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新)

心得体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逐渐进入了攻艰克难期和爬坡迈坎期,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出了一个崭新的号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此后,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将其定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充分彰显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继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总结。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有许多的政治变革,如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这些变革产生了许多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思想,纵览这些治国理念和治国思想,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那就是重视人民、依靠人民。

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们的首创,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历史典籍中就曾多次表述过与之类似的思想观念。如《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章句下》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荀子?王制》更是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们都承认人民的力量,认为人民群众是维持统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回顾华夏民族历史,我们会发现,朝代的盛衰兴亡往往与其统治是否符合社会客观规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秦之所以会二世而亡,就在于其横征暴敛,强征劳役修长城,筑阿房宫,劳民伤财,其统治已经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背离。汉代之所以能有“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的文景之治,就在于当时的执政者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己任,提倡黄老之学,轻徭薄赋,从而快速的恢复了生产力,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经验总结。

再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获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就在于当时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符合了苏区人民获得土地,耕地吃饭的最朴素的要求,因此受到了苏区人民的广泛欢迎,他们踊跃地加入了革命队伍,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们党也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大跃进时期所谓的“亩产万斤、肥猪赛大象”等,是对社会客观规律的违背,也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而这也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及时改正策略方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才有了这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习近平主席之所以在党内外拥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根本原因正在于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早在梁家河知青时期,他就带领当地的村民开办沼气池,建冶铁社、开挖甜水井,而这些都是当时当地人民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因此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段经历也树立了他永远是黄土地儿子,要当人民公仆,为百姓办事的远大理想。所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对红色革命文化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经验总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有着较为丰富的现实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有三大核心要义,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最近最为振奋人心的消息莫过于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