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教案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教案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教案

端午节文化意义

端午节意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幼学琼林》又云:“端午却为蒲节。”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则显得极为单一。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就是说,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热闹的民俗节

热闹的民俗——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057255.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 l&word=%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5%AF%B9%E7%A7% B0%E5%9B%BE%E5%BD%A2&ie=utf-8&in=6359&cl=2&lm=-1&st=&pn=113 &rn=1&di=48145971401&ln=1475&fr=ala1&fm=ala1&fmq=1363326564 78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pn113&-1&di48145971401&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057255.html, %2Fweb%2F2011121576681130%2Fupload%2F20111219231556697.jpg& 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zp_z%26e3B3gj17_z%26e3Bgjp_z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1 大班亲子活动:快乐的端午节活动设计意图: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志愿者 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活动过程: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方案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

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 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端午节亲子活动:“端午粽飘香”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会说“端午节”的名称,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端午节的故事; 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

端午节传统文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端午节传统文化 篇一: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 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在《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它赋予了端午节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相比,端午节的名称最多: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与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伍子胥)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屈原,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来因为奸臣排挤被放逐到了江南,当楚都被秦兵攻破的时候,他力图报国无果,愤怒之下投江而死,以身殉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

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幼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端午节吃粽子、悬艾草、挂香囊、和妈妈一起回外婆家的过节方式已经成为儿时的记忆。成年之后,对端午节的理解除了缅怀屈原就是因他而设的 “美食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过对于 传统节日的淡漠,以至于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稀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节庆活动,关心中国传统节日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知道这些节日与内涵的渊源和来由的也不多,我也不幸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这颗“明珠”遗落在了纷繁杂物的物质欲求中。 端午前参加了宝宝幼儿园举办的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后,我对端午节所蕴涵的深厚民族文化精髓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在孩子们整齐嘹亮的儿歌朗诵中拉开了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doc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古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又有午时立蛋之俗,传说中如在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

在江南地带,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汉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闽南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进入夏季的炎热,才正式将大衣收起,进入夏季。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在贵州地区盛行游百病。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端午节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它不仅在于寄托了人们对诗人屈原的怀念,而且表达 了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端午习俗 古时端午,人们在清晨采摘回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将它们和蒜头结扎成束挂在床头、门窗上,并且在家中熏烧具有芳香的仓术和白 芷驱毒祈福。人们制作了内含中药香料的香囊以及五彩绳相互赠送 佩戴。在正午时分通常会用菖蒲、艾草煮成的香汤沐浴,再换上清 爽干净的新衣。在潮湿的地方撒雄黄粉和雄黄酒避邪祛灾。人们在 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 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 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而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 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朝,粽子已经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 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 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 花京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诗中“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俗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记载:“雄黄 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在碘酒和红

药水未发明的时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 涂抹毒虫蛰伤和蚊蝇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 东方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有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用后轻则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头昏、晕厥、呕吐、腹泻,重则中毒死亡。所以,雄黄酒绝不能饮。 民间有“端午插艾,悬户门上,一禳毒气”的习俗。艾,又名家艾、艾蒿,以陈久者良,常言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又 叫“陈艾”。中医认为,艾叶有理有气、逐湿寒、温经止痛、止血 安胎等功效。艾叶气味清香,能起到平喘、镇咳作用,熏艾烟能对 居室消毒杀菌,提高家人抗菌能力。 我国各地有趣的端午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 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 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 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 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 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 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 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 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 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 互相馈赠。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开展一些列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富有创意的趣味活动来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不但能达到活跃身心、联络邻里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的作用,更能寓教于乐,增进大家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刻体验传统节日中蕴涵的历史意义,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关于端午节活动策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动策划1 活动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3、通过互动,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提高家长与孩子的配合能力与亲子关系。 活动流程: 家园共育类:我和家人一起包粽子 1、邀请各小朋友的家长或者邀请家长志愿者; 2、老师作引导,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3、老师以班为单位,引导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包粽子,编手链,缝香包; 4、小朋友们可以互换香包,留做纪念。 示范:

活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 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实录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你做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好吗? 学生做出不同的对称动作造型。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新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示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谈话: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如果出现回答不完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谈话:那么,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请你打开课本第22页看第5题,先仔细观察,想一想,然后再连一连。 学生展示汇报做法。学生做这道题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如果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原因,再请别的同学帮助他。 谈话:对,我们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给你轴对称图形的一般,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请你自己完成第6题。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是如何画的,并互相交流画的方法。这道题学生常出现将格子数错而导致画错图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图、数格子,提醒学生画完后一定要看一看两边是不是一样。 谈话: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掌握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第23页第7题)请你仔细看图,看看图中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老虎跳到水里去了?你能看图编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吗? 让学生在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弄清楚老虎、狐狸和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谈话:有趣的故事讲完了,糊涂的老虎上了狐狸的当,看来,学好数学知识真的对我们很有用处。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吧。(出示我学会了吗?) 谈话:请你自己在书上完成这道题。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丰收园进行评议。

