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完整版)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完整版)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完整版)

读书笔记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完整版)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cscsu2010

2012-6-29 qq:1799200026

前言:

出去实习2个月,感触很深,明白很多东西,不只是专业方面。3天前我请教邓工,是在长沙继续找个单位实习还是继续提升理论+考证呢,他建议我选择后者。于是买了这本书,花了3天时间把整本书读完,用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把一些重点打在word文档中,并附带一些自己的理解。

结构设计,就是要模拟真实的受力,实事求是,会用极端的方法去定性分析;知道结构或构件的传力过程,且尽可能的短。而所谓的优化设计,就是更好的控制结构或构件变形,更好的传递力,更好的物尽其用,更好更合理的“瘦身”成功。

在接下来的10天左右的时间里,我还会继续读一些书,包括写一篇:sap2000与pkpm 异同的文章,然后专心考证,写论文,找工作。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勉。也向本书的作者:徐传亮、光军老师表示感谢。

1.p8:基础原设计为桩筏基础,结构设计优化改为桩基础,设置两桩承台、三桩承台、四桩承台及梁式承台。

解读:基础传力,传递路径最短越省材料,但前提是能保证总沉降值与不均匀沉降值;桩筏基础比桩基础多了一块整体筏板,使得本可以局部受力变成整体受力,传递力的途径增加,也即浪费材料,但对控制不均匀沉降有帮助。

一般来说,若总沉降与不均匀沉降满足要求,也满足地基承载力,天然基础的经济性要优于桩基础,因其施工方便,周期短,费用相对便宜。

2.p8: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为:取消了2道纵向剪力墙,框架柱断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沿高度适当收进截面,部分框架梁高度减小了50mm,梁配筋时取消了增大系数1.1.

解读:取消了2道纵向剪力墙,估计是纵向刚度富余,从层间位移角可以看出,且是取消内部的剪力墙,因其对抗扭刚度小,对水平力作用时的抗倾覆变形贡献小(内部墙力臂小),取消的2到道墙应该是对称位置的,如果只取消一道墙或者不对称取消,则抗扭不利,扭转变形大,会出现位移比通不过,超筋等现象。

框架柱断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沿高度适当收进截面;因为柱截面在低烈度区一般都是轴压比控制,上面一些层数柱子的轴力比较小,配筋率也比较低,在不影响层间位移角的前提下,可以缩小截面,但所小后的截面要满足规范对柱截面的要求。

部分框架梁高度减小了50mm,梁配筋时取消了增大系数1.1.:梁高度减小50mm,估计梁的配筋率偏小或者梁高减小50mm后,在配筋率合理的前提下,可以少配或者不配腰筋。一般,梁高要是比建筑允许梁高小200mm 以内,则把梁高做成和建筑允许梁高一样,因为梁上做过梁,过梁上放填充墙,不方便施工且不经济,本工程可以把梁高减小50mm,估计梁高比建筑允许梁高小很多。配筋系数增大1.1,实在没必要放大梁配筋,本来规范其它系数已经考虑了各种不利情况,配筋已偏保守,且不利于形成“强柱弱梁”。

3.p10:山东某高层写字楼,地上24层,地下2层,7度设防,其技术分析: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标准层梁板采用普通框架梁+现浇空心板体系,结构体系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结

构形式合理,结构平面、立面规则。基础为采用桩基而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的经济性优于桩基。但发现楼盖混凝土折算厚度偏大,导致配筋偏多,自重的加大,还造成了基础筏板偏厚、主要楼部分地基承载力余地偏小等不利后果。梁截面偏大、板偏厚,降低了经济性,不利于强柱弱梁的实现,加大结构自重,增大了地震力,降低了竖向构件的安全性;核心筒剪力墙中的内隔墙受力较小,设计厚度偏大、

解读:整个结构还是“以柔克刚”最好,但前提是满足各项指标。结构截面偏大,板厚偏厚,不仅会造成配筋增加(构造上),也会使得自重增大,地震力作用增大,从而计算配筋更多,基础设计更浪费。

平筏板基础(天然基础)的经济性要优于桩基础,我认为这要有一个前提,即用平筏板基础,地基承载力要满足要求;桩基础施工要求更高,周期也比较长,而天然基础施工则简单很多。

结构师对梁板体系的优化过程猜想:梁宽度尽量控制在350以下(或300以下),否则要用四肢箍;梁高的增加对梁的抗弯刚度增加更有效,所以尽量增加梁的高度而不是宽度,把让布置成连续的,对绕度控制有利,也有利于减小梁高。次梁间距要控制好,板厚尽量控制在120mm或100mm。

可以减小核心筒剪力厚度,但要满足规范。因为应力的分布形式是:两端大,内部小,内部受力小,可以减小墙厚,且其对抗扭刚度贡献小。

4.p24-29:7度区12层住宅,采用纯剪力墙结构是可取的,其刚度大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要好于框-剪结构,结构造价会略大于框-剪结构,当开发商对住宅市场定位较高(如高档豪宅)时,可优先选用剪力墙结构,但此时应尽量采用大开间剪力墙布置,较薄的墙体9(如160mm厚墙体),为用户取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并节约结构造价。

剪力墙结构中加少量框架,结构体系按剪力墙考虑,在结构设计中采用包络设计原则,设计时不考虑框架的抗侧力作用(计算时,框架柱EA按实际取值,对EI取较小值),建议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概念清晰的结构体系,不可避免时,应提前与施工图审查单位沟通。

在满足轴压比的前提下,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去C25.

5.p31:某中学艺体馆,三层22m跨大梁采用后张有粘接预应力新技术,解决了跨度大、荷载大的问题;梁截面400*1500mm,选用后张有粘接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筋

3-7∮5,利用荷载平衡法平衡恒载+1/4活载,以保证在无荷载时不至于反拱过大。

6.p43:某阶梯教室楼9(屋)盖的方案比较:阶梯教室尺寸为13.5*22.5m,其方案有2,a:3*6格井字形梁,每井格尺寸4.5*3.75,井字梁断面短向取300*800mm,长向取300*750mm,楼板厚取100mm,外围框架梁取300*900mm,外围柱网尺寸为3.75m、4.5m。b:无粘接预应力现浇空心板体系,板厚375mm,折算为实心板板厚200mm。a方案经济,b方案由于无梁,美观。

7.p51-52:普通住宅层数的临界点为6层、9层、12层、18层;其高度的临界点为24m、32m、50m; 6层以下的砌体结构(无商业网点)或高度小于24m(无商业网点)的住宅没有特殊的消防要求,不需要加设电梯和增加楼梯

6层以下或者高度24m以下的带商业网点的均有消防要求,所以商业网点的层数取高舍低。

7-9层或24-32m的住宅消防标准为一个档次,13-18或32-50m的住宅消防标准为一个档次。

根据概率算计算规则的有关规定,条形基础槽深有三个限值:2m以内、2.5m以内,2.5m 以外,当基础深度位于这三个限值交界处时,应有意思将基槽减少一点,能节约大量的土方费用;箱型和筏形基础基槽开挖深度也有三个限值,5m以内、10m以内,210m以外.

8.p62:混凝土合理方案可归纳为64字:四要:方正规矩、传力直接、冗余约束、备用途径;四忌:头重脚轻、奇形怪状、间接传力、材料脆性;四强:脚强腰弱、强柱弱梁、强墙轻板、强化边角;四宜:连接可靠、空心楼盖、围箍约束、以柔克刚。

解读:方正规矩:方形的结构比非方形的结构变形要小,且容易变形协调,而变形过大,会使得位移比,周期比,层间位移角通不过,出现超筋等情况。

传力直接:传力途径直接即传力路径短,一般都最经济。冗余约束、备用途径:也即多道设防,当某个构件传力失效或者耗能失效后,还有其它传力或者耗能的构件,整个体系不至于失效。

头重脚轻:刚度上的头重脚轻,比如底框结构,最底层刚度小,一旦地震力过大,变形过大,底层破坏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就像女生穿高跟鞋一个道理;配筋上的头重脚轻:柱子顶层有时候由于大偏心,会出现顶层柱配筋比下面几层柱配筋大的情况,一旦力过大,柱子变形过大,会使得底层柱先失效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奇形怪状:变形过大,使得难以协调变形,于是位移比,周期比,层间位移角通不过,出现超筋等情况。间接传力:多传力途径,不经济;材料脆性:破坏时没有预兆,一旦出现破坏,有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脚强腰弱:与避免头重脚轻一个道理;强柱弱梁:柱子破坏后,会使得整个结构体系可能失效,于是要让梁先于柱子屈服、破坏。强墙轻板:跟强柱弱梁一个道理;强化边角:边角一般变形大,应加强,否则会出现位移比,周期比,层间位移角通不过,出现超筋等情况,或者构件失效。

空心楼盖:楼板太厚时,厚度范围内中间的那部分楼板由于受力小,根本没有发挥材料的作用,造成浪费,生活中很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钢管、回字型钢等。如果不用空心楼板,板的自重过大,整个结构体系的重量增加很大,会造成地震力作用增大。

围箍约束:用箍筋去约束构件(比如混凝土),能增加箍筋的包裹作用,能增强构件的延性。

以柔克刚:既然是柔,则像打太极一样,构件会产生变形,变形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柔,则刚度比“刚”要小,且自重要小,地震作用也要小。剪力墙中的连梁折减,框架结构中的梁调幅,我认为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柔克刚,但前提是要掌握好度,并且连梁、框架梁在结构体系中都属于次要构件;从整个结构来看,地震时,刚性房屋从下到上地震力传递较快,水平变位多以剪切变形为主,振型也比较单一,表现为房屋各部(层)同方向移动,内部能量容易聚散,破坏时多为脆性破坏;柔性房屋则从下到上地震力传递较慢,弯曲变形较大,振型相对复杂,房屋各部(层)反应迟钝,互相牵制、步调不一,对于一般的房屋,房屋要做成柔,以柔来变形(前提是满足各个指标)消耗能量,但砖混结构只能做刚,不能做柔。

9.p66:建筑物内和结构构件下净高的要求:如梁下净高、楼梯梁下或梯段下净高、出入口净高。

大跨度或者悬挑构件,一定要注重对其裂缝和挠度的验算。

高度重视竖向构件,柱子坏了比梁板坏了更可怕;高度重视悬挑构件,悬挑梁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坍塌,而超静定结构的梁坏了,一般只是开裂。

不要忽视填充墙的选材、拉结、砌筑等问题,否则会出现墙体开裂、抹灰空鼓等现象。

不仅要重视基础的沉降,更要注重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湿陷性黄土一定要认真处理好,否则导致结构受损。

