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二)

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二)

作者:黄波,周菁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

年内科

通信作者:周菁,主任医师

本文刊于:中国全科医学,2018,21

(9):1009-1019,1029.

心律失常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正常的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激发相应部位产生激动。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异常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变,即为心律失常。

在医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的今天,虽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仍有约1/4是因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仅依赖大医院的院内救治难以完全消除其危害,还需通过社区医生的早诊、早治以提高心律失常救治的成功率。

在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分类,以帮助基层医生识别窦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心脏传导阻滞,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详细的处理原则!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通常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QRS波前无相关的P波(见图10),

室性期前收缩连续3跳以上称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0 s,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称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见图11)。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各种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应根据其危险分层,常用的分层指标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形态、数目、起源,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猝死病史或家族史等,以评估发生猝死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对于低危的患者,如果症状不明显,且无心动过速心肌病的表现,可随访观察,仅治疗基础疾病,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即可,如果症状明显和/或出现了心动过速心肌病,应积极治疗,可先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我国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也推荐可考虑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不愿长期服用药物,可考虑行射频消融以缓解症状,防治心动过速心肌病。长期服用除β-受体阻滞剂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关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心外不良反应,应用前需权衡利弊。

对于高危的患者,应该更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有适应证的患者还需要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也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常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 s,或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若发作时QRS形态规则,称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见图12),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

若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不规则,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见图13)。

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通常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根据发作时QRS波形态大致推测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或利多卡因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则首选维拉帕米,也可以使用普罗帕酮。若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电复律。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应先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及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因素,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应立即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可单用也可以联合β-受体阻滞剂,次选利多卡因。有适应证者应植入ICD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和猝死。

对于植入ICD后反复放电的患者,可行射频消融以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对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作需立即电复律。

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常见,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治疗原则同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Tdp,多继发于获得性QT间期延长,一般QTc≥480ms即可诊断QT间期延长,对于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QTc≥460 ms即可诊断。对于这类患者,需纠正引起QT间期延长的因素,如药物、低血钾、低血镁、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室性心动过速频繁发作或不能终止的可静脉注射硫酸镁,并进行补钾治疗。

与心动过缓相关的Tdp,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或临时起搏器提高心率,减少发作。部分QT间期延长是先天性的,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致,通常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第3型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使用利多卡因或口服美西律治疗,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的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需植入ICD以预防猝死。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节律不齐的心动过速,心室率常>300次/min,其QRS波宽度、形态及振幅变异大,有时可与形态规律的心室扑动交替出现(见图14),两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类似,相当于停搏。

心室颤动是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发生后若不及时处理,病死率极高。可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也可由各种室性心动过速恶化而来。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应尽早对患者施行心肺复苏(CPR),尽早进行电复律,至少1次电复律和2 min CPR后心室颤动仍持续的,则静脉应用肾上腺素。

若以上治疗无效时,可静脉注射胺碘酮,之后再行电复律。若无胺碘酮或不适用时,可选用利多卡因。对于Tdp引起的心室颤动,需静脉注射硫酸镁。若心室颤动反复发作,应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需纠正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加强病因治疗。若有不可纠正的病因或合并器质性心脏病,需植入ICD以预防猝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上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见图15),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缓慢心室率或长间歇(见图16)。

对于轻度心动过缓,如心室率为50~60次/min,心室长间歇<3 s的,若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可仅密切观察心律变化,寻找并治疗可逆性因素,如心肌缺血、电解质及代谢异常、药物过量等。对于合并乏力、气促、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的心动过缓,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在永久起搏器植入前,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提高心率,或植入临时起搏器。如果是完全的心室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总体处理原则:

对于社区常见心律失常,其处理原则有以下几点:

(1)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发作,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拯救患者生命是首要目标;

(2)须重视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和诱因的处理;

(3)依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基础情况选择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电复律、临时起搏、食管调搏等治疗方式;

(4)心律失常治疗的目标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风险,降低心律失常对心脏和全身的影响,减轻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而不是消除心律失常;

