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大 众 文 艺

大234

摘要:中国的古塔,蕴涵着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精华。古塔是古代的高层建筑,又是江河航行的标记,城镇的象征,思乡的托物,其造型优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古塔作为外来文化它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特征;发展;结构;建筑材料

Summary : china's ancient tower. on the science, art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ancient pagoda is the essence of the tall buildings and rivers, the symbol of the town of trust and its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coincidence, carved, and are with our other kind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tower. as a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to form with a chinese traditional typ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 ancient;tower;history;characteristic develop;structure;building material 一、中国古塔的历史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便创建了这种具有坟冢之意的塔。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尤其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复杂了。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埠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在塔的译名上,也出现了诸如“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等多种称呼。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作为供奉佛像的主体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复钵式喇嘛塔造型外,还出现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楼阁式塔身形状;其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

二、中国古塔的特征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佛塔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唐和唐以前的塔平面为方形,一般用木材宇砖建造,内部构造做成空筒式。这样构造的塔没有横向拉力材料,到地震时极易毁掉。唐代建塔数量多,但现今存留无几,大部分都毁于地震了。到宋代总结塔的问题时,发

现空心塔极不安全,便将砖塔的结构进行改革,使外壁、塔梯、楼层三项结合在一起,采取“壁内折上”的方式,其变化式样有七八种之多。这样一来,塔本身层层增加横向拉力,塔因此而坚固耐久。宋代的改革也影响到明代,宋明时期建造的高大的砖塔,很少遭到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塔也较多。

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与古印度萃堵波周围的少数建筑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佛塔是寺院的一项建筑,也有单独修建的,但为数不多。我们可以把寺院与佛塔的关系理解为:有塔必有寺。有寺未必都会建塔。佛塔传入中国后,僧人认为佛即是塔,塔就是佛,可见佛塔在佛寺中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僧人就在各寺院建塔,以示敬佛。塔在佛寺中占主要位置,唐代和唐以前建寺,把塔建在大雄宝殿的前端;也有的佛寺把塔建在寺院外部,或建在寺院东南角;如果建造双塔时,则分别列于大雄宝殿前端之左右。

三、中国古塔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快、端庄的线条,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工细凿,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外在造型、装饰表现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王雪芹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

综合学术论坛

大 众 文 艺

235

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有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四、古塔的结构

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1.地宫

地宫:其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是“龙宫”。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2.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3.塔身

塔身: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

4.塔刹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以后相轮

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五、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

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例如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就是木塔,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它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来建塔。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说的太康寺三层浮图。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嵩岳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历一千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造的。它的体重和高度均较小,大概是由于石块较重,不好搬运的缘故。

唐朝时,砖塔建造技术已相当可观,成功创造了仿木构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类型的塔。亭阁式砖石塔在唐代达到巅峰,例如山东历城龙虎塔,塔身雕刻非常富丽,属建筑史上的佳作。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辽、金达到顶峰,小雁塔,千寻塔等达到一流水平。这时的塔有一处重大发展,是普遍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发展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二是多面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

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属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是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尽铜制雕铸之能事,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等,质料昂贵,更显示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使我国建筑分外增彩的还有明清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明、清时代。

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发展砖石结构的坚固,防火,兼用木材富于弹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创造了砖木混合材料。

五、结语

伴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为流传,古塔也开始大肆兴建并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在今天日祖国神州大地上的形形色色的古塔建筑,它们历经时代沧桑,饱受风雨袭击及各种自然、人为的损害依然高耸峻秀,神秘瑰丽,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第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4-95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87

[3]罗哲文.中国名塔 .百花文艺出版社

[4]中国建筑艺术:古塔 https://www.360docs.net/doc/7f8907760.html,/ZHJD/zggt/zggt-0084.htm

[5]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1

[6]古塔历史与发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7f8907760.html,/wumin/HTML/154685.html 作者简介:

