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_张文卓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_张文卓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_张文卓

·综述·2013年1月第20卷第1期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中医对于血虚证的认识

1.1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脾胃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一定数量,必然引起血虚。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与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心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化生无力,津不化血,可导致血虚。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精气损伤,因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阳气不足,化血不足;或因热病或感受温热邪毒耗伤阴液,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温煦失职而致化血不足;或因肾阳一衰,火之源则竭,肾阳不能上行于心,心阳气衰者,心阳不振,温煦无力,不能赤化,津不化血,乃使化血不足而见血虚之证。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有心血虚,心血虚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刘艳等临床运用“心生血”的理论治疗血虚证,特别是对比较顽固性的血亏患者,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随心血虚,以温阳补火为主,兼补血生血;心血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为主,加用温阳补火之品,常能提高补血的效果。

1.2.3肺张琰[4]阐述,《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经脉”包含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再布散于全身百脉,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气、血和津液在体内相互转化,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根据其存在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张文卓1董慧2黄晓巍1▲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2.装甲兵技术学院医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现代医学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a)-0016-03

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ZHANG Wenzhuo1DONG Hui2HUANG Xiaowei1▲

1.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117,China;

2.Armored

Technical College Hospital,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common syndromes of TCM clinical,blood deficiency and im-mune function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Chinese medicine thinks that the body in the blood deficiency state,gas loss of attachment and defense function decline lead to a variety of pathogens invasion.Modern medicine also con-firmes that the human body in anemia status leads to immune function decreasing.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deficiency,anemia,immune func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 of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is reviewed.

[Key words]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emia;Immunity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教科合字

[2010]第68号)。

▲通讯作者:黄晓巍(197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中药学,主任

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

16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2013年1月第20卷第1期·综述·

的状态不同而立三类。肺虚除有肺气虚和肺阴虚,还有血虚的含义。肺血虚证从其病理因素而论,有两种由来,一是肺循环(小循环)之血虚,可由于失血等所导致的血容量的绝对减少或由贫血所造成的血含量的相对减少所致。二是供养肺脏之营养血液减少,导致肺脏之功能衰减,此系肺血虚证之主体。张琰通过对肺血虚证的存在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充分论证了肺血虚证的存在性,作为一个证型,必须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咳嗽,气喘或胸痛,肢体麻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1.2.4肾祖国医学认为[5-6],“肾为五脏六腑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人参生命之根”。血的生成离不开肾,肾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动力。肾主藏精,是元气之根,为生血之源。肾可以化生血液,肾精肾水是血液生成过程中“变化而赤”的物质基础,肾阳是“变化而赤”的根本动力,肾中精微物质只有经过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变为赤色的血液。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则血虚。治疗应用滋补肾经之方。如参氏地黄汤酌加黄精、何首乌、龟板、阿胶。人参、黄氏健脾益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1.3血虚证的病因病理研究

张磊等[1]阐述,《黄帝内经》中对于引起血虚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邪(风邪、湿邪、热邪),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淤血致虚,出血,年迈体衰。中医认为血虚形成的原因,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气虚不能生血,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气,难以化生成血液;或来源不足,则血液生化乏源。二是失血过多过快,新生之血来不及补充。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太过,耗伤精血。龚文君等[7]论述,现代调查研究分析血虚证的病因依次是情志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平素体质、疾病病程、失血史、生育因素、药毒损伤和出生时体质。与传统的血虚证认识比较,增添了药毒损伤这个病因。

血虚证的中医基本病理主要有气不生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多种类型。血虚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还原黏度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虚患者因ATP来源障碍,机体新陈代谢减慢,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自由基积累使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增高。血虚患者CD3型、CD4型细胞水平下降,CD8型细胞水平不变,CD4/CD8比值降低。血虚证患者机体为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代偿性的作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1.4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

中西医对血的概念都是循行于血脉中的血液。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的概念的近似描述,使得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血”的概念容易发生混淆。

