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源于革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世

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写作和翻译文章。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早年

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

鲁迅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

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时年三十七。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故取笔名鲁迅,以表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1908年师从章太炎先生炳麟,为“光复会”会员,并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国外小说。1909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弃医从文原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详情请见《藤野先生》)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uang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Keywords: Lu Xun;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 鲁迅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 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 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 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 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

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 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 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 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 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鲁迅生平简介

第一单元:鲁迅 一、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国民改造”思想的提出,和鲁迅才出身,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经历和心理体验有关。我们不必详细叙述鲁迅的生平史料,只列举一些对鲁迅思想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加以说明。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原名叫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因为豫山与“雨伞”谐音,又改为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一是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2)二是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后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闲居在家;母亲鲁瑞的父亲鲁晴轩是举人,曾任户部主事。鲁迅出生时,周家虽然已在走下坡路,但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是不愁的。致使周家衰败的是祖父由于帮别人科场作弊而被捕入狱,和父亲得了水肿病。 光绪十九年春天,周福清(回家给亲人守孝)回绍兴原籍。这

年因为下一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举行恩乡试,因为周福清和这次乡试的副主考官认识,所以,乡里的一些富户们就托周福清向副主考官贿买关节,连他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在内,一共是六个人,关节用“宸衷茂育”字样;另外“虚写银票洋银一万元”,一起加入信封。谁知,天不遂人意,副主考的仆人在苏州误投到正主考的船上。正主考不知道这个信封是怎么一回事,拆开一看,方知贿买关节。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鲁迅的祖父当即就被清政府逮捕下狱,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囚于杭州监狱。这一来,周家可就惨了。虽然第二年是太后的万寿,因此停刑,固可多活一年;但以后的每一年,一到了“秋决”的时候,都要通过银两设法活动,以保住祖父周福清的命。这种花费是相当可观的。此外,周福清是以“死囚”关在杭州监狱中的,如果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也必须上下“打点”,这又要花费非大把的银子。所有,因为祖父科场作弊一件事,周家很快就败落了。 另外,我们刚才讲了,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为了免受株连,鲁迅便随母亲和弟弟到舅舅家去避难。因为是避难来的,所以情形和待遇和以往就大不相同,很受到一些冷眼,并被称为是“乞食者”。而亲族本家,也都换了嘴脸,过去是恭恭敬敬的,现在则侧目而视,过去巴结逢迎,现在冷眼相投。在这恐慌和冷眼中鲁迅度过了半年光景。 另外一件事是在祖父被逮捕下狱的同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得了水肿病。有病需要请医生,很花了一些银钱,而医生所开的药也稀奇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外祖母 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外国资本 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不久,周家遭到 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

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 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 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 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 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 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 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 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 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 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 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 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弃医从文的资料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一、引言 当今时代是翻译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文化、经济及各个领域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最悠久的实践活动之一,作为各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可以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翻译工作者总是必须首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们表现出来。作为翻译工作者,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翻译原语文本,任意地或甚至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他们必须准确地、完好无损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使读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以更好地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二、明确翻译目的 翻译是人类从事的一种行为,而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那么,不言而喻,翻译工作者翻译行为的实施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德国翻译理论家弗梅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中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具体地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之前所明确的目的。老一辈翻译研究者中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在现今研究工作中仍然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给予我们翻译研究工作很大的启示,同时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的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法国著名的阿歇特百科辞典甚至在“鲁迅”条目中这样介绍:“鲁迅为数蔚为大观的作品,是他对外国作品的译介。”(转引自丁小凤、韩虎林,2007)鲁迅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注重翻译,以此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创作。”鲁迅认为,要改革旧的文学形式,传播新思想,就必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第二,“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是太不精密了……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吃一点苦,装进一样的语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鲁迅认为,中国旧的文字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新的白话文还不够完善,因此,他主张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新的词汇、新的句法,来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第三,鲁迅进行翻译活动还因为他“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一间,便自然而然想到介绍外国作品这一回事”。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其所定的翻译目的来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他一心希望通过翻译,不仅使中国作家学习到外国同行先进的思想,而且连外国的新的、较中国语言更严密

