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

上课题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P6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温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气温分布成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人们常说,农民是看天吃饭的,这个“天”在地理中指的是气候,而气候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因此气温和降水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只讲气温这一部分,降水的内容留在下节课学习。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气温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8页,阅读探索活动材料的“异样”的春节,思考广州和哈尔滨在气温上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概念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教师讲述]同样是春节,我们可以看到左图的广州,春暖花开,生机盎然;而右图的哈尔滨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很明显,两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广州气温比哈尔滨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纬度位置的不同,广州在我国南方,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

[教师讲述] 对。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个气温的规律,仅考虑纬度的因素,气温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的,也就是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我国的行政地图可以看出,广州的纬度明显比哈尔滨要低,因此,冬季广州的气温比哈尔滨的要高,也就出现了“异样”的春节这一情景。

[教师讲述] 好,既然大家对气温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气温的变化。气温

的变化分为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而时间变化又分为日变化和年变化。请同学们翻开书本69页,观察“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并思考问题。

[板书] 日变化

时间变化

2、气温的变化年变化

空间变化

[教师提问] 北京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多少?

[学生回答] 14:00气温最高,5:00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8.6℃。

[教师讲述] 第二题我们一起来做一下,将2:00、6:00、14:00和20:00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4得出15.7℃?

[教师讲述]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日平均气温值。大家都学会了吧?对于这幅图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回答]为什么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而不是正午12时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里我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不可否认,正午12点是太阳直射的时间,也是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候,但是,近地面气温的升高,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作用形成的,而是通过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再由地面放出地面辐射,使气温上升。通俗地讲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再由地面烘热空气,因此,气温升到最高需要一定时间,气温最高值通常出现在午后的2、3点钟。那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应该怎样解释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日落之后,地面和近地面空气都失去热源,气温逐渐下降,知道次日日出时,气温再次升高,因此,一天中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教师讲述]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0页,观察北京四季景观,从百花盛开的春天,到绿树成荫的夏天,再到秋风萧萧的秋天,最后到万里冰封的冬天,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这四种不同的景观,感受到暖、热、凉、冷四种不同的感受。这都是因为气温的变化形成的。

[教师讲述]下面请同学们翻到书本71页,根据表E的气温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同学们跟我一起来画一下(黑板画图)(作出示范后给同学们2分钟画图)。

[教师讲述]大家都画好了吗?来看看自己画得正不正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有两个要点,一是需要找准每个点的位置。二是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成线。

[教师讲述]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提到了,气温除了时间变化,还有空间变化。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2页,找出0℃等温线,它大致经过哪些地方?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大约各是多少摄氏度?两者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板书] 日变化

时间变化

2、气温的变化年变化

冬季:

空间变化

夏季:

[教师讲述]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秦岭、淮河一线至青藏高原东南部。

[教师讲述] 对。等温线就是气温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而0℃等温线代表的是这一线上的点冬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一般情况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冬季气温会在0℃以下,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冬季气温通常在0℃以上。第二题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28℃,20℃,相差48℃

[教师讲述]正确,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可以如此之大。因此,我国冬季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大。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我国冬季,越往北地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少。二是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因此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较大,对南方地区影响较小。

[教师讲述] 既然我国冬季气温温差这么大,那是不是夏季也是一样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3页,观察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的温差。可以直接告诉我答案吗?

[学生回答] 5.6℃。

[教师讲述] 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南北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都较多,当然南方地区获得的热量更多些,但是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因此夏季南北温差不会太大。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除外。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较高,气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高。这里给同学们扩展一下知识,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它的平均气温比海平面气温低24℃左右。我们可以总结为,夏季全国普片高温,南北温差小。

[板书] 3、温度带

[教师讲述]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气温也不同。人们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全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暖带、寒温带,还有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热带包括海南全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云南最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热带地区以北是亚热带;暖温带包括华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等省的一部分;中温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黑龙江最北部是寒温带,最后还有青藏高原地区的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教师讲述] 最后给同学们扩展一下积温和作物熟制的知识。积温就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而≥10℃积温指的是一年内所有大于等于10℃的温度值的总和。

[教师讲述] 好,气温的学习我们暂时到这里,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总结新课(4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五、复习巩固(4分钟)

1、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B )

A.午夜B.日出前后

C.日落之后D.早晨8时

2、下列哪个事例不能反映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C )

A. 柑橘树在零下9℃以下会受到毁灭性冻害

B. 俄罗斯人冬季喜欢喝烈酒

C. 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特征,变化不大

D. 新疆吐鲁番人“早穿棉袄午穿纱”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同学们上网搜索资料,绘制一幅梅州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

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概念日变化

时间变化

2、气温的变化年变化

冬季:

空间变化

夏季:

3、温度带

【课后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有详细的讲解,课堂气氛较活跃,并能将课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使知识变得更加实用,但本节课仍有缺陷,需要改进。

一、语调过于平缓,应该适当的改变语调,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且能突出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二、部分计算题只需让学生自己完成,不需要教师在黑板作示范。

三、对于温夏季空间变化”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其它地区的温差,不能仅仅因为“海南岛”和“黑

