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展示:电路原理

高等院校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展示:电路原理

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与课程目标

“电路原理”是我校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通常在大一下学期进行授课。上课学生量大面广,每年全校上课人数在500 人左右,分别来自电气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对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有重要影响。学生数理基础普遍较好,但差异性也很大,千人一面的传统授课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必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课程面向电气工程专业部分动手能力强、自我期望高的学生,采用基于小班完全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秉承我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与电路元件、电路拓扑、电路分析(含线性/非线性直流、动态、正弦稳态)相关的概念,并能快速找到合适方法,准确求解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和正弦激

励下动态电路的稳态解。

(2)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新元件新系统,能够应用现有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和有效分析,具有较好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3)能够根据给出的工程约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通过仿真验证其正确性,并能进一步搭建出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测试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乐于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共享成果。

(5)了解学科和产业前沿,初步建立专业认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2.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2.1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是:

(1)百年“老”课如何上出“新”意?

电路原理课程中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大约100 年前就已经发展成熟了,这样一门“老”课如何能够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在这个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基本没有中国人的参与,课程思政如何做?价值塑造如何落实?

(2)如何满足一部分想挑战自己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授课模式下,总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他们有的可能想在理论上做进一步探索,有的可能想运用基本原理解决最新的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可能想创新性地设计

一些具体特定功能的电路或系统,如何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保护他们的探索热情,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2混合式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为此本课程提出并实施了基于小班完全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设计如下。

(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形成一种替代与协作并存的新型关系

本课程课前要求学生基于我们的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电路原理”,自学完成全部知识点,这也是“完全翻转课堂”中“完全”二字的由来。课前的充分学习替代了一部分线下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高课程挑战度提供了时间保障和知识基础。线上线下教学形成了一种替代与协作并存的新型关系。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自学线上资源就完全可以替代课堂讲授;对于大多数知识点,二者是协作关系,课前自学线上资源有明确的时间和评价要求,这是高效的、个性化的课堂讨论的前提;课后提供的线上资源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2)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评价机制等多个角度着手,实现高效课堂讨论

从教学内容上,除了讨论传统知识点、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外,还会从最新的工程应用中提炼出一些综合习题让学生讨论,体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前沿应用;适当穿插一些科学史、及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及现状,如盐入味地进行价值塑造;从组织

形式上,合理分组,强调合作,提高课堂讨论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勇气和信心;从教学环境上,采用每个小组围坐一张圆桌、布置多块黑板等形式,创造轻松便捷的讨论氛围;从评价机制上,将课堂的主观讨论和基于雨课堂的客观答题都纳入考核环节,并在调查问卷中让学生对每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大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利用雨课堂、雷实验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实现基础性、趣味性和挑战度并存的课外学习

理论讲授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重点针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课程一共设计了13 个实验,既包括要求课前完成的一些验证性实验,也包括要求课后完成的一些研究性实验,其中竞赛实验主题自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创新空间。教师参与设计并开发了基于雨课堂的智慧实验平台——雷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模式在时间、地点和内容上的局限,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智慧实验。

2.3课程内容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情况

本课程采用复合式立体教学资源,包括慕课、新型教材、智慧实验设备等,各种资源与教学环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各种资源具体介绍如下:

(1)慕课资源

2013 年10 月本团队建成了全国第一门“电路原理”慕课,并在学堂在线和edX 两个平台同时上线,迄今已有来自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 万社会学习者学习了本课程,2017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 年被评为“线上一流课程”。

(2)新型教材

2016 年本团队编著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专门面向混合式教学需求的《电路原理》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迄今印数已达11000 册。

(3)课前学习指导

教师在每一讲课前提供一份“课前安排”文档,内容一般包括指定自学的SPOC 内容、指定教材阅读章节、知识点列表(教师为全部29 讲内容提炼出了336 个知识点)、课前练习题等,根据所讲内容,有时还会有一些补充阅读材料、文献检索要求等,为课前学习提供了有效指导。

(4)PPT 课件

为了满足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需求,所有PPT 课件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顺序式呈现改为以知识点为主干的超链接式呈现。

(5)智慧实验设备

本课程为学生配备了便携式实验设备,从单机版(NI 的myDAQ、AD2)发展到现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智慧实验工具——雷实验,2