王雪芹,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综合学术论坛

音乐与建筑的关系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这种由音乐语言及其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组成方式,就是音乐的结构.如:巴罗克建筑以装饰上光怪离奇,来激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运用建筑上的凹凸、起伏、光影变化、明暗对比等手法,使建筑富于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气氛.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巴洛克音乐追求一种幻想、绘画式的手法,运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无穷动的音乐旋律、复杂的复调风格、疯狂的感情倾诉等来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音乐的戏剧性起伏.打破传统音乐的哪种典型美形式. 由于音乐音响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乐美的最直接的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他体现了人类艺术上的形式美法则. 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一、风格上的对比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中世纪那种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引导人们向天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盛行那种圆顶的建筑,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叫人们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间看. 二、重复的技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那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1]

精心整理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14年(米,90多间”指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 年, ”与“内廷 “前朝” 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

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宫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 ( ( ( ( ( ( 声。 三、建筑在和谐中富于变化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关系论文

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关系论文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优秀的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又要将美感带给使用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切实把握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打造技术先进、美观实用的建筑艺术品,推动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实现美观、坚固和实用这三个建筑物的要素。 设计本身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建筑设计集科学创造和艺术于一体,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提出,建筑的三个因素应该是美观、坚固和实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建筑设计应该实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实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遮风避雨、具有安全性和保暖作用的住所,建筑设计本身还要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 我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建筑文明,创造了很多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于一体的古建筑,例如宏伟的万里长城、设计精巧的北京天坛、恢宏的故宫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中要结合技术性与艺术性,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本文简要分析了技术和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分析了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1.计算机智能技术

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计算机智能技术有,数字化信息技术和CSCD和CAD技术。所谓的数字化指的是,所有的信息形式,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科技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例如著名的SOHO大厦就吸取了新的生活理念和市场热点作为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当前建筑业的设计基础就是CSCD和CAD技术。CAD技术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建筑设计领域使用CAD技术能够从技术上分析和计算平面和空间的结构,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CAD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也就是CSCD技术。CSCD技术体现了远程管理、,信息关系和CAD技术的统一。 2.绿色环保设计技术 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绿色环保设计技术主要有环保技术、太阳能技术以及墙体保温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遮阳环保技术,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夏季的太阳辐射。其设计思路一是选择合适的新型环保材料,降低建筑物内的太阳辐射,二是对能源进行转换,通过转换太阳能辐射给建筑物带来新型的环保能源,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太阳能技术具有广泛的设计空间,是由于太阳能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例如太阳能集水灶、净化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运用太阳能技术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又体现了科技进步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新方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doc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 古今中外,无数的建筑之中都见证了比例之美。比例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 伦敦西南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始建于公元前2300 年。巨石阵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它的通往石柱古道的主轴线,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巨石阵以几何图形为基本结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埃及金字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呈正四棱锥体,底面正方形边长230.5 米,塔高146.6 米。科学家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发现,金字塔底面边长的误差不超过 2 厘米,四底角的误差不超过12 度,这般精确绝非偶然,这充分说明了古埃及的几何学和测量技术相当高超。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市中心。它呈椭圆形,长轴188 米,短轴156 米; 中央的表演区也是椭圆形。看台共分三层,每层80 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圈廊。 吉隆坡双子大厦,高88 层,巍峨壮观,是马来西亚的骄傲, 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建筑。它曾以451.9 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 年的最高纪录。建筑平面是两个扭转并重叠的正方形,用较小的圆形填补空缺。这种造型既来自伊斯兰的灵感,又呈现西方现代的风格。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达468 米,是亚洲第四及世界第六高塔。三个巨大球体构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设有观光层的中球体安装在塔身的黄金分割处。远眺与近观,均显得雄伟又壮美。

