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

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
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

浅谈强心苷类药物得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摘要]强心苷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广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就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在抗肿瘤方面也疗效显著。近年来,随着对该类药物研究得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更全面合理,各类强心苷类新药得不断研发。本文主要介绍强心苷类药物得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 强心苷药理活性心功能抗肿瘤结构机制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 就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得苷类化合物,就是临床上治疗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就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强心苷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相关,并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其中包括肺癌细胞[2]。肺癌分型较多,且已知不同基因类型得肺癌细胞对同种药物产生不同反应,而目前尚缺乏强心苷对不同肺癌类型作用得研究。

1 强心苷得结构及其特点

苷或称甙、配糖体,就是一类有

机化合物,其分子由一个醇基或醇样

基团(配基、苷元或甙元)结合于数量

不等得糖分子而构成[3]。若配基中含

固醇核(甾核),其17位碳原子连以一个不饱与内酯环,其3位碳原子与糖分子相连,这种苷即为强心苷。

图一强心苷得结构图强心苷得结构特点:(1)甲型强心苷类化合物得骨架特征:C17位侧链为五元环得△ba-g不饱与内酯。(2)乙型强心苷类化合物得骨架特征:C17位侧链为六元环得△ba,dgd-内酯。(3)强心苷类化合物糖部分得结构特征与存在于强心苷得一些特殊得糖。强心苷里得糖部分均与苷元C3-OH结合形成苷。除有六碳醛糖、6-去氧糖、6-去氧糖甲醚与五碳醛糖外还有仅存在于强心苷中特殊得2,6-二去氧糖,2,6-二去氧糖甲醚。

2 强心苷类药物得分布

强心苷类药物主要分为甲型强心苷、乙型强心苷。强心苷仅分布于被子植物中。[4]含强心苷得中药通常以叶占多数,种子与根次之,茎较少。甲型强心苷:主要分布于玄参科(洋地黄属)、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羊角拗属)、萝藦科(杠柳属、马利筋属)、百合科(铃兰属、万年青属)、十字花科(糖介属)、毛茛科(侧金盏花属)等。乙型强心苷:主要分布于百合科(海葱属)、毛茛科(铁筷子属)等。

迄今从各种植物中已发现得强心苷有数百种,但用于与曾用于临床得种类不过20~30种,常用得只不过6、7种。目前全世界发现得甲型强心苷主要分布在17个以上得科,70~80个属得数百种植物中。

3 强心苷类药物得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

3 1以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得作用机制为例

地高辛[5]等强心苷得正性肌力作用得机制主要就是抑制细胞膜结合得Na,K-ATP酶,致使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升高。目前认为Na,K-ATP酶就是强心苷得特异性受体,它由α及β亚单位组成得一个二聚体。α亚单位就是催化亚单位,贯穿膜内外两侧,分子量112000。β亚单位为一糖蛋白分子量约35000,可能与α亚单位得稳定性有关。强心苷与Na,K-ATP酶结合,抑制酶得活性,使Na,K离子转运受到抑制,结果细胞内Na逐渐增加,K逐渐减少。强心苷得作用机制:阻断Na,K-ATP酶后,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通过细胞膜上Na-Ca交换系统,不就是使胞内Ca2与胞外Na进行交换,而就是使胞内Na与胞外Ca进行交换,使细胞内Ca浓度升高。

3、2 强心苷类药物得药理作用

加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强心苷具有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这一作用在衰竭得心脏表现特别明显,具有选择性。减慢心率即负性频率作用。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搏出量不足,通过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得反射性调节,出现代偿性心率加快。

强心苷类药物对心肌得影响:(1)传导性强心苷在小剂量时,由于增强迷走神经得作用,使Ca2+内流增加,房室结除极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较大剂量时,由于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减慢房室传

导。(2)自律性治疗量得强心苷对窦房结及心房传导组织得自律性几无直接作用,而间接地通过加强迷走神经活性,使自律性降低;中毒量时直接抑制浦肯野纤维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失K+,自律性增高,易致室性早搏。(3)有效不应期强心苷由于加速K+外流,使心房肌复极化加速,因而有效不应期缩短;对心室肌及浦肯野纤维,由于抑制Na+,K+-ATP酶,使最大舒张电位减小,有效不应期缩短;房室结主要受迷走神经兴奋得影响,有效不应期延长。

4 强心苷类药物得临床应用

4、1心力衰竭

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 其病理生理特征及心结受损程度不同, 强心苷应用得临床效果亦不同[6]。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疗效较好得心力衰竭类型: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心排血量降低, 形成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强心苷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功能,而呈现较好得治疗效果。

疗效较差得心力衰竭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所继发得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应用强心苷治疗较差,应以根除病因为主。肺源性心脏病所致得心力衰竭,存在肺动脉高压,心肌低氧与能量代谢障碍,尤其引发毒性反应。

不宜使用强心苷得心力衰竭类型:心肌外机械因素,如: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所致心力衰竭,这些因素均使左心室舒张期血液充盈严重受损, 强心苷虽加强心肌收缩, 亦难以改善心脏功能。

4、2 心律失常

强心苷延缓房室传导,有效减慢心室率,使心脏泵血功能得到保护。用于心房扑动,可减慢心室率并促使心房扑动转为窦性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用速效静注制剂,如去乙酰毛苷,通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达到中断折返冲动、终止心动过速得目得。[7]

4、3抗肿瘤研究

低浓度下得抗癌机制与此不同,但目前并未完全明确。Na+/K+-ATPase 结合强心苷后,其构象改变引发胞内多信号通路级联反应,为治疗涉及复杂信号通路得癌症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强心苷结合Na+/K+-ATPase 通过EGFR 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等介导发挥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死亡;也通过抑制 HIF-1α合成,抑制肿瘤生长[8];更可促进细胞离巢凋亡,抑制肿瘤转移[9];甚至以 Na+/K+-ATPase 得α亚基为靶点,克服癌细胞多重抗药性。强心苷药物毒性较强,所以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剂量。

5 结论

强心苷类药物主要分为甲型强心苷、乙型强心苷,仅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强心苷类药物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某些心律失常疾病方面有不可比拟得优势,在抗癌方面也卓有成效,日益成为国内医药界开发得重点。相信随着药效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得进步与分析手段得发展,强心苷类药物得体内代谢过程将进一步明确,为临床安全用药与新药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Kometiani,Liu L,Askari A、Digitalis-induced signaling by

Na+/K+-ATPa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Mol Pharmacol,2005,(67): 929-936.