人一组,每组一套,所有实验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设备外形和实验流程分别如下图所示。

利用该实验设备,教师登录雨课堂,可以随时了解每组实验的进展情况,并获得真实详细的实验数据;学生登录雨课堂后,依次完成设计仿真电路、仿真结果截图、搭建实验电路、实验电路拍照上传、实验结果拍照上传、实验数据后台上传,就可以完成一次完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无需另外再写实验报告。

利用该设备,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还可以随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灵光一现的一些想法付诸实验,甚至作为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验平台。

本课程共设计了12 个基础实验(包括课前验证性实验和课后研究型实验两大类)和1个竞赛实验(持续6 周)。从2013 年春季学期开始,本课程共积累了超50 个竞赛实验项目,基于竞赛实验成果获得了5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6)习题集

本团队编著了《电路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汇集了教学组几十年的积累。书中既有对每一张重点内容的简明阐述,又有典型例题解析,还包含了300 多道练习题,基础题和综合题都有,主要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并运用课上所学的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4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情况

电路原理小班混合式教学与大班平行班的教学大纲是完全一样

的,都包括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和动态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三大部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小班拓展得更多更深入一些,但所有学生最后都要同时同卷参加考试。

由于小班混合式教学的课外投入较大,在选课前教学团队会提前对学生进行宣讲,介绍小班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和特点(包括更多的课外投入、更高的实验要求、更强的自我期望等),以及同学们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能的收获(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然后通过自愿报名和小组面试形式选出24 位同学参与小班混合式教学。

在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允许认为自己实在跟不上的学生退出小班课堂,转入大班平行班课堂。由于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同学之间互相支持,8 年来只有 2 位同学中途退出,其余同学都坚持完成了小班混合式教学的全部教学任务。

2.5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在混合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投入非常重要。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多样化,成绩评定兼顾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体来说,小班混合式教学的成绩评定规则是:全学期线上学习(讲间练习+每周作业)10%,每周笔头作业10%,全学期课堂表现5%,实验15%,期中20%,期末40%。

2.6课程创新点

本课程自2013 年春季学期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来,在教学过

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概括来说,本课程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从理念到措施系统地解决了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关系问题,让二者既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主辅关系,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线上学习既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又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必要准备;课堂讨论和练习是对线上学习的升华和提高,突出重点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是学生能够喜欢混合式教学并真正受益的关键。

(2)对全部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前/课上/课后的合理拆分,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的有机融合,课前自学、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锻炼了其研究性学习能力,基于智慧实验平台的自主实验则给了学生非常大的创新空间。内容创新是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率先利用雨课堂实现了课堂高效互动,以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学习数据采集和记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画像,从中发现教学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率先实现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智慧实验平台,兼顾了便携式实验的灵活性和实验室实验的过程可控性。工具创新是实现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3. 课程教改效果达成情况

自2013 年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来,课程活力显著提升,改革成效显著,教师和学生都从课程改革中获益良多。

从学生角度看,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明显更加深刻,实验环节则显著加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竞赛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卷面成绩看,采用小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一般比大班平行班高出8-10 分;从科研创新看,到目前为止,学生基于课堂内的竞赛实验成果申请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小班混合式教学的同学(204 人)后续获得各类科研奖励60 多人次,包括全国挑战杯一等奖、校内挑战杯一、二、三等奖等。很多同学在教学反馈中对小班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每年报名参加本课程的人数远大于能接纳的人数也间接肯定了这一点。

从教师角度看,本人共承担了 5 项校级教改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5 篇相关教学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专门适用于翻转课堂的“电路原理”教材,先后获得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电路原理课程团队2019 年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1 年获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示范教师”。

本课程的小班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交流(南京大学、青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大会报告等形式,向全国高校同行做了介绍,目前已在全国30 多所

高校推广采用。在兄弟高校实施过程中,本教学团队还基于线上会议系统、微信群等与兄弟高校的老师进行不定期交流,保持长期联系(相当于教育部现在提倡的“虚拟教研室”),实现了共建共赢。