10.p70:计算简化来源于刚度简化,对刚度大的部分简化为无限大刚度,相对刚度小的部分简化为零刚度。

有一个两跨连续梁(两端简支),只要左跨的转动刚度为右跨的20倍以上,其可以简化为:去掉右边跨后的两跨简支梁。

如果与梁相连的其它构件的总刚度比比这根梁大很多,(比如4倍以上),则该梁端部可视为完全固结,如果与梁相连的其它构件的总刚度比比这根梁小一半以上,则此梁的转动约束很小,可近似看成简支;如果与梁相连的其它构件的总刚度为该梁刚度的1~3倍,则端部约束介于完全刚接与铰接之间,按弯矩分配法计算。

解读:框架结构中,把梁的刚度变大,柱的刚度变小,当梁柱刚度比值达到要求时,此时,梁可以作为柱子的固接端,整个框架结构体系的刚度会增大很多;当把柱的刚度变大,梁的刚度变小,当梁柱刚度比值达到要求时,此时,柱可以作为梁的固接端,但对整个框架结构体系的刚度会增大作用不明显。

11.p73:弹性膜:计算平面内刚度,忽略平面外刚度,适合于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楼板局部大开洞、楼板平面有较大削弱等情况;弹性楼板3:平面内无限刚、计算平面外刚度,适合于厚板转换层;弹性楼板6:计算楼板的面内刚度与外面刚度,适合于板柱抗震墙结构。

解读:弹性膜,计算平面内刚度,忽略平面外刚度,这是一个较真实模拟但又偏保守的计算方法,任何结构平面外都是有刚度的,平面外刚度也可以传力,分担一部分力,也可以参与变形的。

12.p74:楼板大开洞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予以加强: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或加配斜向钢筋;洞口边缘设置设置边梁、暗梁;在楼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钢筋。

解读:楼板大开洞后,原本由一块大板传力,现在由一块小板传力,应力会集中,变形会加大,且力的分布规律不易确定;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或加配斜向钢筋,属于抗;开洞位置,角部应力集中,变形较大,设置边梁可以约束一部分变形,设置暗梁;在楼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钢筋是因为角度应力集中,变形较大,也属于抗。

13.p75:高宽比H/d 越大,则需要的抵抗力越大,即拉压力大,对抗倾覆不利。对于框架、框剪结构,结构的高宽比对结构整体刚度有决定性影响。

14.p88-89:

解读:墙的布置原则我认为是:外围、均匀(包含对称)。墙布置在外围,水平力作用下拉压力臂才最大,力臂大了,于是拉压力也小了,于是在拉压力作用下的相对位移也小了,即竖向变形小了,即由于竖向位移过大引起的超筋的概念小了很多;

墙布置在外围,抗扭刚度大,于是扭转变形小,于是位移比,周期比,层间位移角通不过,出现超筋的概率很减小很多。

墙布置在外围,也符合“物尽其用”这个原则,因为在水平力作用下,应力的分布是两端大,中间小。

延伸:工字型梁,空腹蜂窝梁、钢管、回字型钢、空心楼板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15.p90-93:取两种极端情况,某框架结构,当上部结构为绝对刚性时,各柱均匀下沉,基础梁犹如倒置的连续梁,不产生整体弯曲(一跨或几跨梁),产生局部弯曲变形;当上部结构为绝对柔性,对基础变形无约束作用,基础梁在产生局部弯曲的同时,还产生很大的整体弯曲。绝对柔性基础当上部结构刚度可以忽略时,对荷载传递无扩散作用,反力分布于荷载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当荷载均匀时,基础呈盆形沉降,所以欲使基础沉降均匀,则需使荷载从中部向边缘逐渐增大;绝对刚性基础对荷载的传递起着“架立作用”,基础的绝对刚性迫使地基均匀沉降,地基反力分布为边缘大、中间小,应力分布为马鞍形。

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体系的高层建筑接近于绝对刚性,而单层排架结构则接近于绝对柔性。

在筏基设计时,若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同时满足地基比较均匀,筏板的厚度与跨度之比不小于1/6,柱间距及柱荷载的变化不超过20%时,高层建筑的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计算,地基反力可视为均布,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差,地基较复杂或柱荷载及柱间距变化较大时,筏基内力以按弹性地基板进行分析,在考虑局部弯曲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整体弯曲作用。

解读:从约束变形的角度理解以上内容。上部结构刚度大,能约束基础的变形,基础的变形比较均匀;上部结构的刚度小,约束基础变形的能力小,基础出了产生局部弯曲外,还会产生整体弯曲(一般在中间位置);

基础刚度大,能约束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即约束上部结构的变形,使得变形比较协调,于是能减小上部结构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次应力。

所以关键的关键就是使得变形比较协调,一般上部结构变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于是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基础,用合理的基础计算模型来模拟实际变形。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若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其约束基础的能力有限,且结构一般为多层的房屋,不如就让力就近传递,采用独立基础等,即上部结构柔,基础宜柔不宜刚(满足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前提下),否则浪费,但是,对于高压缩性地基上的框架结构,由于他对不均匀沉降敏感,基础宜刚不以柔。

16.p93: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的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柔性桩(半刚性桩)可作为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柔性桩是指无须桩周土的围箍作用即能自立,桩身刚度较小,压缩量较大,单桩沉降以桩身压缩为主;通常意义上的刚性桩就指长细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桩,也就是一般说的桩基;而疏桩则是指的大桩距(一般超过5-6倍桩径)、较短的钢筋混凝土桩,疏桩基础是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一种地基基础形式。

柔性桩在荷载作用下,桩体压缩应变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桩与四周土之间的相对位移,桩侧阻力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桩侧阻力的发挥远早于桩端阻力的发挥;而理想的刚性桩,砸荷载作用下桩周各处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是同步的,然而理想的刚性桩是不存在的,桩体总会产生一定的压缩变形,桩侧阻力总是先于桩端阻力,因此柔性桩是相对于刚性桩而言的。

疏桩也就是减小沉降量桩基,是以变形控制为原则,考虑桩与承台共同作用,利用疏化桩基原理提高单桩有效承载力,依靠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来补偿,即由桩与桩之间的土共同承担荷载构成复合桩基。减少沉桩的应用,直观上时为了减小建筑物的沉降,本质上时增加了地基的刚度。

17.p95:梁高不一定非要是整数,为了支模方便,可以是520、570之类的。剪力墙结构,顶部可以做到160,如果每个地方都减一点,结果至少是自重小了,基础也小了。

18.p100:施工图最理想、最方便的图幅为一号(840*594)和2号(594*420),应尽量避免使用0号、3号图及加长图。如果1号图容纳不了,可通过缩小画图比例(由1:100改成1:150甚至1:200)或分块绘制(分块绘制时需在图纸右下角以小比例图示出分块在总平面上的位置),整项工程的图纸图幅应控制在3种之内。单项工程设计图纸,文字只允许出现一种字体,单线长访宋体字,宽高比为0.7,

19.p109-110:结构设计师应主动与建筑师沟通;三角形结构,其抗弯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要小很多;在抗震设防区,避免高层电梯设置在大楼的某一侧,否则扭转变形很大。

要注意净高的问题,比如建筑物出入口、楼梯间、平面较大的门厅、过街楼、车道、阁楼等部位;要注意钢筋混凝土墙上的留洞;要注意地下室集水坑的布置,不影响桩基承台、地梁等、

20.p124:剪重比指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与该层及其以上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结构的刚柔程度,剪重比太小,说明结构刚度偏柔,水平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将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剪重比太大,说明整体结构偏刚,会引起很大的地震力,不经济。

21:p127-128:某7度区地下一层,地上13层办公楼,结构体系为框-剪;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C15,地下室外墙C35,抗渗等级:S6;框架柱及剪力墙:地下一层~地上3层C35;地上4层~地上8层C30;地上9层~顶层C30;梁、楼板:地下一层~地上4层C30,地上5层~9层C25;其余C20,独立柱基C30。

解读:顶部一些楼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用C25、C20,即能满足强度,又对控制裂缝有利。

22:p139:基础埋深:一般是指基础底面到室外设计底面的距离;基础埋深,出了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外,对于减少建筑物的整体倾斜,防止倾覆和滑移,都将发挥一定的作用。考虑地基影响后建筑物的结构自振周期增大,顶点位移增加,随着基础埋置深度的增加,阻尼增大,底部剪力减小,而且土质越软,埋置深度越深,底部剪力减小的越多。

高规: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天然地基可取高度的1/15,采用桩基时不可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18..

有的高层建筑,基础坐落于岩石上,埋深不满足要求,可加设地瞄等措施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有时地下水位太高,施工时排水困难或费用太大。或坚硬土层位置较浅,其下面有软土层时,在能保证建筑物稳定的前提下,可放宽基础埋置深度的要求。

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算起。如地下室周围无可靠的侧限时,应从具有侧限的标高算起。如有沉降缝,应将室外地坪以下的缝用粗砂填满,以保证侧限。

解读:基础埋深要求的本质是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当建筑的稳定性能保证或采取一定措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时,可放宽基础埋置深度的要求。

23:p140-142:从经济成本考虑,造价从低到高的顺序是:天然地基---地基处理---桩基础。

框架结构,若无地下室,地基较好时,应选用独立柱基,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时,如地基较好,则可选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做法;如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地下室地面只采用建筑地面做法即可,但基础底面至地下室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m;如地基较差,则宜采

用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

剪力墙结构,建筑物无地下室,或虽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如地基条件较好,宜优先选用墙下条形基础。有防水要求时,一般选用平板式筏形基础,当地基条件较好时,也可以选用条形基础加防水板。

框-剪结构,如地质条件较好,框-剪结构中的框架柱采用独立柱基,剪力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基;当无地下室时,应考虑地震作用产生的墙底弯矩对基础的影响力,但应注意,不能因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而使抗震墙的基地面积增加过多。

解读:基础传力,传递途径越短越好,因为传递过程越短,越经济,但应符合力的作用形式(比如柱下的力就像一个集中力扩散一样,,所以做成独基;而剪力墙下是线荷载,当地质比较好时,可以做成混凝土条形基础),不管怎样,传力途径越短越好是有前提的,即要满足沉降总量与不均匀沉降,否则,要地基处理或者做成筏板基础(一块大厚板去协调变形,使得不均匀沉降减少)。

不论怎样,只要基础埋置于地下,越到下面,地震作用肯定是存在的,即弯矩肯定是存在的,但越到下面,变形越小,弯矩也越小。

24.p141-142:采用桩基础时,不同部位地基承载力可以不同;桩基础当地质条件允许时可选用高强度混凝土预应力管桩,且应大小桩型混用,合理配桩;大直径灌注桩的桩身配筋可取加大扩大头直径的做法;一般选择合适的桩径和桩长后,再采用后压浆技术,可较大幅度提高桩承载力;考虑上部结构刚度,有条件时,考虑桩、承台、桩间土的共同作用。

