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打点滴

不要随便打点滴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

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

●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吕媛表示,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童朝晖表示,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

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

童朝晖表示,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

童朝晖表示,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不要随便打点滴

不要随便打点滴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

挂吊瓶危害

静脉注射挂盐水的危害 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挂盐水在医学上叫“吊瓶”,我们老家习惯上叫“挂盐水”。这次去老家,刚好碰上妈妈有点感冒症状,弟媳妇他们非常孝顺,很着急,要拉妈妈到医院当即去挂盐水。只是我有点无动于衷,我看妈妈的初症完全不需要去挂盐水的,以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给妈妈煎一碗生姜红糖,趁热要她喝下去,然后要她平躺在床上,出点汗,再休息不要去打扰她。第二天要她多喝60度左右的白开水,喝多了就一次次的排尿,这等于说是把病菌排走了。这个药方还真是灵光。既省钱又没有付作用。但这次妈妈在媳妇的劝说下,表情告诉我她很想去医院吊瓶,我当然也劝她快去吧。事实上象妈妈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数对吊瓶特别怀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以为这种液体进入体内会变成一种营养剂滋润着自己。特别是在吊瓶时的那种神情告诉你,此时他们就象个婴儿一样那么娇贵,见到医生象个小学生一样听老师的话。这时作为子女一定要抽时间多陪在他们身边,多问问她现在的感觉,她会觉得你真孝顺。比你平时给她零化钱要幸福N倍。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抗生素输液被禁止

抗生素输液被禁止!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本文导读:抗生素使用过多的话,将会产生抗药性。抗生素输液已经有省份开始宣布禁止。中国人均抗生素使用过多,甚至是到达滥用的程度。一些疾病完全是不需要抗生素输液的,牢记这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输液输液,一生病就输液,其实这样对身体健康只是解决了当前问题,却带来了久远的健康问题。一感冒或是身体不舒服,医生就要你输液,输液完确实效果比吃药好,但是经常这样的话,对以后的健康会造成影响。 《扬子晚报》的消息说,最近,江苏省宣布从明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要全面停止对门诊患者的静脉输液,不仅是抗生素,其他药品输液也不行。 规定要求,2016年7月1日起,江苏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 2016年底前,江苏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截止2014年底,江苏省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41个,二级医疗机构332个,一级医疗机构653个。除十余个儿童医院,最终不能门诊输液的医院将达到460个左右。 中国抗生素人均用量是美国10倍 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是美国的10倍。分析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大医院全面取消门诊输液实质上切断了医疗机构“大输液”的财路。 一、为何要禁止门诊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因为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治疗。 门诊输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还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无药可用。还有就是许多中老年人青睐的“万金油”——中药注射剂,也是近年来滥用的药物之一。

感冒输液对身体的危害

感冒输液对身体的危害 危害1: 医源性感染 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危害2: 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危害3: 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危害4: 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1缓解感冒症状要尽量只吃一种药,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治疗成分的药品。 2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要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治疗成分的复方感冒药。 3含有同类成分的不同感冒药不要同时服用。 4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严格把握药量。

孩子感冒后,出现哪些症状应去医院就诊 1、出现发热症状,伴随精神状态不好,或咳嗽比较厉害; 2、高热体温在39 摄氏度以上,甚至是持续的高热。 一瓶药输上两三个小时,考验着很多人的耐性。因此,有些人索性学着护士转动输液管的拨轮,自己加快输液的速度。不少人认为输液速度快慢无所谓,快几滴慢几滴没什么关系,只要把药滴进去就行,同样的药,本来需要2小时,现在可能只用1个半小时。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来决定。一般来说,成人输液速度为每分钟60~80滴,心脏病患者一般在60滴以下。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尽量不要打点滴,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量小、滴注速度慢的原则。 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差,也要慢速滴注,否则会因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力衰竭。 另外,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样,比如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血压药物的滴入速度要慢。 治疗脑血栓常用的脉通,如果滴入过快,则会令心脏负担过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根据病情和药物不同,有时候则需要“快速”输液。 治疗高颅压时滴入速度应快,如250毫升20%的甘露醇要在半小时内滴注完毕,才能起到降低颅压的作用。 再比如对于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由于脱水严重而出现休克的病人,滴入速度要快,如有必要甚至可以采取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而促使病情好转。 还有一些药物,比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最好在药物配好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输完,这样效果最好。此外,输液开始时,也要留意,如果自觉输液速度太快导致心脏不适,应当及时提醒护士调整。 输液是个体力活。尤其在大医院,患者本来就身体虚弱,再加上人多拥挤,不可能人人都有床位,很多人只能坐着甚至蹲着,有些孩子只能靠父母抱着输液。因此而虚脱、晕厥的也不在少数。输液前最好吃点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又好消化的东西。如果输液时间较长,比如需要3~4个小时,也可随身携带一些巧克力、饼干、饮料等。输液前最好去厕所排一下尿,这样可减少输液中的移动。 输液时,药液都是靠重力地心引力流入体内,所以点滴一般都是高高挂在点滴架上。若高度无法维持时如有些小孩由家长抱着输液,常常会有“回血”现象,血液倒流至输液

