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方法

水资源评价方法
水资源评价方法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1.1.2 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

设有一均质土层,其颗粒组成较粗,颗粒之间的孔隙排水滞后作用时间短,假设在无蒸发的条件下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值为 ΔH 。在水位变化前后分别测定水层剖面的土壤面含水率曲线如图2;图中横座标代表土壤含水率,纵座标代表埋深,纵横座标所夹的面积即代表含水量(以mm 计)。

由于是均质土,无土壤水蒸发,又不考虑滞后作用,因此在水位变化前后的土壤含水率剖面线应是平行的,即 AB 平行 CD ,W r 值是田间持水率, W n 是饱和含水率。A ′AB ′B 间C ′CD ′D 形状完全一样,面积相等。即水量相等。因此,不难得出 ABDC 的

面积等于 BDFE 。根据实测资料作出图2后,在图上便可量出 ABCD 的面积即含水量(以 mm 计),设其含水量为 H ABCD ,则有给水度:

?H =?H =ABCD

BDFE

H H μ (1)

由上述可知,本方法原理十分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困难,因为自然界非常复 杂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经过适当处理求得满意结果。

1.1.3 回归分析法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潜水或浅层地下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收入与支出量的差值、水量变化反映在水位变幅上。

收入:

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降水量×面积=αPF

侧向径流补给量=渗透系数×水力坡降×时段长×横断面=K 1I 1A 1Δt

支出:

人工开采量=区域开采地下水体积=V 开

潜水蒸发量=给水度×地下水位降深×面积=μΔHF

侧向径流排泄量=渗透系数×水力坡降×横断面×时段长=K 2I 2A 2Δt

故有:水量变化=收入-支出

μΔHF=αPF+K 1I 1A 1Δt- V 开-μΔHF-K 2I 2A 2Δt (2)

式中 μ为区域地下水变幅带平均给水度; ΔH 为 Δt 时段内,区域平均地下水变幅; F 为计算区域面积; α为降水入渗系数; P 为 Δt 时段内区域平均降水量; K 1、K 2为入流断面和出流断面的渗透系数; A 1、A 2为入流和出流断面面积; I 1、I 2为 Δt 时段内,入流和出流断面平均水力坡降; Δt 为计算时段长; V 开为 F 区域内在 Δt 时段中地下水开采体积; Δh 为 Δt 时段内潜水蒸发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值。 将式(2)除以( μF )得:

))(1)(211

1μμμ

μα

K h F V F t I A K P -?--?+=?H 开 (3) 令:μμμμ2413211K K =?=?=??=? 又令:F V h F t I A h F t I A h 开开出入=?=?=,,2211

将上述各式代入式(3)得:

h h h h P H ?-?-?+?-?=?出入开4321 (4)

式中 开h 称为开采模数, 入h 、出h 分别为地下水流进流出的单位渗透模数,都以mm 计。

各变量 ΔH 、P 、入开h h 、出h 、Δh 之间为相关关系,故可将此式视为多元回归方程:

04321?+?-?-?+?-?=?h h h h P H 出入开 (5)

式中 a 0为常数项; a 1、a 2、a 3、a 4为待定回归系数,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利用 a 1、a 2、a 3、a 4与 μ、α、K 1、K 2 的关系式,就可获得 α、μ、K 1、K 2了。

在具体计算中,如果知道某些因素影响小可以忽略时,则计算工作大为简化。如地下径流微弱时, h 入和h 出可略而不计,则上式变为:

021?+?-?=?+?H 开h P h (6)

由于 Δh 系数为1,故可移至左端,这样式(5)成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了。

当埋深较大时,潜水蒸发可略而不计,则式(6)为:

021?+?-?=?H 开h P (7)

当时段内无降水、地下径流微弱、地下水埋深大,无潜水蒸发时,回归方程为:

02?+-?=?H 开h (8)

式(8)成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但必须注意的是开采量一项是不能缺少的,有了开采项,才能算得 21

?=μ 。

由此也可了解到通过抽水可以求得给水度 μ 值。

推求给水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坑测法、入渗差值法、潜水位增幅法、优选法等。 由于参数给水度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极其重要,它的精度直接影响资源估算的数量,所以水文地质工作者投入试验研究的时间也是很多的,取得很多成果,根据淮委的研究,现在应用的给水度 μ 是地下水变幅带的平均给水度,实际上给水度是随地下水埋深而变的,在埋深0.2 m 以内为最大值。大于1.0 m 基本稳定不变。如图3所示。我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全国各流域对各种岩性的给水度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经综合归纳后的给水度如表1。(略)

1.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系统管理中常用的重要参数,是地区水资源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入渗系数选用是否准确合理对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 (P r ) 与降水总量(P)的比值,即:

P h P P r /)(/???==?μ (9)

式中

α 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 r 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量,(mm);

P 为时段降水总量,(mm);

