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1)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结构、流动性、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员工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新员工转正人数

【定义】是指获得转正的员工人数与新员工入职人数的比例。

【说明】对比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新员工转正人数,可以看出员工招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工作提供指导性数据。

2.1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统计期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

【公式】净流动率= (补充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分析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时,可与离职率和新进率相比较。对于一个成长发展的企业,一般净人力资源流动率等于离职率;对于一个紧缩的企业,其净流动率等于新进率;而处于常态下的企业,其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新进率、离职率三者相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定义】当企业解雇员工或终止员工工作时,就发生了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其主要表现为: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公司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处于关键岗位而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此指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公司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关键岗位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关键岗位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内部变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在某公司内部调动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部变动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人数+企业/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员工调动人次可以反映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可以使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情况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员工晋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晋升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进行员工晋升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提升的情况,为改进员工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员岗位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特定的岗位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岗位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岗位人员数量以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通过数据,观察不同类别人员的变化以及同类职群不同级别人员的变化,可以得到组织人才结构性的变化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备注】人员类别划分依据企业所处阶段和行业状况进行再规定

人员入职年限分析指标

【定义】是指按照工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实有人员在各工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说明】

(1)工龄指标为员工在某公司工作工龄,截至日期为报告期期末,工龄超过半年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按半年计算。

(2)通常工龄越长代表员工忠诚度越高,经验越多,工龄区间划分为6月以下、5年-10年、10年-15年、15年-20年,20年以上五个区间。

人员直接结构

【定义】是指按照职级体系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职称等级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某公司职称结构根据职能不同设定4-5个不同级别,具体参见《某公司职位职称体系手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新增职位数量

【定义】是指每年比上一年新增加的职位数量

【说明】该项数据可以反映职位管理系统的变化程度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某部门/职位人员更换频率

【定义】是指以年为周期,统计某职位上人员的更换频率。

【说明】如果某个职位上人员更换频率太高,则需考虑该职位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安排更高职级的人员任职等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1 .招聘指标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1.1.1 招聘总成本

【定义】是指组织一次招聘活动所占用的全部成本的总和。

【公式】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说明】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大学招聘费用等。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财务部

1.1.2单位招聘成本

【定义】是指在一次招聘活动中每招聘一位员工所占用的成本。

【公式】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各招聘单位、财务部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是根据招聘计划对录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招聘工作结束后,对录用人员进行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在招聘成本较

低,同时招聘人员数量充足且质量较好时,才说明招聘工作效率高。评估招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应聘者比率

【定义】应聘者比率是指某岗位应聘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员工招聘的挑选余地和信息发布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颁布的越广、越有效,组织的挑选余地就越大;反之,该比率越小,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发布的不适当或无效,组织的挑选余地也越小。一般来说应聘者比率至少应当在200%以上。招聘越重要的岗位,该比率应当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录用的质量。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员工录用比率

【定义】录用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应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越小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多,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高;该比率越大,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少,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低。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招聘完成比率

【定义】招聘完成比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数量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员工到位率

【定义】员工到位率是指某岗位实际报到人数与通知录用人数的比率

【公式】员工到位率=(到职人数÷录用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实际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实际到岗人数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且所有员工按期到岗。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同批雇员留存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公司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仍然在职的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同批雇员损失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公司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所有离职人员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损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说明】同批雇员留存率和同批雇员损失率反映了员工流失状况,员工流失状况又说明了员工满意度。同批雇员留存率越低(损失率越高),同批雇员员工满意度越低,需要及时找出并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实施补救;同批雇员留存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员工满意度越高,组织满意度也越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招聘渠道分布

【定义】招聘渠道分布是指某单位录用员工通过各渠道进入的数量分布及相应比重。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现场人才招聘会、内部推荐、媒体广告、网上招聘、应聘者直接找上门求职。

【公式】按以企业为边界分为: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以渠道划分则为各渠道录用人员的数量及比率。

【说明】公司在新员工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公司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定义】填补岗位空缺的时间是用来衡量一个组织从某个岗位出现空缺到雇佣到该岗位候选人的平均天数。

