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

汪静之
汪静之

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

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

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

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yù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还发表了当时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首新诗《天亮之前》。为“新的太阳升起”而欢欣鼓舞,尽情讴歌。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死别》

我死后你把我葬在山之阴,山之阴是阴凉而寂寥;我要静静地睡在这里,我不要太阳光的照耀。

你不要种梅花在我的坟旁,梅花会带来春天的消息;我愿永远忘了艳丽的春天,它会使我墓中人流涕。你不要种牡丹在我的坟前,牡丹花是那样妩媚轻盈;我埋在地下的骷髅,也要为它辗转反侧,不得安宁。你不要种石榴在我的墓后,榴花的殷红有如火焰;我已经变成化石的死骸,也要因它而复燃。

当秋天来了,你不需去洒扫,让秋叶坠落纷纷;

我愿一年年的秋叶积压在坟上,把我埋掩的深深。你莫为我悲啼,那会使我想起生前你我恩爱的年岁;冷落的沉寂的墓底的枯骨,要为了回忆而粉碎!《伊底眼》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昵?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来源:中华网考试更新时间:2007年12月27日免费做题网校免费试听我把“红色细沙”和“兰色感叹号”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再次整理后,希望有用。(1)基本知识点(选择题)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应修人诗集

【导读】应修人(1900-1933)现代诗人,浙江慈溪人。二十年代初与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组织湖畔诗社,合出新诗集《湖畔》、《春的歌集》。解放后,出版有《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小小儿的请求 不能求响雷和闪电底归去, 只愿雨儿不要来了; 不能求雨儿不来了, 只愿风儿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风儿呢, 就请缓和地轻吹; 请不要吹到钱塘江以南。 钱塘江以南也不妨, 但不要吹我底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千万不要吹醒我底妈妈, 我微笑底睡着的妈妈! 妈妈醒了, 伊底心就会飞到我底船上来, 风浪惊痛了伊底心, 怕一夜伊也不想再睡了。 缩了又缩的这个小小的请求, 总该许我了,天呀? (沪甬航道船上) -------------------------------------------------------------------------------- 到邮局去 异样闪眼的繁的灯。 异样醉心的轻的风。 我带着那封信, 那封紧紧的封了的信。 异样闪眼的繁的灯。 异样醉心的轻的风。 手指儿近了信箱时, 再仔细看看信面字。

-------------------------------------------------------------------------------- 妹妹你是水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长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我想捞回来, 烫得我手心痛。 妹妹你是水-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借荷梗做篙儿, 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歌笑在湖畔 应修人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那个年代,他为中国诗坛带来了惊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2年3月的最后一天,柔和的春风轻拂柳梢,也轻拂着四个年轻诗人的脸庞,碧波荡漾的西湖似乎比往日更显明丽。西湖曾经启迪了无数诗人的灵感,曾经诞生了无数不朽的诗篇,或许西湖的水最善于倾听诗人们的心跳。那一天,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泛舟西湖,热烈地交谈着。那一天,湖畔诗社在美丽的西湖上悄悄酝酿成型。 汪静之回忆:诗社是应修人首先建议的,没有修人,决不会有湖畔诗社。没错,要不是当年应修人看到汪静之发表的《定情花》,那清新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促使他立即写信鼓励;要不是他俩在信中畅所欲言,迫切地想要见到对方;要不是他们彼此欣赏,促使他们想要表达内心,想要打破沉闷的诗坛。他们歌笑在湖畔,他们的诗也因此变得清新缠绵,一如波光粼粼的西湖水。 回到上海,应修人从4个人的诗稿里选出一部分,编了一个小册子,定名为《湖畔》,以湖畔诗社名义印了3000册,并于当年5月出版。

【精品】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学会使用迷宫. 3.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 二、仪器与材料: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13型迷宫装置 三、方法与程序 1.将主机与附机EPT713迷宫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 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具体设置可参阅《EP2004心理实验台使用说明书》中的“EPT713迷宫”)。 3.指导语为:“这是一个迷宫实验,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期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

