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是古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等各个科学领域。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只学一点中国古代历法与文史有关的内容就可以了,不可能也无必要搞得很深。

(1)年、岁和岁实

在中国古代历法和古代史书中,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改作“岁三百六十六日”,说明期就是一岁。年和岁都是历法术语,是时间的计算单位,是用整日、整月进位的,不等于回归年的长度。回归年的长度,在古代历法中叫“岁实”。不过由于测量技术的落后,当时各种历法所定的“岁实”都大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历法一年或一岁都必须用整日、整月计算,使用时才方便,这就不可能同回归年的日数完全相符,所以历法只要求若干历法年的平均日数同回归年接近就行了。

(2)置闰法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历法和今天的农历,都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即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本来就不能配合,阴阳合历又如何去调合呢?然而我国古代历法用十分巧妙的方法把二者调和得非常协调,这个方法就是置闰法。《尚书·尧典》说明:“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就是说的置闰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但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过十六七年就会在三伏天里过新年,历法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就乱套了。为了既使历法月同朔望月符合,又使历法年同回归年符合,就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这每年11日多的差额。闰者多余也,就是到一定时候增加一个多余的月,不

致使历法年同回归年完全脱节。置闰的方法,是逐步完善的。起初,例如商周时期,似乎只知道三年一闰,到战国时就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闰周了。19年7闰,共235个朔望月。按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采用的“四分历”的岁实和朔策(朔望月的长度),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是相等的,它们的关系是:

19×365.25=235×499/940=6939.7529

也就是说,阳历的19年等于阴历的19年,阴阳历就完全调和起来了。

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的日数完全相等,那就说明,任何节气,经过19

年又必然回到同一天去。假如今年正月朔日朔旦立春,过19年后也一定是正月朔日立春,只是合朔和交节的时刻相差了0.25日,必须经过4个19年(76年),合朔和交节的时刻才能又回到原来的一点(朔旦)上。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把19年叫做一章,4章76年叫做节。

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同今天测用现代仪器实例的长度也基本符合。如19回归年总长6939.6018日,235朔望月总长6939.6879日,二者相差2小时4分16.3秒了。

闰月放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西汉中叶以前都放在年末,如殷周叫“十三月”,秦和西汉初叫“后九月”。从汉武帝施用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闰无中气之月。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十九年七闰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3)分至和气

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这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和关键内容,属于阳历系统。一年之中分至定气准了,历法就比较准确了,而分至中的关键又在于定冬至点。定冬至点的办法比较复杂,要进行天文学上的测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在我国古代,定冬至点的办法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人们大概是以冬天日影最长的一点为冬至点,到我国战国时天文学发展了,就改用日月相会于某一星座为冬至点了。冬至点是一回归年的起点,地球绕太阳一周再回到冬至点的长度,就是一回归年。这个长度的中分处就是夏至点,二分则在二至的中点,一定是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划为二十四等分。下面是二十四气表:

22冬至23小寒24大寒1立春

2雨水3惊蛰4春分5清明

6谷雨7立夏8小满9芒种

10夏至11小暑12大暑13立秋

14处暑15白露16秋分17寒露

18霜降19立冬20小雪21大雪

这些名称表示了一岁之中我国黄河流域气候、农事与自然现象的变化,如惊蛰意味蛇虫冬眠已醒,芒种说明种子破胎而出,霜降表示开始打霜等等。一回归年分为二十四气,两气间的长度为十五日多。气是阳历,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致,每年所在的位置是不变的。二十四气又分为节气、中气两类,以上凡奇数者为节气,偶数者为中气。今天人们习惯上把中气也称为节气,叫二十四节气。气的安排也是逐步完备的。春秋时大概还只知道安排二分二至,战国时则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变很完整了,这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4)四时

我国古代历法把一历法年分为四时,现在叫四季,每季三个月,有闰之季四个月。正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每时三个月又可称为孟、仲、季月,这样每个月都可以用时名叫出,如孟春是正月,仲夏是五月,季秋是九月等。时是跟历法月走的,同天体运转规律没有直接关系。我国古代史书中凡提到月份时总是冠以时名,所以读古书时必须了解这一点。

(5)干支和太岁

学习古代历法和阅读古代史书,时刻同干支打交道。什么是干支?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枝的简称、简写。这是二十二个中国特有的符号,开始用于人名,后来主要用在历法上。十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十二支相互交错组合,成为六十个复合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六十花甲或六十甲子。

60甲子表如下: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

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酉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

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

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酉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要学点古代历法知识,十干十二支和六十甲子的口诀,应当按顺序背诵下来。因为古代历法的年、月、日,都是按六十甲子表周而复始地排下来的。古代史籍的纪年,序数与干支并用,如明嘉靖三十三年,又可以只称嘉靖甲寅;而纪日就只用干支,称某月甲子,某月戊午,或某月某日甲子,某月某日戊午,决不单叫某月几日。干支口诀不熟,学习古代历法就寸步难行。

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必须知道的。因为在阅读古代史书时会经常碰到它们。岁星纪年是从岁星(木星)的运行周期演化而来的。岁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十二年(实际是11.86年),因此古人把岁星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划分为十二次,又叫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各取一个名称。自左至右十二次的名称是:

