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姓名: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分子。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的结构跟太阳系十分相似,由位于中央的原子核和一定数目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3.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

分子排列分子间作用力体积和形状流动性固态物质十分紧密强大形状固定无

液态物质位置不固定,运动自由比固体的小无确定的形状有

气态物质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极小无确定的形状,易被压缩有

固态物质分子排列整齐,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作用力强,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分子运动比较自由,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作用力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

4.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5.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间的斥力,分子间引力使得物质很难被拉伸,分子间斥力使得物质很难被压缩,分子引力与斥力共同存在。

6.1nm= 10-6 m ;光年是个距离单位,表示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7.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

8. 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第二节质量

1.物体由物质构成,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或者说,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质量通常用字母 m 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kg ,常用单位有 t 、 kg 、 g 等。

1t= 1000 kg 1kg= 1000 g1g= 1000 mg

3.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天平的工作原理是杠杆原理。

①使用前将天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中央,若不在,说明天平不平衡,要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③物体放于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重新平衡。

④若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若相反,则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的读数。

4.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要先估计物体的质量,选择合适量程的天平,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也不能低于天平的最小感量。

②不能直接用手取放砝码,不能用手触摸天平盘,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中。 ③读数时以游码左侧边缘所指刻度读数。

④测量时不允许移动天平,也不允许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5.测液体的质量

①测出烧杯的质量为m 1 ②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 2 ③液体的质量m= m 2-m 1 。 6. 测量邮票、纸张、大头针等物体的质量时,可先取一些相同的物体,测量它们的总质量,再用测量的总质量除以它们的份数,算出单个物体的质量。

7.质量是物体的一种 属性 ,不随物体的 位置 、 状态 、 形状 和 温度 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节 密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成正比 ,且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将这种特性称为 密度 ,即 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 叫做密度。密度用字母 ρ 表示,国际单位是 kg/m 3 ,常用单位还有 g/cm 3 ,1g/cm 3= 1000 kg/m 3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特性 ,通常情况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不同,对于同种物质而言,其密度与物质的 位置 、 形状 、 体积 和 质量 无关,但与物质的 温度压强状态 有关。

3.密度公式: ρ=m/v , m 表示质量,单位是 kg , v 表示体积,单位是 m 3 , ρ 表示密度,单位是 kg/m 3 。

4.在不考虑温度的前提下,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相应增大几倍,所以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因此不能理解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5.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为 1000kg/m 3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每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000kg 。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 ρ=m/v

2.实验方法:①用 天平 测出物质的质量m ②用 量筒 测出物质的体积v ③根据公式 ρ=m/v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3.实验室用 量筒 测量物体的体积,在使用量筒之前,先要认清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使用时量筒放在水平台上,有刻度的一面面对观察者。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凹液面 相切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5.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①液体:在量筒中倒入液体,直接读出体积。

②固体或不规则物体(排水法):先往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v 1)的液体,将待测物体用细线拴好浸入水中,读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 2),则物体的体积v = v 2-v 1

③测量不规则的,且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体积(“压入法”):在测量时,用细针之类的东西将被测物

体压入水中,使其浸没。

④测量不规则的,且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体积(“沉坠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石块和被测物体,把石块放入水中,使其浸没,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 1; 将被测液体和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 2。物体的体积V =V 2-V 1 6.1L = 1000 ml 1 ml = 1 cm3 = 1/1000000 m3 1 L = 1/1000 m3

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有关,物质温度变化时,体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发生变化(一般物质随温度上升密度变小,但水例外)

2.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0℃~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质量不变。

3.用密度知识测量物质的质量m = ρv ,测量物质的体积v = m/ρ

4.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物质的m ,用量筒测出物质的v ,根据

ρ=m/v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作比较。

5.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有一质量为5.4kg的铝球,体积是3000cm3,试求这个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铝=2.7×103kg/m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慢。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3.6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不变。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米,常用单位有m 、dm 、cm 、mm 、um 、nm 等,1m= 10 dm= 100 cm= 1000 mm= 1000000 μm = 1000000000 nm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h 、min 等,

1h= 60 min= 3600 s

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描述力的时候,通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如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就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物体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5.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的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无关。

