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国画和书法包含着中国悠久的文化,现在都可以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但二者之间仍是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皆是我国文化文明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互相辅助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本文試图以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为基点,对书法和中国画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标签:国画;书法;联系

一、国画和书法的起源

说起国画和书法的起源,各有不同,但两者在时间的迁移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发展。“国画”一词,最早应该追溯到汉朝,汉朝时人们认为中国的位置是在世界的中间的,所以称之为“中国”,因此汉朝时起将中国的画称之为“国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后演变成金文、篆体、隶书、楷书等,差不多楷书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行书。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说起书法和国画的起源,不得不承认唐代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密切微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莫大的联系。中国汉字是图画、符号演变而来的,随着文化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字也随之发展,久而久之随着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慢慢地文字不再仅限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形成了书法文化。

二、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画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为国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来源根基。书与画在当初本就无歧义,本就是用作记录的符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是最早“书画同源”的说法,也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认可和传扬。国画和书法都源于一处,都源于最古老的文明,是我国艺术文化上的瑰宝。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还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创了书画的发展先河。故而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几种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一)材料工具相同

国画和书法的表现都采取同样的工具,传统的笔墨纸砚作为书法和国画的主要工具,相同的工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有相通性。毛笔的质感不同于其他材质的笔,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韵味。配以宣纸的晕染,更显生趣。书法是通过笔墨表现汉字符号,国画是通过笔墨表现图形景象,虽表现内容不同,却运用共同的工具和相通的笔法,在构图留白考虑时也都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内涵修养,品行气息。

(二)用笔用墨相通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

画更为强烈。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从中国书画艺术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外观或是深层的含义,都是典型的姊妹艺术。从甲骨文向上看,越来越多的符号既可以称其为图案,亦可以称其为文字,汉字中的象形字及绝大部分会意字,就是直接来自于简化的图案。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离不开线条,特别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从象形的图画逐渐发展到线条符号,然后又发展到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就是说,表形的文字在前,成熟的文字在后。中国的象形文字,是用线条或笔画勾画出来的,如果按照“艺术”的定义,它的主要价值作用在于供人们观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因此象形字并不是艺术,但象形字却是艺术的源头,是文字演变的基础,所以象形文字是绘画也是文字又是书法。 一、绘画源于线条 中国画一直注重线条的性能和使用,强调用线造型,用线界定物体的轮廓,反映出对象本身所具有的质感、运动感等。石涛说:“一画(线)之法而立,万物著矣。”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方法,它的主要特点:一是线条自身所具有的情感、美感及节奏感。线条的曲直、疏密、浓淡、强弱等的变化,可以让受众视觉感受上产生变化,激发欣赏者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象形态美的联想;二是线条具有书写性。古往今来,画家们就是利用书写线条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运用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说,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是各种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的灵魂,其功能和作用毋庸置疑。 中国绘画艺术早在它的萌芽时期,人们就以线条简明地勾勒出物体的形状,如树木、山水、人兽等等。战国时期的一些帛画,就是用线条绘制的。所有后来的一代代画家名师都以线条的组合变化,甚至延伸和拓展,建构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中国绘画艺术。顾恺之根据所画对象的不同特点,使用线条的方法也不同,形成了他特有的画面生动多变,且沉稳细腻的画风。《画史清载》评述:“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者。”这可以说是深刻准确的评价,顾恺之开创了利用线条绘画的先河,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道子是唐代大画家,他的画线纹激壮,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绘画风格独特。吴道子创造了山水“疏体”,从此,山水画作为一个画种,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后人认为他是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吴道子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裴旻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激发用笔激情。他创作的人物绘画,线条遒劲,刚韧圆转,流畅委婉,具有天衣飞扬的效果。 《八十七神仙图卷》是吴道子的代表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他高超的绘画技巧。神将狰狞威猛,仙女阿娜多姿,他们拿着旗幡、香花、乐器、瓶炉等不同仪仗器,但是通过高低疏密的安排,顾盼呼应,有条理,有节奏感。深褐色绢面上画家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神仙。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品显示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加上那在风中飘动的旌旗、裙裾、飘带、花枝,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的效果。吴道子对绘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他一改以往那种缺乏生动气息的均匀线条,把书法中用笔的技巧,运用于绘画线条的勾画上,形成一种清新自然而富于动感的新线条。他的笔法与线描,不仅垂范于后世,而且在当时就对中国画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位于西北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也用上了他的“兰叶描”。杜甫对吴道子的画赞叹道:“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扬。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武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旗尽发扬。”吴道子绘画作品,蕴含着生命与灵性,触及人的灵魂,震撼人的心魄,为后代世人所 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王 爽 (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 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书法;绘画;线条中图分类号:J292.1;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04-02 204--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说过: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那么,何谓笔法呢?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书法与国画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入书法与国画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在书法与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笔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

