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4742070.html,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锦锐穆万洋李蔡华邓小倩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于机体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纳入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少量输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

1d,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会对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输血量。

【关键词】严重创伤;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276-02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手段之一,更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干预措施。但是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情况分析来看,对于大量输血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大量输血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如果对于输血剂量控制不当,不仅影响临床救治效果,还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对此,为了探究大量输血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8月,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包括高坠伤、车祸伤、刀刺伤、产后大出血等)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岁-70岁,平均(49.24±5.82)岁;就诊时间为1h-5h,平均(2.10±1.57)h。将其分为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

(P>0.05)。

严重产后出血的大量输血方案

严重产后出血的大量输血方案 目的:探讨严重产后出血的大量输血方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因产后出血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 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出血原因、产科处理、出血和输血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估计产后24 h出血量中位数为6 540.00 ml (4 750.00~12 650.00 ml),均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输注新鲜冷冻血浆(FFP),中位数分别为20.00 U(18.00~45.00 U)和2 725.00 ml(1 175.00~6 450.00 ml);按治疗单位计算输注红细胞悬液∶FFP比例为1∶1.36[1∶(0.65~1.43)];9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中位数为10.00 U(10.00~40.00 U),按治疗单位计算输注红细胞悬液∶FFP∶血小板悬液比例为1∶1.83∶0.48[1∶(1.11~1.43)∶(0.56~0.89)];12例患者使用冷沉淀,中位数为14.00 U(10.00~35.25 U);5例患者输注入纤维蛋白原,中位数为2.00 g(1.00~4.00 g)。结论:笔者所在医院产科13例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和FFP,按照治疗单位计算红细胞悬液∶FFP 比例为1∶1.36,FFP输注偏多比较合理;9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按照治疗单位计算红细胞悬液∶FFP∶血小板悬液比例为1∶1.83∶0.48,FFP输注比例高,但血小板输注相对偏少,科室间需加强合作,制定严格有效的产科大量输血方案,以减少子宫切除率,降低死亡率,指导临床输血。 标签:严重产后出血;大量输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悬液 严重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兒出生后24 h内,产妇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 ml[1]。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2]。及时控制出血并合理的大量输血成功救治严重产后出血的关键,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应。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MT)是指成人患者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或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0.3 U/kg[3]。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因产后出血进行大量输血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产科出血的大量输血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因产后出血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的1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出血原因、产科处理、输血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 1.2 出血量计算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在大出血时,按照预先制定的血液成分方案予以输血,需要妇产科医师、麻醉医师及输血科医师及血库共同努力完成输血协议。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胎盘前置及植入的发生率增加,产后出血已成为围产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则。 当下对于大出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较多,鉴于早期蛋白C及纤溶途径的激活,目前止血复苏成为新的治疗途径,即早期使用血液制品及止血药物,而不是晶体液复苏。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Luis教授等对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者指出产科一旦出现大出血,应按照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而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文章发表在AJOG 上。 既往经典的液体复苏为晶体液及浓缩红细胞,除非凝血检查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000/mm3,纤维蛋白原<100-150mg/dl、凝血酶原时间(PT)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延长1.5倍以上,才予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制品。 大出血予以输注晶体液复苏会增加血管内静水压同时冲刷血管内皮的新鲜凝血块,加重出血。 同时,大量的晶体液进入第三间隙,导致脑水肿、心衰及肺水肿。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肾脏灌流不足甚至引起腹腔间室综合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出血所致的肾衰使用大量晶体液时,尤其是富含氯离子的液体复苏时易导致肾间质水肿、肾静脉闭塞从而不利于重建肾功能。 目前多主张使用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术前控制出血时收缩压控制在80-100mmHg是可行的,可避免持续失血。但是,因为需要维持宫内胎儿的灌注,产科的允许性低血压尚待评估。 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是以1:1:1的比例使用。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5000-10000/mm3,用量为1单位/10kg。 1L的新鲜冰冻血浆含有2g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可使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使用浓缩红细胞的时间为出血18分钟内,1h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人凝血活化因子VII 此药被批准用于血友病及体内存在凝血因子VIII及IX抗体者,但目前也用于旁路支架术后、创伤及产科出血,对于前面成分输血无效者,可予以此药。但此药有动脉血栓的风险,且半衰期较短,并不是出血治疗的一线用药。 用药前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50000/mm3,纤维蛋白原>50-100mg/dl,温度>32°C,pH值>7.2,钙离子浓度正常。 产科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病例报告,无证据表明此药可以改善生存率,且此药价格昂贵,不推荐常规使用,可予以氨甲环酸、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代替。 纤维蛋白原 大出血时纤维蛋白原最先被消耗,既往指南建议将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控制在100mg/dl以上,目前建议维持在150-200mg/d,孕妇的血清值水平常高达400-500mg/dl,因此孕期出现纤维蛋白原低值往往病情更严重。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可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的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一)紧急用血原则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等待做完血交叉试验的时间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和向病人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的紧急情况下,可发放未进行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随后须立即完成血交叉试验。紧急发血必需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未知血型病人O型红细胞,如未知病人是Rh血型时,则首选D阴性红细胞,特别是对有过妊娠经历的女性。 ?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血型检测,可给ABO血型相合的血制品。 ?3、用显著的方式在血袋标签上表明交叉试验在发血时未完成。 ?4、尽快完成血交叉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迅速通知主管医生或输血科(血库)医生。 ?5、如病人由于医疗问题死亡,但不涉及输血,则没有必要完成血交叉试验,但应由主管输血的医生来决定。如有原因表明输血加重了原始病情或促进死亡,则应完成所有的试验。 ?(二)大量输血原则是指在24小时内输血量达到或超过病人的一个血容量。?1、经输血科(血库)医生同意,血交叉试验可适当简化。 ?2、必须按照紧急用血原则,尽早给予病人输血治疗。 质量控制管理 (一)室内质量控制