【公式】填补岗位空缺的时间=填补岗位空缺所花费的总天数

【说明】填补岗位空缺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填补空缺岗位的需要被认可后通知人力资源部门的时间;将该空缺岗位登广告,公布在报纸或公司网站上的时间;候选人提交申请时间,招聘筛选时间,领导批准候选人时间,通知候选人

候选人接受公司提供的岗位所需的时间等。

如果公司填补一个岗位空缺的时间高于行业标准,这会对组织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部门间的进一步比较可以帮助公司决定在填补空缺岗位的过程中哪些部门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 培训指标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2.1.1 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2 内部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3 外部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4内外部培训人次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组织员工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两种形式培训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外部培训人数比例=内部培训人数÷外部培训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5 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

【定义】受训人员比率用来衡量某一部门接受培训的员工人数,以及该部门受训员工数目在整个组织的培训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说明】这种计算可以明确显示出公司对各类员工的培训的投资水平与培训的重点所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培训费用指标

2.2.1培训费用总额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员工培训所花费的费用总额,即内部培训费用和外出培训的费用之和,或者是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和脱产培训费用之和。

【公式】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

=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说明】按照利用培训资源的不同,某公司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所谓内部培训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所用资源包括培训讲师、场地、讲义、

教具等等,都使用内部资源;相反,外出培训仅仅指脱产外出接受培训。其中请外部培训师来公司授课,或者参与某公司公司的培训也所归入内部培训。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2人均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位员工平均花费的培训费用。

【公式】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3岗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4岗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以及产品知识更新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

2.2.5脱产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因企业(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即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发生的培训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6培训费用占薪资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培训各项费用之和同该时期内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说明】培训费用占薪资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培训费用占薪资比一般水平为2%-5%。一般情况下,如果培训费用占薪资比高于5%,表明企业(部门)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费用过高,人力成本过高;如果低于2%,表明企业(部门)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或者说明为了节约挖潜,充分进行内部培训。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各单位

2.2.7 内外部培训费用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内部培训费用与外部培训费用的比例。

【公式】内外部培训费用比例=内部培训费用÷外部培训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3 培训效果指标

2.3.1 平均培训满意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对此期间内的所有培训的平均满意程度。

【公式】平均培训满意度=(TA1+TA2+……+TAn)÷报告期内培训次数其中TAn是指某次培训的平均满意度。

或者: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某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

【说明】培训满意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3.2 培训测试通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参加培训后进行测试的通过率

【公式】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说明】培训测试通过率越高相对培训效果越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3. 绩效管理指标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获得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公式】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说明】不同的岗位应该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比例,具体请参见某公司《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收集渠道】各单位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类,各类别员工数量以及占总数的比例。

【公式】X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X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说明】通常每类绩效评级员工的比例分布应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出现某一类员工过多的情况,则应该重新审视绩效考核的指标标准是否过低或过高、或者存在人为因素。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4.薪酬指标

4.1 外部薪酬指标

4.1.1 行业薪酬水平

【定义】是指行业平均薪酬水平状况

【说明】通过比较不同行业平均薪酬水平状况可以反映某某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薪酬总体水平。

【收集渠道】外部权威网站、咨询公司、薪酬数据调查机构等

4.2 内部薪酬指标

人均工资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平均每位员工的工资额。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1)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年工资总额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部门)工资总额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年度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100%-1

【说明】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分层级进行统计数据

年人均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部门)人均工资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年度人均工资÷上年度人均工资×100%-1

【说明】一般情况下,同期工资增长率应该比销售收入增长率小。如果同期工资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明工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人力成本增长过快。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是用来反映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对比的指标,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

1.全员劳动生产率

【定义】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公式】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工业总产值÷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说明】

(1)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员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反映了人力资源使用的优劣程度。

(2)单位时间一般是指月度、季度或者年度为标准单位时间。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2.人均销售收入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销售收入。

【公式】人均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销售收入是考核企业效率的指标,尤其用在同行业之间相比较最有可比性,人均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3.人均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净利润。

【公式】人均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净利润是考核企业效益的指标。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销售收入。

【公式】万元工资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5.万元工资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净利润。

【公式】万元工资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净利润越高,企业效益越高。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6.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每投入单位人工成本所产生的净利润。