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关于中国书法的一点感想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示形式,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融入了炎黄子孙的生活中。印象中我最早接触到书法的时候,是我小时候看我外公在家里写毛笔字。外公从十八岁的时候开始教书,毛笔字一直是他的特长,常常会有人拿上几张红纸,请外公写上一副对联或者几个大字。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表姐也从小时候开始练书法。暑假去外公家玩,表姐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我也会学她拿一本字帖,用一只毛笔沾点墨汁在上面照着描红乱画一通。虽然我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字帖粗糙的黄黄的纸张也一点都不吸引我,但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书法在生活中也是挺常见的。岁数大点的人,喜欢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龙飞凤舞的毛笔字,给他们一丝心灵的寄托。在大厅大堂这些地方,中国人也往往喜欢挂上一副“厚德载物”以示家风端正。过年的时候,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见得多了,反而忘了这福字也是一个正正经经的毛笔字,忽略了福字的造型稳重、均齐、端庄及其蕴含的书法韵味。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1206058.html,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胡定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的辉煌,当它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头走向现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文章对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做相关讨论,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国画书法;现代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4.1;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4-01 一、前言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做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早已渊远流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它们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所以使之矗立于世界之林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处处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于以绘画特别的基础,当中蕴含的绘意修养对于书法也十分重要。书法水平的高低通常也可以在笔墨的文化含量方面反应出来。而反过来说,好的书法又得益于绘画当中美的意念的助力。 二、中国早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同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拘于形似,而是更注重和强调神似。通常以毛笔、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自由而大胆地构建了独特的思维想象力,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这种巧妙的手段与高深的技巧,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时而传神,时而行云流水,两者的精髓来自于一种意境的体现,几千年来被人们视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意境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描述一直也不能很具体,笼统的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当中的文化元素对现代的设计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都追随以意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传统文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为处于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成果和欣喜的结果,这些现代艺术品无不具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和特色。 三、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1.绘画与书法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生活可谓物欲横流。在利欲熏心的情形面前,人们极为迫切地在探索一种宁静的、淡雅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使自己沉静下来。因此,绘画和书法这种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成为众人的首选,使人们感受到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起到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主讲:本院专任教授、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梅墨生我想先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艺术,仅限于中国书画,仅限于发展中的中国书画,它的下线基本截止到现代的已故的中国书画家。现在的中国书画名家多如牛毛,我无力去研究,也无兴趣去研究,不在我的事业之内,那我就不谈了。我谈已故的,他们已经做作为古代,成为历史了,那这个时候我们更明智,更客观,但也许我偶然会谈到某位现在的先生,但这不是我要说的,作为古代的中国书画部分,非我研究的重点,也不放在我的重点之中。 我再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我的出发点是:我不知道我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专家,我只知道我就是我,一个热爱中国书画艺术的人,我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从我的知识积累,从我的一点艺术体验,从我的一点理论兴趣,综合的打造成了我的一点观念,仅此而已。