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全文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全文版)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流行病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国内外属于常见病。DVT急性期并发症有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股白肿或股青肿,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前者是。DV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或导致截肢;后者使患肢处于失功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因此,了解DVT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对正确认识DVT的发生发展,指导合理的预防措施与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发病率

2003年White在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综合美国多家医学中心有关静脉血栓栓塞的报道,将年龄、性别作标准化处理,表明美国有症状静脉血栓年发病率约为71~117/100 000,其中2/3的患者表现为DVT,约1/3为肺栓塞(PE)。即使接受抗凝治疗,仍有6%的患者出现血栓再发。在PE确诊后的一个月之内,病死率高达12%。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DVT年发病率统计资料。

1.2 好发部位

贝鲁特医学中心的Ismail等对该中心5 261例怀疑静脉血栓患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在确诊为DVT的患者中,双下肢之间的发病率几乎无差异(左下肢为11.1%,右下肢为8.2%);髂股胭静脉段发生率最高,左侧占37.7%,右侧为31.8%;胭静脉段次之,左侧占18.3%,右侧占21.4%;左侧股腘段为16.4%,右侧为18.2%;左侧髂股段为14.8%,右侧为15.4%;左股静脉段为6.3%,右侧为6.9%;左髂静脉段为5.8%,右侧为5.3%,左右侧胫静脉分别占0.7%和0.9%。

1.3 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广泛认同。一般而言,发生DVT 的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当年龄超过60岁后,发病率急剧增加。最近White指出<15岁人群DVT年发生率仅为5/100000以下;而80岁以上老年人DVT的年发生率则在450~600/100000。

1.4 性别因素

尽管长期以来认为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替代治疗与VTE有关,但众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男女间DVT总的发牛率相近:Stein等一项横断面抽样调查研究了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从1979年至1999年间住院患者信息,抽样样本量范围为181 000~307 000,修正年龄因素后结果证明,男女之间DVT及PE的发生率没有区别。

1.5 民族差异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群,其DVT发生率存在差异。Stein等报道,美国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DVT的发生率为71/100 000,非洲裔美国

人为155/100 000,而白人为131/100 000。美国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相对较低的发病率是否与生活方式有关尚不能确定。Horlander等一项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加索人及非洲裔美国人DVT发病率较高,而西班牙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种族之间发病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凝血因子V Leiden变异有关。

2 获得性危险因素

2.1 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是发生DVT的重要危险因素(表1)。手术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麻醉、体外循环等造成血流缓慢以及输血等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均是手术诱发血栓的因素。2004年Agnelli报道: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普外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为15%~30%,致死性PE发生率为0.2%~0.9%。目前普外科手术在缺乏预防措施时,VTE发生率难以估计,但术后早期运动及改善围手术期护理可能减少VTE发生的危险性。此外,缺乏有效预防措施的巨大手术及肿瘤术前化疗,将增加手术后VTE的可能性。普通外科手术时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癌症手术,手术时间,以前发生过VTE,年龄和肥胖。

血管外科手术存在VTE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肢体缺血、手术时间和静脉损伤。手术期间或术后3个月内需再次住院治疗的VTE发病率为2.5%~2.9%。主髂或主股动脉术后DVT发生率与腹腔或盆腔手术相类似,术后经静脉造影证实为21%。

在缺乏预防措施情况下,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后造影提示DVT发生率在40%~60%之间,致死性PE发生率为0.2%;膝关节置换后则为60%,静脉造影提示25%发生在髂股静脉;髋骨骨折术后造影提示有50%的患者发生DVT;而发生在髂股静脉段为27%,术后3个月内,致死性PE 为1.4%~7.5%;选择性脊柱手术后有临床症状的DVT占3.7%,而PE发生率为2.2%。

表1未经预防的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百分率(%)

危险因素水平

腓肠肌

DVT 髂股静脉

DVT

临床

致死性

PE

PE

低危

年龄<40岁,无其它危险因素的小手术

中危

无其它危险因素的小手术

年龄40~60岁,无其它危险因素的手术

高危

年龄>60岁,或有其它危险因素(如:VTE既往史,癌症)的手术

2

10~20

20~40

40~80

0.4

2~4

4~8

10~20

0.2

1~2

2~4

4~10

0.01

0.1~

0.4

0.4~

1.0

0.2~

5

年龄、以前发生过VTE、曾做过盆腔治疗等可增加妇科手术后VTE的危险。VTE是泌尿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大手术后VTE为1%~5%,PE占术后患者0.2%;PE是这些患者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致命性PE估计约500例患者中发生1例。神经外科原发性胶质瘤术后12~15个月内为23%,其危险因素包括颅内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手术时间及下肢瘫痪和高龄。

2.2 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包括长骨骨折(股骨、胫骨),多发性创伤及脊髓损伤等。严重的创伤造成组织破坏和血管壁损伤;创伤、失血、缺氧作为应激原激活凝血系统;创伤后的制动及血容量相对不足使血流减慢,这些因素均与严重创伤后血栓形成有关。Geerts研究发现若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创伤所引起的DVT发生率超过50%;脊髓损伤所致DVT发生高达60%~100%,其原因除脊髓损伤外,还包括年龄因素,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障碍,合并下肢骨折,血栓预防措施的延搁。由于脊髓损伤和肢体运动障碍,这类

