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授课班级:高一(4)班(系借班上课)

授课时间:2001年11月14日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近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习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习到我们的语文已学习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 臾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 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 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

尔是过→ 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见板书设计二)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见板书设计之二)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见板书设计之二)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习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板书设计之一

板书设计之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让古老的经典和现实挂钩,古为今用。

师:出示文言片段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回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我们看到忧心国运的梁惠王才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孟啊,你大老远地来我们魏国,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高招儿没有?

师;谁见梁惠王。

生:孟子

生:从这次会见可以看出惠王的品位?是——

生:比较急。有点急功近利,恨不得马上把国家建设好。直接进入小康社会(笑)

生:梁惠王对利益很看重,

师:看重利益也不见得是坏事,司马迁不是说过,天下熙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他不太讲究礼貌。神气的很,你看,称孟子为老头,似乎还是糟老头

师;老孟好歹在江湖上是有点名气的,你这样称呼我,我还不生气,我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屡屡碰壁,对国君提的意见哪怕再尖刻也不会给自己招来任何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至多人家国君“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孟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推销员。他的座右铭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师:如今梁惠王向孟子大吐苦水,今天这位国君碰到了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什么问题?(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是说别国的人民不减少,而自己的百姓没有增长。

师;百姓多少和国家有联系?

生;百姓多了国家的战斗力就强,人多力量大,

生;人口多了,就可以称王称霸了,就可以实现他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

师;现在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在古代是鼓励人口出生的当时越王勾贱为了振兴越国鼓励生育实行性开放政策...呵呵人口确实很多,也是打败夫差的一个理由. 。

师;我觉得梁惠王的疑惑也是有理由的,因为——

生:大王认为自己很努力。简直是治国仁君。

师:何以见得?

生;他自己说,我治理国家,尽心了,努力了,付出了,

师;而结果是——

生;竹篮打水一场空。

师:他说尽心了是怎样的语气。

生:自夸炫耀。、焉耳矣,是尽心拉啦啦(笑)

师;说到治国政策是很简单的,一言以蔽之——

生;就是移

师:怎样移法,你认为这有效果吗?说魏国境内发生凶杀案,就开始移民——

生(笑):不是凶杀案,这里的凶是荒年。

师:哦,你是对的,我是错了。(笑)

生:把河北的老百姓移到河东,把河东的老百姓移到河内

生:发生在河东也是如此,

师;移是他的法宝,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确实一团雾水。到底他移动的是哪些人?

生:是全国人民,

师:是全体老百姓吗?这里就有奥妙了了。(生思考)

生:可能不包括老弱病残的,不能走动的。

生:文中说把粮食移过去,说明河内还有人,

生:移的是一些青壮年,是国家的兵源。

师:对,一针见血啊,(笑)宋代的朱子解释“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不能移者”。着眼点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为了救灾,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

伦理等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你看三峡移民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为什么这样看重青壮年呢?

生:各国的人口却是可以在国际社会自由流动的,好比出国不用办护照,入境不用申请签。师:就连暂住证都不用办。(笑)在这个时代里,人民的自由迁徙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国君要想增强自己的国力,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用比邻国更好的政策和生活来吸引邻国的人口迁徙到自己的国

家里来,成为自己国家的国民——在地广人稀的当时,人口可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啊。梁惠王现在就在操心着这点,他觉得自己很冤:为什么我为人民做了这么多,可还是没能把邻国的百姓吸引过来呢?

师:好比有一个同学每天埋头读书,但读啊读,读啊读,一碰到问题,大脑也不思考,就跑

办公室,跑啊跑,察邻桌之人,无如本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见少,本人之分不加多,WHY?(笑)

师:孟子怎样说明这个抽象问题?

