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卓伦

在中国,龙的标志最早出现在象形文字期间,或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或雕刻成瑰丽多姿的玉器,历经千年,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绪,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民族情感!通过古代玉器上雕刻着大量的龙纹图案,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和研究历代龙型玉器,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龙和玉之间具有的深厚的渊源关系,是自古以来华人对龙和玉的崇尚与喜爱,“玉雕龙,锦绣凤,好兆头,喜心中”,所以古人使用玉雕龙型饰品的风尚由来已久。

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型玉器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玉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型玉器的奥秘……

第一章龙角龙耳的演变

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第二章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

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

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

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

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

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蛇身共有的形象构图特征。在新石器时代,龙角和龙耳尚未形成商代时期的图案化形式。这种氏族的动物图腾,属于原始动物的崇拜范畴。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加工制作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在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龙型玉器出土。当时的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则成为图腾神物。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这段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由玉璧、玉环、玉龙等带有政治、道德和迷信色彩的组玉佩玉器非常盛行。

第二节商朝时期种类繁多的龙玉器

商代玉龙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形体常呈片状,也有少数为筒状,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特点是: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这一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单一的云雷纹、谷纹、皿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的背部长出嵴齿;龙头近似方形、较大;龙角呈柱形,或脑后有紧贴颈部倒伏状的蘑菇形独角;玉龙器的眼部,商早期多为双阴线刻方形“臣”眼或菱形眼,中期以后只有“臣”字形眼;圆雕龙口微张,露齿,有足、无爪,龙尾似刃,薄而锋利,神态凶猛威武。商代玉龙以侧身形态居多;一腿一足,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商代玉雕龙器中形状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这些玉龙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形状各异。

第一类为玦形龙(玦,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无足,有些龙背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

第二类为璜形龙(璜,礼器,半璧为璜)。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阳线重环纹,“臣”字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

第三类为兽形龙。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角似蘑菇;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价值,但在造型和制作上却显得较为简单。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体现出原始朴拙的风貌。

在玉器史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商代玉器的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夸大头部、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权威性。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黄玉龙纹饰,玉龙头部的角,形似磨菇头,向上竖立,磨菇角内有勾连纹,用以表示耳,与“臣”字眼形成一组装饰图案。这样的磨菇角由早期的竖立逐渐向晚期的倾斜发展,直至逐步贴到后颈之上。这个时期的龙角和龙耳刻画的是非常明确的。但到了西周,1984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57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龙凤人物饰,此器透雕三龙一凤二人,龙角开始发生了变化。龙角虽然保持着商代勾连纹形态,但龙角基本都为脑后倾斜式的单耳形,此时的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现了结构混淆的趋势。

第三节周朝玉龙特征和表现形式

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是当时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周王朝非常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在《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得玉器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西周时期的龙型玉器的时代特征: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额上突出一个像大括号状的小尖头,后面有一绺向上飘扬的鬃毛,也可以作为角或耳。眼多为“臣”字形,另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出现;龙口上唇呈钺形,上唇上卷,下唇向内翻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尾比商代厚且无刃;大多数玉龙不雕琢腿和足。采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的技法表现纹饰,龙体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

传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落在周人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祥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对凤的刻画形象非常突出。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也多带有凤形,龙角多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不再像前代商朝那样狂热地表现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体复杂的形态,转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添加了凤冠和尾部,出现了地依从美学规律朝着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龙型玉佩

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玉雕业随即有了专业性的变化,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如玉”,使佩玉之风一时盛行风靡。春秋时期的玉龙大多为佩饰,虽然继承了西周玉龙器的装饰意味,但也创出了特有的时代风格。在造型上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纹饰繁简相结合。雕琢时并用阴阳线但以阴刻线为主。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比商、周时期更为精良,极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

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玉龙饰,C状,龙首宽大,眼额突、大耳向后上方竖立。它与殷虚妇好墓的玉龙在器形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龙耳和龙角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春秋时期开始,龙头上的磨菇角彻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带状,或者弯曲呈云形飘带状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装饰纹样。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进一步强化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同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没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形中有形”的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装饰中极为流行。