(5)选择治疗方式时要权衡获益与风险,关注治疗的安全性。

END

关注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以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从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根据发生的部位和机制,心律失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搏点在窦房结处发放冲动,包括窦速过缓、窦速过快和窦房传导阻滞等。 2. 房性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搏点位于心房,包括房性早搏、房扑、房颤等。 3. 室性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搏点位于心室,包括室性早搏、室速、心室颤动等。 二、心律失常的诊断 对于疑似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询问发作时的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辅助检查方面,常规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工具,可以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对于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

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等。 三、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1. 窦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 窦速过缓: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且心率大于每分钟50次,一般不需要治疗。如心率低于50次/分钟或出现症状,可考虑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 - 窦速过快: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且心率小于每分钟150次,一般不需要治疗。如心率过快伴有症状或心功能不全,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 窦房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考虑使用异丙肾上腺素、丙吡胺或起搏器治疗。 2. 房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 房性早搏:一般无需治疗,如出现症状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 房扑和房颤:治疗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预防栓塞。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进行心室率控制,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因素考虑抗凝治疗。 3. 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 室性早搏:一般无需治疗,如出现症状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室速和心室颤动:立即进行电复律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应考虑

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二)

社区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处理原则(二) 作者:黄波,周菁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 年内科 通信作者:周菁,主任医师 本文刊于:中国全科医学,2018,21 (9):1009-1019,1029. 导 读 心律失常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正常的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激发相应部位产生激动。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异常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变,即为心律失常。 在医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的今天,虽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仍有约1/4是因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 仅依赖大医院的院内救治难以完全消除其危害,还需通过社区医生的早诊、早治以提高心律失常救治的成功率。 在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分类,以帮助基层医生识别窦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心脏传导阻滞,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详细的处理原则!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在心电图上通常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QRS波前无相关的P波(见图10), 室性期前收缩连续3跳以上称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0 s,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称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见图11)。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各种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 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应根据其危险分层,常用的分层指标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形态、数目、起源,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猝死病史或家族史等,以评估发生猝死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对于低危的患者,如果症状不明显,且无心动过速心肌病的表现,可随访观察,仅治疗基础疾病,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即可,如果症状明显和/或出现了心动过速心肌病,应积极治疗,可先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我国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也推荐可考虑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不愿长期服用药物,可考虑行射频消融以缓解症状,防治心动过速心肌病。长期服用除β-受体阻滞剂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关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心外不良反应,应用前需权衡利弊。 对于高危的患者,应该更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有适应证的患者还需要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也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

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与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与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是指在正常心脏电活动下,出现了节律或频率异常的情况。常见的心 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心动过速 1.1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窦房结和道路之外的房性结构引起的快速而规则的 室上性逸搏起搏点所致,并伴有QRS波呈等价形态变异且电轴正常。 治疗原则:对于稳定型SVT,可尝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或气压推压法进行复位;若药物复位无效,可选择使用静脉注射阿托品或维拉帕米等药物。对于不稳定型SVT,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1.2 室性心动过速(VT)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同步节律来自增强型希氏束、室间隔及(或)左右束支系统、浦肌束以及室间隔背侧可用来起搏的逸搏点所致,且QRS波呈异型图形,与窦性 心动过速没有相关。 治疗原则:对于可容忍的VT,并无致命条件时,可尝试使用β受体阻滞剂; 若病情危急,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及直流电复律。 二、心动过缓 2.1 窦房结功能低下(SA Node Dysfunction) 窦房结功能低下是指在正常自律性和传导特性下,由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异常 或原因不明引起心率过缓。

治疗原则:轻微者无需治疗;中度至重度者需根据其症状、年龄、伴存心脏疾患及其他合并疾患等评估决定是否安装人工起搏器。 2.2 房室传导阻滞(AV Block)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窦房结发出冲动后不能按正常路径抵达心室所致。 治疗原则: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需特殊治疗;二度Ⅰ型和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观察性治疗,且一般不需植入人工起搏器;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植入人工起搏器。 三、房颤 房颤是指心脏的顺钟向受限制和不同步活动所致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率。其发作会增加栓塞风险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稳定型房颤可通过口服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如利奈唑胺、普罗帕酮等;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对于长期存在或频繁发作的房颤,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术。 四、急诊处理 4.1 心律失常伴有低血压或休克 当出现急性心衰、低灌注或休克时,特别是合并有左室功能严重障碍时,应优先纠正循环状态及提高灌注。 治疗原则:高效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等可用于改善心肌收缩力;刷卡因、维拉帕米等可用于恢复窦性心律。 4.2 心律失常伴有严重血管并发症 如胸痛、急性心肌梗死、呼吸急促或气促,应该立即处理相关并发症。