[2] HA Elbaz,TA Stueckle,Hua-Yu Leo Wang,et al.Digitox-in and a synthetic monosaccharide analog inhibit cell viabili-ty in lung[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12,(258): 51-60.

[3] 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6):79、

[4]周荣汉,段金廒、植物化学分类[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03、

[5] 王乃平.药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191、

[6] 李广印,李秀芝、强心苷类药物得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7(13) 、

[7]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227-231、

[8] D Simpson,A Mawji,K Anyiwe,et al、Inhibition of the so-dium potass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pump sensitizes cancer cells to anoikis and prevents distant tumor formation[J]、Cancer Res,2009,(69):2739-2747.

[9] 王超,郑直、强心苷类化合物对肺癌细胞 A549 与 H1975 得不同生长抑制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 , 6 、

强心苷的不良反应

强心苷的不良反应

强心苷的不良反应

强心苷的不良反应 强心苷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所以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2.神经系统:头痛、疲乏、眩晕、恶梦、视力模糊、色视障碍黄、绿视 3.心脏毒性:室性早搏、房室结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强心苷的中毒防治 首先应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及近期是否用过长效强心苷等情况,选择适当制剂、用量及给药方法,减少中毒机会。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用钾盐治疗常有效,钾盐对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应注意,钾离子能直接减慢心率和传导速度,加重强心苷引起的传导阻滞,有

明显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者不宜采用。 苯妥英钠和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对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非常有效,它们既能降低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又不抑制房室传导,苯妥英钠还可改善房室传导,更为适用。 对强心苷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使用阿托品治疗。此外,考来烯胺能与洋地黄毒苷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轻中毒。地高辛抗体Fab 片段静脉注射,可迅速与地高辛结合,解除地高辛对Na+,K+-ATP酶的抑制。 强心苷的临床应用 慢性心功能不全 强心苷由于增强心肌收缩性,使心排出量增加,从而改善动脉系统供血状况;由于心排空完全,舒张期延长,使回心血量增多,静脉压下降,从而解除静脉系统淤血症状。慢性心功能不全对强心苷的反应取决于心肌的功能状况及心力衰竭的病因,在疗效上差距很大。 1强心苷对伴有心房扑动、颤动的心功能不全疗效最好。 2对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负担过重如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良好。

浅谈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护理

浅谈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护理 发表时间:2019-09-05T17:18:09.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王清华[导读] 强心苷类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当接近,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因此,在执行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病人的护理。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 441050) 摘要::强心苷类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当接近,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因此,在执行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强心苷、护理 强心苷(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丙、毒毛花苷)即强心性配糖体,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加心肌收缩性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强心苷的用药方法为口服或静脉注射。 强心苷用量的个体差异很大,安全范围狭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差距小,一般治疗剂量约相当于中毒量之60%;用量稍大即可中毒。 1.强心苷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1.1胃肠道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其中食欲减退往往是中毒的最早表现。常与强心苷用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未被纠正、胃肠淤血时的表现酷似,应注意鉴别。 1.2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头晕、疲乏、不适、失眠及谵妄等;以及视觉异常如视黄、视绿和视力模糊, 视觉异常是强心苷中毒的特有指征,是中毒先兆,可作为停药指征。 1.3心脏毒性反应是强心苷中毒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原有心衰症状加重和各型心律失常。1.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表现,也可发生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纤颤; 2.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以1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多于中毒早期出现,严重时可发生窦性停搏。心率低于60次/分是停药指征。 1.4意外超量中毒时主要发生传导紊乱,以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如发生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心律改变,无论是整齐转为不齐或由不齐变为整齐,均需警锡强心苷中毒,应立即监测心电图。 1.5心脏毒性的另一表现是心功能不全症状恶化、尿量减少、水肿加重。 1.6血清药物浓度测定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强心苷浓度。地高辛治疗血清浓度一般在0.5- 2.0ug/L,>2.0ug/L则有中毒危险,> 3.0ug以上则为中毒;同时须结合临床和心电图改变加以判断,有报道,测定红细胞中Na+/K+比例也有助于强心苷中毒诊断。 2.在执行强心苷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2.1用药前的观察与护理。必须测量脉率或心率,成人应不低于每分钟60次为宜,给药应因人因时而异。 2.2用药期间的观察与护理,应详细了解和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防止中毒的发生。 2.2.1中毒的防止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随意加用其它药物,避免强心苷类中毒的诱发因素,如精神刺激、感染、尤其是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等可加大地高辛中毒的危险,发生心律失常。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紧急处理。 2.2.2中毒的诊断密切观察用药前后病人的反应,警惕中毒先兆的出现,最早出现的是食欲不振,以后有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反应常有头晕、头痛,色视为重要的中毒先兆。给药后必须测心率,如低于60次分应立即停药,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及早发现心脏中毒症状。若发现心率 <40次分,或心电图提示Ⅲ度AVB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切不可走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当病人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时,切记不能继续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否则将有引起室颤的可能. 2.2.3中毒的治疗 1.对快速型心律失常者予以补钾,轻者可口服氯化钾,必要时静脉滴注氯化钾。严重者可首选本妥英钠治疗,也可选择利多卡因;2.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不宜补钾,可用阿托品解救; 3.对危及生命的致死性中毒,应用地高辛抗体的Fab片段治疗,效果显著。 2.2.4用药期间的护理其他注意事项:(1)毒毛花苷K毒性剧烈,,过量可导致心律失常,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心率的变化。(2)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时,应根据病人肾功能状态适当补钾。(3)静脉注射的药物须稀释后缓慢注射,并同时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4)老年病人、心肌缺血缺氧者、肺源性心脏病着,重度心力衰竭者、肝肾功能减退者等应慎用或酌情减量。(5)用药期间要随访血钾,根据血钾情况补充钾盐,嘱病人多食含钾多的水果,在治疗过程中切忌静脉注射钙剂。 2.3用药后的观察与护理. 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强心苷治疗的有效指征为心功能不全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如心率、心律、呼吸、食欲的改善,体重减轻,尿量增加,肝脏缩小等。应用强心苷类药物后,心衰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者,应仔细寻找原因,并向医生报告,采取相应措施。 3应用强心苷类药物禁忌; 3.1绝对禁忌症为:(1)强心苷中毒;(2)强心苷特异质反应。 3.2相对禁忌症为:(1)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或不伴心力衰竭时,除非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慎用。(2)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洋地黄可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若发生了快速的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维性颤动,或伴有心力衰竭时,即可谨慎投以强心苷类制剂。(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若安置人工起搏器后,心力衰竭仍持续存在,则可投用洋地黄类制剂。(4)预激综合征并快速心房纤维性颤动者,可促发心室颤动甚或猝死。关于室性心动过速能否应用洋地黄制剂问题意见尚不一致。若能肯定室性心动过速系心力衰竭的结果,或心力衰竭由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而非强心苷制剂所引起,投用强心苷即有指征。 参考文献 [1]杨文欣王树苓,一例地高辛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天津护理》,2017年第5期; [2]吴香梅陈萍,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全科护理》,2012年第19期; [3]汤佳弟,强心苷治疗小儿心衰的应用及护理,《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甾体强心苷类药物的鉴别反应机理研究与探讨

