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1】

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2】

0、开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例如:

(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

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

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

“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

的乐趣。第二。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

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

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

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

品的丰俭。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因此有

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3】

1)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

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

阴补阳”为目的。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

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

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4】

2)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

农为本,强调的生命意识以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

食为天”。

3)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

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

域文化、中国诗文化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

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又如:

孔乙己的茴香豆等等。)

【5】

4)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

而异,因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

民食鱼而嗜咸,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

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食。

5)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荀子.王霸》:“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

人之性情者也”。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

美味,乃是人的自然本色。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

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6】

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

【7】

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

“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

容的一种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饮食的审美思想,

其实就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羊从美。”

【将羊作为美和善的象征,大致上有这几种原因:其一,羊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广泛饲养的家畜之一,起着供应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最主要来源的作用。其二、由于第一种原因,在古代,羊是物质交换中重要的媒介;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作为牺牲,是祭鬼神的最主要的“圣物”。除此之外,古人还从“羊”字中发掘出特定的美学意义……】

【8】

《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9】

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由“调”至“和”,已达到“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10】

1)“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

跃的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例如以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

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

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

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

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

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及小说家等等。这些思想都

反映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当中,使得“诸子之说兼而

有之”。而后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百家归儒”。而儒

家主张“中庸”,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将

“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融合在一起,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

【11】

2)“和”的内容——《吕氏春秋【本味篇】》“夫三群之虫,

水居者腥,肉貜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才,九沸九变,火为之纪(节),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使各种肉类的本位发挥出来),毋失其理”。

【注:三虫即水居如鱼虾之类;肉貜(jue)如鹰雕之类,草食如牛羊之类。古代常泛称动物为“虫”。】

【12】

3)“和”的效果——《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

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注意,这里所讲的“五味”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仅仅是甘酸苦辛咸五味,它还指多种调味品和多种味型。】

【13】

4)“和”思想的辩证关系——古代饮食思想中的“和”,强

调各种物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参加变化的先后顺序和适当时机,都与物料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但是却又很难用语言表达透彻,所谓“寓可知于不可知”,。看起来玄妙无比,却又有道可循,即:必以其性,无失其理。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之精髓就是“以调至和,和而不同,和而无穷。”

【14】

三、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五世长者知饮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这个实践过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经济条件;第二、长期积累。所以古人认为:要经过五代的积累才真正懂得饮食的美味。根据古籍的记载,追求口福享乐之风在汉代就开始盛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极致,穷奢极欲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知味者”辈出

【西晋大臣,著作家荀勖(xu 音续),就是这一时期非常著名的“知味者”。品位的程度甚至到了端起碗来吃饭,可以知道是用什么柴火烧的。】

【苻坚有一个儿子叫苻朗,也是一个罕见的“知味者”,据说吃鸡可以分辨出所吃鸡是露天养的还是圈养的。吃鹅可以分辨出某一块肉上面长的是白毛还是黑毛。有一次,会籍王司马道子请他吃饭。过后问其感想,苻朗说:菜的味道都不错,就是盐生了一些。】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称才、画、痴三绝。吃甘蔗从甘蔗的梢部吃起,越吃越甜,他将其称为“渐入佳境”。】

【15】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16】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民族尤其是上层社会饮食生活的

不断丰富,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也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到明清时期,以高濂、袁宏道、李渔、袁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食家以及《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饮馔部》、《遵生八笺》、《觞政》等一批美食著述的问世,中华饮食的审美思想已经成熟并系统化而定型为“十美风格”。

1)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

终,是美食的基础、前提和目的。袁枚:“凡物各有先

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17】

2)香—鼓动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

要的标志,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

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

着,十步以外,无不颐然逐然。”

【18】

3)色—是又一个重要的审鉴指标,既指事食物的自然本色,

也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还可以从中看出烹调

的技艺和火候的掌握。“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

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

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

【19】

4)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

感的造型。饮食的造型美与中国古代诗、画所追求的意境美高度相同,都追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

例如: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曲阜孔府烹制的“神仙鸭子”、“凤凰同巢”,就是其代表作品。

【20】

5)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所谓“美

食不如美器”。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材质广泛,制作精良,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1】