所以呢,我的观点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我很注重在别人能说服我之前,我一般不改变自己的原态。所以我有一点蔑视权威的性质,但我并不是一种反判的人,这是一点。我认同主旋律,认同正统思想,但是我不简单的认同;我赞同人类的自由精神,但是不因为这个而设席例外。再回到我所谓的方法,我是没方法的方法,先凭我的直觉,由于我的知识积累,有了一些我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我是一个庸学无根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愿意指教的,我们找各种方式交流。 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他究竟魅力何在?他在今天究竟还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传统的中国书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神气、就在于他的意境、就在于他的气语、就在于他的笔墨。这里边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基奠,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他们看世界的所有方法、态度,至于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中国人的活法,都在这个里面。比如说,"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或"十日画一树"都是中国文明的家业所造成的,它要有闲,不像现在人类这样匆忙。这里手机响,那里坐机响,都在赶场一样。若干年前,我受一个出版社邀请写一个系列的小说《闲话中国人》,我写的这篇中国人比较悠闲,我在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中国人都在忙,忙活儿,忙于生活,中国人已经被经济这个杠杆抬起来了。现代人类,都已经没有闲了,无暇去欣赏大自然,欣赏存在的那个伟大神妙的自然。"所在在北大的会上我说,在这个科学主义时尚的时代,艺术与艺术家,诗人已被冷落在街边。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何在?我今天上午跟北京的一位忘年交的老陈先生,还另约了一位中年人,去中华世纪坛看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展。一起拜访了林散之,去朝拜了林散之,这是林散之的那一点魅力,如果他没这个魅力,到中华世纪坛要开一个小时十分钟的车,我绝对不去的。我们三个分手的时候在展厅里交流了一点体会的事,老先生说:"还是不太过瘾。"中年的这位先生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有几张好,陈先生你觉得有几张还有印象吗?"陈先生说:"嗯,就有两三张吧。"我不禁涌上一股悲凉,林散之先生活了92岁,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从诗一生,从师于黄宾鸿先生,还有张立安先生,但是最后竟让我们这三个人物说了大概有三四张不错吧。陈先生在路上说,咱们得掌嘴三下,我说没关系,朝林先生的照片鞠三个躬吧,这是什么魅力?林散之不是什么官僚,林散之也不是什么大学者,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国画和书法包含着中国悠久的文化,现在都可以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但二者之间仍是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皆是我国文化文明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互相辅助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本文試图以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为基点,对书法和中国画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标签:国画;书法;联系 一、国画和书法的起源 说起国画和书法的起源,各有不同,但两者在时间的迁移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发展。“国画”一词,最早应该追溯到汉朝,汉朝时人们认为中国的位置是在世界的中间的,所以称之为“中国”,因此汉朝时起将中国的画称之为“国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后演变成金文、篆体、隶书、楷书等,差不多楷书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行书。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说起书法和国画的起源,不得不承认唐代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密切微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莫大的联系。中国汉字是图画、符号演变而来的,随着文化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字也随之发展,久而久之随着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慢慢地文字不再仅限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形成了书法文化。 二、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画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为国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来源根基。书与画在当初本就无歧义,本就是用作记录的符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是最早“书画同源”的说法,也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认可和传扬。国画和书法都源于一处,都源于最古老的文明,是我国艺术文化上的瑰宝。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还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创了书画的发展先河。故而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几种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一)材料工具相同 国画和书法的表现都采取同样的工具,传统的笔墨纸砚作为书法和国画的主要工具,相同的工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有相通性。毛笔的质感不同于其他材质的笔,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韵味。配以宣纸的晕染,更显生趣。书法是通过笔墨表现汉字符号,国画是通过笔墨表现图形景象,虽表现内容不同,却运用共同的工具和相通的笔法,在构图留白考虑时也都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内涵修养,品行气息。 (二)用笔用墨相通