【公式】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工资总额+保险总额

【说明】人工成本属于企业新创造价值中的一个部分,是企业为取得新创造价值和利润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又是企业将一部分新创造价值以直接和间接方式对职工的全部支出。理论上讲人工成本包含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及其它人工成本。

【收集渠道】财务部人力资源部

2018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2018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HR数据分析

基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需要,根据公司做精做细的经营方针,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分析体系。分析主要从管理和财务角度进行,以指标形式予以体现。 1.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 ******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1)人力资******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结构、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3)人力资源效率层面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 一、人力资******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备注】服务未满一年的按员工入职工作月份折算 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新员工转正人数 【定义】是指获得转正的员工人数与新员工入职人数的比例。 【说明】对比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新员工转正人数,可以看出员工招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工作提供指导性数据。 2.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指标体系

目录 一人力资本能力 2 1人员数量指标2 1.1 期初人数 2 1.2期末人数 2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2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2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2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2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2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3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3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3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3 2.8内部变动率3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3 3.1人员岗位分布 3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4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4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5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5 1 招聘指标 5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5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5 1.3招聘渠道分布 6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6 2 培训指标 6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6 2.2培训费用指标7 2.3 培训效果指标8 3 绩效管理指标8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8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8 4 薪酬指标9 4.1 外部薪酬指标9 4.2 内部薪酬指标9 5 劳动关系指标10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10 5.2 员工投诉比例10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10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10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10 1全员劳动生产率10

2人均销售收入11 3 人均净利润11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11 5 万元工资净利润11 一人力资本能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1.2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定义】是指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各种离职与新进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公式】流动率=(报告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统计期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 【公式】净流动率= (补充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分析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时,可与离职率和新进率相比较。对于一个成长发展的企业,一般净人力资源流动率等于离职率;对于一个紧缩的企业,其净流动率等于新进率;而处于常态下的企业,其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新进率、离职率三者相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年月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 =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摘要:管理学家詹姆斯?哈林顿曾在《商业过程改进》中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它,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不能控制它,就不能管理它。如果不能管理它,就不能改进它。”n,可见评价在一般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样,人力资源管理 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 效能评价方法,以供参阅。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 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团队效能评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的效能评价中还是 存在很多问题,因被进化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重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与企业 高层相合作共同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加深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效果,促进企业 的建设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内涵 要界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首先要界定效能的概念。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的观点认为,效能是达成目标的程度(Hitt、Middlen、Mathis,1986和Robbins,1994)。以此为基础,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尝试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概念进 行界定:一个角度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Ulrich(1989)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服务对象对入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的感知”,而Richard和Johnson(2004)则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为组织对其人力资源管理 的满意度,这两个定义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服务对象的感知,倾向于用 主观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另一个角度是从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产出的角度,Huselid和Jackson等人(199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是“高质量技术性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交付”,国内学者周文成和赵曙明(2004) 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看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这种界定更加强调人力资源 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虽然学者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国内 外研究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放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上,而且开始注重人力 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 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成组织目标的程度。 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分类评述 2.1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审计评价法评述早期人力资源管理 效能评价方法带有审计的特点,主要采取将人力资源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与 既定目标相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来获得评价结果。标准和比较评价法。其中,既 定目标,可以是预定完成工作的目标,也可以是行业内的标准。审计评价法主要 包括: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目标管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延伸。首先确定组织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中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成效与这些目标进行比较,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较长时期内的深度数据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审计可以 改善人力资源工作效率。保证有效计划的所有部分各就其位、各负其责。人力资 源目标管理,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创立的目标管理发展而来,根据组织 目标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或个人,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并根据执行情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1)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结构、流动性、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员工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新员工转正人数 【定义】是指获得转正的员工人数与新员工入职人数的比例。 【说明】对比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新员工转正人数,可以看出员工招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工作提供指导性数据。 2.1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