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会长鸣一秒。当你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主机背后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4.被试看到绿色指示灯后,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由主试带入放在起点位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动开始计时),直至连续3次无出错走完迷宫.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5.主试查看实验数据并记录。 四、结果处理 1.列表整理结果,把每遍所花时间及错误次数记入下面的记录表中。 2.根据结果,按时间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分别画出练习曲线(如下图)。 五、讨论 1.本实验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所用的自变量进行操作定义? 2.本实验因变量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4.分析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汪静之作品

汪静之(1902.7.20-1996.10.10),1921年起在《新潮》、《小说月报》、《诗》、《新青年》等杂志发表新诗,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作: 《蕙的风》,《耶稣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天亮之前》,《没有被忘却的欣慰》,《六美缘》,《涟漪讯》等 其中出名的诗歌有: 〈蕙的风〉--汪静之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熏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寂寞的国》我的心就是一个国一个吟诵着古老情怀的这样的国轻巧的筑起座座悲苦的城忧郁苦痛是起的最早的过客风来雨来燕子飞来吹来携来衔来我故国数不尽的悲哀茧一样裹的透不过气却活跃无尽的黯然的寂寞我是企盼过一道风景却不致这等凄切玲珑的剔透的泪水怎能流入这传说中的凝固的夜但这凝固的夜里亮着雕栏玉砌雕栏玉砌又反映着黯黯的颜色孤独的利刃刺入明月时清风也凄凄的哭了我的心就是一个国一个吟诵着古老情怀的这样的国轻巧的筑起座座悲苦的城幽怨在上燃起一堆恹恹的火 《我愿》《我愿》 我愿把人间的心, 一个个都聚拢来, 共总熔成一个; 像月亮般挂在清的天上, 给大家看个明明白白。 我愿把人间的心, 一个个都聚拢来, 用仁爱的日光洗洁了; 重新送还给人们, 使误解从此消散了。 《时间是一把剪刀》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一元线性回归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2】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3】张晓峒.EViews实用指南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2007 【4】百度文库.网址:(_bp=0&rsv_spt=3&inputT=4144) 一元线性回归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在现实问题研究中,因变量的变化往往受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此时就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多元回归亦称多重回归。当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时,所进行的回归分析就是多元性回归。 设y为因变量,为自变量,并且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时,则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b0为常数项,为回归系数,b1为固定时,x1每增 加一个单位对y的效应,即x1对y的偏回归系数;同理b2为固定时,x2每增加一个单位对y的效应,即,x2对y的偏回归系数,等等。如果两个自变量x1,x2同一个因变量y呈线相关时,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为: 其中,b0为常数项,为回归系数,b1为固定时,x2每增加一个单位对y的效应,即x2对y的偏回归系数,等等。如果两个自变量x1,x2同一个因变量y呈线相关时,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为: y= b0+ b1x1+ b2x2+ e 建立多元性回归模型时,为了保证回归模型具有优良的解释能力和预测效果,应首先注意自变量的选择,其准则是: (1)自变量对因变量必须有显著的影响,并呈密切的线性相关; (2)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3)自变量之彰应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即自变量之彰的相关程度不应高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因的相关程度; (4)自变量应具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其预测值容易确定。 多元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样,也是在要求误差平方和()为最小的前提下,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参数。以二线性回归模型为例,求解回归参数的标准方程组为 解此方程可求得b0,b1,b2的数值。亦可用下列矩阵法求得 即