6)味—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美和“五味调和”的复

合美味两个宗旨。

7)适—舒适的口感,是舌齿触感的惬意效果,其理解和追

求,大量体现在“滑”、“脆”两点上。《闲情偶寄》:“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脆而已矣。”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温度,注重肴馔的温度差异以追求适意的美食效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悠久的传统。袁枚所云:“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及锋而试”。所谓“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22】

8)序—指一台席面或者数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

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顺序、筵宴设计

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比如,明代著名美

食家袁宏道指出:“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

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度客

食饱而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

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23】

9)境—优雅的宴饮环境,有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两者相

结合的环境等等。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

酒,独酌无相亲……”。《红楼梦》中的饮食环境等都是

一种饮食审美意识的文学反映。

10)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是物质享受同时的精神

享受,在中国古代整个筵宴过程总是要安排丰富多彩的

活动。唱吟、歌舞、丝竹、博戏、雅谈、书画等等,从

而使饮食过程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24】

第二节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25】

一、食疗合一

这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特色。结合中医中药,可以看出“医食同源”的特征。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周代王宫里就有所谓“食医”,主管王宫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而孙思邈所著《千金食疗》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的专著。孙思邈提出“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著名医学家孟诜(shen)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孙思邈的思想,他认为:良药莫过于合理的进食,尤其是老年人,不耐刚猛之药,食疗最为合适。见《食疗本草》。(补充有关资料)

【26】

【链接: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27】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8】

五行

情绪

五味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火心小肠初夏喜舌苦脉土脾胃长夏思口甘肉

金肺大肠秋悲鼻辛

皮毛

水肾膀胱冬恐耳咸骨

【29】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30】

五行的生克关系

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

【31】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32】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33】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季。在各个季节里,对应的脏负担较重,而所相生的脏得到补益。中国饮食的药膳有“四季五补”之说。受汉代五行思想的影响,把夏季分为初夏和长夏两个小季节来处理。

【34】

●春季属木,万物苏醒,五脏属肝,易流行肝病,因为春季木

生火,肝的负担重。同时由于木生火(心),所以心情容易舒畅。适宜升补。

【35】

●初夏属火,天气已热,五脏属心,适宜清补。即用性质偏凉

或具有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

●长夏属土,气候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如小米、冬瓜、

西瓜等

【36】

●秋季属金,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比如谷类、豆

类大多数的蔬菜和水果等。具有滋补气血且有阴阳双补的作用。

●冬季属水,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羊肉、狗肉、

海虾、大枣、桂圆的食物具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37】

二、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的观念同样源自“食疗合一”理论。这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被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战国末期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其后,汉代提倡“食饮有节,起居有

常”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刘安。此后,晋代的嵇康、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等都是饮食养生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都主张颐养千年需要“适饮食”,“省嗜欲”,“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五味入口,不欲偏多“等等。

【38】

元代时期是养生家辈出的时代,著名人物有元饮膳太医忽思慧,主要著作为《饮膳正要》.元明之际的贾铭主要著作有《饮食须要》,明代晚期的李时珍,主要著作有《本草纲目》等。

春季万物萌生,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照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春宜养阳,重在养肝”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鸡肝。这是因为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比其他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同时,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容易影响到脾,(木克土)所以春天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肝功能偏亢,所以中国古代饮食中提倡春天多吃辛,甘温食品。少吃酸涩的食品。此外,菠菜在春天是应季菜,具有滋阴、舒肝、养血等作用,所以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提倡春季多吃菠菜。

【39】

夏季。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所以夏季饮食应该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中医认为,凡是带

苦味的蔬菜,大都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建议多吃苦瓜、苦菜等食品。这样能够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40】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准则以养人体阴气为主,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饮食上,“少辛多酸”,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故多吃性温之食,少吃寒凉之食。又由于气候干燥,所以应该多喝水。适合的食物有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香蕉、银耳、乳品等。特别是芹菜和白木耳。

