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实训情境2

工作者通过与陈某的初次面谈以及接下来的几次面谈,全面细致的收集了案主的资料,工作者了解到案主虽然打工多年却未挣到钱,2005年时有一次出去3个月,只拿回来60元钱,从此后,案主就没有出去,而是选择在家务农,期间案主似乎还是诸事不顺,养猪养羊没有赚钱,养了奶牛由于08年9月毒奶粉事件亏了本,种田的收入寥寥无几。而他需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非常重。案主认为作为一个男人还需要依靠妻子的每月800元的工资支撑起一个家,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也感到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由于儿子上学,养奶牛,陈某借了1万多元钱的债,不

知道如何还清这笔债,而且儿子马上又要开学了,又要准备5000元的学费,目前还不知道向谁去借这笔钱,所以压力非常大。陈某还担心自己的儿子成绩,可能考不上大学,陈某有让儿子辍学后打工的想法,但遭到了家人,特别是儿子的反对,为此曾经爆发过冲突,尽管陈某还想出去打工,但是因为学历低,没有技术,所以也找不到合适的路子。这些都使陈某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觉得窝囊,因此时不时有轻生的念头。

案主的情绪不稳定,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很少与人来往。2008年时还生了严重的胃病,瘦得皮包骨头,他了几千元钱才把病看好。案主还有饮酒的习惯。

案主的父母都在,但与父母关系不好,特别是母亲,因为分家闹矛盾,案主与母亲10几年都没有说话,案主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与哥哥的关系比较好,但与弟弟也是因为分家闹矛盾15年没有说话。由于案主结婚时,岳父母反对过案主婚姻,所以案主跟岳父母的关系也不好。但是案主有一个同村的战友,俩人关系不错,经常能说些心里话。由于妻子在一所私人中学教书,一个月才能回来一趟,女儿跟着妻子,也是一月一回,儿子则是一周一回,所以事实上案主是孤身一个人生活。

案主曾竞选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职位,但是失败了,仅当选了村支委,有村民认为他连母亲的关系都搞不好,没有资格当选村干部。

案主有一次有条件申报乡里的困难补助,村里报上去了,但乡里认为案主是村干部,应该把机会让给群众,所以还是被刷下来了。

工作任务:

1.收集资料

2.资料分析

3.预估报告

学习内容:

情景2-1

小芳,今年25岁,三年前还是某大专的学生,夜间经常去酒吧打工,结识了做生意的孙某。小芳觉得孙某很潇洒大方,孙某对小芳也很关照,还经常给她打电话,周末约她出去玩,小芳在一次醉酒后失身于孙某。当时,小芳感到很痛苦和矛盾,觉得来两个人认识才一个月,对孙某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做了这样的事非常丢人,今后不知怎么办才好。但是,他又觉得孙某对她很好,孙某经常买东西给他,还发誓一定对她负责,并给她租了房子在校外居住,孙某也每周来一到两晚。小芳说,她起先并不知道这个男人已经成家并有10岁的孩子,在三年的同居中她曾经怀孕并人流三次。孙某没有陪她去过医院,当她发现孙某有妻子和孩子的事实后,曾和孙某哭闹过,孙某骗她会尽快离婚。可是一年过去了却不见丝毫动静,而其很少给小芳电话,总是推脱自己生意忙,没时间去看她、小芳曾冲到孙某的单位大吵过,也曾用自杀威胁过孙某,可是,情形越来越糟。现在,小芳无心工作,精神恍惚,每日以泪洗面,觉得自己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其,因为孙某的事父母也不能原谅她,害得她有家难回。以前的同学和朋友也都疏远了关系,加上孙某上周已跟她挑明自己不会离婚的,并说受不了小芳的脾气,坚决要和她分手。因此,三天前小芳留下遗书跳江自尽,后被人救上岸并送入S医院,医院社工小刘与小芳进行了两次谈话,稳定了小芳的情绪,大致了解了上述情况,并准备在进一步调查分析的基础

上,进行预估和介入。

学生操作:如何对小芳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预估?