几何形体之美 直接地运用几何形体,使现代建筑更加简约、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直接运用圆球、椭球、棱柱、棱锥、圆锥、圆台、橄榄形旋转体等几何形体的建筑,无不让人为之震撼。 日本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是一座布局紧凑严谨的几何体建筑群。巨大的圆锥体入口大厅由玻璃构成,倾斜的立方体是主要的展览厅。不对称与倾斜贯穿了整座建筑群,使之充满了科技与未来的神秘色彩。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为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是通往卢浮宫主庭的地面入口。这座21 米高的大玻璃金字塔与3 座 5 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7 个三角形喷水池组成了奇特的几何图形美景。这一建筑令人信服地证明,恰当地运用几何体造型,是能够将现代和古老两种风格建筑交相辉映的。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也由贝聿铭设计。他将梯形馆址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为等腰三角形;东南部为直角三角形,并在三个角上凸起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建筑整体简洁,现代感特强,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创造了新的视觉效果。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最新浅谈建筑艺术的特征

浅谈建筑艺术的特征 时溪蔓 (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新乡 453003) 摘要:建筑是一种实用和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也具备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空间,实体统,艺术,技术,风格性,象征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和美相结合的艺术,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建筑一直沿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轨道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是建筑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是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的。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过适用、坚固、美观三个原则,而且还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要以适用即实际功能作为基础。同时人类把建筑作为美化生活与环境的重要手段,十分重视建筑的造型美。建筑的造型手段十分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尺度、韵律、布局、色彩、装饰和风格等诸多因素。另外建筑具有长久的使用价值,而且人们生活于其中需要有安全保障,因此坚固也是它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总之,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也具备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 1、空间与实体统一 建筑是一种拥有内部空间的实体,因为建筑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人工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空间就是建筑的目的和核心。正如意大利建筑学家布鲁诺·赛维所说:“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作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如绘画可以虚拟出三度空间效果,但其本身是二度空间的。因此,建筑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空间性,就是“限制和围合的一个限定空间”。 建筑的艺术形象是空间与实体的统一体。在空间与实体两方面的关系中,处于内部的空间是根据,是主要方面;展现出来的实体是服从于内部空间的。因为一座建筑物,总是为了人在其中生活而建造的,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内部空间而不是外在的形体,外观应该是由对于内部空间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这样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建筑的艺术性或美感,既从实体造型方面也从空间结构方面体现出来。建筑物的空间,也包括露天的部分,如庭院、露台、房间之间的连接或过渡地段等等,它的结构和层次,会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在实体造型方面,一座建筑物也总是十分重视总体和局部的审美价值。虽然,建筑物在建造时,外在形体的面貌要根据对于内部空间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但是当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观赏的时候,外在形式却具有独立的价值。人们在欣赏建筑美的时候,经常也和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一样,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并不和实际利害联系在一起。 2、艺术与技术结合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资料

代码学号分类号密级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二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 年级 14级环艺1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13日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了一些国家经济的成长,对于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破坏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反省,人们进一步理解了“衣食足然后知设计”这一道理。随着各国建设事业的推进,无论是旧城区的改造更新,还是新城的大规模建设,人们的休闲和娱乐……都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都把环境设计做为一项大事业、一个大课题来对待。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艺术与设计 一、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的远古时期,也就是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是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而设计行为的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文明未曾中断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设计也从最早时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慢慢演变成为今天涵盖人类审美和功能需要的创造活动。我认为此衍生出来人类对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 广义的设计包括了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从这个层面说,人类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应该是用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或武器,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器的那位。而艺术的希腊语和拉丁文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与现如今我们理解的美和道德所代表的艺术略有不同,但是从艺术的最原始词义来讲,艺术应该是从原始设计师们的工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认知和理解的需求以及最终对美的需求。 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就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总而言之,艺术和设计时密不可分的。包豪斯提出的三个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客观物的载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物形式美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物的美观和漂亮,而是为了满足人在使用时的审美关照,满足人使用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而存在。 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同意体,通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艺术时间的具体表现上,往往以流行的风格样式来对应。这是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最表面,也是最活跃的表现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是衡量是实现设计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与设计既是有区别,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的紧密关联的。 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打制的石器就已经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造物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的都很明显。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

