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复习题

人口迁移复习题
人口迁移复习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 、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 、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 、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解析: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的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本题中,A 、B 、D 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只有C 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答案:C

2、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四川

16.4% 安徽10.2%

湖南

10.2%

江西8.7%河南7.2%湖北6.6% 其余40.7% 其余31.5% 广东35.5%

浙江

8.7%上海7.4%江苏6.0%北京5.8%福建5.1% 城市27.0%

乡村73.0% 乡村25.6% 城市74.4%

流出流出流入

流入

200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域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解析:人口迁移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之

一。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人口的流动

对流出地区来说,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及人口压力,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和交流和使用;对流入地来说,可以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流入地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然,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也会给当地城市带来环境上的造成巨大压力。

答案:(1)C(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世界人口增长不具有影响的是

A、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B、国际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D、某些国家的生育政策

2、以下的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某人去美国旅游

B、某人去美国讲学

C、某人去美国留学

D、某人侨迁新居

3、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4、在近现代,人口迁入的国家和地区是

A、印度

B、中国

C、东南亚

D、西非

5、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A、人口主要从北方迁往南方地区

B、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

C、年平均迁移量在1500万以上

D、人口以自发迁移和流动为主

6、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

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

B、移民是为了更好的就发展,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C、库区移民大部分实行外迁异地安置,小部分就地“后靠”

D、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

7、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

A、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B、洪涝灾害的发生

C、严重的水土流失

D、恶劣的气候

8、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平台用户手册

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平台用户手册

山西省使用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平台(以下简称流管平台)采用离线方式。流管平台由单机版和网络版组成。乡级使用单机版,县级使用网络版。以下是下载地址、用户名和密码: 单机版: 下载地址:ftp://https://www.360docs.net/doc/808538986.html,/ (进入:公共目录->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离线软件V1.0.exe) 下载地址用户名:140000 下载地址密码:888888 下载后将文件名修改为:流管软件.EXE 单机版初始用户名:lg 单机版初始密码:lg 网络版: 培训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08538986.html, 正式地址(正式使用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08538986.html, 县级及以上人口计生部门用户名设置规则:L+6位行政区划代码(可在离线版软件的?行政区划初始化?菜单中查询本县行政区划代码),初始密码:888888。

流管平台技术支持电话:(010)62152711 流管平台技术支持QQ群:36215037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司:(010)62030727,62030732,62030857 联系人:王欢 传真:(010)62128056 电子邮箱:gjldrk@https://www.360docs.net/doc/808538986.html,

离线软件操作图

一、网络版准备工作 1.1 设置缓存 1)打开IE 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选择?Internet 选项?如图1-1所示: 图1-1 2)选择?常规?,选择?设置?(IE7为?浏览历史记录?的?设置?) 如图1-2所示:

图1-2 3)选择?每次访问此页时检查?>点击?确认?。如图1-3 所示: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2009年以来,国家计生委开展“三年三步走”,全国“一盘棋”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为响应国家号召,安徽省计生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流动人口信息化,由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安徽人口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完成了《安徽省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8004系统),该系统结合了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实现了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本系统涵盖了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信息交流、证件办理、孕环检网上交验、统计分析等功能,并且与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实现了对接,是一套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应用软件系统,整个系统包括省、市、县、乡、村五级用户。

省网络化协作平台 安徽省城市和流动人口网络办公平台为面向省内的省、市、县(市、区)、乡(街道)、社区五级的全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平台,其功能主要包括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工作信息交流和咨询、文件资料下载等。 (一)信息交流对象和内容 1、交流对象 主要为省内的流动育龄妇女信息交流和通报。 2、交流内容 (1)流入地向流出地通报流入人员信息,查询婚育节育等信息,核对怀孕和出生对象政策符合情况等,通报怀孕、出生、环孕检、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等信息。 (2)流出地接收流出人口信息,调查核实流出人员的相关情况,及时向流入地反馈通报对象的婚育及其它信息;流出地向流入地查询流出人口相关信息。 (二)流入地查询和通报信息 1、流入地要及时掌握流入育龄妇女流入信息,在流入对象到本地居住45日内(指工作日,以下同)向流出地进行流入信息通报,并与流出地核对户籍地、婚育状况等基本信息。 2、流入人口发生结婚、怀孕、出生、节育等信息变动时,流入地应在掌握信息5日内向流出地进行通报。其中对无证怀孕、生育人员应在3日内向流出地通报和核实。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在人文地理,甚至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为B层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公安局流动人口信息无线采集系统

