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日本民族音乐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日本民族音乐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54623659.html,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史 作者:颜德凤 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30期 一、外籍音乐家在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贡献 晚清以来,欧美各国的音乐家以传教方式进入中国,带来西方的宗教音乐以及教会学校的音乐课,他们以对音乐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纯熟的技艺、精深的艺术造诣,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中国音乐家”和“中国音乐教育家”。他们是肖友梅、赵元任、聂耳、冼星海、黄自、吕骥、贺绿汀、马可、刘天华、任光、马思聪、谭小麟、江文也、黎锦晖、沈心工、李淑同等等。这些年来外籍音乐家聚集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他们的艺术活动遍及内地各个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及音乐院校,为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音乐教育与表演艺术方面: 晚清。随着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外籍音乐家来华者以日俱增。一些音乐院校如“国立音专”、“福建音专”都曾聘请过许多外籍教授担任教学工作。如钢琴家查哈罗夫,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钢琴艺术的音乐教育家:李献敏、丁善德等。马古士:讲授理论作曲时把欧洲古典派和浪漫派作曲家的作曲技法对比分析结合讲授。外籍音乐家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更新,在教学中,他们还能将世界上许多有名音乐家的创作技术兼收并蓄,融入教学,并且能将西洋音乐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无私地传授给了中国学生。在音乐的教育实践中,他们逐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学生,认识中国音乐学生。在艺术表演方面,外籍教授、音乐家们则注重艺术实践,经常性地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有时,他们也和中国学生同台演出。师生们共同努力为中外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2.艺术实践与艺术创作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俄国犹太人。生长在中俄边境的华人集住区,1914年来华,他从小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滋润、哺育、喜爱京剧与民歌。留学苏黎士音乐学 院期间,仍然不忘学习中国音乐文化。1925年,阿隆以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民族传统戏典 音调创作了新歌剧《观音》。《孟姜女》是阿隆的又一力作,1945年,《孟》剧在上海刚成 立的“中国歌舞剧社”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我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及新闻界各方面知名人士33人联名的极力推荐和好评。 齐尔品: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1899—1977),1947年,齐尔品夫妇为中国音乐文 化的传播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载:国际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齐尔品在音乐会上把中国音乐家李献敏、歌唱家周小燕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介绍给欧洲观众,如中国近代作曲家贺绿汀、老志诚、刘雪庵及齐尔品本人的作品以及贺绿汀、刘雪庵、江文也的艺术歌曲、齐尔品改编的云南民歌《桃花店杏花村》唐诗《春眠不觉晓》花腔女高音歌曲,贺绿汀钢琴小品《牧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日本音乐有哪些特点

日本音乐有哪些特点 日本的音乐想必大家伙都喜欢,日本的国歌樱花,滨崎步、玉置成实,许多耳熟能详的日本歌手的名曲也萦绕在脑海里,那么日本音乐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一起来跟着来看看吧。 词章的表现形式在日本音乐中,词章所占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日本音乐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习惯将音乐分为歌唱式和说唱式的。然而,尽管这两者演唱风格迥异的方式,词章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种唱法的区分事实上本身就在于词章唱法的差别。由此可见,词章对于日本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仔细去观察日本音乐,我们可以发现,词章这一概念,几乎渗透于所有的传统音乐当中,可以说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了日本人的意识当中。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日本音乐形式都遵循着这一分法,例如雅乐的管弦演奏。音乐雅乐的管弦演奏虽然是雅乐的形式之一,但是只有乐器的演奏,少了人声的加盟,理所当然也就没有了词章的分类唱法了。也有一些其他的音乐并没用到词章。 如今为音乐界所熟知的日本雅乐,其起源是来自于传入朝鲜的中国古代舞蹈。显而易见的是,它再传入日本之后发生了一些与日本的音乐风格和文化风格相融合的变化。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雅乐作为外来文化本来是属于纯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但是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化过程中一部分乐曲被添加了歌词,使之成为可以被歌唱的音