25. p142-143:基础设计中的变刚度调平概念:传统概念设计的箱基,筏基、桩筏基础必然导致蝶形沉降和马鞍形反力分布或出现主裙楼差异变形过大的问题,而这种变形与反力分布模式必然导致箱筏整体弯矩、冲切力和剪力增大,引起上部结构产生过大的次应力。

对于荷载不均匀的框-剪、框-筒,才采用变桩径、变桩距、变桩长布桩;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按照增强主体(采用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弱化裙房(采用天然地基、疏短桩基、复合地基)的原则进行设计。

高层建筑的高层部分与多层裙房之间,可以不设置沉降缝,应采取措施减少高层建筑的沉降,同时使裙房的沉降量不致过小。

减小高层部分的沉降量:采用地基承载力更高的土作为持力层,扩大基础底面积(如筏板四周向外多挑),采用人工地基或桩基,但打桩、加固地基土造价太高,工期长,扩大基础底面积对高层效果不是很大,于是一般使裙房沉降量不致过小,其措施有:减小基础底面积,优先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如果地基承载力是一个范围,一般取上限,或者进行宽度修正,让裙房基础的埋置深度小于高层部分基础的埋置深度,以使裙房基础持力层土的压缩性高于高层基础持力层的压缩性;- 设置沉降后浇带。

解读:力大的地方,于是把力让更多数量或者更大面积的基础承担,或者地基处理,增大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力小的地方,让地基承载力相对较低的地基承担。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减小不均匀沉降。

不均匀沉降即有位移差,有位移差即产生力(弯矩)。

26.p145~147: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验算地基稳定性。当地下室水埋深较浅,必须要考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抗浮验算,特别是地下室通道、地下水池等处。

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以下或桩基础持力层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对软弱下卧层进行

承载力及沉降验算,不满足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

带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应采取褥垫处理的措施,否则底板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应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成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方法进行受力分析。

框架柱纵筋、剪力墙竖向钢筋锚入基础的长度:无抗震设防时,钢筋在基础中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钢筋直径的3倍且配有箍筋,根据混规,其锚固长度可乘以0.8的系数,且混规中规定,在钢筋锚固范围内只需配置固定柱纵向钢筋的构造钢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若建筑物无地下室或只有一层地下室,则柱纵筋、剪力墙竖向钢筋锚入基础的长度应按抗震设防锚固;若建筑物地下室层数大于等于2,则柱纵筋、剪力墙竖向钢筋锚入基础的长度按非抗震要求,可以乘以0.8的折减系数。

解读:抗浮说白了也就一个力的平衡,向下的力要大于向上的力(浮力);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应采取褥垫处理的措施就是人为让地下室底板变形,让地下室底板不与独立基础协调变形,也即不共同受力;一般多层建筑,比如独立基础高度、桩基承台高度,都是由钢筋锚固长度确定的。

27.对于一般的柱下独立基础,其抗剪强度均满足要求,但对于坐落在基岩上的独立基础,特别是高层建筑支撑在基岩上的独立基础,可是是抗剪承载力起控制作用。地基规范有规定: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pa的混凝土基础,尚应进行抗剪验算。

当台阶宽高比小于等于2.5和偏心矩小于等于1/6基础宽度时,任意截面的弯矩可按规范规定的弯矩公式计算,其本质是对地基反力线性分布的要求,当宽高比大于2.5时,不宜再按刚性基础设计,此时钢筋配料长度应乘以0.9,并交错放置。

在设计独立基础时,只考虑轴力设计值,不考虑剪力与弯矩设计值是不正确的。

独立基础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虑最小配筋率的影响。独立基础为锥形时,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顶面坡度不宜大于2(垂直:水平),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宜取300~5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优先采用HRB400,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小于10mm,间距一般取100~200mm,基础下应设素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15。

解读:当台阶宽高比小于等于2.5和偏心矩小于等于1/6基础宽度时,任意截面的弯矩可按规范规定的弯矩公式计算---取个极限,-当宽高比无限大时,此时就是一个薄板,根本无法协调之间的变形。

在设计独立基础时,只考虑轴力设计值,不考虑剪力与弯矩设计值是不正确的;一般就算设置了拉梁,拉梁也只能平衡掉一部分弯矩,且基础处地震作用还是能影响得到。

28.p149—p157:多层框架结构房屋,房基础埋深较大时,或是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位移,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基础拉梁高度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有时候用短柱方案(拉梁以下柱断面加大),按短柱进行配筋构造,这种情况可以可把短柱、拉梁理解为基础的一部分。

当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或埋深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此时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拉梁正负弯矩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设置拉梁,可以减小底层柱计算长度和控制顶层位移,受力分析时,应按一层建模或按层间梁输入,板厚取0,定义弹性膜或者弹性楼板6,再用总刚进行分析。

解读:要平衡柱的弯矩或者基础顶弯矩,即要更多的约束柱变形,显然拉梁做强一些,拉梁底与基础顶齐平能最大程度的约束变形。

29. p149—p157:板式双柱联合基础设计要点:根据柱荷载标准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总面积,调整基础各方向扩展尺寸,使得基础底板形心与柱合力作用点近似重合;底板一般是按抗冲切确定;当两柱间的间距较大时,采用板式联合基础就不经济,因为混凝土用量很大。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防水板一般只考虑其用来抵抗水浮力,不考虑其地基承载能力。有的资料介绍:当防水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防水板承受的向上的反力可按上部建筑自重的10%加水浮力计算,另一些资料则认为:防水板承受的向上的反力可取水浮力和上部建筑荷载的20%两者中较大值计算。

防水板通常按无梁楼板设计,此时柱基础可视为柱帽;防水板应双层双向配筋,且要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防水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宜采用HRB400级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间距宜采用150~200。

柱下条形基础:多层框架或框-剪,当地基土承载力较低,不能采用单独柱基,又不宜采用桩基时,于是采用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宽度一般在2.0m以上,而底板厚度在300mm 或更大些。基础梁荷载很大,必须验算梁的剪压比,梁高不宜过大,否则增加基础挖土量,如剪力不够可适当加大梁的宽度,也可以采取水平加腋方法解决抗剪不足的问题。

基础梁梁底反力标准值在150~250之间时,梁高可取1/5~1/8;250~400之间时,可取1/4~1/6;基础梁的剪力很大,通常采用HRB400钢筋,以节省钢筋;基础梁两端,尽量在两端悬臂伸出,其长度可取第一跨跨长的1/4,以便于调整弯矩峰值;条形基础与筏板基础的基础梁一般都按非抗震设计,比如梁端箍筋不用加密,仅按计算配置,箍筋设置90度弯钩,无须135度,梁端纵筋深乳支座长度应按非抗震要求,因为在地震时,塑性较都发生在柱子根部,基础梁不会产生铰;基础梁侧面构造钢筋(腰筋),不按混规每侧0.1%的要求,否则钢筋截面面积很大,对裂缝控制不利,梁侧腰筋直径控制在10~16即可。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受力钢筋长度可减小,取宽度B的0.9倍,交错放置;基础底板钢筋优先采用HRB400,基础梁的纵筋应采用HRB400、HRB500钢筋,并应优先选用较大直径钢筋(比如32),以免钢筋根数过多,过于密集。

解读:基础底板形心与柱合力作用点近似重合----因为不重合或偏心较大,会产生更大的变形,需要更大截面或钢筋去抵抗变形。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一般在防水板下要设置软垫层,是因为让防水板尽量单独取变形,不与独立基础去协调变形,独立基础尽量就近传力,否则传力途径增加,造成浪费。

基础梁的剪力很大,通常采用HRB400钢筋,如剪力不够可适当加大梁的宽度---这些东西为了更具有经济性,因为加宽度,可以多放箍筋去抗剪(比如4肢),箍筋用三级钢,强度大,可配置更少的箍筋。

基础梁两端,尽量在两端悬臂伸出,其长度可取第一跨跨长的1/4----布置成连续,能减小边跨梁变形,也即更经济。

30.p157-p162:筏形基础的设计及优化: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优点是:结构刚度大,混凝土用量少,当对地下室的防水要求很高时,可充分利用地基梁之间的“格子”空间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等,但筏形基础梁很高,基础刚度又变化不均匀,受力呈现出跳跃,在核心筒或荷载较大的柱底易形成受力及配筋的突变;

梁板式筏形基础应设计成梁宽较大的梁以尽量减小梁高,从而减少基槽开挖深度和梁间材料的回填量,如柱截面过大,可以采用加腋的方式,如果不能满足受剪承载力的要求,可在支座处水平或竖向加腋,一般是水平加腋。

基础梁纵筋尽量用大直径的,比如HRB400的30 、32、36的钢筋。基础梁剪力很大,优先采用HRB400级的。基础梁不宜进行调幅,因为减少调幅,可减少梁的上部纵向钢筋,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筏板基础梁的刚度一般远远大于柱的刚度,塑性较一般出现在柱端,而不会出现在梁内,所以基础梁无需按延性进行构造配筋。

31.p162~166:柱墩与边厚度筏板:一般采用柱(或墙)下局部加厚的办法来满足筏板设计需要(局部抗冲切)。

柱墩:柱(或墙)下加厚板的宽度与厚度数值相近或宽度较小。

变厚度筏板:柱(或墙)下加厚板的宽度比厚度数值大很多或宽度较大。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底平行,一种是顶平行;底平行用的比较多,筏板底部钢筋受力直接利用率高,基础底面建筑防水施工质量易于保证,当顶部设置坡面时可适量节约混凝土,施工难度小。

平筏板基础的厚度可以这样来估计:15层以下,可按每层50mm估算,超过15层后,用此方法不经济,且规范要求大于等于400mm。平筏板,板厚一般都是由冲切决定,冲切强度满足后,其它如弯矩等皆不成问题。对于筏板基础,当计算不需要向外悬挑时,尽量不要悬挑(特别是对于多层建筑),否则不利于做防水。当地下室周围有钢筋混混凝土挡土墙时,更不需要将筏板向外挑,筏板与墙板钢筋采取互锚形式。

地基上混凝土板的最小配筋梁:400板厚,10@130;1000板厚,18@160;1500板厚,22@160;2000板厚,25@160。

32.p167~172:筏板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要超过C40,一般C30已足够;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可以不必加放射钢筋。对于有地下室的悬挑板,不必把悬挑板以内的上部钢筋通长配置在悬挑板的外端,单向板的上层分布钢筋可按构造要求设置,比如10@150~200,因为实际不参与受力,只要满足抗裂要求即可。

