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1 空气颗粒物概述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城市中发生了几起著名的空气污染事件,如1944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事件,这些都是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导致的。空气颗粒物是环境空气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空气颗粒物不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空气污染物,而是由许多人为或自然污染源排放的大量化学物质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大气污染物,其中既有污染源直接排出的颗粒物(称为一次颗粒物,Primary Particles),也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冷凝或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Secondary Particles)。

1.1 空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对大气中颗粒的划分通常是以空气动力学直径为基础的,根据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0μm)和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径小于或等于10μm)。可吸入颗粒物又可分为细颗粒物PM

2.5

2.5μm)和粗颗粒物PM

(空气动力学直径介于2.5μm至10μm)。

10

图1 空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分布

空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输送和清除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均与粒径有着直接的关系。空气颗粒物通常呈三模态分布,即粒径小于0.08μm的爱根(Aitken)核模态、粒径0.08μm~2μm的积聚模态(Accumulation mode)和粒径大于2μm的粗粒子模态(Coarse particle mode)。粗粒子模态的颗粒物主要是由工业源与生活源燃烧排放、机械粉碎过程和交通运输等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和各种自然界产生的颗粒物组

成。这部分颗粒物是构成空气颗粒物的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的主体,由于重力沉降作用大而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不长。爱根核模态颗粒物也称为超细颗粒物(Superfine particles),主要是由污染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转化而成,或者由高温下排放的过饱和气态物质冷凝而成,也有少量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源直接排放。积聚模态颗粒物主要是由爱根核模态颗粒物通过碰并、凝聚、吸附等物理效应长大而成,也可由挥发性组分凝结或通过气粒转化而成,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细小的地面尘。这部分颗粒物在大气中最为稳定,因而存在时间最长,输送距离最远,污染范围最广。

1.2 空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空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分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进行得最多的研究之一,从化学的角度而言,颗粒物都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但其来源与形成机制除了小部分重叠之外截然不同,从而造成其化学组成有着很大的区别。表1列出了颗粒物在形成方式、化学组成、来源以及其它性质上的差别。粗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与产生它的矿物、土壤、材料等的成分相近;细颗粒物则可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氢离子、EC、重金属、有机物及微生物组成,其中酸或盐类的负离子包括SO42-、NO3-和Cl-等,重金属元素包括Cr、Cu、Ni、Pb、Zn、Mn等,有机物包括正构烷烃、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等。在这些污染物中含有为数可观的致癌、致突变、致畸性化合物和一些有毒有害化学成分。

表1 空气颗粒物的性质

1.3 空气颗粒物的健康影响研究

在空气颗粒物的健康影响方面,主要的研究结果来自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进行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颗粒物(通常以环境空气中的PM10、PM2.5质量浓度表征)与多种健康指示如就诊率次数、呼吸系统发病率、肺活量降低和死亡率等之间的联系。颗粒物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包括从呼吸道发病率增加、病症加剧到未成年死亡的危险性增加等。表2概括了一些研究对于PM10与PM2.5的年均浓度增加10μg/m3,相对危险(RR)分别为1.1和1.14,即死亡率分别增加10%和14%。Pope等人基于美国癌症协会(ACS)对美国151个城市50多万年龄超过30岁的成年人所进行的为期8年的研究,发现PM2.5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死亡率增加6.8%。颗粒物浓度的增加还导致支气

(1秒钟强力呼吸容积)显著降低,其中管炎患病率显著上升,成年人与儿童的肺功能FEV

1

PM2.5比PM10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更大。

表2 空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尽管流行病学发现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诸多健康影响之间密切相关,但迄今尚未能揭示这些健康影响是由颗粒物的何种成分或特性(粒径、化学组成质量、数量

或表面积)或何种病理生理学机理所致,即颗粒物的毒理学机理迄今尚未确立[2,6]。有研究就超细颗粒物、表面附着过渡金属(如Fe )的颗粒物以及酸性颗粒物提出了导致炎症效应机理的假设,认为颗粒物使呼吸系统受损而导致炎症。这一假设表明颗粒物的粒数浓度可能比质量浓度对决定其毒性更为重要。采用超细模态的TiO 颗粒物对动物进行的实验已证实了这一点。毒理学研究表明,颗粒物中特定的组分与特定的健康危害有关,但其浓度水平通常大大超出其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例如人体暴露于浓度达68μg/m 3

的硫酸雾霭中40分钟方可引起呼吸系统功能变化;硝酸盐颗粒物的浓度低于1000μg/m 3(远高于环境空气中所观测到的水平)时既不会加剧病症,也不会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减弱。

云南省宣威县是我国农村肺癌的高发区,在1973~1975年间该县高发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151.78人/10万人。研究发现该县肺癌高发区室内空气中的TSP 、BaP 、SO 2的浓度均高于低发区几倍到几十倍;颗粒物粒径大小是决定其毒性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被吸附在细颗粒上的有害物质可以被人体有效吸收而进入血液中。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颗粒物随粒径减小其致突变活性和致癌性均逐渐增强;60~70%的多环芳烃富集在PM 2.0上;粒径愈小的颗粒物致突变活性愈高,可能和多环芳烃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有关。魏复盛等人在广州、武汉、重庆和兰州四大城市进行的研究表明PM 2.5与儿童肺功能FEV 1/FVC 调整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

图2 正常呼吸状态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状况

颗粒物的大小和形状决定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部位,并与其在呼吸道内的沉积滞留

20

40

60

80

100

0.01

0.1

1

10

100

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μm )

沉积百分比(%)

和清除有关。在各种呼吸条件下(休息、正常状态、运动)颗粒物在呼吸系统各部位的沉积量与粒径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般而言,大于10μm的颗粒物大部分被阻留在鼻腔或口腔内;穿过气管的PM10中约有10%~60%可沉积在肺部而造成危害。肺部沉积曲线呈双模态,在~3μm处的峰值为20%,在0.03μm处的峰值为60%比较用口和用鼻子呼吸的曲线可见,用口呼吸时吸入的大于2~3μm的颗粒物要比用鼻子呼吸时多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的ISO曲线与美国PM10采样器性能标准规定的“理想入口”采样效率曲线相似;此外,各沉积曲线未考虑可溶性颗粒物吸水后的粒径变化。事实上,当可溶性的干颗粒物进入相对湿度超过99%的人体后其粒径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原本处在0.5~1.0μm区域的可溶性颗粒物在肺部的沉积将增多。处于“液滴模态”的可溶性颗粒物(~0.7μm)比不可溶性颗粒物和处于“凝结模态”的可溶性颗粒物(~0.2μm)可对肺部造成更大的危害。Swift认为鼻腔内的高沉积率可能与上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过敏症等有关;而沉积在肺部的颗粒物能存留数周至数年。