血栓再通畅率也较低。Meissner等报道,即使采用常规血栓预防措施,每周应用超声检测观察,创伤患者的DVT发生率为27%,髂股静脉段血栓占7%。PE成为创伤后第一天死亡的第3位最常见死因。

2.3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与血栓的关系密切而复杂。癌源性致栓机制包括:肿瘤细胞表达和分泌某些促凝物质或因子;肿瘤组织的机械性压迫使静脉阻塞;机体对癌肿急性期产生的应激反应;因病情所限,活动、摄食减少;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治疗的影响均可增加血栓的发生。Heit等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在15年间共选取Olmsted县625名患有DVT或PE 的患者,并选择相同数量的对照者,结果表明:在修正了年龄、性别、年代及组别等因素后,癌症的VTE归因危险度(AR)为18%;其中接受化疗者AR为6.4%,未接受化疗者AR为11.6%。癌症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估计有近20%癌症患者是以DVT为首发症状。

2.4 内科疾病

就现有研究来看,内科疾病所致VTE的危险因素,不论是获得性或遗传性,抑或是一过性因素,均有初步认识(表2)。因此,VTE病例中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占75%也不足为奇了。长期以来对内科疾病所致VTE缺乏足够重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VTE仍是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诸多内科疾病均与DVT的发生相关,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Leizorovicz和Mismetti在一项预防内科疾病患者DVT发生的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VT发生率为3.9%;在因急性脑卒中而偏

瘫的患者中,如果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2周之内DVT的发生率可高达50%左右,而在脑卒中早期13%~15%因PE死亡。

表2 VTE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项目

急性内科疾病

中风、需要重症监护(ICU)的疾病、心肌梗死、其它需要制动3d以上的急性疾病

临床危险因素

PE或DVT既往史、胶原血管疾病、癌症、心内除颤、先天性心脏病、伴有肢体偏瘫的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久居养老院,当前或反复入院者、糖尿病、静脉曲张、炎症性肠炎、激素替代疗法、应用抗精神药物、肥胖、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永久性起搏器

血栓形成倾向

因子ⅤLeiden变异、抗凝血酶Ⅲ、蛋白C或蛋白S缺乏、凝血酶原基因变异、高浓度Ⅷ因子、Ⅳ因子或Ⅵ因子、抗磷脂抗体综合症、脂蛋白(a)增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变异)

2.5 静脉留置导管

静脉内留置导管是DVT的致病原因,尤其是中心静脉插管和起搏器。Heit等一项长期的病例对照实验表明,由中心静脉插管和起搏器引起的占

社区DVT的9%。这是由于静脉导管置入后对静脉造成的损伤、局部淤血、导管周围血栓形成,最终引起置管静脉阻塞。

2.6 制动

制动包含病理状态或正常情况下的被动制动2种情况。前者如骨折后的绝对卧床休息;后者如“经济舱综合征”(economy class syndrome,ECS)。ECS又称为机舱性血栓形成,是指由于长时间飞行静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而发生DVT和(或)PE。Perez-Rodriguez等进行一项为期6年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总的PE发生率为0.39/1 000000,其中飞行6~8 h 为0.251100 000;而飞行时间>8 h,发生率为1.65/1 000000。Arya等认为,制动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DVT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2.7 妊娠和产褥期

妊娠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纤溶活性下降;增大的子宫对下肢静脉的机械压迫;雌激素导致的静脉弛缓等,这些都是该时期DVT的好发因素;另外,分娩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凝物质入血及产褥期活动较少是产褥期血栓危险进一步增加的可能原因。总体而言,妊娠及产褥期的DVT 发生率并不高。Heit等对明尼苏达州Olmsted县孕产妇进行了长达30年研究,结果证实孕产妇DVT年发生率为199.7/100 000;产褥期妇女DVT年发病率为孕妇的近5倍,前者为511.2/100000,后者为95.8/100000;就PE的风险而言,孕妇的发生率为10.6/100 000,产褥期的则为159.7/10000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2.8 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OC)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增加DVT发生风险的原因在于:凝血系统对雌激素非常敏感,可引起PAl-1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Ⅶ因子和X因子、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增加。Lidegaard等的一项为期5年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在修正了药物种类及服药时间后,雌激素剂量和VTE发生有明显的量一效关系,第二代口服避孕药能增加VTE风险2~5倍;而第三代为2.3~14.9倍。Douketis等在一项针对激素替代疗法(HRT)的类型与DVT危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共评估了1 168名可疑DVT的绝经妇女,结果显示任何一种HRT均使DVT风险增加近2倍,雌孕激素联合HRT使风险增加2倍以上,单独的雌激素HRT使风险增加1.22倍。2.9 DVT既往史

具有DVT既往史者有较高的再发危险,尤其同时存在其它危险因素者。曾发生DVT的同一静脉或邻近静脉,因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纤维蛋白沉积物是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Spencer等对Worcester地区477 800常住居民普查发现DVT患者共587名,其中有既往史者19人,占患者总数的3.2%;与没有DVT既往史者相比,有既往史的患者在一系列高危因素作用下,其发生DVT的风险明显提高。