二、一次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1. 学习目标

以电路原理课程中“正弦稳态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为例,介绍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这一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为 3 讲,共 6 学时,讲授内容包括相量概念引入、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知识层面

⚫掌握正弦量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正弦量与相量的关系;

⚫掌握主要元件的相量模型,元件约束与KVL/KCL 的相量形式;

⚫掌握相量图的两种画法;

⚫熟练掌握用相量法求解正弦稳态电路;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中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的定义式,并深刻理解其物理含义;

⚫了解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不良影响,结合工程实例,掌握无功补偿的典型方法;

⚫理解RLC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三角形、阻抗(导纳)三角形与功率三角形的相似关系,并学会利用这种相似性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正弦稳态电路中几种不同情形下最大功率传输条件,重点掌握最佳匹配和虚部匹配两种情形下的传输条件及相应的最大功率表达式。

(2)能力层面

⚫通过文献检索、小组汇报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电力领域国内外权威网站和期刊,锻炼学生从海量文献中进行知识提取和整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锻炼其小组协作能力,和在规定时间内准确陈述团队成果的口头表达能力;

⚫将相量法求解正弦稳态电路与直流电路的求解方法做对比,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创新性地用已学过的方法或定理解决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智慧实验平台上自行设计电路,实现频率和幅值均可调的正弦波发生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价值层面

⚫通过分组调研我国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储等各个环节的发展史和产业现状,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其专业自豪感;

⚫通过介绍电的科学史上著名的交直流之争,教育学生要一方面要尊重科学,虚怀若谷,另一方面要不惧权威,勇于创新;

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各种无功补偿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介绍目前最先进的无功补偿技术SVC 中

电力电子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激发学生攻克科技难关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 内容与资源

(1)慕课资源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第59-68 讲,共30 个视频,在校内慕课平台开放给学生。

(2)教材

这 3 讲内容对应教材的13.1-13.4 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要阅读完成,课上会针对教材中列出的一些思考题进行讨论。

(3)相关文献资料

向学生推荐电力领域的一些权威网站和权威期刊,如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IEEE、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工技术学报等,要求学生自学掌握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

在第1 讲课前,将全班同学分为8 组,分别指定检索内容,包括火电、风电、光伏、特高压输电、需求侧响应、抽水蓄能、锂电池储能、其他形式储能等,要求学生检索文献,并总结整理出ppt 在课堂时间每组汇报5 分钟。

在第 2 讲课前,教师提供文氏电桥的补充阅读资料,为研究性实验做理论准备。

在第 3 讲课前,要求学生检索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相关资料,课堂时间讨论交流。

(4)课前学习指导

这3 讲内容的课前安排文件见附件1-3。

(5)PPT 课件

所有PPT 课件都以知识点为索引的超链接形式呈现。以第2 讲为例,其内容组织如下图所示。

(6)混合式实验

要求学生基于雷实验设备,实现频率与幅值均可调的正弦波发生器电路。

3. 过程与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总体来说包括背景认识、理论学习、实验设计三部分:

(1)背景认识:了解科学史上著名的交直流之争、相量法的产生背景,以及本专业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最典型的正弦稳态系统——电力系统的发展史和产业现状,为后续课程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树立专业认同,激发专业自豪感。

(2)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析方法——相量法,以及正弦稳态电路中的各种功率和无功功率补偿方法。注重理论讲授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

(3)实验设计:基于混合式智慧实验工具自主实现正弦波发生器电路,并设计电路改变正弦波的频率和幅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研究性学习能力。

每一讲的讲授过程又包括课前、课上、课后三阶段。课前以观看

SPOC 视频和阅读教材为主,根据内容需要,有时还有文献检索、仿真或验证性实验等任务;课上以讨论和互动练习为主,讨论内容包括知识点、综合例题、实验相关的问题等;课后完成一定量的笔头作业,以及研究性实验任务。

具体过程如下:

(1)第1 讲

⚫课前:观看SPOC 第59-61 讲以及教材13.1 节,完成两道简单练习,分组查阅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相关资料,准备 5 分钟的汇报ppt。

⚫课上:分组汇报(45 分钟),知识点讨论,重点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以及二者关系;借助flash 动画用类比法讲解相量与向量的区别,相量图的两种画法。