星纪玄枵诹訾降娄

大梁实沈鹑首鹑火

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木星每运行一次,大约相当于地球公转一周,以这些星次的名称来纪年,就是岁星纪年。如前而说到的“岁在星纪”是说丑年,“岁在降娄”是说戌年。

鉴于岁星运行方向同地球正相反,岁星纪年就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把岁星运行的轨道自右至左划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辰,与十二支相应,亦各取一个名称。十二辰是:

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

敦牂(午)协恰(未)涒滩(申)作噩(酉)

淹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

由于岁星并不是按十二辰的方向运行的,人们就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在十二辰的轨道上运行,每运行一辰就是一年,这个假岁星就叫“太岁”,用十二辰纪年,就叫太岁纪年。前面举到的《资冶通鉴》第一卷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是说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

十二辰又称岁阴、相当于十二支。为了同岁阴相配合,人们又制造了十岁阳,相当于十干。岁阳是:

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

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这样,岁阴岁阳交错组合,就成了六十甲子的别名,如阏逢摄提格就是甲寅,昭阳作噩就是癸酉。岁阴、岁阳这些怪僻的名词是些什么意思,汉代的高诱、李巡就已经不甚了然了,初学历法也不必都记下来,碰到时查查对照表就行了。

(6)月建

月建是人们把阴历的十二个月同上面说的黄道附近的十二辰联系起来而规定出来的。月建有夏、殷、周历的不同。按夏历,将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叫正月,卯叫二月,……,丑叫十二月,就称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殷历正月建丑,周历正月建子,以下各月依次类推。这就是月建。古代历法把正月建寅之历称为人正历(包括秦汉以后的各种历法和今天的农历),建丑之历为地正历,建子之

历为天正历。月建不同的历法,具体月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建寅历的七月,在伏天的末尾,立秋、处暑之间,而建子历的七月,则还是百花盛开的初夏。《诗经》的《七月》篇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根据它是周诗而定此七月的建子的周历。可是周历七月,正当初夏,“火”(指大火,即心宿)处于正南方位置最高的地方,并没有“流”,九月以后才逐渐偏西向下降行,“七月流火”说不过去。如果说《七月》是建寅的夏历,则同天象符合起来了。所以读先秦古籍,遇到月份,必须先弄清月建,才能确定具体时间。

(7)历元

历元是一部历法推算、排列历表的起点。历法学家们往往要在历史上找到一个理想的时间,作为自己的历法的推算起点,然后依次往后排列年、月、日、时。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都以冬至为一岁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夜半为一日之始,所以,最理想的历元,是一年冬至的年、月、日、时都适逢甲子,至少也要求都逢“子”,从历元开始,年、月、日、时都按六十甲子表顺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又与天体运行吻合。但一年冬至的年、月、日、时都逢“子”的机会很少,都逢甲子的机会更是千年难遇,因此许多历法往往把历元定在几千几万年以前,例如颛顼历从历元到唐元二年已积年2761019年。

(8)岁差和赢缩

古人没有现代仪器,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周期完全靠目测,近代术语叫做太阳视运动。比如目测岁实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以冬天日影最长的一点为起点,经过一个周期再回到这一点的长度,就是目测的岁实,又可叫做太阳年。太阳年不等于加归年。因为地球沿着轨道运动时,受到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影响,地轴以每年约50 角秒的速度向西移动,从今天的冬至点到明年的冬至点,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而是西退了约50.2”。这种现象叫做“岁差”。这是我国东晋时天文学家虞喜首先发现的。当人们发现岁差后,就知道了太阳视运动在变化之中,应当求出太阳年的平均长度,这才产生了回归年这个天文数据;同时也就懂得了为什么古代天文学家们测量的岁实老是一致不起来,不同时代的古书记载的恒星位置为什么不同等等。这对读懂古书很有帮助。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平均长度虽是365.242199日,但它冬夏运行的速度并不一样,冬天转得快些,夏天转得慢些。例如现代仪器测验证明,公历9月16日正午到17日正午只有23时59分39秒,而12月23日正午到24日正午,

却有24时0分30秒,快慢的相差达51秒。这种现象叫“赢缩”,快的时候叫赢,慢的时候叫缩。我国在战国时就已经发现了赢缩现象,北齐时天文学家张子信在海岛上一日不懈地观测了三十余年,确凿无误地加以证实。由于发现了赢缩规律,人们在制定历法,安排分至和其他20个节气时,就知道了不应以地球公转的时间长度来等分,而应以地球公转轨道的周长来等分,这就使历法愈来愈科学了。

(9)朔望几弦晦和时辰

据古代历法,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释名·释天》说:“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则是地球居中成180°;初七或初八日为上弦,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为下弦,是三个天体按不同的方向成90°;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因此,日食必发生在朔日,月食必发生在望夜,否则就是历法不准了。

周以前的文献和金文中,往往以朔、望、上下弦把一个月分成四段: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汉以后这种分法不用了,但学习中国古代史者亦应当了解。