2.10 其他疾病相关因素

诸多疾病与DVT的发生相关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s)已经确认为危险因素。此外,单纯性浅静

脉曲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与DVT的发生有相关性。

3 遗传性危险因素

与DVT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还有遗传性致栓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先天性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症,凝血因子V Leiden变异,活化蛋白C(APC)抵抗,蛋白C(PC)和蛋白S(PS)缺乏,纤维蛋白原异常,凝血因子Ⅷ、Ⅸ、Ⅺ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除上述常见因素外,最近又发现一些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因素:

3.1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

凝血酶原基因3’非翻译区存在突变G20210A,该突变伴有血浆凝血酶原水平的上升,可增加发生DWT的风险。Folsom等一项包括21 690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DVT患者和对照者中,该变异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0%和2.4%。最近Jun等在针对中国人的一项研究中,共选择35例DVT合并PE患者,178名DVT患者,54例PE患者及102名对照者,进行V Leiden因子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该基因的携带者;这项研究表明该基因在中国人中发生率很低,与高加索人有显著性差异。

3.2 血栓调节蛋白缺乏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血管内皮细胞与抗凝有关的受体;TM作为蛋白C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辅助因子而受到关注。为检测TM是否为DVT常见危险因素,Heit等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

究,结果提示TM845G→A,TM2136T→C,TM2470C缺失和4363A→G变异比较常见,但是与DVT的发生是否相关仍有争议。

3.3 肝素辅助因子Ⅱ(HCⅡ)缺乏

肝素辅助因子Ⅱ是除了AT-Ⅲ之外,又一个肝素依赖的凝血酶灭活抑制因子,它的缺乏可能导致DVT的发生。Dai等用发色底物法测定50名正常人和36例DvT患者血浆HCⅡ活性;发色底物法检测DVT患者中HCⅡ缺乏者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样品(每组36例)血浆HCⅡ抗原含量。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血浆HCⅡ活性及抗原水平(96.80%±20.11%),0.93±0.19与DVT组(89.57%±17.12%),0.87±0.1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由此推断HCⅡ缺乏与DVT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3.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具有收缩血管、降纤以及减弱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作用。因而ACE基因插入,缺失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Von Depkal 等调查了931例VTE患者及432名献血者的ACE基因的多态性,显示患者基因突变者发生率为27.6%,而对照组为21.3%。由此证实ACE 基因突变属于发生DVT的中危因素,并且不受获得性危险因素影响。3.5 凝血酶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TAFI)基因变异

凝血酶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TAFI)是强大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TAFI基因变异可使TAFI抗原水平升高,Martini等选择471例首发DVT,年龄在18~70岁的患者,同时选取472例对照者,分析3个TAFI

的基因多态性(438 G/A、505 A/G和1 040 C/T),携带505G等位基因者具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同时发现这三对基因与DVT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DVT的危险因素涉及范围面广,影响因素数量众多,因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获得性因素与遗传性因素之间多存在相互叠加和协同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大,存在不同DVT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目前有关危险因素数据多来自国外研究资料的总结,因此尽早获得国内的第一手资料,对有效地实施DVT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显得尤为关键。最终的目的是预防DVT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PE患者的病死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防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防指南 ・(试行)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防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 ,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 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为提高我院对DVT的诊断和预防水平,特制订了DVT诊断和预防指南。本指南的内容用于协助我院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处理相应的临床问题。本指南并非唯一的临床处理流程。在具体临床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家庭经济情况,对本指南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表 2 DVT 的继发危险因素 继发性因素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与妇产科手术的关系:血液流速缓慢、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是DVT形成的三大因素。