⚫课后:完成2-3 题笔头作业,加深理解正弦量与相量的关系,以及复杂电路的相量图画法。

(2)第2 讲

⚫课前:观看SPOC 第62-64 讲以及教材13.2-13.3 节;阅读关于文氏电桥的补充

阅读材料,完成文氏电桥电路的理论分析,并利用Multisim 仿真研究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并改变其中同相比例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观察其对输出波形的影响,为研究性实验做准备。

⚫课上:知识点讨论,重点掌握阻抗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RLC 串联电路的阻抗三角形画法;利用对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推导导纳的

概念及其物理意义、RLC 并联电路的导纳三角形画法等;用雨课堂推送测试题,及时了解所有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提供4-5 道综合例题,要求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书解答,及时点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内容,熟练掌握用相量法和相量图求解正弦稳态电路的方法;正弦波发生器的实验方案讨论。

⚫课后:完成4-5 题笔头作业,进一步练习用相量法和相量图求解正弦稳态电路的方法;基于课前完成的理论分析和仿真,以及课堂讨论结果,两人一组,利用雷实验工具完成正弦波发生器的实验。

(3)第3 讲

⚫课前:观看SPOC 第65-68 讲以及教材13.4 节;查阅文献,了解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补偿技术。

⚫课上:知识点讨论,深刻理解正弦稳态电路中几种功率的物理含义及其定义式,并用雨课堂推送4-5 道测试题,及时了解所有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掌握功率表的接线方法及功率求法;以电力机车的无功功率为例,讨论工程实际中的无功功率补偿技术;正弦稳态电路中最大功率传输的几种情形,包括实现条件和最大功率表达式;4-5 道综合例题讨论,通过练习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基本概念;讨论正弦波发生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课后:完成4-5 题笔头作业;继续完成正弦波发生器实验,要求实现频率和幅值均可调。

4. 评价与反馈

本课次学习评价涵盖教学全过程。课前评价由SPOC 平台自动完成,包括视频观看情况、讲间练习和每周作业完成情况;课上评价包括雨课堂记录的答题结果、教师基于讨论和板书情况对学生做出的主观评价等;课后评价包括笔头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完成情况等。

学习反馈方式和渠道多样,既有客观反馈,也有主观反馈,既有即时反馈,也有延时反馈,包括:

(1)SPOC 平台的学习数据;

(2)雨课堂记录的课堂答题数据;

(3)课堂知识点讨论和板书练习情况;

(4)雷实验平台记录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5)笔头作业。

通过以上反馈渠道,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习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甚至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画像,从而有可能实现更有成效的精细化教学。

5. 教学效果达成情况

本课次教学内容是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基础,对于后续章节、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大影响。经过混合式教学的精心设计,以及8 年来不断的实施、反馈、改进,教学效果明显,实现了课程设计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全国“创新杯”电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单相桥式整流电路说课稿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说课稿 陕西省明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顾雅祺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叫顾雅祺,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是陕西明德职业中专的一名教师,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构思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课堂中的根本依据,本节内容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金华老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作为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本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紧扣教学大纲,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是第一章《二极管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此内容既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教材的第一节介绍了晶体二极管的结构与特性,而整流电路正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具体应用,其中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应用最为广泛。同时,该内容也是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继续和后面滤波稳压电路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影响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学情的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所任教的学生是11电