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

探讨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影响与实施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卫生部门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门诊不准输液。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施对于医疗行业、患者以及医疗机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影响与实施情况。 二、政策背景 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针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输液安全问题。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门诊医疗中。然而,由于一些医疗机构存在不规范操作、使用过期药品等问题,导致输液安全事故频发,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为了保障患者安全,规范医疗行为,卫生部门决定对门诊输液进行严格管理,出台了门诊不准输液政策。 三、政策影响 1. 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实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这一政策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医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2. 对患者的影响 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实施,对患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这一政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由于输液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药品存在问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实施,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这种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其次,这一政策也促进了患者的合理用药。输液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输液治疗。有些疾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实施,可以促使医生更加合理地开具处方,避免不必要的输液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负担。 3. 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门诊不准输液政策的实施,对医疗机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这一政策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由于门诊不准输液,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需要医疗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

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 一、背景介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门诊就诊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就医方式之一。然而,在门诊就诊中,输液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该文件,明确规定门诊不准输液。 二、目的和意义 本文件旨在: 1.强调门诊不准输液政策,提醒医务人员切实遵守规定; 2.增加患者对门诊不输液政策的认知程度,促进患者主动配合; 3.提高门诊服务质量,减少输液相关风险。 三、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医院门诊部门及相关医务人员。 四、具体要求 1. 宣传与教育 (1)加强宣传:通过医院网站、公告栏等途径向患者宣传门诊不输液政策,提高患者的知晓率。 (2)开展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向医务人员传达门诊不输液政策的理念和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 2. 门诊流程优化 (1)建立科学的诊疗流程:医院应根据患者就诊需求和病情特点,合理安排门诊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输液操作。 (2)推广非药物治疗:医务人员应积极推广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减少对输液治疗的依赖性。 3. 患者教育与告知 (1)详细告知患者:医务人员在门诊就诊过程中应向患者详细解释门诊不输液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并告知患者可选择的替代治疗方式。

(2)提供书面说明:为了方便患者了解和记忆,医务人员可向患者提供书面说明,介绍门诊不输液政策及相关信息。 4. 监督和评估 (1)建立监督机制:医院应建立门诊不输液政策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2)定期评估和改进:医院应定期对门诊不输液政策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情况进 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五、责任与处罚 对于违反门诊不输液政策的医务人员,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附则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具体解释权归医院所有。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将按程序进行调整,并重新发布实施。

医生不建议输液

医生不建议输液 医生不建议输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在生病后,很多人都选择到医院看病,医生往往会在诊断病情后,根据患者的需要,建议进行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医生建议输液的情况。但是,我们有时候并不随便输液,尤其是在一些情况下,医生不建议输液。 首先,如果病情不严重,体温也没有明显的升高,医生往往不会建议输液。一般来说,输液是为了补充体液,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增加能量等。但是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体温也没有升高,患者的体液损失并不大,那么输液就显得不太必要。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些合适的口服药物,以及适当的休息和饮食调理,就可以康复。 其次,如果患者有输液禁忌症,医生也不会建议输液。输液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输液。如果患者有心脏病、肾脏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或者患有新陈代谢障碍性疾病等,那么输液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负担。此时,医生通常会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病情,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液。 另外,如果患者对输液有抗拒心理,医生也不会建议输液。虽然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有些人对输液有一定的恐惧和抗拒心理。这种恐惧和抗拒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因此,如果患者对输液有很大的心

理抵触,医生往往会尊重患者的意愿,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医生不建议输液的情况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病情不严重,需要的只是口服药物和休息;也可能是因为患者有输液禁忌症,输液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担;还可能是因为患者对输液有抗拒心理。无论是哪种情况,医生的建议都应该被认真对待,毕竟医生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建议的。不建议输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病情,相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太可怕了!宝宝打一次点滴,大脑停止发育7天