1.4.1血虚证与普通贫血的关系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的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8]。基于血虚与贫血都是反映了血液的减少,为了揭示两者的关系,王建青[9]从一些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血虚证在西医病种分布上,不仅见于贫血,还可见其他病,如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等。从研究中发现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与血虚证的程度、血虚证的症状出现率呈相应关系,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血虚证的程度及症状出现率就越高。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不表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没减少,而只是表明其减少的程度较轻,尚未达到西医界定的正常值的下限。由此反映出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刘卫民等[10]对732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的贫血有着很大的区别。血虚证与Hb无直线相关性,贫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虚证患病率。另外,从调查中还发现,血虚证与贫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症型,其实质反映了气与血的关系,由于血虚,使气失血的充养及依附进而导致气虚,最终出现气血两虚。但是,若针对原发病治疗,随着即发病的好转,贫血往往也随之好转。

通过血虚证与贫血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血虚证和贫血在概念上都是血液的减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能互相等同。

1.4.2血虚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刘苹等[11]总结,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通常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贫血、出血、感染。传统学说认为再障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继发性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

邹长鹏[12]指出,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再障”病名的记载或针对此病的系统论述,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按其症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虚证的范畴。因此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虚证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按中医血虚证病因病机进行辩证。

从病因和病机上看,中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病机:(1)脾肾亏损为本,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肾虚则精气不足,无以生髓化血。(2)虚火伤络为标,再障主要特征之一是出血,临证常表现为紫斑、衄血和月经过多。《济生方·吐衄》说:“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再障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固,易感外邪,化热伤络,而发出血。再障患者肾精亏损,或脾虚气弱,阴火内生,虚热伤络,亦为出血。(3)瘀血内留为变,皮下瘀斑是再障患者另一表现,病机是脾肾亏损。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积体内,便成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内留,气血化生不畅,经络阻滞不通,而发诸证。

临床治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也是按血虚证辨证治疗的。血虚证本虚标实的特点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因此治宜采用健脾补肾以固本、泻火止血以治标、活血化瘀以生新的治疗原则,补虚而不泻火,则热邪不除,泻火而不补虚则易伤正气,补虚泻火而不化瘀则不能生新。

1.5血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现代医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

17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综述·2013年1月第20卷第1期

下降。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活化的淋巴细胞能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现代研究也多围绕这些淋巴细胞对血虚证的影响而展开。何广胜等[13]通过探讨CD4+调节性T 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或效应阶段,AA正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减少或无变化,是免疫平衡向持续增强偏移,调节性因素增高利于造血恢复;对于增强的免疫应答,AA的CD4+Treg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发病有关。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Th1-Th2细胞的平衡影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有密切的联系[14]。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由CD4+细胞分泌,在造血、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造血不仅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一旦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调控失衡就会导致造血紊乱。马增春等[15]通过观察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发现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损耗,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的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导小鼠血虚证的机制之一。

2中药治疗血虚证实验研究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主血生化之源,将血虚与脾胃虚弱等同起来,每见到血虚证,必投以健脾和胃、补气养血之品,诸如四君、四物、归脾、八珍之流。四物汤具有提高RBC功能,改善血虚症状,刺激免疫功能恢复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谭玮等[16]通过观察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血功能的影响,发现四物汤小、中、大剂量可使血虚证小鼠红细胞显著升高,使血虚证小鼠S期骨髓细胞数显著增加,从而证明四物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综合放血小鼠的造血损伤。杨岚等[17]则采用慢性失血法、溶血法和骨髓抑制法制造三种血虚证模型,发现四物汤对三种动物模型均有一定疗效。谭洪玲等[18]通过系统考察60Coγ射线,环磷酰胺和综合放血法致血虚证小鼠模型骨髓细胞周期变化的特点,发现3种模型骨髓细胞周期都出现了G2/M 期阻滞,但S期的变化存在明显不同,认为四物汤可以促进射线损伤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G0/1进入S期的作用。八珍汤有补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两虚等症,淳泽等[19]通过探讨八珍汤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调控作用,发现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有促进增值作用,经八珍汤诱导制备的巨噬细胞、脾细胞、肺条件培养液和骨骼肌条件培养液能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认为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化疗损伤的造血调控作用可能与直接或间接刺激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分泌正性和负性造血生长因子有关。红参的醇提取液、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补气生血作用[20]。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血,急固浮越之阳之效,是补气生血的传统经典方剂[21]。

3展望

血虚证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人们经历了对血虚证的研究认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是,中医学中的血虚证是一个涉及人体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的病证,尽管学者们已从整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对血虚证和发病病因、病理、模型复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血虚证的实质,因此血虚证的研究还需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同时加强临床和基础合作研究,对血虚证的发生、发展、病机、病理,治法、方药等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为预防保健、临床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磊,于海亮,尹荟萃,等.《黄帝内经》血虚浅谈[J].中医学报,

2011,26(3):309-310.