中国现代新诗2019尔雅答案100分

。。。。。。。。。。。。。。。。。。。。。。。。。。。。。。。。。。。。。。。。。。。。。。。。。。。。。。。。。。。。。。。。。。。。。。。。。。。。。。。。。。。。。。。。。。。。。。。。。。。。。。。。。。。。。。。。。。。。。。。。。。。。。。。。。。。。。。。。。。。。。。。。。。。。。。。。。。 新诗的诞生 1 《尝试集》的作者是(B)。 A、鲁迅 B、胡适 C、徐志摩 D、闻一多 2 “我以为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这一观点出自(D)。 A、胡适 B、俞平伯 C、毛泽东 D、鲁迅 3 关于新诗,胡适的观点不包括(D)。 A、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B、作诗如作文 C、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D、按照词调曲谱的先制填词作诗 4 近代诗歌变革有两个方面,一是改用白话文,一是摆脱了过分严格的

格律形式。(正确) 5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曾创办《新青年》杂志。(正确) 6 用白话写诗是一个大变革,代表一种趋向,要表现和贴近现代生活。(正确) 新诗的发展 1 《繁星》、《春水》两本诗集的作者是(C)。 A、沈尹默 B、宗白华 C、冰心 D、周作人 2 中国第一个新诗刊物是(C)。 A、《新青年》 B、《新潮》 C、《诗》月刊 D、《现代》 3 刘半农从理论上提出了新诗方案,下列出自刘半农的文章是(B)。A、《文学改良刍议》

B、《我之文学改良观》 C、《文学革命论》 D、《文学革新申议》 4 湖畔诗社于1922年成立,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正确) 5 沈尹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作有《三弦》。(正确)新月派 1 《死水》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集中表现了丑恶。这首诗的作者是(B)。 A、徐志摩 B、闻一多 C、朱湘 D、刘半农 2 提出理性节制感情主张的是(A)。 A、闻一多 B、徐志摩 C、胡适 D、郭沫若

[实验微课2] 关注“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微课2]关注“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1.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所要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关系。 (2)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实验中应尽量避免无关变量对正常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如果无关变量处理不当影响了正常结果的出现,此无关变量就成为了干扰变量,所以消除无关变量成为干扰变量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2.实验变量控制的三个原则 实验变量控制原则实例 自变量单一变 量原则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只有温度一个自变量 无关变量等量适 宜原则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实验时,各组pH 不但要相同,还要适宜 因变量可观测 性原则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将不可观测的反应直观地显现出来,便于实验结果的观测 3.教材中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 实验名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 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 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 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 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 温度、底物量、酶量、 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

猛烈程度) 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氧的有无 CO 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 的混浊程度);酒精产生(用重铬酸钾检测) 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pH 、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琼脂块体积的大小 物质运输的效率 NaOH 溶液的量、浸泡 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 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的群落演替 时间 群落的变化 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1.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C.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 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高温、室温、低温三组实验 1.答案 D 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言的,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 正确;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以是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酶的种类相同,底物不同,B 正确;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pH,温度为无关变量,因变量是底物的消耗速率 ,C

李金发先生作品

李金发先生介绍以及作品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人物生平 严父管教 忧郁的客家少年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 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梅州是广东著名侨乡,李金发的父亲李焕章青年时期冒险到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谋生,经营“糖房店”并取得成功。他以经营所得在家乡梅州购置田土,兴建房舍“承德第”。 1915年,李金发从家乡到梅州市区高等小学读书,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课程。 1917年冬,李金发高中毕业,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毕业,他因没拿到毕业文凭而辍学。他当时已经17岁,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闷彷徨之中,成天躲在书房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 1919年初,李金发与同学结伴赴香港,先入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半年后转入圣约瑟中学(俗称罗马书院),他在香港接受了短暂的英式正规教育。到年底,终因思家心切告别香港,回到梅州家乡。香港学习生涯虽短,但为李金发今后出国及写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赴法求学 雕塑入选巴黎美展