心律失常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发自其自身起搏点之外的其他地方产生异常的电冲动,导 致心率、节律或传导异常。心律失常可分为室上性与室性两大类。室上性心律失常是指源自房室结、窦房结或心房的异常冲动,而室性心律失常是指源自希氏束系统或心室壁的异常冲动。本文将对这两类心律失常进行详细介绍,并讨论不同种类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一. 室上性心律失常 1. 窦房结功能障碍(Sinoatrial Node Dysfunction,SND) 窦房结功能障碍是指窦房结起搏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该类型最常见于老年人 和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者。 治疗原则: - 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则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 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提高窦房结放电速率。 - 人工起搏器可作为一线治疗,对于症状明显或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效果显著。 2.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房室传导阻滞指冲动不能从心房迅速传递到心室。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可分为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原则: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需安装人工起搏器来恢复正常心电活动。 - 对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视其类型和临床状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起搏治疗。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对于合并其他可治疗的原因而发生 高风险下的暂时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性长R-R间期者,可考虑安装人工起搏器。 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特征为无序、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律。它可增加病患发生心脏衰竭、中风和死亡的风险。 治疗原则: - 治疗目标包括控制心率、维持窦性节律和预防血栓形成。 - 心率控制药物可使用心房颤动患者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数 字化物,以控制心室的心率。 - 恢复窦性节律的方法包括电复律(直流电转复律)、抗心动过速药物或经肺 静脉隔离术等。 - 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并减少中风风险。 二. 室性心律失常 1. 室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室速是一种起源于室间隔内部或壁上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快速心律。当VT伴有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导致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治疗原则: - 对于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有高危因素(如长QT间期)存在的VT患者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来进行治疗和预防。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需要立即应用电化学卡律波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终 止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等。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 方法之一,本文将探讨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药物选择 1.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心律失常种类繁多,例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 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2.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等因素。 3. 考虑心脏结构和功能:心律失常可能伴随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例如,在心 功能不全患者中,应慎用负性肌力药物。 二、药物治疗原则 1. 正确使用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 的关键。患者应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时间使用药物,绝不可随意增 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2. 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由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出现不同程 度的副作用,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功能评估,以及药

物血药浓度检测,以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部分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增加或减少心 律失常药物的效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与其 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4.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如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但过 度使用药物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反复失控的情况。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权衡利弊,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2. 需要定期复诊:心律失常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诊,以监测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适 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3. 注意合并疾病的治疗:一些心律失常患者存在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进行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合并疾 病的治疗,以综合管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总结: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原则是基于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心律失常类 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并定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 定义与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 室速主要包括: NSVT。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SMV。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s但室速发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PMVT。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早 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增强磁共振成像等可协助危险分层、治疗、判断预后等。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对于频发室早患者,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 室速 NSVT的诊断依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建议应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有无结构性心脏病,必要时考虑MRI及运动试验检查。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判定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等多形性室速,及室速起源部位。

SMVT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成像、有创检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持续室速患者均应记录静息状态下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室速的确定性诊断,提供关于室速发生机制的重要信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如心电图中出现的异常Q波或碎裂QRS波等常提示有潜在的心脏结构性病。有创检查若在基层医院难以施行,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后进一步完善。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或)电轴多变。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室扑与室颤 室扑与室颤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治疗原则为室扑和室颤一旦发生, 在严密心电监护下,紧急行包括电除颤在内的心肺复苏,CPR后立即在有除颤仪、心电监护及医师陪同的情况下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099–2140】。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如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③衡量效益与风险比: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处理,需要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④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就成为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