子2班学生,他们具有中职学生普遍的共性,但与平行班相比,该班学生气氛活跃,学习习惯总体较好,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焊接组装简单电路的基本能力,并能正确使用示波器和万用表测量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波形和参数,总体上对整流电路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3点:1、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结构特点 2、理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波形 3、初步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自主完成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制作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德育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所以掌握一技之长是中职学生立足社会,发展自我能力的条件,于是我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2点 重点: 1、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制作 2、工作波形和电压的测量 难点:把工作原理和波形分析及电路的故障诊断作为本节课的难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电子电工类优秀作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说课稿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课程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 我的说课从一个案例开始,两年前一个知名企业到我校去招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对应聘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笔试,其中有一个线路改造的题目:一个有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大型风机,要求按下停止按钮后延时10分钟,风机才断电。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竟然没有学生可以完成,其中不乏成绩优秀者。应聘完后的学生们唏嘘不已,而这一现象也触动了我这个专业教师,让我知道,我们培养的学生还只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这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差距,企业需要的是会持续教育自己,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人。 依循“与社会需求同步的职业化成长”理念,我对本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进。下面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线路技能训练》。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分析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达到中级维修电工技术等级标准的要求。 本次课的内容选自该书的第四章第六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这个内容的学习基础是电动机正转控制,同时它也是为今后学习机床电路及培养自动化控制设计能力做铺垫。正反转控制电路中的联锁控制是电动机各种控制线路常用的控制方法,因此这节内容也可以说是学习控制线路的启蒙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实现能力目标为引领、实现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1、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应用、整合电路的方法。 其中让学生掌握应用、整合电路的方法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联锁控制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机电专业,已经学习了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电路。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是:热情爱表现,自制力不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学法不科学;不喜欢理论学

全国“创新杯”电类专业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电动机连续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教学设计

目录 一、设计思想 (1) 1.学情分析 (1) 2.教材解读 (1) 3.教学目标 (1) 4.重点难点 (1) 三、教学策略 (2) 1.教法设计 (2) 2.学法指导 (2) 四、课程实施 (2) 理论学习3环节 (2) 1.咨询环节(课前) (2) 2.计划环节(课前) (2) 3.决策环节(课中)45分钟 (3) 实践操作2阶段 (3) 4.执行阶段(课中)180分钟 (3) 5.检查阶段(课中)45 分钟 (5) 教学成果1展示 (5) 6.评估成果(课中)45分钟 (5) 五、课后拓展: (5) 六、板书设计 (6) 七、教学反思 (6) 附件1 引导文资料 (7) 附件2自主学习任务单 (10)

授课班级:14电气1班(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人数:24 人授课内容:电动机连续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授课学时:7课时一、设计思想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微课—翻转课堂融入到引导文教学法中,以3211的模式呈现。创建理论教学3环节,实践操作2阶段,教学成果1线路和1个虚拟货币评价体系的实践课堂。 1.学情分析 岗位需求:主要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 知识水平:学习了点动控制电路,能绘制电路图,能叙述工作 原理,对板前明线布线的工艺要求有了一定了解,线路安装及 自检能力还有待加强。 认知特征:习惯于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2.教材解读 教材特点:高教社出版的《电力拖动与PLC—项目式教学》采 用“教材+学习卡”模式,创新教材呈现形式,配套的课程资源 库、仿真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为师生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地位作用:《电动机连续控制电路》是该教材项目二的内容, 是对点动控制电路的检验与提升,是学习正反转电路的基础, 是机床线路中的典型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热继电器,能理解电动机连续控制原理,能完成电路安装与调试 过程与方法 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课中先仿真后实践进行线路安装与调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仿真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职业目标的形成中提高的7S素养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安装电路并进行检查调试 教学难点:理解线路工作原理

高等院校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展示:电路原理

高等院校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展示:电路原理 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与课程目标 “电路原理”是我校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通常在大一下学期进行授课。上课学生量大面广,每年全校上课人数在500 人左右,分别来自电气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对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有重要影响。学生数理基础普遍较好,但差异性也很大,千人一面的传统授课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必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课程面向电气工程专业部分动手能力强、自我期望高的学生,采用基于小班完全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秉承我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与电路元件、电路拓扑、电路分析(含线性/非线性直流、动态、正弦稳态)相关的概念,并能快速找到合适方法,准确求解线性电阻电路、非线性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和正弦激

励下动态电路的稳态解。 (2)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新元件新系统,能够应用现有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和有效分析,具有较好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3)能够根据给出的工程约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通过仿真验证其正确性,并能进一步搭建出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测试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乐于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共享成果。 (5)了解学科和产业前沿,初步建立专业认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2.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2.1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是: (1)百年“老”课如何上出“新”意? 电路原理课程中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大约100 年前就已经发展成熟了,这样一门“老”课如何能够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在这个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基本没有中国人的参与,课程思政如何做?价值塑造如何落实? (2)如何满足一部分想挑战自己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授课模式下,总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他们有的可能想在理论上做进一步探索,有的可能想运用基本原理解决最新的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可能想创新性地设计