中国书法的介绍

中国书法的介绍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深究中国书法与绘画之书画同源.docx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之说法。 因为两者之间虽异体但同质,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且刚起源时俱是人们记载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手段。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是为我国最早的书画同源释说。 今天笔者也就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或其他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并不需要毛笔,而是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以模具印,用水壶喷。 书法用布拖,挥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

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如果是画面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许可的。 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理论同样能适用在书法创作上。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水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所以说无论画画写字,不但离不开那三种工具。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写”的不同含义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写”的不同含义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中特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

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书法入画”之我见 新疆第四师七十一团中学张影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是因为两者在使用得工具和材料上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是用笔的要求,中锋为上是书法和中国画书写规则。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 我们强调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着重于书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影响。从我们的分析来看,书法用笔是一种融形式和内容为一体的兼有时空两维特性的情感表现体系。因此,我们重新整理“书法入画”历史的时候,看到的是形式自身的表现和自然物象在现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中所激起的波澜。我们的视点将集中在宋、元、明、清这一段代上。 严格地讲,“书法入画”现象不仅仅限于宋、元、明、清这四个时代,即使上溯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可以看到书画之间的渗透迹象。战国帛画,西汉帛画已具有用笔勾取的意味。而西汉、东汉魏晋时期的木板画、木案画、砖画、纸画,就更具有书写的意味了。至于晋、隋、唐、五代时期诸名画家,用笔的书法意趣就越来越强烈了。 但是,宋代之前,书法本身尚处在一个发展是过程中,书法中的表现意识尚在萌醒,因此,中国画从书法中得到的好处,仅仅属于一种技术借鉴,而在艺术观念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从宋代开始,各种书体都已健全,特别是行草的盛行意味着书法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成熟是纯形式艺术,书法线条已经蕴育着强烈的表现意识。因此,在宋代以后,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关系,而是一种原有“精神”意味是“入侵“了。于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有绘画观念的动摇,对”形“的鄙视,对”全对象之形骨“的怀疑。 在宋代,苏东坡提出著名是论点:“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然在此之前,欧阳修也声称“古画画意不画形”,但是,把“轻形”的思想推到极致的却是苏东坡。苏东坡作为一位有相当书法造诣的人,自然对书法纯形式的情感表现有精深的体悟,他自己所具有的表现意识使作品《树石图》中物象的形体作出让步。 到了元代,便有赵孟頫那首无人不晓的“书法入画“的宣言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赵孟頫眼中,自然对象的形体无处不存在着书法用笔的迹象。这种书法意识向自然界是自觉投射,使整个自然都有可能进入一个艺术表现的世界。然而,事实上,一旦用一个有书法意味的形式框架去理解自然的时候那么外界物象就有一个经过解体,并以书法用笔的形式特征重新构合的可能,这种重新构合的形式,就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 此外,元人钱舜举把隶书入画作为有无士气的标准,而倪高士大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在整个元代花坛,书法用笔意识基本和具象表现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但是,观念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书法致使中国画艺术观念的根本改变起码以宋元两代作为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批评“以形论画”的同时,却赞扬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旁见侧出,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而赵孟頫一边大呼书法入画,一边又说“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所画善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其缪甚亦。”或许在赵子昂看来,士夫画之妙在于“与物传神”,而“近世”的士夫画其缪甚者,是由于绘画承受了过大的书法集大成者,书法意识十分强烈,然而在表现和“物传神”二者的关系上却保持了中和态度。这一切,如果放在整个“书法入画”的渐次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 进入明代,书法的表现意识对中国画坛的冲击日盛一日,在戴进、吴小仙、林良、吕纪、陈白阳诸名家的某些作品中,激荡是笔触已咄咄逼人。当发展到徐渭手里,强烈的表现心理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书法——书法和绘画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和风格成为所在朝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人们对书法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这一点正说明,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绘于陶器上的图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由于最早的绘画和写字均使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 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一般都有题诗或题字,诗、书、画因而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予人以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均为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历代留下的此类绘画尤见传神。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当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相当活跃。中国美术馆等艺术馆长年不断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中国画每年都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展览。除中国画外,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西洋绘画在中国也得到发展。部分画家将国画与西画技法糅合一起进行创作,使画坛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以各种现代材料、格式、框架和手法为载体的现代艺术也占有一席之地,包括视频、数码、动画和声音艺术在内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展览中频频露面。 与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同步,画廊业近年来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每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各举办一次的艺术博览会,成为艺术品交易的另一种途径,其中上海艺术博览会为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