龙江省”的温差小,断定全国普遍高温。

四、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更丰富些,例如提醒学生注意避暑,适当的季节适当的增减衣裳等等。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0年中考地理冲刺复习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 考能提升 题组一 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下表为临沂市某周的天气状况记录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3—4℃ 微风 -1—9℃ 微风 -4—7℃ 微风 -3—9℃ 微风 -2—7℃ 微风 -1—8℃ 北风 4—5级 -5—4℃ 北风 5—6级 1.(2019山东临沂)一周中,临沂市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 A.周二 B.周三 C.周四 D.周日 2.(2019山东临沂)据表判断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 A.周二小雪转大雪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下面是“北京2018年10月1日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9肥城二模)这一天北京的气温日较差大约为( ) A.23.6 ℃ B.8.7 ℃ C.14.9 ℃ D.18.6 ℃ 4.(2018新泰模拟)每年的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两会都在北京正式开幕。两会召开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泰安由春分向夏至过渡②泰安的白天正逐渐变短,且总体上是昼长夜短③我们的校园每天正午时刻树影越来越短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由南向北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不同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泰安样题)“二十四节气”是( ) A.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B.以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C.以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D.以地球上的山川变化现象为依据划分的 6.(2018泰安样题)申遗成功当日,我国正处于哪两个节气之间( ) A.清明—谷雨 B.寒露—霜降 C.小雪—大雪 D.小寒—大寒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集热装置(如下图)。从理论上讲,要达到最佳集热效果需让太阳光垂直照向集热管面。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若想让太阳能热水器达到最佳集热效果,安装时,太阳能集热管面的倾斜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进行调整。据此并结合下方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练习(新版)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一课一练 一、填空题 1.气温一般是是指,通常用来表示。 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3.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4.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这是因为陆地和海洋在夏季和冬季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5.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影响因素是。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 A.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大洋洲 2. 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是() A.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大洋洲 3. 世界上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 B. 北美洲 C. 南极洲 D.欧洲 4.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其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风的影响 5. 春节期间,哈尔滨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季,而悉尼则是()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6.有关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地带,太阳高度、热量相同,气温也相同 B. 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C.同纬度地区,平原气温低于高原气温 D.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从南向北递减 7.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的等温线的分布是( ) A.1月、7月都向北凸出 B. 1月、7月都向低纬凸出 C. 1月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 D. 1月向高纬凸出、7月向低纬凸出 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从高纬向低纬降低 B.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C.从赤道向高纬降低 D.从海洋向陆地降低 三、读图题 1.根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度,北极圈及其附近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度。 (2)低纬度地区全年获得太阳的多,年平均气温;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的少,年平均气温。 (3)所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向逐渐降低。 (4)从图中看,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主要原因是() A.南半球地势比较平坦 B.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 C.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 D.南半球接受太阳光热少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解析

天气与气候 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 【课程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 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 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天 气与气 候 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 世界气 候 及其分 降水的变 化 气温的变化 天气与生活

湘教版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内容包括“气温” 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 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一—自主合作一一点拨释疑一一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 《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温的测定;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第四章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3—64页内容, 1、降水: (注意:雨、雪、冰雹是降水,雾是低层云,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补充:①小水滴还需要相互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②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 3、降水类型(结合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及分布地区 ) 4、我们家乡的降水类型是哪种?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降水量的测定(课本P64活动“降水量的测量”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推算①怎样计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②怎样计算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二、共同探究 结合课本P64“世界降水的分布” 1、读“雨极话雨”了解世界的“雨极” 被称为雨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降水极不均匀,有的地区甚至多年滴雨不下,如:撒哈拉沙漠 2、根据以前学过的“等高线”“等温线”思考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结合降水形成的条件分析原因。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简单说明原因。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形雨”多形成于:( ) A 沿海平原 B 内陆高原 C 迎海风的山坡 D 背风山坡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赤道地区降水多 B 两极地区降水少 C 沿海地区降水少 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3.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 A 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 D 两极地区 4.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 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 5.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 A.储水瓶 B.储水筒 C.雨量器 D.量杯 6.降水的形式包括:( ) A.雾、霜、云 B.雨、雪、霜 C.雨、雪、冰雹 D.霜、冰雹、雪 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 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 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8.台风带来的降水为:( ) 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降水。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5.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够总结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分干湿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对地理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科学的生产生活结论。 【重点与难点】 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 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 谜语: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雪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降水。 二、新课学习 (三)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2.降水量的测量 工具:雨量器和量杯 单位:毫米(mm) 视频:降水量的测量 日降水量:将一日内各次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将一个月内各日降水量相加 3.降水量柱状图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类似。先确定坐标轴,然后按所给资料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最后标注图名。 4.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活动读图 说出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哪几个月降水最多(6、7、8),哪几个月降水最少(12、1、2)。 试着总结三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共同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弊:灾害:春旱、夏涝。 5.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的年降水量范围。(1600~3000mm、800~1600mm、400~800mm、200~400mm)。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很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4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mm。 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拓展延伸: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6.我国降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上《世界的气温和降水》word 教案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顺降水(1) 课改实验区 韩英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顺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第一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摸索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势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加深经历。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把握的技能是能够依照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那个练习,能够利用课堂时刻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 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顺降水变化规律。 (3) 了解引起世界气温顺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回忆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利用世界要紧都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顺 降水的差异; (3) 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顺降水分布图, 分析气候的阻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说明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顺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阻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项目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

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

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 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教学时要向学生 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 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 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 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 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 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 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 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 第一课时:世界气温 (一)、导入新课(2分钟) 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 (二)、自学问题 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 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 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 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 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 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 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 (一)、导入新课(2分钟)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 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 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

天气温和降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 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 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

地理:3.2《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 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 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 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