妇产科手术与以上三大因素关系密切。 1. 手术因素: 盆腔内静脉丰富,膀胱、生殖器官、直肠三个系统静脉彼此相通,形成盆底静脉丛,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血管损伤、出血, 一方面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 另一方面血管损伤引起炎性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 和肿瘤坏死因子增加,损伤血管内皮,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麻醉作用下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失去“泵”的功能, 术后患者卧床, 活动减少, 下肢血液回流缓慢, 尤其是比目鱼肌内静脉窦的血流, 完全靠肌肉的收缩作用才能向心回流。因此,LEDVT 多见于小腿深静脉; 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失血失液、术后禁食、补液量不足导致围手术期体内脱水, 血液浓缩, 血黏度增加。 2. 肿瘤性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约有5%-20%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血栓。原因为肿瘤细胞自身可以生成并释放促凝因子, 或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等释放促凝因子, 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3. 妊娠因素: 妊娠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总量明显增加,促进肝脏产 生多种凝血因子, 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此外,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 盆腔血管扩张、血流缓慢。因此,孕妇LEDVT的发病率高于非孕妇女,剖宫产LE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妊娠合并VTE 是造成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发生VTE是正常妇女的四倍。 4. 腹腔镜因素:腹腔镜手术形成CO2气腹压力通常为12-15mmHg, 大大超过下腔静脉回流的压力2-5mmHg导, 致下肢静脉扩张, 血流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1. 背景介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表 现为下肢深静脉内形成固体、未凝血的血块,易造成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于DVT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于DVT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也有了更多新的方法和技术。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DVT的研究进展,以期能 够让更多人对该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 2. DVT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DVT的病因和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一些常见的因素包括: 1.血液高凝状态:某些慢性疾病、药物、孕期等都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使得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多。 2.静脉壁损伤:外伤、手术等因素均可能导致静脉内膜损伤,使得血小 板黏附静脉内壁,加速血栓形成。 3.静脉血流受阻:因为某些原因(如寝床休息、长时间坐车等)使得静 脉血流受阻,血液的循环速度明显减慢,从而加速血栓形成。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与DVT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需要加 以注意。 3. DVT的诊断方法和检测技术 迅速诊断DVT非常重要,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检查方式: 1.超声检查:常用于DVT的早期诊断,能够直接对静脉血液进行检测, 发现血栓形成的位置和大小。 2.放射学检测:包括CT、MRI等,观察血管内的血栓情况,确定血栓 的长度和位置。 3.血检:通过检测D-二聚体、凝血酶原等指标,能够协助诊断DVT的 存在。 4. DVT的治疗方法 DVT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剂和溶栓剂。其中,抗凝剂是常规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防止血栓的继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1概述及流行病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一起,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美国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达1/1000[1],我国近年来未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DVT在解剖学上一般可分为近端DVT与远端DVT,近端DVT主要累及髂股静脉等大口径主干静脉,约80%的有症状DVT会涉及近端静脉与腘静脉[2]。这些近端静脉DVT 的患者在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后,仍有近半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症(PTS)[3]。并且,血栓越往近心端延伸,发生PTS的风险也就越高[4]。所以对于下肢DVT应尽早尽快治疗以降低发生PE并发症、血栓复发及PTS的风险。 2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俨然已成为DVT治疗的基础用药,最新的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血栓治疗指南推荐急性DVT或肺栓塞患者采用初始静脉抗凝治疗(证据级别1B)或口服利伐沙班治疗,近端DVT或肺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疗程更应长达3个月[5]。指南中提到的初始抗凝治疗最常用到华法林、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及低分子肝素(LMWH),其中华法林与普通肝素已作为抗凝治疗的核心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超过50年。由于华法林起效较慢,常常在初始治疗期需要与普通肝素联合应用。虽然该方案的治疗成本较低,但这类常规抗凝治疗方案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抗凝疗效欠佳、多种食物药物

相互作用、需要频繁检测凝血状况、增加病人的护理量等等。此外,普通肝素还有发生致命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风险。LMWH的问世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其具备的诸多优点使其成为目前治疗急性DVT的首选。但由于LMWH主要经肾脏排泄,对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来说,普通肝素仍作为首选。尽管采用此类抗凝药物进行DVT初始治疗的安全性已被许多临床医生所接受,但后续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仍有待商榷。 如今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像凝血酶直接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 etexilate),Xa因子直接抑制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和艾吡沙班(Apixaban)均已经进入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III期临床试验。多项III期临床试验支持利伐沙班可作为治疗DVT的单药方案,不但能够更有效地治疗DVT,还可以降低PTS的发病率。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批准成为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年患者VTE的预防用 药[6]。该药吸收快、作用迅速,2至4小时便达血浆峰浓度,半衰期约5至9小时[7]。根据ODIXa-DVT与EINSTEIN DVT这两个大型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EINSTEIN DVT(NCT00440193)三期临床试验采用初始强化方案,即利伐沙班15mg Bid使用3周,继而20mg Qd,其防治复发性VTE的疗效并不差于肝素联合VKA的标准方案[8]。EINSTEIN Extension(NCT00439725)三期临床试验将1197名已接受6至12个月抗凝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继续每日应用利伐沙

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88

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 摘要】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 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 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受到临床医生的广 泛关注。早发现规范诊治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 长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042-02 1 流行病学 近些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病人的增加,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也不断增多。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0%,与非肿瘤患 者相比,增加了约4-6倍[1]。在Goldhaber等的一项报道中,分析5451例彩超诊 断的DVT,其中32%为肿瘤患者[2]。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3],如原发性脑肿瘤、 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 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对DVT形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国外报道胰 腺癌、卵巢癌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DVT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胃肠道肿瘤、 肺癌和卵巢癌,皮肤癌、前列腺癌DVT的发生率最低。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 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 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2 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与多种因素相关[4],包括原发肿瘤部位、病 理类型、转移情况、年龄、活动减少、感染和治疗措施等。肿瘤类型不同,其相 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不相同。肿瘤转移可导致病情恶化,从而使血栓形成的 发生率明显升高。化疗时细胞毒药物可以促进或加速血栓形成,因此化疗患者VTE的发生率高于非化疗时的6.5倍[5]。放疗可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肿 瘤细胞促炎因子的释放。接受手术治疗和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 血栓的危险度升高。其他因素,如长期的活动受限、肿瘤压迫等,导致恶性肿瘤 的静脉血流处于静滞状态,并发生涡流,从而促使和加重了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十分复杂。1)肿瘤细胞释放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宿主的免疫反应,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2)抗肿瘤的治疗如化疗、放疗,手术等可以加重上述 失衡状;这些因素都参与了全身凝血功能状态的改变,最终导致了DVT的发生[6]。3)机体的易栓状态对肿瘤的生长、转移起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 导致血栓形成。常见的原因主要有有创伤,手术,静脉炎,长期卧床等。在恶性 肿瘤患者中,即使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其DVT的发生率仍明显升高。 3 临床表现 除原发肿瘤的表现外均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表浅静脉扩张及皮 温增高[7]。DVT发病较急, 12-24h内患侧肢体出现肿胀、无力。完全性阻塞者肢 体肿胀压痛明显,皮温降低,皮色发紫,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足背动脉搏动扪不清。 不完全性阻塞者肢体肿胀较轻,皮色正常或轻度改变。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血栓形成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寿命的延长,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文将对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 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VTE是一种严重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 疾病或死亡。近年来,对其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研究发现,VTE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除此之外,肥胖、长时间久坐、吸烟、妊娠 等因素也被确认为VTE的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VTE的发病率,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如行 动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等。药物预 防措施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二、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是指在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动脉栓塞或闭塞性动脉 疾病。其主要发病部位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等。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动脉血栓形成与一系列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例如, 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方法可以有效预 防动脉血栓形成。此外,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也是预防 的重要手段。 三、新进展与研究挑战 近年来,并非仅仅关注血栓性疾病的既有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研 究人员也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因素和研究领域。 1. 遗传因素研究:遗传因素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对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基因以及外显子和基因组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为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血栓溶解剂的研发与应用:血栓溶解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栓性 疾病。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型血栓溶解剂,以提高溶栓 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3. 人群干预研究: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干预研究,以改变生活方式 和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病率,已成为研究热点。这种类型的研究对于公 共卫生和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了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o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o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二)DVT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皮温高于正常肢体。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