[2]柴瑞震.气血津液病变治从脾胃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

254-256.

[3]刘艳,李毅.浅谈血虚证从“心生血”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2):262.

[4]张琰.试论“肺血虚证”的存在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

(1):45-46.

[5]李艳彦.论肾与血生成的关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5):

5-6.

[6]王少华,赵德喜,刘霞.慢性肾衰竭血虚机制浅析[J].山东中医杂

志,2002,21(3):134-135.

[7]龚文君,沃兴德.血虚证的现代研究概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7(6):934-937.

[8]肇庆市.谈贫血的国际疾病分类[J].中国病案,2005,6(6):32-33.

[9]王建青.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7,4(12):24-25.

[10]刘卫民,暴宏伶,韩艳欣.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

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3):200-201.

[11]刘苹,朱传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

杂志,2009,8(2):137-140.

[12]邹长鹏.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

者血清TNF-a水平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何广胜,周玲,吴德沛,等.CD4+调节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

疫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0):1599-1601.

[14]刘加洪,王英年,赵云峰,等.Th1-Th2平衡失调与人类疾病关系

及其相关治疗研究现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38(4):366-368.

[15]马增春,高月,刘永学,等.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小鼠骨髓CD34+

细胞的变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42-44. [16]谭玮,宋崇顺,谭洪玲,等.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

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26-929.

[17]杨岚,祝彼得,彭成.血虚证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研究初探[J].实验

动物科学与管理,2006,23(1):5-9.

[18]谭洪玲,马增春,肖成荣,等.四物汤对3种血虚证动物细胞周期

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2):158-161.

[19]淳泽,罗霞,陈东辉,等.八珍汤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调控因子影

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5):727-731. [20]陈子珺,李云森,周吉燕,等.臭参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气虚与血虚

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药材,2009,32(11):1731-1733.

[21]曾劲松.当归补血汤的临床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7,13(4):

63-64.

(收稿日期:2012-10-09本文编辑:郭静娟)

18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典型考题第一版-加密版

1.以下哪项不属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诊法合参 B.整体观念 C.诊法与辨证 D.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E.整体审察 答案:2.C 3.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 A.自汗 B.盗汗 C.蒸汗 D.冷汗 E.战汗 答案:13.E 4.下列除哪项可见于疟疾发作() A.寒热往来有定时 B.寒热往来无定时 C.尉烈头痛 D.口渴 E.多汗 答案:15.B 5.下列不属绝汗临床表现的有() A.冷汗淋漓如水 B.四肢厥冷 C.面色苍白 D.战栗汗出 E.汗热而黏 答案:19.D 6.下列何证可出现自汗、盗汗并见() A.阳气亏虚证 B.津血不足证 C.阴液亏虚证 D.气阴两虚证 E.气血两虚证 答案:20.D 7.下列不会导致失眠的是() A.肝郁化火 B.食积胃脘 C.阴虚火旺 D.痰火扰心 E.心胆气虚 答案:27.A 8.饥不欲食多见于() A.消渴病

C.胃强脾弱 D.湿热蕴脾 E.胃气败绝 答案:30.B 9.下列何症属肝郁脾虚() A.泻下黄糜 B.便夹脓血 C.溏结不调 D.肛门灼热 E.里急后重 答案:33.C 10.与肾气不固无关的是() A.小便失禁 B.尿道涩痛 C.遗尿 D.小便频数 E.余溺不尽 答案:35.B 11.以下不属得神表现的为()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反应灵敏 D.颧赤如妆 E.语言清晰 答案:37.D 12.本已神志不清、不得言语的病人突然神志清醒,语言不休者属 A.神志异常 B.无神 C.假神 D.有神 E.神气不足 答案:39.C 14.除哪项外均属白色所主病证() A.夺气 B.脱血 C.虚证 D.寒证 E.水饮 答案:41.E 17.肝在五轮学说中为() A.水轮 B.风轮 C.气轮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证,同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皆属于肝风内动证的分型。 血虚生风证:指肝血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拘急、瞤动、瘙痒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急、慢性出血,而致营血亏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 血虚生风饮食调养可常食荔枝、松子、黑木耳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和养血的作用。 要谨防“久视伤血”长时间视物,会损伤血。中医认为“肝开放于目”,眼睛的好坏,依赖于肝之藏血。因此,不可长时间看书、看电脑,以防“久视伤血”。血虚之人,本来血液已不足,若再伤血,就更不足了。“血虚则痛”,痛,即疼痛,这是得病时最常见的症状之究其原因,血虚是最重要的。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