乐。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词章对于日本音乐的影响是渗透于各个方面的,更加印证了它在日本音乐中的重要性。 浓郁的“尚古”精神在欣赏日本传统音乐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其间表露出来的“尚古”风味,甚至从日本的现代音乐也能窥视一些端倪。例如,日本当代流行乐团“凛”的音乐风格中就有着浓厚的尚古风味。当然,说到音乐之中的“尚古”精神,在东方的音乐文化中也可说是一个普遍的共同特征。不论是中国的传统音乐,还是韩国的传统音乐,都是“尚古”精神的典范。 但是,“尚古”精神在日本音乐中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成型历程。在日本,音乐的发展的变化与历史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可以说是相对稳定的,换言之,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一些原有的音乐形式能够较好的保留下来。在西方,一种新形式的音乐的兴起,原来的音乐风格就会迅速的冷却,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习惯将西洋音乐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几个历史阶段了。 事实上,日本音乐之所以形成这一独特的发展态势,与日本的政治特征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政治和文化同为上层建筑,而政治又是往往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日本音乐主要还是为日本贵族所服务的。比如,雅乐是贵族阶级的音乐,能乐是武士阶级的音乐,三味线则兴盛与民间。特定的音乐与特定的阶级紧密相连接。并且日本的音乐传统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和日本的政治天皇制也是颇有渊源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音乐的“尚古”精神与日本的政治特征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民族音乐的概况 日本的民族音乐系统称为邦乐,它的种类和体裁繁多。都市传统音乐是近代日本音乐的主流,我们在观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具有独特东洋韵味的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音乐文化的交流,我国在隋唐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这些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洋乐”并存的局面。 日本民族音乐的风格 基本特征日本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声乐曲占绝大多数,并且多数跟戏剧等其他艺术结合在一起。歌声优美、音乐华丽、节奏性强。 都市传统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儿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 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 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 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5 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日本音乐的曲调常用do、mi、fa、ra、xi五音,而中国民乐则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而日本民族音乐则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春痕》这首日本歌曲就洋溢着这样一种凄美的情调。虽然它并非日本传统五音所作,但在唱法上颇像古老的和歌,所以依然流露出地道的日本风格实上,在那个武士专权的年代,男人女人们用别在腰间的利剑和色彩绚烂的和服演出着浮世绘上的美丽画面。男人们的生命犹如樱花般绚丽,他们绽放得那样精彩,但却随时要准备为武士道精神而献身。女人们则是寻找樱树庇护的人,她们的美德是羞涩和服从,非常内敛,但却忠诚。但就是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却是彼此照应,互相思念着的。古老的日本民谣大多数使用羽调式的民谣音阶,民谣音阶它分布于日本本土的广大地区,《拉网小调》就是用这种民谣音阶。而大多数在近代已都市化了的民谣则用都节音阶,例如著名的《樱花》就是这类民谣的典型。 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日本民谣按节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节奏,民谣几乎都是2 拍子的,与中国民歌相似,但日本民谣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是弱拍起唱的,两拍子为一小节,两小节为一个动机,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另一类是自由节奏的民谣,没有固定的节奏循环,各个音的长短和各个乐句的长度都可以自由处理,它们往往有丰富的装饰音和长的拖腔,曲终时以旋律下行轻轻地结束,给人以终止感。 日本民族音乐的种类 在日本的音乐中影响范围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三类,都市传统音乐,宫廷雅乐和民谣,前两类属古典音乐,后一类属民间音乐。 (一)都市传统音乐 都市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各种以三味线(三弦)和筝伴奏的长歌、短歌,以三味线为主要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班级:电子101 学号:10446301 姓名:丁林玲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

