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传阅读答案

郭伋传阅读答案

【篇一: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2)

(3 )(4)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

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②相委而去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2.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a.期日/中

c.下车/引之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b.对/子骂父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阅读三

〔甲〕《陈太丘与友期》)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b.

c.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

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阅读四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

1.下面各组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待)

b(才)

c照顾)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

什么? (约定) 、 (于是,就) (这) (下雨) d(去??地方)

阅读五:

[甲] 《陈太丘与友期》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

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

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②田

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

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阅读六:

1.解释下列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附加题:背诵默写

1.最早由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的句子是:,。

4.《观书有感》一诗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5.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这样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感伤:。

一、答案(10分)

1.(2分)(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

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

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参考答案:

2.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3.c (2分)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

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

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

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

1.a 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

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3.(1)

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

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

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

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四、参考答案:

1.(2分)b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

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

(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谈感受(2分。

五、参考答案:

1.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

2.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

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

即可。

六、答案:1.信用礼貌拉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

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

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

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

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篇二: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页和答

案)】

txt>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命题者莘县明天中学:李强

一. 积累和运用 20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9分)

雅而圣洁……沐浴在知识的阳光里,你.的.生.命.也.会.绽.放.异.彩,。.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订正:1分

3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写的《信客》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忠厚老实、善良诚信、任劳任怨的信客形象,表达了对诚信的

赞美。

b 《台阶》以“台阶”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

付出了艰苦的代价。

c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

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文章选自《呐喊》。

d 《老王》一文描写老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他的“善”;一是写他的苦。

6、写出相应的诗句(6分)

(1)__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长歌行》中劝勉世人珍惜时间,奋发努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无人举荐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0题。(10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斯是陋室斯: ?可以调素琴调:......

?陶后鲜有闻鲜: ?宜乎众矣众:......

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2分)

10.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郭伋夜宿野亭

①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

②③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

既还,先

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

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

谓信之至矣。

【注】①行部:巡视州郡。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素结恩德()②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

1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2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香伯

【新加坡】尤金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

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

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

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

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

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

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

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

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⑦他姓

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

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

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

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

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

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

粘牙。?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香

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

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

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

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

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

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

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

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

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

冷生硬的味儿!”[来源:学,科,网]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

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

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

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

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

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

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

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

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

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14.香伯有哪些“怪脾气”?(4分)

15..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6.第③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2分)

17.从修辞角度看,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18.第段和第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4分)

19.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20、.如果你是香伯的徒弟,你会怎么做?(4分)

四、作文(40分)

作文题目:找回_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篇三:七年纪语文期中试卷并答案】

class=txt>语文试题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30分,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有一个错字,改正后将这个句子规范、整洁地写在格

子里。( 3分)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敝?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决别繁闷恍然大悟兴高采烈

b.叛逆光彩婷婷玉立眉开眼笑

c.奥密谋生勇往直前鸦雀无声

d.感慨烂漫油然而生不求甚解

4. 对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

得其所,终不愿意。(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b.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

疏忽的样子。)

c.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d.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

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

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里的水果可多了,有苹果、香蕉、哈密瓜、草莓??等等,真是

说也说不完。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d. 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

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该怎么办?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举措。

b.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

活中学语文。

c. 通过锻炼,使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 她对我逐渐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7.填入下列语段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照相机,自己写字,

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梦游江南,;游走大漠,;

探访名山,;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

我们在路上!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

渔歌互答

a.②④③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②①④③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歌颂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的文章,它的作

者是史铁生。

c.《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

要作品有《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人。我们学过他的《咏雪》《陈

太丘与友期》。

9. 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填空。(四句选做三句)

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0.口语交际。( 3分)

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

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1)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

(2)如你是李大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请用幽默的口

吻):“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散步》节选(14分)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

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

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

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

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

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

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

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1.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3分)

12. 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_的家

庭关系。(2分)

1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4. “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3分)

15. 如何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

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分)

(二)儿子的鱼(11分)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

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

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

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

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

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

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

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

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

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

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

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

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

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

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

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

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

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

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

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

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

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b)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

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

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

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6.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拉锯战→( )→( )→拖入灌木丛→捕鱼成功

17.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

多次精彩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文章中的a、b两句。(4分)

a 处: b处:

18.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19.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3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儿曹何自远来(从)..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b.计日告之下车引之....

c.遂止于野亭于我如浮云

d.去后乃至须期乃入....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事讫,诸儿复

送至郭外。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内容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

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四、作文(3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

说小草真美丽,落叶真美丽,残月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真美丽,

朴素真美丽,简单真美丽??

请以“ 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七年级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

1.“敝”改“蔽”(改出错别字得1分,书写规范、整洁得2分)

2.d

3.d

4.c

5.b

6.b

7.a

8.d

9.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绿杨阴里白沙堤③老骥伏枥④何当共剪西窗

10.(1)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你把我的被单弄脏了

(2)如你是李大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 阿姨,请让我把花摘掉吧。

二、现代文阅读

11.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于她强壮的儿子。②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于他高大的父亲。③妻子在面她总是听我的。(3分)

12.尊老爱幼亲密和谐(2分)

13. 景物(1分)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正像

孙子说的“有意思”。这也是目前决定走小路的一个原因,展示了母

亲热爱生命而且关爱病理解小孙子的内心。(2分)

14. 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

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角度说的。(3分)

15.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3分)

16. 沉入深水区与鱼周旋(2分)

17. a 处: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

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2分)

b处: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

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2分)

18. 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2分)

19. 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3分)

三.文言文阅读

20a(2分) 21.d(2分)

22.①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3分)②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他)到城郭外。(3分)

23. ①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3分)

②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

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2分)四、作文

24.作文请参照中考作文标准阅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