预估概述:

(一)预估定义

所谓“预估”,即是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换句话说,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二)预估的目的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与服务对象及其问题有关的资料主要包括:

(1)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

(2)与服务对象生活有关的重要系统的资料

(3)问题因何发生、存在了多久、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所谓主观因素,是指服务以象对问题的个人感受。识别问题的主观因素即是要认识服务对象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的,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问题对他的意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理解,它们对服务对象现在的社会—心理有什么影响。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预估的目的在于得到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深入认识,识别那些造成服务对歇脚问题的原因和使问题延续的因素,让社会工作者能够由表及里地探查问题。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预估的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和他的问题之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工作者要找出服务对象系统内外的资源,将着眼点放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上,并运用这些资源去帮助他们。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进行预估的目的是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和介入途径去帮助服务对象。

(三)预估的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服务对象的人格特征、能力、优势和弱点。

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互动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从中找出有利于不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因素。

(四)预估的特点

1、持续性

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和有焦点的过程,要根据改变过程的进度不断进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工作的步调与目标,因此说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

预估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同参与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成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为只有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及自己的处境。在参与预估过程中,服务对象会对自己和问题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预估才准确。

3、行动取向

预估不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更是为了决定采取什么行动来消除问题,是行动倾向的。

4、有可识别的步骤

预估是一个科学的行动过程,是有计划、有步骤的。预估的逻辑起点是从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开始,通过将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勾画出问题的性质与状态,最后得出预估报告,这个过程是系统有序、可以重复的。

5、渗透了专业判断

预估是一个涵盖了知识运用、专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但是专业判断不等于先入为主,要以事袄资料为依据。同时,预估也是一个分析与行动并重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判断帮助服务对象。

6、有局限

任何预估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此,在助人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先前所做的判断,为服务对象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服务。

(五)预估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长处和弱点。预估要准确反映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介入工作有的放矢,为特定的服务对象着想。

2、合作原则

服务对象的参与能使对问题的预估更全面、更准确,所以预估需要服务对象一同参与,来决定探索问题的领域和探索的方式。

3、避免片面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社会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防止资料的片面性,保证资料的可信性。

4、避免简单归因

社会工作者在预估时要尽量全面,避免对问题做简单归因,这样才能使预估为科学的介入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

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预估也要采用“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使社会作者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发掘其长处,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

其需要的资源。

(六)预估的主要方法

预估的方法很多,包括上面介绍的各种方法。而社会历史报告、家庭图、社会生态图和社会网络表等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是进行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一、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社会历史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资料及工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思考和预估。社会历史报告包含的资料有:

1、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

2、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

3、服务对象现在的能力和限制。

二、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家庭结构图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家庭结构图可以直观地提供有关家庭历史、婚姻、伤病等重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状况等重要信息,帮助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模式,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家庭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等。家庭结构图的内容与功能是:

1、表达家庭的历史;

2、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摘要式信息;

3、包含家庭几个不同世代的关系资料;提供工作者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资料。

使用家庭结构图做预测时,需要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同为家庭结构图加上图示和不同的符号。

三、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的观点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社会功能”,强调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工作者实务过程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专业工作者把着眼点置于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互动,即关注的是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世界的衔接。要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能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生态系统图就是为了协助社会工作者达致此目标,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实务方法和工具。

2.生态系统图的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资源的相关信息。

生态系统图能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满足需要和

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向。

3.生态系统图的绘制方法。见孟键的社会生态系统图.doc

四、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评估和测量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和规模,并从服务对象主观经验的角度将其获得的支持的性质和数量呈现出来。

1、社会网络的种类

社会网络在社会工作实务范畴里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而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正面互动;而所谓社会网络是由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组成的;正式的社会系统包括社工、医生、律师、传道人和其它专业的助人者,而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