生:打比方,孟子是打比方的高手,

生:用战争打比方,因为大王的爱好是战争,(翻译句子)

/共4条

师:当时,如不打仗,就难以生存,也就不叫战国了(笑)

师;注意其中的词语鼓,走,而字用法。

师:我们一个俗语——

生:以五十步笑百步。

师:你能猜想孟子讲这个故事时的语气和神态。

生:是很平缓,慢条斯理的,是不露声色的

生:其实跟钓鱼一样,不要太心急,要慢慢来。

师:王就是一条鱼,面对投下的鲜美的诱饵,你能说出他的神态——

生:马上上钩,脱口而出,不可。

生:直不百步耳,是很自然的回答,根本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圈套。

师:此刻你再想象了孟子的神态——。

生:面露喜色,踌躇满志。很自然马上接口,王如知此,

师:有点类似于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老赵用忽悠大法,马上接口说恭喜你

生:答对了。(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俗话说,老鸹站在炭身上,尽看见人家黑了。说的就是你。此刻此刻,作为梁惠王的心理活动是

生:梁惠王是失望透顶,我希望得到霸道,而你却给我王道,

师:人在失望的时候,很想得到别人的指点,是自己感觉到还有希望。孟子提出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观念性的比喻之后,开始进入细节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

生:王道

师:王道是什么?什么是王道?(笑)老孟在阐述自己的王道治国哩念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心态?比如昨天中午二班和别的班级乒乓球赛,我们二班赢的痛快,直落三局,干净利索,我看到我们二的

同学载歌载舞,发出了胜利的欢呼(生兴奋)

生:哦耶

师:还要伸出两个食指做胜利状。

师: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在今天决赛时4班被横扫,大家的语气是

生:唉,

师:这是伤心的心情。当然表达出我们班级中集体意识和荣誉感。语气助词的功能是巨大的,比如初中时候学过的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连用20多个“也”,表示轻快感情(有生在背诵《醉翁亭

记》)

师: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读一读,然后找出一些关键的语气词,注意语气。(生朗读)

找到哪些语气助词

生:有也。矣。焉。

师: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古人朗读是摇头晃脑,自我陶醉,我们模仿模仿(生模仿)

师:很有古风啊,这段文字是围绕一个词而展开?

生:是王道之始也,

师:王道是个好东西,是孟夫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你具体说说王道是什么——生:好象比较简单,很容易。

生:农业搞好,渔业搞好,

师:什么叫数罟,

生:细密的渔网,

师:现在怎样捕鱼?

生:用电捕鱼,属于乱捕。

生:有些地方直接用毒药,害鱼。

生:还有地方用炸药炸鱼,手段更加恶劣。连鱼子与孙都赶尽杀绝,,

师:如今孟子生活在如今,不知他老人家做何感慨。孟子是早期的环保主义者啊。

生:还要保护森林,不要乱砍乱伐。现在有许多荒山,就是任老百姓自由砍伐,不知保养。师:所以斧头要按照时节进山林,在保养期间千万别残害幼小的心灵(笑)

师:王道的养成有一项指标——

生:养生丧死无撼。

师:养生是——

生:供养活着的人。

师:这里的生就是活人,现在养生就是保养身体,比如打打拳,跳跳舞之类的,

所以这里的“也“是有感叹感叹语气,多些畅快,王道是小菜一叠,距离小,易达到,像孟子所提倡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好比大家考大学一样,上课听听,作业做做。下课玩玩,有信心,学习的门

永远向你敞开。如此而已。(笑)我们来说说第二个语气词矣,

是围绕哪句话而展开?

生:然而不王也,未之有也。是王道的成功。

师:其中的句式是——

生:宾语前置。

师:怎样到达王道的成功。

生:种种树,养养猪,

师:为何提到桑树?

生:桑树是养蚕,养了蚕可以织布,有了布所以说老年人可以穿丝织品,老人的生活就幸福了。

师:在古代丝绸是贵族的专用品,老年人穿丝绸,这说明社会的福利保障有提高了。

生:养养猪,老人可以吃肉。现在吃肉很简单,我每天都吃肉(笑)

师:但古代吃肉是当官的事,肉食者鄙,左丘明《左传o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现在看到猪肉涨价的报道,穷人不怎么在乎这个问题,买的起就吃肉,买不起就吃素,饿是饿不死人的

师:王道之成不仅仅是物质的——,

生:还要讲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笑)

生:注意学校教育,仓廪足而知礼节,

生: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

师:班白者——

生:就是老年人,

师:什么意思?