严重创伤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严重创伤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一)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性创伤患者从现场转诊至具备急性创伤救治能力的急救网络医院的准确率。 (二)急救网络医院急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1.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2.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 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 间。 3.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 的时间。 4.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时建立人工气道时间。 5.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 间。 6.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 室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由长到短排列后取其 中位数。 7.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8.严重创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 9.严重创伤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10.严重创伤患者(ISS≥16 者)抢救成功率。 11.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12.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13.接受外院转诊患者比例。 14.需要转诊治疗的创伤患者转诊比例。 15.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一、接警 1.急性创伤患者呼叫 120,接警调度员准确记录呼救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 2.询问患者症状、意识状态,评估生命体征,指导可能的血压、心率的监测,指导必要的现场自救; 3.优先调度就近救护车出诊。 二、出车 1.急救网络医院接到 120 急救指挥中心调度指令后,3 分钟内出车; 2.救护车司机使用导航设备寻找最快捷的道路,随车平板电脑按照实际情况记录各相关时

间节点; 3.急诊医师与创伤现场联系,初步了解伤员位置、人数、伤情、致伤原因、急救所需特殊物品等,进行必要的自救互救指导及联系可能帮助(如 110、119 等),同时计划到达现场要采取的急救措施。 三、现场救治及评估 1.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严重创伤患者,现场进行紧急救治,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2.根据 ABCDE 法分别对气道、呼吸、循环、功能、暴露和环境控制进行评估,发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进行 处理。 初级评估:A、通畅气道与颈椎保护,手法开放(仰头提颏法或双手托颌法)或建立确切气道(气管插管) B、呼吸:通气与氧合(鉴别并处理危险情况:张力性气胸、连枷胸、大量血胸、开放性气胸)C、循环:控制出血(确定性止血,开放静脉通路) D、残疾和神经功能评估(GCS 评分、固定重要部位骨折) E、暴露与环境控制(防止低体温) 初次评估,特别是 ABC 阶段,只有在前一个项目达到复苏目标后才能继续下一个项目的评估。 三、现场救治及返院途中处理 1.患者GCS≤8 分、TI≥10 分,属严重创伤,需高度重视。对于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出诊急救站应根据以下原则转运病员:送至高级创伤中心小于 15 分钟者,立即转送;大于 15 分钟者,可视病情送至初级创伤中心或有相应救治能力的急救网络医院,初步明确诊断、稳定病情后转至高级创伤中心。 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 2-3min 记录并汇报病人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 3.与病人亲属沟通病情,签署病情告知书(随行亲属 1-2 人,最好熟悉病人情况、有决断能力)。 4.提前通知院内创伤团队相关病情、预计到达时间、接车注意事项、是否开通绿色通道等。 四、到达医院 交接病人(病人受伤机制、病情、院前救治措施及随行亲属),完成任务后,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及信息等。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