“社会网络”可以有正反两种描述方法,严格来说,“社会网络”是中性的,即是说“社会网络”被视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工作者准确地理解人们是因何、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或通过资源的施予和接受而互相作用和影响的。

2.社会网络评估表

一般来说,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包括:家庭和家庭成员,家庭及其亲属、朋友、邻里、以及正式的社会组织,如工作单位、学校、自助团体的成员和其它正式的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者一般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任务一、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成为预估的第一步工作。

1、个人资料的收集。

个人资料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个人的主观经验: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间、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3)解决问题的动机:服务对象是否有不适感;服务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希望等。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等。

2、环境资料的收集

(1)家庭状况。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家庭规则;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家庭关系、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发挥;物理环境、及其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的

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3、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预估所需资料的方法很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了解对服务对象和他们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询问

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基本工具,经过面对面的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询问有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也有向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当以直接询问方法不能得到相关资料时,还可以使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进行间接探询时可以使用口头询问的方法,也可以书面进行。

询问的方式主要有:会谈(个人或小组)、角色扮演、问卷等。

②咨询

为作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它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它专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

③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对象或系统之外,观察对象不受观察者的影响,相对来说,这样收集的资料比较“客观”。但由于观察者是局外人,因而也会限制对观察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自己本身也是观察系统的一份子,这种特点使得观察者能够融入所观察的现象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参与观察中不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到所观察的现象。

④家访

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⑤利用已有资料

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

学生操作:针对情景2-1,谈谈你针对小芳的资料收集计划

任务二、资料分析

(一)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事件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

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型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

(二)资料记录

社会工作者对收集的资料要及时记录和整理,记录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整理和反思自己所做个案的思路并更好地计划下次面谈。如果社会工作者工作量较大,每个个案的记录还有助于其在下次见面前进行温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规范的记录对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品质也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全面反思和案主的工作过程,便于机构的督导和同事进行咨询和帮助,在机构的行政管理、评估、培训及科研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社会工作者记录、保存和管理资料的方式有书面文字记录、计算机保存和录音记录等方式。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书面文字记录便于社会工作者随时翻阅,较少受到设备的限制;计算机保存则易于修改,方便远距离的交流;录音记录则信息全面,不容易受记录社会工作者的主观影响,能够真实呈现面谈的情景。

书面记录又可以分为过程记录、摘要记录和问题取向记录。

1.过程记录是对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在面谈中进行的互动和沟通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的一种方式。它真实、生动、全面、详细地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在面谈过程中进行的互动和沟通。因为过程记录反映了面谈的全貌,所以阅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案主面谈时的表现,也可以清晰地了解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使用的方法和成效。

过程记录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谈对象的姓名

(2)面谈的日期、持续时间和地点

(3)本次面谈的目标

(4)面谈过程的记录(一般以对话形式记录)

(5)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分析

(6)社会工作者对下次服务的建议

(7)督导意见

(8)社会工作者签字、日期

例:

面谈记录片断

注解

社工:早上好!李阿婆,今天觉得怎么样?案主来这家养老院才第二天,

我很担心她不能适应这儿的

生活。

案主:不太好,我的脚很疼,我真的很想家。当她抱怨的时候,我真的很紧

张,我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社工:我知道,李阿婆,这对你来说确实很难,我尽力表达自己的同理心,让

她知道我很关心她。

离开了你住了那么久的老房子来到这儿。

案主:我不能回家吗?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社工:你知道我们尽力想让你留在家里,可是我想提醒案主一些事实。

你最近瘦了10斤,而且3次在家里摔

倒了,我们真的很担心。

案主:哦,我是摔了,但是我保证这种事情不

会再发生了,请让我回家吧,我不愿意住

在这儿!

社工:我希望我没有说错,你也知道你目前的

状况已经不再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案主:哎,真作孽,我的儿子,他也不管我这个她正在表达她的愤怒。

孤老婆子。

社工:你知道我很在乎你啊,阿婆,我可不愿听我认为这儿也有一些她会感兴

趣的东西,我将尽力让她开始

喜欢这儿。

到你不开心。你现在有没有空,我们出去

散散步好吗?园子里的月季花开得真漂

亮,知道你特别喜欢花,对吗?

