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3-05-27T08:40:00.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杨云芳顾玲

[导读] 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局部脑缺血模型,尤其是大中动脉闭塞模型。

杨云芳顾玲(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昆明 650051)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361-02

【摘要】一个理想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并且应与人类脑梗死的病理状态具有最大的相似程度。而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实验中,动物模型的制作,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照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线栓技术的文献,经过研究,我院成功地制作出大量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模型,并且对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随着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脑缺血性疾病的机制和规律,并且已经建立多种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我们在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制备了数十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由此得出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成文与同行共享。

1 现状

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局部脑缺血模型,尤其是大中动脉闭塞模型。传统的方法有手术经颅内闭塞大脑中动脉或通过闭塞颅外颈总动脉来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1]。由于所有颅内血管闭塞模型技术要求都较高,促使人们通过闭塞颅外颈总动脉来制作局部脑缺血。然而,由于Willis环能够通过其他未闭塞的颈部血管提供充分的侧枝循环,绝大部分动物如果仅靠闭塞该动脉是不可能产生脑缺血灶的。近来,国外广泛利用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线段栓塞技术制作局灶性脑缺血的模型。线栓技术最先应用在大鼠模型上。1994年Huang等首次将线栓技术应用于大鼠局部永久性脑缺血模型。1997年Hara等线栓技术改进后应用于大鼠局部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其操作简便易行,避免开颅,重复性高,尤其因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靶向动物是大鼠,且与临床相关的脑缺血模型都可以在大鼠身上制成,这为剖析脑梗死形成的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在近来的脑缺血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纷纷采用大鼠线栓模型。

2 建模

2.1实验动物最好选择健康的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

2.2模型制备:参考ZeaLonga的方法, 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其余步骤不变)。

2.3神经功能评分参考ZeaLonga的5分制评分标准,在术后2小时及再灌注6小时、1天、3天、7天后进行评分: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我们发现: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模型成功率为75%(有少数大鼠因操作中尼龙线不慎脱出而失血死亡),而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成功率更低。

2.4形态学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在显微镜下脑切片经HE染色后细胞形态的变化,计算梗死灶的大小。

2.5统计学处理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差别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2.6模型成功率大鼠经ICA线栓MCA,麻醉清醒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即视为模型制备成功,成功率为75%(少数因操作失误致死者剔除在外)。

3 总结

3.1模型制备

除线栓法外,常用的有颈内动脉注射线段闭塞MCA法、经颞下或经眶入颅电凝或结扎MCA法、光化学诱导MCA血栓形成法等。其中,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的腔内线栓法由Koizumi和ZeaLonga首创,该模型将栓线通过颈内动脉一直达到大脑前动脉,阻塞了MCA开口处,并阻断了流向额顶皮质及基底节区的绝大部分血供,留在体外的尼龙线适当拔出后即可复通血流,该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3.2手术切口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颈部正中切口,我们采用了右侧颈部切口,这样便于肌肉分离(较为顺手),并且出血少、手术视野暴露较好,使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分离更易于进行;另外颈部旁侧入口对气管刺激性小,呼吸道分泌物少,手术大鼠的病死率低。

3.3动物品系

我们在实验中采用了SD大鼠,该大鼠MCAO模型产生的梗死灶恒定,变异较小[2]。模型成功率高。

4 心得

4.1应尽量选用雄性大鼠。因为雌性大鼠由于受孕或手术耐受性差等原因病死率很高;并且体重应控制在250~300g之间为宜,因为若体重过重,颅内血管增粗,栓线难以完全阻断MCA血流;体重过轻,栓线则难以插入颅内。

4.2制作栓线的球面应比较光滑。因为粗糙的球面易损伤甚至刺破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微血管循环的逐渐恶化,加速脑缺血向坏死发展。

4.3手术操作应标准化,并需要一定的外科技巧。我院已用此法制作了大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该模型产生的基底节区及皮层梗死灶较为稳定,重复性、可靠性及再灌注成功率高,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还成功进行了关于脑缺血后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因此,该模型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令模型可靠和稳定须注意:

(1)线段的制备。首先线段的制备要求硅胶树脂涂层要均匀一致,头端要圆钝,避免形成锐尖或弯钩,以防止血管穿破的危险;另外,由于动物血管的个体差异与动物的体质量呈正相关,因此在模型制作中一方面要求个体体质量要尽量一致;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体质量的大小选择不同粗细的线段。

(2)动物种系的选择。不同种系的小鼠由于颅底Willis环发育的差异,使得不同模型的要求具有相对的种系选择性。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相同种系的大鼠。

(3)局限性。准确的栓塞位点较难把握;血管有穿破的危险;由于线段同时闭塞了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起点,因此脑梗死灶过大等。

实验十三 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治疗

实验十三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治疗【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发生前后动物症状体征变化。 3.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熟悉休克的治疗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病理过程。 休克的病因有许多种,本实验采用股动脉放血的方法,直接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复制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由于放血一定程度后可使循环血量不足,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失血性休克。通过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使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抢救休克。 【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一套,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呼吸流量换能器。 3.实验药品20%乌拉坦,1%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取家兔1只,称重,从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5ml/kg进行麻醉,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用剪刀剪去颈部及下腹部的被毛,注意勿伤及皮肤。 2.做颈部手术,分离气管并插管,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记录呼吸

曲线。右侧颈外静脉分离并插管用于输液。再做颈总动脉插管,用于描记动脉血压。 3.分离股动脉进行插管,放血的途径。 4.肝素化从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2ml/kg。 5.松开动脉夹,从股动脉处缓慢放血,速度小于2ml/min,放血量约为全血的1/10,家兔的全血量按70~80ml/kg来计算,边放血,边观察血压的变化。继续放血,当放血量约为全血量1/5~1/4,血压稳定在30~40mmHg之间,维持10~15min,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变。 6.根据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休克发病学的防治原则进行纠酸、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防治细胞损伤等治疗,自行设计抢救方案,观察并比较各项救治措施后血压和微循环的变化。 ①建立耳缘静脉通路,5%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输液量应根据失血量自行确定)。 ②血液回输注射器内的血液快速从颈外静脉输回。 ③去甲肾上腺素0.5mg去甲肾上腺素溶于25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输完),与放血前所测得的收缩压高度作比较。 ④654-2 2mg654-2溶于25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输完),观察血压和微循环的变化。 ⑤待抢救恢复后,结扎右侧迷走神经,在结扎处远心端剪断迷走神经,观察血压有何变化?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瑞,观察血压有何变化? ⑥处死动物耳缘静脉注射空气。 【注意事项】 1.保护耳缘静脉,注射时应从耳尖部进针,如不成功.再向耳根部移位。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抢救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模型 河北医科大学赵拓 一.实验目的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在此过程中观察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率、尿量、血细胞比容,分析并加深对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实验动物 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家兔一只(便于尿道插管) 三.实验步骤 参考实验指导即可 四.实验结果 呼吸加深加快并逐渐恢复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压骤降随后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中心静脉压下降并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细胞比容下降未测定 心率上升治疗后心率比正常微高 尿量减少未测定 肛温降低恢复正常 粘膜颜色淡白红色-苍白-紫绀治疗后变浅粉红色 五.实验分析 1.呼吸的变化: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外周组织缺血状况显著,同时外周毛细血管换气量需求加强,兴奋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同时缺氧亦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血压的变化:血压骤降是由于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骤然减少;缓慢回升则是代偿机制具体代偿机制如下: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血管收缩,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②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启动,分泌大量血管紧张素入血,收缩血管,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③抗利尿激素的形成,同样导致肾脏微小血管收缩,提升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④“自身输液”的出现,增加了有效循环血量,升高血压。 3.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自身输液”的出现使血容量升高,然而血细胞的量没有变化,所以血细胞比容降低。 4.心率的变化: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激动交感神经,大量产生肾上腺素激动心脏上的β1受体,使心率升高。同时抑制迷走神经,降低神经张力抑制作用,加快心率。 5.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表征血容量的变化,大量失血使血容量降低,故中心静脉压也降低。 6.皮肤粘膜以及肛温的变化:在有关血压的变化中提到了外周组织血管收