急性严重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急性严重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1 快速心律失常 1.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突然增快,一般在150—220次/分,包括房性和房室结性。临床常见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和房室返性心动过速(A V—RT)。 1.1.1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青年,多数查不出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发作时可有心悸、焦虑不安、眩晕、多尿、心绞痛、低血压;偶有发生晕厥、心力衰竭与休克,症状轻重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有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1.1.2 ECG 特征 心室率一般在150—22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正常、时限≤0.12秒;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可异常、时限>0.12秒。房室结折返(A VNRT)时,P波为逆行型,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R-P<80毫秒。而在房室折返(A VRT)时,R-P>80毫秒。 1.1.3 治疗 1.1.3.1药物治疗 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选用:(1)维拉帕米5~10mg+5% GS 10~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2)地尔硫卓 10mg+5% 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3)腺苷6~12mg+5% GS 2~5ml快速静注或三磷酸腺苷(ATP)10~20mg+5% GS 2~5mg快速静

注。注意:腺苷(或ATP)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如ECG出现窦性停搏,用阿托品0.5~1mg静注。(4)普罗帕酮70mg+5% 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首选直流电复律或食管心房调搏;药物可选用西地兰、腺苷(或ATP),前者与利尿剂合用可改善心功能,减慢室率或转为窦律,后者无负性肌力作用,使用比较安全。(1)西地兰首剂0.4mg+5% GS 20ml缓慢静注,对正在服用洋地黄患者首剂减半,无效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 1.2mg(预激综合征伴有房颤史者禁用,因西地兰可抑制房室结传导,缩短旁路前传不应期,导致室率加快、心功能不全 1 加重,甚至诱发室颤)。(2)腺苷(或ATP)用药方法见前。 伴高血压或心绞痛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者。宜首选β受体阻滞剂。(1)艾司 洛尔,负荷量0.3mg/kg,然后按50~200μg·g-1·min-1维持量滴注4分钟。(2)美多心安5mg+5% GS 20ml缓慢静注。 1.1.3.2食管心房调搏 可采用:(1)超速抑制法:即起搏频率超过心动过速频率10~20次/分开始,之后,按10~20次/分递增;(2)程序刺激法:即用程序性配对间期逐渐缩短的早搏刺激,找出适时的早搏以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成功率可达90%,其中,AVRT 的成功率较AVNRT 为高。 1.1.3.3直流电复律 对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如明显低血压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药物治疗无 效者,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前给咪唑安定2~6mg静脉慢推或安定20~50mg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处理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处理 一、心脏传导系统 1、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主要包括5种特殊的组织: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束支及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细胞。 房室结 普氏束 左后分支 左束支 左前分支 图1心脏传导系统 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传导至心房,引起心房去极化。来源于心房的冲动传导至房室结,出现传导延迟。延迟的存在使得心房收缩并将血液泵入到心室。经过房室结之后,冲动沿着左右束支进行传导,到达浦肯野纤维时引起心室去极化。

优势起搏位点是窦房结,同时心脏还存在心房肌细胞、房室 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细胞、心室肌细胞起搏位 点。当窦房结失去功能时,其他位点便会以较低频率发放冲动。 2、各起搏点的心率 60 ~ 100 次/分 55〜60次/分 45 ~50次/分 40 ~ 45次/分 40 ~ 45次/分 35 ~ 40次/分 30 ~ 35次/分 3、心脏的传导过程 窦房结 心房肌细胞 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 浦肯野细胞 心室肌细胞

左室后基底部和肺动脉圆锥 的晚期除极 P 波心房除极 PR段心电在房室 结、希氏束、左右 束支传导 大部分心室朋心内膜向心外膜除极 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 QRS波群心室除极= ST段心室缓慢复极 T波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U波产生机制不清,可能与心室舒张有关 二、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导联分为: 胸导联、肢体导联、标准导联(I、n、IΠ) 2、心电图导联的连接方式 ①肢导联连接法: 右上肢-红线、左上肢-黄线、左下肢-绿线、右下肢-黑线

②胸导联连接法: VI,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 3, V2与V4两点连线中点。 V 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 5,左腋前线同V4水平。 V 6,左腋中线同V4水平。 (V1-V6接线按颜色顺序:红、黄、绿、棕、黑、紫) ③标准导联:I、II、皿 以上是标准12导联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律失常处理原则和药物选择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律失常处理原则和药物选择 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可以在透析间期或透析过程中发生,是导致 、室性心律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透析患者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等。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包括: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等;②缓慢型心律失常: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频发窦性停搏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阿-斯综合征的患者。 一、处理原则 (一)透析间期心律失常 1.明确心脏基础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及心 脏瓣膜病等。 2.查找病因与诱发因素 (1)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 (2)新发冠脉事件:尤其是心肌梗死。 (3)其他原因:包括颈内静脉导管置入右心房过深;服用引起Q-T 间期延长的药物, 、西那卡塞、他克莫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 司、苯二氮䓬类药物、米多君及抗抑郁药物等。 3.药物治疗对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应立即处理病因与诱因,尽快给 予相应药物治疗。 4.特殊治疗 (1)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应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紧急血液透析治疗。 (2)快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尽快电复律,并在心脏专科医师协助下开展其他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以上、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性停搏大于3s 的患者可考虑安置心脏起搏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射频消融;多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安置埋藏式心脏除颤仪等。