1919年11月,李金发登上一艘英国商船离沪赴法,同船者包括其同乡林风眠及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等。抵达马赛后,他由法华教育会安排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 1920年秋,李金发与法华教育会脱离经济关系,成为自费留学生,他决定选择雕塑艺术,开始专业学习。之所以这样选择,因为他醉心于法国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 1921年春,李金发进入位于法国第戎的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师资缺乏,半年后他转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雕刻教授布谢名下深造。巴黎美术学院是法国最高艺术学府,徐悲鸿也曾在此学习。 1922年春,李金发为同学林风眠和刘既漂各做了一个石膏像,并让工匠照模型做成花岗石雕像。两个头像都被选中参加巴黎春季展览会,是为中国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入选巴黎美展。 醉心文学 开创中国象征派诗歌 1923年,他分别编定诗集《微雨》和《食客与凶年》,他将这两部诗稿寄给国内的周作人,周作人回信称赞他的诗“国内所无,别开生面”,并将这两本诗集编入新潮社丛书,推荐给北新书局。 1925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之后另外两部诗集也相继出版,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象征诗创始者的地位。 1925年6月,李金发决定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回国任雕刻教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学生担心学成后无法就业,上海美专招生时竟无一人报名学雕塑,因此其雕刻教授之聘无法兑现,李金发“学成归国”而失业。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 1926年,李金发在上海结识蔡元培,蔡元培为李金发的《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家西米盎则罗》两书题写书名,并以“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一联相赠,李金发则应《申报》要求,为蔡培元塑造了一座内铅外铜胸像。随后他创办《美育杂志》,广泛介绍西方美术思潮,介绍中外古今艺术精品,宣传现代美育思想。 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 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创建,林风眠任校长,李金发也被聘雕刻教授,在该校任教四年。

现代诗:汪静之《蕙的风》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现代诗:汪静之《蕙的风》原文欣赏及作者简介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作者简介: 汪静之,男,生于1902年,安徽绩溪上庄余村人。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是“五四”时期全国著名作家之一。 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 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 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 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 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还发表了当时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首新诗《天亮之前》。为“新的太阳升起”而欢欣鼓舞,尽情讴歌。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来源:悠扬教案网 2006-3-11 15:32:00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摘要:在进行各项科研实验之前都必须明确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说各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这两个变量的确定。本实验是一个基础实验,旨在通过迷宫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练习次数及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掌握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方法,学习使用触棒迷津,学习及绘制练习曲线。 关键词:迷宫触棒迷津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 1.引言 1.1 文献综述 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学习了。早在几千年前它就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书上了。而我们研究迷宫学习却始于20世纪初。它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迷宫(或迷津)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H.Ebbinghaus在1885年首先进行了人的学习心理实验,巴浦洛夫首先发现了条件反射,E.L.Thorndike在1898年开始进行动物的学习实验;从此,有关学习的实验研究就成为实验心理学中较活跃,有较多成果的领域之一.人类的动作学习实验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利用人们生活技能的形成过程,用达到某种学会的标准所需的遍数为学习的速度指标,用完成一定工作量中发生的错误和所消耗的时间作为学习进展的量的指标.另一类作业是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的,在严密控制条件下学习的课题,其中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上述所提到的迷宫学习. 迷宫是学习空间定向的一种实验仪器,迷宫学习也是研究动作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迷宫有两大类:心理迷宫和实物迷宫。心理迷宫有听觉、视觉(纸上)的迷宫之分。实物迷宫则主要靠视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常用的有触棒迷宫、槽形迷宫、U形迷宫。不管哪一类迷宫,都是具有相同特征,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在于寻找与巩固地掌握这条正确的途径。成绩是用达到一定的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次数做为学习的量度。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做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触棒迷宫也称铁笔迷宫,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简便、常用的一种迷宫。实验所介绍的迷宫就是采用这类仪器。它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N.L.Perkins)所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后经心理学家不断改善,其具体操作:连接计