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时,与一年的四时名同实异,每时相当于今二小时。时以十二支命名,故又称时辰。从夜半起到次日夜半止。依次称为子时、丑时,……,亥时。子时大约相当于今北京时间23点到1点,亥时相当21点到23点。另外,一日又可以分为100刻,每刻15分,每分60秒。这里的刻、分、秒比今天公历的刻、分、秒都稍小,不能混同。时刻分秒划分及其长短,都是人们为了计算时间的方便而规定的,同天体运行没有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纪年法和历法

姓名:朱冠政班级:09测三学号:0900201321 中国古代纪年法和历法 在我们生活的多维空间里,时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缺少它我们的生活将很难进行。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年、月、日、时这样的字眼,当然这时我们现在最基本的一种记时方式,但在中国古代又是怎样来记时的呢? 在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中主要是用干支纪年法的,此法自东汉沿用至今,在此之前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中的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地支,将天干和地支相配,可得60个不同的组合,另外用干支也可以记月和记时,只不过和纪年有点不同而已。另外,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年号也是作为纪年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看到贞观,就知道是唐朝唐太宗的年号。置年号这一习惯是由西汉汉武帝首创,为后代各朝各代所沿用。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对于修订历法都极为重视,就像《史记》中说的那样: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天意。也正因此,我国古代历法是比较完备的,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我国历法历史悠久,古代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那时开始根据星体的运动制定历法,建立五行。 在古代历法中,阴历和阳历占有重要地位,那时的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制定历法,但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间没有公约数,但聪明的古人巧妙的利用置闰较为完美的解决这个冲突。同时,我国古人还创造二十四节气,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另外,在古代个历法中还有像三伏天、三九天这类的小历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和历法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只能简单说下,因为这些历法背后有着严谨的演算方法和科学内涵。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迁 《中国通史》白寿彝 《汉书》班固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创立了史学新体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 1.四大发明及外传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答:“吉祥”应为“灾祸” 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8.天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3.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15.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16.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17.日昃,是早晨的意思。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答:日昃:太阳偏西。 18.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答: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9.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附答案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 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 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 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 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 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 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 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 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 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 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 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 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 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 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 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

说,称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的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如《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说农历七月时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201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201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 识 众多考生在为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的“园丁”梦想而努力。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备考,中公教育专家特别针对河北省教师资格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广大考生敬请关注,预祝各 位考生能够实现自己的“园丁”梦想! 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1.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 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2.参商: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3.流火: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5.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 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 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 7.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 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依此类推。 9.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于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中公河北教师考试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058378.html,?wt.mc_id=bk10887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_1000字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_1000字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之天文历法篇 1.“金鸡去,玉狗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总亲朋,合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鸡”“狗”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干支纪年法,2018是戊戌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 () A.己丑年 B.戊子年 C.庚寅年 D.壬辰年 3.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念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琵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应该取用的是()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 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齐景公 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7.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A.纪念庆贺节日 B.岁时农历节日 C. 宗教祭祀节日 D.西方传统节日 8.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为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乙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O.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 B.乙未年 B.戊戌年 D.戊午年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臵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臵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

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夏历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历法。 相关资料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

常识积累:古代天文历法

1、春秋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2、战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3、西汉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4、东汉 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唐 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

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6、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把四季24节气和12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7、元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ps: 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月食: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

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中国古代历法常识【推荐】】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 变之研究 目录: 1 中国历法综述 2 廿四节气研究 2.1 节气概述2.2 节气起源 2.2.1 夏至、冬至的创立及圭表2.2.2 春分、秋分的创立2.2.3 二十四节气与圭表测影 2.2.4 节气的发展成熟 2.3 与节气有关的遗物遗迹 2.3.1 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2.3.2 江苏仪征东汉铜圭表2.3.3 河南登封观星台2.4 平气与定气 2.4.1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2.4.2 岁差 2.5 阳历的尝试 3 置闰研究 3.1 为什么要置闰?3.2 置闰沿革3.3 闰周变化3.4 平朔与定朔3.5 《时宪历》置闰特点3.6 今日我国所用历法 4 明清天文学西学东渐与中国历法的演进 4.1 宫廷天文学交流4.2 民间天文学家 5 总结摘要: 本论文着重研究了中国古代历法中很重要而彼此又有紧密关联的两项内容——节气与置闰,探讨了其渊源、沿革以及在天文历法中的意义,理清了我国历法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历法、节气、置闰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ll have a brief study of two important topics in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 solar terms and the disposing of the intercalary month ,which are close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e’ll probe into their origin ,the course of thei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ue in calendar system ,and finally get a clear cogni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calendar. Key words: calendar, solar terms, intercalary month. 正文: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实践发展起来的。先民们观测日月星辰,发现其规律,从而决定一年的季节,编成原始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紧密联系于农业生产的历法内容,属于太阳历范畴,是我国历法的独创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之为参考。中国古代阴阳合历,以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基础,安排大小月,设置闰月,使阴阳历协调,月份与四时相适应。置闰也是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时代,落下闳、邓平等人治《太初历》使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自此闰月的设置有科学准确的规律可依。本文探讨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设置,以及置闰的沿革,有助于弄清楚中国古代历法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篇末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