针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大脑皮质DRD1mRNA_DRD2mRNA表达的影响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 51 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 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11-2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 J6080);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0K046);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0JT4015);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1B344)。 〔作者简介〕岳增辉(1966-),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病作用机理与临床研究。针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表达的影响 岳增辉1,陈乐乐2,朱小姗2,薛 晓3,肖硕实3,关 闯3?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 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大鼠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DRD2)mRNA 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状态模型,常规手法针刺组 (模型+常规手法针刺阳陵泉、曲池)及电针组(模型+电针阳陵泉、曲池)。以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肌张力评分评价模 型和针刺疗效,RT-PCR 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可降低大 鼠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及痉挛大鼠的肌张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但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大脑皮质DRD1mRNA 、DRD2mRNA 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 组表达均明显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DRD1mRNA 、 DRD2mRNA 的表达有关;但常规手法针刺与电针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状态;常规手法针刺;电针;多巴胺D1受体信使核糖核酸;多巴胺D2受体信使核糖核酸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28.051.04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Dopamine receptors expression of DRD1mRNA/DRD2mRNA in cerebral cortex of spastieity model rats after stroke YUE Zeng-hui,CHEN Le-le,ZHU Xiao-shan,XUE Xiao,XIAO Shuo-shi,GUAN Chuang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on relieving stroke spasticity by observ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fluence on the Dopamine receptors expression of DRD1mRNA 、DRD2mRNA cerebral cortex in spastieity model rats. Methods 40 Experimental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 group, sham operation group,model group,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modeling + routine handy acupuncture on Yanglingquan and Quchi),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modeling + electroacupuncture on Yanglingquan and Quchi).Use the method of suture-occlusion to prepare stroke paralysis model in https://www.360docs.net/doc/833276244.html,e the Nervous sysem damage symptom score and Spasticity assessment score to evaluate model a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use the ELISA to analy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 ?uence on DA 、DRD1、DRD2 contents in substantia nigra and cerebralcortex which of rats with cerebral stroke spastic paralysis, use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to observe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 in ?uence on DRD1mRNA 、DRD2mRNA expression of cerebral cortex in spastieity model rats. Results (1) Acupuncture can decrease the Nervous system damage symptom score and the Muscle tension (P <0.01); 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e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 >0.05). (2) DRD1mRNA 、DRD2mRNA expression in cerebral cortex :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expression of conventional han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针推经络·