中外音乐交流史

第二编汉时期 第二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端绪 第一节朝鲜歌曲《公无渡河》与箜篌瑟 对于玄菟郡的高句(音勾)骊县(金中国新宾之西),《东夷列传》记述该地风俗说:“皆洁净自熹。暮夜则男女群聚,为倡(唱)乐。”汉武帝曾经“赐鼓吹伎人”给他们。所谓鼓吹,是从中原西北地区兴起的一个乐种。它是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组成的一种演奏形式,也常有歌唱,因此与民间歌曲的关系甚为密切。 在4世纪的高句丽时期,产生若干重要的古墓壁画,其中已知规模最大最华丽的第三号坟“河坟”(回廊东壁)大行列图,于是1949年6月在安岳(平壤西南,属黄道)出土的。[图3]是其中“骑马鼓吹乐”的细部,所用乐器自下而上是羽葆鼓、萧(排箫)、角和铙。从两个图像的比较中,不难体会到汉代鼓吹乐对高句丽的影响。 辰“嫁娶以礼,行者让路”,“俗喜歌舞,饮酒鼓瑟”。从这一类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朝鲜人民的若干音乐歌舞习俗,有些习俗和中原汉族的习俗又是相同或是近似的。例如所谓“十月祭天”,可能是以十月为岁首的缘故,而以十月为岁首正是代到汉初的制度。又如辰所喜用的瑟,正是汉族的古老乐器,早在春秋时期业已流行。 根据为数不少的古代朝鲜壁画等可知,卧箜篌在古代朝鲜是相当流行的。因此我们有理由估计:为《公无渡河》伴奏的乐器应是卧箜

篌,该曲的创作时期是在公元前111年消灭南越后,卧箜篌逐渐流传开来的时期,最迟不会越过东汉末。《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属于汉代的“相和歌”,是以“引”为名的“六引”之一,列在“相和六引”的篇首,由此看来,它很重要,同时大概又会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第五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鼎盛辉煌 第一节与高句丽、百济、新罗的音乐交流 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分别发展了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既有统一的民族特色,又有各自的特点。在新罗统一的200余年间(668—935),音乐文化的发展得到有利条件的推动。除歌曲的繁荣外,主要的乐器有玄琴、伽倻琴、琵琶、各种笛、鼓等。以下分别叙述“三国”和中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中国和高句丽的音乐文化交流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高句丽”与“高句骊”并用;北正始时期(504—508)又以“高丽”称呼“高句丽”,后世沿用,因此高句丽时期传入中国的伎乐通称“高丽乐”。 根据文献记载,高句丽时期的乐器有36种,其中21种见于中国集安通沟壁画和朝鲜安岳(在今黄海道)的壁画(约4世纪)。这些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聆听世界民族音乐有感 出于对音乐的喜欢,我在本学期选择了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每个星期我都带着憧憬期待晚上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的到来。而不知不觉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课已经到了尾声。在杨老师一个学期的全心授课下,我学会了很多音乐知识。在没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是听一些流行歌曲,对民族音乐认知,也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乐,并没怎么了解。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是,我觉得自己的音乐世界真的太渺小了。甚至可以说是肤浅。在课上我知道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而我所理解的民族音乐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上这门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整个课堂气氛让人感觉很轻松,也很舒服。你要做的就是跟着老师的步伐,去享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世界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各宗文化的综合,同时也需要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改善后形成的。音乐文化包涵了多种文化,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同的民族,因为历史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其产生的民族音乐自然而然的就是有很大的差别。而我觉得差别只是单纯的表现在形式的不同,其根本上还是一样的,都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或者是信念的一种表达,又或者是对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总之,音乐的根本就是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整个民族的,亦或是关于爱国的,关于爱情的等等。 说到世界民族音乐就不得不谈到世界民族的乐器。不同的民族,各式各样的乐器,在这堂课上,我算是长眼界了。有爱尔兰的风笛和竖笛,有蒙古的马头琴,有我国的古筝,琵琶.......真是数不胜数。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非洲手鼓,它不仅是个非常好听的乐器,而且是个非常有激情的鼓.当你熟练打出一小段一小段时,你会发现你的鼓在深情的说话.当你和朋友们共同演奏同一个速度节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融入了其中,在和你的朋友们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这些感觉真的都是妙不可言. 民族音乐文化总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代表的一种民族意志,那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知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体会民族音乐的伟大魅力。让民族音乐来净化并升华我们的灵魂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外国民族音乐