筏板的配筋大多数部位是由最小配筋率控制的,筏板厚度的降低,将会使筏板的配筋也降低,配筋时可采用分离式配筋。

33.p173-186:桩基础设计最关键的是:合理的桩型和桩长,然后再确定形状、截面尺寸。

按照施工方法不同,桩基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预制桩自重大,在起吊、运输、和吊立过程中的弯曲应力控制,因而用钢量大;预置桩的打入施工,噪音也比较大,在建筑物和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一般不采用。

现浇灌注桩: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处开孔,然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浇灌混凝土,也可以采用桩底扩大头的扩底灌注桩,其承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地质条件允许时,人工挖孔桩(属于灌注桩,只是施工方法不同)质量更易保证,经济效益较好。

桩基选用与优化时考虑一下原则:尽量减少桩型,如主楼采用一种更桩型,裙房可采用一种桩型,桩型少,方便施工,静载试验与检测工作量小。

桩基承台设计:桩基规范明确规定,出了两桩承台和条形承台梁的纵筋须按混规执行最小配筋率外,其它情况均可以按照最小配筋率0.15%控制。对联合承台或桩筏基础的筏板应按照整体受力分析的结果,采用“通长筋+附加筋”的方式设计。对承台侧面的分布钢筋,则没必要执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采用12@300的构造钢筋即可。

位于电梯井筒区域的承台,由于电梯基坑和集水井深度的要求,通常需要局部下沉,一般情况下仅将该区域的承台局部降低,若该联合承台面积较小,可将整个承台均下降,承台顶面标高降低至电梯基坑顶面。消防电梯的集水坑应与建筑专业协调,尽量将其移至承台外的区域,通过预埋管道连通基坑和集水坑。

解读:采用桩基础,尽量不要采用桩筏基础,桩筏基础的大块筏板强迫整体一起变形,传递途径比桩基础长,不经济。

34.p187-206:桩沿剪力墙轴线或柱下集中布置,较之桩满堂布置可大大减小筏板的厚度。

高宽比比较大的高层建筑或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厂房刚接柱脚,可能会存在着抗拔桩受力状态,在设计中应进行抗拔桩的计算与验算,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按计算控制的配尽量远大于按构造的配筋。

采用后压浆技术后,桩承载力可提高30%~80%。

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的性质介于桩基于天然地基之间,一般以端部支撑位主,侧壁摩擦为辅(当桩身较短时可以忽略侧阻力的作用)。当地基土承载力不够时,可依靠桩端扩底以加大桩端面积,扩底直径D与桩身直径之比值宜小于3.5。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承载力大,常可设计为一柱一桩,当单桩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应尽可能从扩大底面积着想,提高其承载力,而不采用一柱多桩的方法,有时候设置了防震缝的双柱,也可以使用一根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

预应力管桩:供应充足,施工速度快,经济性能好等优点,因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但其抗弯、抗剪能力较低,耐腐蚀能力差,也不宜在软土地区工程(比如四类场地)中使用。

解读: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承载力大,常可设计为一柱一桩---设置多根,不经济。

高宽比比较大的高层建筑或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厂房刚接柱脚,可能会存在着抗拔桩受力状态-----高宽比比较大,倾覆力矩比较大,于是拉压力比较大。

桩沿剪力墙轴线或柱下集中布置----传力更直接,变形更小,更经济。

35:p219~229:影响地下室造价的主要因素:层高。荷载等。地下室层高对地下室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地下室外墙高度减小,地下室开挖深度小,降水深度也小;要控制好覆土厚度,有的设计单位地下室顶部活荷载取值为10KN每平米是不对的,规范中的10是考虑了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加在地下室顶板上的脚手架等施工荷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个活荷载往往和覆土荷载不是同时组合的,有经验时,可以取每平米4KN。

地下室结构构件中,造价最高的是底板及基础梁费用;地下室设计时,应尽量抬高整个0.00标高,因为这不仅降低了支护的成本还节约了土方的开挖和外运。地下室外墙厚度一般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C20~C30;地下室裂缝宽度若控制在0.2mm之内,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为了便于配筋构造和节约钢筋,外墙可以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竖向、水平应采用分离式配筋方式,配筋原则是“细而密”,重点部位适当设置附加筋。

对于高层建筑,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的楼层顶盖宜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地下室抗浮设计:增设抗浮部分结构自重,包括将底板沿外墙延伸,地下室顶板上增加覆土厚度,有条件时可在地下室底板上铺填砂卵石。

锚杆:既利用锚杆的抗拉强度去抵抗水浮力。

36:p231~237:不同楼(屋)盖体系的自重会逐层叠加而直接影响基础的造价,较重的楼(屋)盖结构结构需要较大的截面尺寸的框架柱和剪力墙,这不但会增加上部结构的材料和施工费用,同时也会加大基础材料的用量和基础造价。较重的楼(屋)盖结构还会加大地震作用下的惯性力,反过来又加大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双向密肋楼(屋)盖:因为双向密肋楼(屋)盖是一种双向网格,所以当开间为方形时,对双向密肋的受力来讲是最有利的,随着开间的长宽比增大,这种效益会迅速消失,当柱网

开间的长宽比大于等于1.5时,双向作用的意义就比较小了。跨高比平均值为20,跨度一般在9.~12m。

双向密肋楼(屋)盖的经济跨度是比较大的,可达9~12m,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密肋楼(屋)盖跨度可达12~21m;如果建筑物本身功能需要吊顶(商场),,则造价可能高于普通梁板结构。密肋的面板不能太厚,一般为50mm,当跨内有4根或4根以上的密肋,双向密肋楼(屋)盖的整体性能和弯矩分配就接近于平板楼(屋)盖。

主、次梁楼(屋)盖的柱网不宜设计成正方形,而应是矩形,以短跨为主梁,长跨为此梁,而且短跨与长跨的比例小于0.75相对比较经济,一般比较常用的主、次梁跨度比取0.65~0.7比较适宜,这样设计计算出来的主、次梁截面高度能协调一致,做到梁底齐平,从而保证楼(屋)盖的结构高度最小,而且主次梁还可以底齐平,次梁的间距一般是2~3m。

一般连续梁的两端最好做到悬挑,悬挑长度为(0.25~0.3)L,做成有悬挑的,变形会更小。

37.p237~252:十字梁与井字梁的比较:在底下车库和商业建筑大跨度空间楼(屋)盖布置时,比如8.5*8.5的柱网,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层采用十字梁比井字梁经济,但对于覆土厚度超过700mm的屋顶花园及地下室顶板或荷载较大时则采用井字梁比较经济,荷载越大,井字梁越便宜。

当楼(屋)盖布置有长度不大的填充墙、或墙厚较小,荷载较小的填充墙时,一般不需要布置梁来支撑这些短墙或薄墙,设计时,把填充墙荷载折算成板上荷载计算,在墙长度在3m以内或墙厚不大于120mm的情况下,不需要再墙下布梁。

次梁布置时,应尽量让主次梁分割的板块传力比较均匀。

当梁的高度比较小时,只要刚度满足要求,就没有必要将梁的宽度加大做成“宽扁梁”,对于8m左右的柱网,框架主梁截面高度为450mm,宽度为350~400的工程较多,当设计有可靠依据,且工程上需要时,梁的搞垮比可小于1/18。

经验:

梁板类型跨高比平均值跨高比最大值跨度

实心板28 32 3~7

有柱帽30 36 6~10

双向密肋板20 24 9~12

次梁22 26 7~13

梁16 20 4~12

主梁12 16 6~15

井字梁:1/15~1/20,跨度小于等于15m,长宽比小于1.5,如大于1.5小于等于2.0,宜在长向跨度中部设大梁,形成两个井字梁体系或采用斜向布置的井字梁,井字梁可按45度对角线斜向布置。Pkpm与结构静力手册都是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分配的,既根据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各梁线刚度的大小进行计算。但不同的是,结构静力手册没有考虑井字梁端部支座的竖向位移,而pkpm却考虑了;但当井字梁端部简支在剪力墙上时,二者之间的计算内力相差很小。

对于普通混凝土梁,强度等级不宜过高,通常采用C20,C25,C30。

典型的楼盖布置,板跨控制在3m左右,板厚取80~100mm,对于住宅建筑,在3.0~4.0正常开间情况下,板厚度为100mm,客厅处的异性大板可取120~150mm,普通屋面板可取120mm,管线密集处可取120mm,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应取180mm,非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可

取160mm,跨度小于2m的板上部钢不必断开,外墙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规格不应少于7根10,长度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1.2m。

38.p269~286:实践证明,单纯的采用加大结构的截面积来提高框架结构侧向刚度的做法,效率很低,应调整结构体系;在八度区,房屋层数大于5层,七度区,层数大于6层时,可适当布置剪力墙。

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下部楼层可取C35~C50,上部楼层可取C30,梁柱宜相同或梁低于柱C5,变柱截面处不同时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免刚度突变,

框架结构的计算参数要注意3个:结构周期折减系数、梁刚度放大系数、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对于多层框架,当活荷载比较大时,应按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进行计算。

地基梁按一层计算,但未设地下室,梁柱配筋增大,柱的水平剪力也较大,会造成不经济,同时地震作用的底层放大系数是放大的地梁层,而不是真正的0.00m处,可能会不安全,所以,建议地梁层不作为一层计算,否则不经济或者不安全,如需要按一层计算,则应将地基梁设为地下室,但是对于基础埋深较大(相当于一层),地梁层宜作为一层计算。

一般框架结构,不建议在顶层采用梁、柱铰接的处理方法,顶层梁、柱铰接,牺牲的是结构的亢余度、铰接的做法一般可用于处理结构的差异沉降,及结构的竖向荷载效应不明显或承受以水平作为为主的结构构件如连梁等。

当梁、柱刚度比为1:1时,反弯点大约在柱高的3/4处,实际上,在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中,几乎没有梁、柱刚度比能达到3~4的,出了在跨度很大(大于24m)的单向密肋楼盖的边支撑框架梁柱线刚度比能达到2~3外。

在框架结构的顶层,轴压力比较小,一般不宜小于400*400mm;在柱网疏密不均的建筑中,某根柱或为数不多的若干根柱由于轴力大而需要较大截面,而建筑考虑便于装修则希望柱截面相同,可以对个别需要放大的柱配筋采用加芯柱,加大配箍率甚至加大主筋配筋率以提高柱子的轴压比。

