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1951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农村信用合

作组织,农村信用社破土而出,为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拉开了帷幕。1957年,再次修订出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由人民银行管理的农村信用社迅速发展到10.3万家,遍布各乡各村。

1958年到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和《关于人民公社信用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的规定》,先将农村信用社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接着进一步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随后移交农民管理,再接着又交给人民银行集中管理,1979年划归农业银行领导,逐渐走上“官办”道路。

1980年到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中国农业银行代管。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时,农信社虽然还是农民群众的合作性原则的组织,但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国家银行在基层的机构。

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决定,该文件指出:农信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农信社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责,农村信用社开始走上合作制独立发展的道路。

2000年到2003年,农村信用社股份制试点在江苏率先展开。为符合“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江苏省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组建农信社联社,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并在常熟、江阴、张家港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2003年,8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刚成立的银监会肩负起组织推动这场变革的重任。深化信用社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分别确定有关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任,由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对信用社进行监管。2004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9省(区、市)。2006年12月,海南省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获批,至此,全国农信社全面融入改革大潮。

2011年,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此次改革将围绕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和推进内部机制转换,进一步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提高全省农村信用社

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作为进一步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力争通过进一步加快股份制改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内部机制转换,计划在用五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真正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现代金融企业。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农商行134家,农合行214家,农信社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万家减至2914家。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年2010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为17382亿元,比2005年增加8579亿元,增长各项贷款11892亿元,与此同时,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也在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实现了健康发展。全国农村信用社在2009年和2010年不良贷款率下降了差不多8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下降198.3亿元,其中试点8省市下降179.4亿元,占全国总额的90.4%。

产权制度方面,全国很多省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己基本完成,有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市级联社统一法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等多种产权形式。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1.4%。另外,还有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条件。2010年,有17家农村商业银行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09年全球银行业1000强,占我国入榜商业银行的20%;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

管理体制方面,农信社的主要责任人和管理人为省政府,省政府成立省级联社作为管理平台。全国自上而下形成了由省,市,县三级法人治理结构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实现党组织垂直管理,理顺了农信社系统党组织关系。全国自上而下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稽核队伍,确定了各自的职责,认真开展专项性检查和经常性监督,严格监督和追究责任,促进合规经营。建立了覆盖各个岗位,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和各风险点的风险监督体系,建立了风险资产管理体制,不良资产监察考核制度和清收不良资产的激励系统,建立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体系,此后,信贷风险防控机制日益完善。

服务方面对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以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金融支农中占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研发新产品,推出了符合农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截止2007年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为6.01万亿,到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已经增加到11.13万亿元,平均每年净增加2.5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2.7%。

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累计评定信用户673万户,信用村2.5万个,信用乡镇329个,信用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3.5%,设立信贷专柜3738个,发放贷款证512万本,贷款证贷款占农业贷款余额的66%,组建农户联保小组47.4万个,参保农户达153.9万户。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1、产权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是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合作制原则结合广大农民社员组成的,因此,农民是信用社的主要社员。理论上,农村信用的社产权制度是明晰的,即社员是信用社的出资人,社员掌握入社的出资额拥有所有权,集中表现为收益分配权和民主管理权。然而,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运行中是不明晰的,一方面农民社员根本没有没有真正拥有民主的管理权,相反农村信用社法人才具有广泛的权利使用和分配社员集合起来的资产,而且农村信用社社员的“退股自由”名不符实,仅仅表现为信用社的股权分割,即社员经本社理事会同意放弃作为出资人的所有权,而不能凭借所有权对信用社的法人产权予以分割;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大量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贷款,经济收益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试点探索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产权模式。理论上,股份合作制结合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从其试点的实际总体情况来看,相比单纯的合作制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改善。但是,这种由股份制和合作制结合的产权模式仍然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像是对于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不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

首先,无论是股份合作制还是合作制都无法避免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由于自然人股东占比众多,股权分散,所以他们难以体现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因此所有者缺位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股份制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具有明晰产权功能。股东大会通过选举产生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股东负责重大决策,创造的利润按出资比例分享,相应的根据入股数量多少承担有限的责任风险,如此避免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问题。

