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

相关信息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

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

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

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

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

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

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

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与乡村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

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3)经济与技术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大纲要求

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P10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

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P11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两个方面。

(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测绘能够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2讲讲义

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A. 相互联系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答案:ACD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熟悉)考P16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大纲要求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

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古典广场】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城市放射轴线】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

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背景:1853年,豪斯曼担任巴黎的行政长官。当时巴黎排水系统不足,水体污染,公园和墓地空地缺乏,住房破旧肮脏,交通设施不足。

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以道路系统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赛纳河两岸地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背景: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极为不满。

实践: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伯汉姆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背景: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实践:凯伯里—模范城镇Bournville(伯明翰)、莱佛—Port Sunlight(利物浦附近)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考P26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中心区有三层道路系统——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实践活动:昌迪加尔规划

小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①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意义: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

城市化理论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P33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②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③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也称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①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②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两个部分。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③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④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

①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A、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B、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A、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B、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C、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D、问题: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A、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B、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A、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B、改建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②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卡里诺于1979和1982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体系理论

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但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

格迪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规划应以自然地区为基础,城市的规划应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后经芒福德等人的努力形成了逻辑框架。

贝利等人认为城市应被看作由相互作用的互相依赖部分组成的实体体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各种次系统,而城市环境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由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决定的,而这些城市也同样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齐普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处于第积几级就是同一系列中规模最大城市的几分之几)。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

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

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3、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2)分离渐进方法论

(3)混合审视方法论

(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4讲讲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代表人柯布希埃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思想基础: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思想方法: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内涵: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展,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3、两个宪章之间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P59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

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的体现。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4、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曹操已经采用功能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依自然地势发展,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

5、唐时期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宋代---商品6、宋时期

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改变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逐渐废除里坊制。到北宋中叶,开封府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7、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元大都的城市故居还受到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奇偶关系。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了解)P64

1、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2、中国近到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熟悉)P68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3、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大纲要求

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一)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了解)考P74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提供二促进一改一推)

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考P36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项目;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仍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经济全球化

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基本特征:

(1)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

(2)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4)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层面不同

——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和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城市间依赖程度较大——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典型例子——春兰集团

这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导致城镇体系的两极分化。在城镇体系的顶部,是少数城市对于全球或区域经济起着管理与控制作用,末端是作为制造与装配基地的一大批城镇。

经济中心城市的特点:1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因而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与控制中心;2金融中心;3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财务、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求;4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5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

典型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消费、社交等。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熟悉)

1、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可能产生的消极外部效应(特别是环境影响)。

(1)环境规划产生的标志—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发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规粘合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成为环境规划。

(2)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

①预警性

②整合性

③战略性

(3)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通过倡导公共交通,缩短出行距离,节约和有效利用土地;

②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③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④污染与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程度。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主要体现为: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分为两个方面: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内部结构重组,具体表现为:(1)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或装配基地;

(3)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间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的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熟悉)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实践——都市村庄

美国规划师对于战后的郊区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住区发展模式,称为都市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紧凑;

(2)密度适当;

(3)混合用地;

(4) 公共交通为主导;

(5) 街道面向步行者;

(6)调适性较强的建筑。

2、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同时包括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

我国当今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是开发区。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5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5讲讲义

城乡规划的内涵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系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乡规划的内涵

大纲要求

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3、熟悉城乡规划的作用

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掌握)

1、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

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作用: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二)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熟悉)

1、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

(2)政策性。一方面必须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成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各类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标准、城市用地的调整等等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

(3)民主性

(4)实践性

2、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有三个子系统组成: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城市规划自身的工作(运行)体系。

(1)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其他两个子系统提供法定依据和基本程序。

城市规划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

主干法是指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

从属法是对主干法中有关条款的进一步深化的具体规定,其内容多为这些条款的实施性细则。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某些特定议题进行的立法。

相关法适于城市规划过程及作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总称。

另一种划分的方式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属性与适用范围来进行的,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方式进行划分,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

(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3)城市规划工作体系

(三)城乡规划的作用(熟悉)

(四)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熟悉)

1、政府部门的规划师

(1)担当两方面职责:一方面是作为政府公务员所担当的行政管理职责,是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另一方面是担当了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职责。

(2)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领域中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核心,同时也是保证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合理性的中坚,是城市规划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3)作用: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运用城市规划专业技术手段,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宏观政策,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2、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

城市规划编制部门的城市规划师的主要职责是编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可以操作的城市规划成果,因此其主要角色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

作用:公正、公平地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

研究与咨询的工作与规划编制机构的工作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主要并不是编制法定的城市规划,其完成的研究和咨询的成果并不会直接被作为法定性的政策和文件而得到执行。

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在工作内容上更少受到现实和实施中具体问题的制约,更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对和理性的追求。

4、私人部门的规划师

作用:首先,私人部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而有助于规划师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其次,私人部门的规划师具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桥梁的作用,从而有可能使两方面的利益得到兼顾,为保证整体利益而提供基础。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大纲要求

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

(一)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熟悉)

1、法律

2、法规

3、规章

4、规范性文件

5、标准规范

(二)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熟悉)

1、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

指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即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行政主管部门。

2、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

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政府负责。

(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熟悉)

1、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

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

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2、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6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6讲讲义

城乡规划的制定

三、城乡规划的制定

大纲要求

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一)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掌握)

(1)制定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并符合国家《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指导思想、内容及具体程序上,整整做到依法制定规划。

(2)制定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

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4)制定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5)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二)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熟悉)

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

(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

(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

(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

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就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得人群,她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得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得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得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得口径 城市人口就是指城区得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得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得定义 城市社会就是指以城市为主体得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得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得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得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得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得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得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得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与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与城镇服务设施得需求。 仁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得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就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得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得相关性,这里得结构就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得比重。 C:人口与就业得空间分布就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就是评价公共设施得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她设施可达性得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得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得互动与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得提高,城市规划中得主要社会目标包括,一就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得多元化适宜性。 二就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得公平分配。三就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得基本生活空间。四就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五就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得统筹发展。六就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得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得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仁城市人口静态统计城市人口得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得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就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就是扌旨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 限得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得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您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与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2 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 3 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 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陈志鹏131080118 1.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所谓城市总体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 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 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 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 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 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 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 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 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 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 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 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 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 (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 (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 (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 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 (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发展缓慢 (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 城市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

差距减小 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 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 7.城市产生方式: (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 (2)人为式的产生 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 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包括: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B)。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B)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A)。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12.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B)。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