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 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于无症状DVT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500ug/L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500u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技术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形成在股静脉、腘静脉或小腿静脉等深静 脉血管内的血栓。它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可以导致肢体肿胀、 疼痛、发热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深静脉血栓的研究逐 渐深入,新的治疗技术也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1. 病因研究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局部损伤、血液淤滞、凝 血因子异常等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近年来,基因相关研究取得了重 要进展,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与深静脉血栓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此外,深静脉血栓与肿瘤、孕产妇、长途旅行等因素也存在一定关联。这些研究为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诊断技术进展 准确的诊断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至关重要。除了临床病史、体格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新的诊断技术也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例如, 一项名为D-dimer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测定,可用于筛选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此外,超声多普勒技术、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显著提高了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率。 3.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传统的口服抗凝剂, 如华法林,需要进行血液监测和剂量调整,且存在出血风险。近年来,

新一代的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达直诺等被广泛使用。这些抗凝剂 不需要血液监测,给予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局部应用抗 凝药到达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如经皮给药和支架释药等新技术也在研 究中。 4. 机械性治疗 对于特定病例的深静脉血栓,机械性治疗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通过导管置入到血栓区域进行机械性取栓,可迅速恢复血 流通畅,减少肢体淤血和疼痛。此外,过滤器的应用可以避免血栓脱 落至肺血管系统,并发生肺栓塞。 5.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深静脉 血栓多与气滞血瘀、湿毒内阻等有关,通过中药活血化瘀、祛瘀通络 来改善病情。例如,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结: 随着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的治疗技术也不断进步。 病因研究为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新的思路,诊断技术的进步提高了 早期诊断率,新一代抗凝药物和机械性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 治疗选择。此外,中医药治疗在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治疗中也发挥着重 要作用。未来,应加强多学科合作,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策略,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在肢体(通常是小腿或大腿)或骨盆深静脉的血液凝结。DVT是肺栓塞的主要原因。DVT由静脉回流受损,导致内皮损伤或功能紊乱,或引起高凝状态的状况所引起。DVT可能无症状或引起肢端疼痛和肿胀。诊断依赖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依赖客观检查,通常为超声多普勒检查。当怀疑DVT时进行d-二聚体检查,阴性结果有助于除外DVT,而阳性结果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其他检查以证实DVT。治疗通常是抗凝。尽快予以充分治疗的情况下,预后一般良好。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包括静脉功能不全伴或不伴有静脉炎后综合征。 DVT最常发生于下肢或骨盆的深静脉( 腿部深静脉.)。也可发生于上肢深静脉(占DVT病例的4%~13%)。 下肢DVT更可能引起肺栓塞(PE),可能是因为较高的凝血块负荷。大腿的股浅静脉、腘静脉和小腿的胫后静脉是最常受累的静脉。小腿静脉DVT较少可能是大栓子的来源,但可引起重复的小栓子倾注或散播到近侧的大腿静脉再从那里引起PE。约50%的DVT患者有隐匿的肺动脉栓塞(PE),至少30%的PE患者有明显的DVT。

病因 许多因素可导致DVT(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癌症是DVT 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及有反复血栓的患者中。分泌黏液的血管内皮细胞瘤与DVT的相关性最强,如肠或胰脏肿瘤。在明显自发DVT患者中可能存在潜在癌症,但不推荐对患者进行广泛的癌症相关检验,除非患者有重大的癌症风险因素或者是暗示某种隐匿性癌症的症状。