外国民族音乐 一、名词解释; 1、日本雅乐:狭义的“雅乐”是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日本称之为“唐乐”、“高丽乐”。广义的“雅乐”是指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以及受亚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包括进雅乐之中。 2、塔垃:是印度人对节奏、节拍的总称。指的是一个基本计数时间,一个周期,要通过分割产生再分计数时间才是实际的节拍单位。 3、约德尔:原意是交换使用胸腔声和头腔声。这种唱法及其歌曲最早产生于阿尔卑斯区, 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 4、达斯特加赫:伊朗古典音乐是单旋律的音乐,其旋法体系统称为达斯特加赫,相当于阿拉伯和土耳其的玛卡姆,具有调式音阶、即兴演奏规范和组曲等多种含义。 5、弗拉门戈:“弗拉门戈”音乐是欧洲吉卜赛文化的一个代表,这种融舞蹈、歌唱、器乐演 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最早在西班牙南部地区流传,后扩展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在当代成为西班牙文化的象征。 6、钢鼓乐队:“钢鼓乐队”于20世纪30 年代起源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的打击 乐队,这完全是由于当地居民的创意而发明的,主要由钢鼓和钢盘组成。 7、伦巴舞:“伦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非洲移民的古巴工人们为了娱乐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音乐舞蹈形式的总称。 三、论述; 1甘美兰名词解释及艺术特点: 名词解释:甘美兰印尼语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是印尼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 族乐队,它所演奏的也成为“甘美兰”。 艺术特点:甘美兰是一种由多种乐器合奏,并加上人声构成的多声音乐。它既不是齐奏,也非欧洲式的和声和对位。它的音乐织体复杂交错,演奏时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即兴演奏。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与十二平均律不同,有点接近五平均律,初听时不很习惯。演奏甘美兰时还要遵循一种称为"帕台特"的调式中心音、骨干音、特定音域、旋律型、终止式的规范。它与印度的拉格相似,表现不同的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帕台特。甘美兰音乐一般认为具有“音乐思维”和“复音分层”的特点,其音乐动机往往不长,也很简单。但在音乐思维中,由不同的乐器往复发展,造成复音分层的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的展开发展方式可谓各有意趣。 2 拉格泰姆钢琴音乐特点(节奏、声音):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旋律具有创造性,节奏生动活泼,建立在明亮,人们把这种只注重节奏变化而不注重旋律、情绪欢快而别具一格的钢琴音乐称为拉格泰姆,意思是令人发笑的拍子。拉格泰姆比较简单,通常是较慢的2/4拍节奏,切分音符是它的显著特征。通常,钢琴弹奏者右手弹奏出变化无常的切分旋律,同时左手以沉稳的低音伴奏。拉格泰姆的作曲家中最出名的是黑人乐师乔普林,他有拉格泰姆之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记中东欧九国高访艺术交流活动