一个100m高的高层建筑,其柱截面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应为3~4次即每5~8层变化一次。剪跨比大于2(当柱反弯点在柱高度Ho中部时即Ho/ho大于4)称为长柱。框架柱配筋率在0.7%~1.0%左右;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截面小于400*400取14mm,柱截面大于等于400取16mm,钢筋级别尽量用HRB400; 工程实践中,对于抗震等级为二、三的框架结构,柱纵向钢筋配筋率为1.0%~1.2%为宜,角柱和框支柱以1.2%~1.5%为宜;柱纵筋间距,在不增大柱纵筋配筋率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规范上限值,以减小箍筋肢数。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宜采用相同直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尽量避免长高比小于4的端梁,否则箍筋全长加密,梁上筋通长。梁宽宜略为放大,尽量单排布置。

为了使梁用钢量不是太高,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而是采用高强度钢筋;梁计算参数的取值上部弯矩放大系数及配筋放大系数宜取1.0,在后期的施工图设计中,在针对薄弱的部位比如悬挑,进行适当的放大。

尽量避免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0%,从而造成箍筋用量增加。除非内力控制计算梁的截面要求比较高,否则不要轻易取大于600mm梁高,这样避免配一些腰筋。跨度大的悬臂梁,当面筋较多时,出角筋需伸至梁端外,其余尤其是第二排钢筋均可在跨中某个部位切断。

39:p288~302:在计算“强柱弱梁”时,通常不考虑楼板内的钢筋,而实际上,楼板内的钢筋作用是实际存在的。梁的裂缝稍微超一点没关系,因为梁的配筋是按弯矩包络图中的最大值计算的,在计算裂缝时,应选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竖向荷载计算,不能用极限工况的弯矩

计算裂缝。

某地上7层,地下一层,7度区某框架办公楼,主要柱网尺寸8400*7800,主要框架柱截面为600*700mm,柱断面沿高度方向收窄1~2次;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C15,基础C30,上部结构,框架柱C30,梁、板、柱、楼梯C25;钢筋:基础,框架梁板柱军用HRB400,箍筋用HPB235。

40.p303~310:结构的刚度与剪力墙的长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厚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因此减小剪力墙截面厚度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用量,又不至于严重削弱结构的刚度。

剪力墙布置的一般位置,平面形状凹凸较大处,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应强周边,弱中部,必要时可利用房间窗台设置高连梁以加强刚度。在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静载较大的部位应设置剪力墙。楼、电梯间等竖井的设置,宜尽量与其附近的框架或剪力墙的布置相结合,使之形成联系、完整的抗侧力构件。一般剪力墙的经济长度是1700(200宽),短肢剪力墙的经济长度是1000mm左右(200宽),控制剪力墙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平均轴压比水平为0.5左右或适当从严。

24层以下的住宅楼,如外墙保温层采用外保温做法,则外墙的厚度可取180mm,以减弱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减轻地震作用。

41.p310~316:剪力墙设计优化:一般下部楼层C40~C50,上部楼层以C30为宜,一般30层左右的大开间剪力墙,底部墙厚250mm左右。6度、7度区剪力墙间距为6~8米;8度区剪力墙间距为4~6米;6度区,剪力墙底部厚度约8n(n为结构层数);7度区,剪力墙底部厚度约10n(n为结构层数);8度(0.2g)区,剪力墙底部厚度约13n(n为结构层数);8度(0.3)区,剪力墙底部厚度约15n(n为结构层数)。高层剪力墙结构中梁的经济跨度是3.0~5.0之间。

剪力墙的理论计算公式都是建立在小直径模型试验基础上的,试验用钢筋一般都不会超过12,钢筋直径增大后,对延性不利,剪力墙肢水平分布筋直径会一般不大于14。墙后200,剪力墙分布筋可根据需要选用8@200,8/10@200,或10@200。

剪力墙组合配筋方法考虑了相邻剪力墙或端柱对剪力墙配筋的贡献,将先连的剪力墙进行整体校核和计算,这种方法比原来的单片墙更合理,一般情况下能节约15%~40%的钢筋。剪力墙拐角处的小墙垛,若非特别要求,计算分析可不建立此类构件的模型,因为计算结果表明,小墙垛超筋或配筋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给截面设计带来较大困难。

剪力墙结构的楼屋盖布置上,有时为了减少板跨,会布置一些楼面梁,梁跨在4.0~8.0m 左右,这些楼面梁往往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支撑在剪力墙上,这时,楼面梁的纵筋支座内的水平锚固长度很难满足规范要求,但实际上,剪力墙结构的侧移刚度和延性主要来源于剪力墙自身的水平内刚度,此类楼面梁的抗弯刚度对结构的侧向刚度贡献不大,因此可以在梁的纵筋总锚固长度满足的前提下,适当放松水平段的锚固长度要求,可减至10d,也可以通过钢筋直径减小,在纵筋弯折点附加横筋,纵筋下弯呈45度外斜等措施改善锚固性能。

42:p316~319: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抗剪承载能力相对较高,可提高10%左右。有些窗间梁做的比较高,这样做的优点是结构刚度比较大,但是连梁内力大,平均剪应力也大,可能会引起连梁本身超筋超限,还有可能造成先连的剪力墙抗剪水平筋过大,甚至墙体的平均剪应力超限。

连梁输入有两种方式:

方法1:在剪力墙开洞处两端各加一节点,连梁按普通梁输入。

方法2:在剪力墙上开洞,使得形成所要的连梁,。

两者计算结果基本没有可比性,配筋差异太大,为了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按以下原则:

A、当跨高比≥5时,按梁计算连梁,构造按框架梁。

B、当跨高比≤2.5时,一般按连梁(墙开洞),但是当梁高<400时,宜按梁,否则,连梁被忽略不计。

C、当跨高比:2.5≤L/h≤5且梁高<400时,应按梁,否则,连梁被忽略不计。

D、采用墙开洞设连梁比较方便,08版可自动转换(3月份版本又将此功能取消),但是经转换,与按梁输入的计算结果也没有可比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可能是梁的刚度调幅系数和现浇梁刚度放大的问题,PKPM正对此问题进行修改。

E、当梁高<300时,按墙开洞的连梁会被忽略,即无连梁,一般梁应≥400,尽量不要出现梁高<400的情况。

按照不同的输入方式,计算结果比较:

方法1:在剪力墙开洞处两端各加一节点,连梁按普通梁输入。

方法2:在剪力墙上开洞,使得形成所要的连梁,并转化为框架梁。根据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同,又分两种情况:

方法2-a: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

方法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由0.7改为1.0。

剪力墙:方法2-a,主筋最大,方法2-b,主筋次之,方法1,主筋最小。

梁:方法2-a,主筋最小,方法2-b,主筋次之,方法1,主筋最大。

无论是墙还是梁,方法2-b和方法1,计算结果比较接近。由于同一结构,有些连梁需转换,有些不需转换,无法统一将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由0.7改为1.0,因此,跨度大、受荷从属面积的连梁(应转换为框架梁)计算配筋偏小,此时,应适当增加该梁的配筋。目前,PKPM正在对连梁转换功能修改,以后就可能不会出现连梁转换为框架梁计算配筋偏小的问题。

有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连梁,当跨高比大于5时,宜按框架梁处理,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梁的刚度不折减(隐含要求高),二是构造要求可按框架梁配筋(隐含要求降低)。支

撑较大梁的连梁不能折减(不可先屈服),一般应避免连梁支撑其它梁。

增加连梁的宽度后,连梁的刚度和截面抗剪承载力线性增加,但其内力并不随梁的宽度线性增加,可使平均剪应力降低,满足要求。上部剪力墙过多,过厚造成自重过大,导致基础筏板配筋较大。

43:p320~350:pkpm2010取消了“短肢剪力墙结构”的结构体系选项,改为搜索厚度不大于300mm,且截面高度与宽度之比大于4但不大于8且关联墙肢不超过2的剪力墙,自动定义为短肢墙。

16层以下的高层住宅,一般墙体厚度在160~180mm,墙体配筋在8~12@200之间变化,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20变化。

某地下一层,地上11层小高层住宅的优化思路:一是在可能条件下,取消结构中部的相对较短的墙肢,适度加大外围剪力墙墙肢的产度,保证绝大多数墙肢的轴压比小于0.3,使剪力墙边缘构件为构造边缘构件。二是基本保证剪力墙墙体布置不做大的变化,适当加长剪力墙墙肢长度,保证绝大多数墙肢的轴压比小于0.3,使剪力墙边缘构件为构造边缘构件。

框-剪规定0.2V o或者1.5V的原因:框-剪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都比较小,按多道设防的概念设计要求,墙体是第一道防线,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会比多遇地震下的加大,为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抗侧能力,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调整。在框架中设置少量的剪力墙,往往是为了增大框架结构的刚度,满足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而高规中有规定:当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设计,其中框架部分按框-剪设计。

房屋纵横向区段较长时,纵横向剪力墙不宜集中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否则应采取措施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的影响。为了避免施工困难,不宜在变形缝两侧同时设置剪力墙。

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宜采用周边游梁、柱的剪力墙形式,研究表明,若取消端部柱,可使剪力墙承载能力下降20%~30%,剪力墙轴线与柱轴线宜在一个平面内,避免柱偏心受力,产生扭转。高烈度区的高层建筑不宜采用纯框架结构,宜优先考虑框-剪结构。

框-剪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因其平面内的基础内力很大,基础底面积很大,而框架柱下的基础面积往往小很多,致使框架柱和剪力墙基础的差异沉降很大,可适当减少地震作用下剪力墙的基础底面积,可酌量加大框架柱基础底面积。

44.:p351~364:当框架布置在周边,剪力墙围合成筒体布置在中间时,称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厚度不宜取太厚,一般以300~500为宜。

某25层框-筒:框架柱距核心筒9.6m,跨度大,选用双向密肋楼盖结构:梁高450mm,主梁采用宽扁梁,宽1600mm以上,板厚80mm,刚度大,受力明确。

混凝土强度等级

结构构件剪力墙柱梁、板

34.5m以下C60 C60 C40

34.5~60.5 C50 C50 C40

60.5m以上C40 C40 C40

核心筒筒体外框剪力墙抗侧力作用大,承受竖向和在大,应保持一定厚度,内部隔墙因承载面积小,抗侧力作用小,况且有外框剪力墙的约束,稳定性易于保证,厚度应大幅度降低。从计算分析角度考虑,应使核心筒总体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控制在全部地震剪力的70%~85%较为适宜,应控制核心筒筒外框剪力墙与筒体内部隔墙剪力墙轴压比相近,这才合理。

45:p365~:预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混凝土等级每增加一级(C5),单价提高约5%~10%;现浇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40。

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高低对梁的受弯承载力影响较小,因此对梁的截面及配筋影响不大,不宜采用高强度等级,无论是从强度还是耐久性角度考虑,C25~C40是比较合适的;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板的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增大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能会提高板的构造配筋率,同时还会增加板开裂的可能性。对现浇板来说,无论是从强度还是耐久性角度考虑,C25~C30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梁板等水平受力构件,普通的结构梁板一般为C25,受力较大梁板可采用C30,如地下室底板,顶板,屋顶花园楼板等;转换层梁板宜采用高强度等级,如当地施工质量有保证时,可采用C50及以上强度等级。