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基础研究?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赵性泉 周剑 王拥军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引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分成1h、3h、12h、24h、48h、72h及7d7个小组;对照组分成3h、24h及72h3个小组,每组5只大鼠。每实验小组取2只大鼠,2%氯四氮唑(TTC)染色,进行大体组织病理演变观察。另取3只大鼠,在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脑组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TTC染色显示,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光镜下观察,血肿区与正常脑组织间有一周围区,其中可见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可见,血肿周围组织早期星形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注血后24h,星形细胞肿胀明显,部分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轻度变性,血脑屏障破坏。注血后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神经细胞变性。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病理、超微结构的改变,血肿周围脑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电子显微镜;病理;大鼠 Second ary injury to perihem atom 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rats ZHA O Xing2quan,ZHOU Jian,W A N G Yong2jun.Depart 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possible mechanism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matom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rats.Methods Sprague2Dawley male rats were subjected to ICH model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ra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7subgroups at1h,3h,12h,24h, 48h,72h and7d after ICH;while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ere divided into3subgroups at3h,24h,72h after saline injection.Each subgroup contained5rats.2rats from each group were stained by2%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3rats were picked up from each group to do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lectric microscope investigation on perihematoma tissue and ip2 silateral cortex.R esults Hematoma tissue was demonstrated as black2brown by TTC staining,no white infarcted area was detected around hematoma.In addition,there wa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hematoma and normal tissue under microscopy;the involved tissue looked loose with varied edematous cells.Astrocytes appeared swollen and neural cells looked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Meanwhile,capillary hy2 perplasia around hematoma with foot2plate swollen were detected,no remarkable neural cells change was observed.24h after blood injec2 tion,astrocytes started to swell,part of them became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Neural cells appeared mild degenerated and blood2brain bar2 rier were destroyed.72h after ICH,astrocytes showed highly swollen with neural cells degenerated.Conclusion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2 matoma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 [K ey w ords]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cerebral edema;electric microscope;pathology;rat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9771(2004)0820469203 [本文著录格式] 赵性泉,周剑,王拥军.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10(8):469—471.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至今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1]。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一个组织损伤和水肿形成进行性加重的区域,该区域内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性的,如果能在此时间窗内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此区域称血肿周边半影区或半暗带[2]。挽救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半影区内潜在可逆性损伤脑组织是近几年来脑出血研究的重点[325]。本研究通过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血肿周围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期进一步明确脑实质出血所引发的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作者单位:1.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王拥军);2.100050北京市,武警总医院影像科(周剑)。作者简介:赵性泉(19672),男,山东郓城县人,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病学。1.1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2Dawley 大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室提供)50只,体重300—350g。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成1h、3h、12h、24h、48h、72h 及7d7个小组;对照组分成3h、24h及72h3个小组,每小组5只大鼠。 1.2脑出血模型制备 在2次注血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1次低压、缓慢注血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手术过程同实验组。 1.3标本及病理切片制作 每实验小组取3只大鼠行心脏插管、4%多聚甲醛(p H7.4)灌流固定,断头取脑,于尾状核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1mm3脑组织2块,置于 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逐级脱水、包埋、切片、铅铀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观察。将剩余脑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及HE染色,在光学显

Removed_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详细图解

模型的背景,心肌缺血模型分全心缺血和左心室缺血两种,全心缺血主要靠注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左心室缺血主要靠手术对动物的冠状动脉左降支进行紧扎实现。由于左心室缺血对临床的意义更大,所以研究心肌缺血药物时这个模型是必须的。 (1)术前12小时给动物禁食 (2)将动物注射10%水合氯醛(0.4mL/100g)麻醉后固定在手术台上 (3)用笔型静脉置留针进行气管插管,插好后可用手术刀柄靠近气管,如果见气雾,就证明成功,连接动物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85;呼吸比1:1;潮气量为18ml (4)胸部被毛、酒精棉消毒,在胸部左侧3~4肋间剪开皮肤,如图1 (5)分离肌肉露出肋骨,切口位置有两块肌肉,胸浅肌和胸深肌,注意按照肌肉的纹路分离可以避免将肌肉扯烂,如图2

(6)在第三根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开,然后左手用止血钳挑住肋骨,右手持剪刀剪开第三根肋骨,如图3

(7)用止血钳将剪断的肋骨夹住掰开,放入开睑器,用止血钳剥离心包膜,如图4

(8)用止血钳将胸腺(心脏上面白的像脂肪一样的东西)夹住拉出,如图5 (9)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穿6~0号线,拉紧丝线,形成心肌缺血,观察线扎紧的部位上下大约2mm范围的心肌是发白色的,如图6

(10)闭合胸腔,注意将胸腔内的空气挤出(这点非常关键,这个模型最容易失败导致大鼠死亡的就是这个地方),对肌肉和皮进行缝合,挤空气的手法如图7

(11)结扎术后6小时可进行TTC染色:将大鼠脱颈处死,打开胸腔,将心脏剪下,用生理盐水将心脏清洗干净并排出心脏内的淤血,沿冠状沟将心房切除留下心室,用刀片将心脏切成1mm厚的切片,放入0.1%的TTC磷酸盐缓冲液(pH 7.4)37℃水浴7~10分钟,取出切片用生理盐水冲洗数次,观察结果。非梗死区因脱氢酶还原TTC而呈红色,梗死区因脱氢酶流失而呈白色,将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分离并分别称重,梗死范围以梗死心肌占缺血心肌重量的百分比表示。下图是染色的结果,图8 结扎位置,梗死的地方其实肉眼大致能看出,和其他地方相比发白,图9:

实验性癫痫对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

实验性癫痫对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 潘俊龙玲陈亚肖梁骏指导老师:王庭槐 [摘要]目的探索癫痫对不同年龄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青霉素癫痫模型,用开场实验检测其探索行为。结果实验组大鼠的越格数明显增多,但实验组乳鼠越格数在后期实验中下降。结论成年鼠对癫痫损害敏感,乳鼠对癫痫损害有一定的耐受性。幼鼠的探索能力的近期受损是可逆的。 [关键词]探索行为开场实验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Epilepsy on Rats’ Exploring Ability PAN Jun,LONG Ling,CHEN Yaxiao,LIANG Jun。Class 1,Grade 00,Department of Clinic Meicine,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9,China。 Tutor:WANG Tinghuai。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epilepsy on exploring ability of rats of different ages. Methods Made epilepsy models of rats by injecting penicillin, then test the rats’ exploring ability using the open field method. Results Numbers of squares crossed by experimental rats increase obviously, but numbers of squares crossed by experimental sucking rats decrease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experiment. Conclusions Adult rats are sensitive to damage of epilepsy, but sucking rats are somewhat immune to damage of epilepsy. Recent damage of exploring ability of sucking rat is reversible. [Key Words] Exploring Ability Rats Penicillin Open Field Test 1引言 癫痫是以脑部神经元过渡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暂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我们通过开场实验观察实验性癫痫对大鼠的探索行为的影响。 2材料和方法 2.1动物选择和分组 将生后20d(P20,乳鼠),60d (P60,成年鼠) 的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 2.2 药品及器材 青霉素,用生理盐水将其配成16万单位/mL。开场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青霉 6×1000000单位/kg,建立癫痫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g/kg。在模型建立前后分别应用开场实验进行行为测定——模型建立前1天,建立后第2,14天进行开场实验。 2.4 观测指标 记录大鼠在3min内由中央格开始跑动穿过的格数,同时观察直立次数,排便粒数。 此实验用于观察探索行为和恐惧行为。 2.5统计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3结果 表1各组统计值 分组和实验动物数平均越格数平均直立数平均排便数 乳鼠1 6 35.8±5.3 6.5±0.8 3.0±0.7 乳鼠2 6 61.5±5.6** 13.2±1.3** 2.7±0.6 乳鼠3 6 42.7±4.8 10.4±0.9** 3.5±0.4 成年鼠1 6 47.4±5.8 14.2±2.4 2.4±0.6 成年鼠2 6 58.6±7.1 8.6±1.1** 1.3±0.4** 成年鼠3 6 73.6±8.5* 16.5±4.4* 2.0±0.3 注:与空白组比较:* p<0.05 **P<0.01