1.4 空气颗粒物的能见度影响研究

尽管气溶胶只占大气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在城市中对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甚至可达99%。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空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气能见度主要是由大气气溶胶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统称为消光效应)决定的。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但决定了最大的视距为100~300km(与光的波长有关)。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达30 km以上,而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可在5 km左右甚至更低。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μm~2.0μm的颗粒物通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在这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中,二次SO42-的颗粒物和二次NO3-的颗粒物最易散射可见光。大多数地区能见度的降低是由SO42-颗粒物引起的,但在一些城市(如美国的丹佛)的冬季,NO3-颗粒物也可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大气颗粒物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碳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碳黑的颗粒物造成的。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碳黑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1.1~2.5%和全部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但其引起的消光效应却要高得多,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使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根据Chan 等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细颗粒物的吸光系数达到总消光系数的27.8%。表列出了美国加州地区一些颗粒物化学成分的消光效率,可见颗粒物中的硫酸盐、有机物与碳黑的消光效率较高,而粗、细土壤尘颗粒物的消光效率比之低一个数量级。Chan等人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研究表明由颗粒物导致的光散射效应与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尤其是其中的煤烟、硫酸盐和非土壤钾的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其平均消光系数占总消光系数的49%。唐

孝炎等人近年在北京进行的研究显示PM2.0和PM10的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75,表明北京市近年来能见度的降低可能与细颗粒物密切相关。

表3 空气颗粒物的消光效率

空气颗粒物的产生方式有三种,即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颗粒物;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颗粒物;由气态的SO2、NO X等前体物通过大气反应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主要是OC、EC和土壤尘等;它们在源与受体之间经历的变化很小,其环境浓度在总体上与其排放量成正比;其来源包括铺砌路面和未铺砌路面的无组织排放以及矿物质的加工和精炼过程等,其它的一些源如建筑、农田耕作、风蚀等的地表尘的贡献则相对较小。一次可凝结颗粒物主要由可在环境温度条件下通过凝结而形成气溶胶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组成,是某些源排放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次颗粒物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等。二次硫酸盐颗粒物很稳定,而硝酸铵和由半挥发性有机物生成的二次颗粒物因具有挥发性而在气粒之间转化以维持化学平衡。下表进一步列出了颗粒物各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包括一次颗粒物与二次颗粒物的来源以及自然源与人为源。在城市大气颗粒物中,一次颗粒物主要来自于逸散性尘埃(产生于风蚀、农业活动、建筑、物料堆积、铺砌路面和未铺砌路面等)、燃烧(居民的炉灶、农业上的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和工业过程等;二次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和机动车尾气。

空气颗粒物的来源的来源十分复杂,既有人为源排放又有天然源排放,既有有组织源排放又有无组织开放源排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解析,定性或定量分析各种排放源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为今后的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持依据。

2 空气颗粒物采样方法、采样设备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的目的有以下几个:①确定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水平;

②确定各类污染源对环境空气颗粒物贡献率的大小;③为环境管理部门实施和认证区域空气

颗粒物控制规划服务;④为确定空气颗粒物环境浓度和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服务;⑤为进行与空气颗粒物相关的各种理论研究提供样品。

2.1 采样仪器

空气颗粒物采样仪器的主要操作流程是以一定的流量抽取空气,使其通过固定粒径限值的切割头,低于该粒径的粒子通过切割头并附着在滤膜上而得到收集。

采样器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切割头、采样器主体、滤膜夹、流量控制器、采样泵等。切割头的主要作用是分析那些空气直径超过所要采集标准的气溶胶粒子。滤膜夹是在采样前、期间和采样后放置滤膜的容器,作用是固定滤膜并防止膜的污染。采样泵主要用于对环境气体的抽取,使其以一定的流速通过切割头。为了获得准确的化学成分浓度值,需要准确测量通过摸得空气体积。因而在采样系统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气量必须得到精确测量和控制。

滤膜是采样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滤膜的选择,使用,保管以及分析过程都对整个采样分析的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的滤膜选择应该考虑其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粒子补集效率以及与分析仪器的配套等问题。常用的滤膜有:石英纤维滤膜、玻璃纤维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等。石英纤维滤膜在大多数条件下都能满足气溶胶采样的要求。由于可吸收碳氢化合物气体,采样前石英滤膜应在高温条件下烘烧以去除其吸附的有机气体。石英纤维滤膜已被广泛应用于离子和碳分析中,最大特点是易碎。玻璃纤维滤膜对所有粒径的气溶胶粒子的采样效率非常高。聚四氟乙烯膜的离子和元素空白非常低,但这类膜不能用于碳的分析。

采样过程中,除了要选择适当的滤膜,还应该按一定的操作规范对滤膜进行处理、运输和保管。首先要对滤膜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石英纤维滤膜应该进行烘烧,其次,应该注意滤膜的运输和保存。一般存在的问题有:样品在采样、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易挥发物质容易产生损失;气溶胶粒子有可能在采样和运输过程中从滤膜上脱落而造成损失;滤膜在采样、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破损;相对湿度的变化对滤膜的分析产生影响。

2.2 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一般有四种:①长期采样:采样期较长,每6天采一次样,每次连续采样24h;

②密集采样:采样期较短,采样频率较高,为2-3天一次,每次连续采样24h;③特定时间采样;④集中采样,2-12h集中采样。

3 空气颗粒物中化学成分的测试方法

空气颗粒物中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各种水溶性离子、元素及总碳等,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3.1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

将已采集样品的滤膜剪成条状碎片,用10ml纯水超声提取40min,0.45μm滤膜过滤提

取液,用Dionex-600IC型离子色谱仪(美国戴安公司)测定空气颗粒物中SO

42-、NO

3

-、Cl-、

NH

4

+、K+、Na+、Ca2+和Mg2+共8种水溶性离子的浓度。

3.2 元素分析

由于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对颗粒物的检测手段也日渐丰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被用来观测颗粒物结构并分析颗粒物的元素组成;X-射线荧光光谱(XRF)、仪器种子活化分析(INAA)、原子吸收光谱(AAS)、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离子体质朴(ICP-MS)等仪器分析技术高速、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可以用于测定颗粒物中的微量和痕量元素。

3.3 碳的分析

碳组分是颗粒物的重要组分之一,在PM10和PM2.5中,碳组分主要以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形式存在,其中OC既包括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有机碳,也包括有机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氧化生成的二次有机碳;EC则来自于化石燃料或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由污染源直接排放。