6.汽车启动时,人体上部向后仰;急刹车时,人体上部向前倾,是因为人体具有惯性。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叫做惯性现象。如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和抖落雨伞上的雨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第六节二力平衡

1.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仍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一定受平衡力的作用。

3.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都属于弹力。

3.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程度有关,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也

越大。

4.弹簧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5.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先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对指针进行调零,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拉动弹簧测力计时避免与外壳接触,读数时,视线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第二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3.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达为G=mg ,g取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4.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比如空瓶子。

第三节摩擦力

1.两个表面粗糙并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①静摩擦力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如推动木箱时受到的摩擦力;

③滚动摩擦力如轮子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接触;②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③:接触面粗糙;④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挤压

4.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5.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无关。6.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接粗面的粗糙程度如车胎、鞋底的花纹,车胎绑上防滑链;

②增大压力如把松开的皮带张紧,用力握住车把;

③变滚动为滑动如急刹车时,车轮只滑不滚

7.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接粗面的粗糙程度如给机器轮轴加润滑油;

②减小压力如松开刹车;

③变滑动为滚动如搬重物时,在下面垫上几根滚木;

④减小压力如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第四节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常见杠杆如筷子、刹车、天平、跷跷板等。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3.杠杆力臂的画法:①先确定支点;②作力的作用线,必要时以虚线延长;③从支点O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标上动力臂或阻力臂。

4.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5.杠杆平衡的条件:F 1 × L 1 =F 2 ×L 2 6.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力臂的关系 力的关系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L 1>L 2 F 1F 2 费力省距 镊子 等臂杠杆

L 1=L 2

F 1=F 2

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天平

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

1. 定滑轮:①定义: 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叫做定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 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 不改变力的大小 ,但可以 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①定义: 轴可以随轮一起运动 叫做动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 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 改变力的大小 ,但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3.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叫 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 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①滑轮组竖放:提起物体所用的拉力物G n

F 1=(不考虑滑轮重)若考虑滑轮重,

不计摩擦, 则)(1轮物G G n

F

+=

物体提升高度h 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的关系:nh S =

绳子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关系物

绳nV V =

②滑轮组横放: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摩f n

F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物绳

nS S =,绳子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关系物绳nV V =

4.滑轮组绳子的绕法:确定承重绳子股数n,奇动偶定,由内而外 例1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绕线,。

例2按下图中所给的省力条件,画出各滑轮组绳子穿绕方法。 图中G 物表示物重,

G 轮表示动滑轮重, F 表示人对绳子的拉力。

F 1

l 1 F 2

l 2 O

l 1 l 2

F 2

F 1

O

5.轮轴实质是一个连续转动的杠杆,斜面实质是一个简单机械,使用斜面省力但费距离,

坡度越小越省力,如盘山公路。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压强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理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接触,且有相互挤压作用。

2.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理表面上,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压物体。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甚至与重力无关。

3.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①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如将物体按压在竖直的墙壁上,墙壁受

到的压力不是由重力产生)。

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挤压而产生。

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④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4.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5.压强公式:P=F/S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帕(kPa)和兆帕(MPa) 1 kPa = 1000 Pa = 103 Pa 1 MPa = 103 kPa = 106 Pa

6.1Pa = 1 N / m2其物理意义是每平方米的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为一牛。一张报纸平放对桌面产生的压强约为0.5Pa

7.减小压强的办法:①在压力相同时,增大受力面积②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的办法:①在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②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增大压力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和具有流动性,因而会对容器底部和侧壁产生压强。

2.压强计是用来测量压强的仪器。压强计的基本构造包括U形管,探头和橡皮膜。压强计的工作原理是当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液体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两侧高度差越大,表示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③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④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公式:P=ρgh ,h指液体的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5.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中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常见的连通器有水壶、锅炉、水塔、大坝等。

6.液体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F=G FG

第三节 大气压强

1.塑料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用吸管吸取饮料,马德堡半球实验等现象都说明了 大气压强 的存在。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 大气压强 ,简称 大气压 或 气压 。

2.托里拆利实验: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此时大气压强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测出管内外水银液面的高度差(只与大气压的大小有关),就可以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关于托里拆利实验