自体血注入大鼠脑出血模型的造模体会

自体血注入大鼠脑出血模型的造模体会 目的应用立体定位仪通过抽取自体鼠尾血回注大鼠大脑的方法造大鼠脑卒中的模型,研究和掌握造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方式和方法。方法SD雌性大鼠90只,在立体定位仪的辅助定位下,抽取鼠尾动脉血50 μL注入大鼠左侧尾状核,应用Longa 五级评分法对大鼠行为学观察评分,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对90只SD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86只存活大鼠均有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应用自体鼠尾血回注大脑的方法可构建稳定的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 标签: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大鼠 出血性脑卒中是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外伤性出血,致残及致死率高较高,该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对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脑出血造模的稳定性、同患者发病表现的接近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实验研究通过鼠尾动脉血分次回注自体大鼠脑组织内,建立脑出血的大树模型。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仪器脑立体定向仪(日本);100 μL微量注射器,涡轮牙钻机;手术相关器械 1.2一般资料近交成年雌性SD大鼠90只,体重(300±20)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标准普通饲料喂养和自由饮水,昼夜自然节律,饲养环境为河北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多层层流架。 1.3方法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制备:应用10%水合氯醛对大鼠腹腔注射量为300 mg/Kg进行麻醉,头部备皮并应用碘伏常规消毒后,俯卧位固定于定向仪上,前囟抬高1 mm,取长度约为2 cm正中纵形切口,小型扩皮器牵开切口,取前囟点中线右侧旁开3.0 mm,沿矢状面向后1.5 mm,牙钻钻透颅骨,深及骨膜。在消毒后在鼠尾腹侧正中做一纵行切口,抽取尾动脉不加抗凝剂的动脉血液约60~70 μL。将针头垂直于颅骨骨孔的方向,进针约6 mm,缓慢注入50 μL自体动脉血液,注血时间以两分钟为宜,为防止鼠血反流,将针留置10 min。缓慢退针,骨蜡封闭颅骨骨孔,缝合手术创口。 1.4行为学的分级评估参照Longa 五级评分法[1],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级:无体征,记0分;Ⅰ级:动物不能完全伸直其前肢,记1分;Ⅱ级:动物一侧肢体瘫痪,有追尾现象,记2分;Ⅲ级:动物不能站立/ 打滚,记3分;Ⅳ级:无自发性活动,有意识障碍,记4分。 2结果 大鼠实验脑出血造成后,进行行为学评分,每只大鼠均采用Longa方法,反应其行为学变化。根据对实验动物的观察,在大鼠大脑注射自体鼠尾动脉血液后,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主要)。 2、观察休克早期大鼠机体的机能变化,探讨休克的发病机制。 3、了解休克早期的治疗原则。 二、实验动物:300g左右SD大鼠,雌雄不限 三、实验器械:略 四、实验步骤: 1.称重麻醉固定:大鼠称重后腹腔注射40mg/kg 2%戊巴比妥钠溶液进行全麻,数分钟后观察,疼痛, 翻正反射均消失后,用8%硫化钠脱去一侧耳廓被毛,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恒温实验台上,减去股部手术野被毛。 2.动静脉插管:碘伏消毒手术野,切开股动脉搏动处皮肤组织,止血钳分离股血管神经鞘,暴露神经 血管后,利多卡因擦拭。用玻璃分针分离股动静脉与股神经,股静脉插管,结扎远心端,近心端插入静脉留置针,打结固定,2.5ml/kg经股静脉推注50U/ml肝素。股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腹部手术完成后,以湿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3.尿道插管:选取硬膜外导管前端约七厘米与尿液计滴器相连,碘伏会阴处消毒,将导管沿尿道插入 约4cm。 4.肛温测量:用液体石蜡涂抹动物肛温仪前端,插入大鼠肛门约二厘米,但数值稳定后读取肛温。 5.观察记录正常指标。 6.抢救:经股静脉回输自身血液加出血量二倍的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指标变化。 五、实验结果: 平均压/脉压呼吸中心静 脉压 心率血细胞比容皮肤黏膜颜色肛温耳廓微循环正常113.45/38.03 正常正常212 正常红润37.6 正常 放血后代偿后下降/增加 54.74/48.22 变浅变慢 加深加快 下降 增加 减慢 294 不变 降低 苍白 苍白 下降 35.2 微循环收缩 微血管收缩 治疗后99.25/45.84 加深加快进一步 回升 272 增加红润36.3 恢复正常 六、讨论 1、各观察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 血压:放血后,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 代偿后,通过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增加,自身输液等机制,血压有所回升。治疗后,血容量得到扩