2.4 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 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1

《通用技术》必修1第二章 第四节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学科。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机时代直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我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处处都要用到技术,例如我们手中拿的圆珠笔和钢笔就是多次技术改造的结果,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的电视机也是技术发明的成果。认识技术、善用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识读简单的机械加工图、电路图、效果图、装配图 能手绘或用软件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技术应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深对技术的艺术美、技术美及文化性的理解,增强技术设计的道德责任观念。 通过对设计原则的理解,形成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技术原则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本书的第二章让同学们了解技术设计学习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学会技术设计中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学习设计的基础知识,为开展技术设计活动做准

备。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人类在满足生活的需求与愿望时,会遇到许多问随,因此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探索与实践成为技术的重要内涵。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章的学习,对设计与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设计一样自己的作品充满激情,但对设计的要求还不深入。本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常见技术语言的了解,如三视图,草图,效果图,装配图,电路图。 难点:草图、三视图的绘制,机械加工图的识读。 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主要由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手段设置学习情境,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设计原则知识并形成能力。 教学准备: 展示用的图片、其他技术产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本节课我们学习《通用技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 一次下雨没关窗造成损失的经历,让李明萌发了一个念头:假若有一款在下雨时能让窗户自动关闭的装置,即使室内无人也不会造成损失。李明与设计小组成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利用电阻传感器感知湿度的原理设计雨天自动关窗系统。为了表述自己的设计构思,李明画出了设计草图并与设计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几个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几个设计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取得了一致意见,确定了其中一个设计方案。 为了准确地执行设计方案,方便制作加工,他们把有关电路的部分用电路图表示,机械零部件部分画出了三视图,并按机械制图的要求标注了尺寸。为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参赛选手经验交流材料、感想2019年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经验交流材料(部分)

2019年“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交流材料之一 精诚合助力小荷始露角 ——2019年参加“创新杯”说课比赛小结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2019年10月,正值灿烂的金秋收获季节,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15位教师参加了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有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9人获三等奖,更有五位教师取得了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的资格,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骄人的战果为十月的校园增添了一抹亮色和喜气。 一、领导重视,组织措施得力 本次说课比赛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学会相关指导委员会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旨在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由教务科统一组织,各个教学部进行大量宣传和动员,有17位教师报名参赛,涉及4个专业15门学科。这些教师大多为近五年入职的年轻教师,学校建立了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课件开发能力突出的校内教师组成的团队,并聘请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陈咏、林韶春、陈凯、柳洁等四位教研员辅导教师说课,对参赛老师的试说逐个点评,具体指导,从方法上、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参赛教师倍增信心。 由于学校的充分重视和有力组织,教师将这次说课比赛当成一件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大事,从暑假开始就精心准备,搜集资料,互相交流,经过严格选拔,有15位教师走到了省说课比赛的赛场。 二、及时总结,共享感悟反思 教师们参加说课比赛,是一次检验过程,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比赛结束,学校召开了分享交流会,从中我们总结经验,发现不足。 1、通过比赛,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正如某位教师所说:“每个成功教师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强大的团队”。而学校为参赛教师寻找的广州市教育局的专家、建立的校内教师指导团队、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为教师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心保证。“这一切一切,在我看来,既是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也是学校对自己的督促和鞭策,它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更加自信地走上赛场。”“团队的合作,可以集腋为裘,增进感情,衷心感谢学校的支持和各级领导部门的默默付出”。 2、在比赛中也让我们看到教师个人的辛勤努力和发展潜力。“没有努力,就不可能有成果”,每位教师都为参加说课比赛付出了艰辛努力,而个人收获是和努力成正比的,教师们在他们的总结中也深深感到:“说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人的努力不是临时的发挥,而是靠工作中长期积累和反思。 3、这次说课比赛不仅是老师们的学习机会,也为学校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我们学到了一些学校的先进做法,如湛江卫校,为促进教师的长期发展,建立合理的机制非常重要,如建立各类比赛团队,建立教师轮流参赛、轮流学习的激励制度,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个人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才有助于教师和学校的长期发展。