甾体强心苷类药物的鉴别反应机理研究与探讨 【摘要】本文对甾体强心苷类药物的两个主要鉴别反应即冰醋酸-三氯化铁试剂(Keller-Kiliani)反应和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Kedde)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供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时参考。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Keller-Kiliani and Kedde, which are the main identification reactions of steroid cardiac glycosides. That would provide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steroid cardiac glycosides; Keller-Kiliani reaction; Kedde reaction 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并能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代表药物有地高辛、毒毛花苷K、洋地黄毒苷等。强心苷元是甾体的衍生物,绝大部分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在甾体母核C17的侧链上有一个不饱和的五元内酯环,C3位羟基与糖缩合形成苷。作为该类药物的鉴别反应主要是利用α-去氧甲基五碳糖所形成的苷容易发生水解的特性,让水解产生的α-去氧甲基五碳糖与适当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以及利用不饱和五元内酯环上具有的α-活泼氢,与适当试剂发生显色反应进行真伪鉴别。 本文对冰醋酸-三氯化铁试剂(Keller-Kiliani)反应和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Kedde)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供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时参考。 1、冰醋酸-三氯化铁试剂(Keller-Kiliani)反应 鉴别方法:取分子中具有洋地黄毒糖的苷类药物,如洋地黄毒苷约1mg,置试管中,加入含有三氯化铁的冰醋酸(取冰醋酸10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2ml,溶解后,再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2ml,使成两液层,接界处即显棕色,渐变浅绿色、蓝色,最后冰醋酸层呈蓝色。 在上述鉴别试验中,冰醋酸是溶剂,三氧化铁是显色剂,硫酸是脱水剂。根据实验所用试剂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该鉴别反应的反应机理可能是:洋地黄毒苷在冰醋酸中发生水解,产生洋地黄毒糖,洋地黄毒糖在H2SO4作用下发生两次脱水作用,生成2,4-二烯-5-羟基己醛,分子中具有烯醇式结构,故可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随着脱水反应的进行,生成的产物逐渐增多,颜色略有改变,最终发生扩散,进入冰醋酸层,使整个冰醋酸层呈蓝色。 2、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Kedde)反应 此为甾体强心苷中不饱和五元内酯环的反应,其鉴别方法为:取乙酰毛花苷约2mg,置试管中,加入乙醇2ml溶解后,再加入3,5-二硝基苯甲酸试液与乙

实验报告—— 强心苷对家兔在体衰竭心脏的作用

强心苷对家兔在体衰竭心脏的作用 药学院09级05班第一小组 T=27.50C R%=54% 【目的】 1、学习复制心衰模型的方法。 2、观察强心苷对心力衰竭心脏的治疗作用及过量时的毒性作用。 3、了解LVSP、LVEDP、LMVP的测定方法及意义 【原理】 大剂量戊巴比妥钠可造成家兔急性心力衰竭,强心苷能改善衰竭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加强左心室功能,但过量强心苷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在家兔心衰模型上应用强心苷,随着剂量的增加,可观察到强心苷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 【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 2、药品:3%戊巴比妥钠,20%乌拉坦,毒毛旋花子苷K,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3、器材:MedLab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物人工呼吸机,微量注射泵。 【方法与步骤】 具体方法步骤: 1、麻醉与手术

