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C.刀耕火种 D.木石锄耕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水排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7.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

A.飞钱

B.交子

C.票号

D.柜坊

8.古代中国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在某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上表演的一场历史剧中,有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下列台词中有误

..的是

A.我是迪亚士,我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好望角的一条航线

B.我是达·伽马,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继续前进,到达印度

C.我是哥伦布,我总共三次航行,开辟了到达亚洲的航线

D.我是麦哲伦,我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顺利回到欧洲

11.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2.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1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1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教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5.19世纪末,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敬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表明该国()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垄断组织产生

C.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

D.工业革命加速社会结构变

16.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 )

A.耕织逐渐分离日趋商品化

B.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1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18.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人口远远少于中国的洪都拉斯人均消费量却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中国农民贫困购买力低

C.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0.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2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4分)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4分)

22.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材料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4分)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6分)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卡

21.(1)

(2)

22.(1)

(2)

(3)

(4)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1.(1)原因: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②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③宗教文化的影响.

特点: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

(2)原因:工业革命.

成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关系:城市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发展,又确保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使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2)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人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启示: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不仅是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好这种权利,为民众造福,否则就会不断出现“继续革命”.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完整)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3、下列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 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 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 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6、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柜坊 C、飞钱 D、坊 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400亩 B、300亩 C、700亩 D、100亩 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西汉 B.东汉 C.唐代 D.宋代 13、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2020年最新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科举制 3、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4、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5、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是( ) ①天子 ②诸侯国君 ③周王的兄弟 ④卿大夫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7、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表现(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出现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很大 C .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右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隋、明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 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文档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班级姓名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 A.养蚕织丝 B.烧山耕种 C.铸造青铜 D.使用铁器 4. 孔子的学生种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5.东汉时期,某些地区的耕作方式出现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种变化 ①使回转更加轻便②提高了耕作效率图1 ③便于牛耕的普及④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2 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7.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这一记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40*1.5=60分) 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2. 如图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3. 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 . 增加人民财富 B . 影响经济恢复 C . 增强地方实力 D . 造成通货膨胀 4. 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抑制商帮的形成 C .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 .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5. 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 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衮帝纪》 A .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7.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8.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间的贸易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2.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哥伦布的主要贡献在于() A.开辟了从欧洲前往印度的航路B.开辟了从欧洲前往中国的航路 C.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D.发现了巴哈马群岛 3.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 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的突破 C.航海的结果对各自支持航海国家的影响不同 D.航海的动机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4.葡萄牙、西班牙最早组织新航路开辟,从政治上来说是由于() A.两国君主都有进行海外扩张的野心B.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两国所处地理位置最为有利D.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在促使人类历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隔绝走向联系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封建君主制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D.殖民扩张的结果 6.“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该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富()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B.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7. 15世纪西欧出现了“寻金热”,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金银缺乏 C.统治者奢侈腐化,浪费了大量财富D.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 8.西欧的扩张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引发了商业革命B.瓦解了封建统治 C.推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D.形成了新兴阶级 9.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最主要的前提是() A.荷兰人善于经商B.尼德兰革命的成功 C.荷兰的商船吨位居世界首位D.其他殖民国家已经衰落 10. 17~18世纪中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主要在下列哪些国家间展开?() A.荷兰、法国、英国B.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C.西班牙、荷兰、英国D.英国、法国、美国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英法战争②《航海条例》颁布③(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④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1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A.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海外掠夺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 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场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13.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其媒介是() A.资本主义制度B.坚船利炮C.物美价廉的商品D.新式机器

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2.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测试一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回答1—7题 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2.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 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 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③东汉精耕 细作技术得到提高④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4.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大量白银货币B.粉彩开光花尊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D.精美的棉布船帆 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6.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C.雇佣关系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7.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自耕农数量减少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工业文明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回答8—15题 8.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资本B.劳动力C.世界市场D.资源 9.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美洲社会的进步B.美洲国家的独立C.工业革命的扩展D.欧洲的殖民扩张 10.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份申请专利数变化图。它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②不断改进生产技术③重视专利保护④已取得“世界工厂”地位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1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2.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13.1934年,中国银行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B.封建主义的束缚C.官僚资本的侵蚀D.股票市场的紊乱14.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②封建制度的结束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0世纪后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回答16—17题 16.“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A.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30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17.2007年9月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七次降息,至2008年4月已降到2.0%,利率水平总计下降了3.25个百分点,同时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A.加强了经济的宏观调控B.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对西周王位世袭制理解最准确的是() A.嫡长子继承王位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兄终弟及D.父子相传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2010年世博会山东馆非常引人注目,其主题“齐鲁情未了”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粮食 B、土地和种子 C、土地和人民 D、人民和粮食 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创始王位世袭制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统一文字 7、分封制使西周奴隶主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 19世纪中期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据此回答14题。 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B 2.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东南沿海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自然经济瓦解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A①②B 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C 3.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自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C 4.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今济南地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列

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和地区1900 1915 1920 1924 山东章丘0.1 35 45 50 山东济阳0.2 15 25 40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强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经济逐渐被融入世界市场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据此回答5-12题。 5.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是( ) A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B富国强兵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解析】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近代”的含义是指机器大生产。因此选A。 【答案】A 6.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已经注重对能源进行开发。观察下图判断该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发昌机器厂C天津开平煤矿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C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精心整理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1.A 2.A 3.是A B C 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D 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C. 5. A 6. A 7. A.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9.当代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着《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C 10. A. C. A 业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1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 A. 15. () A C 16. A.徽商、京商 B.粤商、晋商 C.徽商、晋商 D.沪商、晋商 1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