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2015年2月第25卷 第2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February,2015Vol.25 No.2 [基金项目]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编号:2010gxjs016);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3CLZ13J004)。 [通讯作者]刘江伟(1970-),男,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重点实验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环境战创伤研究。E?mail:ljw273@https://www.360docs.net/doc/833276244.html,. 研究报告 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刘江伟,钱建辉,李 瑞,许文娟,许永华,杨向新,杨 帆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市,新疆 83000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方法 90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 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I 组、干热环境II 组3个实验组。麻醉后大鼠经打击及颈动脉放血,造成创伤失血性休克, 使大鼠MAP(平均动脉压)达到(35±5)mmHg 水平,比较各组大鼠休克后3h 存活率,并对死亡大鼠及休克后3h 仍存活大鼠重要脏器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休克后3h 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I 组(在休克模型建立成功后10min 内从沙漠干热环境转运到常温环境)、干热环境Ⅱ组(休克模型建立成功后仍放置在沙漠干热环境中)的存活率分别为90%、83.3%、0;干热环境I 组与常温环境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常温环境组和干热环境I 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干热环境II 组(P <0.01);病理学检查可见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组I 死亡大鼠和干热环境组II 大鼠心、肺、肝组织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较广泛,细胞坏死较严重。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同时提示沙漠干热环境能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大鼠的存活率,伤后应立即转运后送。 【关键词】 干热环境;沙漠;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大鼠【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56(2015)02?0030?04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15.002.008 Establishment of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dry hot desert environment LIU Jiang?wei,QIAN Jian?hui,LI Rui,XU Wen?juan,XU Yong?hua,YANG Xiang?xin,YANG Fan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of Xinjiang,Urumqi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Region,Urumqi 83000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dry?hot desert environment. Methods Ninety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 =30):the normal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normal temperature group)(temperature 25℃,humidity 35%),dry?ho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I (dry heat group I)and dry?ho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Ⅱ(dry heat group II)(temperature 40℃,humidity 10%).The rats were anesthetized,fixed,and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right carotid artery,vein and the right femoral artery so as to make bleeding,and at the same time,fracture of the left hindlimb femur was made from the dropped steel wheel.The wounds were quickly bounded after injury.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was kept at 35±5mmHg.The rats of group I was transferred into normal environment.The rats of group II were kept in the dry?hot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The 3h?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and all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3hours after the traumatic injury.Heart,lung and liver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for histopathological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 班级:2014级临床专升本班 组别:第2实验室第1组 组长:郭财进 组员:徐冰孙荣贺顾春晓 杨飞飞周志豪

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 郭财进徐冰孙荣贺顾春晓杨飞飞周志豪 (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临床专升本班,吉林132013) 【摘要】学习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观察休克各期的主要临床变化、了解其代偿机制,方法:家兔麻醉后,分离并进行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静脉插管,正确连接管道并用肝素冲洗,进入电脑程序,描记正常血压,快速放血,使血压维持60mmHg,血压稳定后,夹闭右颈总动脉,记录并观察血压变化。待血压稳定后,再放血,使血压降至40mmHg并维持,在维持期间的20min 内记录并观察血压变化。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抢救。 【实验目的】 1.观察失血性休克发生后机体变化; 2.掌握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方法; 【实验原理】 动脉放血是循环血量减少,当少量失血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通过机体的一系列代偿措施(包括微循环的灌流量明显减少),使血压不出现明显的降低。但当快速失血量超过30%或大量失血时,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和微循环严重和长时间缺血与缺氧,引起休克。

休克分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凝血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成年健康家兔1只,体重 2.5kg左右。 2.实验药品:20%乌拉坦溶液,0.7%肝素,台式液。5%葡萄糖生理盐 水, 兔手术台,电子秤,微循环生物信号处理系统,静脉输液及中心静脉压测量装置一套,微循环观察装置,手术器械一套,动脉插管2个,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各一个,5ml、20ml、50ml注射器各2支。 【实验步骤】 1. 麻醉与固定 (1.1)取成年家兔一只,称重,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以5ml/kg 体重计算麻醉剂总量),作全身麻醉。 (1.2)动物固定:将动物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颈前部和腹部等手术部位剪毛备皮。 2. 气管插管颈部剪毛,正中切口,切口长约5~7cm,在气管上剪一“V”形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结扎固定。气管插管一端通过压力换能器 3. 动脉插管 (3.1)逐层钝性分离颈前部组织,在胸锁乳突肌内侧下方分离出左侧颈总动脉,分离的长度约2.5~3cm。 (3.2)动脉插管前,远心端必须先结扎,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比较