案主:好吧,姑娘,前些年我还种过好多花呢……

2.概要记录

概要记录通常是机构保存案主资料的一种方式,它根据机构的要求,按某些标题来组织、归纳面谈收集的资料,是比过程记录更简练、更注重于分析的记录方式。从时间上讲,往往不是一次面谈的记录,而是持续了一段是时间后对社会工作介入过程进行的阶段性总结。一般包括诊断记录、定期记录、转案记录和结案记录。

(1)诊断记录:它是在接案、收集资料和预估的基础之上,对案主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诊断,进一步确定服务计划。诊断记录的内容包括案主基本信息、概要描述、案主呈现的问题、案主个人生活史、家庭状况、社会工作者分析、服务计划等。

(2)定期记录:它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反思或评估服务的状况,定期记录案主的概况、问题改变的程度、下阶段服务的目标和计划等。

(3)转案记录:是在案主需要转案时,社工对案主概况和已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没有完成及为什么要转案等情况进行概要说明,目的在于两个机构的工作能顺利地衔接。

(4)结案记录:是在服务结束时对整个服务过程用检讨的方式来审视服务内容和方法,看看曾对案主采取了哪些措施,案主有什么变化,以及结案理由。

案例:

3.问题取向记录

问题取向记录主要以罗列一系列问题为开端,并注明这些问题是何时确认的,什么时候开始存在。对罗列的每个问题要有简短的评估,并采用一定的格式(SOAP),S代表主观资料,即案主对问题的看法;O代表客观资料,可以是专业工作者直接观察所得,也可以是测试、临床检查、书面或口头的证明等材料;A代表预估,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对主客观材料的分析而做出的预估;P代表计划,对这些问题拟马上采取的措施。

案例:

小章,18岁,主要问题是辍学两年,一直在家闲逛,没有找到固定工作。社会工作者跟他面谈后的记录如下:

S-小章说他10岁时父亲离家出走,至今不见音讯,母亲已下岗在家,而且经常生病,家里经济十分困难。自己功课一直很吃力,读高职觉得没意思,家里也负

担不起,所以两年前就退学了。曾经打过一些零工,但都做不了多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呆在家里。

O-小章的母亲下岗后,曾拿到4万多元补偿金。但因为生病和孩子上学,这些钱很快都用完了。现在母亲在做钟点工,每月也只有400多元钱,小章妈妈的躺体很弱,在跟社会工作者交谈时也断断续续,谈到自己的婚姻十分伤感,对儿子也很歉疚。而小章看上去个子瘦小,也很内向,对屡屡找工作受挫很沮丧。

A-小章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母亲的临时性的钟点工也很难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小章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和能力,寻找工作有较大困难,且母子俩情绪都很低落,担心生活难以为继。

P-协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与小章探讨参加街道免费技能培训班的可能性,鼓励其报名,并定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小章的母亲讨论如何帮助儿子自强自立的方法。

任务三、预估并撰写预估报告

案主需求和问题的界定:

(1)案主最初的需要和关注内容

(2)案主对自己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看法

(3)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4)问题行为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5)问题产生的后果

(6)案主应对问题的方法

(7)其他相关问题的存在

4.案主个人系统的分析

(1)生理方面

①身体特征

②健康状况

(2)认知方面

①智力②判断力③现实感④认知弹性⑤价值观⑥错误信念⑦自我概念

(3)情绪和情感方面

(4)行为方面

(5)动机方面

(6)案主的长处

5.环境因素分析

(1)家庭

(2)社会支持系统

思考题:

1.什么是预估

2.试述预估的重要性及特点

3.预估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4.预估的方法有哪些?

5.怎么收集案主资料?