病理生理 下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静脉回流受损(例如在制动患者中) ·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例如腿部骨折后) ·高凝状态 上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中心静脉导管、起搏器植入或注射药物引起内皮损伤所致。 上肢DVT偶尔表现为上腔静脉(SVC)综合征的一部分。或由高凝状态、胸廓出口部锁骨下静脉受压所引起。压迫可能是由于正常的或附加的第一肋骨或纤维束带(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或在臂部用力活动时发生(劳力性血栓形成或PagetSchroetter综合征,这约占上肢 DVT病例的1%~4%)。 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开始于静脉瓣的瓣尖部。血栓由凝血酶、纤维素和红细胞伴有相对少量的血小板(红色血栓)所组成;如果未经治疗,血栓可能向近侧播散或随血流至肺部。 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炎后综合征 ·肺栓塞 在不常见的情况下,急性DVT导致股白肿或股青肿,此两种现象,除

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

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 内容: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的研究 三、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四、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 五、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述: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凝血机制被病理过程不恰当激活,形成血栓,被人们称之为血栓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YT) 肺血栓栓塞症(PTE) VTE=DVT+PTE 发病机理: 1、静脉血流淤滞 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依赖政党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和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当下肢血流缓慢或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口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5小时以上者,可以使静脉血栓性疼痛增加5倍左右。 2、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疼痛状态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静脉搏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便发生凝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促进血栓形成。如外科整形手术后引起的静脉扩张,创伤导致的静脉壁的微创,全身麻醉患者山于血管张力改变而导致的内膜破裂,均可引起PVT。 最近的研究发现静脉注射是慢性静脉疼痛及至静脉血栓中重要的潜在危险。血栓造成的影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常见病,其远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本病的探索 及研究,使临床医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笔者通过查阅国内 外相关文献,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诊断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009-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异常的凝结,多源于 小腿肌间静脉,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常发生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病人发生肺栓塞常由栓子脱落造成。据Drucker等[1]统计,PE在美国是常见病,发病率高达50%[2],占第三位,DVT并 发肺栓塞者高达30%,其中年龄大于80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率达 10.7%[3],在我国该病发病率和诊断率每年呈递增趋势[4]。肺栓塞(PE)是DVT 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因此早期正确预防及诊断DVT成为临床降低 其发病率、积极治疗和致死率的关键。 1.DVT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1856年,至今由Virchow提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大病理基础仍被沿用, 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流高凝状态,后经国内外学者临床实验研究得到不 断完善,使各种因素有了具体内容,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事实上DVT是多 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由两大危险因素引起:获得性 和原发性。其中获得性危险因素多见于创伤、手术、恶性肿瘤、血管相关性疾病、静脉留置导管、血管相关性疾病、肢体制动、下肢感染及局部病变等;遗传相关 因素、性别、年龄因素、血型、性别、季节、地域及民族差异则属于原发性危险 因素的范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患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沉重感,局部感觉疼痛并有压痛,行走时加剧,浅静脉曲张。患者病情严重部分如未 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表现为下肢长期胀痛、乏力、足靴区色素沉着甚至溃疡坏疽、浅静脉增多迂曲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如果下 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发热等症状,可有胸部干、湿啰音、胸膜摩擦音、胸腔积液及休克、发绀等表现。但很多临床疾病可表 现出与其相同症状,如冠心病、支气管扩张、脑血管病等,所以仅靠上述症状确 诊DVT是完全不可靠的[5],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6]的风险。因此,早期发现、准确诊断成为临床治疗的重中之重。 2.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近年来下肢DVT的影像学诊断检查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超声(US)、数字 血管造影(DSA)、核磁血管造影(MRA)、多排螺旋CT静脉造影(MSCTA)及放 射性核素显像术(NSIT)已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这些辅助检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为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2.1 超声(US) 由于超声检查的无创性、简便易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这项技术已成为临床诊 断DVT的首选[7]。另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动态观察血栓演变过程,有助于评价临床 治疗效果,是其他影像检查手段无法替代的[8]。彩色多普勒显像(TUS)和加压 超声显像(CUS)是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适用检查技术。TUS不但可

20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随着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转归的深入认识,传统的下肢深静脉PTS诊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趋势。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拟定关键问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的提纲,经专家组组织全国该领域相关专家进行先后3次公开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诊断措施、治疗流程、外科治疗和随访措施等6个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本共识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考GRADE分类方法,详细内容见表1、表2。 一、流行病学

1.1 下肢深静脉PTS的定义 下肢深静脉PTS一般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病史超过6个月且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沉重、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一系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候群[1]。静脉间歇性跛行通常是轻中度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主诉之一,即站立或活动时下肢疼痛、肿胀,休息尤其是抬高下肢时症状缓解。一旦发生DVT,则继发血栓溶解和血管新生,使管腔再通,当管腔再通的过程终止时,则进入下肢DVT的慢性期,而这个过程通常延续至下肢DVT发生后6个月,故下肢深静脉PTS是下肢DVT慢性期的并发症[2]。 下肢深静脉PT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是活动后静脉高压,以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反流、肌肉泵功能不全为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主要从这3个方面着手。 1.2 发病率 由于下肢深静脉PTS评价标准、DVT患者选择偏倚及研究时间段的不同,下肢深静脉PTS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近段(腘静脉及其以上)DVT患者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抗凝治疗,治疗后2年内发生下肢深静脉PTS的概率亦较高,为20%~50%,其中重度下肢深静脉PTS 患者占5%~10%[3]。髂股静脉段DVT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PTS的风险更高[4],临床症状通常会更严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研究进展 邓华亚;徐新;张社兵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6(014)008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其发病率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年发病率为0.10%~ 0.18%.有研究表明,在美国DVT已成为第3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第1位的外周 血管疾病[1],而在中国尚缺乏确切的DVT流行病学资料.DVT可致使患肢肿胀、疼痛,影响肢体活动,如果诊断和处理不及时,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总页数】4页(P678-681) 【作者】邓华亚;徐新;张社兵 【作者单位】512026广东省韶关市,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12026广东省韶关市,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12026 广东省韶关市,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6 【相关文献】