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休克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一般15min 内失血少于全身总血量的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若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迅速导致死亡.本实验将通过应用生理盐水、 碳酸氢钠、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进行抢救,并评价其在救治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1.1.1实验对象:成年家兔四只,体重2-3kg 且一致,大小、年龄、性别一致. 1.1.2实验器材: 家兔常规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RM 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液装置,气管插管,膀胱插管,动脉插管,注射器(5ml ,10ml ,20ml ,30ml,50ml ),烧杯(50ml,200ml,500),有色丝线,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膀胱插管,导尿管一个,动脉夹,呼吸流量换能器,压力换能器.1.1.3实验药品:生理盐水,肝素(500μ/ml ),10%乌拉坦溶液,任氏液,地塞米松注射液(1ml :5mg ),1%山莨菪碱(654-2);5%NaHCO 3.1.2方法 1.2.1称重与麻醉:动物称重后,10%乌拉坦溶液10ml/kg 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意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频率和角膜反射的变化,防止麻醉过深). 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 1.2.2气管插管: 剪去兔子颈部被毛,做颈正中切口,分离出气管、颈总动脉并穿线备用.在甲状软骨 下方作一倒 “T ”形切口,插入“Y ”字形气管插管,用线固定好.并将呼吸流量换能器连接到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1,设定输入信号为“呼 吸” 后,观察正常家兔呼吸运动曲线.1.2.3膀胱插管:剪去耻骨联合以上腹部的被毛,在耻骨联合上缘处向上切开皮肤4~5cm ,暴露膀胱,做膀胱插管,用线结扎好.插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受滴棒上方,与受滴棒的两极保持在同一垂直面,将液滴信号引导到第3通道,观察尿滴. 1.2.4动脉插管:先耳缘静脉注射0.5%肝素1ml/只,保留头皮针与输液装置相连.在分离好的颈总动脉处做动脉插管,用线固定好.并将事先连好三通管的压力流量换能器连接到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2,设定输入信号为“动脉血压”后,观察正常家兔血压曲线.1.2.5放血:从三通管的侧管处抽血,当抽血的量 为家兔总血流量的20%时即发生休克 (家兔的血容量可按体重(g )乘以8%来估算(ml )),放血时使平均动脉血压在10min 内降至40mmHg(或5.3kPa),休克状态持续60min ,并注意连续观察家兔的各项生理性指标的变化.1.2.6解救:停止放血,把4只回输原血的家兔分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比较 方锦祥,林国钦,蔡学斌 (莆田学院医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目的:探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1.将家兔分成ABCD 四组,并分别通过从三通管的侧管处抽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2.停止放血,把4只回输原血的家兔分成ABCD 四组,四组家兔在10min 内快速再灌注全部自体血.3.其中A 组注射生理盐水5ml/kg (30滴/min )进行抢救;B 组同时耳缘静脉注射1%山莨菪碱 (1mg/kg )、地塞米松(2.5ml/kg )进行抢救,观察生理指标变化;C 组同时注射1%山莨菪碱(1mg/kg )进行抢救;D 组同时注射地塞米松(2.5ml/kg )进行抢救.结果:A 输液后,由于及时补充了血容量,休克症状好转;B 组同时注射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和碳酸氢钠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有所好转; C 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山莨菪碱后,由于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好转; D 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地塞米松后,由于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糖皮质激素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 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如血压、呼吸、尿量有所好转.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解救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5-02 第28卷第3期(上) 2012年3月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