创伤是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处理好创伤中的止血问题是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主要任务,所以奉献这篇文章,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in Trauma)于2007年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2010年进行更新,2013年再次进行更新,并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 该指南根据GRADE分级标准确定推荐级别,包括1A(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1B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烈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2A (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 (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 (弱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具体内容如下? 1 早期复苏和防止进一步出血 (1)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A) (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 (3)对于没有脑疝征象的创伤患者,推荐开始机械通气时采用正常的通气量?(1C) 2 诊断和监测出血 (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2)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3)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 (1B) (4)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5)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预措施?(1A) (6)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 (7)不推荐单独使用红细胞压积(Hct) 检测作为评估出血程度的独立实验室指标?(1B) (8)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监测出血和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1B) (9)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1C) 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治疗?(1C) 3 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 (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应将收缩压维持在 80~90mmHg(1mmHg=0.133kPa)? (1C)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 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 (2)对于低血压的创伤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液体治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血红蛋白<70g/L ; (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 ~Ⅳ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 90g/L ;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 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 55×体重)/0.60。 【血小板】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50× 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 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 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6、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复杂先心病手术,大动脉转位等体外循环时间长(大于120 分)、或者需要体外循环下血管吻合、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因术中血小板破坏、体外循环术后、DIC 或者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体温、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新鲜冰冻血浆(FFP)】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使用FFP 的指征: 1、PT 或APTT >正常值的1.5 倍或INR>2.0 ,创面弥漫性渗

1.3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1.3 严重创伤患者输血规范 一、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1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和C)。 (一)定义 1.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1·min-1超过20 min。 2.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 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1·min-1 。临床上,患者急性失血量达自身血容量的30%~50%时,往往需要大量输血。 (二)推荐意见 1.实验室检查 ●推荐早期复苏的同时采集血液样本,并贴上患者的标识,派专人迅速送到实验室以进行输血前相 容性试验、输血前病原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ib)浓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栓 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血常规、生化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等,成分输血后选择性重复检测(1B)。 ●推荐以碱缺失值和血清乳酸浓度评估和监测失血及休克程度,并指导液体复苏(1B)。 ●不推荐以单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血细胞压积(haematocrit,Hct)检查作为独立的 实验室指标来决定是否输血,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失血速度、血容量、临床表现、贫血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肺功能而综合考虑(1B)。 ●不推荐单独以某个常规凝血指标来指导输血治疗(1C)。 2.输血治疗 ●红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纠正贫血,提高携氧能力,保证组织氧供。(1)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和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和(或)组织氧供不足的创伤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1A)。(2)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70g/L和(或)Hct<0.21时,推荐输注红细胞,使Hb维持在70~90 g/L, 或Hct维持在0.21~ 0.27(1C)。(3)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在70~100 g/L和(或)Hct在0.21~0.30时,应根 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1B)。若无组织缺氧症状,暂不推荐输注红细胞(1C)。若合并组织缺氧症状: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 血红蛋白<70g/L; (2) 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90g/L;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6、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复杂先心病手术,大动脉转位等体外循环时间长(大于120分)、或者需要体外循环下血管吻合、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因术中血小板破坏、体外循环术后、DIC或者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体温、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新鲜冰冻血浆(FFP)】 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输血适应症知识

输血适应症 ----根据《广西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节约用血考核标准(试行)》(桂卫医【2011】96号)。 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 1、一般情况:手术及创伤患者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2、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的20%,可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手术、创伤患者,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注意:血容量损失<20%,应使用晶体及胶体液,轻度失血<600ml、Hb>100g/L输血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外),属无指征输血。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红细胞制品输注原则 总原则: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洗涤红细胞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1. 慢性贫血输血:Hb≤ 6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0.20才考虑输血(地贫患儿除外)。 2、慢性贫血患者Hb在60-90g/L的病人,如果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血。 注意:慢性贫血输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30输血的,属无指征输血。 三、冷沉淀输注适应症 1、外伤病人有第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也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注意: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是正常的30%输注冷沉淀的,属目的不明确。 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 1、手术、创伤输注:用于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及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II、V、VII、IX、X、XI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应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2、用于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作用(5-8ml/kg)。 3、用于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患者的血浆置换、人工肝及大面积创伤、烧伤、纠正休克、DIC患者。 注意:1、新鲜冰冻血浆作扩容剂使用,手术及创伤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均属不合理;2、无合理理由红细胞与血浆混用(换血疗法除外),属不合理;3、无合理理由用血浆替代白蛋白输注,属不合理。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较高,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1/3的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4 ~6倍。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对创伤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即时采取低体温防治、处理酸中毒、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损伤控制外科的实施、尽早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和血小板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是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1. 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