选择健康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4mL/kg )麻醉。仰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气管插管。左颈动脉插管,换能器与2通道连接,启动MedLab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调用实验 强心苷对家兔在体衰竭心脏的作用),记录血压。血压稳定后,右颈总动脉插管,缓缓推进,使其通过主动脉瓣到达左心室(心室导管插管深度判断方法:1、插管前测量长度2、边插边测压力3、插管遇阻力时回抽2-3mm4、出现心室波),换能器与1通道连接记录左心室内压。记录正常心功能指标:心率(HR )、血压(BP )、左室收缩压(LVSP )、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 )、左室平均压(LMVP )、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LVdp/dtmax )等。 2、建立急性心衰模型 家兔全身肝素化(1mL/kg )后,将3%戊巴比妥钠溶液经微量注射泵由耳缘静脉恒速输注,以LVSP 下降到给药前水平的40%-50%为急性心衰指标,此时停止输注戊巴比妥钠。稳定5min ,再次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3、观察强心苷的治疗作用 将0.125mg/mL 的毒毛旋花子苷K (一般准备6mL )经微量注射泵由耳缘静脉恒速输注,记录上述各指标。 【注意事项】 1. 插入心导管前应首先在体表粗略测量一下需要的心导管长度,插入心导管时动作应轻 柔,边插入边注意观察血压变化,避免将心脏刺穿或导管紧贴心脏内壁。 2. 因为双侧颈总动脉都要插管,所以一定要胆大心细,力求避免插管失败。 3. 注意记录给药前各指标,因为判断是否出现心衰是以给药前指标为依据的。 【结果与处理】 将测量数据记录于下表。 强心苷对家兔在体衰竭心脏的作用 【结果与处理】 1、 本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不同步骤中都有同学实验失败:有小组在打麻药的时候就

强心苷类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强心苷类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强心苷类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收缩性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重症患者对β受体阻断药的耐受性,但不能降低病死率。目前常用的强心苷类药物有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洋地黄毒苷、毛花苷丙、毒毛花苷K等。 二药理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 强心苷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使衰竭心肌收缩敏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输出量增加。并可反射性刺激窦、弓压力感受器和迷走神经引起心律和传导减慢,心肌耗氧量不增加或降低。 2.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治疗量是可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还可敏化心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及对迷走神经中枢的直接兴奋作用,升高心钠素水平等。中毒量可直接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导致快速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3.对肾脏的作用 强心苷可增加肾血流量,产生明显利尿作用。也可直接抑制肾小管Na+-K+-ATP酶,降低Na+重吸收,产生利尿作用。 三适用范围强心苷类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与快速心律失常。 1.心力衰竭 适用于已用他药治疗而仍有症状的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重症患者可将地高辛与他药联用。地高辛应用最为广泛,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效果更佳。 2.心律失常 (1)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 强心苷类为治疗房颤的首选药物,能抑制房室传导,使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下达心室,减慢心室率,使心排血量增加,解除心功能不全症状。强心苷类能使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然后再发挥治疗心房纤颤的作用。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可先采用增强迷走神经的措施,如压迫颈动脉窦、压迫眼球等,如无效或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可选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概述 1 强心药(cardiotonic agents): 又名正性肌力药(cardiac inotropes), 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它包括强心苷类, 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川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 概述 2,抗心律失常药: 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离子转运从而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最终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一节强心苷类 1.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 是一类临床应用最悠久,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临床常用的强心苷类主要源于洋地黄(digitalis),故也统称为洋地黄类药. 第一节强心苷类 2.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3. 缺点:药物的治疗指数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安全性较差.许多生理异常情况还易促使其发生毒性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中毒,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强心苷的种类 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以下几种: 1,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2,地高辛(digoxin) 3,毛花苷丙(lanatoside C,cedilanid,西地兰) 强心苷的种类 4,去乙酰毛花苷丙(deslanoside, desacetyllanatosideC cedilanid-D) 5,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 6,毒毛花苷G(strophanthin G,哇巴因ouabain) 强心苷类 地高辛: 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灵活的给药途径,其血药浓度测定也在临床普及,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 作用快而短,只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体内过程 1. 强心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仅由于侧链不同,导致其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 2.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在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也有相当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 长达5-7d,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属长效强心苷. 体内过程 3,地高辛属中效强心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 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 体内过程 4,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 口服吸收甚少,多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 表10-1 常用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洋地黄毒苷95 93-97 0.6 肝胆70% 7-9d 肾30% 地高辛< 40-90 20-30 5-10 主要肾36h

