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演示教学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演示教学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演示教学

第二课时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

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师: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

老师: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

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

老师: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

老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老师: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

老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一定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在讲到《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体会到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非易事,因为这只是《三国演义》节选的一个小故事,如就课文所说诸葛亮知周瑜,识曹操,晓鲁肃,我觉得这样根本不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鲁肃,曹操何许人也,可能孩子们略有耳闻,或根本不熟悉,周瑜,鲁肃,曹操如果在学生心目中是普通人的话,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太不足为奇了,更甚者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周瑜,鲁肃,曹操也能算的是三国时代的英雄吗?更如教师用书上这样说鲁肃的:忠厚守信,那学生就更觉得鲁肃仅是个老实憨厚的普通人了,因此我在教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一.回忆创境。 上节课我们说到《三国演义》是一本谋略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的智慧,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继续去三国时代领略那场惊心动魄的充满谋略和智慧的战争。(板书课题) 1 回顾文章主要人物。 2 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又精于音律,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他心想—— 生:(接读)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周密安排。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热身: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或者在网上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曲。 2、调动积累,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3、围绕课题质疑。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自主读书,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解疑,汇报交流。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播放录像《草船借箭》片段,并提出观看要求,再放第二遍,学生复述经过。 3、由一张剧照(幻灯片)导入文章中心句。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课件出示中心句。 2、品读感悟,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四、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1、概括出人物特点,

2、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3、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 4、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以“读”“演”为主。 5、师生互动交流。 以“感受诸葛亮的‘笑’”为例,教学设想如下: 师:本文诸葛亮说有十几处,唯独有一处是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诸葛亮的这一笑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他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揣摩。(老师幻灯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 角色扮演、扮读。 师: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表演,并读句子。 师:他还可能笑谁,这又是什么笑?怎么笑?怎么读? 生:表演,并朗读。 五、朗读诗歌,体味经典 周瑜妒忌诸葛亮,逼亮立下军令状。 孔明识破陷害计,神机妙算应周郎。 巧用天时与地利,周密安排不慌忙。 擂鼓呐喊骗曹操,箭如雨下插满舱。 按期交箭服周瑜,诸葛美名天下扬。 六、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阅读课本选读教材“空城计”,可以谈谈体会。 2、常言道:“有借有还。”那么,诸葛亮此次“借”来的箭是怎么“还”回去的,请同学读读《三国演义》原著。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三国人物卡片。 2、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 (后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2、理清文章层次,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寨、饮(yn)。 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 理解:妒忌、甘受惩罚、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

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 (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 鲁肃:忠厚守信。 曹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组织学生讨论。)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

《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商议负责推却都督委托 既然迟延胶漆疑惑调度水寨 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启示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新词:幔子水寨都督丞相呐喊妒忌擂鼓支援 3、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借”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字、词可以说明,标出来,体会交流。(“挺”、“才”)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⑵讨论、交流、点拨:(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3)、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体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朗读。 师: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①、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生读。 ②、边读边议,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边演边读。 (5)、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质疑结课,拓展延伸。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草率?他将怎样做呢?课下自读课文,弄清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准备过程结果 诸葛亮:居心叵测 周瑜:胸有成竹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 文,自学字词。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 由读课文,疏通字 词。2.引导小组交 流:课文写了一件 什么事?3.检查初 读情况。 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 词。2.小组交流,明确课文 主要写了诸葛亮巧用妙计 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 的阴谋的故事。3.全班汇 报。(1)关于生字。(2)理 解“妒忌、惩罚、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 段,并概括每段的 大意。2.引导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课文,想想这篇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重点写了哪 些内容?3.组织小 组合作解决问题。 4.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接受任务。第二部分(第 3~5自然段):写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 写草船借箭。第四部分(第 10自然段):写按时交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3.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 叙述顺序。4.全班交流。明 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 重点。 4.课文是按___________ 的顺序写的,重点写了 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 业。 (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抄 写本课的生字、新 词。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陆燕红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赤壁(下)》中草船借箭的视频。 2.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 (出示练习)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 ()、()。 3、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 经过是:(); 结果是:()。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一)、诸葛亮三天就出色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任务,怪不得周瑜自叹不如,请找出他佩服诸葛亮的句子。 出示: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讨论:“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1)学生自读勾画,在书中批注。 (2)组内交流。

(三)、汇报反馈 1.知天文:大雾漫天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大雾漫天可能是巧合呢?从哪知道不是? (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 比较哪组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知地理:顺风顺水 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识人心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气难料,这人心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诸葛亮又笑了?抓“一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认真读句子,比较他们的意思相同吗? 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肃)读读描写鲁肃的4、5、6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等) 师:相信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实时引导) 3、同学们,用主要人物和事件和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杜卫忠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

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详细讲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各种农远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次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参见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习二——四段;从“知周瑜”、“知鲁肃”、“识天象”、“知曹操”“、晓地理”,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2、复习复述。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支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就造十万支箭。 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媒体出示: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齐读) 3.但最后,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风。 媒体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说明:从上节课内容引人,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巧妙地引入新课。

二、以“神机妙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相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句,体会首尾呼应。 2.板书:神机妙算(解释词语) 媒体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说明: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通过钻研教材,“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4.交流后出示媒体,生划出。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说明:此内容是后文学习的引线。媒体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应的句子要展开学习的号码。 (一)学习“知周瑜” 1.默读媒体上第(2)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再说一说。 (2)交流。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研究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五下《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研究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五下《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前谈话: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故事——草船借箭。 一、激情谈话,直切入文。 师:打开课本,翻到19课,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想一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比较长,比一比谁能比较快速、高效地读好课文! 二、初读课文,抓稳“叹”字。 1、反馈字词学习情况。 妒忌私自甘愿 都督丞相 迟延擂鼓呐喊支援 曹军水寨幔子 2、反馈初读课文情况,切入中心句。 师:可面对这样的结果,一心妒忌诸葛亮的周瑜心情如何?(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是啊,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声长叹,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师:是啊,周瑜自叹不如,长叹一声——(加入叹息声) 师:就带着这深深的叹息,周瑜长叹一声—— 三、再读课文,深究“叹”字。 师:叹到这儿,同学们,你们叹出了什么问题? 师:总而言之一句话,同学们都想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周瑜自叹不如?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圈句中关键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好好体会体会,想想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知人心) ▲识曹操 (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抓住“笑着、一定、只管”有机展开) 师:诸葛亮会怎样地笑着说呢? (课件出示句式练习)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课件出示:)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师:望着这条军令,诸葛亮在笑什么?他还在笑曹操什么? 师:是啊,诸葛亮就看透了你曹操(板书:谨慎多疑),于是乎,他笑着说——(一起读) 师: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难怪乎,周瑜要长叹一声—— 师:一个笑字,让我们领略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看透了曹操,除了曹操,还看透了谁,要让周瑜自叹不如呢? ▲识周瑜 A案: (课件出示:)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师:同学们都来读读!读着读着,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瑜? 师:这一切,诸葛亮看到了吗? 师:是啊,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用意,可光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让周瑜自叹不如。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看透了周瑜,让周瑜自叹不如? B案: (课件出示:)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C案: 师:是啊,周瑜找来诸葛亮商议军事,问—— (课件出示)“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师:周瑜为什么这样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