房颤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房颤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一、房颤的分类 1.根据发作情况划分 房颤可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超过七天或者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维持正常心律。 •阵发性房颤:指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通常不需要药物或电复律。 2.根据起源部位划分 房颤可分为左心房颤和右心房颤。 •左心房颤:由左心房肌细胞触发。 •右心房颤:由右心房肌细胞触发。 3.根据心房心室传导情况划分 房颤可分为对称性房颤和非对称性房颤。 •对称性房颤: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基本相等。 •非对称性房颤: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差异较大。 二、房颤的治疗原则 1.治疗目标 治疗房颤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栓塞。房颤是导致中风的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栓 塞风险与房颤持续时间和CHADS2评分相关。 另外,治疗房颤还需达到以下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和疾病。 •控制心律失常:尽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防止心脏扩大:尽可能维持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2.预防栓塞 预防栓塞是治疗房颤的关键。主要的栓塞预防措施包括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 板药物和房颤封堵术。

3.恢复窦性心律 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 •药物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恢复窦性心律,但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副作用。 •电击复律:对于阵发性房颤,可考虑外科手术或心脏消融术。 •射频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是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可将病灶区通过射频电流进行切断,使心律得到恢复。 4. 控制心室率和心律 当无法恢复窦性心律时,应控制心室率和心律,主要措施包括口服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5. 避免心脏扩大 心脏扩大是房颤常见并发症,应在治疗中予以考虑,主要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洋地黄类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三、小结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的重点是预防栓塞和恢复窦性心律。其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制定,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可以互相补充,但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介入治疗的风险。

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及分级方法

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及分级方法 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起搏点在窦房结,但心搏间期不规则。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及分级方法是临床上对该心律失常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介绍窦性心律不齐的常见分类及分级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窦性心律不齐的基本分类 窦性心律不齐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是一种正 常的生理现象,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健康人群中。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不需要治疗,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 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则是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常见的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包括窦房结功能低下、窦房结内隐匿性传导障碍、窦房结自主神经调节失常等。 二、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级方法 根据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三个级别。 1. 轻度窦性心律不齐 轻度窦性心律不齐的特点是心搏间期的变异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的10%。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搏间期的略微不规则,但整体上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临 床上,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中度窦性心律不齐

中度窦性心律不齐的特点是心搏间期的变异范围较大,超过正常范围的10%至20%。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搏间期的明显不规则,但整体上仍保持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 重度窦性心律不齐 重度窦性心律不齐的特点是心搏间期的变异范围非常大,超过正常范围的20%以上。心电图上表现为心搏间期的极不规则,几乎没有规律可循。临床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晕厥、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需要紧急的诊断和治疗。 三、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和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通过观察心搏间期的变异情况来确定其分类和分级。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病理性窦性心律不齐,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来控制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心脏起搏药物等。对于窦房结功能低下等严重病因,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在体内引导射频能量烧灼窦房结周围组织,破坏异常的起搏点或传导途径,从而恢复窦性心律。这种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病因明确、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总结起来,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分类及分级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窦性心律不齐的准确分类和分级,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律失常的分类与治疗方法解析

心律失常的分类与治疗方法解析引言: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等现象。这种 病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并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及其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分类 1. 心率过快类 心率过快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静息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根据发生在何处可分为窦性和房室性两大类。 (1)窦性心动过速:由窦房结起始并受主导的活动,显示P波形态正常、出 现于期望部位、有较好代偿能力。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触发时间由某一个值决定(复极化离散&兴奋传入),满足心室传导组织特殊条件(前一周期恢复完全)。 2. 心率过慢类 心率过慢是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静息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根据发生在何 处可分为窦性和房室性两大类。 (1)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窦房结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通常导致患 者频发晕厥。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发生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传导阻滞。 3. 心律失常不规则型