【41】

冬季属水,机体属于封藏状态,阳气不至于妄泄。脾胃机能较旺健,正是养阴滋补的季节。中医认为“秋冬养阴”,不宜使用生冷之品和燥热食品,最宜使用滋阴的食品,如甲鱼、黑木耳、藕、芝麻等。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民谚“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尤其是冬至以后进补最好。冬季饮食调养有三多:多喝粥;多吃温热之品以壮阳(如牛羊肉、狗肉、桂圆、山药等);多吃坚果(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籽等)。另外,冬季提倡多吃萝卜。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2】

三、本味原则

就是注重食料的天然味性。所谓“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原料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受的物料的功能。《吕氏春秋》认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腻。”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臭的本意是指的气味。从《词源》解释上可以看出:最初“臭”是指气味的总称。同时,既可以指香味:(《易》:“同心之言,其臭若兰”。),也可以指臭味。(《左传》:一熏一蕕,十年尚犹有臭),现在特指不好的气味。传统意义上的“味”被一分为三:

A. 味感——(或称味觉、滋味、味)

B. 触感——(或称触觉、质感适口性)

C. 嗅感——(或称嗅觉、香味、香气、闻香)

【43】

宋代以前人们都以大鱼大肉为珍,只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zu)》的作者)记载的“无心炙”才是不调五味的“美食”。宋以后人们逐渐喜嗜素食,蔬菜、竹笋、菌类的美味逐渐为人们所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文人。苏轼在《菜羹赋》中说:“煮蔓菁(jing)、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xi)酱,而有自然之味”。烹饪学上的“本味论”是伴随着素食在宋以后被人重

视而产生的。南宋的倪思把食物本味和食物经过调和所获得的“变味”加一对比:“人食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若淡食,则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

【44】

清代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大大发扬了本味论。他说:“吾为饮食之道,脍(kuai)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李渔认为最好吃的是笋,宜用白水煮食,为“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shi),何足比肩”,其次是蕈(xun)。“汁之鲜味无穷”。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指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各有本位,自成一家”。

【45】

四、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就是指孔子和孟子对于饮食所表达的观点、思想、理论及其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孔孟食道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食道。最著名的话就是孔子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就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肉要企鹅的越薄越细越好,做饭要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

【46】

同时,孔子还规定:“食噎(yi 偏旁为饣)而愒(ai 爱),鱼馁(nei 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就是孔子的所谓“八

不食”。现在来理解就是:食物发酸或者发臭了不吃,鱼和肉变质腐败了不吃,食物颜色不好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切肉不方正不吃,没有酱不吃。(制酱业在当时也蓬勃发展。制酱的主料就是黄豆或蚕豆,加上适当的麦麸、盐、糖等配料。当时已经有酱油、豆豉、和豆酱。周代王室中常年储备的酱料保持在120瓮。)

【47】

其实,从文献资料来看,孔子的饮食观只能作为当时中国北方饮食的代表。在孔子的饮食论述中,看不到太多的食材。很多美味孔子都拒绝:小于拳头的鸡雏不吃,鸭尾巴、鸡肝、雁肫(zhun 准)、鹿胃等都不吃。其实当时人们的食材要丰富得多,其偏好也多种多样,不如《吕氏春秋》中认为最好吃的东西是:是猩猩的嘴唇、猪獾爪后跟的软肉、鸭的尾巴、象的鼻子、牦牛的尾巴等等,大致代表了两广、福建和四川、云南人的口味。

【48】

那么,为什么孔猛的饮食观点会成为中国饮食思想的主流呢?原因不在饮食,而在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统治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孔子的饮食之道就自然相应地受到推崇,而推崇的精髓儒家的礼。在中国古代,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礼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49】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可以看出,孔子的饮食之道并不完全在具体的吃什么,他同时还包含着“怎么吃”。除了“割不正不食”之外,孔子还提出“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宴席的四边应该与房子的四边对等平行,否则不能入席。“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致礼答谢(《论语.乡党》)。孔孟的儒家思想提倡所谓“克己复礼”,要求什么事情都要讲“礼”,要求建立“三礼时代”(《周礼》《仪礼》《礼记》)所以饮食观点同样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礼”,