Δh 为时段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升幅,(mm);

μ(Δ) 为随埋深(Δ)而变的地下水位变幅带含水层的变给水度。

影响α值的因素很多:时段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分布、地下水埋深、时段初包气带含水量大小,土壤类别、结构、地表植被等。因此,

α 值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但对某一特定地区,由于土壤岩性和气候条件变化不大。影响 α 值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地下水埋深和时段初包气带含水量大小。

α 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法和含水层参数率 定模型法等。含水层参数率定模型是建立在地下水长观资料基础上的,对资料要求较高,一 般难以应用。小型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代表性不尽人意,一般只作验证性试验。目前确定 α 值的主要方法还是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等法。兹分述如下:

1.2.1 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

根据长观井的地下水动态资料,用如下的水均衡公式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P P

Q Q Q ?H ±--=?μ側河开 (10)

式中 α 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Q 开为地下水开采量; Q 河为河道渗漏补给量;Q 側为侧向补给量;μ 为给水度; ΔH 为时段地下水位升幅; F 为流域面积; P 为时段降水总量。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见给水度分析确定部分)可以求降水入渗系数。

当流域内无开采、无灌溉、无侧向补给、无河道渗漏时,仅根据地下水位的升幅及给水度数据,便可计算出降水入渗系数 α 。

1.2.2 补偿疏干法

在开采条件下,在雨季所得到的补给量除满足当时开采外,并用以补偿地下水储存量,因之,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其计算式为:

V 补=V 开-V 河-V 側+μΔHF

V 年=∑V 补

α年=V 年/FP 年

式中V 补为时段降水入渗补给量;

V 年为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V 河为时段河道渗漏补给量;

V 側为时段侧向补给量;

ΔH 为时段地下水位升幅;

F 为流域面积。

1.2.3 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推求

据邵正介绍,选择岩溶区内枯季断流的泉,并确定其泉域(面积),并查清泉域内的厚度较大的由粘土亚粘土覆盖的非岩溶区面积。待雨季来临时,泉水涌流,在测定泉域内平均降雨量外,还要测出泉的涌水量及泉域内人畜饮水、灌溉水量消耗、可算出降水入渗系数。

例如:山东东平县中套泉,泉域面积11.875 km\+2.泉域北部有洪坡积粘土和亚粘土覆盖厚度达4 m 以上的非岩溶区。1983年5月至7月29日,泉水断流。7月27日及29日分别降雨 53.1 、148.5 mm 。7月30日泉水开始外流。至1984年4月17日止,泉域总降水

量471.5 mm 。测得泉水溢出量为48.62万m 3。在此期间,调查到引用泉水灌溉及人畜饮用共

耗水42.11万m 3,因此泉水总溢出量为90.73万m 3。由此计算得:

16.010

875.11471.01073.9064

=???=? 覆盖土层厚度大于4 m 的面积2.7 km 2(根据当地土层确定 α′=0.13),则张夏灰岩区α

值如下:

17.010)7.2875.11(471.013

.0107.2471.090730066=?-????-=?

1.2.4 降水入渗系数的修正

降水入渗系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某时段的 α次值,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一般仅采用其均值 ? 。为了消除影响因素时间上的变化,提高计算精度可作如下处理:

P P P

P r ??=

(11) 式中 Pr 为时段内降水入渗补给量,(mm); P 为时段内总降水量,(mm); P 为时段内多年平均总降水量,(mm);?为时段内多年平均 α 值。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成果比较符合实际,从理论上讲也是有根据的,如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大,相应的补给条件好,补给量也大。反之,则土壤水消退快,补给地下水少。如在淮北地区,一场 P =20~30 mm 的降水,在平水年或一般干旱年,对地下水都有一定的补给,而在偏旱的年份或旱季,对地下水没有补给。

1.2.5 降水入渗补给与有关因素的规律分析

降水入渗系数与地下水埋深、时段降水总量、前期土壤含水量、岩性、植被等都有影响。分别叙述如下:

(1) 降水入渗补给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从降雨入渗地面到补给地下水的过程中,入渗水量沿程变化取决于包气带两个条件:① 包气带土壤对入渗水量的可容纳库容。入渗补给量填满该库容,剩余的降雨量不能再入渗。因此包气带库容是降雨入渗补给量的一个极限值。地下水埋深越大,库容也越大,这种关系可用 V (库容)~Δ(地下水埋深)的关系曲线来表示。② 决定于入渗途中包气带土壤所吸收的水量。埋深越大、包气带土层越厚,土壤所吸收的水量越多,下渗水量沿程损失越大,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就越少。这种规律可用 P r (入渗补给量)~Δ关系曲线来描述。P r 也是土壤对降雨入渗水量吸收后剩余的水量。