202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竞赛规程

一、总则 1.1为了提高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电子产业的发展,特举办2024年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竞赛。 1.2本竞赛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 会承办。 二、竞赛项目 2.1本次竞赛共设一项赛项,为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 2.2参赛队伍需提交项目方案及产品设计图纸。 三、参赛条件 3.1参赛队伍由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组成,每个学校可组织 多支队伍参加,每支队伍由3人组成,须有一名队长。 3.2参赛队员必须在2024年的春季学期内在校学习,且未参加过此 项竞赛。 3.3参赛队员须保证所参加的项目是原创或已获得相关授权,且在征 集截止日期前无违规行为。 四、竞赛内容 4.1选手需自行选择一个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 4.2选手需独立完成设计及制作工作,包括项目的立项、元件的采购、产品的组装。

4.3选手需提交一份项目方案,包括设计理念、技术难点、实施方案等。 4.4选手需提交产品设计图纸,包括产品外形尺寸、电路原理图、 PCB板设计等。 4.5所有项目的计划、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均需详细记录。 五、竞赛评判 5.1竞赛将由评委团对参赛队伍的项目方案及产品设计图纸进行评审,根据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实现等指标评定得分。 5.2根据项目方案及产品设计图纸得分,确定通关选手。 5.3通关选手需将制作完整的电子产品提交给评委团,评委团将根据 产品的外观、功能等指标进行现场评审,确定获奖队伍。 六、奖项设置 6.1本次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6.2一等奖获得者将获得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 及制作赛项冠军的称号。 6.3所有获奖队伍将获得荣誉证书及奖金奖励。 七、竞赛日程 7.1项目方案及产品设计图纸提交截止日期为XX年XX月XX日。 7.2通关选手需在XX年XX月XX日交付制作完整的电子产品。

电路创新设计教学设计

电路创新设计教学设计 电路创新设计教学设计 背景 电路创新设计教学设计是数字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电路的设计、搭建和测试,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字电子技术领域中,电路创新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本文将介绍电路创新设计教学的设计思路、实践方法和评估方式。 设计思路 电路创新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实现小型电路电子系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教学设计思路: 1. 强化项目式教学:电路创新设计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强化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创新思维的培养:电路创新设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网络创新平台的分享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学科间的融合:电路创新设计课程中需要学生了解和应用甚至创造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材料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这样可以提高课程的复杂度和多样性,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思维方式。 实践方法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践方法来实现: 1. 制定适合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的课程内容:电路创新设计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来制定,比如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电路设计开始,而对于高阶学生可以引入更加复杂的电路设计项目和挑战,这样可满足不同档次学生对课程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 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电路创新设计的教学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习惯,包括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3. 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开展综合性实习:学生在电路创新设计中,需要将学习

高等院校教学能力竞赛特等奖展示: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教学能力竞赛特等奖展示: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1. 课程简介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软件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构建的技术综合类课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捕获并准确定义用户需求,进而给出满足需求的软件解决方案,培养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为核心,采用项目导向与案例的方式,辅以华为软件开发云的真实企业生产环境,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取“基础知识→核心应用→综合案例→企业实践”的结构和“由浅入深,由深到精”的学习模式进行讲解,使学习者能够达到初级软件架构师的水准。同时在课程中引入了工程伦理的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内容,进一步突出创新能力,通过难度渐进的项目实践,分等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课程目标 基于大连理工大学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开设《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面向具备扎实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的在校本科生和产业工程师,旨在达到以下目标:

价值目标:把价值塑造放在课程培养的最高、最重要层面。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和体现出我国古代(人)、当代(人)、身边(人)的成果。从思政上引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人才不仅技术要过硬,思想上必须保持正确的方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追求卓越和刻苦务实的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核心方法、技术与过程的学习,能够建立软件工程的系统观,具备以系统化的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以规范化的形式描述结果并评价质量,以产业实际过程来组织和开发。 能力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内容,进一步突出创新能力,通过难度渐进的项目实践,分等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学情分析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48 课时,在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每年有将近600 多名学生学习此课程。本课程作为软件工程最后一门必修课,起着编筐窝篓全在收口的作用。前序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编程语言等多种课程,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学完本课程后,后续课程主要有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工程实践等实践类型的选修课。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地、全面地掌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同时融入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设计方案: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设计表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教学设计表 必修○选修○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