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大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至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少,取代而之的是隐起的浅浮雕的盛行。比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别具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

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同体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后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第五节战国时代龙型玉器的表现形式

玉雕工艺发展至战国时期,创作与表现手法更加独特,一切为了迎合儒家的玉德理论,产品数量较前代成倍增长。此时的玉器也更加重视选料,镂雕和套环技术日趋成熟,纹样装饰丰富多彩,雕工精细巧妙,生动传神,琢雕水平几近极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

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镂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战国时期玉龙器的龙身很长,婉蜒曲折,龙体造型大多为片状,龙身造型呈“弓”形、“S”形、双“S”形、“Ω”形、“M”形;头小;张嘴,上唇翘、下唇内卷,无齿;角变成云纹或耳朵;龙眼多琢雕成圆形代梢、菱形、浑圆方眼、丹凤眼。有足、无爪。龙体成对出现,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浅浮雕的技法,使龙体造型刚劲

秀美,变化多姿。龙身上的装饰以谷纹或连云纹为主。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二字纹、云雷纹、柳条纹、前状滴水纹、丁字纹、工字纹等辅助纹饰,也有素面。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制作上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子减低,然后把谷纹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造型中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例如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头部近似马头;具有神态极强的动感。

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崇尚。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的品种更加丰富,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龙形佩、带钩等。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表现出一种刚健遒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淡化了耳与角的玉龙,继续得以蔓延。在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玉透雕三龙环形饰上,玉雕环外雕镂三条姿态相同的龙。龙做回首,龙角内涡纹向外旋,继承了商代玉龙内耳勾连纹的特征,和春秋时期的龙耳风格基本一致。战国时期个别的由勾连纹变化为大云朵状,合龙耳为突角,口部露齿,下颌为斧形,在战国前是绝无此样式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商至战国期间的龙角和龙耳,不变的是勾连纹表现龙内耳的特征,角向耳的外型附会。

第六节秦汉时期神秘的龙型玉器

玉器发展到汉代,由于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能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故而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以礼器、佩饰为主的玉器体系,得到了很大扶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交通往来,优质的玉材便源源不断地从西域而来。汉代玉器以琢工精细,造型灵巧,变化丰富为特征,并流行一种外缘有镂雕附饰的出廓玉器。而大件玉器琢工较粗,刀法简洁有力,有“汉八刀”之誉。

汉代玉龙器的龙体向盘形发展,曲折盘旋,云纹,短阴刻线饰茸毛;头长;眼多呈杏核状,眼稍加长,眼睛基本是外方内圆,有方圆形眼、带梢椭圆形眼,不论何种龙眼,均炯炯有神;角呈勾云状位耳后;四足呈勾云状、无爪;龙的头部似马头,龙角似马鬃,细长尤如宽带;龙耳极小;此时龙身上还出现了飞翼,神态极具神异感。

有的玉龙器纹饰近似蟠螭纹,龙尾呈单尾或分岔尾。龙纹与其它纹饰相组合的图案频频出现,成为汉代玉器的一大特点。

充满神秘色彩的汉代玉器,追求怪诞不经的龙螭鸠雀。纹饰的首要特点是满而密,器物表面雕满纹饰,不留空白,另一个特点是精细,在一些简单的纹饰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最常见的纹饰是勾云纹,有双阴线刻、单阴线刻凸起等手法,这些纹样互相之间正反相连,上下相接,纵横相连,巧妙地组合成不同的图样。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青玉龙形带钩”,通长15.1厘米,青玉质,局部侵蚀为褐色。钩体细长,剖断面呈椭圆形,首尾均为龙头形饰,腹下有一长方委角形钮,通体饰勾连云纹。

从商、周乃至今日,夔纹在玉雕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兴盛期是在战国和汉代。到了西汉,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头上有了双角,与夔纹有了区别。

西汉早期的玉龙,基本与战国玉龙无多大差异。而到了东汉,龙头上开始出现耳朵,同时也有角的造型。这种在前代没有的龙马纹样,正是汉代龙的写照。东汉王充《论衡》说:“世俗画龙,马首蛇尾”。有角的龙由单角,逐步向牛角和鹿角形状发展,而龙耳却多见马耳形状。这种龙形角在汉代的玉璧可见,但数量不多。