太可怕了!宝宝打一次点滴,大脑停止发育7天 医学研究表明,小孩子打一次点滴,大脑停止发育7天!注意是7天呀!而且经常打点滴的孩子,长大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增加。因为血管经常被输液膨胀,那么管壁就会失去弹性,从而更容易得心脑血管方面的病。所以,千万别再给孩子输液滥用抗生素! 而我国对抗生素的管理非常不严格,甚至 很多医生把许多抗生素类药品叫“消炎药”, 导致大家有个小病痛就自己买点抗生素当消炎 药吃。比如阿莫西林,在美国该药只能作为处 方药,在药店根本买不到,你需要吃几粒医生 会给你开几粒,坚决不多开! 在中国,不仅到了医院医生滥用抗生素, 大家去药店就可以买到很多抗生素,私自服用,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特别是小孩子抵抗力差, 容易生病,很多地方一见小孩生病就给打点滴。 那么打点滴注射抗生素的具体危害有哪些 呢? 1.降低孩子抗病能力

小孩子感冒发烧,咳嗽这些都是身体自身对抗病毒的一种表现,小孩子生病只有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才需要抗生素,否则根本不需要。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只会降低宝宝的免疫力,以后一生病吃普遍药很难好,因此不能轻易使用抗生素。 2.损伤孩子的肝肾功能 是药三分毒,何况是猛药呢?小孩子的肝肾功能本来就弱,而通过点滴输入的药液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无疑增加了宝宝的肝肾负担,严重者会损伤肝肾功能。 3.导致孩子体内菌群失调 抗生素是杀菌的,但是它可不管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只要是菌类统统杀无赦。因此,本来正常情况下,菌群平衡的状态被打破,甚至杀掉了对人体有益的许多有益菌,就会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4.可能出现可怕的细菌耐药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不当都会出现细菌耐药,一旦此种情况发生,就如同抗生素发明之前一样,没有药物可以将这种超级细菌杀灭。因为一种新的抗生素的研究,上市,再到临床使用要经过很长时间,而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根本赶不上细菌变异的速度。 5.可能造成人体过敏反应 任何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皮肤起疹最为常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首次用药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或多次使用相同或同类药物,有可能发生

乙型流感需要输液吗 乱输液的危害

乙型流感需要输液吗乱输液的危害 许多人生病之后都认为输液就会好得快,但其实不能随意输液的,而乙型流感是最近高发的一种流感,那么乙型流感需要输液吗? 一、乙型流感需要输液吗 一般输液都是在生命比较危险的时候才采取的措施,而乙型流感往往会有持续发烧、头痛、咽喉肿痛、腰背肌肉酸痛、腹泻、咳嗽有痰等症状,流感是具有自限性的,在没有出现并发症或脱水等情况下,不需要进行输液。 二、哪些情况下需要输液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以上内容来源于2017年7月25日发布的《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 三、乱输液的危害 1.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 2.肺水肿 输液速度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比如心衰者或有心脏病史的,可加重心衰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 如果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 如果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有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恶性”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物时,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静脉注射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

三岁宝宝输液的危害

三岁宝宝输液的危害 1、增加了过敏的危险。 输液的药物有些宝宝会过敏,比如头孢等药,虽然在当时察觉不出来,时间长了容易 出现副作用。而且频繁的扎针会影响宝宝血管的健康。 2、降低宝宝抵抗力。 长时间的输液,宝宝身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再发生感冒发烧时,宝宝即使只 是普通的鼻流清涕,也会慢慢出现发烧病症,主要就是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了。 3、普通药剂对宝宝失效。 当宝宝流鼻涕、打喷嚏时,一般吃些感冒药就会好转,但是对于长期输水的宝宝,吃 药都不管用了,主要是药片的药效慢,不如输液来的快,很多家长都想宝宝快些好,所以 还是去输水,如此会造成了恶性循环。 1、输液过程中患儿不可到处走。更不可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或将患儿抱回家,否则 会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其他意外时不能够及时治疗。 2,输液的速度不可擅自调整。有些性急的家长为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这 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如果输液速度过快会 对患儿的心肺加重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者局部不适;但是也不可以过慢,不然会 延误治疗,使药效降低。比如常用的药物葡萄糖酸钙,如果过快的输液会发生心率改变,若渗出血管则强烈刺激皮肤,甚至造成皮肤坏死。 3,输液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家长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比如穿刺部 位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局部是否肿胀,输液管有无反折被压等。全身情况要看有无面色 苍白或潮红,有无寒战,有无表情发呆、双目凝视、呼吸急促或过缓,有无发热等。如发 现异常现象,家长要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以便给予相应处理。第四,不要碰掉输液针。 家长的疏忽,触碰或是牵拉针柄往往造成小儿输液漏针,有时也会由小儿抓扯造成。 所以在给患儿输液时家长要注意:哺乳或搂抱时,不要碰到孩子的注射部位,防止家长 的身体碰到针头,不要用任何物品触及针柄处;当患儿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 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柄而引起渗漏。在夏季患儿易出汗,家长要注意胶布粘贴的是否牢固。如发现渗漏,应先关闭开关,再及时叫护士。 1、避免躁动