降雨入渗补给量受上述两个条件的制约,即补给量不能超过 V 或P r ,因此两条曲线上数值小的量成为入渗补给量。结果以两条曲线的交点为界,由 V ~Δ曲线的前半部 和P r ~Δ曲线的后半部组成了降雨入渗补给的理论曲线。见图4交点附近的入渗补给量最大,它相应的埋深称为“最佳埋深”。从图4可见入渗补给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的规律。以“最佳埋深”为转点,以后土壤吸收起主导作用,埋深越深,土壤吸水越多,补给地下的量越少。但由埋深越深,土壤吸收水量的能力越小,入渗曲线的尾部变化越来越小,最后趋于稳定不变状态。

(2) 降雨是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来源,因此降雨特性包括降雨量强度,是影响降雨入渗补给的重要因素。

从降雨量的年统计资料分析可知:年降雨量越大,入渗补给也越大,即降雨量 (P) 与降雨入渗补给量 P r 成正比关系。如图5、图6。(略)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与降水总量 (P) 的关系和补给量P r 与降水总量 (P) 的相关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亦可绘制类似图5的关系曲线(如图7)。(略)

但当遇到年降雨量比较集中,降雨强度很大时,有可能造成雨量越大,虽然降雨入渗量亦增加,但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反而减小的现象。例如,当降水量为100 mm 时,补给量为30 mm , 入渗系数为0.30;当降水量增加到200 mm 时,雨强增大了,补给量也增加到50 mm ,但补给 系数却减少为0.25。

(3) 前期土壤含水量对补给量的影响。在降雨入渗补给量形成过程中,由于包气带土壤具有毛管力和分子力,产生了对入渗水量的吸收作用。前期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具有的吸力越小,土壤对下渗的吸收量越小,入渗补给量越大。即前期土壤含水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 补给系数)成正比关系。从图8可见6月与8月降雨总量接近,但6月是旱季末,前期土壤含水量小。而9月是雨季末,前期含水量大,故9月的降雨入渗补给量是6月份的2倍多。

(4) 土壤岩性对降雨入渗量的影响。由于各种土壤有不同的透水性和吸收水能力。例如砂性土壤的颗粒间空隙大、透水性强,因而入渗强度大,入渗补给量也大。同时砂性土壤的吸力小,吸收的入渗降雨量也小,因此也增加了降雨入渗补给量。如图9。(略)

(5) 植被对降雨入渗补给量的影响。地面有植被时,截留了部分降雨量,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层有较高的持水能力便于蒸发力的发挥,从而减小入渗水量如图10。(略)

(6)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时曾采用的降水入渗系数值。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时,对降水入渗补给量曾做了很多实验和分析研究工作,取得的数据是比较合理的、适用的,其成果见表2。(略)

1.3 潜水蒸发系数 (C)

潜水蒸发系数 (C) 是潜水蒸发量 ε 与水面蒸发量 ε0(统一换算为 E 601型蒸发器的成果)的比值,即 C=ε/ε0。潜水蒸发强度与当地气象因素、岩性和潜水位等有关,而地下水埋深是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当埋深达到土壤毛细管输水能力所不及的深度时,潜水蒸发的强度就趋于零,此时的埋深称为极限埋深。潜水蒸发计算一般应用苏联C · 维里扬诺夫经验公式:

)1(00??-=εε (12)

式中ε为潜水蒸发量;ε0水面蒸发量;Δ、Δ0为时段平均地下水埋深和潜水蒸发趋于零时的地下水埋深;n 为与土层岩性、地表植被等有关的参数。

由(12)式可知,阿氏对潜水蒸发规律的描述是,潜水蒸发量随着潜水位埋深的减小而增大,当潜水位埋深为零时,潜水蒸发量达到最大值。这种推论,基本上反映了潜水蒸发的一般规律。但是这种论断在作物生长茂盛时期,就不成立。据安徽五道沟1965~1980年历年同期平均有、无作物影响的潜水蒸发量ε与潜水位埋深Δ的关系如图11。(略)由图可知,在作物蒸腾影响下最大潜水蒸发量不在Δ=0时发生,而是在地表以下适宜于作物生长的位置上。因为,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以下简称适宜埋深)Δ-1,使土壤中的水、肥、气、温协调,作物生长处于最佳状态,蒸腾量最大。当地下水埋深处于适宜埋深Δ-1以浅时,蒸腾量减小,潜水蒸发ε则随地下水埋深Δ的增大而增加。当Δ达到Δ-1时,ε达到最大值,尔后则随Δ的增大而减小。从图11还得知,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亚粘土)在作物生长茂盛时期潜水埋深Δ=0.15 m 以深的潜水蒸发规律与(12)式的推论是一致的。