汪曾祺述评

汪曾祺研究述评 目录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 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 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 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 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 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则简介、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他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小说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第2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月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 67 - 李金发《弃妇》的创作背景分析 李 颖 (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李金发作为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处女作《弃妇》是功不可没的。文章从作者的生活与心境出发,细致探讨了该诗歌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李金发 弃妇 创作背景 驻足于李金发构筑的诗歌艺术殿堂前,人们心中会滋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李金发算不上是天才的诗人,但却重要得无法回避:是他把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源头;是他以独特的诗歌思维术、逻辑学与朦胧美创造,矫正当时诗坛流弊,为后来者设置了丰富的经验启迪场。 1925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语丝》杂志,刊登了一首题为《弃妇》的诗歌,这便是李金发(当时用的笔名是李淑良)与中国读者见面的处女作。同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文学青年竞相效仿,掀起新诗史上的象征主义运动。 《弃妇》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黑夜与蚁虫连步徐来”、“松鼠之沉睡”、“时间之烦闷”、“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让人展开自由的联想,感受“欲哭无泪,欲说不能”的隐痛, 出人意料地刺激了读者习惯于接受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美感神经,在新奇的体验中感受现代人生存的艰难与困苦。 《弃妇》在表面的意义上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全诗分四节,第一节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孤寂苦痛,无心洗沐,长长的头发被散在眼前,这样就隔断了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第二节则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而到了第三节,诗的叙述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弃妇独自隐去,诗人直接出场。这也是象征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没变的是,诗人仍以意象烘托弃妇的隐忧与烦闷。他告诉人们:弃妇内心的隐忧与烦闷是无法排遣的。这种隐忧使得她行动艰难而迟缓,这种无法排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诗的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的痛苦心境。这种悲苦是那么久了,人苍老了,泪哭干了。诗的结尾是十分沉重而绝望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李颖(1979—),女,湖北师范学院毕业,讲师。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k为任意不为零实数,b为任意实数)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的,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 (k为任意不为零实数) 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函数有意义;若和实际相反,。 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和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0) (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g角1(角1为一次函数图象和x轴正方向夹角) 形。取。象。交。减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和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和x轴和y轴的交点)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2)一次函数和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和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量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k,b和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y=kx时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y=kx+b时: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4、特殊位置关系 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平行时,其函数分析式中K值(即一次项系数)相等 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垂直时,其函数分析式中K值互为负倒数(即两个K 值的乘积为-1)

蕙的风--汪静之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作者简介: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作新诗。先后在《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1年与冯雪峰等组织晨光社,1922年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出版《湖畔》合集。著有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等。 创作背景 《蕙的风》是汪静之诗集的名字,也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一。五四运动次年,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对于汪静之一生来说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诗的创作使其以第一个爱情诗人的身份进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1922年8月,汪静之《蕙的风》的出版,在新文化运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朱自清的评价说明了诗集在当时特别是年青人中产生的影响。当然,对于汪静之本人,《蕙的风》的出现还在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与当时一位名叫慧贞姑娘之间的短暂爱情和被迫分离,成就了诗人关于《蕙的风》的灵感,而作为他者的阅读与接受,《蕙的风》在成文之后的意义则属于文学史的层次了。 作品赏析 一、爱情的旋律,反封建的时代主题 《蕙的风》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诗人对过去情感记忆的再现,但在五四昂扬的时代,却显现出反封建的进步主题。事实上,对于整个湖畔诗人来说,当时代的飓风震撼着囚禁其身心的时候,他们渴望冲破封建桎梏,渴望着自由与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抒发真心的纯洁的爱,其中又以异性的爱情最为引人注目。《蕙的风》以情爱为网,自己的亲历自不待说,即使偶然闯入他们眼帘和感情世界富有诗意的事物,比如本文的“蕙花”,也被作者取其外形或神态的某一方面寄寓男女相爱的情境。二、风格质朴、清新、天真 从语言和意象选择上,汪静之的诗风长处在于质朴、清新,带有天真的味道。与湖畔诗人整体一致的,其作品在熔铸字、词、句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又不流于过饰,不失自然,质朴的本色。《蕙的风》以蕙花飞动,和抒情主人公心头的情感荡漾,揭示被禁锢爱情所带来的淡淡的哀愁与甜蜜,从而交织出一幅恋爱中年青人特有的心灵图景。 三、扩展性阅读 相关作品链接: 1、贺圣谟:《论湖畔诗派》,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汪静之:《蕙的风》,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象征派世人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把诗看作是视觉艺术。诗歌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如李金发《弃妇》 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任务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茅盾的小说能及时抓住时代社会的特点,探讨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特点。这类小说有题材时代化,构思系列化,材料科学化的特点。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成立。该会的会刊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该会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表现“急风暴雨”的时代,“捉住现实”;在诗歌形式上,主张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后来又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该会的代表诗人是蒲风。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鲁藜、绿原等。以七月、希望、泥土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是个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像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