其次,无论合作制还是股份合作制都难以有效解决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信用社社员的“退股自由”使农信社股金缺乏稳定性,股权分散和自然人股东众多,引起的信用社资本实力下降,而可能暴露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解决。

再次,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都还不能有效的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民主管理不易落实的。由于农村合作银行不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法人股东大股小权、同股不同权,股份持有与权利不对等,而自然人股东因股金有限不是很关心监督,使得出现一人决定某些重要决策,“三会一层”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高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强化管理力度不够。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自我协调和自我制约的一种机制。但是,各基层社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认为只要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就是完善内控机制,就可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强化内控管理上出现了注重抓规章制度建设,忽视内控组织体系建设;注重抓审计稽核等间接的、事后的查处性控制,忽视抓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等直接的、事前的预防性控制;忽视风险防范,放松内部控制等种种偏差行为,致使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削弱,职能作用发挥不畅。(2)内控组织体系不尽严密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内控机制的功效,忽视对决策行为的监督约束,作为控制的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在信用社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积极发挥;存在着网络化程度低、兼容性差、应用程序杂等问题。(3)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现行内控制度,一是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与业务发展不协调;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发展逐步完善,也没有体现“及时性”的原则。

3、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高

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极为沉重。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954个农村信用社,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78.5%。他们大多分布在县和县以下农村地区,负债超过10万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债务包袱本质上是制度原因造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通过指令性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形成的:一部分历史包袱是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如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农行遗留给信用社的呆账;清理合作基金时,随着合作基金会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合作基金会的历史债务也转移给农村信用社。1993年高通货膨胀时,保值储蓄的补贴也给农村信用社增添了债务。此外,还有一部分债务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出现了大的亏损,资不抵债的农村信用社逐年增加。

同时,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也居高不下。2009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为7.4%,与2002年37%相比不良贷款比例显著下降,资产质量提高,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业务快速发展。200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亿元。纵向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度下降,资产规模增加,然而横向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很高。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

4、支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农业和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容易受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重要保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更需要合作金融的支持。然而,由于农村贷款的收益率普遍低于对其他产业的贷款,致使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农村信用社在追求利润的经营目标驱动下,使得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已变相,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较大幅度增长,但农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小,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非农业部门,使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连年增加,并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

四、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对策分析

1、继续推进产权制度

完全放弃合作制农村信用社,全面取消资格股,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合作制条件下农信社所有者缺位问题。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股东负责重大决策,按照出资的比例分享创造的利润,根据股东的入股数量多少承担有限的责任风险。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制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在保持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前提下,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逐步构建以股权为联接、以规制来约束、以产权为纽带的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新型关系,真正形成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的

利益共同体。扩股增资必须明确募股对象构成、引进股权配置结构、区域经营战略、战略投资标准,而且要为以后可能选择的改革发展模式预留产权改革的空间,形成大股东间的相互制衡局面,又要借鉴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形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向辖内企业、自然人和员工募集股本金,更要针对不同地域经营发展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策略。战略投资人既是改革的衍生产品,又是改革的外生力量,更是改制机构战略取向、风险偏好和利益攸关共同体。要切实把好战略投资人准入关,筛选资质合格、战略利益趋同的法人股东。

2、探索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现代企业模式

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实行股份制对产权进行改造,并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从各个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对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尽快对员工实施效益考核,实现单纯收益导向转变为成本收益并重,引导阶段性考核转变为周期性考核,从而促进经营行为的长期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要注重引入经济资本概念,逐步强化拨备成本、资本金占用的考核。对薪酬结构进行优化,建立绩效工资奖金延期支付制度,设定合理的支付期限。各类资源分配重点向基层倾斜,利益分配重点向一线倾斜,业务发展重点向“三农”倾斜,引导实现长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新秩序打下扎实基础。各级部门应进一步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对先期完成改制的优质机构,给予更为优惠的正向激励,积极营造示范效应。