OC和EC分析通常采用热光反射法(TOR),该法首先由Hunitzicker等提出,并应用于收集在石英膜上的空气颗粒物样品中OC和EC的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在不同环境中加热滤膜,高温下碳从滤膜上挥发出来,并通过一定过程转化为甲烷,再使用火焰离子检测器(FID)检测甲烷含量,然后通过换算来确定石英滤膜上的含碳量。

在该方法中,于样品滤膜上截取小面积滤膜,并在纯氦惰性环境中将滤膜从室温分布加热到120℃、250℃、450℃和550℃,在这几个温度下检测到的碳的量分别被定义为OC1、OC2、OC3和OC4。然后,将滤膜置于2%氧气和98%氦气的氧化环境中,将温度由550℃分步升至700℃和800℃,检测到的碳的量分别为EC1、EC2和EC3。

但在惰性纯氦环境的检测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增加,有些OC会裂解为EC,从而对EC 的检测造成正误差。为校正这种误差,利用波长为633nm的He-Ne激光可检测由裂解黑碳燃烧所造成反射光增加,这部分增加值可转化为碳含量,这部分碳的量称为光学检测裂解碳(OPC)。因此,

OC的量可表示为:OC1+OC2+OC3+OC4+OPC

EC的量可表示为:EC1+EC2+EC3-OPC

4 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空气颗粒物的来源可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人为源主要是指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自然源包括海盐、植物花粉等。不同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各有其特征,源解析就是利用各种源的特征,找到源与颗粒物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的开创性工作算起,源解析研究和应用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目前源解析技术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3种:(1)排放清单(Emission Inventory);(2)以污染源为对象的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3)以污染区域为对象的受体模型(Receptor Model)。

4.1 排放清单

排放清单是通过观测和模拟空气颗粒物的源排放量、排放特征及排放地理分布等,建立列表模型。排放清单内容主要包括点源、面源。该方法需要详尽的污染源排放清单,且计算过程复杂,排放参数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如果缺乏部分源排放因子,则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4.2 扩散模型

对空气颗粒物污染源的研究始于以排放量为基础的扩散模型,也称源模型。空气污染扩散模型是基于统计理论的正态烟流模式,以目前广泛应用的稳态封闭型高斯扩散方程为核心,主要用于计算点源、线源、面源、体源及开放的各种工业源排放的SO2、TSP、PM10、NO X和CO等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分布。

扩散模型是根据污染源排放率和当地的气象资料来估算污染源排放并扩散到采样点处空气颗粒物的影响,即已知影响采样点处空气颗粒物的污染源个数和方位,来估算这些污染源对采样点处空气颗粒物的贡献。由于扩散模型需要提供颗粒物扩散过程中详细的气象资料,需要知道粒子在大气中生成、消除和输送的重要特征参数,这些参数的取得及其规律性的把握给扩散模型带来了复杂性和实际操作中取得这些参数的困难性。而且,扩散模型中的许多变量在时空上是随机且复杂的,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利用扩散公式只能估算出近似值,无法准确描述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扩散特征,因此扩散模型对污染物在受体处负载的计算十分粗略。

4.3 受体模型

美国、日本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Miller和Fried Lander等人开始由排放源转移到“受体”进行空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所谓受体是指某一相对于排放源被研究的局部大气环

境。

受体模型着眼于研究排放源对受体的贡献,从采样点收集在滤膜上的颗粒物着手,来解析污染源对颗粒物的贡献情况,即可以再对采样点周围污染源的个数和方位都不确定的前提下,以采样点处收集到的空气颗粒物着手,分析这些颗粒物,进而反追采样点处空气颗粒物的可能来源于哪个污染源。

与扩散模型相比,受体模型不依赖于排放源排放条件、气象、地形等数据,不用追踪颗粒物的迁移过程,避开了应用扩散模型遇到的困难,因而近年来发展很快。

受体模型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显微镜法、物理法、化学法,其中以化学法的发展最为成熟。

4.3.1 显微镜法

显微镜法是根据单个颗粒物粒子的大小、颜色、形状、表面特征等形态上的特征来判断颗粒物排放的方法,适用于分析形态特征明显的气溶胶,一般仅用于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若需定量分析,则要分析大量的单个粒子,以使分析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前提是要建立庞大的源数据库。

显微镜法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法(OM),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法(CCSEM)。

4.3.2 物理法

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XRD)和轨迹分析法(Trajectory Analysis)。

4.3.3 化学法

化学法是以气溶胶特性守恒和特性平衡分析为前提,与数学统计方法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提出了化学质量平衡法,因子分析法,富集因子法3种。

(1)化学质量平衡法(Chemical Matter Balance,CMB)

1972年,Miller,Friedlander和Hidy等人第一次正式给出了化学元素平衡法所依赖的等式,并将其命名为化学元素平衡法(CEB)。1980年,Cooper和Watson提出将该法命名为化学质量平衡法(CMB)。

CMB受体模型根据各种排放源的颗粒组成,将颗粒物的浓度分解为一组由各种源贡献的组合,解出各种源对颗粒物中各种元素的浓度贡献。在多来源体系中,解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而CMB受体模型是开展空气颗粒物来源研究、为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技术方法。

(2)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FA)

因子分析法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布利福德(Blifford )等人对NASA 数据分析解释,用因子分析研究了美国30多个城市的气溶胶来源,分辨出汽车排放、燃烧和工业污染等7个污染源,并对其中的4个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因子分析是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归结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的方法,目的就是从实测数据出发,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全局变量数据中综合、归纳公因子,计算出因子模型中的各个因子载荷。

因子分析法所用测量资料是大量样品的多种化学成份浓度,基本出发点是利用测量的化学成份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需要先设想污染源的结果和数目,也不需要关于由一个源排放出来的所有元素在他们到达采样点之前一直保持等同相关的浓度,而且,因子分析中不仅包括浓度参数,也包括非浓度参数。

常见的因子分析方法主要有主因子分析(PEA )和目标转移因子分析(TTFA )两种处理形式。

(3)富集因子法(Enrichment Factor ,EF )

富集因子法是戈登(Gorden )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用于研究空气气溶胶粒子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气溶胶粒子中元素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优点是能消除采样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富集因子法引进了富集因子的概念,其数值的大小为探索空气颗粒物中元素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首先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元素R 作参比元素,将气溶胶粒子中待考察元素i 与参比元素R 的相对浓度((

R

i

X

X )气溶胶)和地壳中相对应元素和R 的平均丰度求得的相对浓度

((

’‘

R

i

X

X )地壳),按下式求得富集因子EF

地壳

地壳‘气溶胶地壳???? ?

????