在田野,长年无作物或野草覆盖的情况是极少见的。所以研究潜水蒸发规律必须考虑植物的蒸腾蒸发作用,应采用地表有植被的实际情况。但也应考虑田间换茬整地、播种、出苗

及幼苗生长期,地表基本为无植被的状况。因此无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潜水蒸发规律也是应该采用的,据安徽五道沟的实验资料,将潜水蒸发量 ε、月份M 、气温T 3变量点绘如图12(略)。从图12可见无作物时为单一关系;有作物(即种大豆和小麦)时,按月份或作物生长时序, ε~M ~T 3变量间构成一个“8”字绳套关系。另据该站历年资料统计,8月种大豆时潜水蒸发强度最高可达 14.7 mm/日,而无作物时仅为1.7 mm/日。

淮委水科所张朝新根据水汽压力差与水面蒸发关系密切的规律,把它移用到潜水蒸发计算中来。潜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水作用把地下水输送到蒸发面,由液态转化为汽态,当表土的水汽压力与地表空气中的水汽压力产生压力梯度时,土壤中的水汽向空气中扩散,便发生了潜水蒸发。这种汽化速度的大小与空气湿度有关,湿度大,水汽压力差小,汽化速度慢,潜水蒸发小,反之则大。因此水汽压力差与潜水蒸发关系很密切。如图13所示。从图13可见,在一定地下水深度里,水汽压力差与潜水蒸发呈正比关系,但种植作物后,呈曲线关系。如果用水汽压力差和水面蒸发与水汽压力差的比例关系的乘积作参数,可得潜水蒸发计算式:

e b h E n g ??+=-)(λ (13)

式中 E g 为潜水蒸发量,(mm); h 为潜水埋深,(m); Δe 为水汽压力差,(mb); a 为水面蒸发与水汽压力差的比例系数, (mm/mb) ; λ 为比例系数; b 为对数转换而加的常数,无作物为1,有作物为2; n 为指数。

根据安徽五道沟多年资料分析,本地区 a 值为0.5,即 E 0/Δe=0.5,那么Δe=2E 0 ,因此在没有水汽压力差的地区,而用水面蒸发作参数时,用 aE 0作参数,其计算精度也可以大大提高。因此式(13)可以改写为:

0)(2E b h E n g -+=λ (14)

为了简化,用 K=λa 表示,可将式(13)变为:

e b h K E n ?+=-)(0 (15)

用1966~1986年平均潜水蒸发量和水汽压力差累积值建立关系,经数学处理后以年为计 算时段的关系式为:

无作物 e h E g ?+=-35.4)

1(5.0 (16) 有作物 e h E g ?+=-95

.3)2(5.8 (17) 其线型关系和图14以月为计算时段求得主要参数如表3。(略)

和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同类公式相比,在公式参数的关系图上,此式的点群分布离散小,采用不同计算时段的 λ 值和 n 值及综合影响系数 K 值变化幅度也小,其计算精度高于用水面蒸发作参数的计算式。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时曾使用过的潜水蒸发系数列如表4。

推求潜水蒸发系数 C 和给水度 μ 的另一种简便方法。

河北高寅堂考虑到借用他处的水文地质参数,可能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提出利用本地区长观 井观测资料,比较简便地求出当地参数。具体步骤如下:

(1) 在本工作区内选择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排除地表水体干扰的长观井。

(2) 绘制出地下水位埋深过程线和相应降水量过程线。

(3) 在埋深过程中选择水位变化不大的平稳线段,水位平稳表示这一时段内的降水入渗量与潜水蒸发量相等,两者互相抵消。统计这时段内的降水总量P c 和水位平稳段的起止时间

和历时t c 。P c /t c 即为潜水蒸发率,除以相应的平均水面蒸发率即为潜水蒸发系数c=P c /E 0t c 。

(4) 在埋深过程线中,选取水位平缓下降线段数处,确定每段的天数 t ;统计下降段内的

降水量P ;量取每段的水位落差ΔH ,便可算得给水度μ:

?H -?=P

t t P c c μ (18)

(5) 把几个水位下降段所计算的 μ 值平均之,作为估算依据。

算例:

在秦皇岛市内某长观井,其地层为亚砂土,地下水位埋深0.44~1.15 m 。1989年其动态资料绘制过程线如图15。水平稳定段选在9月14日至10月4日历时21 d ,其间降水量累加为P c =17.5 mm ,故 P c /t c =0.833 mm/d 。

水位下降共选3段,即5月22~27日,6月14~26日和7月24至8月19日。计算结果如表5。(略)

1.4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为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量 (Q 渠系) 与渠首引水总量 (Q 总引) 的比值,即m= Q 渠系/ Q 总引。还可根据渠系利用系数 (η) 与修正系数 (γ) 来表达,即 m=γ(1-η) 。

渠系损失水量中,一部分消耗于湿润土壤和浸润带蒸发,一部分消耗于渠系水面蒸发,剩余部分补给地下水。 γ 值为实际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与渠系损失总量的比值。