生:老人年人不用干活,有养老金。

生: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夕阳红之类的。

师:你的意思有敬老院,晒晒太阳,呵呵,跳跳老年迪斯科和街舞的。(笑)这里的矣就传达出神往而满足的语气,多么幸福和安详啊。还有更深沉意思。

生:是说一旦看见有老人在路上劳动就跑过去帮他,

比如老人在挑担,就毫不犹豫的上去,上去,帮他挑,

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网上广泛传播的图片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教室内空气沉积)

师:对这样一幅照片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很难受,这样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社会的不公平。谁.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不公平啊.

生:在我们农村中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缺少必要社会保障体系,老人的晚年很令人心酸。。

生:我们年轻一代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我们校园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家

。到了她的家里才发现十分贫困。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今天呢?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啊。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谁的狗彘?

生:富贵人家的狗,现在一些高官生活糜烂,而百姓却穷困。

/共4条

师;诗圣杜甫沉痛的写到: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吃有特别的服装,还有狗的美容院,吃罐头食品,而人民却失业,卖血,生:更可恶的是还推卸责任,认为是收成的问题,老百姓流离失所是天灾,其实是人祸。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

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寡人之于国也》

执教者:辉县二高刘飞

教学流程如下:

一、孟子名言导入,出示目标

这次对话发生在哪里?——开封

二、文言知识

1、教师范背全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和语调

2、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

3、接力解释全文字中红色字体部分

4、检查句子翻译:

学生翻译,教师总结句式特点

5、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

生提问,师引导其他学生回答

(教师: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没考虑好)

【感受:1、我很喜欢这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是解决文言字词的教文言文,字词是一个绕不开的坎,然而,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却出现了对比鲜明的两种表现:在一线教师的家常课中,教文言文主要解决字词;而在大型的公开课中,教师很少讲文言文字词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点评2007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时,曾直言不讳地说全部四节文言文课上,没有一节课设计了专门解决字词理解或积累的训练板块当然,也有一些课设置了解决字词的环节,但这些环节无一例外地给人蜻蜓点水之感(请参见拙文《文言文字词教学:难以言说的痛》,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第12期)但是,刘老师这节课却把文言文字词教学进行得很扎实

教师范背有勇气、有效果,这个小环节和出示难读字共同组成正音的环节,很科学;让学生接力解释红色字体部分,这个预设节省了课堂时间;翻译注重句式,很实在,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传统环节,很典范

2、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刘老师还另设一个尊重学生的小环节: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这个环节和前面教师的预设形成互补,二者完美统一

3、教师话语尊重学生“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没考虑好”让人温暖】

三、文本内容

1、第一段:

①学生个读问: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②教师指导诵读,读好三个语气词,读出焦急与疑惑学生诵读

2、24段:

①齐读

②重点分析“五十步笑百步”

3、57段.

①分组诵读

②思考:诵读时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语句的语气?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民加多”?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反复指导诵读,很到位

【感受:4、注重诵读,且每学一部分前的诵读读法多样

5、最精彩的应当是教师的指导诵读我没想到这样一篇枯燥的课文居然也可以当做指导诵读的范本,教师的指导诵读或注重虚词,或注重重音,都非常到位从学生的诵读上看,教师的指导很有效果我当学习】

四、拓展:孟子的教民、富民思想在今天有意义吗?