【50】

《礼记》中记载的“进食之礼”规定了吃饭时作为应该怎样排、盘碗怎样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要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食不语”(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许剔牙齿,“远庖厨”(餐厅要远离厨房),吃饭时要有悦耳的音乐等等。可见,孔孟的“食道”,更讲究的是进餐时所要遵循的规章典范和行为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风俗A.饮食礼仪B. 饮食习惯C.D.饮食传统. 精品文档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D.“品鲜”C.“尝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D. 《资治通鉴》C.《左传》) (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楚辞》A.《离骚》D.《大招》C.《诗经》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D.徐霞客C.于慎行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D.“食疗”C.“药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 精品文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大学生饮食习惯与饮食习惯健康调查问卷

大学生饮食习惯与饮食习惯健康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答题Q1: 你是男生还是女生?男 女 Q2:你所在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Q3:你有每天都吃早餐的习惯吗 有,基本上每天都吃 视情况而定 偶尔吃 基本不吃早餐 Q4:你是否喜欢吃牛奶、鸡蛋、水果? 很喜欢,每天都会吃 一般,有就吃,不会特意去吃 不喜欢,基本不吃 Q5:你认为一天喝多少杯水为健康? 1~3杯水 4杯水 5~7杯水 8杯水 Q6:你经常吃方便面并且以此代替正餐吗?经常吃,并且经常以此代替正餐 经常吃,但不以此代替正餐 偶尔吃,视情况而吃,但是不常吃 不吃,我基本上不吃方便面Q7: 你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吗? 定时定量 定时不定量

定量不定时 不定时不定量 Q8:你觉得路边摊怎么样? 大家都吃,没问题 喜欢吃,并且经常吃 不卫生,少吃 强烈反对路边摊 Q9:你是否有经常去校门对面聚餐或者宵夜的习惯?是的,经常去 偶尔,有组织聚餐的时候才去 不去,从来不去宵夜或聚餐 Q10:你是否有,或者有过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想法?是,有此类想法并实施过或正在实施 有想法,但是并未实施过 没有过这类想法 没有,并且抵制这种想法,认为其不健康 Q11:你是否挑食? 是 否 Q12:你是否会因为心情而影响饮食和饮食习惯?会,心情好吃多点,心情不好少吃或不吃 有时候会,视心情而定 不会 Q13:你是否有抽烟跟饮酒的习惯? 有抽烟跟饮酒的习惯 有抽烟但没有饮酒的习惯 有饮酒单没抽烟的习惯 没有抽烟也没有喝酒的习惯Q14: 你是否有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的习惯?有, 感觉好喝,经常喝 没有这个习惯,但偶尔喝 从不喝碳酸饮料 Q15:你是否有喝咖啡的习惯? 有,经常喝,提神醒脑 偶尔喝 没有,不喝

中国饮食文化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本味论: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生产的最高原则。五味指甘、酸、咸、苦、辛。《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5、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6、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二、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D )。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C )。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 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D:色、质、香、形、器、味、适、序、境、趣。 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是( B )。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C:本味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孔孟食道 D: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食医合一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3)