41 2012年 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8-14 作者简介:肖 玛(1978-),男,四川成都人,从事歌剧、高男高音演唱及室内乐方向的研究。 音乐无国界。李斯特曾说:“音乐能够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到我们心灵的实质。”而中国更是有“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长声)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说,这更是说明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音乐工作者如果缺乏广阔的历史视野,缺乏对社会发展规律、对客观的、也即必然的普遍的、恒久不变的规律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势必会成为在音乐的发展中出现困难的根源。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文化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世界,2011年9-10月派遣中国民乐大使团对中东欧九国进行高级艺术访问交流活动。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传播我国经典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完善和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东欧九国的高访活动,在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中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得到了不少启发。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感悟,希望会为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带来参考。 一、多国国际音乐节——中国古乐打动外国观众 笔者随“紫禁城室内乐团”先后参加了罗马尼亚第20届“埃内斯库”国际音乐节、“PLAI”音乐节和爱沙尼亚的“早期”音乐节以及匈牙利的国际艺术节,这些艺术节均属深度学术交流。在这些享誉国际舞台的音乐节上,“紫禁城室内乐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琵琶独奏《霸王卸甲》气势恢宏,昆曲曲风九重奏《梅边四梦》风格独特。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琵琶套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全曲共分十六段:(1)营鼓 (2)开帐 (3)点将一 (4)整队 (5)点将二 (6)出阵一 (7)出阵二 (8)接战 (9)垓下酣战 (10)楚歌 (11)别姬 (12)鼓角甲声 (13)出围 (14)追兵 (15)逐骑 (16)众军归里。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琵琶可以说是中国民乐中最富戏剧性的乐器,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情节和内在的张力。在这曲《霸王卸甲》中,情节的描述细致入微,人物的刻画张扬尽致,表现出项羽的霸王气质,与激烈变故后产生的凄凉之感。这首琵琶曲,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与中国的古代文化环环相扣,受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等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说明只要是真正含有中国文化精髓的精品音乐是具有可 持续存在价值的,不会像一些其他的艺术作品,在较快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现实性。艺术感受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高度发展的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性,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能力,它在艺术作品发展的同时,产生于人的意识中。艺术感受力存在着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程度,这与先天的感受力和后天所接受艺术感受方面的教育息息相关。 音乐并不直接反映生活,他采取一种令受众感觉熟悉的方式,使受众产生艺术体验。如果不了解音乐产生的时代、地区和形式等,就无法感受音乐本体。现今高速发展的交通和网络已经为我们解决跨地域和跨国界的难题。波兰“中国通”马丁也说:“根本不需要担心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的高雅艺术。中国杂技的技术性、观赏性的确很强,但并不足以代表中国文化。昆曲、古琴这样的艺术形式,外国人可能一开始理解不了,但只要长久做下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如琵琶本就是由“丝绸之路”传进来的外来乐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与融合,已经成了我国民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中国与外国文化碰撞并融合的很好例子。 二、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文风俗独特,公民音乐素养普遍高 在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6场演出分别是“波兰中国文化节”、“乌克兰中国文化日”以及“白俄罗斯中国文化日”的一部分。音乐会精彩纷呈,热闹欢快的《线戏》让在场观众体味到浓郁的西北风情。古琴独奏《流水》拙朴纯真、古意盎然,将观众们带到了几千年前“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与“紫禁城室内乐团”的艺术家们合作了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声乐作品《少女的愿望》与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中国古琴歌曲。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这个版本的琴曲将古琴换成古筝,人声、古筝、箫的编排形式也属世界首创。 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声乐作品《少女的愿望》这首歌是肖邦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套歌曲集中的一首,歌曲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原曲由肖邦亲自谱写钢琴伴奏。在这次的交流活动中,为了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更好的融合,音乐家们做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记中东欧九国高访艺术交流活动 肖 玛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本文通过笔者自述受文化部派遣出访中东欧九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的经历,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具体艺术作品,从艺术感受力、音乐音响材料、音乐持续存在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几个角度讨论中西方音乐碰撞带来的启示。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文化;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041-02

(完整版)外国民族音乐复习资料汇总

外国民族音乐复习资料: 一、概论 1、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区划: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欧洲音乐文化区、北美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大洋洲音乐文化区。 2、论述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文化区划有其依据。 要点:(1)客观基础(2)文化背景(3)音乐形态特征 3、请从音乐视野、音乐观念和文化价值几方面谈谈你学习外国民族音乐后的体会。 要点: (1)音乐视野的开阔。世界上不仅有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还有大量的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音乐艺术。 (2)音乐观念的扭转。要培养自已具备聆听世界音乐的耳朵,扭转我们惯常熟悉和理解的音乐观念。 (3)文化价值的平等。通过学习,明白任何音乐文化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世界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部分。 二、东亚音乐 日本 1、雅乐----雅乐意味“雅正之乐”,根据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日本称之为唐乐、高丽乐,以及从新罗、百济、高勾丽传来的“三韩乐”;二是指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如神乐、东游等;三是指受唐乐和高丽乐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催马乐、郎咏。雅乐的著名乐曲有《平调越天乐》、《兰陵王》、《纳曾利》等。 2、日本的特色乐器有日本筝、尺八、三味线 3、能乐——能是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它是一种象征性的戏剧,独具端庄典雅的色彩。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融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等多种艺术元素。 4、能乐源自于“猿乐”和“田乐”。能的舞台由本舞台、地谣座、后座、引桥四

