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华民族的觉醒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着重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主题是民族觉醒。本课时选择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凸现民族觉醒这一主题。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同时,教材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结合在一起,妥当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五四运动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了这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举例说明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民族觉醒而作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儒家思想的辩论,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及对两个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事件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和科学意识和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觉醒的理解,何谓“觉醒”?

教学难点: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资料。

七、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音乐《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与哪一时代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学生唱,然后回答。利用学生身边熟知事物,激发学习兴趣,作情感铺垫。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引导学生感受:五四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时代?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自学课本材料进行说明。学生自学教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回答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初步领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时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从新文化运动五个方面去看书,找答案。自学并回答激发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辩论辩题: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孔子和儒家学说?

结合教材第100页男女生的两种不同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女)方和反(男)方展开自由辩

论。学生分为正(女)方和反(男)方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

情感体验欣赏电影《我的1919》问题:有何感受?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主权受损说明什么?有何启发?五四背景?学生欣赏,情感发生变化。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突出背景的分析。

交流讨论新闻发布会: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为五四运动写一篇报道。(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撰写

表达突出五四的各阶层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小结〇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觉醒”是什么含义?思考、讨论、回答。由学生小结突出觉醒主题。

情感升华〇探究历史,关注现实。学了今天这一课,同学们在思想上是否也有所觉醒呢?畅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情感感悟,升华主题。

作业试比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学会对具有可比性的事件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归纳能力。

八、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师: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团员了吧,下面请位团员同学给大家唱团歌,好吗?生:唱歌。

【提问】〇“五四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这句歌词与发生在哪个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学生回答:是五四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属于20世纪10-20年代。

师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20世纪10-2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领域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合作探究】〇探讨20世纪10-2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领域方面的变化,感受那个时代的特征。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吗?

要求:自学教材P99-101页,可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可以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可能从经济,政治,思想各方面来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初步感受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叙述】认识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政治上黑暗,经济上落后。但是,从思想上来看,当时的中国可认为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些历史事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学生回答:列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

【板书】中华民族的觉醒

【提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历史事件呢?

学生回答:可能从背景,经过,影响来回答。

【叙述】对,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这件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第二,事件的经过(包括开始时间,相关人物和内容等);第三,事件的影响。

【自学】要求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看书,找答案。

【提问】出示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问:辛亥革命后,当时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

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

【叙述】因此,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呢?主要代表人物又有哪些人呢?你能简单介绍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贡献吗?

学生回答:略

【提问】从上面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事迹介绍,同学们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反对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等。

【提问】出示文言文:上邪诗与译文,两者对比你有何感觉?

〇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白话文易慬,能为广大人民接受,便于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叙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学说,彻底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要彻底打倒孔家店,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活动二:课堂辩论】辩题: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孔子和儒家学说?

结合教材第100页男女生的两种不同观点,将学生分为正(男)方和反(女)方展开自由辩论。双方各推选3位辩手进行辩论。

学生辩论:略

教师点评:其实,辩题对反方有利,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不应该彻底打倒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今天,我不讨论双方同学辩论的技巧。但是,通过辩论,我们要学会如何去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呢?比如说,新文化运动要彻底打倒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合理之处,它能够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什么是辩证的呢?就是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好的,也要看到坏的。比如说儒家思想或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地看,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叙述】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中国又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背景,其实有一部电影――陈道明演的《我的1919》拍的很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然后思考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电影给你有何感受?

视频:陈道明《我的1919》

【提问】

1.看了这段电影,你有何感受?

学生可能会讲到向顾维均学习,学习他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爱国精神。学生也可能对电影中顾维均说的一句话:“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联想到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总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呢?从历史当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出:国家贫弱常受欺凌,弱国无外交等,启示:中国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3.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主权受损,这是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借以说明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

【活动三】新闻发布会: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为五四运动写一篇报道。(阅读教材相

关内容,小组合作,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

学生活动:略

【小结】〇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觉醒”是什么含义?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小结,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归纳: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也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意义上觉醒。因此,过去很多的仁人志士不断的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主要因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于对制度层面的反思,也就是说想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行不通,因为民众的思想没有解放,没有先从民众的精神层面进行反思。而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在对精神层面的反思,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主和科学意识,工人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就是觉醒。

【情感升华】:〇探究历史,关注现实。学了今天这一课,同学们在思想上是否也有所觉醒呢?