. 学校名称考场班级姓名座位号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 核分人题分15 10 10 15 30 20 复查人 说明: 1、必须在试卷上答题,否则成绩无效。 2、必须使用蓝、黑水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用铅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 确答案写入()内,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尚未写成的《中国文化目录》一书中便有一个独立的饮食篇其作者是()。 ①梁启超②顾康伯③梁漱溟④张起钧 2.明确将饮食指出应归为“文化”的当首推()先生。 ①林语堂②张光直③孙中山④张起钧 3.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研究是由()学者率先开始的。 ①日本②大陆③香港④台湾 4.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是()。 ①看质②闻香③观色④尝味 5.孔子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支点是一个()字。 ①仁②爱③礼④学 6.茶事活动中贯彻的精神就是()。 ①茶艺②茶道③茶经④茶话 7.在我国众多茶馆中,最突出社会功能的茶馆类型是()茶馆。 ①四川②杭州③北京④广东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的高度概括。 ①孔子食道②孟子思想③本味主张④烹调工艺 9.明代茶艺,习惯在茶中加入()。 ①盐②糖③姜④果仁 10.我国食品雕刻的代表之作“镂鸡子”出现在()代。 ①商②晋③汉④唐 11.藏人饮茶,茶中调入()谓之“茶”,否则称谓清茶。 ①油酥②黄油③牛奶④羊奶 12.道教饮食注重“服食辟谷”,即(),以灭“三尸”。 ①不吃大米②不吃五谷杂粮 ③不吃五谷以外的食物④不吃大米以外的食物 13.腊八节起源于()教。 ①佛②道③伊斯兰④基督 14.宋代皇室饮食中,肉类消费几乎只用()肉。 ①鱼②牛③羊④鸡 15.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大约在(②)代渐渐为民间采用。 ①周②汉③唐④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汉代的饮食养生理论家和实践 者的是()。 ①嵇康②葛洪③陶洪景④封衡⑤忽思慧 2在烹饪中善于吸收中、西烹饪技术精要而独树一帜的菜系由() ①粤②港③闽④川⑤澳 3清代宫廷宴会烹饪技艺水平不断提高,颇具规模的由()。 ①万寿宴②圣宴③朝宴④佳宴⑤千叟宴 4造成人们之间形成不同饮食文化层次是由于()。 ①经济②政治③科技④年龄⑤文化 ④蒸馏⑤配香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论文题目: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学生姓名: 朴率智 学生学号: 5091419072 专业: 传播系 指导教师: 禹卫华 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对食物的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也包括了在消费的过程中,怎样去吃,吃的礼仪,等等。中国人会用不同的食材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用相同的食材加工出不一样的美食,美食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艺术。饮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味觉,视觉和嗅觉的满足,也包含了文化的精神。本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的文献述评部分侧重于这些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从留学生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留学生,跨文化传播

STUDY ON THE CHINESE FOO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 TAKING THE STUDENTS AS AN EXAMPLELE ABSTRACT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not only mean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but includes eating method and etiquette, etc. in consumption process. Chinese can make different foo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fine foods and make the same materials into different good foods. Cate is not only food, but also an art. Dietary culture contains not only gustatory, visual and olfactory satisfaction, but also cultural spiri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help us make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cause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verseas student. 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中国饮食文化》期末考试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美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先秦典籍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得分/总分 A. 《吕氏春秋》 1.00/1.00 B. 《左传》 C. 《论语》 D. 《孟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单选(1分) 《食猪肉》中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写的是后人传颂九百年的名肴“”。 得分/总分 A. 红烧狮子头 B. 东坡肉 1.00/1.00 C. 红烧肉 D. 梅菜扣肉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 关于饮食的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一书中。 得分/总分 A. 《论语》 1.00/1.00 B. 《楚辞》 C. 《离骚》 D. 《山鬼》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单选(1分) 面条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主食品之一,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吃面条已经有的悠久

得分/总分 A. 4000年左右 1.00/1.00 B. 2000年左右 C. 1500年左右 D. 3000年左右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5单选(1分) 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分/总分 A. 老子 1.00/1.00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6单选(1分) “地菜煮鸡蛋”是江南汉族地区节日的节令食品。 得分/总分 A. 端午节 B. 七巧节 C. 中秋节 D. 三月三 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7单选(1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促孕的食俗。 得分/总分 A. 车前子 1.00/1.00