玉器中龙与蟠螭纹相配在汉代是常用纹饰。但到了唐代,一件器物上,如有龙纹就没有蟠螭纹。蟠螭有耳有角,自战国晚期到汉大为兴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蟠螭形象的出现,恐怕与权贵追求辨五声、别五色之政德有关。如《后汉书·襄楷传》“引河图天灵,称祖龙为赵王政”即将始皇称为“祖龙”,再看汉高祖是由其母感蛟龙而生等等传说,足可以看出完善龙的人格化,是帝王称龙比龙的政治社会需求。

汉代不再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蛇形佩等玉器上,其时代特征: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汉代玉器种类的组合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到稳定,器物的型式由繁到简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原来的器型上又派生出—些新式样,东汉时期玉器的型式进一步简化,主要器类的组合基本稳定。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虽多寡不一,但基本组合及型式没有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型玉器增多,如座屏、案、玉枕等.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

第七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型玉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着录,几乎形成了断谷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

南北朝时期的玉龙,龙身细长,一般都刻有细麟纹;头部呈方形,龙眼往往运用重叠的阴刻线纹表现。棍棒形长龙角,叶形耳;小腿细长,琢勾一二条阴刻线,突出表现龙的筋骨;龙爪宽厚,龙指尖利;龙尾呈虎尾形。

第八节唐宋世俗化的玉雕龙作品

从魏晋到唐,玉器产量锐减,这是由于青瓷突起及染织刺绣、金属细加工等工艺的迅速发展,取代了青铜器及玉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唐玉器在品种和艺术风格上却有新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色,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写实。

隋唐玉器在继承前代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力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艺术描绘:玉龙的嘴角更长,爪子显得臃肿,尾部似蛇,无纹饰,又叫秃尾,腿部有两根阴刻线,显示突出的筋骨。这时的玉雕品种中,实用器占很大比重。

唐代龙是后代所有龙纹的基础,与前代龙有了明显的区别。唐代的玉龙龙身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体形粗壮,圆润丰满,身上无纹,腹部似蛇腹,用一节节纹线表示身躯,背部琢雕出脊;另一种身躯细长,接近蛇形,从上至下龙身饰斜方格状鱼鳞纹。龙头较长,头部出现双角,龙角有单岔鹿形角和花叶型角两种,角根是从鼻梁处长出,云形耳和毛发,双耳屏后。丹凤眼,口大张,嘴角超过眼角,头部下额处雕有龙须。龙嘴大张向上翘,如梳子背状。龙的大腿肌肉粗壮丰满,小腿细瘦,呈跪卧状,后腿特长,小腿与大腿之间成九十度弯曲,腿关节处雕琢成片腿毛,足为三爪。呈飘佛状。龙尾部似蛇的秃尾,一足与尾相交缠绕,唐代玉龙常伴以火珠或云纹,火珠光焰雕琢短小,同时并发出五至七个火舌。

技法上采用浅浮雕与细阴线结合技术来装饰在器型表面,也有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纹饰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带饰,龙做爬行状,通身满饰蛇鳞纹,头上有一对鹿角,脑后有一绺毛发,关节处有弯钩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张,露齿,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龙与汉代龙的形象有异,而与唐代以后的龙接近,是后世玉龙的雏形。

第九节辽宋金元时期的素身龙

这个时代龙玉器的特点是,龙身较唐龙短小,颈部细长而身体较粗,大多素身,两侧勾勒阴刻轮廓线;宋代龙头与唐基本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龙头窄长,夸大了嘴和眼的表现力度,双凤眼,形态威武。龙嘴较唐龙小,张口稍小下唇上卷;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下颚开始上翘,多侧面表现,正面表现很少。头发变浓,出现了龙须,龙须为后代龙脑后飘逸的发毛提供了纹饰对应上的美观处理需求。眼细长,眼角与嘴角相并,发向后飘,腿细长弯曲,腿毛也较长,有肘毛,爪很臃肿,三爪,似鸟爪,其中素身龙多少有网格状鱼鳞纹,大多数龙的后足与尾部不相交。龙身两侧各有一条阴刻线。采用高浮雕与多层镂空相结合技法,多以云朵,海水或花草作衬景,雕成云中飞龙,降龙,行龙或蹲龙,更具立体感。

