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

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柴、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桅子、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明天麻、双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炒桅子、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穹

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上药制成煎剂,

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 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1OO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3)钩藤I5g、野菊花I0g、稀签草30g、夏枯草2Og、川牛膝20 g、赤芍20g、川穹15g、葛根20g、花椒10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人盆中,水温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 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X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XO.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各用。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

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 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1)肾气亏虚症: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痰湿奎盛证:吴茱萸散关、丰隆、解溪穴贴敷。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穹题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lo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2)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午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肝肾阴虚证: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阳两虚证: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气虚血瘀证:曲池、合谷、气海、丰隆。

穴位埋线(穿刺针埋线)

在太冲穴、三阴交、足三里等选定穴位埋藏医用铬制羊肠线,其最初起到刺激穴位的机械作用,以后肠线液化、吸收所产生的化学刺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织疗法的共同作用。操

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生选取专用埋线针1支,前端置入已消毒羊肠线1.5cm长,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对准选定双侧太冲穴位(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快速进针过皮,送针至一定深度,当出现针感后即酸、麻、胀等后,缓慢退针。边退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

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3)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4)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5)个别病人对羊肠线对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20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四)其他疗法

1.养生调摄方法见表1.

表1防治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调摄法

2.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和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刮痧板、拔火罐等),可选用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中药浸浴设备。

(五)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六)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腑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侯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

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2.病病情评价

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0/80mmHg; 60∽69岁<140/9O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70∽79岁<150/9 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l3O/85mmHg;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 l25/75mmHg。

(二)评价方法

推荐同时采用肱动脉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评定降压疗效,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

1.肱动脉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侧SBP平均值下降> 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mmHg;降压达标:SBP< l4OmmHg, 且PP <6mmHg,同时舒压适度下降(不低于6O∽7OmmHg)。

单纯舒期高血压:(1)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 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标准,综合判定。

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

监测24h、日间、夜间的SBP和DBP,日间和夜间的SBP负荷、DBP负荷,24h平均动脉压(24h mean blood pressure,24hMAP),心率。

定义(1)降压值为治疗后每小时平均血压减去观察期相同小时的平均血压得到的差值。(2)24h MAP=24h SBP/3+24h DBP。(3)根据脉压=平均SBP-平均DBP,计算24pp。(4)负荷值为血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5)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压较日间平均舒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构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构型血压节律。

3.早期肾功能改变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300mg/L或转阴;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L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降低至少1个等级(即由300mg/降至100mg/L、50mg/L、20mg/L或阴性)。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最新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1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2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柴胡10 甘草5 生地黄20 当归12 车前子15 木通5 泽泻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

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15 菊花15 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30 丹皮10 茯苓15 龟板30 夏枯草15 珍珠母30 白芍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 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 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 白或黄,脉弦或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30 栀子15 黄芩15 牛膝20 桑寄生15 羚羊角粉3 丹皮12 茯苓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 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 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 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15 栀子15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2 茯苓15 白术12 甘草5 素馨花10 珍珠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201x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6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 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病ICD编码:BNG070 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ICD-10编码:I10.X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 平均舒张压(DBP)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兼证: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浊中阻证: 主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 兼证: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少多寐、脘腹痞满。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气血亏虚证: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兼证: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4、肾精不足证: 主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兼证: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方案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中医关于高血压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及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水平;延长老年人寿命。 二、工作方向 高血压中医保健工作要以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根据不同年龄和环境,预防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影响高血压病人寿命的危险因素,使高血压病人健康生活。 三、实施方案 (一)饮食 1、工作重点:宣传宜杂食和粗茶淡饭。 2、具体措施: (1)通过发放中医食疗健康处方、宣传单,开设主题社区讲座等方式,使社老年人确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比如树立三低饮食(低盐、低糖、低脂)观念,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密切相关,纠正老年人的“能吃就是福”等有关饮食的错误观念,加强对饮食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普及科学饮食、中医饮食保健知识、食疗药膳等,有利于高血压病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深入社区积极开展义务咨询活动,加强高血压患者对日常饮食的重视,加入自我保健队伍,有利于日常社区宣传工作的蓬勃发展和实效提高。 (4)注意对不同老年人情况的调研,分析饮食偏差及引起的后果,并根据目前健康情况做出调整方案,最后具体调整结果,以期确实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 (二)情志调养 1、工作重点:使高血压患者知晓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和谐的生活和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具体措施: (1)在社区宣传情绪和疾病的关系等知识,如“笑一笑十年少”,普及高血压患者精神调适的意识,诸如适当锻炼、松紧有度等。 (2)开展谈心、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其走出孤独心里,达到心理平衡。 (三)自我防病 1、工作重点:对可能引起老年病的病因、异常或危险信号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尤其高血压患者的防病知病水平。 2、具体措施: (1)宣传引起高血压病的不同病因,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或危险信号,能够早期发现疾病,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理,及时治疗。解答高血压患者的咨询,为他们自我保健做好护航工作,配合家庭保健,提高老年人健康保健水平。 (2)介绍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法,诸如自我按摩、叩齿等,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水平。 (3)指导他们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一、高血压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20~129 80~84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 ≥160 <90 二、中医药防治 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药 1、肝阳上亢型 表现:头痛、头晕、头胀,目赤口苦,烦躁易怒,有时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或弦滑。 方药:天麻钩藤饮龙胆泄肝汤