??=

'R i R i X X X X EF

式中'

R i X X 和‘是元素i 和R 的地壳丰度。如果某元素的富集因子EF 地壳

较大时,表明该

元素有了适当的富集。

根据富集因子大小可以将元素大体上分为2类,劳茨等人提出,某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小于10时,则可以认为:想对于地壳来源没有富集,它们主要由土壤或岩石风化的尘埃挂入大气;当富集因子增大到10~1×104时,则可以人为被富集了,此时,不仅有地壳物质的

贡献,而且可能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有关,如需要进一步确定某种可能的人为源,可结合污染源调查。

富集因子法可以帮助人们推测污染物在某一地区富集和污染源类型,但富集因子法给不出各种不同类型污染源相对贡献的定量结果,只能作出定性的判断。

4.4 其它的研究方法

(1)多元线性回归法(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MLR)。多元线性回归法又称示踪元素法。人们在进行城市TSP源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的,不同的功能源如煤油、冶金、燃煤等排放出的某些元素或其它物质含量差别很大。测量受体的TSP浓度,并对各示踪元素的浓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得到TSP浓度与各示踪元素浓度的回归式,回归系数用于计算各示踪元素对应的源对受体点TSP平均绝对贡献:TSP=BX+U。式中,X为示踪元素的大气浓度矩阵,B为回归系数矩阵,U为常数,标示的是未知源浓度。

(2)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遗传算法是一种用于模型参数优化估计的通用方法,一种借鉴生物界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遗传机制的进化规律演化而来的全局随即优化搜索算法,是一种群体型操作,以群体中所有个体为对象,使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等3个基本操作算子,反复迭代优化,直接找到最优解为止。

(3)投影寻踪回归法(Projection Pursuit Regression,PPR)。投影寻踪技术(PP)用于数据处理,对数据结构或特征物任何条件限制,而是直接审视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并在建模过程中,获得因子对模型因变量的权重贡献率。应用它对空气颗粒物的污染源成分谱和空气采集样本中的元素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空气颗粒物的污染源的权重贡献。将PP 原理与回归分析方法相结合就产生了(PPR)分析技术。

(4)粗集理论(Roughsets,RS)。粗集理论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知识的新型的教学工具,其基本思想是在信息部完全、不精确地情况下,根据决策系统中已有的决策数据获取知识。它的主要特点是仅以观察和测量所得数据为基础,不需要预先给定某些或属性的数量描述,而是直接从给定问题的描述集合出发,通过不可分辨类确定给定问题的近似域,从而找出该问题的内在规律。

此外,还有混合方法、二重源解析技术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源解析当中。

4.5 源解析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元素同位素示踪的物源判别方法

运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采用铅同位素和碳同位素两种方法。

4.5.1 铅同位素示踪方法

铅同位素由于其质量重,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较小,在地球化学过程中一般不会受所在系统的温度、压力、 pH 、 E h 和生物等作用而发生分馏,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其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很小。由以上“指纹特征”的特点,铅同位素被广泛作为指示元素用来示踪环境污染物质的来源。Chiaradia 等利用Pb 同位素组成研究工业区大气铅来源,发现当地铅主要来源于铅、铜冶炼工业、含铅汽油及燃煤。Antonio Simonetti 等利用Pb 同位素示踪大气污染物来源。Duzgoren 利用Pb 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香港大气铅来源。

陈好寿等对我国杭州大气铅的主要污染源进行了铅同位素示踪。在燃煤铅同位素组成研究中,他们分别对杭州的工业用煤、民用煤和燃烧残余物(煤渣、煤灰)等样品进行了同位素测定,他们还对不同类型的汽车排放的汽油燃烧颗粒物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测定,尽管各类燃煤铅同位素组成之间和不同汽油铅同位素组成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可以看出汽油的放射成因铅要远远高于燃煤的放射成因铅,这就为鉴别大气中两种主要不同来源的铅 (燃煤铅和汽油铅)提供了重要依据。朱赖明等利用对大气铅同位素的测定,对北极科楚奇海域大气铅污染来源进行了示踪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朱炳泉等于上世纪末对珠江三角洲的大气飘尘、气溶胶和土壤进行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根据铅同位素的背景值、汽油铅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工业排放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所采样品的化学成分对广东佛山、广州和大沥地区的铅来源进行了逐一分析,利用铅同位素示踪铅来源。 4.5.2 碳同位素示踪方法

碳同位素方法分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和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是测定大气样品中有机碳质的放射性14C 。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是测定单个有机化合物的C 13δ。由于石油、煤和木材等燃料及地表植物、扬尘中的有机化合物存在C 13

δ的差异,同样这些差异也在形成的气溶胶中得到继承,所以通过单个有机化合物的C 13

δ测定可以区分其污染的来源。

我国邵敏等人首先将放射性碳同位素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来源的研究。该研究应用加速器质谱计(AMS )技术对大气颗粒物中14

C 含量进行测量,分析颗粒物中微量元素组分和含碳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含碳组分与微量元素组分具有不同的来源。因为微量元素显示颗粒物的无机组分特征,而含碳组分则显示有机组分特征。无机组分主要组成了气溶胶的载体,而有机组分主要组成气溶胶的吸附体。所以大气气溶胶含碳组分与微量元素组分具有不同的来源,这一结论说明了气溶胶来源或迁移过程的动态特征。成玉(1997)首先对大气颗粒物进行单个有机化合物的稳定碳同位素(C 13

δ)研究,以了解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从而探讨其来源。为此选择了清洁区、燃煤型污染区、 燃油型污染区、高空燃油型污染区及不同季节的气溶胶中单个正构烷烃的C 13

δ分别进行了研究。彭林通过分析兰州市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中非甲烷烃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定性分析

了非甲烷烃的来源。

5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 模型)

5.1 基本原理

假设存在着对受体中的大气颗粒物有贡献的若干源类(j ),并且(1)各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差别;(2)各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相对稳定;(3)各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被忽略。那么在受体上测量的总物质浓度C 就是每一源类贡献浓度值的线性加和。

==

J

j j

S

C 1

(4.1)

式中:C — 受体大气颗粒物的总质量浓度,μg /m 3; Sj — 每种源类贡献的质量浓度,μg /m 3; J — 源类的数目,j=1,2……J 。

如果受体颗粒物上的化学组分i 的浓度为Ci,那么公式(3.1)可以写成:

∑=?=

J

j j ij

i S F

C 1

i=1,2……I,j=1,2……J 。 (4.2)

式中:Ci — 受体大气颗粒物中化学组分i 的浓度测量值,μg /m 3

; Fij — 第j 类源的颗粒物中化学组分i 的含量测量值,%;

Sj — 第j 类源贡献的浓度计算值,μg /m 3; J — 源类的数目,j=1,2……J ; I — 化学组分的数目,i=1,2……I 。

只有当i≥j 时,方程组(3.2 )的解为正。源类j 的分担率为:

η = S j /C×100%

(4.3)

5.2 CMB 模型的算法

CMB 方程组的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踪元素法(the tracar solution )

(2)线性程序法(the linear programming solution )

(3)普通加权最小二乘法(the ordinary weighted least squares solution with or without an intercept )

(4) 岭回归加权最小二乘法(the ridge regression weighted least squares solution with or without an intercept )

(5) 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the effective variance least squares solution with or without an intercept )

目前CMB 模型最常采用的算法是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因为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提供了计算源贡献值Sj 和Sj 的误差j

S σ的实用方法。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实际上是对普通加权

最小二乘法的改进,即使加权的化学组分测量值与计算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

∑==?-

=

I

i i e f f J

j j ij

i V S F

C m

1

,12

2

)

( 最小 (4.4)

有效方差 ∑=?+

=J

j j

F c i eff S

V ij

i

1

222,σ

σ

为权重值。 (4.5)

式中: i

c σ—受体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测量值Ci 的标准偏差,μg /m 3;

ij

F σ—排放源的化学组分测量值Fij 的标准偏差,%;

j

S σ—源的化学组分贡献计算值的标准偏差,μg /m 3

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在实际运算中采用迭代法,即在前一步迭代计算的Sj 的基础上再来计算一组新的Sj 值。具体算法如下:

CMB 方程组的矩阵形式:

1

1

???=j j i i S

F C (4.6)

设上标K 表示第K 步迭代的变量值。 (1)设源贡献初始值为零 00==k j

S

j=1,2……J (4.7)

(2)计算有效方差矩阵i

eff V ,的对角线上的分量,所有的非对角线上的分量都等于零

2

2

,)

(ij

i F k j c k

i

eff

S V σ

σ?+=∑

(4.8)

(3)计算Sj 的第K+1 步迭代的值 ()

(

)

()

C V F

F

V F

S

k e

T

k e

T

k j

1

1

1

1---+= (4.9)

(4)如果公式(3.10)中的结果大于1%,那么执行上一步迭代,如果小于1%,终止该算法。

若11++-k j k

j

k j S S S ﹥0.01 返回第二步

若11++-k j

k

j

k j

S

S S ≤0.01 到第五步 (4.10)

(5)计算

j

S

σ的第K+1步迭代的值。

()

(

)

2

1

11

1??

?

??

?=--+jj

k e

T

S

F

V

F j

σ

j=1……J (4.11)

上述公式中:

C=(C1……Ci)T 第i 个化学组分的Ci 的列矢量;

S=(S1……SJ)T 第j 种排放源类的贡献计算值Sj 的列矢量; F= F ij I×J 阶的源成份谱Fij 矩阵; V=i e ff V , 有效方差的对角矩阵。

以上算法表明:应用有效方差最小二乘法求解CMB 模型时,模型的输入参数为:受体化学组分浓度谱的测量值Ci 和 Ci 的标准偏差i

c σ

;源成份含量谱的测量值Fij 和Fij 的标

准偏差ij

F σ。模型的输出参数是:源贡献计算值Sj 和Sj 的标准偏差j

S σ;源的化学组分贡献计算值Sij 和Sij 的标准偏差ij

S σ。该算法提供了求解源贡献值Sj 和Sj 误差j

S σ的实用方

法。源贡献值误差j

S σ反映了所有输入模型的源成份谱与受体化学成份谱的测量值按权重大

小的误差积累,对精度高的化学组分比精度低的化学组分给出的权重大。

如果:

(1)(当ij

F σ=0时,有效方差最小二乘解法即普通加权最小二乘法;

(2)当ij

F σ= C(常数)时,有效方差最小二乘解法即为不加权最小二乘法;

(3)化学组分的数目等于源的数目(I=J)时,并且每种源类选择的化学组分是单一的,那么有效方差最小二乘解法即属于标识组分解法;

(4)当矩阵()

(

)

F V F

k

e

T

1

- 重写成()

(

)

I F V F

k e

T

?--1

,?为非零数,取名为稳定参数,I

等于单位矩阵,这种解法称之为岭回归解法。但是岭回归解法实际上等同于改变源成份谱测量值,直到共线性消失。所以说利用岭回归解法求得的源贡献值实际上已经不能反映源对受体贡献的真实情况,所以实用价值不大。

5.3 CMB 模型模拟优度的诊断技术

CMB 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时一般需要考虑:回归推断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偏离,偏离程度一般用“残差”来检验;另外对回归推断有大影响的参数是哪些,影响程度如何衡量。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般称之回归诊断技术。在本研究中为了验证源贡献估算值的有效性和CMB 模型拟合的优良程度,选择了下列回归诊断技术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1)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2)源的不定性和相似性组的诊断技术; (3)化学组分浓度计算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4)其他诊断技术。

5.4 空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

南开大学冯银厂,白志鹏,朱坦等针对利用CMB法受体模型开展空气颗粒物来源研究中所遇到的一套数据多种结果和统一源类的颗粒物会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到环境空气中等技术难题,首次提出“二重源解析”技术。考虑到颗粒物排放源的特征,利用扬尘是特殊污染源的特点,将不同的CMB模型计算结果定量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了CMB模型的技术优势,并解决了CMB模型目前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得到了各单一尘源类分别以扬尘形式进入到环境空气中和直接排放进入到环境空气中的贡献值和分担率。

二重源解析技术的前提:

(1)土壤风沙尘、煤烟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钢铁尘等排放源类为单一尘源类,扬尘为混合尘源类。

(2)扬尘是一种混合源类,它由来自于各单一尘源类的部分颗粒物混合组成,因此,扬尘既可以视为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排放源类,又可以视为各单一尘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的接受体。

(3)扬尘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各单一尘源类,就存在扬尘。也就是说环境空气中的同一源类的颗粒物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源的排放,另一部分则是在环境空气中沉降后再次或多次以扬尘的形式进入到环境空气中。

(4)扬尘既然是其它源类的接受体,根据化学质量平衡原理,可以采用CMB受体模型来计算其它单一尘源类对扬尘的分担率;同时,扬尘既然是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排放源类,也可以用CMB模型计算其对受体的分担率。

如果用i代表不同的源类,用A、B、C、D、E分别表达如下含义:

Ai 代表不考虑颗粒物进入环境空气中途径的情况下,用CMB模型计算出的各单一尘源类对受体的分担率;

B 代表用扬尘代替与其共线严重的单一尘源类如土壤风沙尘用CMB模型计算出的扬尘对受体的分担率;