心律失常不规则型是指心脏节律的不稳定和不规则。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1)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持久性心律失常,特点是心脏收缩无法有效推血,极易引发血栓形成并增加中风风险。 (2)心房扑动:短暂持续性强而有力的较快率冲击部分能够通过AV连接区间达到舒张4 - 5个周期,形成“通道互反状态”。 二、治疗方法解析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经济和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调节心律来恢复正常的心脏活动。具体使用哪种药物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1)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多种心律失常,通过减慢心率、降低房室结传导速度来控制异常节律。 (2)钠、钾通道阻滞剂:适用于某些快速性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或室性早搏。 2. 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手术技术,在治疗某些严重而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方面表现出色。通过导管进入患者的血管系统,经过电生理学评估找到有问题的区域,并将其部分细胞以高温烧灼或冷冻方式摧毁,从而达到纠正节律紊乱的效果。 3. 心脏起搏器 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和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的心率过缓情况,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这是一种由医生放置在患者胸部的小型装置,可以通过电脉冲来模拟正常的心脏搏动,恢复心率正常。

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与相应的处理

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与相应的处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由窦房结引起的心动过速,发生在正常人群中。患者会出现心跳加快、疲乏乏力等症状。处理窦性心动过速可以采用控制诱因方法,例如减少咖啡因和烟草摄入;也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调节心率。 二、室上性早搏 室上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结之上部位的早搏,通常不会构成严重威胁。处理室上性早搏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如避免吸烟、减少饮酒和咖啡因摄入。此外,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或进行导管消融术。 三、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房电活动紊乱。患者会感到心悸、疲倦、气促等不适症状。处理心房颤动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适用于急性发作而且药物无效的情况;射频消融术可以去除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电位源。 四、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之外的某个部位的快速心搏。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胸闷等不适症状。处理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使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如避免高温环境、避免剧烈运动等;如果药物治疗无效,还可以尝试导管消融术来切断异常传导径路。

五、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室壁的早搏,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处理室性早搏可以采用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术。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避免咖啡因和饮酒等;药物治疗的常用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术来切断异常传导的部位。 总结起来,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处理方法略有不同。窦性心动过速可以通过控制诱因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治疗;室上性早搏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术来处理;心房颤动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进行干预;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使用药物或行导管消融术等手段进行管理;室性早搏的处理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术。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内科学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心率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冲动形成异常 1.窦房结心律失常①窦性心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 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室内传导 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二)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房性期前收缩若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 (三)心房扑动(artrial flutter) 1。临床表现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心房保存收缩功能,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令患者运动、施行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可改善房室传导,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 房扑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体格检查可见快速的颈静脉扑动。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第一心音强度亦随之变化。有时能听到心房音。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特征为:①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在Ⅱ、Ⅲ、aVF或V1导联最为明显,常呈倒置。典型房扑的心房率通常为250~300次/分钟;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③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或原先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形态异常。(EKG特征要牢记,多有临床分析题)。 3.治疗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最有效终止房扑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 ①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艹卓,能有效减慢房扑之心室率,静脉给药可使新发生之房扑转复窦性心律。超短效的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可用作减慢房扑 时的心室率。 ②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效,可应用较大剂量洋地黄制剂地高或毛花甙丙减慢心 室率,或联合应用普萘洛尔或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心室率。 ③IA(如奎尼丁)或IC(如普罗帕酮)类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转复房扑并预防复发。事前以洋地黄、钙通道阻滞剂或B受体阻滞剂减慢心室率。 ④如房扑患者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心脏病变时,以选用胺碘酮较为适宜。 ⑤如房扑持续发作,I类与Ⅲ类药物均不应继续应用,治疗目标只在减慢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⑥射频消融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房扑患者。 (四)心房颤动(artial fibrillation) 1.临床表现心室率超过150次/分钟,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 危险。房颤有较高的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