6.怎么对案主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7.如何撰写预估报告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12月2.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

3.顾东辉,社会工作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

4.Cournoyer,万育维译,这《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5.Hepworth,D.H,Rooney,张宏哲译,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8—11 章)第八章儿童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方法和特殊实务方法,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一般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领域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儿童的教育和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是全体儿童;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以处于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为对象。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一般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教育服务、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儿童养育服务、儿童娱乐活动服务、儿童立法服务、儿童权益保护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幸儿童的救助工作、残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内涵是指系统地使用理论模式建立一个人际过程,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游戏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功能,协助案主预防或解决心理上的困难,并使之获得适当的成长与发展。治疗师行为的治疗性元素游戏治疗强调治疗师必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同理、真诚、一致、温暖的条件。治疗关系或治疗情境的建立从接案过程就已经开始,且持续到最后一次治疗阶段。游戏治疗的常用技巧绘画工作、沙戏治疗、玩偶、娃娃屋、迷你法庭、相互说故事技巧、黏土的使用等。儿童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领域:儿童虐待、家庭寄养儿童虐待世界卫生组织把虐待儿童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际上将儿童虐待一般分为四个主要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儿童虐待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于儿童虐待的处理和干预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降低虐待的再度发生,并且缓解和消除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程序主要针对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干预针对施暴者和受虐儿童,家庭层面的干预则是调整父母的行为和改变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种办法则是儿童保护机构的强行介入。儿童虐待的预防工作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儿童不受伤害的生活是儿童应有的权利,相信防患于未然总要比事件发生后再处理补救要容易些。主要包括:个体和家庭的预防、社区层面的预防、社会层面的预防。家庭寄养寄养服务是一项儿童福利服务,家庭寄养服务是寄养服务中的一种安置方2 式。家庭寄养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寄养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及社会性的儿童福利工作;第二,家庭寄养服务是有计划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安置前和寄养中的服务,寄养家庭是这个制度的

矫正社会工作-(教案)

第十三章 矫治社会工作 §13.1 什么是矫治社会工作 矫治:从医学用语衍生成的司法词汇。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帮助犯罪者或违法人员进行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及重新建立。 1. 含义: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治体系中。它是由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运用专业理论 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治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犯罪者和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 目标是致力于帮助他们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即重新社会化) 2. 产生的基础: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现代刑罚思想 ◆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 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人在社会中。它包括两层含义: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新的环境可以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因此,(1)我们不能把犯罪仅仅归罪于罪犯的道德败坏或堕落,而应当看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2)环境的作用。只要采取正当的矫正手法,给予对象自新的机会,那么,他们一定可以重新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重新融入社会。 ◆ 现代刑罚思想(从非人道的、惩罚个体的惩罚、威吓、报复到人道的改造、重 新社会化) 福柯《规训与惩罚》: 惩罚技术的演变: 【1】: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惩罚中肉体痛苦的消失(如现代死刑的执行) 【2】:这种惩罚方式,其野蛮程度不亚于犯罪本身,使刽子手变得像罪犯,法官变成了谋杀犯 惩罚肉体 惩罚灵魂,改造思想【3】 公开表演 惩罚(仪式)【2】 隐蔽性惩罚 【1】

医务社会工作教案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安排 课时:3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小组工作课程基本内容,及整学期课程安排、考评机制等。进行班级分组和小组展示,为以后课堂讨论做基础。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工作技巧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将介绍主要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医务社会工作各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重点侧重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及服务进程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概念、功能、服务对象等; 2)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3)了解当前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4)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过程及主要步骤; 5)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内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6)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当前的实践情况; 三、学习模式 1)讲课-老师会于每一课堂中点出各个学习重点,并提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留心的地方。 2)个案研习-老师会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分享给学生,讲解及分享案例中工作手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个人与小组习作-老师会选定与课程相关的题目进行学习,要求同学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相关功课或研究。 4)个人/小组咨询-学生如有需要,可以邮件或电话方法与老师联络,预约直接交流的时间,询问有关课程学习和作业的事宜。