Ci 代表将扬尘作为受体,其它各单一尘源类作为对其有贡献的源,用CMB模型计算出的各单一尘源类对扬尘的分担率;

Di 代表各单一尘源类以扬尘的形式进入到受体中的分担率;

Ei 代表各单一尘源类减去进入扬尘的部分后对受体的分担率。有:(如图5-1所示)Di=B×Ci ,Ei=Ai-Di

D

扬尘对

图1 二重源解析技术示意图

二重源解析的步骤为:

(1)不考虑混合尘源类扬尘,仅用各单一尘源类进行解析(一次源解析)得到一次解析结果Ai;

(2)以环境受体中颗粒物来源的实际情况划分颗粒物排放源类,把地区扬尘也纳入CMB 模型进行解析,得到结果Bi;

(3)把扬尘作为受体,用各单一尘源类对其进行解析,得到各单一尘源类在扬尘中的分担率Ci;

(4)用扬尘作为受体时的解析结果Ci和扬尘对环境受体的分担率B对一次解析结果Ai进行修正,得到各单一尘源类除去进入扬尘的部分后直接对受体的贡献率Ei;

(5)对Bi 和Ei进行对照分析,并检验和印证源解析结果,综合得到二重源解析结果。

求出的结果Ei与扬尘的分担率B共同组成颗粒物二重源解析结果。这种技术方法建立在三次不同的CMB模型计算结果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了颗粒物排放源的特征,巧妙地利用扬尘这一特殊污染源的特点,科学地将不同的CMB模型计算结果定量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了CMB模型的技术优势,并解决了CMB模型目前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鉴于这种技术方法中包含了在不同层次上对颗粒物的多次源解析,使用了多个不同的源解析结果,我们把这种技术称为大气颗粒物的“二重源解析”技术。

目前国内外多个城市已经运用CMB模型进行了来源解析,以下为各个城市源解析结果。

表4 潞城市PM10“一重源解析”的源贡献值和分担率

表5 潞城市PM10二重源解析结果

10

表7 长治市PM10二重源解析结果

表8 长治市与国内其它城市源解析结果对比

6 空气颗粒物总碳同位素方法解析技术

由于煤烟尘、土壤风沙尘和机动车尾气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元共线性,即源成分谱的相似性,当用C 标识煤烟尘时,煤烟尘与机动车尾气尘存在共线性,当用Si 标识煤烟尘时,煤烟尘与土壤风沙尘存在共线性,共线性源同时纳入模型计算时,若一种源类的贡献被高估的话,另一种与之有共线的源类的贡献必然被低估,导致共线性源类贡献值的不确定性增大,由于共线性问题的存在,还没有较好的办法解决颗粒物来源研究中所遇到的一套数据多种结果这一难题。

该技术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解析空气颗粒物来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总碳的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解析煤烟尘、土壤风沙尘这两类共线性较大的源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率。

稳定同位素是指在正常的地球变化过程中并不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核素。在自然界,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很小,用同位素比值或同位素丰度,往往不能明显的显示这种微小的差别,所以一般用“delta (δ)”表示同位素的变化,单位是‰或permil 。δ13

C 值是指样品中两种稳定碳同位素的比值相对于某种标准对应比值的千分偏差, δ值的大小表示样品富集13C 能力的大小,δ13C 为正时表示样品比标准更富集13C ,δ13C 为负时表示样品比标准更贫13C 。

[

]3

13

10

?=

-标准

标准

样品R R R C δ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围不断扩大,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等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那么,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究竟是来自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 我通过比较2011年与2012年环保部公布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数据,分析大气污染主要来源,进而得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究竟是来自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这可以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地治理措施,限制燃煤的使用还是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更好地分配治理大气污染投入地资源,投入哪方面更多资源,使资源不置过多浪费。 2011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674 509.3亿立方米(标态)。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 217.9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 017.2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0.4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二氧化硫排放量0.3万吨。 2012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635519亿立方米(标态),集中式废气排放量36832.3亿立方米(标态)。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11.7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3%。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5.7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7%。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二氧化硫排放量0.3万吨。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汇报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 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 细菌等。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 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 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 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 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 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为无色透明气体, 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是最常见、最简单、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 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NO2) 高温下棕红色有毒气体。在常温下(0~21.5℃)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 氮混合而共存。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尾气、锅炉废气的排放等。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产生一些 二氧化氮。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 与源解析的研究 篇一:大气污染源解析 大气污染源解析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大气气溶胶及其粒径分布 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环境中,液体或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虽然大气气溶胶只是 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干湿沉降、云和降水的形成、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均有重要影响。由各种源排放进入大气中 的颗粒物,大部分集在对流层,距地面I?2km范围内(即大 气边晃层)。在此区域内的颗粒物的尺寸最大,种类最多;而在距地面4?5km以上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上不受地球上直接排放的影响,其尺寸分布与本底气溶胶的分布相 近。 一般认为,气溶胶颗粒物的本底质量浓度约为10ug/m3 , 颗粒浓度为300个/ m3。但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00ug/m3。污染严重的水泥厂,

其年均质量浓度通常大于350ug / m3。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所有的特征都与其粒径有关。由于大气气溶胶的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有球状体、粒状体、片状体等,因此在度量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小时经常使用等效球体的直径来表示。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它是按照粒径的大小, 大气气溶胶粒子可分为粗粒子(coarseparticulate)和细粒子(fineparticulate)。对气溶胶粒子进行粗细划分和研究的原因在于粒径的差异使得粗粒子和细粒子在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方式、传输和去除机制等均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目前粗粒子和细粒子的粒 径分界线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般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 TSP)、PM10 和PM2.5。 TSP是指可漂浮在空气中的、粒径一般小于100um固态和 液态微粒的总称。TSP曾是中国唯一的环境大气气溶胶污染监测指标,现仍沿用,但主要用于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指标;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1a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 子。大部分的PM10能够沉降在喉咙以下的呼吸道部位,因而 PM10 也称可吸入性颗粒物(respirableparticulatematter ,RSP)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 2.5u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PM2.5粒径小,更容易沉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朱铭杰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12级监测3班 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的案例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 物的危害。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植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大气污染严重。而颗粒物污染占空气污染物的六分之一[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们不能忽视颗粒物污染的危害,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关于颗粒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们往往关注植物对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却忽略了颗粒物对植物的 危害。因此本文讨论关于燃煤烟尘的颗粒物对植物的危害。 一、燃煤灰尘对植物的危害 在烟尘污染对植物影响方面国外研究的较少。Jenningsigs1934[3] 注意到烟尘可能堵塞气孔,妨碍气体的正常交换,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对这一作用持怀疑态度,对阴性树种(阔叶树种) 叶片的显微镜检