宋代是中国玉雕工艺的发达时期,这时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雕市场应运而生,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店铺,朝廷也选一些民间高水准的琢玉工场作为皇家“玉院”,由宫廷指定其制作一些玉器。宋朝以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影响着玉龙的表现题材和造型。

辽代有坐龙和鱼龙。元代龙细颈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飘拂关的毛发出现,腿部亦有了“露盘露骨”的纹饰。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时期的玉雕沿着宋代开拓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雕技有推陈出新之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

元代的玉龙大体模仿唐代玉龙,但身躯比唐细长,婉蜒游动,显得威武而有生气;角琢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张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带火焰纹肉嗜;眼睛细长,如丹凤眼,紧贴在粗眉下,眉骨突起,显得很有神气;另外,嘴、鼻、眼占头部的三分一。元代玉龙头型细长,头额宽而高,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发

毛呈飘拂状,有的为一绺;有的分成两股,飘拂在龙头部的左右两边或上下,极富有生气。此时玉龙尾多自后腿下穿过,尾尖上翘;元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至七个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龙掌较厚实,玉龙的爪子有三爪、四爪、五爪不等,龙爪锋利以三爪为多,爪部多团成球状;小腿上有表示“露筋露骨”的短小阴刻线纹,这一特征为元代龙及其它兽纹的共同之处。另外,元代玉龙在脖颈部,大腿与身躯连接处都留有深雕的痕迹,呈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体现了元代玉雕技艺粗犷有力的风格。

第九节工于镂雕的明清龙型玉器

元统治者继承了汉儒用玉传统,利用宋代制玉技术,设置专门的机构督办制玉事宜,在玉器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元代玉器中既有大量的璧、琮、螭、龙纹饰件等传统物,也有为数众多的带有虎鹿、天鹅纹饰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雕器物,这些直接影响到了明代玉器。

明代玉龙的头部线条刻划很深,鼻子上翘,似如意云头形,鼻孔两侧出现两条弯曲状的胡须;龙头多呈四分之上的侧面,均刻双目;双目为小圆点眼(虾米眼),依龙头上下排列,或斜排列。玉龙的发型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早期向后飘拂,中期向上冲,后期为前冲(俗称怒发冲冠)。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龙尾分若唐龙式的秃尾和本朝典型的卷云式长须尾两种,明代龙腿较长,小胫细瘦,并布满了密集短小的直线,排列整齐。龙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龙居多,呈风车球状,为明特有。龙腿关节处毛表现手法有许多种,如刻小云头。云头上再刻出短小的直线等。明晚期的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宋元时期龙的生气和活力。

明早期特点是:采用高浮雕和镂空技法雕琢,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但其脑后的头发向上飘扬,则体现了宋元晚期玉龙的特点,是由宋元向明晚期过度的龙纹。

明中晚期龙玉器,南北方略有不同,北方龙玉器粗而浑厚。

南方玉器作品精细规整,镂空雕刻更加复杂细致,出现了"三层透雕法"、并继承了宋、元开创的“花下压花”的技法;元代使用的多向打孔的管钻镂空法,在明代时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最典型的是透雕玉龙游于众多花叶之间。工艺复杂,手法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玉器做工简单草率,神气也差。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

此外,作为视觉符号,从传播信息功能这一角度来看,明清龙纹造型复杂繁冗,并且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复杂的象征意义体系。由于繁冗的造型结构和象征含义难于被简化和记忆,因此严重阻碍了龙纹造型的传播和应用,在清朝末期,许多龙纹因此消失或衰落。

第十节清代的龙纹特征和艺术形式

中国玉器的发展,直至清代进入颠峰时期,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所未有的独特纹饰。