①、 760mm 是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而不是管内水银柱的长度。

(1)玻璃管稍稍倾斜是否影响实验?不影响,管内水银柱高度不变。 (2)一直倾斜呢? 水银逐渐充满整个管子。

②、换成粗管或形状不规则的管子,实验结果如何? 不变。结果只取决于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与管子的形状无关。

③、实验中将玻璃管上提或下压(管口始终在液面下),实验结果如何?不变。

④、不小心玻璃管顶部弄破,会出现什么现象?像喷泉一样喷出吗?水银全部退回水银槽 ,不会。 ⑤、实验中不小心混入空气,实验结果如何?水银柱上方空气压强多大?变小。上方空气向下压水银柱。

3.标准大气压p 0=760mmHg 产生的压强=13.6×103kg/m 3×9.8N/kg ×0.76m= 1.013×105Pa ,粗略

计算时,标准大气压通常取作 1.0×105

Pa 。

4.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 增加 而降低,在海拔3000m 以内,大约每升高10m ,大气压减小100 Pa 5.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 气压计 ,常见的气压计有 液体气压计 和 金属气压计 两类。 6.大气压的应用:① 吸盘 ② 喝水 ③ 抽水机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物理学上把具有流动性的 液体 和 气体 叫做流体。 2.流体流动时,流体压强的大小不但与流体的密度、深度有关,而且与流体的 速度 有关,流速越大, 压强越小 。

第五节 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托起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 G 则:ρ液V 排g =ρ

Vg

ρ物=( V 排/V )·ρ液

=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

>ρ物;V 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 浮 与G 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 ,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 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

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

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 m/ρ液;排开液体的重力G 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 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1、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即G空-G液=F浮。

例1:弹簧秤下挂一铁块,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是4N,将铁块一半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3.5N,这时铁块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N,ρ

=_________ 。

2、压力差法:应用F浮=F向上-F向下求浮力。这是浮力的最基本的原理。

例2:2.如图所示:某物块浸没在水中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2.3牛,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5牛,则该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 牛,方向为________。

3、公式法:F浮=ρ液gV排=G排液

例3:将体积是50c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多大?若此物体有一半浸在煤油中,它所受的浮力多大?(ρ煤油=0.8×103kg/m3)g取10N/kg

4、受力分析法:如果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则物体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则F

浮=G

。如果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当第三个力方

向与重力同向时,则F

浮=G

+F3,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则F

=G

-F3。

例4:把质量是200g的塑料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塑料块有一半露出水面。(g取10N/kg)

求:(1)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塑料块的体积和密度?

5、排水量法:F浮=排水量(千克)×g

轮船的满载重量,一般是以排水量表示的,即是排开水的质量,船也是浮体,根据浮体平衡条件也得:

船受到的总F

浮=G

,而排水量(千克)×g,就是船排开水的重,即是浮力,又是船、货的总重力。

6、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解浮力综合题

例5:重10N,体积为0.8dm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它只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问:此物体是上浮、下沉还是悬浮?(g取10N/kg)

例6:将质量是890g的铜块放入水中时,它受的浮力多大?若将铜块放入水银中,当铜块静止时所受的浮

力多大?(ρ

铜=8.9g/cm3,ρ

水银

=13.6g/cm3)(g取10N/kg)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 ·m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 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1N ·m = 1J ),

6、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B.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C.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 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 做了功.

比如:在竖直向上,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 =Gh;

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 =fs. 7、对公式W =Fs 的理解 A.公式 一般式 W =Fs

解题时常用式 W 有=Gh(克服重力做功) 或 W 有=f 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B.注意事项

A.有力才有可能做功,没有力根本不做功.

B.F 与s 的方向应在同一直线上(初中要求)(比如一个人提着一重物G,从山脚顺着一之字形的山路爬到山顶,此时人克服重力做功所移动的距离并不是山路的长,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高)

C.做功的多少,由W =Fs 决定,而与物体的运动形式无关.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A.对于理想机械(指不计摩擦、机械的重、绳重): W 人对机械=W 机械对物体=W 手或 W 总=W 有. B.对于实际机械:W 人对机械(W 总)>W 机械对物体(W 有)或W 总=W 有+W 额.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斜面:W 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 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斜面:W 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②公式:

斜面:定滑轮:

动滑轮:滑轮组

A.在竖直方向上提升物体,η==== (对于杠杆:n=s/h=;对于滑轮组:n=s/h,s为动力移动的距离,h为物体提升的高度)

注:若只计动滑轮的重,则F=(G+G

轮)/n,机械效率η

还可等于,即η= .