渠系利用系数 (η) 与岩性、气候及灌溉管理水平有关,在各水利规划部门中研究较多,

可以借用。但这是一个十分粗略的数据。

1.5 水稻田渗漏率 (φ) 及水稻生长期中的稳渗历时 (T)

我国南方地区,平原区中水田占很大的比例,一般水田以种水稻为主,水稻田中每天稳定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叫水稻田渗漏率或稳定入渗补给率。田中保持一定水深的时间(包括泡田

期,扣除晒田期)称为水稻生长期中的稳渗历时。在南方的平原区,水稻的灌溉试验站较多,水稻田的渗漏率(φ) 值及其稳渗历时 (T) 均可根据实验资料,区别不同岩性选用。对于 (φ) 值,单季稻与双季稻可能有差别, T 值则相差甚大。

2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乃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原理评价各区多年平均的各项补给量和各项排泄量。

2.1 各项补给量计算

2.1.1 水稻田、灌溉入渗补给量

T F Q 水田φ=1 (19)

式中 Q 1为水稻生长期降水和灌溉补给量; φ 为水稻平均稳定入渗率; F 水田为计算区内水稻田面积;T 为水稻生长期(包括泡田期,不计晒田期)。

为了将降水入渗量与灌溉入渗量分开,可采用下式:

e I Q Q 11=雨 (20)

)1(11e I Q Q -=灌 (21)

式中Q 1雨为降雨入渗补给量;Q 1灌为灌溉入渗补给量;I e 为水稻生长期内灌溉有效雨量利用系数。2.1.2 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

旱地旱地F P Q ?=2 (22)

式中Q 2 为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 α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 旱地为旱地面积; P 旱地为旱地面积上的降水量。

2.1.3 水稻田旱作期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南方水稻田无论是单季稻还是双季稻都有一旱作期,此时的降水入渗补给量按旱地的入渗补给系数α计算。

2.1.4 水稻田旱作期灌溉入渗补给量

南方水田旱作期灌溉,即小春灌溉,一般水田旱作期以种绿肥为多,亦有种大麦小麦或豆类作物的,灌溉次数不多。其补给量为:

水田F W Q θ=4 (23)

式中 Q 4为水田旱作期灌溉入渗补给量; θ 为旱地灌溉补给系数;W 为旱作期灌水定额;F 水田为水稻田面积。

2.1.5 河道及湖泊周边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或湖泊的水位高于计算区内的地下水位时,其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量,一般用达西公式计算:

KIALT Q =5 (24)

式中 Q 5为河道或湖泊渗漏补给量; K 为渗透系数; I 为垂直于剖面方向上的水力坡度,可用河、湖水位与相应时间的潜水位确定; A 为河道或湖泊周边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的剖面面积;L 为河道或湖泊周边计算长度; T 为渗漏时间。

2.1.6 渠道渗漏补给量

在一般情况下,渠道水位均高于地下水位,故灌溉渠道一般总是补给地下水。可用干、支、斗三级渠道综合计算:

)1(6η-==Vr Vm Q (25)

式中 Q 6为渠道渗漏补给量; V 为渠道引水量; m 为渠系渗漏综合补给系数;γ修正系数,即损失量中补给地下水的比例系数; η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

2.1.7 山前侧向补给量

指山丘区的山前地下径流补给平原区的水量,一般可用达西公式计算。

2.1.8 残丘的地下水补给量

南方平原区内,往往存在一些低丘陵区,这些丘陵区的地下水补给量,可用区内小河站的流量过程线分割基流后求得的地下径流模数用类比法估算:

Q =8 (26)

式中 Q 8为残丘地下水总补给量; M 为残丘代表站地下径流模数; F 为残丘面积。

2.1.9 井灌回归补给量

井灌回归补给量,包括井灌的输水渠道的渗漏补给量,其算式为:

井井Q Q β=9 (27)

式中 Q 9为井灌回归补给量; β井为井灌回归补给系数; Q 井为井的实际开采量。

2.2 各项排泄量计算

2.2.1 旱地和水稻田旱作期潜水蒸发量

旱地旱地CF 0εε= (28)

或 旱地旱地F )(∑?H =με (29)

n CF 水田水田0εε= (30)

或 n F ∑?H =水田水田)(με (31)

式中ε旱地、ε水田分别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潜水蒸发量;ε0为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 C 为潜水蒸发系数; F 旱地、F 田分别为计算区内水田和旱地面积; n 为旱作期占全年日数的比例。

2.2.2 河道排泄量

在南方水网平原区,水平排泄量为排泄项的主要方面,由于各地地面坡降不同,排水的沟渠尺寸也有差异,可通过调查得出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平均网密度及其间距。典型的平原河网渗流排泄如图16所示。(略)

河道排泄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LFT Q =河排 (32)

式中 Q 河排为河道排泄量; L 为单位面积河长; F 为计算区面积; T 为年内排泄天数 q 为排水单宽流量,采用裘布衣公式计算:

b h H K q 22

2-= (33)