1. 强心苷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1. 强心苷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理学基础是正性肌力作用,通过正性肌力作 用:①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及收缩速度,增加心排出量;②负性频率作用:由于正性肌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刺激增加,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张力降低;③降低心肌耗氧量:因为A.心缩力加强, 使心室容积缩小。B. 心率减慢。所以慢性心衰使用强心苷后在不提高心肌耗氧 量前提下,增加心输出量,解除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现象,同时收缩力加强,心脏排空较完全,加之舒张期相对延长,静脉回流较充分,静脉系统淤血现象解除,全身循环改善,因心脏代偿失效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减轻消失。 2. 试述卡托普利的药理作用特点。 答:降压作用特点:①降压作用强且迅速;②可口服,短期或较长期应用均有较强降压作用;③能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发挥直接及间接的心脏保护作用;④降低AngⅡ和醛固酮水平,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不全;⑤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肾病变,降低肾小球对蛋白的通透性,使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⑥副作用小,降压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对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水、钠潴留。 1、巴比妥类的再分布:脂溶性极高者如硫喷妥钠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于 脑组织,故静脉注谢能立即起效,产生麻醉作用,但一次给药,作用只能维持几分钟,因其自脑组织及血液迅速转移至骨骼肌,并再转移到脂肪组织,这种现象2、试述安定的用途。 答:(1)抗焦虑:在小于镇静的剂量即可产生明显的抗焦虑作用,是治疗焦虑症的首选药。(2)镇静催眠:用于①麻醉前给药;②失眠:现已取代巴比妥类成为首选的催眠药,对焦虑性失眠疗效尤佳。(3)抗惊厥、抗癫痫:抗惊厥作用强,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安定静注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4)中枢性肌松:用于缓解中枢疾病所致的肌强直(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也可用于局部病变(如腰肌劳损)引起的肌肉痉挛。 3、试述安定的作用机制。 答:安定特异地与苯二氮(BZ)受体结合后,可解除γ-氨基丁酸(GABA)调 控蛋白对GABA 受体高亲和力部位的抑制,激活受体,促进GABA 受体与GABA 结合,致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Cl-内流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增强了GABA 的突触后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是安定产生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 厥及中枢性肌松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的主要机制所在。 4试述吗啡和度冷丁在作用、应用上有何异同? 答:比较如下:(1)作用方面:相同点: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催吐);胆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不同点:镇咳:吗啡(有)、度冷丁(无);瞳孔缩小:吗啡(有),度冷丁(无)。(2)应用方面:相同点:急性锐痛、心原性哮喘;不同点:止泻:吗啡(有),麻前给药及人工冬眠:度冷丁(有)。 5哌替啶、阿司匹林、阿托品各用于什么性质的疼痛?各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答:(1)哌替啶中枢镇痛作用强大,用于各种急性锐痛与癌性疼痛,主要不良 反应为依赖性及呼吸抑制。(2)阿司匹林具外周性镇痛作用,作用较弱,主要 用于慢性钝痛,如感冒头痛、关节痛、肌肉痛、月经痛等,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等。(3)阿托品是M 受体阻滞药,对痉挛性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主要用于胃肠绞痛,对胆、肾绞痛等剧烈疼痛,须与哌替啶合用,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皮肤潮红等。 6试述阿斯匹林的不良反应。 答:(1)胃肠道反应,常见上腹不适,恶心,严重可致胃溃疡或胃出血。(2) 凝血障碍,可使出血时间延长。(3)变态反应,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4)水 杨酸反应,每天5 g 以上,可致恶心、眩晕、耳鸣等。(5)肝肾损害,表现肝 细胞环死、转氨酶升高、旦白尿等。 1. 有机磷酸酯中毒为什么要合用阿托品和碘解磷定? 答:有机磷能与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结合,抑制乙酰胆碱水解,引起乙酰胆碱堆积,出现M、N 受体兴奋的表现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阿托品只能对抗M 样表现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不能复活乙酰胆碱酯酶,也不能对抗N 样表现; 碘解磷定能复活乙酰胆碱酯酶,对骨骼肌作用强,但不能对抗M 样表现,所以要两者合用。 1. 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强心苷重要部分知识点

第8章甾体—强心苷部分重要知识点 一. 生物活性及所属天然产物结构类型 1. 强心苷 2. 地高辛 二. 填空或选择题 1. 强心苷的骨架稠合方式 2. 强心苷元中易脱除的2种羟基 2. 强心苷中葡萄糖和脱氧糖共存时的苷元-两种糖间的连接方式 3. 溶解性苷元溶于苯、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强心苷溶于水、丙酮、醇等极性溶剂,一般与糖的种类、数目、在苷元上的连接位置有关。通常糖链越多、每条链中的糖单位越多、游离羟基越多,强心苷水溶性也越大。 4. 糖苷中的脱氧糖是强心苷区别于其他苷类的重要特征. 5. 强心苷元中引入5β、11α、12β-羟基能增强活性,而引入1β、6β、16β-羟基则降低活性; 6. 决定强心苷开环产物能否环合的开环条件(强碱水溶液?) 7. 强心苷中3-羟基为什么能与10-甲酰基生成半缩醛? 8. 强心苷元中C4-5、C16-17生成碳碳双键对活性的影响 9. 苷元或糖基结构中-OH 乙酰化后强心作用增强 10. 乙型强心苷中活性、毒性顺序为苷元> 单糖苷> 双糖苷(连接糖链数目增多后活性降低); 11. 甲型强心苷活性顺序为 数目:三糖苷<双糖苷< 单糖苷> 苷元; 种类:葡萄糖苷>甲氧糖苷> 6-脱氧糖苷>2,6-二脱氧糖苷 三. 名词解释 1. 强心苷 四. 鉴别题 1. 脱氧糖: Keller-Kiliani 反应鉴别游离α-脱氧糖或α-脱氧糖直接与苷元连接的糖苷键呫吨氢醇反应含α-脱氧糖的糖苷 2. Legal反应、Kedd反应 原理:碱性醇溶液中双键转位,能生成可与某些试剂反应显色的活性次甲基。 3. 鉴别甾体母核

SbCl3、Cl3CCO2H、H2SO4-Ac2O、H2SO4-CHCl3 五. 分离提取题 1. 强心苷铅盐沉淀精制法的优点能选择性除去酸、酚酸、皂苷等杂质 2. 强心苷分离中使用活性炭、氧化铝柱能分别除去哪些杂质? 3. 硅胶、中性氧化铝等吸附剂、用什么洗脱剂分离那种强心苷、苷元和次生苷? 六. 简答题 1. 强心苷酸水解 A. 20-50 mmol/L 盐酸或硫酸温和水解适合α-脱氧糖与苷元间、或两分子α-脱氧糖间苷键的断裂。不引起苷元的脱水,不断裂α-脱氧糖-葡萄糖间、或葡萄糖间苷键。故常得双糖或叁糖。 B. 1 mol/L盐酸强烈酸水解法能断裂所有糖苷键,但能使苷元脱水。 C. 碱水解氢氧化钙---使α-脱氧糖、α-羟基糖、苷元上酰基水解,但能保留内酯结构 碳酸钾、碳酸钠只水解α-脱氧糖上乙酰基 D. 药用植物中共存酶只水解β-糖苷键酶,而保留α-糖苷键。而蜗牛消化酶能逐步水解所有糖苷键得苷元。