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对于女人,身体内在的气血,往往决定了面容肌肤的美丽。如果气血虚亏,就会引起面色苍白、面黄憔悴、皱纹增多等衰老之相。要让自己充满不用化妆的健康美,可以在平日里饮用古方雪彦茶。 古方雪彦茶将补血与补气结合在一起,气血双补,从根源上补血,对改善贫血、强身健体、美容养颜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补血效果的长久持续。气血双补,固本正源。 血虚体质是人体血液不足,营养功能减退的一种体质类型。由于血虚程度不一样,可以分为潜在性血虚体质和显性血虚体质两类。潜在性血虚体质可无明显不适,如不注意保养,日后会逐渐显现出血虚体质的特征;显性血虚体质,可见血液对全身或局部的营养功能减退的各种征象。 此外,血液损耗是形成血虚体质的另一原因。例如长期忧思,操劳过度,用眼过度,各种慢性病出血等。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 ol. 14 No. 8 Aug .,2012 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 《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 “瘀血”的提法[1] , 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 血瘀证研究进展 郭强中,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 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 收稿日期:2012-0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8010252985.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UO Qiang-zhong,LI Yun-ying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Key words :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1 —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一)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二)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

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二)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三)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四)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五)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五、考核指标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完整率=抽查填写完整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抽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00%。 六、附件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2.体质判定标准表 — 2 —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现代医学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标签: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 中医对于血虚证的认识 1.1 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 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 脾胃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的吸收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一定数量,必然引起血虚。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与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 心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

血虚吃什么中成药

血虚吃什么中成药 血虚吃什么中成药好啊?现在血虚吃什么中成药最有效果??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 (1)脾胃虚弱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势必导致血虚.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

虚. (4)肾气亏虚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力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中医的血虚证有哪些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 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

中西医结合妇科方剂证型

中西医结合妇科方剂证型 中西医结合妇科证型方剂 ①妊娠病 1、妊娠剧吐(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诊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停经40天左右剧烈呕吐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 痰湿阻滞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气阴两亏证——生脉散合增液汤 2、流产(胎动不安,可安胎) 先兆流产肾虚——寿胎丸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证——保阴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外伤——圣愈汤 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排出胚胎) 胎动欲堕——脱花煎 胎堕不全——生化汤 血虚气脱——人参黄芪汤 习惯性流产肾气亏虚证——补肾固冲汤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阴虚血热证——加减一阴煎 流产感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3、异位妊娠(妊娠腹痛,癥瘕)输卵管妊娠最多见 诊断:停经史,一侧下腹隐痛或胀痛,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破裂,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 未破损型——宫外孕二号方 已破损型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一号方 不稳定型——宫外孕一号方 包块型——宫外孕二号方 4、早产(小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 孕晚期,未足月前出现腰酸腹痛,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为主证 肾虚——补肾安胎饮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保阴煎 跌扑损伤——加味圣愈汤 5、妊娠期高血压(子肿) 诊断: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伴蛋白尿,水肿,少尿 脾虚——白术散 肾虚——真武汤 气滞——正气天香散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

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 6、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 诊断:妊娠中晚期胎儿存活,生长明显小于妊娠月份 肾气亏虚证——寿胎丸合温土毓麟汤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合寿胎丸 阴虚内热证——保阴煎 胞宫虚寒证——长胎白术丸 7、母儿血型不合 湿热内蕴证——茵陈二黄汤 热毒——茵陈寄生汤 淤热——二丹茜草汤 ②妊娠合并病 1、心脏病(妊娠32-34周心脏负担高峰)心气虚——养心汤 心血虚——归脾汤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2、急性病毒性肝炎 湿热蕴结证——茵陈蒿汤 湿邪困脾证——胃苓汤

身体体质分类-九种体质

怎么辨别虚寒体质和湿热体质?以及如何调养 作者:顧聰 自测体质的11个小妙招 1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2阴寒体质: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口淡不渴,溲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宜患风湿关节痛,宜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 3阳虚体质: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 4阴虚体质: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便干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宜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 5阳热体质: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 6气虚体质: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 7血虚体质: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 8瘀血体质: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 9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10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