(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混合式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与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 1. 电路的理论基础来自数学与物理,博大精深,而电路的实际应用则是上天入地,功能各异。大到电力传输线,小到芯片上的集成电路,电路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一门严谨、科学且应用广泛的学科。在有限课堂学时中,很难让学生深入体会电路原理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大班课堂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人数多、精细指导少,教师讲授多、交流互动少,理论知识多、应用拓展少,刷题计算多、主动思辨少。由电路原理启发对人生的思考、对逆境的思考、对工程伦理的思考都相对缺乏,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常被忽略,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无法达成。 2. 根据新工科建设方案及本校专业特色,为解决存在问题,本课程提出“分”层施教精准教学、“析”解电路智慧课堂、“混”合案例资源拓展、“合”作任务互助激励的课程设计思路。整个教学以问题前导,以任务驱动展开,以思政案例贯穿,以多层级路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教师全时段、全方位、全层级服务整个教学过程。 依据课程设计思路,形成了在线学习空间、课堂学习空间、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模型指导“四位一体”混合式课程体系。 2.1 1)在线SPOC 课程平台。以课程组建设的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为基础,重构了面向校内混合式教学的S POC 平台。 2)在线雨课堂互动平台。基于智慧化教学工具雨课堂,形成了一套优质的覆盖混合式教学全过程的雨课堂互动课件(雨课件),被教育部在线教学研究中心评为智慧教学优秀电子教材。 3)在线雷实验拓展平台。基于互联共享的教学实践的“A+D Lab 理工实验室”(雷实验)平台布置在线学习拓展任务,强化学生创新和行为互动,该实践被列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第三届“人教社杯”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第三届“人教社杯”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教 学设计研究分析 黄瑛(学号:20081116126)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08物理汉班,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指导老师:吉日嘎拉 摘要:本文研究了第三届“人教社杯”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的23份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课题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着中学物理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核心理念,对这23份特等奖教案做了认真分析,分析了其获奖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结论:选手们之所以优秀,离不开我国各师范院校高水平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题选取;技能大赛 2011年8月4日,第三届“人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华师范大学举行,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是最高水平的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比赛,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每年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大赛旨在增进大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促进大学生重视教学技能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即是师范类物理学专业大学生交流教学技能,相互学习提高的舞台,又是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盛会,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所师范院校的801名师生参加,在为期一天的激励角逐下,最终有23名同学荣获最高奖项---特等奖,217名同学获一等奖,320名同学获二等奖,241名同学获三等奖,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派出的8名代表中,3名获一等奖,1名获二等奖,4名获三等奖。以下内容将针对获特等奖的23名同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分析。 纵观这23份教学设计:精雕细琢,结构严谨,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性、创

电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

电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 电路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了解电路 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 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

全国“创新杯”电类专业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电路中的信号振荡教学设计

欢快的双闪灯 ——振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设计人:唐建华 参考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 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中职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下 时间:2015年11月

目录 【设计理念】 (3) 【学情分析及对策】 (4) 【教材内容及处理】 (4) 【教学目标】 (5) 【教学重点】 (5) 【教学难点】 (6) 【教学手段及教具准备】 (6) 【教学流程图】 (7) 【教学环节】 (9) 【板书设计】 (17) 【教学思考】 (17) 【学生工作页】 (18)

欢快的双闪灯——振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振荡器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将直流电能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能,也称信号发生电路,作用是产生振荡信号,被广泛用于电子工业、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例如,在数字电路中提供时钟脉冲信号的电路,将无线电波等各种信号传送到远方的载波信号也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本教学设计从利用“鱼洗”的机械振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问题引出电子振荡现象,并与“荡秋千”这一生活情境进行类比,归纳总结出电子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将教学内容与实训任务对接,完成电路布局和接线图的绘制。整个教学环节以“任务引领,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思维,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提升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理念】 1.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为目标,要求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从生活中“鱼洗”的机械振荡现象引出电子振荡现象,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实际生活中关于“电子振荡”的应用场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职业教育的对象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新知识学习有畏难心理。在讲解“电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