部分组成。 5、歌舞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形成于江户时代,是融舞蹈、对白、歌唱、器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所作音乐”与“下座音乐”,剧目按构成因素的特点有科白剧和舞蹈剧之分。 6、民谣——曾用过俚谣、俚歌等称呼,古代也叫风俗歌,相当于英语folk-song。它具有创作方式的集体性、口耳相传、易于传唱、易于被成员接受等特点.民谣是日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7、日本的四大古典戏剧是能、狂言、歌舞伎和人形净琉璃。 8、能和狂言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能是一种歌舞剧、抒情剧,狂言则是一种科白剧、滑稽喜剧;能的主人公多是神灵,狂言的主人公则以现实中存在的无名小辈为主,典型角色是一位名叫太朗冠者的仆人;能的唱词典雅工整,狂言的对话通俗幽默;能庄严凝重,狂言则轻快活泼。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是孪生姊妹剧,母体都是猿乐与田乐,二者虽有各自的体系,但同台演出。在一出能剧之间可插演狂言剧目。此外,二者的固定姿态与步行姿态的演技基础是相同的。总之,能以象征的手法追求美,狂言以真实的手段表达幽默,二者皆传达了人性的真实。 朝鲜 1、朝鲜雅乐:朝鲜历史上的雅乐包括源于中国的仪式音乐和唐乐(中国风格的歌曲体裁),以及源于朝鲜本土的娱乐性音乐“乡乐”。目前朝鲜雅乐主要以乡乐和宫庭仪式音乐主,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等形式。 2、雅乐的乐器编制以“三弦”(玄琴、伽倻琴、琵琶)和“三竹”(大笒、中笒、小笒) 为核心乐器,辅助乐器有鼓、拍板等。 3、朝鲜特色乐器有玄琴、伽耶琴和大笒 4、盘索里:盘索里是朝鲜的一种说唱艺术,由唱者、鼓手和听众共同表演的。一人在长鼓的伴奏下表演,鼓手在伴奏过程中可以喊出一些感叹词并鼓励唱者,听众则偶尔为演员叫好。盘索里历史上有12部曲目,目前只有5部还在表演。 5、盘索里留传下来的五部作品分别是《赤壁传》、《春香传》、《沈清传》、《兔子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宋家初中卜隆坤 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欣赏《抬驴》《赛马》《十里埋伏》《奇迹》《民乐合奏》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感受中国民乐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有关材料,一及音乐相关文化的有机关联。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法、分析法 教学设计 一、感受民族音乐 导入: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播放动画片《抬驴》片段.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二、认识民族音乐 1、了解民族乐器及其音色 (1)我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大家都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2)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还真不少。你能说出图片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吗?(展示、生抢答) 2 、欣赏乐曲 (1)乐曲1:播放《赛马》主题旋律,请学生欣赏并仔细思考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来自哪首器乐作品?(二胡、《赛马》) (2)赛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比赛活动?(蒙古族) 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第二部分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旋律?每段主旋节奏有何变化?(欣赏《赛马》片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结合大家的分析,让我们完整欣赏《赛马》这首曲子。(播放《赛马》) 乐曲2:欣赏著名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 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中西音乐的比较

中西音乐的比较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樊祖荫: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l期提到: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单声音乐;有的甚至说,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原因就在于此。上述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基木情况不甚了解,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非对应性比较的结果。 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从文化价值上说,无所谓“落后”与“先进”。诚然,如果从思维方式与音乐构成的角度类比,西方专业音乐在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的运用方面,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和丰富。众所周知,西方专业音乐中高度发展的多声思维及技法,是从九世纪末教会音乐中的“奥尔加农”开始萌芽,并经历了好几个发展时期不断成熟和丰富起来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说成是单声性,但早在1911年,德国音乐家艾·费歇尔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一书中,就描述过汉族器乐中的民间多声,并附有谱例。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深入到民间,更发现了在诸多的民族中流传着大量

的多声部民歌。据目前统计,仅就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而言,就有二十三个之多。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有支声性的类型,也有主调型、复调型以及各种综合类型(包括奥尔加农式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为世界音乐文献所罕见的构成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思维与多声技法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阶段上,而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呢全沈知自先生生前曾写过《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后载于《音乐艺木》1982年第2期),对此作过分析。其中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和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多声音乐发展的阐析尤为精辟,当然,我们还可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审美选择、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结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每年有许多音乐团体(包括民间合唱团)到国外演出;我国音乐家出席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所写的许多论文已在国外发表多许多富有中国气质的新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还直接运用了民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