中国饮食文化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授课提纲 一、中国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代时晋泉州道人谭景升在《化书》中说过:“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此道理深刻地说明了饮食对人类自下而上的重要性。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中国饮食的宗旨是: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 二、中国文化 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最基本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另一类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张廉明、孙玉书、陈学真) 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体系: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 文化的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而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 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三、中国饮食文化及基本特征 (一)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包括烹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消费方式以及上述诸方面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演变。凡是从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都应属于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范围。 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其中包括学科理论及有关联系、比较等研究成果和在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在历史名宴中所追求的精食、佳茗(茶)、美器、可人(美女)、良辰(吉日吉时)、美景(环境)、韵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与宴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基于它所具有的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重食、重养、重味、重利和重理。 2.饮食文化涉及科学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堪称独秀于世,其主要表现在:分类繁多,流派纷呈,世界地位显耀等方面。 3.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包括(1)五味调和,以味为本;(2)医食同源,疗养并重;(3)注重造型,怡趣形象(文化底蕴);(4)和(合谐)节(节约)范(规范)适(适可而止),平衡膳食(营养)等方面。 四、中国饮食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1.世界四大烹饪国之一,世界四大烹饪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 2.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菜系,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为代表的清真菜系。 3.世界四大风味流派之一,世界四大风味流派:以味为核心的中国风味流派(用嘴吃饭),以色、形为核心的日本风味流派(用眼吃饭),以香为核心的法国风味流派(用鼻子吃饭),以养为核心的美国风味流派(用脑子吃饭)。 4.世界三大就餐形式之一,世界三大就餐形式:以中国的筷箸形式(模仿鸟类)、西方的刀叉形式(模仿老虎)、伊斯兰的手抓形式(右手抓饭、左手方便)。 5.世界四大营养类型之一,世界四大营养类型:西方的富贵型(消耗动物蛋白质200公斤左右)、日本的小康型(消耗动物蛋白质100公斤左右)、中国的温饱型(消耗动物蛋白质50——70公斤左右)、落后地区的贫穷型(消耗动物蛋白质20公斤以下)。四大国粹:中医、烹饪、京剧、国画(无数) 五、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文化与饮食文化同步、150万年左右人与动物分开;用恩格斯的话讲:熟食最终将人类与动物分开;书市是人类发展的前提)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悠久、漫长,大体可分为萌芽、形成、成熟、繁荣、发展、提高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校:青岛超银中学 班级:2012级二班 组长:程谟怡 组员:蒋小倩,程凤,吴相甫, 王阳阳,韩梓浩 指导教师;邵林 目录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目的??????????????????3

三、研究步骤??????????????????4 四、进行调查 问卷??????????????????5 五、得出结果: 1、感受??????????????????7 2、倡议书??????????????????9

研究背景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 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 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我不禁起了 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 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