式中 K 为渗透系数; b 为地下水分水岑到排水基准点的水平距离;

H 为分水岑处含水层的计算厚度;

h 为排泄基准点处含水层厚度。

计算的关键是 H 和 h 的取值问题。为了提高估算成果的精度,我们借鉴了长办勘测总队科研所的电模拟试验的成果。该模型研究单元为河间地块,河谷深切,含水层为网状裂

隙岩体,裂隙发育深度大于 1 000 m,地下水由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于河床。以电阻元件构成网格与裂隙水的储存和运移基本相似,第1阶段制作二向均质模型,其试验成果如下:

(1) 在均质岩性中,基岩裂隙水循环深度很大,基准面以下1 000 m仍有明显水流运动,但单位渗流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2) 河间地块的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作倒虹吸运动。

(3) 地下水分水岑水位与排水基准面的水位差愈大,浅层流量占的比例愈大见表6。(略)

(4) 随着补给源至排泄基准点的长度增大,表层流量减小,而深部流量增大见表6。

河间地块电阻网络的实验表明,倒虹吸式流网影响深度决定于两个因素:①决定于分水岭水位与排泄基准面的水位差,即 Δh=H-h ;②决定于分水岭到排水基准点的距离,即补给长度 b 。

从表6和表7分析认为:渗流深度 h 将是水位差的10多倍即 h>10ΔH和h>b/2 。将上述实验结果,应用于杭嘉湖和洞庭湖水网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的水平排泄量计算。这两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是。

(1) 杭嘉湖平原为湖相淤积和冲海相淤积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一般为100~200 m,平原东部岩性以粘土亚粘土为主,西部岩性以亚粘土夹亚砂土为主。下部为承压含水层组,埋深在50 m以下。上部潜水含水层厚度大,潜水埋深一般为0.5~1.5 m。潜水位高于邻近河渠地表水位0.5~1.0 m。地下水受降水和灌溉入渗补给,排泄于邻近河道,河道与太湖相连。

(2) 洞庭湖为冲积湖积平原,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厚度大,上部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地下水位埋深有0~1、1~2 m和大于2 m几种不同分布。地下水位高于邻近地表水位0.5~2.5 m。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和水田灌溉入渗补给,除潜水蒸发外,主要是侧向排泄于河渠,然后汇流入洞庭湖。

这两个地区的地下水补给与排泄量,分旱地和水田两种不同地类计算。旱地的补给量仅考虑降水入渗一项,水田的补给量主要考虑灌溉入渗量和水田旱作期的灌溉入渗量。旱地排泄量则既考虑潜水蒸发又考虑侧向渗流。水田排泄量计算除考虑旱作期潜水蒸发外,重点考虑根据河、渠、沟水位情况分别计算它们的侧向渗流量。从这两个地区的资料看来,关键是处理好“计算含水量厚度”。对于这两个问题,根据模型实验资料,杭嘉湖平原多年平均水位差 Δh≤0.5 m,在 b≤50 m的情况下,我们采用 h=12Δh 进行计算。对于洞庭湖亚粘土 Δh≤1.2 m, b≤100 m的情况下,我们采用 h=10Δh 进行计算,两个地区的补给量和排泄量计算成果列于表8。 (略)

从表8可见,应用电模拟试验成果,通过裘布衣公式计算南方水网平原区的水平排泄量是可行的。无论是杭嘉湖平原还是 洞庭湖平原,所计算的补给量与排泄量都基本平衡,误差不大。

从大范围看,南方水网区地表水力梯度小,似乎其排泄量应该很少,但实际却不然、地表水力梯度并不等于地下水力梯度。被河道、渠系分割的地块,地下水力梯度是较大的,常在0.01~0.015之间,比地表水力梯度大很多倍。从此可以得出结论:南方水田以水平排泄(侧向渗流)为主,垂直排泄(潜水蒸发)为辅。旱地以垂直排泄为主,水平排泄为辅。

2.2.3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工业、农业和生活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一般通过调查统计求得,其中农村生活用水按下列计算:

(34)

?

=

Q?

?

C

I

R

T

农开

农开

式中Q农开为农村使用井水的地下水量;C为农村使用井水的人口百分数;R为农村人口总数;

I农开为农村人均用水定额;T为用水时间。 参考文献:(略)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刘德地陈晓宏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判对广州市2000年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五个区中的从化市、花都区、增城市水资源都是可持续利用的,而广州市区和番禺区是不可持续利用的,且对过境水依赖程度较高。这对广州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模糊评价,广州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之本,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才会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虽然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式框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化而使其结果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方面[]1,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来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问题。 1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广东省的中南部,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见图1),总面积7434.4 km2。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的季风海洋气候,降水量十分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8mm,但年内分布不均,冬春少,夏秋多,汛期4~9月雨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5、6两月降水量最为集中。广州市域范围内的主要水系有流经从化市、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上游来自龙门县、流经增城市的增江以及流经花都区的白坭河等;南部则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汇流交成的河网。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km,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陈村水道、市桥水道、沙湾水道以及上、下横沥等交错使番禺区成为有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9078) 作者简介:刘德地(1980-),男,湖南石门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水文变异和水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 E-mail:dediliu@https://www.360docs.net/doc/831756037.html,