2、阴虚阳亢型 表现: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燥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细而数。 方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代偿阶段。 3、阴阳两虚型 表现:头昏眼花,耳鸣心悸,腰酸腿软,步态不稳,口干咽燥,畏寒肢冷,失眠多梦,夜间多尿,阳痿滑精。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脉象弦细。 方药:金贵肾气丸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失代偿阶段。 4、风痰痹阻型 表现:手足麻木,拘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苔白腻,脉象弦滑。 方药:涤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 5、气血上逆型 表现: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牙关禁闭,两手握固,面红气粗,痰多,烦躁身热。苔黄燥或黄腻,脉象弦数有力。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二)、中药验方 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地15克,地龙10克,大黄10克, 石决明15克,川穹10克,丹参10克,女贞子15克。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 案(2009 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 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或MR 检查。 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 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 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克、陈皮6 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 (2)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目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影响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医药参与高血压病的管理和高危因素干预,可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二、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

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三.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四、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高血压按其病因是否明确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绝大多数病人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分级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一级高血压:140—159 90—99 二级高血压:160—179 100—109 三级高血压:≥180 ≥110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本病与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生活习惯、药物、年龄等有关。 2、发病机制: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肯定的有以下几个 环节。 (1)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导地位,反复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使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2)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机体为避免心排出量增高,导致外周阻力增高,可使血压增高。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调,可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导致:①直接收缩小动脉平滑肌,外阻增加。②使交感神经冲动增加。③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以上均使血压增高。 (4)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各种原因引起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可致细胞内钠、钙离子浓度升高,膜电位降低,激活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使血管收缩反应性增高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血管阻力增加。 (5)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常与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葡萄糖耐量异常并存,病人空腹和葡萄糖负荷时血桨胰岛素浓度增高的征象。 临床表现: 1、症状:(1)一般表现:起病缓慢,常有头晕、头痛、耳鸣、颈部紧板、眼花、乏力、失 眠,有时可有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感等症状,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但约有五分之一的病人可无任何症状,在查体或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就诊时发现。 (2)并发症:血压持续性升高,造成脑、心、肾、眼底等损伤,出现相应的表现。 ①脑血管意外:长期高血压,使脑动脉硬化,可发生脑动脉血栓形成和微小动脉瘤,如果动脉瘤破裂则引起脑出血。 ②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使左室后负荷加重,心肌肥厚与扩大,逐渐进展可出现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发生冠心病。 ③肾衰竭: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的肥大、硬化,同时还引起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肾小管损害,最终导致肾衰竭。 ④视网膜改变: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隋发展出现硬化,终可有视网膜动脉狭窄、渗出、出血、视乳头水肿。

眩晕病试题 (2)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一、单选题: 1。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A。阴虚阳亢证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 D.肝火亢盛证: 2。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A。阴虚阳亢证 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 D.肝火亢盛证: 3.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A.阴虚阳亢证 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D。肝火亢盛证: 4.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A。阴虚阳亢证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 D.肝火亢盛证: 5.眩晕发作时可不观察以下哪种( ) A.发作次数B。持续时间 C.与饮食的关系D。血压 6.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 )泡水代茶饮。