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得出以下历史的反思:

1.新时代条件下要具有民主和科学意识。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3.祖国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发扬五四爱国精神。

……

【作业】试比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板书设计)

九、问题研讨与反思

在教学中应该突出主题──中华民族的觉醒。根据新课程强调以能力目标而非以知识目标为主导,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制定要优先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要求,本课时将突出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不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二点:第一,引导学生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所起的巨大作用。第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突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比较深刻,并且通过三个活动的形式进行探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但在课堂教学操作中感觉问题的设计较深,没有使全体学生得以“觉醒”。但总体上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能够突出重点,并使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得以提升。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 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2 年12 月7 日至11 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习近平借 用“根”与“魂”,旨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数千年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它不仅哺育了世代中华儿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这样的自信。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文化的优越感不断被击碎,有识之士开始看到我们的不足,由此“师夷”之风渐开,直到西学蔚然成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一度出现了用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试题 人民版

思想品德:第十课试题(人民版七年级上)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1.8万多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说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家 C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是一个文明古国 D中国是一个海岸线特别长,岛屿特别多的国家 2、据统计,我们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一千多万,致使一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要被新增人口消费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A我国人口增长非常迅速,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 B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我国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D我国人口的过多、过快增长,致使劳动就业负担越来越重 3、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144个国家中的排名情况是:土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7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2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76位……这些数字说明() ①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后列②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④我国的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的超级资源大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2020年8月21日,《上海证券报》报道:由于国内煤价高涨和电价控制,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电荒”加剧,根据中电联统计,目前至少有14个省实行临时拉闸限电,合计电力缺口可能达到3600万千瓦。这表明() A我国不重视发展电力事业,导致地方实行临时拉闸限电 B我国的电力资源严重贫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C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导致电力资源不足 D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5、来自我国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5亿吨,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缺口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这说明() A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院: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民族文化优秀传人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_卢鹏

第37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372011年第10期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o.10.201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项目:大香格里拉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研究(09SA039);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度课题: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YZWH0908)。 第一作者简介:卢鹏(1972-),男,四川罗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收稿日期:2011-08-2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 卢 鹏1,孙德朝 1,2 (1.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文化智慧之树”从“根”“茎”“叶”“花”四部分进行分层透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其“根”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依附性特征;“茎”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农耕文化对畜牧文化的浸润和畜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疾风骤雨是传播路径的主旋律;“叶”是与现代体育兼容并蓄发展“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理符号,茂盛程度代表着受“现代体育发展”影响的程度,叶脉纹路清晰可见;“花”是依附于诸多大型民族体育盛会、节日庆典、婚葬嫁娶和生产劳动之余的动态文化符号,其艳丽程度演绎着民族传统体育动态发展的文化历程。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智慧之树;文化功能主义;文化元素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1)10-0015-04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he Tree of Wisdom and Culture LU Peng 1,Sun De -zhao 2 (1.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2.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 610041)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proceeds layered perspective about "cultural wisdom tree"from four parts :"root""stem""leaf"and "flower".The "root"of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mes from a profou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dependence features."Stem"is lik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spreading "path",whose main theme is composed of the invasion of"the Agricultural Culture"on "the Animal culture"and the flurry of "the Animal culture"on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Leaves"are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symbol ,whose luxuriant degree represents their influenced degree by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with the leaf texture clearly visible."Flower",as a dynamic cultural symbol ,is attached to many large -scale traditional sports gatherings ,holiday celebrations ,marriages and funerals ,and other leisure time ,showing a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istor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ree of culture and wisdom ;culture functionalism ;cultural elements CLC number :G80-05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9154(2011)10-0015-04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我国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诠释,绕远(2009)从文化学视野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质、文化源流、文化多元功能、体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构想、少数民族 体育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述[1] 。王俊奇(2008)从民俗体育学构建上就中西方民俗文化进行 了宏观探讨 [2] 。王岗、王铁新(2005)在从文化视角就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3] ,(2007)从文化自 尊视域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4] 。 此外,刘少英(2003)站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价值进行了论述,并就有机融入旅游进行了宏观思考 [5] ;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 中,李蕾等(2004)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

简论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简论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不难发现,中华精神占一重要地位。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

最新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

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 在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所谓儒学,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自发展起来的关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博大庞杂的学术体系。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思想,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它在历史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1.3 强调和谐观念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1.4 倡导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1] [2] [] []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