公安局流动人口信息无线采集系统 可行性分析书 目录: 一、甘肃省市场现状 二、目前存在问题 三、《片警助手》解决方案 四、《片警助手》功能简介 五、《片警助手》商务模式

一、甘肃省市场现状 1、概述 流动人口信息无线采集系统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面向治安管理领域,重点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实时采集的解决方案。利用电信定制终端,解决中小旅店、洗浴场所、出租房屋等信息化程度不高,无专业人员操作,无电脑宽带接入场所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实时上报、比对报警等问题。 电信定制终端部署在各个流动人口住宿场所(中小旅馆、洗浴场所、出租房屋等),通过无线通讯将数据传输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服务器,实现了将中小旅店、洗浴场所、出租房屋等无网络接入住宿场所的流动人员登记信息及时采集到公安机关系统,公安机关对得到的实时信息进行比对,排查出在逃人员,以便及时的布控、抓捕。 2、现有模式概述 现有的流动人员信息登记模式如下: 大型旅馆、酒店等商户自己购买电脑终端录入流动人员住宿登记等信息,通过PSTN或VPDN经过隔离服务器、交换机、网闸等相关安全设备实时传输到公安内网。

外部网络 外部接入区 内部网络 中小旅馆、洗浴场所、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住宿场所,由于自身投入成本、业主信息化水平等原因,不能采用电脑录入采集。目前通过手工登记,每日定时提交给所属派出所警务人员,由警务人员手工录入系统。 基础警信息平台 手工录入电脑 中小旅馆 手工登记每日定时递交 二、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中央创建平安城市的要求,入住宾馆或旅社时需进行身份信息登记

甘肃省中、小旅馆占总旅馆数量的80%,大型旅馆已经安装电脑,但电脑容易中毒,而且成本高,无法直接报警,没有其他收入。 中、小旅馆由于经济原因没有安装电脑管理。采用纸质交替送派出所的方式提交入住人员信息,导致信息的传输率和及时率 很低。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公安追捕案犯信息迟缓,并不是实时传递信息。 各方存在的问题 中小旅店待解决的问题 整体投入成本高 必须有电脑和宽带接入 操作需要专业人员 电脑因接入互联网容易中病毒出现故障 公安部门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迁移 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二、课程标准解读 1、识记:人口迁移得概念。 2、理解:人口迁移得分类;引起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学习时一定要在明确概念、类型得基础上,结合读图,理解人口迁移得路线。重点把握人口迁移得类型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就是并列关系。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得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与世界人口迁移得“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得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与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得培养与熏陶。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得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得层面理解与处理事物得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得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得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与规律。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得形式来引 (一) 1、了解人口迁移得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得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3、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得能力。 2、通过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得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得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得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得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得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得基本情况,形成正确得人口迁移得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得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得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六、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国际人口迁移得特点与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自主导学法 九、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教学过程: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专题: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一)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 1、新疆8~10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万。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 ) A.① B.④ C.③ D.⑤ 【参考答案】1---2、C D 【解析】: 第1题民工大量迁入新疆是经济因素。 第2题平民为躲避战争灾难而外迁主导因素是战争。 (二)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2、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A.甲②⑥B.乙④⑤ C.丙①④D.丁①③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第2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D.D (三)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A.①B.② C.③D.④ 2.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1.C 2.B 第1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 第2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四)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实验一-人口迁移问题