(完整word版)“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资助31个项目。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拟支持项目约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执行期3-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任务,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

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8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系统解决方案与配套技术,典型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与当前国内最好水平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提高10%以上。 1.2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灌排协同排水控盐理论,研究农田水盐诊断预测及排水再利用评估技术,研发农田排水调控工程技术与产品,建立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农田节水减排控盐系统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典型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排水再利用率提高20%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 1.3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生活用水对象,研究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用水终端、水系统设计、水系统全流程影响,研发城镇各类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修复的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修复的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来判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因子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调控办法。 对于问题一,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因子很多,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农业用水;第二,工业用水;第三,人口规模;第四,气候条件与水利工程设施。以上四方面分别对应附表中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对于主要因子,本文采用关联分析对关联度进行计算量化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作为参考数列,把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作为参考数列,然后对个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利用matlab 分别计算出以上四方面对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的相关性。得出总体相关性大小排序如下: > > > 即:水资源总量>第三产业与生活等其他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为检验该模型的合理性,本文采用matlab作出以上四个量以及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对时间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直观显示农业与缺水量的相关性较大,与该模型结果吻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对于问题二,本文建立了合适的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出风险等级划分。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分成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五个点。采用熵值确定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三方面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权重,得出水资源短缺的综合测评指数Q,再利用六个阶段的Q值与实际数据对比的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附件1: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以下5项工作。为便于管理,根据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内容: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传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c、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术条件:(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 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3人。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 目标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努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 (2002年4月1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闭幕之际召开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中央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谈到水资源的问题时,江总书记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江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重申了国家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和保护等重大问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方案,水利部和国家计委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这次会议就是全面启动和部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提出要求。 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定在浙江东阳召开,主要是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也创造出许多好的经验。特别是在水权、水市场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在海塘建设方面,在城市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许多新鲜的经验。与会代表可以亲临其境,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距今已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要求有高质量的水源作保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地区出现新的饮水困难。二是整个社会对水环境非常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沙尘暴频发、水污染加剧和干旱缺水,引起社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水资源评价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1.风险度量的确定:风险度量v=用水量-供水量 若v>0,则存在风险,若v<0,则无风险。 计算自1979年至今2010年(2000年后的数据自己收集)的风险度量v,将风险度量大于0的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 2.风险因子的确定: 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风险度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哪些影响因素为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因子的确定可以考虑题目提供的因子,关键是能够找到历年数据的因子,这些数据可以在北京2009统计年鉴上找,可以进入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上收集。 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上述讨论的风险因子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因变量,风险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中最后剩下的自变量即为主要风险因子,这些自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即为该变量每变化一单位对风险度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从而确定该如何调控风险因子,使得风险降低。该模型可以指出如果这些主要风险因子不加控制,将会对风险度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实质即为一综合评价模型。 4.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1计算所得的风险度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如果1中计算所得的均值>0,则说明近几十年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等级的划分可以考虑为:均值+标准差—风险较大,均值+2标准差—风险很大,均值+3标准差—风险非常大。这样可以根据各年的风险度量来确定落在哪个范围,以判断其实什么级别的风险。 5.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预测 可以考虑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风险度量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该模型有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线的,看具体的数据做出来的图像来判断。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未来两年的风险度量进行预测,说明未来两年将处于什么等级的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度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明。注意:所建的预测模型是考虑主要风险因子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情形,可见需要进行调控。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与从业监督管理办法(20210321051451)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 与从业监督管理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第■章总贝y 第一条为加强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从业单位自律管理,提高水文、水 资源调查评价单位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令第496 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取消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事项相关工作的通知》(办水文[2015]105号)和《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 量与水质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进行水平评价。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对评审合格的申请单位颁发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持证单位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业单位自愿申请。 第五条协会负责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监督管理以及宣 传推介等工作。 省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经协会授权,作为初评机构,负责本辖区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单位水平评价申报材料的受理、初评、转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工 作。未成立省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或不具备管理条件的地区,由协会直接受理。| 第六条资质证书由协会统一印制、统一管理。 第二章资质等级、业务范围和基本要求 第七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设甲、乙两个等级。 第八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业务范围包括四类、十个单项: 1、水文、水资源调查: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2、水文分析与计算。 3、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4、水文测报系统设计、实施与维护: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水文测报设施运行维护。 第九条从业单位可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业务范围的一项或多 项业务。 第十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1、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2、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3、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4、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十一条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应当具备相应等级条件。 (一)申请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资历和信誉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第 14卷第4期2005年7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4No.4J uly 2005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5)0420429206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曾 群1,2,蔡述明3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湖北武汉430079;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 3.