对于30层左右的高层建筑结构来说,其竖向构件及水平结构二者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搭配:C40(C30)--- C35(C30)--- C30(C25)--- C25(C25),括号内的数据为水平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HRB400级钢筋与二级钢的综合价格比为1.05,HRB335钢与HPB235钢比较,价格基本一样,强度提高43%,最小配筋率可以提高。

当梁的截面大于等于350mm时,需要配置四肢箍,具体做法可以将中间两根负弯矩钢筋从伸入梁长L/3处截断,并以2根12的钢筋代替作为架立筋。钢筋之间的直径应合理搭配,梁端部钢筋与其用2根22,还不如用3根18,因通长钢筋直径小。

高层住宅楼梯间活荷载可取3.5,而多层住宅、多层办公楼及地下室车库等楼梯间活荷载可取2.5(结果都差不多)。混凝土容重:一般的剪力墙可填27,框架-框-剪,及框-筒可取26,将混凝土重度取大于27是没必要的。

若桩的竖向承载力由桩身混凝土强度控制,不是地基承载力起控制作用,桩混凝土应采用较高的强度等级,或适当加大基桩的截面尺寸。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王方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王方成 发表时间:2016-07-28T15:02:06.7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0期作者:王方成 [导读]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高楼耸立,高层建筑物已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该建筑总长46.10m,总宽35.90m,总高 111.563m,大屋面层高96.90m。地上共23层,地下 2 层。地下室层高 4.7m 与 3.75m。1~22 层层高 4.2m,23 层层高4.5m。上部均为办公室,地下部分为车库和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53065.79 m2,其中地上37307.59 m2,地下 15758.20 m2,建筑占地面积 10636m2。 2 自然地质情况 本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 7 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g,属于抗震不利地段,建筑场地类别Ⅱ类,设计特征周期取 0.45s。50 年遇基本风压 0.80kN/m2,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7 层,从上至下依次为①层填石,层厚 2.7~19m;②层中砂,层厚 0.90~22.9m;②-A 层淤泥,层厚 1.70~1.90m;③层(含砾砂)粉质粘土,层厚 1.3~3.2m;④层残积砂质粘性土,层厚 2.6~8.0m;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层厚1.1~7.3m;⑥层强风化花岗岩:灰白、灰黄、灰褐色,饱和。⑥-1层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厚 1.1~11.1m;⑥-2 层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厚 0.8~11.5m;⑦层中风化花岗岩:灰、灰黄、灰白色,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局部呈块状,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芯裂隙较发育,多呈闭合,岩芯采取率 67%~87%,RQD=38~71,岩石饱和单轴抗压试验为 64.60~70.10MPa,标准值为 66.03MPa,岩石坚硬程度为坚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Ⅳ级。本次勘察所有钻孔均有揭示至该层,均未揭穿,揭露厚度为2.20~10.76m。 3 基础形式 由于办公楼及其周边纯地下室在基坑开挖后存在一定厚度的①层填石(厚度为 3.46~11.54m),采用预应力管桩时难以穿越填石层,另可供预应力管桩选择的桩端持力层④层残积砂质粘性土、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和⑥-1 层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分布不均匀,考虑到⑥-2层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和⑦层中风化花岗岩分布较均匀,根据拟建场地岩土层特性、拟建物结构特点及荷载情况,采用冲(钻)孔灌注桩基础。 4 主体结构设计 4.1 结构选型 本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由于建筑功能布局多为开敞办公区、大会议室等大空间,中间部分以及建筑外形要求美观、大方等方面因素,故本建筑主体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形成的可用空间较大,能使房屋空间布局灵活,又能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较大刚度的要求,因此广泛用于写字楼、多功能建筑。具体做法是在建筑中部的电梯井筒及楼梯间四周布置抗震墙框筒,加大外框筒的柱距,减小梁的高度,周边形成稀柱框架。参照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确定抗震等级框架为二级,核心筒为二级。 4.2 主要荷载取值 高压配电房、电梯机房、通风机房活荷载为 7.0 kN/ m2,储藏间活荷载为 5.0 kN/m2,备餐间、车库活荷载为 4.0 kN/m2,商场、消防疏散楼梯活荷载为3.5 kN/ m2,办公室、卫生间、走廊、门厅、屋面花园、多功能厅大会议室活荷载为 3.0 kN/ m2,食堂活荷载为 2.5 kN/m2,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2.0 kN/m2,不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0.5 kN/m2。大型设备按实际情况考虑。 4.3 主要受力构件尺寸取值 地下室~1 层墙厚度为 400mm,2~23 层墙厚度为300mm。框架柱截面尺寸:地下室为 1200mm×1200mm,1~3层为1100mm×1100mm,4~6 层为 1000mm×1100mm,7~9 层为 1000mm×1000mm,10~12 层为 900mm×1000mm,13~15层为 800mm×900mm,16~18 层为 800mm×800mm,19~21 为700mm×700mm,22~23 层为 600mm×600mm。地下室负一层顶板的厚度为 200mm,地下室顶板除核心筒内板厚 180mm之外,其余部位板厚为 300mm,屋面层的板厚为 120mm,其它各楼层的板厚为 100mm。 4.4 主要结构材料选取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2~4层为C50,5~9层为C45,10~14 层为 C40,15~19 层为C35,20构架层为 C30。此外,圈梁、构造柱、挑檐、雨篷及楼梯均采用 C30 混凝土。主要用于基础梁、板,墙和柱以及楼面梁的纵筋选用 HRB400级钢筋。 4.5 计算软件及计算依据 本工程计算使用程序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建筑结构三维设计与分析软件 SATWE。计算依据为建筑条件图以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等国家相关规范。 4.6 计算结果分析 (1)位移比。基于刚性楼板假定,考虑偶然偏心的条件下,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9 (第26层第1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28(第 26 层第 1 塔),属于平面不规则中的扭转不规则。位移比超过 1.2,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层间位移。计算时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X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1/1055<1/800;Y 方

建筑结构设计

65 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张亚超 魏强 西安骊山建筑规划设计院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建筑结构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墨守成规的现象,提倡采用概念设 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做了分析,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 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则既能满足建筑美观、造型优美的要求,又能使房屋结构安全、经济、合理,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 1 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屋顶(面)结构图 当建筑是坡屋面时,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梁板式及折板式。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板跨度较大,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反之,则适用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 120 厚。此外梁板的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 建议采用剖面示意图加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实践证明此方法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理解图纸)。1.2 结构平面图 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前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就是要不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的问题。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区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那么对于砌体结构来讲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足的话应该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的,直接设计即可,但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核。对于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是要按规定对梁下设梁垫以及设置构造柱等措施。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还是输入建模较好, 有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软件来进行荷载导算。另外,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及以上时我的观点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绘制结构平面图时如果没有建模的话就可以直接在建筑的条件图上来绘制结构图了, 这一步必不可少的是删除建筑图中对结构来讲没有用的部分,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利用软件的图层功能,直接冻结相关的层。然后再建立新的结构图层:圈梁层、构造柱层、梁层、文字层、板钢筋层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绘图效率, 方便在不同结构平面图间的拷贝移动和删除。1.3 楼梯 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 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阁楼层处的楼梯由于有 分户墙的存在要设置抬墙梁。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 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 必要时应设梯梁。1.4 基础 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因软件计算的是墙下的平均轴力)。基础图中的构造柱,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予准确定位。 2 概念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 尤其在一些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 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 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一个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一般认为,概念设计做得好的结构工程师,随着他的不懈追求,其结构概念将随他的年龄与实践的增长而越来越丰富,设计成果也越来越创新、完善。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大部分结构工程师只会依赖规范、设计手册、计算机程序做习惯性传统设计,缺乏创新,更不愿(不敢)创新,有的甚至拒绝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纳(害怕承担创新的责任)。大部分工程师在一体化计算机结构程序设计全面应用的今天,对计算机结果的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不能及时发现。 3 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下转第67页)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 书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福午 出版日期:2003-12-01 简介: 本书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思路,并介绍相关案例。“概念”部分说明结构概念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案例”部分则介绍了国内外的著名案例。 目录: 前言 第1章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概述 1.1 建筑结构的作用 1.2 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 1.3 概念设计在建设过程中的地位 1.4 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类型 1.4.1 基本构件的类型 1.4.2 各种构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5 建筑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 1.5.1 荷载和作用 1.5.2 结构失效和材料,结构受力和荷载