浅谈建筑艺术

浅谈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体现为城乡建筑环境、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建筑小品和某些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也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各门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一、建筑艺术的起源及类别

浅析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浅析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摘要: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本文 从建筑技术与艺术关系着手,浅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 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联系与区别 【Abstract】: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stage.It is both a technology and an art.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al art are not only related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and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t,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and reflect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al art. 【Key words】:architectural technology;architectural art;Contact and difference 1 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含义 法国美学理论家唐·昂格列可曾说:“建筑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1]从 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囊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通俗的说就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诸 多方面的技术。当建筑行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主要是以新技术的问世为标 志[2]。 建筑艺术是指根据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具有一定的 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以此来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1]。 建筑艺术根据其功能性特点,可以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建筑、住宅建筑、园林 建筑等。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对美的意识的体现和表达。建筑 艺术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优秀的建筑往往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相融合 的产物。建筑本身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居住活动的场所,在过去它更多的是体现实 用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美的追求,建筑艺术就更加体现出 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今社会许多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特别注意建筑技术与艺 术的统一,将一些特殊的建筑形式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会使城市更具代表性[3]。 2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长期以来,关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都是人们的一直关心和研 究的课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就二者究竟是相互联系还是 相互区别进行讨论,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共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其实, 从建筑产生开始,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就随之而产生,两者共同存在于建筑之中,相互联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建筑艺术的发展基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 2.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联系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首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真 正意义上“建筑”的产生,是新时期时代农耕社会中半穴居式和干阑式建筑的出现。但是,此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给人们提高一个躲避危险的场所,形式比较简陋, 更多的是体现建筑的一种实用性,但是也具备了基础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内容[1]。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班级:09级装饰一班 姓名:裴璐 指导老师:王威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摘要: 合院式建筑在我们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北京四合院、皖南天井院、晋中商人宅院都是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本文主要总结了其方位、庭院结构和布置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中国北方四合院风格特色庭院特点影响因素 在西方,合院式建筑被视为中国民间建筑文化的象征。规整、方正、对称的布局,开放分进式空间组织,色彩绚丽的檐雕和门饰,简洁而颇具匠心的铺地,花木随意点缀、鸡犬随意戏耍、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合院式建筑是我国北方传统居民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方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合院式建筑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各地区所特有的风格。 北京四合院: 所谓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所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四合院历史悠久,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经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则要追溯到元代。元代建都北京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灶。”对元大都进行了整体规划。元末雄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同,而胡同与胡同之间则是供臣民建造四合院的地方。大规模四合院民居的修建,形成了北京建都后最早的居住形态。 北京四合院是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房屋坐北朝南,北方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其南方门向北开为倒座,大门开在东南方。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皖南天井院院: 皖南民居建筑集中在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等地区,而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

谈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谈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艺术包括的门类很多,建筑属于艺术范畴中的造型艺术,随着历史事件的更迭,建筑出现了很多的艺术形式,建筑和艺术是互为关联,是不可孤立的。 【标签】艺术;建筑;关系 1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plastic arts)艺术形态之一。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造型性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因此人们的视觉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觉。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和拘留在平面空间中创造着或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的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历史和审美蕴涵。 2 建筑 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3 两者之间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建筑艺术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3.1 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