鲁迅生平简介

1.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 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 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 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生平事迹: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 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 《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 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 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 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 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参加和领导了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鲁迅生平及其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名为鲁迅。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 人民称为“民族魂”。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 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 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基人。。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 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1904年 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论“*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白 丹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 【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 一、导 论 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1907年与弟周作人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两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41本,但鲁迅却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莫(暮)之感矣。”二、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以译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内容包括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如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保加利亚作家佐夫、芬兰女作家明娜.亢德和亚勒吉阿、德国尼采、日本夏目漱石、森欧外、有武岛郎、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厨川 白村等人的作品和著作。三、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这个时期他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奥地利女作家至尔.妙伦的《小彼得》。鲁迅最杰出的译作为一生最后所译的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三、鲁迅的译论思想 鲁迅的译作强调“直译”,以信为主,“宁信而不顺”,为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鲁迅关于译论的文 章主要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几条“顺”的翻译》(1931),《风马牛》(1931),《再来一条“顺”的翻译》(1932),《为翻译辩护》(1933),《关于翻译》(上)(下)(1933),《论重译》(1934),《再论重译》(1934),《“题未定”草》(1935), 《非有复译不可》(1935)等。鲁迅关于译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直译”问题的论述,在译界论坛高树一帜,留下不少的发前人所未发的佳论。“鲁迅这一选择,曾引起当时知识界的哗然。以学者自鸣得意的梁实秋也挖苦说他是“死译”、“硬译”。鲁迅说:“但我自信并无故意的曲译,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却不肯有所增减,这也是我始终‘硬译’的一个原因……我还像这样做,并且希望有更多这样做的人,来添一添彻底的高谈的空虚……”鲁迅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鲁迅的文章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其实包含着一种刻意的成分。在鲁迅的时代,他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表达是不周密的,它是一种审美性的思维,而鲁迅想通过求教于胡人,求教于域外文明,外国的东西,去改变中国人那种八面玲珑的、抒情的、很典雅的东西,他要用生涩的、陌生化的东西来表达,他使我们能够有另 外一种思维方式。” (人民网>>读书>>作家专家新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郭珊 陶红灵 2006年11月30日09:04) 坚决主张“直译”。但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鲁迅所说的“直译”,并不仅仅针对“意译”而言,其含义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鲁迅的直译针对“歪译”而言。后人曾指出,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的是“正译”,涵概了意译在内。鲁迅主张直译,但同时并不反对意译,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顺译”等错误作法; 二是鲁迅曾将自己的直译说成“硬译”,但鲁迅并非真正主张硬译,是在未得更佳译法时(“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 有出路’了”,为防止“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的偶而为之的姑且做法,而仅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理论专著而言; 三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立论是在论及“顺译”“欧化”“归化”等

鲁迅生平简介及经典作品解读

鲁迅及其作品解读

目录 摘要 (1) 1鲁迅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 (1) 1.1鲁迅生平简介 (1) 1.2时代背景 (2) 2 鲁迅主要作品及其作品解读 (2) 2.1鲁迅主要作品 (2) 2.2经典作品解读 (2) 2.2.1 解读《狂人日记》 (2) 2.2.2 解读《孔乙己》 (3) 2.2.3解读《药》 (3) 2.2.4解读《阿Q正传》 (4) 3鲁迅小说的讽刺技巧 (4) 3.1 幽默式讽刺 (4) 3.2 性格悲喜对比式讽刺 (5) 4鲁迅小说的表现手法 (6) 小结 (7) 谢辞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那个时代,没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意无留,望天天上云卷云舒”的闲情雅致,也没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恬然自得,有的只是“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慷慨就义,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抗争与付出。鲁迅,用手中笔为矛,胸中志为盾,唤醒了中国,铸就了一生的传奇。他的创作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生命的正能量。本文通过解读鲁迅经典作品,阐述文学内涵,解读文学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鲁迅时代文学改造国民性立人解读精神意义。 正文 1鲁迅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 1.1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

