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历史书

初一下册历史书

上海纳宇电气有限公司

- 22 - MC800S 典型接线图

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知识归纳.doc

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知识总结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知识总结(一)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朝人的衣:宋初崇尚节俭,后来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宋朝人的食:饮食非常丰富,夜市的小吃很多,有冷饮,肉食以羊肉、鱼为主; 宋朝人的住:住四合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院内还种有花草; 宋朝人的行:有牛车、马车、轿,还可骑驴、骡,出门有旅店; 宋朝人的娱乐: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宋朝人的节日: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 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知识总结(二)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蒙古贵族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蒙古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后于1276年,灭掉了南宋。 3、当时最著名的抗元英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表现出文天祥被俘之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4、行省制度:(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5、宋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元朝民族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4)回族开始形成。 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知识总结(三)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欧洲国家有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

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答:(∨)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利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

初一历史教材基本内容

初中七年级历史课本第一课 1.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他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具今约70万年~~20万年。发现于今北京西南周口店。他们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点,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留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山顶洞人具今约1800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其摸样和现代人相似,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懂得爱美,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其社会组织形式母系氏族公社。 第二课 1.河姆渡生活在约6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村,他们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用骨制的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及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生活。 2.半坡人生活在约5000多年前的今陕西西安半坡村,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木制的耒耜耕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家畜,会制作彩陶,出现了原始家庭纺织业,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 3.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半坡原始农耕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代表。 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富贵分化 第三课 1.炎帝和黄帝是我国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首领,他们联合在诼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确立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 2.传说黄帝及其属下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禅让制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尧,舜,禹时期]部落之间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三过家门而不入”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生产,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第四课 1.夏朝第2代国王是禹的儿子启。夏朝定都阳城,制定了刑法,建立了政府,军队,监狱等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夏朝末代国王桀施行暴政,导致夏朝衰落直至灭亡。 2.商国君主汤重用人才,关心百姓,重视发展经济,乘夏朝衰落时灭掉夏朝,在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 3.[原因]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建立之初屡次迁都。盘庚迁都后,都城稳定,因此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朝。末代国王纣是个暴君,创造了“炮烙之刑”。 4.周武王伐纣,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5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办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后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和天子的关系:诸侯服从天子命令,交纳贡品,镇守边疆,战时带兵随天子打仗;意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疆,使周朝走向强盛。 6.西周周厉王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即平民。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建立。 第五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资料

初中历史课本知识整理 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2.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建就是隋文帝。 3.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4.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5.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6.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7.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隋文帝他儿子)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8.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9.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0.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1.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第二课贞观之治 1.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2.618年,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3.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4.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秦王),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5.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国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汲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6.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7.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魏征(最著名的谏臣)。 8.贞观年间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 9.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1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1.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整齐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提拔了姚崇等名臣。 12.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初一下学期历史书内容

初一下学期历史书内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完整word版)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主要教学内容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能自主学习了,有的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说明书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说明书 谢必刚本册书教科书的主体结构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学习主题下有苦干课。本册书共有三个单元,25课,从必授的内容看,至少要32课时,加上复习共38课时本册书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教材简介: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前言,写着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线索、主要的问题和重要的学习提示。在每一课都有学习导言。

它虽然很短,但内容却是在这课学习中是重要的。课文的正文有宋体字和楷体字两种不同字体叙述的内容。宋体字是主要教授的内容,楷体字叙述的课文,是我们学生阅读的部分,是帮助理解课文的只需读一下就可以了,在课文中,还特意配有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它们都是为了你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小框框里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也都会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感兴趣,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课后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等,都会使学生知道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本教材还在每个单元中专门设立了“学习与探究”。这就是本教材的大概内容 2014 3 5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北京作为都城。 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 称为故宫。宫城的前方左右分别有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是当时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 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的长城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目的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 进攻。 东西起止点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大同,后来被称为 塞上明珠。 长城又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作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医学、药物学、矿物学、生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天工开物》,详细记 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后来还传到世界各地去,如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 利等。 与李时珍、宋应星齐名的有朱载育、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明清小说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 味的小说广为流传。 著名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 雪芹的〈红楼梦〉前三部成书于明朝,最后一部成书与清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南北重归统一的时间:589年 2、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3、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治国措施: 1、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2、崇尚节俭; 3、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 3、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统治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 1、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耕种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开元盛世的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2、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重点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重点知识 学习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是擅长学习的人。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重点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重点知识(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3、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重点知识(二)辉煌的隋唐文化 1、建筑:赵州桥长安城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特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美观。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

初一初二初三历史主要内容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一、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女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编写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编写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三、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2、单元的结构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3、每课的基本结构1)导入框有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3)阅读课文(楷体字) 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 基本上每课—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6)动脑筋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7)注释和注音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8)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undefined 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教材几个突出特点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等,导入新课。(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