浅谈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浅谈建筑与音乐的内在相关性 摘要:文章以建筑艺术欣赏的角度,从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在构筑形态与基本表现形式之间 的相关性的特点分析人手,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它们在知觉欣赏、情感欣赏与理性欣赏三 者之间的特点;进而提出在建筑欣赏与音乐欣赏以及两者在时空定位上具有的相关性;探讨 建筑作为城市的“音符”所具有的宏观形态的音乐旋律美。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 结构安排和各门艺术的综合“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 术。作为造型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表面上很难说有什么联系”然而由于建筑与 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而且可以相互得到启发。 关键词:建筑;节奏感与韵律感;音乐;艺术 一、建筑艺术美与音乐艺术美的相关性 古希腊抒情诗人席蒙尼德斯有句名言:诗是无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在建筑界也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书中藐:“建筑空间和形象中的抑扬顿挫、比例结构及和谐变化,体现了音乐的旋律”。建筑,凝固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人们对于这两种均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范畴的欣赏,很自然地诉著于美感比拟,产生心理上的美感联想,从而达到视觉美和听觉美的相互转化。由此而产生出“具有音乐旋律美的建筑”和“具有建筑结构美的音乐”。“我们在音乐里所得到的感受和我们在凝视建筑形式的相互作用时所得到的感受完全相同”。建筑与音乐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关性。 1、构筑形态的相关性 (1)音乐。基本元素:曲体(乐素、乐节、乐句、乐段和乐章)、曲式(复奏式、连续式和混合式);润饰元素:曲调、音色和音质(乐器/嗓音);谱曲原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旋律和和声等以及组合体:音乐旋律与乐章;求解过程:通过简单音符的组合同样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音乐旋律来,而真正体现主题需要的最佳解也是存在的,流芳百世的佳作就是例证。 (2)建筑。基本元素:点、线、面和体;润饰元素:色调、光影和质感;构图原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组合体:建筑空间组合;求解过程: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问,客观上存在无穷解,但有最佳解的必然,最佳解是既满足技术功能要求也满足审美要求的最佳表达。 2、节奏感与韵律感 建筑与音乐最为相似之处就是都能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它们都强调张力、比例和素材。音乐旋律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是通过节拍与旋律的不同组合来达到悦耳动听的目的。对建筑而言,这种节奏感与韵律感来自建筑形体的规则或不规则变化引起的视觉刺激,进而激发人的心理上的美感联想。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节奏感是有规律的重复,富有单纯、明确的关系,富有机械美和强力美;韵律感是有规律的变化,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课程论文 课程《外国美术欣赏》 姓名沈科妤 专业10级环境艺术设计(二)班学号201053080108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对艺术有了更加透彻的系统的了解。通过课程的讲述和我在课后对《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了解到学设计的学生必须领悟的文学艺术中的内涵才会对设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单从浅薄的层面可以这样来理解,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供人们欣赏和另入思考的作品,它的特点是作者不用考虑受众,也不用考虑经济效益,完全是创作者主观的意识通过作品的表达。但是对于设计,狭义理解的设计,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人类有意识地制造使用原始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芽了。设计很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 艺术是设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悟美好的事物,那么他所谓的灵感就不能感动人心,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呈献给大家。而设计是艺术的一种表达,能把自己领悟后所得的特定事物来表达出来,就是自己对该事物的一种理解和收益。艺术里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而设计是设定与计划;艺术是理论感性层次上的门类,而设计是实践为主的门类,相互依存。 康德认为艺术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对康德而言,合乎目的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追求审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的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备独立的审美艺术和价值。在现代中,很多设计作品的形式表现出与现代雕塑与绘画的密切联系。包豪斯时期,结构主义的抽象形式与新造型主义绘画和雕塑就存在着惊人的共同之处。康定斯基的抽象构成主义绘画与名信片的设计也就是构成主义的风格。荷兰画家蒙特里安《红黄蓝构图》就直接影响了里特维尔德的家具《红黄蓝》椅的设计,这表明艺术对设计有相当的影响。现代建筑和工业制成品是一种艺术形式,至少部分是艺术。在近现代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诱发新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1]

北京专业考察报告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 一、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

《建筑艺术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的艺术特征: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总之,优秀的建筑不仅要设计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他造出来,所以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具有艺术的特征。(作品欣赏)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