实验报告一 人口迁移问题 一、 实验内容 假设一个城市的总人口数是固定不变的,但人口的分布情况变化如下:每年都有5%的市区居民搬到郊区;而有15%的郊区居民搬到市区。若开始有700000人口居住在市区,300000人口居住在郊区。请分析: (1)1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2) 30年后、5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3)分析(2)中数据相似的原因。 二 、实验目的 1.巩固线性代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矩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n 年后的人口预测模型,如题目中所要求建立的矩阵为A=??????85.005.015.095.0和B=?? ????300000700000 则第n 年后的人口模型为C=(A ^ n )*B,其中C 的a11元素为n 年后市区居民人口,a21元素为n 年后郊区居民人口 三、 实验结果 (1)(2)题实验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拓宽 对于(3)问中提出的“实验结果趋近于相似数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如果选择R^2的基u1和u2,令u1为??? ???13,u2为?? ????-11,则B 可以由该两基表示为 B=?? ????300000700000=250000??????13+50000??????-11=250000* u1+50000* u2 且A*u1=??????85.005.015.095.0??????13=?? ????13=u1 A*u2=??????85.005.015.095.0??????-11=0.8?? ????-11=0.8u2 由此得到(A^ n) B=250000 u1 + 50000 (0.8)^ n u2 所以,当n 增大的时候,右式第二部分趋近于0 则数据会趋近于250000 u1=?? ????250000750000. 四、实验总结 本题通过建立有关矩阵乘法及其幂运算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将原本复杂的人口迁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从而成功将问题进行简化。 通过多次幂运算的结果,得出了数据趋近某一极限值的结果,并通过对相应线性空间合理选取其基础解系的方法,成功解释并证明了“人口将逐步趋近于稳定这一结论”。 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类似的人口迁移计算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验人:金铭 学号:2110101162 班级:机自17 2011.12.15

流动人口管理解决方案介绍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方案 2017年7月

目录 一、应用背景 (2) 二、系统概述 (2) 三、系统架构 (3) 四、系统功能介绍 (3) 4.1 人员信息采集 (3) 4.2 房屋信息采集 (4) 4.3 设备监测 (5) 4.4 二维码电子门牌查询功能 (5) 4.5 门禁与视频监控联动功能 (6) 4.6 出入记录掌控 (6) 4.7 数据统计功能 (7) 4.8 房东、租客手机端增值服务 (7) 五、系统应用展望 (8)

一、应用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 数量多 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 底数不清、信息不全 目前全国各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主要依赖民警上门走访,效率低、信息难以实时掌握、数据质量差、管理难、盲区多,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未出现在政府的视野中,成为实有人口管理的难点和痛点。 案件多 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大中城市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0%,流动人口犯罪率高,受害率高,出租房聚集地案件多发,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系统概述 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是依托门禁物联网建立一个“实名制”信息采集前端,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管理及应用的流程,建立起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解决政府部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准确、信息不能共享能等难题。 同时,通过信息深度分析与应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更好地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管控流程: 将出租房楼道原普通门锁替换为刷卡式智能门锁,用户凭相关证件登记办理门卡,凭卡开门,刷卡必留痕迹。一人一卡,人来领卡,人走销卡,可实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及人员进出视频图像。

【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人口迁移 练习题

课题:人口迁移------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3.除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基础经典题]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2.下列人口移动的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美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到南方“阳光地带”生活 B.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 C.我国三峡库区的移民 D.有些省市组织人员到日本等国参观学习 3.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的不平衡 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5.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 A.美国、德国B.南非、埃及C.日本、澳大利亚D.加拿大、新西兰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文化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完成7~ 8题。 7.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上述四个城市中,受“推拉理论”中拉力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9~10题 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 市是( ) A.abc B.acd C.abd D.bed 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 功能中主要地位的是( ) A.a B.b C.c D.d 1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迁移人口数量变动图,回 答(1)~(6)题。 (1)按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划分,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 (3)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_ 到_______地区。 (4)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④ B.③C.②④ D.①②④ (6)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他们解释目的是要帮助伊拉克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从而使该国政治、社会稳定,使该国国民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就目前伊拉克情况来看,伊拉克社会混乱,经济倒退,这些都会影响伊拉克人口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题。 1.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经济因素的迁移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生态环境的迁移D.政治因素迁移 2.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 A.环境难民B.民族难民 C.经济难民D.战争难民 装订线

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

全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与PADIS对接版本 操 作 手 册 系统名称:安徽省全员流淌人口服务治理信息系统 编写日期: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公司: 安徽省人口和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文档修订记录4 第一章软件介绍4 1.1 概述4 1.2 运行坏境4 第二章功能介绍5 2.1 工作台5 2.1.1 通知公告5 2.1.2 网络化协作平台5 2.1.3 全国育龄妇女查询5 2.1.4 省际待办事宜6 2.1.5 批量接收处理6 2.1.6 全员贴吧7 2.1.7 导出EXCEL等待任务7 2.1.8 导出EXCEL完成任务7 2.2 流入人口治理7 2.2.1 流入个案治理7 2.2.2 流入个案查询11 2.2.3 流入高级查询11 2.2.4 流入子女信息治理11 2.2.5 流入个案全省范畴内查询12 2.3 流出人口治理12 2.3.1 流出个案治理12 2.3.2 流出个案查询15 2.3.3 流出高级查询15 2.3.4 流出子女信息治理16 2.3.5 流出个案全省范畴内查询16