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原因分析

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原因分析 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治疗患者时过度或不合理地使用静脉注射药物。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本文将从不合理使用静脉注射药物的具体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如何有效避免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 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1. 非必要的静脉用药:一些医生为了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会过度使用静脉注射药物,而忽视了口服或肌肉注射等其他途径。有些患者只是出现轻微的头痛或发烧,就被医生给予了静脉用药,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2. 长期的静脉用药:一些患者因为病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医生会长期给予静脉注射药物。但是长期的静脉用药不仅给患者造成肢体不便,还容易引起局部血管损伤和感染。 3. 高危药物的静脉使用:一些高危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如果经过静脉注射,其毒副作用会更加明显,容易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1. 医生医疗行为的滥用:一些医生对于静脉用药的理解不够全面,认为静脉用药会更快速、有效,因而滥用静脉注射药物,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式的合理性。 2. 患者需求和预期的不适当:一些患者认为静脉用药更加有效,更能够让自己快速康复,因而要求医生给予静脉注射药物,其实这是对于医生的不合理干预。 3. 医疗环境的影响:一些医疗机构为了方便和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更倾向于使用静脉注射药物,这也容易导致静脉用药的不合理使用。 如何避免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 1.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医生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式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2. 加强患者的教育:医生应当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知识普及,消除患者对于静脉用药的不必要需求和预期。 3. 健全医疗制度:医院应当制定合理的医疗规范,建立健全的医疗制度,对于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

长期输液的危害_女性长期输液的危害

长期输液的危害_女性长期输液的危害 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 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 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输液速度过快, 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 时间。而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他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4、盲目输液更容易增加整个人群的耐药性。因此,输液不是“上上选”,而是“下 下选”,只有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 儿科医生有说,宝宝感冒发烧,并不会因为输液就加快了病愈的时间,如发烧,即使 用了退烧输液也不会立即见效,还不见得就有退烧贴有效果。 再者说,对于病毒性感染的小儿疾病,如感冒咳嗽,用激素挂水基本上对于加快恢复 是无效的,吃药5天能缓解的咳嗽,你输液也需要4-5天。 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应注意液体滴入是否通畅,滴速是否恰当。输液管扭曲、受压,针头固定不当,输液 瓶悬挂太低等都可引起滴入不畅。滴速是医师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药物性能而科学计算出来的,一定要认真执行,家长不要随意调动输液管上的调节器,输液速度太快或太慢都对孩 子不利。 注意观察针刺部位 针刺部位肿胀隆起,表明针尖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液体已注入皮下组织,应尽快 呼唤护士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注意观察患儿表现 应注意患儿有无不适或疼痛感。患儿往往因疼痛而烦躁、哭闹或出现发冷、寒战等症状,这时应尽快请医务人员处理。 输液时,护士会根据情况,定好输液的速度,患者不可自行调节。第一这和液体性质 有关。例如甘露醇需快速滴入,才能起到脱水作用;氯化钾则需缓慢滴入,以减少对血管

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

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 【实用版】 目录 1.门诊不准输液的背景和原因 2.输液的危害和过度医疗的现象 3.政策对门诊输液的限制和规范 4.公众对门诊不准输液的反应和建议 正文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系中出现了一种过度医疗的现象,即门诊输液。许多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患者的实际病情,过度输液,导致患者身体受损,医疗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门诊不准输液的文件,旨在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 一、门诊不准输液的背景和原因 门诊输液是指患者在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过程。过去,输液治疗主要用于重症患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门诊输液逐渐普及。然而,这种看似方便的治疗方式,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首先,频繁输液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抗药性,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其次,输液过程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遏制过度医疗现象,有关部门开始关注门诊输液问题,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规定门诊不准输液。这一举措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二、输液的危害和过度医疗的现象 过度输液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受损,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过度输液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许多患者为了追求快速康复,盲目输液,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其次,过度输液会加剧医疗资源的浪费。在输液