3、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依法合规是银行经营发展的底线,管理好风险是银行业发展进程中必须永恒追求的主题。农信社应按照“梳理——规划——建设——提高”四步曲,研究制定中长期风险管理建设规划,加快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增强自动应对和有效控制风险的能力。应重点确保风险管理理念和机制能够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及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力争通过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机构价值的长期提高,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信息科技是提高农信社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要鼓励从大中型银行引进成熟的技术和系统,以节约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确保风险管理全流程固化到信息科技系统中,做到风

险“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

4、持续加强支农服务能力建设

以创新为根本,提升农信社“三农”服务水平。农村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深度融合的趋势明显,农村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与供给矛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加快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和业务运作机制,注重加强客户、产品和渠道建设,力争做到贴近“三农”、灵活便捷、运行安全和服务高效。其核心是要坚持专业加敬业的原则,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主要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是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农村,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坚持“三农”市场定位,既是提升金融整体服务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银监会着力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战略方向监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以监管约束和政策激励引导和督促农村信用社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确保其支农服务方向不偏移。(3)是健全服务“三农”运作机制。银监会始终督促指导农村信用社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大力推动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督促增加机构网点,特别是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增设网点,完善网点功能,延伸提供服务,并采取布设物理机具、开展流动服务等多种灵活方式,不断扩展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深度。(4)农信社应根据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探索在组织体系、研发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和创新性机制转变。重点在组建“三农”事业部、设立区域性贷记卡管理中心等方面开展创新。(5)积极借鉴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因行而异的特色化、品牌化战略,引入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强化全方位金融人才培养战略,维护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品牌优势,加紧研发以农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6)大力推进抵押担保创新,探索完善土地经营权、林权抵押及微小企业担保方式,提高贷款可得性,推动信贷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逐步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市场化、本土化、特色化和现代化。(7)加快建立服务后评价机制,注重客户维护和客户培育,定期不定期开展客户回访,了解掌握客户满意度和服务需求变化,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促进提高客户忠诚度和自身竞争能力。重点围绕解决农村“贷款难”,加强农村银保合作,推动抵押担保创新。

参考文献

[1]罗进童.基于案例分析论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J].科技信息,2011(16):79-81

[2]朱伟凡.孔腾飞.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5):100-101

[3]苏怀平.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七次体制变革[J].银行家,2012.(8):112-114

[4]王秀丽.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1

[5]易绵阳.陈俭.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反思[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2):78-87

[6]张全.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

[7]胡丽娜.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研究—基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唐志峰.农村信用社股份制产权制度改革—以苏州地区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8(11)

[9]宋心刚.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3)

[10]蒋定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金融,2008(14)

[11]罗进童.论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J].商业经济,2011(3)

[12]杨海军.代裴裴.徐超.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的成因分析、管理与政策[J].武汉金融,2004(10)

致谢信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周渊老师的细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周老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材料的搜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周老师的帮助和教诲,特别是她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农村信用社的悲剧和出路