查,也没有看到叶片被明显阻塞起来。他进一步指出,对光线的干扰可能比较严重,但是他没有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来证实这一理论。Berge(1965)[3]所提的报告显示了生长在德国科隆附近的针叶树气 孔被阻塞的情况,并指出树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Miller和 Rich(1967)[5]观察到当附近烟囱中的烟尘进入温室后,在几种植物的叶片上观察到坏死斑点。坏死是由烟粒的酸性所造成的,温室外面的植物并未受到伤害,可能是由于在产生严重伤害以前,烟粒已被雨水冲洗掉了。 关于煤烟尘污染伤害的临界浓度,结果不一。Petrlik,Z.(1974) 报道,在1 5 0 t/ k m 2/a 的煤尘量的情况下,蛇麻作物生长不受影响。朝鲜的Song,S.D.(1975)等研究了煤尘污染对苹果生产的 影响,他用八年树龄的苹果树作材料,以10g/ m2和50g/ m2 的 喷粉量喷洒植物叶片,其中用50g / m2处理的苹果树叶片叶面积增大( 可能是遮荫造成的) ,采收前苹果脱落,并对苹果的颜色有些影响。原因可能是,处理的作物不一致,所用的煤烟尘和处理的时 间不同造成的。 栗德永(1983)[2]调查了陕西省城市郊区烟尘污染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并总结了烟尘对蔬菜污染的类型: 1烟尘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减产; 2烟尘破坏叶组织,使叶片脱水、失绿、枯干、落叶,导致减产;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资料来源:一、大气污染 在大气中,大气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并最终构成大气污染,是有一定条件的。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这里指明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圈的空气运动等内容。上述所说的原因导致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或使一些组分的含量大大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如碳氧化物、颗粒物等。 “定义”还指明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够的浓度,并在此浓度下对受体作用足够的时间。在此条件下对受体及环境产生了危害,造成了后果,称之为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消除。 按污染的范围,大气污染可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如某个工厂烟囱排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2)区域性大气污染如工矿区或其附近地区的污染,或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是指更广泛地区,更广大地域的大气污染,在大城市及大工业带可以出现这种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是酸雨; (4)全球性大气污染,指跨国界乃至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的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 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原则,可将其进行分类。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可将其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称其为一次污染物;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如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解析

1.引言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秋末冬初,在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真相的环保龙卷风。由于美国驻京大使馆周边空气中的PM2.5污染数据的实时公布,中国13亿公众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和旅行到北京的地球人,亲身感受到的北京空气质量与环境监测报告的差距如此巨大。 2013年1月,京津冀以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先后出现四次持续多日的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1月份的31天里,雾霾天气达到24天。专家们说,大气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于是,PM2.5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1月12日,是北京人难以忘记的痛苦日子。这一天,北京的天空烟雾弥漫,烟气呛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医院人满为患。由于能见度极低,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 收稿日期:2013-02-20修订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杨新兴(1941-),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污染。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普著作一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E-mail:yangxin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8614508458.html, 冯丽华,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据处理。E-mail:fenglihua99@https://www.360docs.net/doc/8614508458.html, 尉鹏,男,博士,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E-mail:weipeng_1981@https://www.360docs.net/doc/8614508458.html,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要: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源;另一类是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岩石土壤风化、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流星雨、沙尘暴、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体,以及各种有机物质的自燃过程等。人为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摩托车尾气排放、火车机车排放、飞机尾气排放、轮船排放、工业窑炉排放、民用炉灶排放、农用拖拉机排放、工业粉尘、交通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扬尘、烹饪油烟、街头无序烧烤、垃圾焚烧、农田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寺庙香火和烟民抽烟等。在大气颗粒物中,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专家们认为细颗粒物是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车族对北京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灾害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有车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是解决目前北京严重的大气污染,阻止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环境;大气颗粒物;PM2.5;霾;汽车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示:A

(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源物分类及来源

大气污染源物分类及来源 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根据表 5-2 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为三大方面:①燃料燃烧;②工业生产过程;③交通运输。前两类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机动车、火车、飞机等)则称为流动源。 ?燃料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是主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家庭炉灶排气是一种排放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危害性不容忽视的空气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重要污 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的工厂很多。例如,石油化工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肥厂排出氟化物;酸碱盐化工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出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总之,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的组成与工业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 ?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 汽车排气已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的发展速度很快, 1950 年全球机动车

保有量为 7000 万辆, 1996 年增长到 7.1 亿辆。汽油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 CO , NO x, HC 和铅(如果使用含铅汽油);柴油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 NO x, PM (细微颗粒物), HC , CO 和 SO2。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相当惊人。以日本东京为例, 90 年代东京拥有机动车 400 万辆,而 CO 和 NO x的排放量基本稳定在 10 万吨和 5 万吨左右,而北京市 1995 年机动车仅为 100 万辆,CO 和 NO X 的排放量却高达 97.2 万吨和 9.8 万吨。 三、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二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一)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粒径约为 0.002-100μm 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大气气溶胶中各种粒子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 1. 总悬浮颗粒物( TSP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 1.1 -1.7m 3 /min )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 μm 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 以下。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2. 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 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载体。因此,飘尘是从事环境科学工作者所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3. 降尘: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称为降尘。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30μm 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按照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Hg 2+和CH 3Hg +在人体内能长期滞留?举例说明它们可形成哪些化合物? 这是由于汞可以与生物体内的高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汞络合物,就很难排出体外。此外,烷基汞具有高脂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分解半衰期约为70d ),因而会在人体内长期滞留。 Hg 2+和CH 3Hg + 可以与羟基、组氨酸、半胱氨酸、白蛋白形成络合物。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合,如—COOH 、—NH 2、—SH 、 以及—OH 等。 2.砷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其主要转化途径有哪些? 砷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五价无机砷化合物、三价无机砷化合物、一甲基胂酸及其盐、二甲基胂酸及其盐、三甲基胂氧化物、三甲基胂、砷胆碱、砷甜菜碱、砷糖等。

砷的生物甲基化反应和生物还原反应是砷在环境中转化的重要过程。主要转化途经如下: 3.试述PCDD是一类具有什么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并说明其主要污染来源。 (1)PCDD这类化合物的母核为二苯并一对二噁英,具有经两个氧原子联结的二苯环结构。在两个苯环上的1,2,3,4,6,7,8,9位置上可有1-8个取 代氯原子,由氯原子数和所在位置的不同可能组合成75 种异构体,总称多氯联苯并一对二噁英。其结构式如右: (2)来源:①在焚烧炉内焚烧城市固体废物或野外焚 烧垃圾是PCDD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例如存在于垃圾中 某些含氯有机物,如聚氯乙烯类塑料废物在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酚类化合物和强反应性的氯、氯化氢等,从而进一步生产PCDD类化合物的前驱物。除生活垃圾外,燃料(煤,石油)、枯草败叶(含除草剂)、氯苯类化合物等燃烧过程及森林火灾也会产生PCDD类化合物。②在苯氧酸除草剂,氯酚,多氯联苯产品和化学废弃物的生产、冶炼、燃烧及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进入环境。③另外,还可能来源于一些意外事故和战争。