1.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J], 宋晓乐 2.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J], 古玲玲;侯万玉;陈峰 3.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J], 张依然;勇强 4.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J], 张依然;勇强 5.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J], 卢锌祥;路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版)

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版)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遗传性血栓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此类疾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住院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VTE这种可预防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社区和医院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早日开展,对规范我国VTE的防治策略十分重要。此外,临床医师应熟悉并掌握VTE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及危险因素、提高VTE诊断意识、准确识别并早期筛查高危人群,以制订积极预防措施。 1 流行病学提要 普通人群的VTE发病率约为每年0.1%~0.3%。在美国,每年约新发2百万例DVT,约30万例患者死于急性PE,其中,仅7%的患者在生前得到及时诊治。近期一项欧洲6国联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2004年,约有37万例患者死于VTE及相关并发症。 2 危险因素提要 VTE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易栓倾向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其中,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动脉病变、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管状石膏固定患肢、近期手术史、创伤、活动受限、急性感染、长途旅行、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起搏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及伴随疾病和抗磷酸抗体综合征等。 既往VTE病史是VTE复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寻找VTE复发危险因

素已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持续监测D-二聚体是判断首次发生PE患者复发风险的有效方法。若D-二聚体持续升高,患者的肺栓塞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3 VTE危险因素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天然抗凝物质,如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缺乏,以及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为明确的VTE危险因素,但其是否增加VTE复发风险尚存争议。 目前认为,与携带杂合子者相比,携带纯合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 者更易复发VTE。此外,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2)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多态性与VTE独立相关。 性别在特发性VTE患者中,男性复发率约为女性的2.7倍,此差异无法单纯用雌激素来解释。研究显示,无论是特发性抑或继发性VTE,男性复发率均较女性高50%。 种族亚洲人群VTE发病率低于白种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亚洲人群VTE发病率明显升高。在西班牙和黑人女性患者中,VTE复发率显著高于白人,而在男性患者中,其复发率无种族差异。 继发性VTE 此类疾病复发率一般较低,最主要诱发因素为抗凝治疗中断。雌激素治疗和外伤导致的VTE复发率远低于特发性VTE复发率。 恶性肿瘤所致VTE复发率为其他原因所致VTE复发率的2~4倍,在接受化疗者中,该病复发率更高。因此,最新指南建议,恶性肿瘤所致VTE患者应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3~6个月,此后应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概念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疾病。 •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 三、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DVT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七、DVT的临床特征 不同患者DVT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深静脉部位、发生速度、阻塞程度、侧枝循环建立、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等因素影响。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和压痛、肿胀、静脉曲张、皮下静脉凸出、患肢轻度发绀,可伴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上肢DVT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并可使肢体长期伤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不易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因而患肢肿胀并不明显,可引起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中心静脉通路破坏及病变部位的血液外渗。 DVT常见的并发症是PTE,重者可导致死亡。 八、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观察与记录,抬高患肢,有效止痛。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饮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九、健康教育:戒烟、饮食、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保护静脉、及时就诊。

2024癌症血栓形成流行病学

2024癌症血栓形成流行病学 癌症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VTE), 其定义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和肺栓塞(PE)。总体而言,大约五分之一的VTE 事件发生在癌症患者中[1]。在临床实践中,癌症患者的VTE 诊断遇到延迟,因为VTE 引起的症状没有得到一致识别[2]。此外,癌症相关VTE 的存在带来了挑战,因为与没有癌症的VTE 患者相比,它与VTE 复发和出血的风险增加相关[3]。癌症患者的VTE 增加了疾病负担,并导致死亡和长期患病[4]。近几十年来,癌症和VTE 管理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由于新的治疗方法而得到改善[5-8]。与此同时,人们对癌症相关VTE 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其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了解也有所增加。此外,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 的出现为治疗癌症相关VTE 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DOAC 与低分子量肝素(LMWH) 在几项头对头试验中进行了比较[9-12],从而更新了大多数国际指南[13-17]。尽管癌症和VTE 管理取得了这些进展,但临床实践中出现急性VTE 的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管理和VTE 相关结果的趋势尚不明确。尽管来自多中心跨国注册的数据表明VTE 患者的短期结果有所改善[18-19],癌症护理和VTE 护理存在潜在的时间变化,但在癌症相关VTE 患者中,这些趋势仍未得到探索。RIETE 注册中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多中心注册中心,包括连续的客观确认的急性VTE 患者[20]。来自该注册中心的数据先前已用于评估VTE 后的结果,如复发性