端午节民俗传承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端午节民俗传承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为了重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采,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唤起现代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激情,合都市水乡——朱家角特有的景观、地理和文化特点,特举办“中国龙卷风——朱家角中国民俗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端午节民俗活动。 一、活动主题: 本次系列活动以“中国龙”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合,让外国人过中国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朱家角、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时间: 6月3日——6月8日 三、活动内容 (一)朱家角景区主题活动 1、对象:所有购票进入古镇景区的游客 2、地点:朱家角镇政府对面广场 3、内容: ①、端午节相关故事和粽艺展览 ②、朱家角特产、端午节特色产品展览及传统手工包粽子技艺表演等。 ③、每天两场广场文艺表演,表演朱家角民俗相关的节

目 ④、包粽子比赛。 游客可现场报名参与进行包粽子比赛,体会包粽子的乐趣,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⑤、赛龙舟表演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游客可观看在漕港河中进行的赛龙舟表演 ⑥、各景点其他传统节庆项目 (二)、嘉宾活动 1、对象:嘉宾活动主要针对由有关单位组织的外国游客以及提前预定的团队。 2、时间:10:00~13:00江南第一茶楼 13:30~16:30古镇游览 3、地点:朱家角古镇江南第一茶楼、古镇 4、内容: 第一部分(20分钟):来宾从课植园停车场下车,乘船沿西井街→漕港河→江南第一茶楼;民乐四同奏在二楼门厅表演;来宾就座; 第二部分(15分钟):《端午节故事采风》。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编排令中外来宾都印象深刻的故事,通过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组合,给人全新感受。 第三部分(30分钟):制作香囊。每位来宾参与制作香囊,

端午节赛龙舟文化

端午节赛龙舟文化 【篇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已 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关于端午节的 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 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 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 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 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 “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 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 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 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 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 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 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 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 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 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 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最新5篇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最新5篇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1】 活动背景: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 二、活动主题:我的端午,我做主,给自己一个端午节最棒的礼物三、活动日期: 6月11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 四、活动地点: 贵州大学北区中山园五、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

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心成员增进感情,让贵大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是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人)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气息。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温暖节日。 六、活动内容: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展板展示于活动场地)(1)端午节的来历;(2)端午节的节日意义;(3)全国各地或国外的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蒸煮。 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或委会,借来锅和炉子,并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2)参加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场地自己包粽子,每个人只限一个。(此环节进行包粽子大赛,每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案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课时安排: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2课时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体操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出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篇一:端午节民俗文化教案 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活动目标: 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 2、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3、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活动内容和步骤:端午节的溯源 (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首在大江南北传唱的民谣,请大家齐声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生:回答。 师:这个节日还有哪些别称? 生:这个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这个节日是在什么时间? 生:回答。 师:具体的日子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篇一:端午节活动主题】 端午节活动主题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快乐端午你我共享 活动内容: 某月某日各班召开《快乐端午你我共享》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端午粽子的故 事等等。 活动目的: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节庆文化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 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 主义情感,形成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和认同感,努力营造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 活动准备: 以电子文稿图文并茂为形式,了解端午的由来、习俗以及有关端午 节的诗词等方面端午文化。完成2份电子文稿,于某月某日前交到 班主任处。 活动过程: 一、去年端午节如何过 视频片断出示。 主持人:谁来说一说他们是如何度过去年的端午节的? 同学说。 主持人:那去年你家里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呢? 摄影图片出示,请图片中的主人公上台介绍自己如何度过端午节的。主持人: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去年度端午节的 故事的? 同学上台。 二、今年端午节我们准备怎么过 主持人:看了听了同学们介绍的去年度端午节的故事后,那今年的 端午节同学们准备怎么度过呢? 请同学上台说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说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自己和家人一起度过端午 节的过程用摄像、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再 开一次这样的活动,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自己度过端午节的故事。

三、携手共享端午送祝福 主持人:我们同学们在家中和自己的家一起幸福地过着端午节,可 是在四川、在汶川等地,那些遭受地震之害的和我们一样大的小伙 伴们却无法与家人共同度过端午节。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什么想 法吗? 同学们说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是的,让我们一起制作一些贺卡,写上自己的祝福。然后,我们将会以班级为单位,一起把这些贺卡寄给那些的孩子们。衷心 祝愿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 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 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 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 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 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 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 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 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 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 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 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 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它不仅在于寄托了人们对诗人屈原的怀念,而且表达了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端午习俗 古时端午,人们在清晨采摘回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将它们和蒜头结扎成束挂在床头、门窗上,并且在家中熏烧具有芳香的仓术和白芷驱毒祈福。人们制作了内含中药香料的香囊以及五彩绳相互赠送佩戴。在正午时分通常会用菖蒲、艾草煮成的香汤沐浴,再换上清爽干净的新衣。在潮湿的地方撒雄黄粉和雄黄酒避邪祛灾。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而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朝,粽子已经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诗中“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俗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在碘酒和红药水未发明的时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涂抹毒虫蛰伤和蚊蝇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 东方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有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

(完整版)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 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对称”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 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 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 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学生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采用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教学模式。教学准备课前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印轴对称图形,每个小组准备剪刀1 把、彩纸 针对本课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本环节预设3 分钟)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园林建筑,脸谱,风筝,杂技等等都是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热闹的民俗节上去看一看吧。学生欣赏民俗节上的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