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 HUANJINGYUFAZHAN 67 滕宇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近几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颗粒物污染依旧影响着绝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本文针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产生危害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067-01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8614508458.html,15-1369/X.2019.05.039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ollution Teng Yu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e overal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has improved, but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still affects the air quality of most cities and poses certain harm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zard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Current situa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机动车总量增加,煤炭消耗量持续攀升,导致经济发达地区严重颗粒物污染,灰霾天气时有发生,能见度降低。特别是细颗粒物(PM 2.5)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且可能增加暴露人群的死亡风险,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罪魁祸首[1]。因此,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势在必行。 1?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气污染开始由煤烟型转向复合型污染。可吸入颗粒物(PM 10)污染虽有所控制,但未从污染源头得到完全解决。与此同时,汽车尾气和工业燃烧排放增加,一些城市群细颗粒物(PM 2.5)的浓度在持续增加,区域性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并且呈现扩张趋势。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2]。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2?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2.1?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人体如果吸收空气中大量颗粒物会对心肺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各种肺部呼吸疾病,严重的话会导致肺癌。特别是PM 2.5中的细微颗粒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并长期存在。研究表明,生活在颗粒物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显著增加,且颗粒物浓度和暴露时间决定了吸入剂量,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则损害越大[3]。 2.2?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方面,大气颗粒物对光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其中吸收效应是由碳黑颗粒物引起,不同程度地削弱光强度,使得视野受限,能见度的下降容易使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交通阻塞 [4] 。 当大量细颗粒物(PM 2.5)长时间停留在空中则会造成空气混浊,严重时则会产生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雨水凝结核中同样含有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不同条件下,PM 2.5会吸附空气中水分而引发干旱天气, 或使雨水凝结核的数量异常增加,最终会导致暴雨天气[5]。 3?大气颗粒物防治对策 3.1?重视工业布局,加强工业污染源头控制 合理规划城市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应充分考察周边的气象因素及地理条件。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颗粒污染物,需要对其产生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避免发生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从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加快重污染企业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整治高排放产业,严格督促清洁生产审批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使空气质量不再恶化。 3.2?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以及扬尘污染治理 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大对裸地及施工扬尘的治理,尤其对于无植被覆盖、风沙尘影响范围大的区域,重点加强防尘措施,尽量避免扬尘的生成及传输。加快城市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保护城市周边湿地,建设周边绿化防护带,对开放型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杀菌、滞尘,有效控制大气颗粒物,改善城市整体大气环境。3.3?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大气颗粒物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其中含有大量芳香烃、有毒有害气体和含铅细颗粒物,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为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要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合理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采用限号的方式适当管控机动车出行。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加快城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油燃料,对大气污染治理也十分有效。 4?结论 大气颗粒物可由局部扩散至周边甚至全球,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气颗粒物来源十分复杂,污染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传统的固定区域单一污染因子治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合污染防治需求,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我国污染状况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下转第71页)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工业: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 工业大气污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人体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影响气候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2000年以后的速度增加下去,会使得南北极的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有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等特点,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在2012年2月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1.1.1为什么使用PM 代替PM10 2.5 悬浮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分布的比较广且粒径分布围。是大气颗粒物中粒径比较小的一部分,2.5微米还涉及到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PM2.5俗称“可入肺颗粒物”。颗粒物小于10个微米,就可以通过人体的鼻腔的过滤系统从而进入人的呼吸道,主要是上呼吸道,而当小于2.5微米的时候就可以轻松进入支气管,粒径再小一点,就可以达到人体的支气管末端。想穿透肺泡再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只要小于0.1微米便可。人体大量呼吸进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就越大。所以由此可知,相对于PM10来说,从健康危害以及环境危害可知PM2.5的危害更加的大。所以要用PM2.5代替PM10。 1.1.2PM 的来源 2.5 PM2.5的主要来源是:1)热电厂发电使用的燃烧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2)轻重工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3)各类型汽车由于化石燃料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尾气等。绝大多数颗粒物中表层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常主要产生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 PM2.5的主要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是后者的危害性比前者大。

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_常逸

企业技术开发2008 年4月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 常 逸1,刘乐君2 摘要: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即“源-受体”关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管理和环境 决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源解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介绍了相关解析技术,国内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解析;模型技术中图分类号:X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8)04-0114-04 Abstract:Therelationbetweenpollutionsourceandairqualityisnotonlythekeyissueofenvironmentsciencesresearch,butalsothecoreissueofenviromentmanagementanddecisionmaking.Thispaperintro-ducedthecharacteristicsofairpollutionand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tthesametime,introducedthecorrelativeapportionmenttechnology,theexistentproblemsofdomestic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trend.Keywords:air;pollution;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modelstechnology (1.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 The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its developmentofatmosphericparticles CHANGYi1,LIULe-jun2 (1.Hunan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s,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2.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ofHunanProvince,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收稿日期:2008-02-22作者简介:常逸(1964—),男,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 要从事分析实验及酸雨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ENTERPRISE2008年4月 Apr.2008第27卷第4期 Vol.27No.4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源解析是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与受体的关系、确定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污染源,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 1大气污染特征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处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 尾气污染为主的光化学污染的过渡时期,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特征为高浓度的臭氧和细颗粒物。大部分中小城镇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特征为颗粒物、二氧化硫。由于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其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物行为复杂,为区别简单的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应当将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称为复合性污染。 我国大气受到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是颗粒物,在我国有监测的343个城市中,60%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超标[1] ,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复杂性,颗粒物成份 多样且复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占30%,其次为SO42- 、NO3- 、NH4+ 等二次颗粒物占35%~40%,矿物颗粒约占10%~ 20%,还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其中有机物中 已经查明成份超过200种,包含对人体有害的多环 芳烃[2]。同时,颗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载体,也是大气化学非均向反应床,影响大气反应过程;气溶胶态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也可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影响气候变化。 2大气污染源的主要来源与源排放 自然和人类活动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存在有一定的周期。当大气中某种物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产生不良效应时,即构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按照产生污染部分,可分为工业源、民用源、交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按照能源结构分为煤炭、焦炭、重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人为污染源也可以按照流动源和固定源分类,按照排放轨迹分类。天然源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气的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