四、课程内容 课堂表现(20%)-课堂中参与课堂讨论及分享的情况。 报告 (80%)-5个同学一组,共同制作简报及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已包含参考书目和批注等字数) 的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计划书。 六、参考书目 1)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3)季庆英:《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 4)王思斌:《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 七、班级分组及团队展示 1.5人一组,设计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小组契约、队形; 2.进行团队展示。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437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至第七节【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 1.选择问题阶段 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其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研究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好坏优劣。 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选取研究主题 选取研究主题是指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与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2)形成研究问题 形成研究问题是指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最初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将其转化为既有价值又有新意,同时还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即是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1)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

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2)工具准备主要是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的准备。还包括对社会研究中各种信息的来源——研究对象的选取。 3.研究实施阶段 (1)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2)实施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①研究者往往要深入实地,要接触被研究者; ②研究者要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 ③研究者要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地、集中地、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研究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的方法,再到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成果的质量,都要在研究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王平(化名),男性,198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待业。沉溺于网络游戏,泡吧。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时常在外地承包工程,在家时间不多,对案主较溺爱。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在外跳舞、搓麻将。案主的父母感情不太和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观念不一致。 案主生活经历:案主在读小学四年级时,随其父母从外地迁往上海,居住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某小区,转学到徐汇区某小学。在外地读小学时成绩较好,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诱惑增多,家境富裕,使其放学之余,常与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初中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时,被分在差班。这时的王平更无心读书,时不时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休息日更是整天泡吧。而且,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哥们”,为讲“哥们义气”还打过群架。好不容易读完初三,由于成绩差而未考上高中,其母认为职校、技校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不愿让其继续读书。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不时和一帮“哥们”出去蹦迪、泡吧、下馆子。2002年5月与一位才十四岁的女孩在舞厅认识,后来发生了性关系,女方家长知道后以强奸罪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时未满18岁,后经调解、协商,案主家赔了女方一笔钱,女方撤诉才平息此事。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社会工作概念教案资料

社会工作概念

名解 1.社会工作:一种以助人为宗旨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 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2.社会个案工作: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 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服务,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和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去福利。 它与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列,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服务方法之一。 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 事社会服务的人员。 4.社会团体工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感到有整体意识,且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 相影响;有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 5.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以预防和 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和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6.社会行政:广义的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工作 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7.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 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选择 1.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权利和选择等)、助 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对象? ?基本对象:由于生理、心理或个人无法抵御社会、自然原因而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群 体。 ?从个人都社区 ?扩大的对象:社会全体成员 3.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 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第二节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 2.应用范围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例如,服务对象行为、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指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中华考试论坛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2)进入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过程。(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方法: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目标行为比较难以清楚界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共同协商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所没有的、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行为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他们的改变情况。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这是一种评估介入影响的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叠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资源。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测量比较粗糙,有进服务对象会倾向于对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评估有可能不准确。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30020 (二)课程英文名称:Family social work (三)开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与管理 (四)课程性质: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本课程主要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内容、理论与方法。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诸多理论来解决家庭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全面研究和介绍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范围、分类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当前我国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系统掌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重点。 (五)教学目的首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如: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变迁以及与此有关的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治疗法等基本范畴。其次,掌握家庭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家庭社会学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婚姻、家庭问题。再次,能够运用婚姻与家庭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类婚姻、家庭现象,如:家庭