血虚证

血虚证 一、血的概念、生成、血的功能 1.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而且富于营养作用的红色液 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和肾精 3.血的功能:血具有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同时又是机体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百脉、经络、组织而表现的全身虚弱的证候。 三、血虚的原因 1.禀赋不足; 2.脾胃虚弱生化无源; 3.各种急慢性出血; 4.久病不愈; 5.思虑过度耗伤阴血; 6.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7.肠道寄生虫。 四、血虚的临床表现: 1.心悸、心慌; 2.失眠、多梦; 3.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 4.眼花、干涩、视力减退,眼睑发白; 5.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 6.面色苍白、无光泽或萎黄;

7.指甲淡白; 8.舌淡白; 9.部分人小产; 10.脉象细。 五、证候分析: 人体脏腑百脉、经络、组织都有赖于血液的濡养,血盛则肌肤 红润身体强壮;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头、面、目、舌、爪甲故 见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目眩;血 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心悸心慌,失眠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经 脉、肌肤,则手足麻木,皮肤干涩;血海空虚,充任失充,故 女子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闭经;血虚不能上荣于面, 父精母血,血虚则容易流产;血虚而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由于心主血而肝藏血,故血虚一般多见心血虚和肝血虚证。 此外血虚还可以形成血虚肠燥证(便秘)和血虚肤燥生风证 (老年性皮肤瘙痒)。 六、血虚可导致的危害:心律失常,冠心病,神经衰弱症,失眠, 便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老年痴呆症,女子闭经,习惯性流 产等。 七、血虚的治疗方法: 1.补脾和胃,血自生; 2.补肾精,以生血; 3.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久视伤血”,所以血虚体质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平时吃一些补血的食物:菠菜,莲藕,海参,黑木耳,大枣,桂圆,葡萄等等。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 阴血证 ①蓄血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此两条为蓄血重症,由于其为瘀血为主而表现出阴血阻滞营气运行,故分于 阴血病中。太阳病表证仍在,但是脉出现微而且沉、神志发狂、少腹硬满、小便 自利说明郁滞不在外之津液,而在脉内之血分。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云“其人 发狂者,邪热内盛,逼乱神明也。此证以热在下焦,少腹当

硬满,然小便与血, 皆居少腹,蓄而不行,皆作硬满,若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之气分,而在冲任 之血分,必用药以下其血乃愈。”所以神志异常、少腹硬满、脉微而沉,更说 明血分郁阻之严重,正气之不足,此时当驱邪即使扶正,当用散血之品,配合凉 血之药。用水蛭、虻虫、桃仁活血散瘀,大黄凉血而泄热。此条针对的是血分有热之重症。按后世所划分,波及到不仅是营分,而且使阴血瘀滞。借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总结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 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条介于介于蓄血重症和轻症之间,但是偏于血瘀,则改汤为丸,取原方之四分之一煮服以缓图攻瘀,此为仲景治病之变法。阳明病中相关血分证之条文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证型

中西医结合内科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一呼吸系统疾病 热闭心神――清营汤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阴亏损――月华丸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气阴耗伤――保真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宿根:痰伏于肺 痰湿毒蕴——导痰汤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热哮――定喘汤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脾虚――六君子汤 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为标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急性期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中医教你怎么判断自己的体质

中医教你怎么判断自己的体质 中医教你怎么判断自己的体质 1、正常体质: 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2、阴寒体质: 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口淡不渴,溲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宜患风湿关节痛,宜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 3、阳虚体质: 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 4、阴虚体质: 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便干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宜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 5、阳热体质: 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 6、气虚体质:

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 7、血虚体质: 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 8、瘀血体质: 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 9、痰湿体质: 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10、"湿热体质: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 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 11、"气郁体质: 神情郁闷,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嗳气呃逆,咽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痛经。易患郁症,脏躁,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症。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应调节心态,宜服行气之品,如玫瑰花,佛手,萝卜等顺气之品。不宜进补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指导处方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指导处方 一、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及方法: 1、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见图1)。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见图2)。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A)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224