A.黄芪B。菊花 C。甘草D。龙井茶 7。眩晕出现心悸发作时应(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A。卧床休息B。适度活动 C。进食D.禁饮食 8.眩晕病人不宜从事的活动有( ) A。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B.从事高空作业 C.进行功能锻炼 9。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如肝火亢盛者,可给予有( D )音乐,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如阴虚阳亢者,可给予( E )的音乐,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潜阳的作用,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等。 A.角调B。徵调 C。宫调D。商调 E。羽调 二、多选题: 1。眩晕发作时应( ) A.卧床休息 B.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 C。避免深低头、旋转D。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E.减少头部晃动 2。眩晕病患者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A.血压持续上升B.伴有头痛剧烈、呕吐、C。伴有视物模糊、语言蹇涩D。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 3.眩晕时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等穴位。 A.神门B.肝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目前慢病发展趋势,慢病将发生在未老先病的工作人群。构建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发挥中医中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的优势,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防控控势在必行。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发展,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对辖区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进行社区健康管理 1.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

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分层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完整word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 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 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 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 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 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眩晕 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 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 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 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 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原发性高血压(完整)病历

入院记录 :XXXXXX 职业:农民 性别:男住址:XXXXXX 年龄:60岁病史供述者:本人 婚姻:未婚可靠程度:可靠 民族:汉族入院时间:2012年10月09日10时30分 籍贯:XXXXXXXX 记录时间:2012年10月09日13时30分主诉:头晕、头胀痛20+年,加重伴心悸1天。 现病史:20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常在晨起时出现头晕、头胀痛、头额颞部为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欠佳。激动或劳累后头晕、头胀痛明显加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给予降压等相关治疗,病情明显好转。1天前晨起出现头晕、头胀痛、双眼花伴心悸,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腹泻、胸痛等症状,自服罗布麻片病情无缓解,于今日来本院门诊求诊,门诊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收住院。 患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罗布麻片,“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先天性失明,无分泌、传染、遗传病史,否认药物、花粉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 个人史:生于铜梁,未到过疫区,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吸毒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双亡,死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血液性疾病。 体格检查 T 36.5℃P60次/分R 22次/分BP 150/90mmHg。 发育正常,肥胖,神清合作,对答切题,自动体位,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外耳道、口鼻腔无脓性分泌物,乳突、眼眶无青紫肿胀,乳突无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0.4cm,对光反射消失;口腔粘膜无溃疡,咽喉部无充血水肿,扁桃腺不肿大。颈部对称,颈软、无阻力,颈静脉无怒,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肋间隙正常,两侧呼吸运动对称、无增强减弱,节律规则,两侧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未触及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

(完整word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高血压的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和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的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的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和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的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和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和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和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的“亲密”联系,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的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的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的“深呼吸,下蹲起”的动作。深呼吸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和的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管的功能,是消除许多症状的有效办法。 另外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松弛方法,可以使人心静气和、心情放松,对控制血压也有着重要作用。曾有报道气功疗法近期降压的有效率为90%,使舒张压下降明显,练功20分钟可使舒张压下降。 2、中医食疗: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高血压病中医防治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防治方案 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就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得进行性心血管损害得疾病,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就是最常见得慢性病,也就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得危险因素之一,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得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得功能衰竭。由于本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该病得防治已成为当今重要得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估算全国有1、6亿高血压病人。由高血压引发得心脑血管疾病占死因首位,每年由高血压导致脑中风得病人在150万以上,如果血压能下降14/10mmHg,则发生脑卒中得危险可下降55%,心肌梗死下降48%,心血管病死亡下降45%,总危险减少36%。我国将每年得10月8日定为高血压日,WHO将每年得5月14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但目前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即患病率高、致死率高与致残率高;群众知晓率低、服药率低与控制率低,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得发病与饮食失节、情志所伤、劳倦内损等因素有关,本病与五脏均有关系,而与肝、肾、心、脾、脑等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疗效肯定,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适合农村基层应用。

一、诊断标准 临床上将收缩压≥140mmHg与/或舒张压≥90mmHg作为高血压得标准。经非同日(一般间隔2周)3次测量,收缩压≥140与/或舒张压≥90mmHg,可考虑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得分期如下表: 表1 血压水平得定义与分级 级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与<80 正常高值120~139 与/或80~89 高血压≥140 与/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与/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与/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与/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与<90 注:⑴本表摘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 ⑵若患者得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得级别为准; 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二、纳入标准 (一)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得原发性高血压; (二)60岁及以上,性别不限; (三)低保患者。 三、排除标准 (一)1、继发性高血压; (二)因高血压导致得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