VTE 的频率、大出血或死亡率,以及与这些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近期发表一项研究比较了癌症急性VTE 患者在过去20年中30天的症状性VTE 复发率、主要出血事件和死亡率,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的任何变化。 该研究使用多变量生存回归,检查了VTE 发生后30天内症状性VTE 复发、大出血和死亡的风险调整率的时间趋势。在17271例癌症相关血栓形成患者中,肺栓塞(从2001年~2005年的44%增加到2016年~2020 年的55%)、肺癌(从12.7%增加到18.1%)或胰腺癌(从3.8%增加到5.6%;)和免疫疗法(从0增加到7.4%)的患者逐渐增加。相反,前列腺癌症患者(从11.7%下降到6.6%)或来源不明的癌症患者(从3.5%下降到0.7%)。在30天的随访中,观察到症状性VTE 复发(从3 . 1%下降到1.1%)、大出血(从3.1%降低到2.2%)和死亡(从11.9%到8.4%)。多变量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VTE 复发的风险降低(调整后的亚分布危险比[asHR]=0.94/ 年)、大出血(asHR=0.98) 和死亡(aHR=0.97)。该研究结果提示,20年间血栓、出血和死亡事件有所下降[21]。 研究分析了大量连续的癌症活动期和症状性VTE 患者,发现了几个随时间推移的显著变化,表明癌症相关血栓形成患者的管理取得了进展。研究观察到,最初出现PE 或上肢DVT 的患者逐渐增加,而出现下肢DVT 的病例减少。此外,接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增加,而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减少(雌激素使用除外)。关于VTE 的治疗,DOAC 使用的逐渐增加与VKA 使用的减少相匹配。然而,最具临床相关性的发现与VTE 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1810年Farriar首先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例,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一旦发生治愈困难,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手术、严重创伤、长期卧床和/或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高龄肥胖、内分泌代谢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自1997年2月至2007年4月,作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DVT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0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2例。原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病5例,高龄肥胖8例,内分泌代谢病6例,严重创伤3例。DVT发生的时间为入院后7~65d,平均26d。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疼痛16例;检查时有患肢肿胀、组织张力增高16例;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12例;Homans征(+)、浅静脉曲张9例。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疼痛主诉,下肢出现肿胀,结合患者发病因素等,应高度怀疑DVT;最后行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包括一般治疗和溶栓疗法,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溶栓疗法:尿激酶10~50万U(其中10~20万U8例,20~30万U5例,30~50万U4例)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5~7d,总量在200~300万U。经治疗患者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皮肤颜色逐渐转红润、皮温升高等指标进行观察判断效果,并同时观察有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经上述治疗15例有效,2例效果差,经手术取血栓治疗。 2结果 17例患者中16例未出现肺、脑栓塞,下肢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经7~19个月随访,临床症状消失,效果满意。其中1例后遗难以治愈的静脉性溃疡。 3讨论 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病的三大关键因素。内科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少,下肢静脉血流处于缓流状态;高龄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病、内分泌代谢病等基础性疾病,机体本身也存在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而严重创伤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这些都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典型的急性期DVT诊断主要根据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有沉重感、局部疼痛等症状及组织张力增高,在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Homans征(+)等一般都可以作出临床诊断,最后诊断需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近端DVT的特异性高达98%,且无创伤。目前广泛应用于DVT诊断,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对亚临床状态DVT和小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较差。静脉造影是公认的“金标准”诊断方法,尽管有需要搬动,有一定的创伤、不易被患者接受等缺点,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但对于一时难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外科常见的多发疾病,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其活动多数受到限制,因此對其治疗和护理的工作非常复杂,其是血管外科临床护理的重要部分之一。本研究主要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理以及流行病学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护理以及其预防的应用情况,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标签: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深静脉血栓可简称为DVT,其主要由于患者的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发生异常的凝结,导致静脉官腔发生阻塞以及其血流回流发生障碍[1-2],该病属于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其多发于患者的下肢,且患者群大都为高龄、肥胖以及产后、恶性肿瘤等[3-4]。患有此疾病较轻的患者一般其下肢疼痛以及肿胀,较重患者则其下肢发生坏疽,甚至发生并发肺栓塞(简称为PE),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5-6]。因此可得,护理和预防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现将其护理以及预防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 静脉血栓的主要三大发病因素:静脉血流滞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出现损伤, 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以及同时存在,而且其中一个因素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患者的个人因素以及合并的疾病(诸如:高龄、产后、高血压、长期卧床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以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3]。 2 DVT的相关护理 2.1 一般的护理 患者的饮食应以低脂、高纤维素、较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此可预防患者的的便秘以及其腹压的增高,禁止患者食用辛辣肥厚的食物。对于吸烟患者应需戒烟,因为烟草中的某种物质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血栓的形成。在恢复期需坚持药物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叮嘱患者进行适当的下床锻炼,增加其肌肉收缩,加速患者的静脉回流以防新血栓的形成[7-8]。 2.2 患肢护理 DVT的三大症状为[9-10]:下肢疼痛、肿胀以及浅静脉发生曲张,因而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要密切注意肢体的周径和颜色的改变,对于急性期长期卧床的的骨折制动者需要加强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的距离,使其高于心脏的水平。这样有助于静脉回流,进而缓解水肿。另外,务必要谨记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