《农村信用社的悲剧和出路》 六十年前,那本来是一个美丽的田园故事:中国农民以公社为单位组成自己的信用社。每个农民拥有一元一股,完全平等。他们选出几个认识汉字和懂点算术的人们负责管理。信用社的职责很清楚:以长期可持续的原则,对社员们发放小额贷款。 跟世界上很多美丽的故事一样,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故事也完全变成了悲剧。今天回头看,大家都知道,信用社作为一个系统,破产了很多次,即使中国三十年的超级通货膨胀也没能拯救它们。通货膨胀使他们的负债不断缩水,也使他们的资产不断升值。每次遇到银行和信用社的坏帐的处置,和对大量垂死的国有企业的抢救,政府就印钞票把中国这张大饼继续摊薄。 当年,按照政府的命令,我父亲和村里的乡亲们每人向信用社入股3元。从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跟信用社完全绝缘。1985年,由于坏帐太多,信用社支撑不下去了,每个农民又增资3元。故事也就再次到此结束了。农民把入股当作安排书记的子女就业所做的捐款。农民的眼光真不错,那确实就是捐款。 长期以来,神州大地有很多信用社都是负资产,也就是说,负债大于资产。农民做了几十年的股东,不仅没有积攒下来什么,反而倒欠下债务。而且,很多信用社长期坚持带病工作,有些还长期带着绝症工作,比如它们的坏帐比资本金大好几倍,等等。 农民当初投入的一元钱现在变成了一毛钱或者负数,虽然今天的一毛钱的购买力可能还不如当初的一分钱。 几十年来,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他们来讲,信用社是高不可攀的衙门。农村信用社在每个乡镇的垄断地位也增加了它们的霸气。他们中只有少量的机构运转正常和优良,多数机构成了公社领导人的出纳员(后来公社改为乡或者镇,当然没有实质区别)。每个县都有一个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但是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联社究竟是监管部门还是控股公司。如果是监管部门,那么它们与人民银行或者银监会是何种关系?如果是控股公司,那么,它们出了钱吗?信用社的社员们同意让他们控股吗?从来没有人问过我父亲和乡亲们。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程;改革经验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但农村改革的历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一直到目前的税费改革。不管是哪次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不足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促进我们 以后的整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始发的,总结农村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中获得的启示,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推进改革 开放、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最早发端于农村,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必将对今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其中,农村的改革尤其令人瞩目。而农村改革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又以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最为典型。这三 项改革决定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基调。 首先是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充分调动了几亿中国 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1955年10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加快农村合作化的速度。1956年11月,全国加入高级社的农户比重已达到96%。这时,我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由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向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 人民公社化是合作化的进一步升级和飞腾,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讨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人民公社在“一大二公”的同时对农业的大破坏,并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当国民经济已走向崩溃的边缘时,长期受压抑的农民在农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 改革。(1)家庭承包经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打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 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

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

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常识

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常识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社简介】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全国农村信用社首家改革试点单位,是由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同入股,经江苏省政府同意,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成立于2001年9月19日。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省政府领导下,负责行使对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行业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行、银监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联社把握全国率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平台,以控险为责任,以创新为抓手,突出“管方向、管班子、管制度、管风险”四项重点,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要求、又彰显江苏农信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捷足先行,实现了从崛起到蜕变,从突破到跨越的巨变;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改革、发展、支农相得益彰的科学道路。江苏省联社成立十年来,是江苏农信发展速度最快、支农力度最大、经营效益最好、员工热情最高、行业形象最佳的发展时期。 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共有62家基层法人单位(其中:农村商业银行5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4家),各类营业网点2956家,从业人员41129名,是省内金融机构中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服务群体最多的金融企业。2012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89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23.1亿元,贷款规模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存款规模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二,全省三分之二的法人单位存贷款规模位居当地金融机构之首,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省内金融机构的比例达96%,为促进江苏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成为拥有地方金融资源主要份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渠道,服务惠及社区主要人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抚今追昔,回顾江苏农信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有奋斗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有转型的阵痛,更有蜕变的欣慰。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将顺应深化改革大趋势下加快发展步伐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竞争能力;顺应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加大支农投入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顺应宏观调控大环境下加强企业管理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切实做到加快现代金融企业建设的方向不变,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减,防控行业风险的措施不松,稳健发展的步伐不停,在新的起点上增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再攀新高峰。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客服电话:96008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银行卡名称:圆鼎卡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1年11月,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年4月,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简介】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

全国各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考试试题

各地信用社招聘试题及答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招聘招考业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2、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3、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抵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4、行政许可法自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5、设定行政许可,应当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 6、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有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个档次,后 3个档次为不良贷款。 7、《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贷款损失专项准备计提准备标准为: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8、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保证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 9、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10、人民银行专项票据的发行条件:实行统一法人体制的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应达到2%;专项票据兑付条件:专项票据到期时,实行统一法人体制的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4%。 11、统一法人机构,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原则上,自然人(包括职工)资格股 1000元。法人最低 10000 元,单个自然人投资(包括资格股和投资股,下同)最高不超过股本总额的 5‰,职工持股总额不超过股本总额 25% ,自然人持股总额不得少于总股本的 50% 。单个法人投资最多不超过股本总额的 5%。 12、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围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党委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14、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 15、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16、《担保法》共分(7)章(96)条。 17、金融行为处罚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二)、(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三)、(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抵利率以及采用其它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的),(四)、违反规定的其他贷款。 18、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包括(任职资格审核)、(任职期间考核)、(任职资格取消)及(任职资格档案管理)。 19、担任信用社县(市、区)联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主任、副主任,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包括大专)学历,金融从业(6)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9)年以上(其中金融从业3年以上)。 20、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受到撤职处分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监管部门将取消其(5-10)年,直至终身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21、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 22、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借贷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