关系、家庭管理、家庭危机等,并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给出辅导的一般性建议。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主要了解婚姻的涵义、形式、及锁具有的社会意义,家庭的概述和家庭的变迁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第二部分为中篇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部分,主要描述了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技能深入家庭,就儿童、青少年保护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相对的危机处理和辅导特殊家庭。本课程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思考与解决家庭个案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婚姻概述22第二章家庭概述44第三章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66第四章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22第五章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与内容66第六章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66第七章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66第八章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下)66第九章家庭过程88第章家庭关系及其调适44第一章家庭危机及其应付88第二章特殊家庭及其辅导66第三章婚姻家庭法66总复习22合计7272 (八)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张天民编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80 目录 前言 (2088) 一、课程性质 (2088) 二、课程目的 (2088) 三、课程简介 (2088) 四、教学时数 (2088) 五、教学方式 (208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2088) 七、教材 (2089)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2090)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2090) 一、社会工作内涵 (2090)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2090)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2090)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091) 一、社会救助 (2091) 二、社会福利 (2091) 三、社会保障 (2091) 四、社会服务 (209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2092) 一、社会工作主体 (2092) 二、社会工作客体 (2092)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2092)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2093) 复习与思考题 (2093) 拓展阅读书目 (2093)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094) 第一节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2094)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094)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094)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2094)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2094)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2094)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2094)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2094)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2094)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094)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2094)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2094)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2094)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2095)

个案社会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个案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与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一起同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的互动,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观、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与工作技巧;第二部分介绍当今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实施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既注重了体系的完整性,也兼顾了实用性。第二部分对实施模式的深入介绍,有助于学习者对个案工作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认识。 【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个案工作方法,包括特点、程序、价值、知识与技巧等; 2、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3、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实务打好基础; 4、能把个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能动。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本课程的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从事实际个案的分析 【课程考试】考核由课后作业、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构成,其中期末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制作并上交一份完整个案。课后作业和平时考查共占30分,期末考试及个案制作共占70分。 第一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与思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与专业特性 教学难点:个案社会工作与其它助人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莫利、霍利斯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2、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 1、案主问题的类型

社会工作实务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冈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什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胚口标及先后次序 ▲决定介入的策略 ▲撰写预估摘要 对服务对蒙自身系统的预估 对胜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 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三.计划 1制训计划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尊重服务对象意愿 (3)详细而具体 (4)计划与工作的目的、宗旨相符 2制订计划方法 (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 (4)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5)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6)目标要具有具体、可测、可操作性 3 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礼区介入、网络构建、政策倡导 4 介入系统:个人、家庭、小组、社区及宏观社会系统 5 介入行动:危机干预 资源整合 经济援助 安置服务 四.介入 1介人类型 直接介入、问接介入、综合介入 2介入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2)个别化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5)瞄准服务目标 (6)考虑经济效益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培养学生结合自身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青少年的特点,并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实务工作。。 (二)掌握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本章的重点是儿童与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以及青少年福利内容和过程的基本知识。 (二)本章的难点主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界定、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节青少年的定义 [学生讨论]:青少年是什么?范围?定义?年龄? [教师分析]: (1)告知本次课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 主要内容:青少年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向性。 学习目的: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将来在实务过程中可以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该群体服务。 (2)引入本次课任务,并提出要求 任务:掌握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点。 1、生理特征:人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高峰期。第一次成长发育高峰期是在胎儿期至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则是在青春发育期,大约从12到14岁开始,17到19岁结束。主要表现在性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多,第二性征出现并发育,男性体格高大,肌肉发达,体表常有多而密的汗毛,长胡须,喉头突出,嗓音低沉等等。在女性则表现为:骨盆宽大,乳腺发达,由于皮下脂肪多而显得体态丰满,嗓音细润等等。(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列举一至二件自己的青春期生理发生变化后印象深刻的事。) 2、心理特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包括青春期和青年期。青春期心理冲突主要是自我认同和角色的混乱,而青年期则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其主要发展的结果是忠贞和爱。比如我们在青春期时总会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很多事都喜欢自己拿主意,不喜欢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束缚,但其实自己的能力又很有限,很多事其实单凭自己都解决不了,于是总是处在挣扎和妥协

社会工作概论新教学大纲2011年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共56学时) 本课程总体设计: 使用教材: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资料: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叶楚生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台湾同泰印刷局,1986年。 3.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 4.卢谋华: 《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 5.胡文龙、林香生:《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1994年。 本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社会工作概论》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发展。通过《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价值观以及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难点: 1.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 2.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本课程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56)