(完整版)中药化学教案—第九章强心苷

第九章强心苷 课次:26 课题:第九章强心苷 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教学目的 1. 了解强心苷的含义、分类。 2.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教学内容 1. 强心苷的含义。 2. 强心苷的分类。 3. 强心苷的类型。 教学重点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第一节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一、含义、结构和分类 (一)含义 强心苷类是指天然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由强心苷元及糖缩合而成,其苷元是甾体衍生物,所连接的糖有多种类型。 (二)结构及分类 强心苷的苷元是甾体衍生物,具有下列特征: 1.苷元部分 苷元部分根据在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两类: (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 也称甲型强心苷元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内酯,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allo一体),其母核称强心甾。 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绝大多数属于强心甾烯类。如强心甾烯。 (2)乙型强心苷(蟾蜍甾二烯类) 又称乙型强心苷元或海葱甾二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δ-双烯δ内酯,是β-构型,其母核称蟾蜍甾或海葱甾。 自然界中仅少数几种强心苷元属于这一类型。如蟾蜍甾二烯或海葱甾二烯。 2.其它特征:环戊烷多氢菲的结构特点:田字格结构,“山窝窝里两颗树,高山顶上一颗葱”;碳原子的编号与命名。 (1)天然存在的已知强心苷元B/C环都是反式稠合,C/D环都是顺式稠合,A/B环则顺反两种稠合方式都有,但大多数为顺式,如为反式调合,则称异强心甾。

(2)在苷元母核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C3位上的羟基大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当C3为α-构型时,命名时冠以“表(epi-)”字。C3羟基与糖缩合而成苷键。C14位上的羟基都是β-构型。C10位上连接的多为甲基或其氧化产物(-CH2OH,-CHO,-COOH)。C13位上连接的均为甲基。 (3)苷元母核的其他位置可能出现羰基、羟基、双键、环氧基等。 3.糖部分 对糖结构的教学,设想通过对比分析和2-羟基糖的结构不同,导出羟基数目与化合物水溶性的关系,再对强心苷中糖结构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强心苷中糖链的特殊性。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它们的C2位上有无羟基可以分成α-羟基糖和α-去氧糖两类,常见的有: (1)α-羟基糖 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 a.6-去氧糖,如L-夫糖、D-鸡纳糖、D-弩箭子糖、D-6-去氧阿洛糖等。 b.6-去氧糖甲醚,如L-黄花夹竹桃糖(L-黄夹糖)、D-洋地黄糖等。 (2)α-去氧糖 a.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等。 b.2,6-二去氧糖甲醚,如L-夹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D-迪吉糖和D-沙门糖等。 (三)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 强心苷中,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有三种类型: Ⅰ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苷元-(D-葡萄糖)y 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种类很多,以Ⅰ、Ⅱ型较多,Ⅲ型较少。 (四)结构与强心作用的关系 强心苷为心脏兴奋剂,主要作用是延长传导时间,兴奋心肌。主治慢性心脏病、心代偿失效及重症心房纤维颤动等,其强心作用主要取决于苷元部分,但糖部分对强心苷的生理活性也有影响。 1. 苷元结构与强心作用的关系 (1)如前所述,强心苷元甾体母核必须具有一定的构象和C17位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及其β-构型是不可缺少的,若异构化为α-型(allo-体)或开环或不饱和内酯环被氢化或双键位移,均无毒性或毒性显著降低。 (2)C14位上羟基只有是β-构型的才有效,C14-βOH如与邻近的碳原子(如C8,C15)上的氢脱水形成双键或与C8脱氢成氧桥,均使强心作用减低或消失。C14-βOH可能是保持氧的功能和C/D环为顺式构象的重要因素。 (3)A/B环顺式的甲型强心苷元,C3位羟基必须是β-构型,α-构型无活性。 (4)C10位上的甲基氧化成羟甲基或醛基或羧基后,可影响强心作用的强度或毒性,但不是决定因素。 (5)引入5β、11α、12β-羟基有增强活性作用,而引入1β、6β、16β-羟基有降低活性作用,例如异羟基洋地黄毒苷的毒性大于羟基洋地黄毒苷。 (6)在母核上引入双键,对强心作用影响不一致,引入△4(5)与引入5β-羟基的影响相似,能增强活性,而引入△16(17)则活性消失或显著下降。 (7)无论在苷元或糖基上增加乙酰基都有增强活性的作用。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

加强心肌收缩力即正性肌力作用。 强心苷具有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这一作用在衰竭的心脏表现特别明显,具有选择性。治疗剂量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作用时,已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实验证明,不论在整体动物,还是在没有神经支配的鸡胚心脏或乳头肌都可观察到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而且这种强心作用不被β受体阻断药所取消,说明它与交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无关,强心作用是直接的。正性肌力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的提高,使心脏收缩有力而敏捷,表现为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增大,和达到一定程度最高张力所需时间减少,在心脏前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心脏每搏作功明显增加。强心苷对正常人和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都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只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心搏出量;因为强心苷对正常人还有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的作用,所以不增加心搏出量。心力衰竭患者用强心苷后,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不增加外周阻力。执业药师。 强心苷对衰竭且已扩大的心脏,在加强心肌收缩力时,不增加甚至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对正常心脏,却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扩大,心室壁张力提高,以及代偿性的心率加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应用强心苷后,心肌收缩力增强虽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但又能使心室排空完全,循环改善,静脉压降低等,因而使心力衰竭时扩大的心脏体积缩小,心室张力降低,同时还使心率减慢,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提高了心脏的工作效率。对正常心脏,由于加强心收缩力,而对心室壁张力无明显影响,心率仅稍减弱,故总耗氧量增加。 减慢心率即负性频率作用。 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搏出量不足,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出现代偿性心率加快。心率加快超过一定限度时,心脏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反而降低。同时,心率过快冠状动脉受压迫的时间亦较长,冠状动脉流量减少,不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强心苷可使心率减慢。长期以来认为其负性频率作用是由于心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反射性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的结果。目前通过实验表明,在正性肌力作用出现之前已见明显的心率减慢,认为地高辛具有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对心力衰竭患者十分有利。 对心肌电影响(1)传导性强心苷在小剂量时,由于增强迷走神经的作用,使Ca2+内流增加,房室结除极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较大剂量时,由于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减慢房室传导。 (2)自律性治疗量的强心苷对窦房结及心房传导组织的自律性几无直接作用,而间接地通