内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四、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的。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就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与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③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与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就是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就是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 50×109/L(妊娠性血小板)而不一定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④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即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三分之一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FFP作

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

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3T14:46:48.0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作者:付蓉[导读] 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凝血病,有效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岳阳市二人民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20例,对其进行大量输血方案治疗,观察其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液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PT、INR、APTT 及Fib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更优,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凝血病,有效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关键词:大量输血方案;大出血;凝血病早期;应用方法;临床效果输血主要用以抢救大量失血后的病情急危的患者,补充血液虽然可以有效抢救患者,但大量输血后患者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不良症状,导致其在抢救成功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做好大量输血指导方案的优化,可在保证抢救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节约血源,降低输血风险[1]。为了研究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对20例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进行了治疗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其中有男性12例,8例女性,最小年龄22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41.13±3.1)岁.全部患者中有创伤例输血10例,产科输血2例,普外科输血8例。大量输血方案判定标准:在输注6U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后仍需行输血治疗时则启动大量输血方案。所输注血液的类别有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RBC)、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等。 1.2治疗方法患者收治入院后在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商讨后制定治疗方案及大量输血方案,大量输血方案具体为:①方案1:RBC4-6U,FFP4-6U,;②RBC4-6U,FFP4-6U,PLT6U,如Fib<1g,加以10U冷沉淀;③RBC 6U,FFP 6U,PLT 9U,冷沉淀10U,然后补充重组人凝血因子Ⅶ0.1mg/kg;④RBC:FFP:PLT=1:1:1输注。 1.3观察项目和指标(1)观察比较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情况。(2)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PT变化情况。(3)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APTT变化情况。(4)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INR变化情况。(5)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Fib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经过观察发现各项血液指标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输注不同量的RBC时PT、APTT、Fib的变化情况 经过观察发现,在治疗后,RBC输注量超过15U时,PT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输注不同量的RBC时PLT的变化情况 经过观察发现,在治疗后,RBC的输注量和PLT的变化成反比,输注量越高,PT值下降越大。 3.讨论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大量血液输注对于提升紧急复苏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的效果,故早期检验患者的各项客观试验指标,早期判断其是否需要大量出血,对于规范紧急复苏和大量输血程序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早期判断患者需要行大量输血治疗的难度较大。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可有效判断出患者需行大量输血治疗,及时做好大量输血准备,进行个体化输血治疗,对于控制大出血、预防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意义重大[2]。 为患者输注红细胞治疗主要是因为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能力,输注标准为患者输血量达自身血容量30%-40%,必须立即行输血治疗的标准为失血量超过40%。在血红蛋白指标上,输注标准为患者Hb含量不足70g/L,Hb指标在70-100g/L时,结合患者贫血程度、心肺功能,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行输血治疗[3]。治疗时,不论启动哪一个大量输血治疗方案,其RBC均不超过6U,因为输注RBC越高,患者越易发生凝血机制改变,死亡率升高。在完成一个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后立即检测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但检查所得结果中RBC和血红蛋白指标难以反映患者具体的失血情况,为保证患者生命,应在检查结果出来前,行比例大量输血,以降低患者死亡率[4]。 FFP中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主要用以治疗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急性或活动性出血,严重创伤,纠正已知凝血因子缺乏。在24-72h 内,FFP的输注量不宜超过RBC的输入量。每进行一轮大量输血治疗后测量一次血常规指标,预防因为凝血因子减少发生的凝血障碍[5]。 在RBC输注量达15U时,即可考虑输注PLT治疗,如行血常规检查发现PLT下降明显,应适当升高PLT的输注量,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冷沉淀的输注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出血,治疗原则为补足Fib含量。当RBC输注量达10U时应考虑输注冷沉淀,以有效纠正因子缺乏。冷沉淀输注后可有效减低RBC的输注量,并快速提升Fib浓度[6]。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 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⑴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⑵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休克导致的酸中毒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同时休克过程中,活化蛋白C 增加血栓调节素的活性。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由促凝转为抗凝,导致纤溶亢进,这可能是由于活化蛋白C消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或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降低所导致。 ⑶血液稀释:出血致凝血因子直接丢失能够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当大量使用不含凝血因子的晶体液复苏或胶体复苏时,可导致血液稀释,进一步加剧凝血病;同时,补充过多胶体还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大量输血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大量输入浓缩红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并且降低凝血功能。 ⑷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表温度<35℃,在创伤时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低体温发生。低体温主要是通过抑制von Willebrand因子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来影响血小板活化和黏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凝血因子酶类的代谢率。Johnston等发现在没有稀释的情况下,体温在35℃时所有凝血因子均降低。在此温度时FXI和FXII只有65%的功能,在32℃时它们的活性分别降低到17%和32%。