1981_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5期 1981—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 李春林 邓丽 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早。1926年7月,开明书店出版了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其中有景宋撰写的《鲁迅先生撰译书录》,即对鲁迅的译作作了介绍。当然,这还仅仅是初始性的工作。以后也不断有文章对鲁迅翻译工作进行梳理和介评,并逐渐步入研究层次。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更加得到学界关注,1981年后,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1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对于鲁迅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体研究。 关于鲁迅翻译的总体研究首先应予提及的当是朱文 心的《拣选、引进、融化》(《绍兴师专学报》1989.2)。此文先从纵向上勾勒了鲁迅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又从横向上就鲁迅团结广大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共同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鲁迅的翻译理论、译介工作对鲁迅自身的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倘若说朱文是对鲁迅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进行全面考察的文章,那么韦德三《略论鲁迅的翻译理论》(《广西师大学报》1982. 1)则将主旨置于阐释鲁迅的翻译理论。此文认为,鲁迅有针对性的“宁信而不顺”的观点,在30年代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口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提法本身,毕竟不够科学。鲁迅为了达到“信”,为了保存 洋气和异国情调,往往采取直译,势必出现读起来佶屈聱牙的句子,损害原作的思想,这就成了硬译。此文一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特别是翻译成绩很是赞赏,但另一方面,对鲁迅的“硬译”亦有微词。文中多次引用瞿秋白的观点,借以强调“信”和“顺”的统一。但鲁迅对瞿秋白的观点,并不完全赞成;尤其是鲁迅曾强调他自己的翻译理论与主张在建设现代中国语文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可惜这些方面,都被韦文忽略了。与韦文相比,陈孝英《论鲁迅的翻译理论体系》(《鲁迅思想与中外文化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则阐释得比较完整,此文将鲁迅的翻译理论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为翻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选择材料原则。(二)提出了具体、明确、科学的翻译标准:“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三)强调采用“直译”的方法和积极吸取外国语言中“新的表现法”。(四)主张用“吃烂苹果”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批评。(五)主张允许“重译”(即转译),以便在当时条件下尽多、尽早地介绍外国作品。(六)提倡复译(即现在所理解的重译),以击退不负责任的乱译。许崇信《历史?文化?翻译———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意义》(《福建师大学报》1984. 4)重在论析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意义”,他 07

鲁迅的一生初二作文700字精选范文

鲁迅的一生初二作文700字精选范文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二年级作文:鲁迅的一生,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 鲁迅的一生作文1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 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

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鲁迅的一生作文2 有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子成隶书的“—”字形……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故乡在浙江绍兴。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发表了许多文章,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孔乙己》……他用笔战斗一生,在旧中国,起到了带头作用。 鲁迅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和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这样一些最底层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惨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与歧视、冷漠和冷酷。 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悲剧的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是欣

浅谈鲁迅翻译思想

浅谈鲁迅翻译思想 Introduction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s 摘要:鲁迅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翻译家,对中国文学 的发展及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进步有着杰出贡献。受时代的影响,鲁迅对于中西方文化有明显的态度差异。本文将就鲁迅的文化态度、翻译思想、翻译目的进行探讨。 Lu Xun i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and translator of China's May 4th Move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 .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 Lu Xun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Lu Xun's cultural attitud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关键词:硬译;宁信而不顺;拿来主义 目录 1、生平简介 2、译著 3、翻译思想 4、具体实例 5、感悟体会 生平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且介亭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小说集:《彷徨》《呐喊》(1918——1922)《故事新编》(1936)《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