B.在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η== (S

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S

动力

为拉力移动的距离)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物理意义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对总功利用率高低的物理量.若机械效率越大,表示该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越高,即机械做的有用功占它所做的总功的比例越大,或者说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小,也说明该机械的性能越好.

6.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由η==可知:

A.当W

有一定时,减少W

,可提高效率.比如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有:动滑轮和绳重;绳与轮之间的摩擦.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轻质材料做动滑轮或尽量减少动滑轮的个数;还可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少轴处的摩擦及使用较细的绳子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它的效率.

B.当W

额一定时,增加W

,可适当提高机械效率.比如,对于同一滑轮组(额外功不变),

增加所提物体的重, 就会越大,机械效率就会越高.

总之,对于滑轮组而言,要提高效率,可增加有用功的同时尽量减小额外功.

7、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Fv

η

W有用

W总

=

η

Gh

FL

= η

Gh

FS

= Gh

Fh

= G

F

=

η

Gh

FS

= Gh

F2h

= G

2F

= η

Gh

FS

= Gh

Fnh

= G

nF

=

η

W有用

W总

= Gh

FS

=

P

W

t

=

动能

转化

转化

势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4、单位:主单位W 常用单位kw mw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6、比较功率大小方法a、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大

注意事项

A.注意区别功与功率.功率与功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多少”与“快慢”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在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就做功快.否则,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就快,即“功率”不一定就大.也就是说:功率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B.由P=W/t变形为P=F·v可知:功率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五、动能与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木块移动的距离远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

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如“物体匀速上升或下降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或减小。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

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机械能守恒)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

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第十五章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

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

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

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

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

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内能)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④解释事例:课本中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

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

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

温度,传递结束的条件:温度相等。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

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1、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

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

形状等无关。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⑸对于不同种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温度变化快;对于不同种物质,在

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注意: 20℃,温度的变化量Δt =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

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

能之差。

3、常用的计算式Q放=cm(t0-t1)Q吸=cm(t1-t0)

4、热平衡方程:Q放=Q吸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或J/m3

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

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

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

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4、燃料放热计算公式:Q放=mq(q为热值)或Q放=qV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

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应注意: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 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

的热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6、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7、能量的利用效率:

①定义:被人们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公式:η=Q有效/ Q总= cm(t-t0)/ qm′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

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

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

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5、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6、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 有用/ Q 总= W 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 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六、能量守恒定律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

1、化石能源:由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

2、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3、二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

4、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如:食物中的化学能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5、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

6、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7、人类家族中现在常用的能源是化石、电能能源,

练习: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电能中:

A、属于一次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B、属于二次能源的是:电能

C、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D、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二、核能

1、核能: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2、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能来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4、聚变:氘核与氚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

这就是聚变。聚变目前是不可以控制的

三、太阳能:

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巨大能量。

①、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如化石能源,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都是来源于太阳。

②、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种是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③太阳能的利用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吸收太阳能的多少。即:

Q放=太阳能的利用功率×时间×面积

四、能源革命与未来理想能源能源革命与未来理想能源能源革命与未来理想能源能源革命与未来理想能源

1、三次能源革命

①第一次能源革命钻木取火是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标志着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②第二次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转化。

③第三次能源革命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2、今后开发理想的能源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A、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B、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C、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D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3、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对我们解决能源问题将有重大的意义。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班级:

姓名:

梳理人:

时间:2013.1.1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4、机械功原理 ⑴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⑵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5、⑴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符号表达式:P=W/ 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 ⑷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W= 1 J / s 6、⑴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⑵公式: 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W=Gh。 ⑷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 功。 ⑸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FS。 ⑹总功等于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7、“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⑴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⑵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⑶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内能与热量 ⑴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复习(填空)