大量输血推荐方案

大量输血推荐方案 【背景】输血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及时、充足的血液输注对抢救大失血患者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制定大量输血指导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拟定者】本方案系基于对全国不同区域20家三级综合医院大量输血现状的调研结果,依据我国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在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后,由全国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草拟,并通过与全国多地三甲医院输血科、普通外科、麻醉科、心脏外科、妇产科和医学统计等学科50余名专家进行循证、专题研讨,数易其稿而形成。欢迎专家、同行对本方案给予补充与完善。 【推荐应用范围】本方案推荐应用范围: 外科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外科创伤大量输血、心脏外科大量输血、产科大量输血。本方案排除内科疾病导致的出血,包括血液性疾病导致的凝血障碍、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内科疾病的出血治疗。 该推荐方案分为五个部分:大量输血、大量输血的准备与评估、实验室检测、治疗、大量输血的操作。 本文节选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部分。原文请参阅:大量输血协作组.大量输血指导方案(推荐-稿)[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17-620.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标本 (1)在紧急情况下,精确无误的患者身份确认尤为重要,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系统,如腕带; (2)临床科室尽早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提供给实验室和输血科,标本应统一标识并贯穿整个抢救过程。 (二)检测项目 (1)输血科:ABO 血型正反定型、Rh( D) 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 (2)检验科:血常规:红细胞计数( RBC) 、红细胞压积( Hct) 及血小板计数( Plt) ;常规凝血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必要时检测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 、血浆D-二聚体( Ddimer)血气及生化等相关项目。 (3)血栓弹力图(TEG):能全面准确反映凝血因子、Plt和Fib 等凝血组分的数量和功能状态,自动提供凝血状态分析结果,指导血液成分治疗。TEG 近来已被有关的国际方案优先推荐。 (4)临床医生术中出血评估随时评估术野出血、渗血情况,预测或确定是否存在凝血障碍,评估出血量和粘膜损伤、尿量及伤口渗血等。临床医生的术中经验评估与判断对指导成分输血至关重要。 (三)试验检测频率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大量出血患者如何输血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在大出血时,按照预先制定的血液成分方案予以输血,需要妇产科医师、麻醉医师及输血科医师及血库共同努力完成输血协议。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胎盘前置及植入的发生率增加,产后出血已成为围产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则。 当下对于大出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较多,鉴于早期蛋白C及纤溶途径的激活,目前止血复苏成为新的治疗途径,即早期使用血液制品及止血药物,而不是晶体液复苏。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Luis教授等对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者指出产科一旦出现大出血,应按照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而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文章发表在AJOG上。 既往经典的液体复苏为晶体液及浓缩红细胞,除非凝血检查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000/mm3,纤维蛋白原<100-150mg/dl、凝血酶原时间(PT)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延长1.5倍以上,才予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制品。 大出血予以输注晶体液复苏会增加血管内静水压同时冲刷血管内皮的新鲜凝血块,加重出血。 同时,大量的晶体液进入第三间隙,导致脑水肿、心衰及肺水肿。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肾脏灌流不足甚至引起腹腔间室综合征。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出血所致的肾衰使用大量晶体液时,尤其是富含氯离子的液体复苏时易导致肾间质水肿、肾静脉闭塞从而不利于重建肾功能。 目前多主张使用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术前控制出血时收缩压控制在80-100mmHg是可行的,可避免持续失血。但是,因为需要维持宫内胎儿的灌注,产科的允许性低血压尚待评估。 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 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是以1:1:1的比例使用。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 5000-10000/mm3,用量为1单位/10kg。 1L的新鲜冰冻血浆含有2g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可使血清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10mg/dl。使用浓缩红细胞的时间为出血18分钟内,1h 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人凝血活化因子 VII 此药被批准用于血友病及体内存在凝血因子VIII及IX抗体者,但目前也用于旁路支架术后、创伤及产科出血,对于前面成分输血无效者,可予以此药。但此药有动脉血栓的风险,且半衰期较短,并不是出血治疗的一线用药。 用药前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50000/mm3,纤维蛋白原 >50-100mg/dl,温度>32°C,pH值 >7.2,钙离子浓度正常。 产科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病例报告,无证据表明此药可以改善生存率,且此药价格昂贵,不推荐常规使用,可予以氨甲环酸、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