1.5.3 结构的可靠度和设计方法 1.5.4 结构的三个基本分体系 1.5.5 关于地基的基本概念 1.5.6 梁、板设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5.7 梁、拱和索 1.5.8 梁柱框架 1.5.9 平面桁架(含空腹桁架)和空间架1.5.10 从对比中认识壳体结构 1.5.11 折板结构和幕结构 1.5.12 帐篷、索和充气结构 1.5.13 结构受力、变形的相对性 1.5.14 结构构件的弯曲变形示意图 1.5.15 预应力和预应力结构 1.5.16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1.5.17 从总体概念上考虑结构设计 1.5.18 对标准、规范、规程应有的知识1.6 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 第2章托罗哈结构概念设计作品案例2.1 关于E.托罗哈的评价 2.2 运动场旁有轨电车站 2.3 圆形手术教室 2.4 阿尔捷希拉集贸市场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中震设计概念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中震设计概念 发表时间:2016-06-27T14:51:54.5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5期作者:隆凡梅 [导读]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中震设计的原理、设计方法及软件操作,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摘要:对于普通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目前我国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是对于较重要的、超高的、超限的建筑物则需要进行中震和大震的抗震计算。本文主要阐述了中中震设计的原理、设计方法及软件操作,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震设计概念;地震影响系数;荷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下简称《抗规》)中对中震设计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设计要求和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现行《抗规》存在几个问题: 1规范未对结构存在的薄弱构件进行分析并作出专门的设计规定,仅对框架类剪切型结构适用的薄弱层作了一些规定; 2在中震作用下,规范仅提出“中震可修”的概念设计要求,没有具体的抗震设计方法; 3“中震可修”的技术经济问题:可修的标准决定工程????造价、破坏损失、震后修复费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建筑物体型复杂,结构新颖,超高超限越来越多,因此要求对结构进行中震的设计也越来越多。 2 中震设计 2.1 为何要进行中震设计呢? 《抗规》条文说明1.0.1条指出,对大多数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即小震下的弹性计算),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但前提是建筑物的体型常规、合理,经验上一般能满足大中震的抗震要求。反之对于一些体型很不好的甚至超限的建筑物,在大震下的结构反应和小震完全不同,不进行相应的中震和大震计算是没法保证结构安全的。 为达到各阶段抗震要求,须对于上述体型异常、刚度变化大、超高超限等类型建筑物进行中震抗震设计,其余类型建筑物建议可按中震抗震进行验算。 2.2 中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不同频数和强度的地震时,要求建筑物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中震设计就是为了使建筑物满足该地区的基本设防烈度,即能够抵抗50年限期内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中震设计和大震设计都可称为性能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新的重要发展,它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性、规范指定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业主(设计者)可选择所需的性能目标,而不仅仅是按现行规范通过分项系数、内力调整系数、抗震构造措施等粗略、定性的手段来满足中震和大震的设防要求。针对本工程的结构特点,设定本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对超限结构而言,利用这些指标能更合理地判断整体结构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的性能表现,给超限设计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2.3 中震设计的分类 中震设计就是结构在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75倍(αmax=0.23)取值下进行验算。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 首先明确一点,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与设防目的均不相同。中震弹性设计,设计中取消《抗规》要求的各项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保留材料、荷载等分项系数,对应地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结构仍属于弹性阶段,属正常设计。中震不屈服设计,设计中除了地震内力不作调整,同时也取消了材料、荷载等分项系数,对应地不考虑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结构已经处于弹塑性阶段,属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是一种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由此可见,中震弹性设计接近于平常的小震弹性设计,而中震不屈服设计则与大震设计同属于基于性能的设计。 3 基本方法及应用 根据中震设计的分类,以下分别阐述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的具体设计方法,介绍如何在satwe、etabs、midas等软件中实现中震设计。 3.1 中震不屈服设计 3.3.1 不同抗震烈度下的各级屈服控制 若场地安评报告提供实际的地震影响系数,则应取用所提供的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下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屈服判别地震作用1、2 的地震影响系数可相应插值求得。 3.3.2 SAWTE计算:地震信息中抗震等级均为四级;αmax按表3取值;总信息中风荷载不参加计算;勾选地震信息中的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选项;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3.3.3 MIDAS/Gen计算: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定义抗震等级:四级;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在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β值按表3计算所得;总信息中风荷载不参加计算;主菜单→结果→荷载组合:将各项荷载组合中的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材料分项系数:将材料分项系数取为1.0;其它同小震。 3.3.4 ETABS计算:选项→首选项→混凝土框架设计→定义抗震设计等级:四级;定义→反应谱函数→Add Chinese 2002 Spectrum→定义中震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取值,其余参数按《抗规》;静荷载工况中不定义风荷载作用;定义→荷载组合→各项荷载比例系数均取为荷载分项系数1.0x荷载组合系数φ;定义→材料属性→填写各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其它同小震。 4 工程算例 4.1 示范算例 4.1.1 基本参数:二十二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三层楼面转换,无地下室,首、二层4.5米,标准层3.5米,总高79m。结构平面布置如图一所示。结构高宽比3.76,长宽比1.22;抗震参数,7 度,第一组,0.10g;场地II类;风荷载100年一遇为0.9kN/㎡。

建筑结构设计试题及答案

建筑结构设计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单层厂房下柱柱间支撑设置在伸缩缝区段的( )。 A 、两端,与上柱柱间支撑相对应的柱间 B 、中间,与屋盖横向支撑对应的柱间 C 、两端,与屋盖支撑横向水平支撑对应的柱间 D 、中间,与上柱柱间支撑相对应的柱间 2、在一般单阶柱的厂房中,柱的( )截面为内力组合的控制截面。 A 、上柱底部、下柱的底部与顶部 B 、上柱顶部、下柱的顶部与底部 C 、上柱顶部与底部、下柱的底部 D 、上柱顶部与底部、下柱顶部与底部 3、单层厂房柱牛腿的弯压破坏多发生在( )情况下。 A 、0.751.0 C 无论何时 q γ=1.4 D 作用在挡土墙上q γ=1.4 12、与b ξξ≤意义相同的表达式为()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1结构分析及设计分析 1.1分析三种重要的体系 1.1.1剪力墙体系 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的内、外墙做成剪力墙以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剪力墙的变形状态和受力特性同剪力墙的开洞情况联系密切,其中依据轧受力特性的不同,单片剪力墙可以分为特殊开洞墙和单肢墙。类型不同的剪力墙,对应的也会有不同的截面应力分布,所以,在对位移和内力进行计算时,也应该对不同的计算和设计方法进行使用,将平面有限元法应用到剪力墙的结构计算中。此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完成计算,能够应用到各类剪力墙之间,然而,也有一定的弊端存在于这种方法中,其有着较多的自由度。所以,在具体的应用时,较为普遍地应用了开洞墙这一类型。 1.1.2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分为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等结构体系,其中框架—核心筒受力特点为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筒体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变性特点类似于框架剪力墙,但抗侧刚度较大。依据不同的计算机模型处理手段,有三种类型的分析方法:主要为离散化方法、三维空间分析和连续化方法,其中三维空间方法的精确性会更高。 1.1.3框架—剪力墙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若干个框架和剪力墙共同作为竖向承重结构的建筑结构体系。此种结构位移和内力等计算方法尽管种类较

多,然而,连梁连续化假定方法会经常被使用,在对位移协调条件进行计算时,应该按照框架水平位移和剪力墙转角进行设计,将外荷载和位移的关系用微分方程建立起来。然而,应该考虑需求和因素量会存在的差异,所以,也会有着不同形式的解答方式。 1.2具体的设计与分析 1.2.1合理地确定水平荷载 每一个建筑结构都应该一同承受风产生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对于抵抗地震的能力也应该具备。高层建筑中,尽管结构设计会较大程度上受到竖向荷载的影响,然而,水平荷载却占据着重大的比重。随着不断增多的高层建筑层数,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水平荷载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由于楼面使用荷载和楼房自重在竖构件中发挥的功能,对应水平荷载会将一定的倾覆作用施加到结构中,并且竖构件中就会出现高层建筑结构的作用力;其次,就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地震作用和竖向荷载,也会跟着建筑结构的动力情况而出现较大的改变。 1.2.2合理地确定侧控 同低层建筑不同,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侧移已经成为 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不断增加的楼层数量,结构侧移在水平荷载侧向变形下会逐渐增大。在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中,不但规定结构要有一定的强度,对于荷载作用带来的内力能够有效的予以承受,同时,还应该确保具备一定的抗侧刚度,确保在某一限度内控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出现的侧移情况。

建筑结构选型实例分析报告

建筑结构选型实例分析 第一章 悬挑结构:现代MOMA 1.工程概况: 当代MOMA位于东直门迎宾国道北侧,拥有首都北京的地标优势,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为13.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面积达8.5万平方米,包括多厅艺术影院,画廊,图书馆等文化展览设施,还包括了精品酒店,国际幼儿园,顶级餐饮,顶级俱乐部及健身房、游泳池、网球馆等生活设施与体育休闲设施。 当代MOMA由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tevenHoll设计,项目规划概念是BEIJINGLINKEDHYBRID,在建筑艺术方面实现了世界的唯一,更加充分的发掘城市空间的价值,将城市空间从平面、竖向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为立体的城市空间。当代MOMA也是当代置业科技主题地产的延续与发展,在万国城Moma实现高舒适度、微能耗的基础上,将大规模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从可持续的观点出发,当代MOMA适当的高密度(强度)开发利用土地与大规模使

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是大城市发展的方向,是真正“节能省地型”的项目。 在当代MOMA的规划设计中,更多考虑了未来城市的生活模式,引入了复合功能的概念,实现开放功能的城市社区,在这里不单是居住功能,而且能够和谐的工作,娱乐、休闲消费、交通,作为一个汇集精品商业与国际文化的开放社区,充满生气与活力,将创造更和谐的国际化生活氛围,不仅为社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更多的交往机会,也将完善城市区域功能,为北京的城市形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光彩。项目计划2005年初开始建设,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建成使用。 2.结构形式: 为减轻自重,梁柱采用H型钢,并且设置了受拉的钢斜撑,提高悬挑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为承受悬挑部分重力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在悬挑部分增设钢斜撑,将倾覆力矩传递到塔楼上;在塔楼相应的部位增设钢管斜撑。使塔楼整体承受倾覆力矩。在塔楼内除设置核心筒外。还设置了十字型剪力墙,提高塔楼整体的刚度和抗倾覆能力。长悬挑是本工程主要设计难点之一,目前主体结构竖向构件采用了中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对于悬挑结构这样更加重要的部分,设计中采用了中震弹性设计的更高的性能目标,即悬挑部分的构件验算时,按中震弹性地震力(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与竖向荷载进行组合,考虑荷载分项系数,材料强度取设计值。经中震弹性设计验算,悬挑部位构件的应力比基本上都控制在0.9以下。 3.施工情况: 物业公司:第一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 绿化率:34% 使用率:80% 容积率:2.64 建设规模:地上21层、地下两层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

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通过结构设计优化达到性能及经济的完 美协调。不管对建设方或者居住者,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结构优化设计 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前言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所指的是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成本、性能和建筑材料等问题。如何通过结构优化,从而达到利用最少的资金建设出合 理科学的建筑结构。其优化的意义所在就是节省工程造价,提高建筑的质量。当前建筑结构 的成本占比较重,合理科学的建筑结构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还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 1、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步骤 1.1建立合理模型 可以通过3步来实现对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具体步骤是:第一步,需合理选择设计的 变量。一般情况下,在选择合理的设计变量的时侯,应当将对建筑结构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做为主要设计变量的参数。例如,结构的造价C1与损失的期望C2等有关参数使目标控制产 生较大的影响,以及诸如结构的可靠度PS等有关参数使约束控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这些影响设计变量的参数进行合理选择。相反,对那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在进行优化的时 侯可以采取预定参数的方式来表示,使让优化过程中的计算量、设计量和编制程序的工作量 有所降低。第二步,需确立目标的函数。在采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 优化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寻找几组可以满足有关预定条件的截面相应的几何尺寸、钢筋的 截面积以及相应的失效的概率的函数,让工程的造价费用有所减少。第三步,确定约束的条件。在采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优化过程中,应当对结构的可靠性以 及用来优化设计的有关约束条件做进一步确定。其中,设计优化的约束条件包含有结构体系 约束、应力约束、构件单元约束、尺寸约束、结构强度约束、裂缝宽度约束等。在对房屋结 构设计进行优化的时侯,必需充分将实际性约束条件和目标性约束条件作对比,然而保证每 一个约束条件均可以满足需求,以便达到最佳的设计。 1.2设定计算方案 依照可靠性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的优化也会出现非线性的优化问题以及多约束性的优化 问题,并且还会使多变量复杂化。所以,为了减少这些问题需要在进行分析计算的时侯,将 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化为没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常常采取的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是Powell法、复合形法和拉氏乘子法等3种方法。 1.3设计相关程序 依照可靠性对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基本模型和选择的计算方法可以编写一个具有运算速 度快以及功能齐全的综合应用程序,通过程序的优化提高设计的时效。 1.4作好结果分析 在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最终得到的有关计算结果作一定的对 比分析,以便为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 求设计人员必需全面周密的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设计的方案,才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实用、经济、合理、安全以及美观,才能够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获得 最大的收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只一味的强 调经济上的节约而降低了技术上标准;或者仅考虑技术上的要求却忽视了经济上的节约,这 些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在众多因素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探索优化设计的平衡点,才能够达到 有关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做好结构的分析与运用。 2、某工程空心楼板优化设计的实例分析 2.1原方案 原设计方案板厚300mm,拟用空心管直径200mm。相邻空心管之间设一道肋,梁宽度 60mm。肋梁区域受力钢筋上、下铁都为2Ф14(Ⅲ级钢),空心管区域受力钢筋上、下铁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一座座拔地而起。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high-rise residential have mushroomed place have sprung up. a good structure design is often apply, safety, economy, beautiful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st combination.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层建筑各专业设计的协调 高层建筑设计是个多专业、多程序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建筑、结构、设备”三个基本环节,参与高层建筑设计的工程师都深深体会到,对于每个专业单独而言是最完美的设计,但结合在一起却不是优秀的设计。各专业之间的矛盾如不妥善处理!高层建筑就无法施工,建成后也无法使用。“建筑、结构、设备”是互相制约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高层建筑设计既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