最全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及公式

最全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指标及公式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相关之量化指标,并尝试以学者专家之建议筛选出重要量化指标,以作为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时,衡量其管理效能之参考.由於每个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故欲建立一般性之量化指标为各企业所通用,有其相当的困难度,所以应先探求影响各项量化指标之因素,以能有效的将不同组织予以分类0组,并研究出各个0组在不同量化指标上之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拟先采取文件分析法,将现有之相关量化指标资料予以搜集汇编,分析出对企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效能量化指标.再运用专家问卷之德尔菲(Delphi)方法,探究对其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之量化指标,以能选择并发展出该量化指标,并据此发展出量表.当然欲建立精准且广泛应用之常模,仍有待未来长期与大规模之调查研究,本研究期望能踏出第一步,建立适当的研究模式,以作为未来研究之基础. 本研究之预期成果包括: 汇集并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之量化指标. 建立调查研究所需之有效量表. 探求影响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指标之可能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指标 Abstract The norms for effectiveness indi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in check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have various patterns driving out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indic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norms of effectiveness indice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nding the important effectiveness indices is very important.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年月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人员流动率=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人员、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办理社会保险等事务性工作,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却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员工激励、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析.doc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1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2 一人力资本能力 3 1人员数量指标3 1.1 期初人数 3 1.2期末人数 3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3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3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3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3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3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4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4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4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4 2.8内部变动率4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4 3.1人员岗位分布 4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5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5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6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6 1 招聘指标 6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6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6 1.3招聘渠道分布7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7 2 培训指标7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7 2.2培训费用指标8 2.3 培训效果指标9 3 绩效管理指标9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9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9 4 薪酬指标10 4.1 外部薪酬指标10 4.2 内部薪酬指标10

5 劳动关系指标 11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 11 5.2 员工投诉比例 11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 11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11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11 1全员劳动生产率 11 2人均销售收入 12 3 人均净利润 12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12 5 万元工资净利润 12 前言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本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 人力资源效 率层指标 HR 运作能 力层指标 人力资本 能力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模板.doc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 分析对象:集团职能部门分析日期:年月日 一、前言: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调查和审核,只有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和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的各项计划才有意义,而统计分析的结果也有利于为企业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概述:截止年月日,集团职能部门在岗在册员工人。本次分析就现有人员部门分布、岗位类型分布、知识构成、学历分布等十一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并就统计结果做出了相应的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一)部门人员分布情况及分析

由以上图表可见财务部和集团办公室现有人员数量最多。其中集团财务部现有人员中包含了各子公司财务部部长,而集团办公室包含了所有集团高层管理人员。结合目前集团公司的管理现状,现有的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控模式类似于财务管理的集团管控模式。 财务管理管控模式特点: 、经营目标方面以追求投资回报、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无明确的产业选择;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母子公司关系方面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管理手段上,其核心功能是资产管理。总部将注意力放在财务指标数据的控制上,通过控制股权,支配被控股公司的重大产权决策,以达到资本控制的目的。财务管理型控股公司的总部人员精简,主要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通过资本营运手段对被控股子公司进行指导、监控,并不断捕捉资本市场的信息,进行符合投资回报目标的兼并、收购和出卖、转让。 财务管理管控模式各项权限划分: 根据以上列出的财务管理的集团管控模式的特点和权限划分,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判断

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判断 一、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任何事物都存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价,就要根据评价的不同对象、目的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人力资源评价的统一尺度,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客观、准确、合理的评价。因此,人力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人力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人力资源评价结果正确、合理的重要条件。 一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进行比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 从人力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目标、标准上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也就是人员素质评价、岗位评价和人员绩效评价。所以本文建立了如下的指标体系,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1.1素质因素 就是评价员工实际逐个行为的评价指标。其中包括工作潜能和心理素质。 1.1.1工作潜能 工作潜能是指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其中包括有业务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说服能力和创造能力。 1)业务能力:是指表现在某专业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是评价人力资源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2)适应能力:能成功的适应各种条件和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 3)组织能力: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工作成为一个系统或整体的能力。 4)说服能力:是指影响、说服或迫使他人以得到可以接受的协议或做出行为改变的结果的能力。 5)创造能力:是一个解释新思维的复杂概念。新思维包括联想速度的要素对相关领域水平思考的能力,新想法的产生等等。 1.1.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气质。包括人的思想素质、个性、责任心、