药物化学——强心药

强心药是一类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又称正性肌力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肌收缩力严重损害时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强心药主要有强心苷类和非苷类(包括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钙敏化剂、β受体激动剂等)。一、强心苷类强心苷存在于许多有毒的植物体内,例如洋地黄、铃兰毒毛旋花子、黄花夹竹桃等强心苷的含量较高。强心苷种类较多,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类药物主要有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和地高辛(Digoxin)等。此类药物小剂量使用时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但是大剂量时能使心脏中毒而停止跳动,安全范围小。强心苷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强心苷类化学结构由糖苷基和配糖基两部分组成。 2.强心苷类属于Na,K-ATP酶抑制剂。强心苷类药物与酶结合后,导致酶的构象变化,适度影响酶的功能。因此配糖基甾核的立体结构对于活性影响较大,其中A/B环和C/D 环是顺式,B/C环为反式,同时甾环上的5β-H、3β-羟基与酶的结合是必要的。 3.C17位上的内酯环是强心苷的重要结构特征,由于来源不同内酯环的结构有所差异,一般植物来源的为五元环的α,β-不饱和内酯(卡烯内酯,Cardenolide),动物来源的为含两个双键的六元环(蟾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C17位上的内酯环应取β构型。 4.强心苷的糖基多连接在甾核的3-位羟基上,虽然糖苷基部分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配糖基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inhibitors,PDEI)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的抑制能使cAMP水平增高,cAMP 对心及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cAMP水平增高能导致强心作用。氨力农(Amrinone)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但其副作用较多。米力农(Milrinone)化学名:1,6-二氢-2-甲基-6-氧-[3,4′-双吡啶]-5-甲腈,对PDE-III的选择性更高,强心活性为氨力农的10~20倍,具有显著的正性肌力作用和扩血管作用,可以口服,不良反应少。三、钙敏化剂(Calciumsensitizers)钙敏化剂可以增强肌纤维丝对于的敏感性,在不增加细胞内的浓度的条件下,增强心肌收缩力,多数钙敏化剂都兼有PDEI的作用,其代表药物为苯并咪唑-哒嗪酮衍生物匹莫苯(Pimobendan)等。四、β受体激动剂多巴胺有强心利尿作用,多巴胺衍生物例如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为心脏β1受体激动剂。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

强心苷类药物的应用

浅谈强心苷类药物得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摘要]强心苷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广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就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在抗肿瘤方面也疗效显著。近年来,随着对该类药物研究得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更全面合理,各类强心苷类新药得不断研发。本文主要介绍强心苷类药物得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 强心苷药理活性心功能抗肿瘤结构机制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 就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得苷类化合物,就是临床上治疗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就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强心苷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相关,并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其中包括肺癌细胞[2]。肺癌分型较多,且已知不同基因类型得肺癌细胞对同种药物产生不同反应,而目前尚缺乏强心苷对不同肺癌类型作用得研究。 1 强心苷得结构及其特点 苷或称甙、配糖体,就是一类有 机化合物,其分子由一个醇基或醇样 基团(配基、苷元或甙元)结合于数量 不等得糖分子而构成[3]。若配基中含 固醇核(甾核),其17位碳原子连以一个不饱与内酯环,其3位碳原子与糖分子相连,这种苷即为强心苷。 图一强心苷得结构图强心苷得结构特点:(1)甲型强心苷类化合物得骨架特征:C17位侧链为五元环得△ba-g不饱与内酯。(2)乙型强心苷类化合物得骨架特征:C17位侧链为六元环得△ba,dgd-内酯。(3)强心苷类化合物糖部分得结构特征与存在于强心苷得一些特殊得糖。强心苷里得糖部分均与苷元C3-OH结合形成苷。除有六碳醛糖、6-去氧糖、6-去氧糖甲醚与五碳醛糖外还有仅存在于强心苷中特殊得2,6-二去氧糖,2,6-二去氧糖甲醚。 2 强心苷类药物得分布