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摘 要:水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种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解决武汉市的水问题,直接关系到武汉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武汉市水资源进行评价,找出近几年来武汉市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趋势,为武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步骤是: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武汉市各年代水资源评价指标分别赋值、确定权重;其三,按照加权相加的方法(即综合指数法)评定出武汉市各年代水资源利用得分;最后根据各年代分值的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武汉市水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关键词: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文献标识码:A 1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水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实现显著的效益,又不至于造成社会和环境所不能承受的破坏,在争取实现最大效益的同时,使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最大,不利影响最小,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概念[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武汉市的水问题,直接关系到武汉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2,3]。 武汉市在过去的发展中出现了东湖水体污染、长江武汉段水质下降等水问题,严重影响了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一些特定的指标来评判武汉市不同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态,从时间上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武汉市过去和现在水资源利用的状况,而且可以从对比分析中发现影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有的放矢地改进和实现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 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2.1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既有定性方法,也有定量方法。考虑到对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可比性以及武汉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定性与定向相结合的方法,即多要素综合打分法(亦称为综合指数法),来确定武汉市水资源状况以及利用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好坏。考虑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身就是比较的结果,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一种综合比较。在比较对象上,主要将武汉市各个时期的水资源利用状态进行比较。考虑到资料的收集和资料的可比性,选取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武汉市水资源以及利用状况的数据进行比较。2.2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步骤[3]2.2.1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是制定城市水资源 收稿日期:2004206207;修回日期:20042102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规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曾 群(1971~  ),女,湖北省五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1)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水资源短缺风险问题找出了主要风险因子,建立了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对于问题一,我们建立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附表和相关资料,先确立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即降雨量和常住人口,和社会因素,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第三产业及生活其他用水,污水处理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个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各个因子与缺水量的关联度的大小,基本与主成分分析一致,最后得到主要风险因子。 对于问题二,我们用综合评价的RSR 模型,对模型一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做相应高优和低优指标处理,并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最后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调控,来降低风险等级。 对于问题三,我们建立 模型,要对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的短缺风 险进行预测,我们通过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后验差检验,然后再用RSR 模型,给未来的两年划分风险等级。 对于问题四,我们通过分析上面的数据和查找相关资料,给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写一份建议报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RSR 模型 (1,1)GM 模型 后验差检验 (1,1) GM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内容及标准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以下5项工作。为便于管理,根据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内容: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三)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传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资历和信誉 a、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 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b、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c、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享有多年良好的信誉。 2、技术力量 在岗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5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状况,按水文水资源专业配套法规、标准和规范,能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个大江大河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全部或单项业务,并满足以下技 术条件: (1)水文水资源监测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业务的单位应具备工作需要的国家基本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承担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从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业务的单位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相应业务,取得较好成绩。 b、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其以 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3人。 c、配备有相应业务必要、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仪器和技术装备。 (2)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业务的技术力量和级配要求: a、承担编制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相应的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方 案。 b、从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工作的现职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大专及 其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不少于10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随着淮河水资源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淮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淮河水资源概况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流域西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地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淮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较早较多的一个地区。建国后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该流域已形成蓄、引、提、抽、调等水利体系。目前,淮河流域各类水资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为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0亿立方米,利用率40%;利用地下水90亿立方米,利用率31%;利用长江水110亿立方米,黄河水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50%,75%和95%的年份,可供水量仅及需水量的76%,71%和52%,平水年份缺水12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份缺水高达114亿立方米。流域内超过666.7万hm 2 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每年实灌面积一般只有533.3万hm 2 左右,只占淮河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在水资源使用量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的1/9。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节水评价专题报告编制指南-gxzf

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节水评价篇章编制指南 (试行) 一、总则 (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指导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开展节水评价工作,明确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指南。 (二)本指南适用于具有水资源开发利用任务的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 (三)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要求;坚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统筹协调好节流与开源、不同用水对象的用水需求,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严守红线、控制总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划中的节水指标要求。 (四)节水评价范围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供水区域。必要时应结合工程的规划范围适当扩大节水评价范围。 (五)本指南引用的主要标准和文件包括: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 《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35580)

《城市节水评价标准》(GB/T5108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430) (六)节水评价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开展供水区现状供用水节水水平(用水效率)、现状节水潜力等分析评价。 2.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目标和指标。 3.从需水预测合理性、可供水量预测合理性、缺水状况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性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立项阶段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节水符合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节水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4.从水源方案、输水环节、工程总体布局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工程节水的符合性,并从节水角度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工程规模的合理性。 5.从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要求、监控计量设施方案设计、水价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的节水保障措施。 6.进行节水效果评价,提出主要评价结论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