这时,以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玉雕,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加工技术之高,装饰之华美,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清代宫廷玉器的造型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变化无穷,形成了整个玉雕发展的鼎盛之势。但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上已经失去古朴之意,在材料上较多使用了翡翠,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乎规矩,不

拖泥带水。其中的仿汉玉佩饰是一特点。汉代玉佩以片状镂雕表现。清宫廷佩玉大部分都摹仿汉代风格并采用镂雕手法。同古玉相比,结构、图案显得繁琐,但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未离开明末的遗风,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代的玉龙,正面龙特别多,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头形较明代短而见方,头部发毛杂多蓬乱而无规律,飘向脑后,根根竖起,有粗有细,有分*,呈披头散发状,致使各种各样的角型,由散发中伸出,双角粗壮如松枝;双目的眼形及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为多;龙眼多为虾米眼,一对眼睛向外高凸,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的龙眉,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龙身躯短粗,雕琢笨拙;腿尾多为锯齿状,有的雕为一绺;龙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居多,尾端分出许多尖*。龙爪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腿毛较短,制作较呆滞,不见飘拂状,尾部延用明代,但较明式龙尾宽大,尾部多呈秋叶形的装饰。此时还盛行仿古玉雕,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造型与纹饰都显呆板。

因龙头的发毛飘逸,而使耳朵的艺术表现,采取了淡化处理。至此龙耳和龙角又真正地回到了龙身。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因此,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将龙嘴绘成猪嘴,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以前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

第十一节明清龙纹较商周龙纹图案具有典型性特征

商周时期的龙纹图案更像是蛇形或牛头形状,象征不可知的神秘力量,那时的龙纹特征是模糊、不确定的,还不具有统一的形象特征。经过后代人们的推理和演化,不断赋予它新的形象特征或者去除一些不明确的特征,龙纹逐渐形成较为明确、典型的形象,至明清时期的龙纹:龙身盘曲有鳞,龙爪多为五爪,上颚长于下颚,上唇似如意状,鼻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发曲上冲等,这些图形要素的组合构成了当代龙纹图案的典型特征。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