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 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 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 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 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 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 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 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 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1穆斯林饮食禁忌习俗包括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禁食猪肉,禁食诵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喝酒、禁止吸烟、吸毒 2.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主要措施? 2 (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2)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3) 注重文化观念渐 变的特性(4) 完善餐饮企业制度 3.人生礼仪饮食风俗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3居住地和饮食习惯和言谈行动 4.佛教在饮食方面的戒律主要有哪些? 4 (1)素食(2) 不非时食(3) 食存五观(4)过午不食 5.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哪几大类?试各列举2个名品 5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大红袍龙井 6.淮扬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6 淮菜和扬菜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 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中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2.试述广东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2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从温饱型转向质量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变化。过去,过年是穿新衣、吃饱饭。而现在年味淡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中国大学生饮食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饮食情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出现了营养摄入不均衡、吃零食过多等不健康饮食现象。下面是XX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大学生饮食情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大学生饮食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广居民营养膳食的科学化。确实,饮食习惯的良好与否极其重要。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代表了其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有志青年正在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是否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大学生,饮食不仅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一天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对任何才能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还不知,对于怎样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还不了解,更不知道或不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长期的不良的饮食习惯正在影响着大学生身体的发育,威胁着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状况。为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饮食现状,以便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有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有关大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多数大学生饮食习惯的了解,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饮食状 况,以便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好的发展自己。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由于调查是在寒假期间进行,因此问卷发放形式主要是 通过网络发送并回收。) 四、调查时间:XX年1月~2月寒假 五、调查内容:见附录 六、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汇总,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早餐方面。很多大学生都不注重早餐的重要性。虽然通过调查得知93%以上的大学生都吃早餐。可是在中间有大约47%的人选择带到教室里吃,通过进一步了解,有的同学甚至在上课时吃早餐。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纪律。其中还有23%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吃,而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走路时吃饭,尤其是在公路旁,容易加大对灰尘的吸收量,同时在走路时吃早饭,对于胃功能的消化差生一定的负作用,尤其是在一边吃一边跑时,更容易对胃造成损伤,造成消化不良,胃痛等情况。而从问卷汇总上显示再不吃早饭的学生里面有28%的人是为了减肥。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十一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约在七千多年以前就开始种植籼稻的是长江下游杭州湾的( ) A.仰韶人 B.龙山人 C.河姆渡人 D.磁山人 2.六朝以前的史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 ) A.秦晋 B.吴越 C.齐鲁 D.巴蜀 3.在50多万年前就已经能够发明火、管理火以及用火熟食的猿人是( ) A.元谋人 B.磁山人 C.北京人 D.龙山人 4.不仅是远古先民重要的饪食器和食器,也象征国家和统治者最高政治权力的王器是( ) A.鬲 B.簋 C.瓮 D.鼎 5.“大煮干丝”是哪个菜系的代表菜之一?( ) A.四川菜系 B.山东菜系 C.广东菜系 D.淮扬菜系 6.构成川菜系的五个分支是高级筵席菜式、民间小吃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家常便餐菜式和( ) A.三蒸九扣菜式 B.市肆风味菜式 C.寺院风味菜式 D.官府风味菜式 7.我国最早记载的乳酒是史籍中的( ) A.玄酒 B.酏酒 C.醴酪 D.事酒 8.周代专门制作酒具的工匠称为( ) A.梓人 B.酒人 C.浆人 D.凌人 9.我国西汉时期,茶叶已是流通的商品。在文中提到“烹荼尽具”、“武都买荼”的是西汉人王褒的( ) A.《春秋繁露》 B.《僮约》 C.《七发》 D.《淮南子》 10.《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述了宋人斗茶对于茶饼、茶具、用水、程序和效果的具体规定,其作者是( ) A.宋徽宗 B.丁谓 C.陶谷 D.叶清臣 11.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 )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 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1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更趋突出( ) A.程式化 B.盲目性 C.个性化 D.被动性 13.文中描写饮食的比重大大增加,作者常常借饮宴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暴露社会现实的堪称志人小说代表作的著作是(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 核分人题分 15 10 10 15 30 20 复查人 说明: 1、必须在试卷上答题,否则成绩无效。、必须使用蓝、黑水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用铅笔。 2 学校名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复查人得分评卷人确答案写入()内,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尚未写成的《中国文化目录》一书中便有一个独立的饮食篇其作者是()。 场考 ①梁启超②顾康伯③梁漱溟④张起钧 2.明确将饮食指出应归为“文化”的当首推()先生。 班级①林语堂②张光直③孙中山④张起钧 3.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研究是由()学者率先开始的。 ①日本②大陆③香港④台湾姓名4.鉴别美质、 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是()。 ①看质②闻香③观色④尝味 座位号5.孔子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支点是一个()字。 ①仁②爱③礼④学 6.茶事活动中贯彻的精神就是()。 ①茶艺②茶道③茶经④茶话 7.在我国众多茶馆中,最突出社会功能的茶馆类型是()茶馆。 ④广东③北京②杭州①四川 . .

①嵇康②葛洪③陶洪景③本味主张④烹调工艺④封衡⑤忽思慧孟子思想 8.“食不2在烹饪中善于吸收中、西烹饪技术精要而独树一帜的菜系由())厌精,脍9.明代茶艺,习惯在茶中加入(。①粤②港③闽细不厌”④川①盐②糖③姜 ④果仁⑤澳 3清代宫廷宴会烹饪技艺水平不断提高,颇具规模的由()。我国食品雕刻的代表之作“镂鸡子”出现在(10.是())代。 ①万寿宴的高度概②圣宴④唐③朝宴④佳宴⑤千叟宴②晋①商③汉4 )谓之“茶”,否则称谓清茶。造成人们之间形成不同饮食文化层次是由于()。藏人饮茶,茶中调入(11. 括。 ①经济①油酥②政治③科技②黄油①孔子食 ③牛奶④羊奶④年龄⑤文化 5白酒的制作工艺包括(道教饮食注重“服食辟谷”,即(12. ),以灭“三尸”。)。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以八大菜系为例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外国语学院 英语四班 贾慧 20104158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摘要: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选料、加工和产品系统。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其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尤以八大菜系为著,新旧更替,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使中国饮食以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于世界饮食之林。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原因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范的概念,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流派众多,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尤为出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八大菜系从味型特点、选材等方面的不同,凸显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独特风味。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八大菜系首推鲁菜。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