义勇军进行曲导学案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导学案 单元主题:音乐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导教师:班级:组名:姓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1、田汉(1989-1968):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2、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 【预习检测】 一、不看书,填写下列信息。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生字注音。 血()肉魔爪()逮()捕嫉()恨压()迫振()奋人心豁()然开朗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推广及普及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1.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1] 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 文化、不同的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由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养生导引气功等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笔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形成的,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娱乐、健 身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2]1.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产生的体育项目,它是我国祖先经过漫长的历史而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体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地域性、大众性、历史性、民俗性、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宗教性、通融性、季节性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农业经济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极具东方特性的体育.在以和谐社会为普便价值取向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养生娱乐、强身健体等特点,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 1.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自身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缓慢.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同时,西方体育文化的引入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天人和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消闲娱乐的民俗游戏是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运行方式以及其民族心态塑造的西方体育,形成了资本主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也形成了西方人所特有的冒险、挑战、竞争、追求平等与成功的人格特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影响,学校体育从恢复一始就引进西方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领域得不到较好开展的原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向国际普及推广,成为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推广的方法及途径2.1文化的经济化是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动力 文化的经济化指的是文化进入产业及市场,在其中加入经济及商品要素,使文化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大众的消费潜力极大的推动了体育的发展,成就了体育事业的前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大众和市场.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长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深受群众喜爱.因为它的投入少、价值低,符合当今经济水平下大众的消费能力.因此,可以使一些具备市场开发条件项目进入市场.当今社会,如舞龙、舞狮等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推广及普及 王 菲1,田中玉2,王丰彩3 (1.华侨大学 厦门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华南女子学院,福建 福州; 3.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摘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及普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使全世界人民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推广;途径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8-0100-02 Vol.28No.8 Aug.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8期(下) 2012年8月1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与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具有无形或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指导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方式和表现形式。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萌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和伦理价值观念。 (一)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三)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源,也确有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面,需要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自身内在的信仰、思想、文化素养的追求,这是民族存亡的关键。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机遇和压力并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优秀的文化必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并能前瞻性地应对生存和发展问题。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应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责无旁贷地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并使之发扬广大,为人类文明史增添色彩。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它是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而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类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东方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悄然升起。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自远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which compose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55 minorities.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working,living and multiplying in the home lan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and they contributed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an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Among all the nations,they built a closely connec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so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a vast unified country. The long historic culture is a firm link to hold the national unity. 我们的先人历来把独立自主视为立国之本。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Our ancestors always regard the independence as the foundation underlying all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country.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ever suspended in the thousands historic progress. 今天,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们采取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政策。中国人民珍惜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也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来 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均创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课,我知道了国歌的真名叫《义勇军 进行曲》。 真正确立龙作为中国图腾地位的人,是闻一多。他在《伏羲考》一书中建立了今天广 为流传的说法,“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他的论证方式接近循环论证,使用材料也是任意拼接。 所谓“化合式图腾”,并没有相应的人类学理论作为支撑。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徐悲鸿和梁思成力荐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了,忽然有一个人说:“里面有一句歌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可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把这句歌词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身边还 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中国越先进,敌人就越嫉恨我们,你能说不危险吗?倒不如留下 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时间的检验,《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I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 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 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铺开历史画卷,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永远镌刻上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尽情挥洒五星耀眼璀璨的光芒,仿佛在向 全世界全宇宙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的, 这一天,对于一个受尽欺凌,饱经沧伤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啊!亿万华夏儿 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龙终于冲破荆棘冲向了世界上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区别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区别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涵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然而,自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的近代体育在我国逐渐传播成为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主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步退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舞台而流行于民间。而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在和平时期最能召唤起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最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消失,在采用相同的现代体育手段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已将民族体育项目发展成新的世界性体育项目,现代体育的发展已呈现多元化交融的全球化趋势,世界性和民族性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中华文化史孕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摇篮,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性格特征与审美情趣,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背景,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的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主要侧重在表演性和娱乐性上,同时更注重参与的过程。同时,我国许

多民族传统体育都与当地的民族节日、民族风情息息相关。如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以畜牧业为特定经济类型孕育出与之相关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如西北地区与大川荒漠等自然现象联系,孕育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刁羊,姑娘追等体育项目,展现出草原民族奔放,热情的特征。 现代体育则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和超越性。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中是人类潜能的激发和对人类极限的超越,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主张“公平竞争”,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和平,友好”的文化氛围。 纵观世界体育史,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最早,西方体育文化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在近代体育文化大规模传播和交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方各国由于缺乏契机,只能被动接受。 中国传统体育在经历了西方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的长期冲突和融合后,已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形成了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局面,开始将自己融入全球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使中国体育融入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世界体育舞台。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1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能力目标 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激发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 理解和感受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音乐带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刚才上我们欣赏了歌唱家宋祖英带来的《爱我中华》,思考一下你从歌曲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 生: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 师:咱们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 生:汉族。 师:咱们把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什么? 生:少数民族。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学习目标。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环节一:寻找我们的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达13.7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