2.4 报表分析 16 2.4.1 报表分析16 2.4.2 国家报表16 2.4.3 育龄妇女报表17 2.5 卡片治理 17 2.5.1 流入WIS编码绑定17 2.5.2 流出WIS编码绑定18 2.5.3 流入人口查重18 2.5.4 流出人口查重18 2.5.5 流入身份证号码逻辑错误18 2.5.6 流出身份证号码逻辑错误19 2.6 退档治理 19 2.6.1 流入退档治理19 2.6.2流出退档治理19 2.7 一方未建卡提示 19 2.7.1 我的发件箱19 2.7.1 我的收件箱19 2.7.1 流入一方未建卡19 2.7.2 流出一方未建卡20 2.8 协查治理 20 2.8.1 省际协查治理20 2.9 网络化协作20 2.9.1 检查单位信息录入21 2.9.2 报告单录入21 2.9.3 报告单爱护22 2.9.4 报告单通报接收22 第三章业务介绍22 3.1 避孕信息 22 3.2 妊娠信息 22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一、选择题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下图为我国2018年春运首日十大人口流出(入)城市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春运首日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 B.十大流入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C.十大流出城市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 D.流出和流入地区分布基本是一致的 4.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a和图b分别示意我国不同地区在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常住人口年均増长率、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7题。 5.2001-2016年,造成东部地区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 ) A.受生育政策刺激,生育率提高 B.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到当地上学 C.受周期性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 D.小学教学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6.2001-2016年,东北地区小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反映该地区劳动力( ) A.需求规模减小 B.受教育水平下降 C.短缺情况加剧 D.抚养比显著下降 7.2001-2016年,中部地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之差缩小的原因最主要是( ) A.中部承接产业转移 B.中部落户政策放松 C.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D.东北人口迁入中部 近年来,腾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的人口流动数据。下图是经“腾讯热点迁徙”数据统计结果制作的201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国四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

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 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其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读图,完成问题。 2.下列因素中,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推力”可能是 A.甲地环境较乙地优美B.甲地经济较乙地落后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3.2011年6月中国移居俄罗斯人数约42万,大大促进了俄罗斯商业和农业发展,中国移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优的自然环境D.更高的收入4.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 中国30.3美国110.0 墨西哥26.7德国21.1 印度22.2加拿大17.3 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 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 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6.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流动人口管理解决方案介绍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方案

2017年7 月 目录 一、应用背景 (2) 二、系统概述 (2) 三、系统架构 (3) 四、系统功能介绍 (3) 4.1人员信息米集 (3) 4.2房屋信息采集 (4) 4.3设备监测 (5) 4.4二维码电子门牌查询功能 (5) 4.5门禁与视频监控联动功能 (6) 4.6出入记录掌控 (6) 4.7数据统计功能 (7) 4.8房东、租客手机端增值服务 (7) 五、系统应用展望 (8)

一、应用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 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 数量多 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底数不清、信息不全 目前全国各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主要依赖民警上门走访,效率低、信息难以实时 掌握、数据质量差、管理难、盲区多,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未出现在政府的视野中,成为 实有人口管理的难点和痛点。 案件多 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大中城市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0%流动 人口犯罪率高,受害率高,出租房聚集地案件多发,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 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系统概述 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是依托门禁物联网建立一个“实名制”信息采集前端,通过 规范信息采集、管理及应用的流程,建立起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解决政府部门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准确、信息不能共享能等难题。 同时,通过信息深度分析与应用,为政府主管部门更好地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 作提供精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管控流程: 1 上 将出租房楼道原普通门锁替换为刷卡式智能门锁,用户凭相关证件登记办理门卡, 凭卡开门,刷卡必留痕迹。一人一卡,人来领卡,人走销卡,可实时

人口的迁移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1.2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迁移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