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原料多选畜禽、海产、蔬菜,偏重于酱、葱、蒜调味,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味型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粤菜为广东一带的风味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2013年10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区别不同饮食风味流派的重要标志是A A.口味B.地区 C.制作者D.消费者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C A.3大类B.5大类 C.7大类D.9大类 3.随着陶器向青铜器的过渡以及烹饪原料的扩大,烹饪技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其中,红烧在当时称为A A.臛B.齑(切碎) C.燔D.醢(肉酱制作) 4.周代的宴会种类繁多,其中乡里大夫举荐贤者并为之送行而举行的宴饮被称为C A.燕礼(私亲旧故间的宴饮) B.射礼(练习和比赛射箭的宴饮) C.乡饮酒礼D.聘礼(诸侯相互聘问之礼时的宴饮) 5.唐代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食治专篇,其作者是A A.孙思邈B.张仲景 C.陈士良D.李时珍 6.属于粤菜的典型代表是C A.松鼠鳜鱼(淮扬菜) B.油爆双脆(鲁菜) C.金龙脆皮乳猪D.樟茶鸭子(川菜) 7.菜系的初步形成是在B A.唐代B.宋代 C.明代D.清代

8.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是在B A.清明节B.端午节 C.七夕节D.重阳节(饮“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 9.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会上,用以检测文化的学识与机敏程度的酒令是D A.投壶令(春秋战国)B.八仙令 C.交错令D.四书令 10.用全发酵法制成的茶是A A.红茶B.绿茶 C.青茶D.黄茶 11.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的是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和中国的A A.祁红B.滇红 C.闽红D.川红 12.在菜肴的配色方案中,色彩给人视觉的醒目程度最强的是D A.紫色B.绿色 C.蓝色D.红色 13.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D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其次是消费风气的积极引导) (经济功能是塑造良好的饮食产品形象和和谐氛围,创造适宜的饮食投资环境和饮食消费环境) 14.中国古代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军礼指的是C A.宾客之事B.祭祀之事 C.军旅之事D.冠婚之事 (吉礼是对先祖与各种神只进行祈求福祥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的丧葬礼节,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的礼节,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等。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礼、庆贺礼、宾谢礼等。所有礼制,是法律的补充,强调贵贱等级的区分和贵族社会的正常运作。) 15.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很多风味菜肴的西南少数民族是B A.布朗族B.傣族 C.彝族D.白族 16.体现出别致的快餐文化的文学作品是C A.《红楼梦》B.《三国演义》 C.《水浒传》D.《西游记》 17.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A A.道教B.佛教 C.伊斯兰教D.基督教

【调研问卷模板】中国饮食文化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中国饮食文化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男 女 其他 2. 您的年龄 18岁以下 18~25岁 25~40岁 40岁以上 3. 您每月外出就餐的频次 1~2次 3~5次 6~10次 更多 4. 您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 是 否 5. 您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解吗 还是比较多的 有一定的了解 一点点 不了解 6. 你喜欢的饮食地点

KFC、必胜客等快餐厅 在家里吃 其他 7. 您偏爱的饮食种类 风味小吃 传统正餐 快餐 其他 8. 您认为对于一道菜什么最重要 营养 外形 味道 其他 9. 您知道我国的四大菜系是哪些吗 鲁菜 徽菜 川菜 浙菜 闽菜 苏菜 湘菜 粤菜 10. 您了解传统饮食(本地特色)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家庭

网络 餐馆 报刊 朋友 其他 11. 传统饮食中最吸引您的是 样式 制作方法 味道 风土人情 食材 其他 12. 您喜欢以下哪种烹调方式 油炸 清蒸 炆炖 烧烤 爆炒 13. 您有喜欢的传统美食或地方风味小吃吗?您了解它的来源、做法以及对当地人的影响吗 有、了解 有、一般 有、不了解 没、不了解

14. 中国传统饮食和西方饮食,您偏向哪种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 西方饮食 都可以接受 两种都不喜欢,偏向其他饮食 15. 您家附近的当地菜餐馆多还是外来菜或西餐厅多 前者多 后者多 差不多 16. 相比西餐安静的用餐环境,广东宴席上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面对这样的氛围您的态度是 非常喜欢,有气氛 不热衷,但是可以接受 有点不习惯 厌恶,无法接受 17. 您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能与哪些领域相结合 营养保健 旅游特产 连锁餐饮 其他 18. 您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