农大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在线作业答案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08-19 15:39:29一、单选题 1. (5分)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 ? A. 吴文藻 ? B. 费孝通 ? C. 乔启明 ? D. 晏阳初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 A. 1920年 ? B. 1895年 ? C. 1900年 ? D. 1897年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传统发展战略出现的时间是()。 ? A. 20世纪80年代中 ? B. 20世纪90年代初 ? C. 20世纪40年代末

? D. 20世纪5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 ? B. 20世纪70年代初 ? C. 20世纪80年代初 ? D. 20世纪7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个人 ? B. 社区 ? C. 企业 ? D. 国家(政府)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 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梁漱溟 ? C. 乔启明 ? D. 杨开道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5分)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 ? A. 单位 ? B. 多渠道 ? C. 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本文解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背景,全面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旨在总结其经验,从而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经验主要有: 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 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性选择; 必须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经验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成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应,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彰显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还多的人口。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它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而诞生的,这种土地制度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特征的,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国情下,这种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唯一的正确的制度选择。其在实施的20年间, 确实比那种“个体的、分散

的、落后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有活力,为国家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为了适应国家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历史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国家初步工业化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人民公社制已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人民公社制本质上是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体制,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强调提出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强行在全国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调配劳力,彻底废除农村土地私有制,彻底剥夺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使土地乃至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属公社共有,由公社统一经营。由于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到1978年,全国尚有2. 5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一轮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迫在眉睫,一种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呼之欲出。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土地政策的变革成为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突破口。[1]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带有鲜明的渐进发展的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1978-1993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3年-至今),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一样吗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一样吗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虑,就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一样吗?那就要乔布简历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一下吧。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一样吗 其实,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称为农信社,它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并由社员入股组成,采用民主管理的制度,主要是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商业银行则由管辖内的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简单来说,农村信用社是初级版本,农村商业银行是中级版本,高级版本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全国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和服务重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1、设立条件:注册资本金、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要求。 2、股权设置: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农村合作银行股权分为资格股、投资股两种股权,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投资股每增加一定额度就相应增加一个投票权。 3、法人治理: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权力机构,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农村合作银行权力机构是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由股东选举产生,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农村信用社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一人一票。法人治理上,社员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社员代表由社员选举产生,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 4、服务重点:虽然三者都是主要为辖区内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但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组建,农业比重较低,因此,在满足“三农”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兼顾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则更多地侧重于农户。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一样吗 https://www.360docs.net/doc/85801731.html,/knowledge/articles/56e27e270cf24c42f4c652a9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精选.

1 / 4wor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国农村产业也正蓬勃的发展着。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公路建设的变化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的致富路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就是促进了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流增加,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旧的以拖拉机和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变得适分迫切,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说,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农村来说,加强公路建设是必要的改变,也就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一条条的公路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样,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二农用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劳作耕田全都是用水牛,尤记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去犁地,用的都是黄牛拉的小车,即费时又费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农忙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专用的收割机、插秧机、犁地机等。以前我们用黄牛耕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用先进的耕田工具,不但省力,而且耕种快捷,节俭了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加快了农民致富速度. 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或者再先进一些用牧畜拉车去办事,而如今家家都是用拖拉机了,更甚至都使用私家车了。现在随着公路建设的进步发展,公交车随处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到哪儿都有。 三农村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与过去相 比,当今的住房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 2 / 4word.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31-1.50)-分章节