2018年上半年度人力资源效能分析报告感悟

遵循PDCA的原则,在2017年9月首次对比了职能部门人员配置后,差不多时隔一年,我 们再来复盘整个的历程来体会标杆管理的威力。当时确定职能部门人力效能对比这个ISSUE 的时候,其实是受基于标杆管理的人力效能提升在工厂一线岗位的持续应用后,生产一线减 员效果明显,因此职能部门的相对冗员就被突出出来,也就有必要通过对比分析看看职能人 员到底有没有冗员?如果有,程度如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再回头看,当时对比可 以减少的108人(刚好一个梁山好汉的建制),实际完成率57.7%,虽然离及格线还差点,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比预想中的好很多。 首先,从最终结果看,各减员单位基本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行政后勤、人事、采购、信息 管理、财务等基本完成了对标目标,尤其是通过标杆管理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不敢想变 成了可以试试看。 其次,事实再一次证明,我们的经理人和各级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高境界的,都在不断的进步。例如番禺公司针对数据,认真比对了各单位的流程,没有强调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将着眼点 变成了寻求改善上。 第三,单纯看最终的结果,57.7%的计划完成率和期望的结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仔细分析,在仓储、安保和食堂管理上,还有很多空间,为什么改善不了,为什么标杆能做到,为什么 我们做不到,我想这些问题才是大家更应该关心和思考的。结合整体的策划、推进实施和管 理监督的整个过程简单谈些应对之策: ?要转变思维 ?传统方法和系统工具 标杆管理发展到现在,可能更大的改变更需要的是我们思维的转变,靠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来 系统地推动,用传统的思维和习惯其实已经改不下去了。例如仓储物流的管理受场地路径、 仓储面积、产品结构、体积大小、堆垛高度、货架寿命等影响,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法,靠 管理人员的经验,其实是无论如何都达不成目标的。要想有改变、有突破,有业绩,有成就感,就得推到重来,颠覆原来的思维习惯和做法。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成功就是典型的案例。 从自身的经验看,这个时候得靠流程梳理、靠整体布局的调整、靠精益的方法,更省力的是 到标杆企业去学习,去复制,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 1.好的结果源于正确的出发点 很多没有改善,或改善效果不明显的,或多或少的有负标杆思维作祟的迹象,分析报告一发布,发现自己某些岗位配置成标杆了,不是感到光荣,而是觉得好像吃亏了,找到了加人的 理由,而且光明正大。回去就补上,对于这种做法,我们暂不评论他的人品,但他肯定是背 弃了标杆管理比学赶超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管理者如果不及时扭转思维,至少会很危险,因 为他在逆公司文化而行。 好的结果源于正确的出发点:出发点如果不对,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典型的做法是他眼 里只有不一样,只为存在找理由,就是要证明存在即合理,理直气壮的告诉你动不得;还有 的似乎做的更聪明,和你玩乾坤大挪移,也就是,你现在关注这个了,好,我给他挪个部门,这个部门人减少了,我完成任务了,但公司实际一个也没少。 其实减员的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增效增薪,通俗一点就是蒙牛兄弟们所讲的534原则——五个人的活,三个人干,拿四个人的薪水。负标杆思维其实就是在挡兄弟们的 财路,试想在现今这个宏观条件下,我们的业务发展虽然远远好于同行,但相对自身前些年 的高增长而言,是放缓了脚步的,甚至这两年销售规模有点徘徊不前的,规模盈利既定,各 地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货币贬值、能力提升等各种因素必然导致员工期望增高,在工资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指标库)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库

目录 目录 (2)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4) 一人力资本能力 (5) 1人员数量指标 (5) 1.1 期初人数 (5) 1.2期末人数 (5)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5)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5)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5)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6)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6)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6)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7)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7)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7) 2.8内部变动率 (7)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 (7) 3.1人员岗位分布 (7)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8)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9)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10)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10) 1 招聘指标 (10)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10)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11)