收稿日期:2002-02-28 作者简介:王永波(1953110),男,山东省荣城市人,山东省文化厅研究员。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 王永波 (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处,山东 250011) Abstract:As a rising discipline,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Jadeolog y are being perfected.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se theoret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content,methodology,task and develop -mental process of Jadeology,property of jade culture,human concept of jade,distinctive m ark of jade and stone,and the division of jade culture into different periods,etc. Key w ords:Jadeology;jade culture;div ide into periods;theoretical method 摘要:玉学是从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学等分离、融汇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的过程之中。文章采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对玉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基本任务、发展过程、玉文化的属性、玉的人文概念、玉石分化界标和玉文化分期及其产生、发展、演化机理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玉学;玉文化;分期;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2)05-0024-06 玉器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宗精美玉器,如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中原殷周文化和巴蜀三星堆文化等众多玉器的出土,使社会各界研究、收藏玉器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玉文化研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玉学0则是玉器研究领域新近提出的概念1。1995年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在安徽巢湖召开/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0预备会,杨伯达先生提出了5关于玉学理论框架的设想6和5关于玉学论证及纳入国家课题计划建议6的意见。2001年中国境内就有北京、沈阳、新疆且末和台湾台北等4次全国规模的玉器学术研讨会,表明玉器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学术热点,并且玉学的要领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数代人的集体努力。笔者 不敏,愿奉积年之思,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玉概念的属性及其层次 玉是什么,什么是玉?玉和玉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5礼记#聘义6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0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用拟人手法阐释的玉概念。许慎5说文解字6:/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0基本上承袭了孔 24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分享者:般般知玉 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 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 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石至玉、再至宝的持续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万多年的萌芽、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由远古时代的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至中古时代的权贵、品德、财富的象征;以及实用、玩赏、陈设、艺术化的升华,呈现了从古到今、由少数权贵利用宝玉石至君子必佩玉,再至官民皆可利用宝玉石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宝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令世人瞩目,源于中国盛产宝玉石,被石誉为“玉石世界雕刻之乡”;源于中国人爱玉、崇玉,玉以温润被颂为“君子之德”;源于世人把宝玉石作为历代王朝财富的象征、权力标志、道德的楷模;源于中国玉雕工艺精湛,被为“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宝玉石,在朝迁规定了一整套利用宝玉石的制度,作为官吏等级的标志。源于儒家十分崇尚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来美化和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在宗教上教化,在政治上权力化,在伦理上权力化,在伦理上道德化、人格化,从而根深蒂固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融入神学、佛学、道学、儒学的各个方面。 所谓宝玉石文化,狭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自然界玉石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创造性。 中华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起源最早而又一直延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宝玉石文化按社会发展时期划分为萌芽时期、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五期。 萌芽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类阶段。公元前3-1万年。原始人以狩猎为生,主要是打制石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遇上美观的石头、玉,便拾之以玩赏。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穿孔砾石、石珠(原始首饰、项链)距今约19000年,它可能就是我们宝玉石文化的源头。1983年在岫岩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三件由岫玉制作的砍斫器,距今约12000年。其他还有山西朔县峙峪村文化遗址发现钻孔石墨装饰品和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遗址发现带孔石饰。以上这些或许就是宝玉石文化的源头。 起源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器时代)。公元前10000-4100年。 这个时期宝玉石文化为要特点是美身和神化,它起源于原始人对神灵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对原始宗教崇拜(巫师活动)。目前在全国约7000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约20万件宝玉石器物。最早发现的玉器是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对白玉块,距今8200年。此期其特点以中国东部南、北二地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代表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有人又称之为中国宝玉石文化的摇篮。在中国东部,此期玉器多以片状圆方形为主,理论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新石器时代出土这样多的宝玉石器物,其根源在于“质美”、“神物”。 1、神灵崇拜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 由于宝玉石的质美、色润,原始氏族的人们,把它当作具有神灵的物质看待,视为天地之精华。《管子》云:“玉者,阴之阴也”;《墨子》云:“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精”;《荀子》云:玉“在山而草木润”;《庄子》云:“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越绝书》,风胡子说:“夫玉亦神物也”。 古人认为利用这种具有神灵性质的宝玉石,雕刻成崇拜祭奉之物,佩戴可以增神力,驱灾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品种数量 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 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

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 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玉器论文

玉器 中国有着千百年的用玉历史,两千多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据《山海经》中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之“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刘秀丹 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 摘要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

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 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图1 手镯的发展: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 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品种数量 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 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3、纹饰和工艺 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xx斧 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 新石器时代: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 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

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 3、纹饰工艺 ★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xx龙:鸡骨白色,透闪石xx xx鹰:鸡骨白色透闪石xx 座姿xx人:鸡骨白色透闪石xx 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 xx:仪仗器,水草玛瑙 xx出土 xx:仪仗器,凝灰岩质 xx(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 xx(工具)粉砂岩质 xx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 学号 1201451134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一、史前时代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二、先秦时代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 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 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 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 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 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 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 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 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 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 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 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 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 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史

2009 年度申报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专业人员考试 《法律法规》试题(A卷) 、不定项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题2分,共10 分) 1、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以下选项中可以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有:( A、古玩城 B、经批准的文物商店 C、文物产权交易所 D、经批准的文物拍卖企业 E、经批准设立的民营博物馆 2、下列物品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的有:( A、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拣选的文物 B、物主处分权有争议的文物 C、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或有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实物、手稿、图书资料及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 D、从文物商店购买的文物 E、国有文物购销经营单位收存的珍贵文物 3、文物拍卖企业聘用的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A、离、退休人员 B、非国家、省、市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C、丰富的文博专业知识及学术成就 D、非参与文物拍卖标的、文物商店销售和文物岀入境审核的人员 E、非受聘于两家(含)以上拍卖企业的人员 4、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最迟应在拍卖公告前()个工作日,将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意见和资料报送至国家文物局备案。 A、15