建筑结构选型案例分析(1)

1 混合结构体系 混合结构体系概述 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的承重结构所共同组成的结构体系均为混合结构。混合结构,又可以说是砖混结构.虽然也用钢筋浇柱\梁,但墙体具是承重功能,不能乱拆. 特点:质量较框架略差,质量较好,寿命较长.造价略低,适合6层以下,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但平面灵活性差。 分类:型钢柱+混凝土梁+混凝土筒归入混凝土结构 型钢柱/钢管混凝土+钢梁+混凝土筒归入型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实例工程项目概况 金茂大厦(JinMao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米,是上海目前第2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9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因为中国人喜欢塔所以中国才把金茂大厦设计成这样。 实例工程项目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分析 其结构体系为巨型型钢混凝土翼柱+ 内筒混合结构体系。这种混合结构体系的巨型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内筒通过刚性大梁构成一个整体的抗侧力体系, 而且其抗侧力体系的力矩很大, 效率很高。这种体系还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 其外围洞口可以做得很大。 2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体系概述 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向框架,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

常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比较

常用结构软件比较 本人在设计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多个结构计算软件,加上自己也喜欢研究软件,故对各种软件的优缺点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根据自己的使用体会,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对各个软件作一个评价,请各位同行指正。本文仅限于混凝土结构计算程序。 目前的结构计算程序主要有:PKPM系列(TAT、SATWE)、TBSA系列(TBSA、TBWE、TBSAP)、BSCW、GSCAD、 SAP系列。其他一些结构计算程序如ETABS等,虽然功能强大,且在国外也相当流行,但国内实际上使用的不多,故不做详细讨论。 一、结构计算程序的分析与比较 1、结构主体计算程序的模型与优缺点 从主体计算程序所采用的模型单元来说 TAT和TBSA属于结构空间分析的第一代程序,其构件均采用空间杆系单元,其中梁、柱均采用简化的空间杆单元,剪力墙则采用空间薄壁杆单元。在形成单刚后再加入刚性楼板的位移协调矩阵,引入了楼板无限刚性假设,大大减少了结构自由度。 SATWE、TBWE和TBSAP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墙元,SATWE和TBSAP还加入了楼板分块刚性假设与弹性楼板假设,更能适应复杂的结构。SATWE提供了梁元、等截面圆弧形曲梁单元、柱元、杆元、墙元、弹性楼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和矩形薄壳单元、四节点等参薄壳单元)和厚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厚板单元和四节点等参厚板单元)。另外,通过与JCCAD的联合,还能实现基础-上部结构的整体协同计算。TBSAP提供的单元除了常用的杆单元、梁柱单元外,还提供了用以计算板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壳元、墙元、用以计算厚板转换层的八节点四十八自由度三维元、广义单元(包括罚单元与集中单元),以及进行基础计算用的弹性地基梁单元、弹性地基柱单元(桩元)、三角形或四边形弹性地基板单元和地基土元。TBSAP可以对结构进行基础-上部结构-楼板的整体联算。 从计算准确性的角度来说 SAP84是最为精确的,其单元类型非常丰富,而且能够对结构进行静力、动力等多种计算。最为关键的是,使用SAP84时能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单元划分,其计算模型是最为接近实际结构。 BSCW和GSCAD的情况比较特殊,严格说来这两个程序均是前后处理工具,其开发者并没有进行结构计算程序的开发。但BSCW与其计算程序一起出售,因此有必要提一下。BSCW一直是使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框剪结构计算软件,这个程序应属于空间协同分析程序,即结构计算的第二代程序(第一代为平面分析,第二代为空间协同,第三代为空间分析)。GSCAD则可以选择生成SS、TBSA、TAT或是SSW的计算数据。SS和SSW均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其中SS采用空间杆系模型,与TBSA、TAT属于同一类软件;而SSW根据其软件说明来看也具有墙元,但不清楚其墙元的类型,而且此程序目前尚未通过鉴定。 薄壁杆件模型的缺点是: 1、没有考虑剪力墙的剪切变形。 2、变形不协调。 当结构模型中出现拐角刚域时,截面的翘曲自由度(对应的杆端力为双力矩)不连续,造成误差。另外由于此模型假定薄壁杆件的断面保持平截面,实际上忽略了各墙肢的次要变形,增大了结构刚度。同一薄壁杆墙肢数越多,刚度增加越大;薄壁杆越多,刚度增加越大。但另一方面,对于剪力墙上的洞口,空间杆系程序只能作为梁进行分析,将实际结构中连梁对墙肢的一段连续约束简化为点约束,削弱了结构刚度。连梁越高,则削弱越大;连梁越多,则削弱越大。所以计算时对实际结构的刚度是增大还是削弱要看墙肢与连梁的比例。 杆单元点接触传力与变形的特点使TBSA、TAT等计算结构转换层时误差较大。因为从实

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分析 何彬

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分析何彬 发表时间:2018-09-13T14:30:03.33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中作者:何彬 [导读] 文章以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分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文章以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及应用分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简单介绍了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步骤,最后以装配式工艺为例,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分析 前言:建筑结构作为整体建筑核心组成部分,针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建筑建设经济适用性,同时对于建筑整体功能性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低碳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与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建筑节能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建筑建设质量提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必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当下人们对于建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在建筑质量方面更加稳定,同时要求具备良好的建筑功能性,建筑造型设计要独特、新颖,整体建筑外观结合自身功能性不同具有一定艺术特质,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要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号召,能够减少建筑施工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建筑的低碳、环保性能,经济适用性更强,从而带给人更好的居住体验。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满足上述要求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建筑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决定着建筑的抗震性能、质量及稳定性实现,是提升建筑建设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其次,建筑结构与建筑的整体造型设计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建筑造型设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建筑结构建设关系到建筑的用材、施工技术选择、等因素,而上述这些因素决定着建筑资源的利用率的高低,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建筑资源浪费,使得建筑施工建设更加低碳环保。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很有有必要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进一步推广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应用,从而有效实现建筑成本的节约,提升建筑建设质量,确保建筑节能标准得到有效落实,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违法、资源浪费、破坏问题的发生,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步骤 (一)构建建筑结构优化模型 在建筑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借助数学函数关系,通过构建建筑结构设计约束条件与可变条件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实现建筑结构应用模型的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借助相应模型对影响建筑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获得最佳的优化方式,为整体建筑结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结合对建筑墙体保温板与墙体受压能力的分析,通过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从而推动建筑结构的优化得到有效实现。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在数据模型运行阶段,通过对房屋建筑的模型相关条件进行处理分析,在有效保证建筑结构在实际实施中功能性得到良好的发挥的基础之上,通常对线性分析加以应用,做好线性条件的检验,通过对数学模型中的函数进行变置转化应用,以此为依据,实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实施方案制定,有效提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可实施性及可操作性,保证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三)综合应用分析建筑程序 通过利用现代测量技术与建筑结构设计相结合,进一步将抽象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房屋建筑中的实际执行操作,确保建筑结构在优化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例如在房屋墙体设计上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以墙体建设各种因素为依据,全面分析外墙和内墙建设实施,最终形成专门针对于建筑中墙体施工实际方案,发挥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引导作用,提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水平与质量。 三、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应用,以装配式工艺为例 在建筑结构设计建造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工艺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用典范,其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主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建筑结构的预制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从而有效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产方式。以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青白江生产基地办公楼建设施工为例,该建筑便是采用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其中主要的建筑结构如梁柱、板墙等均为预制,并且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是四川省第一座全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建筑,预制率接近100%。在完全达到传统建筑的防震、安全、耐用要求同时,还具有省时、省工、省钱、无污水、无噪声、无粉尘等优点。 在具体的装配式工艺应用中,某幼儿园建设项目作出了良好的示范,该建设项目外墙结构采用的瓷砖反打工艺。具体来说,即是将建筑外墙用饰面石材在工厂事先打到混凝土里,形成一体的建筑预制构件,这种工艺对于建筑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优化作用,使得建筑结构表面更加平整,附着也非常牢固,更为重要的是,其有效提升了整体建筑装配的施工效率。通过运用该工艺,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目前存在的外墙砖脱落和空鼓现象,提升了建筑外墙结构的品质及质量,对于工期缩短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但如果造型特殊,规模量小,相应单方造价就会比传统工艺要高。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不仅包含建筑自身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还需要立足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并且同时也涉及了建筑工程建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年建筑量已经达到20亿平方米以上,而在建筑施工总量中,作为施工必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临时设施,如道路、围墙等,尽管在相对量上所占的比例较小,但由于使用多为一次性,因而其绝对量随着建设工程总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种大量使用一次性临时设施造成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在建筑施工设施优化中,针对于铺装板通过进行设计优化使其具备可拆卸、可重复利用功能,若在房建工程前期的三通一平中加以利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环保节约作用。 装配式工艺不仅在结构设计层面能够体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发挥,在具体落实应用方面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效果也非常明显。以中石油加油站的扩改工程为例,该工程使得装配式工艺的经济、社会效益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工程地处成都市一环路,占地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