1.31储蓄过程与投资过程 1 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A、金融决定论 ?B、投资决定论 ?C、储蓄决定论 ?D、收入决定论 我的答案:C 2 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变动存在不同步性,其原因不包括是? ?A、收入增加的非规律性 ?B、收入的增加与消费增加不同步 ?C、强制储蓄的形式和强度不同 ?D、消费具有阶段性 我的答案:A 3 沟通储蓄部门和投资部门的通道有哪些? ?A、储蓄者利用自己储蓄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 ?B、储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金融中介产生间接金融资产 ?C、不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地买卖直接金融资产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4 储蓄与投资过程之间的分离需要通过金融来建立联系,其渠道不包扩以下哪种? ?A、自我融资 ?B、投资者购买间接金融资产 ?C、间接融资 ?D、储蓄者购买直接金融资产 我的答案:B 5

凯恩斯认为在国民收入小于最优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加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A、增加投资 ?B、增加消费 ?C、降低利率 ?D、提高准备金率 我的答案:A 6 哈罗德-多马模型将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归结于什么的高低? ?A、税率 ?B、通货膨胀率 ?C、储蓄率 ?D、准备金率 我的答案:C 7 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最初1978年的时候只有多少? ?A、21.34 ?B、31.98 ?C、65.87 ?D、133.94 我的答案:B 1.32储蓄和投资的函数解释 1 社会价格的变动率取决于什么? ?A、经济波动周期 ?B、经济增长率

?C、超额需求的大小 ?D、通货膨胀率 我的答案:C 2 当主导消费品具备相对稳定性的时候国家的储蓄变动主要受制于什么变量??A、投资 ?B、利率 ?C、税率 ?D、收入 我的答案:D 3 什么时候计划储蓄的行为不受其价格变动率影响? ?A、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 ?B、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 ?C、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A 4 投资的增加必然引起储蓄的增加 我的答案:× 5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我的答案:× 6 决定计划投资的因素和决定计划储蓄的因素是一样的。 我的答案:× 1.33收入、储蓄与金融间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怎样才能改制到农村商业银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3〕10号)精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如下。 一、组建工作及申报程序 (一)申请筹建的各项工作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农村信用社联社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经银监局同意后即可着手筹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强组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 3.履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律程序。召开县级联社及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按照规定程序审议通过农村信用社合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决议,以及通过必要的授权决议。已经统一法人的地方,只需要县级联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不需要再通过与合并内容相关的决议; 4.开展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工作。县联社或筹备工作小组(受农村信用杜社员代表大会委托)聘请有审计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和整体资产评估。筹备工作小组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复查。筹备工作小组、县联社、中介机构三方按整体资产评估结果确认净资产。在此基础上,筹备工作小组提出净资产分配方策; 5.验收整改。经银监会授权,银监局组织对组建阶段各项工作,重点是法律程序、清产核资、净资产分配工作进行验收,向筹备工作小组出具《验收意见书》。筹备工作小组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出具整改报告,银监局复查。银监局根据对组建工作检查验收和复查结果,出具《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对组建工作法律程序有效性、清产核资结果真实公允性负责; 6.中介机构按整改后的情况出具最终清产核资报告及净资产确认书;筹备工作小组出具净资产分配意见; 7.确定新发起人。筹备工作小组制定增资扩股方案,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制定募股说明书,按公正透明的原则征集新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农村信用社原股东自愿作为发起人的,应有优先认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的权利; 8.在各项筹备工作完成,符合申请筹建标准后,筹备工作小组准备申请文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筹建申请。银监局受理后,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核意见(内容主要包括受理情况、申请材料完整性、组建期间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验收整改落实情况、是否符合设立条件等)、《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和《申请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 (二)申请开业的各项工作 1.增资扩股和验资。发起人认缴全部股金后,筹备工作小组聘请中介机构进行验资,出具验资报告。增资扩股和验资应区分原农村信用社股金转增银行股本与新股东投资入股; 2.筹备工作小组就高级管理人员与独立董事人选资格与银监部门沟通;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