14 20 10 5、具有第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 A 、依法成立、连续正常经营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B 、具有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专业人员 专业 人员(包括 陶瓷器类、玉石器类、金属器类) C 、《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度检验合格 1、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国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 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定向拍卖,竞买人范围不限 2、文物拍卖企业违反规定, 由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情节严重的,由工商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30个工作日内作岀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4、可移动文物可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5、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6、文物拍卖企业在境外征集的文物拍卖标的办理临时进境后, 个月。 ( 需具备如下条件:( 考试合格证明的文物拍卖 D 、年文物拍卖标的成交额在 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 E 、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 3年以上 二、判断:(每题 2分,共20 分, 请在题后括号内划 “"”或 X”) 3、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申领文物拍卖许可证,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在境内滞留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六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

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玉器研究

铲是直柄(竖向装柄,柄与刃线呈垂直方向),主要用于挖掘、起土;斧钺横向装柄(柄与刃线呈顺线),用于砍劈。实用的木作工具(斧),形体必厚重坚实;扁薄、精美又常见刃口无使用痕迹者,大致应归入作武器或礼器的钺。虽标本在出土时木柄多已朽不可见,惟其原始放置位置方式成为判别器类与定名的主要依据。至于个别竖立或斜插入墓底,又不存在木柄痕迹的,究竟是铲、是钺,则实难准确判断。 按《周礼·春官·大宗伯》关于六端、六器的记载,良渚系玉器应视为以祭玉为主,陶寺玉器则以端玉为主。1 祭玉是祭神时使用的玉器,瑞玉是贵族交互拜访,或谒见地位高者时带来的玉器,所指为圭、璋、璧、琮之类。关于其名称、用途的记载出现于《诗》、《书》、《周礼》以及其他的古典上。2 关于圭的定义,《说文》中: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即璋是,将上部削尖为圭、半圭为璋;依此说,汉代,确实是认为左右对称形而上尖的玉器为圭。后汉武梁祠画像石之祥瑞图上所画的“玄圭”想来正是汉代人观念中的典型圭。 《说文》土部又 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即圭是瑞玉、上圜下方……。此是结合了天圆地方的想法而作说明之物。确实是说上端圆的圭。如此,所谓圭是不管上端尖不尖,总是指以长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板状之玉。 大圭认为就是二里头乃至殷商的“玉柄形器”。至于大圭的用途,《礼记》·明 堂位“灌用玉瓒大圭”。(瓒,百度中解释为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像勺子的玉器。)瓒形如槃、容五升,以大圭为柄、是谓圭瓒。即瓒是形如槃,容五升,以大圭为柄。所以称之为圭瓒,作如此的记载。此由宝鸡竹园沟一三号墓之出土例,可以得到证明。即,在被葬者的头端东侧的二层台上有漆盘,其上发现有卣二、斗一、觚形尊一、盂一、爵一、觚一、铜棒一、玉柄形器一(在其附近发现的盉也包括在内)。除了铜棒的用途不详之外,其他的皆为酒器。证明了笔者认为的,所谓柄形器是瓒之柄的大圭之想法。将此一使用于灌礼上之礼器中,作为贵重之器,给予有参加此一仪式资格的人佩戴,正是大圭的起源。使用于殷前期到西周中期的玉柄形器,此物不止于单纯的象征性器物,也提供实用性的功能,此事由前述大圭的下端之制作、保存状态可以推测。 裸圭典瑞 裸圭有瓒、以肆先王、以裸宾客 即裸圭带有瓒,用以祭祀先王,以献酒给宾客。瓒之柄称为裸圭,此式玉器,目前尚不知有殷代之例,判断为周代出现之物是正确的,换言之,瓒上附着的玉柄,在殷代是大圭,周代是裸圭。 镇圭、珍圭、桓圭、信圭、躬圭 这些是《周礼》典瑞之开头部分出现的“六瑞”之玉。“六瑞”在《周礼·大宗伯》中: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即以玉作六瑞,以均等(等是令上下爵间没有区别)邦国,为王、 1高炜:《陶寺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 2林巳奈夫著杨美莉译:《中国古代的祭玉·瑞玉》,《中国古语研究》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