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知识点 自己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

新中国成立:

一、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作用:标志着新中国正式成立,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节。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①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②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2)国际意义: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西藏和平解放

(1)标志:1951年5月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第二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内容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基础知识】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一、抗美援朝战争:

1、开始标志: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2、结束标志: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3、意义: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B、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4、抗美援朝精神及英雄代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黄继光、邱少云

二、土地改革

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时间: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

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政策及依据:“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3、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基础知识】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总路线的特点:改造和建设相结合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到1957年

2)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年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结果: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4)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2)《宪法》意义: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B、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C、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

(1)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

(2)三大改造的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的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基础知识】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先后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运动:表现为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开始标志:1958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2)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第五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内容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基础知识】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1964年)和氢弹(1967年)。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时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第六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

【内容标准】

(1)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基础知识】

1、发动原因: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

2.过程:

1)开始:1966年。

2)发展:红卫兵运动与刘少奇被迫害含冤去世(共和国最大冤案)。

3)进一步发展:林彪反革命集团兴起与覆灭(1971年9.13事件)。

4)转折:邓小平的短暂复出与“四五”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结束标志——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教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内容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基础知识】

1、邓小平的复出

标志: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及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会议内容:

A、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路线: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冤假错案评反。

(3)会议伟大意义: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b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c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d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四项基本原则

1)背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思潮。

2)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内容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

(2)农村改革内容:

1)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上的“大锅饭”,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

第九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内容标准】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基础知识】

一、对外开放的过程:

1、尝试阶段:设立经济特区。

1)提出人物:邓小平

2)设立地区: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3)设立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

2、扩大阶段:

1)开放18个沿海城市和7个沿海经济开发区。

2)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3)1992年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对外开放的影响: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D、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2)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2、基层民主的发展: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2)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义义道路前进

【内容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2、中共十三大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具体内容略)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

(2)内容: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强调“发展

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C、明确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

内容:江泽民在会上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第统、全面的概括。大会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称为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上,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6、中共十六大(2002年)会议内容及意义:略。

第十三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基础知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十四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知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者:邓小平

3、提出的依据:尊重历史和现实

4、内容(含义):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港澳正式回归时间及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1997年7月1日,董建华;澳门:1999年12月20日,何厚铧。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第一:它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

第二:使港、澳历史发展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陆与台湾交流的加强: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各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族民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内容标准】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军队建设成果:实现了以陆军为主体,向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四个军种和诸多兵种合成的转变。

2、人民海军:正式成立于1950年,先后建立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3、人民空军: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首次参战:抗美援朝战争

二、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保卫祖国领土、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重大紧急任务。

第十六课朋友遍天下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3)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基础知识】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背景: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改善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

2)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重心:发展同第三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活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贸组织WTO)。

第十七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内容标准】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

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础知识】

一、“两弹”的成功研制

1、我国掌握核武器的目:为了防御,打破核讹诈。

2、两弹研制:原子弹(1964年)及氢弹(1967年);导弹(1964年)。

两弹结合:1966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两弹”的成功研制的意义: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

二、航天技术

1、人造卫星技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世界第五个国家)。

2、载人航天技术:2003年5月,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的国家。(飞行员杨利伟)

三、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1、袁隆平,培育灿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领先世界的医疗技术: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

四、“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863”计划

1)提出:1986年3月,王大珩等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2)重点研究领域: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重点。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措施:先后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

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十八课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内容标准】

(1)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

一、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的发展状况:

A、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方针;

B、1999年,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C、1986―1995年间,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把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全社会开展了实施“希望工程”活动。

D、1999年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提高教师地位。(从1985年起,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二、体育

1、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夺得男子单冠军,为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2、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3、2008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第十九课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

一、文艺事业的成就(1949—1966年)

1、取得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17年,党和政府重视文艺事业,提出了“双百”方针。

2、优秀作品代表: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

戏曲:《刘巧儿》;

故事影片:《甲午风云》《林则徐》《小兵张嘎》《五朵金花》;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

二、我国文艺事业的灾难(1966——1976年)

1、原因:“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

2、结果:八个样板戏垄断戏剧舞台,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三、文艺园地百花争艳的出现

优秀成果代表:

长篇小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张平的《抉择》

电影:《红高粱》《焦袷禄》《开国大典》《生死抉择》

电视剧:《长征》《英雄无悔》《激情燃烧的岁月》《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第二十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内容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基础知识】

一、人民生活的巨变:

1、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2、表现: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②衣、食、住、行用大变样;

③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下降)。

二、民族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

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8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90年代:1)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开展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活动。(如唐山市和华西村)

3)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当代焦裕禄孔繁森,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活雷锋徐虎,抗洪勇士李向群)

第二十一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

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

1、原因: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成就:就业观念变化、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服务体系形成。

3、再就业工程的实施(针对对象、开始时间、采取措施)

4、农民就业问题(措施及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1、我国目前社保体系构成:“两个确保”及“三险一保”。

2、作用: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