(A)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224 A1型题 1. 下列哪项属实证 A.头形过大 B.头形过小 C.囟陷 D.囟填 E.解颅 答案:D 2.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阴虚潮热的表现 A.午后低热 B.午后热甚 C.夜间低热 D.五心烦热 E.骨蒸发热 答案:B 3. 外感热病中,正邪相争提示病变发展转折点的是 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热汗 答案:C

4. 表现为心胸憋闷刺痛,痛处不移的心脉痹阻证,其病因是 A.寒凝 B.瘀阻 C.气滞 D.痰阻 E.气虚 答案:B 5. 在“五轮学说”中,黑睛为 A.血轮 B.气轮 C.水轮 D.肉轮 E.风轮 答案:E 6. 头两侧疼痛,属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太阴经 E.少阴经 答案:C 7. 厌食油腻厚味,多见于 A.肝脾不调 B.肝胃不和

D.脾胃虚热 E.脾湿不运 答案:C 8. 妇女怀孕后厌食,呕恶,称为 A.恶食 B.厌食 C.纳减 D.纳呆 E.恶阻 答案:E 9. 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阴盛阳虚 B.阴盛格阳 C.阳盛格阴 D.阴阳俱衰 E.阳气暴脱 答案:B 10. 咳嗽病名首见于 A.《金匮要略》 B.《内经》 C.《景岳全书》 D.《医学正传》 E.《医门法律》

11. 心肾不交证的失眠,多表现为 A.失眠多梦 B.心烦失眠 C.惊悸失眠 D.睡眠不醒 E.睡眠不实 答案:A 12. 舌根所候的脏腑一般是 A.肝、胆 B.肾 C.脾、胃 D.三焦 E.心、肺 答案:B 13. 反映脉宗气的位置是 A.寸脉 B.关脉 C.尺脉 D.虚里 E.舌质 答案:D 14. 血虚必有的特征性证候是 A.心悸失眠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一、外感病证 1、感冒 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 2、外感发热 辩证分型: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3、湿阻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4、痢疾 辩证分型: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噤口痢 5、疟疾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 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3、喘证 辩证分型: 实喘:风寒闭肺、表寒里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水凌心肺、肝气乘肺 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4、肺胀 辩证分型:外寒内饮、痰瘀阻肺、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5、肺痈 辩证分型:初期(风热/寒犯肺)、成痈期(痰瘀热毒)、溃脓期(热壅血瘀)、恢复期(气阴两虚) 6、肺痨 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7、肺痿 辩证分型:虚热、虚寒

8、肺癌 辩证分型:气血瘀滞、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 三、心脑病证 1、心悸 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胸痹心痛 辩证分型: 1、实证:寒凝心脉(阴寒凝滞)、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痰浊壅塞)、瘀血痹阻(心血瘀阻) 2、虚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气阴两虚 3、眩晕 辩证分型:风阳上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肾精不足 4、中风病 辩证分型: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4、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5、痰热内闭清窍; 6、痰湿蒙塞心神; 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 5、不寐(失眠) 辨证分型:实证(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附】健忘 辩证分型:心脾不足、肾精亏耗、痰浊上扰、肝郁气滞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中医八大体质饮食调理表

中医八大体质饮食调理表 一,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精神调养:此体质主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因此,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少参加争胜负性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理:三餐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辣之品则应少吃。 药物养生: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它滋阴生津中药,诸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子等亦可选用。 二,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色白,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患病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饮食调理:多食具壮阳效用的食品,诸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 的原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药物养生: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三,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辄尤甚,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从2013年起,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将首次增加中医药项目。2013年2月25日在京召开的2013年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要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模式。 2013年7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今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每年25元提高至30元,在扩大部分项目服务范围、提高部分项目补助标准的同时,增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根据要求,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应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质老年人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对辖区内居住的0-36个月龄儿童,应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并在儿童6月龄、12月龄时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月龄、24月龄时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月龄、36月龄时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系统”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根据不同体质给予中医药保健指导,可以有效改善其健康状况;通过对家长进行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生活等指导,传授常用穴位按揉、摩腹、捏脊等中医保健方法,可以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

据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技术规范》提供了6个服务项目: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干预;中医药健康教育。试点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从这6个服务项目中,选择合适的在本地试点,并按照《方案》同期展开效果评价。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个体化中医药保健指导 对不同体质老年人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调养规范化指导服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要求,按儿童月龄的不同,提供针对性的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指导、常用穴位按揉、摩腹、捏脊等中医保健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