专题一社会工作专业认知与专业精神培养 一、社会工作专业认知 二、社会工作专业精神培养 专题二社会工作概述 第五次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社会工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不但学习社会工作的定义,我们还分析了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定义,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关系。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定义 1.定义 社会工作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以后逐渐扩散到后发达国家。在我国,“社会工作”一词是从英语“Social Work”直译过来的。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助人专业,它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各国不同的社会生活体系中,并成为特定社会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制约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由此导致了社会工作定义的歧义性。联合国1947年调查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情况时,33个国家提交了33个不同的社会工作定义。这些定义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以下三类: 少数国家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是社会中的少数富人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的信仰,或出于个人的同情心而自发进行的一种济贫助弱的活动。这一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工作发展初期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部分国家强调社会工作是政府或私人社团参与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导致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老年人、身心残疾、孤儿、精神病患等。社会工作同时也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失业和贫困的预防工作等。 部分国家侧重于从专业服务的角度定义社会工作,他们认为,社会工作由政府或私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21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实务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问题和具体的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青少年需要,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青少年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理解青少年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教学内容】 生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生理学相关理论;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含义、程序、模式、技巧;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程序、模式和技巧。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的概括。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和表现;了解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上) 【教学内容】 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就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青少年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婚恋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方案详解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2016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刘芬老师编)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代码:0131zy 01 课程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职能和特征,分析西方社会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工作历史演进,结合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工作尤其是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需求,能解决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获得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和促进社会进步。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学习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作大致介绍,推荐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杂志及学习参考网址。 2.主要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课程简介 (2)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3)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 (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 (6)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课程推荐学习网址 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 (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涵义,明确社会工作的分类,厘清并掌握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认识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把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熟稔社会工作的特性和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现实意义。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会工作的涵义及其分类 (2)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3)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 (4)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5)社会工作的功能 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 (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工作概论》,李增禄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3)《社会工作概要》,廖荣利著,台湾三民书局。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工作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生成土壤,把握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与发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和社会工作模式的变化有系统的认识,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主要教学内容 (1)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2)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3)社会工作在中国

社会工作概论1-3章教案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思想背景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 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 (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6)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意义: 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的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救济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职业化)。 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第五,该法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今天个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1)汉堡制 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后来各国救济制度与方法影响较大。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教案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治疗工作概述 一、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定义: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这里的治疗性指的是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由社工实施服务和帮助。 (二)主要内容: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为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及安置服务;为不良青少年提供心理情绪辅导、行为纠正服务;为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提供矫正服务。 (三)主要服务对象: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孤儿、流动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儿童、犯罪或过失青少年、偏差青少年儿童以及被情绪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儿童等。 二、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 (一)服务性与非赢利性 秉承了社会工作为社会整体和社会成员服务的功能以及助人的原则,用在这种类型的儿童青少年服务中,既要最大程度、想尽一切办法地发掘他们自身潜在的能量去适应社会生活,又不把服务商业化,将赢利做为服务目的。 (二)发展性 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虽以治疗行为为主,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三)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这点还是针对工作者的技术来说的。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问题需求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变、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尽量提高服务实际效果。这其实是要求同学们平时可以多给自己积累一些知识,即使不做社工,也可以作为自身的一种知识储备。 (四)遵守平等化、尊重案主、案主自决、保密等工作原则。 这些原则是必须的,接纳、个别化、非评判等原则是必须的,作为这个专业的每一个成员,骨子里就要具备这些东西,这叫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比如我们同样开展团队工作,你们会发现经管等专业的手法会比我们专业犀利,我们会顾及很多东西,我个人觉得更具备人文关怀。 第二节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家庭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失灵,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这种处境中的儿童,就必须对家庭功能进行了解。 一、定义 家庭功能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学术界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