1.3招聘渠道分布 (12)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13) 2 培训指标 (13)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13) 2.2培训费用指标 (14) 2.3 培训效果指标 (15) 3 绩效管理指标 (16)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 (16)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 (16) 4 薪酬指标 (16) 4.1 外部薪酬指标 (16) 4.2 内部薪酬指标 (17) 5 劳动关系指标 (19)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 (19) 5.2 员工投诉比例 (19)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 (19)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19)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19)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0) 2人均销售收入 (20) 3 人均净利润 (20)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20) 5 万元工资净利润 (20)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指标.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 】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指标 离职增加率=(本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十上年度离职人数X (7 )奖金率。 该指标用于测算奖金占工资总额的比率,具体的合理水平应当视具体行业和具体企业而论。 计算公式如下: 奖金率=奖金总额十工资总额X 100 % (8 )福利费与销售额比率。 该指标表示福利费与销售额的对比情况, 用以判断福利水平是否恰当, 具体的合理水平视具 体企业而论。计算公式如下: 福利费与销售额比率=当年福利费总额十当年销售总额X (9) 平均工资。 该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工资水平高低,具体的合理水平视企业成本而定。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工资=工资总额十员工总人数 (10) 人均管理费。 该指标用于评价管理费水平,指标越小越好。计算公式如下: 人均管理费=当年管理费用总额十当年员工总人数 ( 11)出勤率。 该指标反映员工出勤情况好坏,指标应在 85%以上才基本正常。计算公式如下: (1) 员工比率。 该指标用于测验员工结构状况, 通常是非生产人越少越好,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计算公式如 下: 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十生产人员X (2) 员工增加率。 该指标用于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情况, 算公式如下: 员工增加率=(本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十上年度员工数X (3) 工资增加率。 该指标用于测算工资增长情况,应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增加率=(本年度平均工资-上年度平均工资)十上年度平均工资X (4) 加班工资率。 该指标用于测算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率,具体的合理比率视情况而定。计算公式如下: 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总额十工资总额X (5 )离职率。 该指标用于测算离职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离职率=当年离职人数十员工总人数X (6)离职增加率。 该指标表示离职人员增加情况,不宜超过 100% 该比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视发展情况而定。 100 % 该指标不宜超过 100% 100% 100% 10 %。计算公式如下: 10%。计算公式如下: 该计 100% 100%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员工流动分析指标如下: 1:员工流失率(以年或季为单位) 2:员工入职率(指员工经过培训后正式被单位录用及公司总拟录用数) 3:员工满意度指标(影响员工的稳定性) 4:员工梯队建设比例(指不同年龄、层次和经验的员工在公司的具体比例) 5:员工稳定性指标(可分为一年、两年等多项考核日期进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报告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一、人力资源的状况 截止年月日,公司员工总人数225人,其中半导体照明公司22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光器件部分进行统计分析。 人员结构 *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 *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生产、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 *销售人员: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 *职能人员:为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工作的,指财务、人事、质量、信息部门人员等

*综合事务:后勤服务人员,司机、清洁人员。 管理队伍中5人是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员,技术人员实际占比为15.3%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人员净增长率= (入职151-离职87)/年初数161 = 39.75% 人员流动率=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行政事务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尚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表现为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游移。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投资犹豫,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各类人员的培训投入。 2、公司未形成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公司高层除总裁因兼管人事工作,其他高层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即使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20202021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2020XX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 2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4 一人力资本能力 5 1人员数量指标 5 1.1 期初人数 5 1.2期末人数 5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5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5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5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6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6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6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7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7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7 2.8内部变动率 7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 7 3.1人员岗位分布 7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8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9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10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10 1 招聘指标 10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10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11 1.3招聘渠道分布 12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13 2 培训指标 13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13

2.2培训费用指标 14 2.3 培训效果指标 15 3 绩效管理指标 16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 16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 16 4 薪酬指标 16 4.1 外部薪酬指标 16 4.2 内部薪酬指标 17 5 劳动关系指标 19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 19 5.2 员工投诉比例 19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 19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19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19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0 2人均销售收入 20 3 人均净利润 20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20 5 万元工资净利润 20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人力资源战略指标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指标库

一、人力资本能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1.2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备注】服务未满一年的按员工入职工作月份折算 1.4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1.5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1.6新员工转正人数 【定义】是指获得转正的员工人数与新员工入职人数的比例。 【说明】对比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新员工转正人数,可以看出员工招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工作提供指导性数据。 2.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定义】是指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各种离职与新进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统计期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 【公式】净流动率= (补充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分析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时,可与离职率和新进率相比较。对于一个成长发展的企业,一般净人力资源流动率等于离职率;对于一个紧缩的企业,其净流动率等于新进率;而处于常态下的企业,其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新进率、离职率三者相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