学生回答

【感受:6、好像是非语文拓展,无意义】

五、作业:

以《孟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 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覇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 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于】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对象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在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5、固而近于费介词,引出对象 6、而谋动于干戈邦内介词,在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助词,不译 是社稷之臣助词,的 夫子欲之代词,这样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不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代词,这样;2)代词,他们。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他们 既来之,则安之使之来,使之安。代词,他们 吾恐季孙之忧助词,的 而在萧墙之内助词,的 【者】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助词,不译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助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助词的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助词,的人 【而】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 2、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连词,表修饰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 二、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结构后置句 无乃而是过与宾语前置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经典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过去的周先王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这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怕不安定,不怕贫困怕分配不均匀。 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像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四、实词(略,见创新设计,自行整理到积累本。)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一词多译 4、古今异义 (用心,我们才能优秀!)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 (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伐”,讨伐,攻打。“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无,不。乃,是。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 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力,才能。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

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 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 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 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 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 疾: 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 四、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五、特殊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 六、固定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 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 七、重点词语: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 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八、重点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晏子治东阿 一、通假字 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 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 二、词类活用: 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 《论(lún)语》 (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须知注释: 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④先王:指周之先王。 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三、背景知识: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四、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新课程学习2013年8月8日 课例交流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句。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32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自读学案 一、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整理过《诗经》、《周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删修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 2、《论语》中的“论”,应读lún,纂辑的意思;“语”,意为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文解读 (一)第1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你责备反问语气词 B、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C、何以 ..伐为.为什么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翻译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理解 A、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告诉孔子时,为什么说季氏“有事”于颛臾,而不是直接说“伐”颛臾?据此,我们可以在“曰”前添加什么样的词语,表明两人告诉孔子此事时的神态或心理?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表达比较委婉,另外称“伐”与事理不合,所以特意含糊其辞。(略)恭敬地、含糊其词地、悄悄地、心虚紧张地…… B、“何以伐为?”什么语气?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态度如何?孔子的理由什么?反问语气,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有三点: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且在邦域之中矣”,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3、“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二)第2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却护持跌倒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且尔 ..言过.矣况且、而且你的错,犯错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课文整体感知《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属于记言散文里的驳论文。文章通过记述孔子同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展现了师生之间对季氏将讨伐颛臾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化的办法,以德服人。这一点,在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 文章分三段,分别记叙了孔子师生间对话的三个层次。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当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将消息告诉孔子后,孔子劈头就责备冉有,认为他们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并对季氏将伐颛臾表示坚决反对。然后从三个方面充分说明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说明颛臾在鲁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一向受到礼遇,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是说颛臾是鲁国境内的小国,对鲁国并未构成威胁,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点明了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不是季氏所应当讨伐的。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孔子一

向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始自诸侯出。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擅权弄国,自然十分反感。 第二段,冉有受到孔子责备,企图推卸责任,他采取了步步设防的方式,但孔子却步步进逼,紧迫不舍,予以严厉批评。他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若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以“独善其身”。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 第三段,冉有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后,继续给自己找借口,提出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颛臾的城墙很坚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拿过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这番话的言下这意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但却恰恰和冉有前面讲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自相矛盾,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更加激怒了孔子,他先批评冉有的政治品质不端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学案 主备:王安源审核:于利群时间:2012-11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准确翻译句子。 课前自主复习: 一、根据原文填空: (1)夫颛臾,,,是社稷之臣也。(2)陈力就列,。危而不持,,?(3)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4),而不能守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二、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 2、祸起萧墙: 3、分崩离析: 课堂复习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 4、且尔言过矣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是谁之过与 7、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 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0、则修文德以来之 11、既来之,则安之 1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二、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今义:有事情。)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今义:办不到。) 三、辨析句式并翻译 1.是社稷之臣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何以伐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① ② ③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于调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士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标点。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 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 谋: C.交: B. 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学科渗透训练】 小明家有几个鸟笼,每个里面都养着鹦鹉。如果每个鸟笼养一只鹦鹉,就会有一只没处安置;如果每个鸟笼养两只鹦鹉,又会空出一个鸟笼。 问:你说小明家有几个鸟笼几只鹦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