心房颤动的社区管理

心房颤动的社区管理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脑栓塞、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该文介绍心房颤动的分类、并发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抗凝治疗以及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以增强社区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ABSTRACT Atrial fibrillation (AF)is the arrhythmia commonly seen in clinical practice,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s of ischemic stroke,heart failur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as well as be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 brief overview about its classification,complications,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radiofrequency ab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 the upper treatment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munity doctors in treatemet of AF.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community hospital;treatment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的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社区医疗在房颤诊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的社区管理,增加对房颤治疗的认识,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住院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房颤的分类 根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将房颤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首诊房颤是指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其是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持续多长时间等,首诊房颤可以是下述4种类型房颤中的任意1种。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 d的房颤,一般≤48 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 d的房颤,持续性房颤可以是心律失常的首发表现,也可以由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常需药物转复或电转复。长期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年,医生和患者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转复为窦性心律。永久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1年,医生判断房颤不能转复或转复后将在短时间内复发,患者也接受房颤现状,不再寻求转复为窦性心律。如果对这类房颤采取转复窦性心律的措施,则应重新分类,归入长期持续性房颤。 主要并发症 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引起的主要并发症,致残率高,大多是由于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脑动脉栓塞所致。研究发现,非瓣膜病房颤引起的脑栓塞发生率每年为5.0%,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3]。根据房颤

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及诊断治疗

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及诊断治疗 当人处于健康状况下,心脏会在一定范围的频率下进行搏动,而心率搏动的 冲动来源于窦房结,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传到心房与心室。而患者的心率失常就 是患者在心脏搏动的过程中因为多种病因或者诱因导致患者的心脏冲动、频率、 节律以及起源部位和传导速度等功能发生异常。心律失常症状发生以后,需要充 分的结合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对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进行及时的诊断 治疗,使患者的心率失常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否则将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进 一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分析 1.1按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是指患者 的心脏搏动起源于正常的心脏起搏点,即窦房结,但其节律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者是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等。而异位心律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脏 搏动不是源于正常的心脏起搏点的窦房结,而是出现了异位心脏搏动,常见的有 期前收缩,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等。 冲动传导异常:按照生理性分析包括干扰和房室分离。按照病理性分析包括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分支阻滞以及室内阻滞。而房室 间传导途径异常主要包括预激综合征。 1.2按照速率和部位进行分类 按照速率和部位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别。 2心理失常的诊断 在临床中诊断心律失常采用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实验、心 室晚电位、心脏电生理检查等多种方法。

(1)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是临床中诊断心律失最常见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通过清晰准确完整的记录心电图,然后针对心电图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心房与 心室节律是否规则,心房与心室的频率是否一致,PR期间是否处于恒定状态,同 时P波与QRS 波群的形态是否正常,并且分析P 波和QRS波群的相互关系。 (2)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小型的便携式心电记录仪,可以24小时记录患者的 心电活动,而患者在接受心电图记录心率情况时可以不受检测地点限制,可进行 正常活动和工作。动态心电图检测主要用于明确患者的心悸、昏阙症状是否与心 律失常有关,或寻找患者的心率失常或者是心肌缺血发作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与 患者昼夜工作的关系、与患者的服用的常用药物的关系等,从而有效的探求患者 心律失常的致病因素。 (3)心电图负荷实验主要用于在运动时出现心悸症状的患者,这类患者可 采用运动负荷实验进行协助诊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诊断时应该注意即使是正常 人进行运动负荷实验时,也有可能会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通过运动试验诊断心律 失常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敏感性相比于动态心电图有所不及。 (4)运用心室晚电位进行诊断,主要是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将QRS波群终末 部分或者是ST段上采集到的多个高频、低幅、形态呈尖峰状的心电位为称之为 心室晚电位,在进行分析的情况下作为折返形成的基础,从而判断心肌梗死患者 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猝死危险性的情况。 (5)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在患者的食道内或者是心腔内采用无创或者有创 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帮助患者确诊心律失常的类型,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率失常 的致病因素和发病部位,从而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6)此外在临床诊断心律失常时还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以及体征进行诊断, 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发作时的症状和相关病史,从而针 对患者的心率失常症状进行初步判断,然后结合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的诱因临床症 状以及频率、终止方式、对病人造成的伤害进一步确诊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在 针对患者的体征进行检查时,除了正常的心率和节律检查以外,通过诊断患者的 心脏体征也可以帮助确诊患者的心律失常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