过程中,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被消耗,使得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其他患者的就诊质量。 三、政策对门诊输液的限制和规范 根据相关文件,门诊不准输液的政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1.严格控制输液指征。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输液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输液治疗。 2.加强输液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液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 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广无痛、微创等先进技术,减少输液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公众对门诊不准输液的反应和建议 门诊不准输液的政策出台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患者表示支持,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也有部分患者担忧,这一政策可能导致医疗服务受限,影响自身康复。 针对这一政策,公众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患者的认知度,让患者了解输液的危害和过度医疗的现象。 2.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过度医疗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患者的权益。 3.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广无痛、微创等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 总之,门诊不准输液的政策是一项有利于患者健康和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举措。

小病尽量不要打点滴打点滴是最危险的

小病尽量不要打点滴打点滴是最危险的 小病尽量不要打点滴打点滴是最危险的 2010-6-29 05:18 一到秋、冬感冒流行的季节,中国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过道走廊里就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一滴地输入到静脉中,因此形象地俗称“打点滴”,也叫做“吊水”、“挂水”,似乎输入的水分才是最重要的。 这绝对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景。感冒打点滴,算得上中国在医学上的一大创造,在其他国家是见不到的。比如在美国,如果你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通常只是建议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实在太难受了就去超市、药店自己买泰诺之类的镇痛解热药吃,不可能留你下来打点滴。 为治感冒输入静脉的那些药物没有一样是必需的。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有必要直接往静脉里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用来杀灭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没有疗效,也起不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如果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没有必要静脉注射。至于中药注射剂,则没有一种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确实具有疗效,更没有使用的必要。 在某些情况下,打点滴当然是必要的,比如患者严重脱水、无法进食,或所用的药物不能口服或打针(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但是国内医院打点滴许多时候并不属于这类情况。有些自限性疾病本来不需要用药物治疗,比如新生儿黄疸,国内医院却通行打点滴“退黄”,用的当然是中药注射剂。有些疾病确实需要用药物治疗,本来用口服或打针就可以了,但在国内的医院,却也通行打点滴。口服的药物患者可以领回家自己服用,打针在门诊打完了就可以回家,而打点滴却

必须留在医院里占一个床位,需要有护士进行处理、照料,既增加了医疗成本,也让医院人满为患。因此,滥用打点滴,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此外,打点滴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都有可能破坏体内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的量过多,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如果输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血凝块,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从节省医疗成本和安全的考虑,应该是药物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打点滴。这一点国外医院做得比较好。《生命时报》驻联合国记者曾经随机走访了纽约市中心的几家医院,竟没有找到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为什么国内医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药物注射液的利润要比口服药物高得多。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地吸收,根本没有静脉注射的必要,国内医院之所以乐于用甲硝唑打点滴,显然是利润的考虑。 但是,在医疗改革之前,国内医院打点滴已很流行了,当时医院

注意:这些药只能静滴,千万不能静脉注射!

注意:这些药只能静滴,千万不能静脉注射! 导语 临床上,护士经常跟输液打交道,哪些注射剂不宜静推?只 能静滴?不能静脉给药?你真的清楚吗?哪些药物不宜 直接静脉推注?1、高浓度电解质如氯化钾、硫酸镁等。10% 氯化钾注射液10ml 内含氯化钾1g,推注后血钾浓度立即上升,损害心肌,可引起患者猝死。 10% 或25% 硫酸镁注射液应稀释后静脉注射,否则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甚至导致呼吸麻痹。 2、利尿药如呋塞米、利尿酸钠等,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可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核糖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以及多黏菌素 B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直接静脉推注可发生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引起呼吸抑制。 4、非水溶剂药物 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的溶剂为乙醇溶液,禁 止静脉推注。氨茶碱、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维生素K1 等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可引起死亡。 5、局部刺激明显的药物

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刺激强烈,可引起局部剧痛、静脉炎和组织坏死,静脉推注易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如 红颈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低血压等; ②氟喹诺酮类、乳糖酸红霉素、磷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静脉推注易发生静脉炎,故采用静脉滴注并控制滴速。 6、供肌内注射的药品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维生素 B1 、维生素B12 等标示用法为肌内注射的药品,仅供肌内注射,不能静脉推 注。哪些注射剂只能静脉注射?部分注射剂只能静脉注 射,不能肌内注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局部刺激性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酸性较强,肌内注射具 有较强的局部刺激,浓度过髙可引起局部剧痛、炎症和坏死,故不可肌内注射,宜用稀浓度缓慢静脉滴注。 去甲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包括其他各种钙盐)、氯化钾 包括其他各种钾盐)、维生素 C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包 括其他各种酸类药物)、碳酸氢钠(包括其他各种碱类药物)去甲万古霉素、两性霉素 B 、磷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阿昔洛韦及某些抗肿瘤药物等,如果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强烈刺激性疼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因此,以上局部刺激性大的药物均不适宜肌内注射。 2、局部吸收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