到输尿管 (18) 18.超声检查发现肾实质3cm占位病变,进一步检查应首选A.IVP B.KUB C.CT D.逆行性尿路造影E.肾血管造影 (19) 19.下述输尿管结核影像,哪项不对A.钙化B.僵直C.狭窄D.迂曲、延长E.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