2010年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部分)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1.物质的结构 (1)宇宙是由 组成的,物质是由 和 组成的。 (2)物质一般以 的形式存在,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3)原子的中心是 ,原子核由 和 组成, 绕核运动。 (4)量度宇宙的大小通常用 ,量度原子的大小通常用 。 2.质量 、 (1) 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测量质量通常用 。 3.密度 (1)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的公式: ,国际单位是: (3)密度测量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 )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 我们把 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 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 的。 ? 3.运动的快慢 (1)速度 ①速度的物理意义: 。 ②速度的公式: ,v 表示 ,s 表示 ,t 表示 。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 km/h 。 ④匀速直线运动: 叫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 (2)平均速度 \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的程度. 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t s v 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长度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 、 和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 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

九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常考点复习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力)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④存在状态及体积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 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 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超全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 原子核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二、质量符号:m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 (mg)、吨(t) 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 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天平的使用方法 (1)天平的调节(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c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2)天平的使用:a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c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a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 b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c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三、密度符号:ρ 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符号:ρ单位:千克/米 3 kg/m 3 常用单位:克/厘米 3 g/cm3 4、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 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6、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7、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2)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运动情况的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3)注意:研究或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没有参照物;参照物可以选取任何物体,但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为了方便,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长短。(2)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长短。 (3)比较速度的大小。 2、速度(V)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叫速度。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 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 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 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 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 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 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比热容 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九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十三章 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 原子核 1、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2、分子——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称为分子。用10-10m做单位。 3、物质处于不同的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固态物质,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资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的作用力极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无关) 2、符号:m 单位:千克(kg)克(g)、毫克 (mg)、吨(t) 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 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3)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6、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 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在刻度盘中间或左右摆动的幅度一样,表示平衡。在调节平衡螺母前,游码要放在0的位置。哪个肩高平衡螺母就向哪个方向移动。(3)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4)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每向右移动一格,就等于向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5)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7.复数测量法 三、密度符号:ρ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 2、公式:密度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对应质量的单位kg 体积单位立方米。密度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对应克和立方厘米 3、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1克每立方厘米= 103 千克每立方米 4、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同种物质, 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6、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由于热胀冷缩,物质的体积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密度。(水的反常膨胀——4摄氏度的水密度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水的密度都变小) 四、量筒使用方法、 1、以什么单位标度。是毫升还是立方厘米 2、最大量程是多少 3、分度值是多少 4、读数时要与液面凹底相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 查字典物理网分享了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记住的常量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 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 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长度(L或s):米(m) 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 质量(m):千克(Kg)密度(ρ):千克/米3(Kg/m3)。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 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 比热容(c):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 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 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 1nm=10-9m,1mm=10-3m,1cm=10-2m;1dm=0.1m,1Km=103m, 1h=3600s,1min=60s, 1Kwh=3.6×106J.1Km/h=5/18m/s=1/3.6m/s,1g/cm3=103Kg/m3, 1cm2=10-4m2, 1cm3=1mL=10-6m3,1dm3=1L=10-3m3, 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公式 1.速度v=s/t; 2.密度ρ=m/v; 3.压强P=F/s=ρgh; 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 =G-F’ ; 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6.功w=Fs=Gh(克服重力做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2013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与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就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就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与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她形式的能(主要就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就是焦耳。(热量就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就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能量而不就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 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就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应背知识点 热和能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6.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也称比热)。(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0.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kg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1.热量的计算: (1)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即末温。 (2)Q放=cm(t0-t)=cm△t降 (3)Q吸=Q放(也叫热平衡方程。如果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在不计热损失时才能使用)1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13.热值(q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J/kg(固液)、J/m3(气) 14.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mq;(Q放是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kg;m 是质量,单位是kg。) Q放=v q;(Q放是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m3;v是体积,单位是m3。) 15.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16.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17.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8.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如干电池、蓄电池等)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石墨,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或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在串联电路中分为电源短路和用 电器短路两种,并联只有电源短路一种) 8.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初三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1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2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物理量符号:m。 单位:kg、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天平: 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 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 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三、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公式: 公式: =m/V.

初中物理知识点+公式总结(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人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金属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第2节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比热容 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1、热机: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第2节热机的效率 1、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 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公式:①Q=qm 变形:m= Q q q= Q 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