强心苷

强心苷 cardiac glycoside 一类具选择性强心作用的药物。又称强心甙或强心配糖体。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苷或称甙、配糖体,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由一个醇基或醇样基团(配基、苷元或甙元)结合于数量不等的糖分子而构成。若配基中含固醇核(甾核),其17位碳原子连以一个不饱和内酯环,其3位碳原子与糖分子相连,这种苷即为强心苷,其化学结构见图强心苷的化学结构。 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称为强心药,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心苷类、非苷类强心药(如肾上腺素、麻黄碱等),均有增强心排血量的功能。樟脑及其某些衍生物、庚胺醇、肌肉醇磷酸醇、癸烯醇等也有强心功能。某些血管舒张药(如氨茶碱、硝普盐、硝酸甘油及□-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对某些类型的心力衰竭有效。某些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可望用为强心药。俗话常称中枢兴奋药为“强心药”,将注射这类药物称为“打强心针”,这是不正确的。配基是强心苷的药理活性部分,配基本身对心肌的作用微弱而短促,但与糖结合后其作用的强度和持久性均增加。糖的部分影响强心苷的药物动力学性质(吸收、半衰期、代谢等)。在中国,已从30余种植物中提出可供临床应用的强心苷类。3000年前,古埃及人已知多种含强心苷的药用植物。18世纪末,英格兰医师、植物学家W.威瑟灵著书论述洋地黄后,洋地黄制剂得到广泛应用。这些药物包括洋地黄叶末、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C、去乙酰毛花苷C等,均取自玄参科植物紫花洋地黄及狭叶洋地黄。其他强心苷如毒毛旋花子苷□取自夹竹桃科植物绿毒毛旋花;黄夹苷取自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羊角拗苷取自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铃兰毒苷取自百合科植物铃兰(君影草)。福寿草、罗布麻、万年青及夹竹桃等亦含强心苷。蟾蜍皮肤腺体中也提取一种强心苷,但其内酯环为六角形。强心苷类在避光处及pH低的条件下容易保存,失效期达1~5年。临床上常用的强心苷是洋地黄类及毒毛旋花子苷□等。强心苷仍不失为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之一。但这些制剂的安全范围很小,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不大,用量掌握不当即易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现在人们正研究改变其结构以加大治疗宽度的工作。强心苷的用药方法为口服或静脉注射。按其作用的快慢分为两类:①慢作用类。作用开始慢,在体内代谢及排泄亦慢,作用时间长。本类均为口服药,包括洋地黄叶末、洋地黄毒苷等。②快作用类。作用开始快,在体内代谢及排泄亦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静脉注射或口服。本类药包括地高辛、毛花苷C、毒毛旋花子苷、羊角拗苷、铃兰毒苷、福寿草等(见表洋地黄类制剂的药代动力学)。 体内过程口服者主要在肠道吸收,在胃中吸收极微,洋地黄毒苷吸收最完全而恒定,地高辛稍差。通常,作用迅速而短暂的强心苷脂溶性低,在肠道中吸收不良,这些药物常注射药。强心苷进入血液后,与血清蛋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洋地黄毒苷主要在肝内代谢转化,其亦具强心作用的代谢产物及未变化的原形从胆汁排出,这些物质在肠内又被吸收,从而形成一个肠肝循环,因此洋地黄毒苷的蓄积性最强,作用最为持久。作用快的强心苷,如地高辛主要以原形从肾排出,因此其排泄受肾功能的影响。强心苷与心肌并无特殊亲和力,分布在心脏的强心苷远较分布于肝脏、骨骼肌者为少,但心肌对强心苷有特高的感受性。强心苷在视网膜中有分布。洋地黄毒苷的吸收既完全,又不受肾功能影响,故在血中浓度较恒定。地高辛的吸收既不完全,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更受肾功能的影响,故在血中浓度,个体相差可达数倍。因此,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判断中毒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 洋地黄的药理作用洋地黄的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是一种有选择性的直接作用,其作用机理仍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洋地黄与心肌细胞膜上Na□ -K□-ATP酶结合而抑制后者的活性,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概述 1强心药(cardiotonic agents):又名正性肌力药(cardiac inotropes),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它包括强心苷类,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Ⅲ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 概述 2,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离子转运,从而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最终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一节强心苷类 1.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临床应用最悠久,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临床常用的强心苷类主要源于洋地黄(digitalis),故也统称为洋地黄类药. 第一节强心苷类 2.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3. 缺点:药物的治疗指数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安全性较差.许多生理异常情况还易促使其发生毒性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中毒,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强心苷的种类 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以下几种: 1,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2,地高辛(digoxin) 3,毛花苷丙(lanatoside C,cedilanid,兰) 强心苷的种类 4,去乙酰毛花苷丙(deslanoside, desacetyllanatosideC cedilanid-D) 5,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 6,毒毛花苷G(strophanthin G,哇巴因ouabain) 强心苷类 地高辛: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灵活的给药途径,其血药浓度测定也在临床普及,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作用快而短,只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体过程 1. 强心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仅由于侧链不同,导致其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 2.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在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也有相当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 长达5-7d,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属长效强心苷. 体过程 3,地高辛属中效强心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 体过程 4,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吸收甚少,多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 表10-1 常用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抗肿瘤作用强心苷研究进展

抗肿瘤作用强心苷研究进展 【摘要】强心苷类化合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治疗,近年来,强心苷的抗肿瘤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强心苷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对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靶点作了介绍。 【关键词】强心苷;Na+/K+-ATP酶;缺氧诱导因子1α ;肿瘤 强心苷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及某些心律失常,且在治疗肿瘤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1-4]。然而,强心苷在其肿瘤治疗剂量时会引发心脏毒性[5]。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强心苷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相关,且已发现一些肿瘤治疗剂量下无心脏毒的强心苷,这使得强心苷被开发为新型抗肿瘤药成为可能[6]。本文旨在对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强心苷类化合物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强心苷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对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抑制甚至有促进作用[2]。López-Lázaro M.[2]等推测,强心苷的这种选择性与其能抑制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糖酵解机制有关。由于肿瘤细胞内H2O2的累积和ATP的消耗,糖酵解增强成了肿瘤细胞得以生存的必要途径。这种增强的糖酵解受到抑制将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而对于正常细胞来说,它们的糖代谢机制健全,故不会受此影响。此外,对于强心苷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的机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Contrera[8]等推测强心苷的选择性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与肿瘤细胞内信号通路不同于正常细胞有关。 2强心苷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 近年来,对于强心苷抗肿瘤作用靶点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将几个确切的强心苷抗肿瘤靶点做了总结。 2.1Na+/K+-ATP酶α亚基 强心苷结合至Na+/K+-ATP酶后,作用于附近一些蛋白引起信号级联的变化;或者通过增强细胞内外Na+和K+的交换,增强ATP的水解,导致Ca2+大量内流。Ca2+是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的调节。Tatjana Mijatovic[9]等认为Na+/K+-ATP酶α亚基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靶标。科研工作者们已在多种肿瘤细胞内发现Na+/K+-ATP酶α亚基表达上调,这提示我们,寻找靶向作用于Na+/K+-ATP酶α亚基的新药物将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