当代中国儿童诗发展论

当代中国儿童诗发展论 谭旭东 ———————— 内容提要: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儿童诗发展已历50多年,这期间,时代思潮的变化,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化观念的更新,使得儿童诗创作经历了三个艺术转变的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和作品。但当代儿童诗的发展也面临着受诗歌界排斥、儿童文学界冷落等现实困难。本文还论述了新世纪中国儿童诗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儿童诗发展现实难题精神对话 从上个世纪五四时期至今,中国儿童诗的发展已历近百年,这百年的道路,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儿童诗在社会的艰难跋涉中书写了自己的辉煌。就当代儿童诗而言,虽然社会形态的急蘧变革和文化的快速转向,使它曾经迷茫和困惑,但其丰厚的积淀和诗人们真诚的姿态却是文学史、诗歌史无法抹杀的。 一、当代儿童诗发展轨迹的思考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儿童诗发展已历50多年,这期间,时代思潮的变化,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化观念的更新,使得儿童诗创作经历了三个艺术转变的阶段: (一)集体主义——群体代言人的儿童诗。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经济是公有制模式,公有制模式下,劳动和收获是在国营机制和集体机制下发生的群体行为,个人是在集体的力量中现实价值,或者说,个人的创造必须得到集体的承认才具有合法性或合理性。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社会文化的发展也遵循着整齐化一的秩序,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就文学而言,在单一指向的文化语境下,其话语方式自然是单一维度的,作家的心态也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的文化妥协与调和。以成人文学为例,50年代和60年代的小说创作就是根据主流社会思潮而确定方向和主题的,如《创业史》、《艳阳天》等,就是一根红线串起了特定时代的主题;而58年的“民歌运动”和文革中的“样板戏”更是一个标准模式。这种创作由于强调“阶级的对立”,使得作品的社会群体意识过于强烈,而作家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被遮被,被隐藏,或被有意地压抑,于是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类型化,诗歌的中心意象都是“红色意象”或“暖色意象”。儿童诗作为以儿童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学样式,也无法走出成人社会政治功利的怪圈,50年代和60年代虽然涌现了叶圣陶的具有唯美意味的《小小的船儿》、艾青的具有浓郁抒情气息的《春姑娘》、柯岩的充满儿童情趣的《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金波的优美的《回声》、圣野的童真的《欢迎小雨点》、刘饶民的童话色彩的《大海的歌》、任溶溶的表现儿童生活智慧的《爸爸的老师》等等优秀的具有纯美学意义上的儿童诗。但儿童诗创作的主体是和成人文学一样配合时代的需要,与现实革命和建设密切合作的,于是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力量的伟大、对时代对新事物新生活的歌颂等就成了儿童诗的基本主题。从审美语符来看,此时期的儿童诗的语言基本是采用明朗甚至是直白

李金发作品

作品 出版的著作有诗集《微雨》(1925)、 传记《雕刻家米西盎则罗》(1926)、 诗集《为幸福而歌》(1926)、 诗集《食客与凶年》(1927)、 艺术史《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1928)、 文学史《德国文学ABC》(1928)、 诗文集《异国情调》(1942)、 小说(与他人合集)《鬼屋人踪》(1949)、 诗文集《飘零阔笔》(1964)、以及《李金发诗集》(1987)。作品欣赏 〖夜之歌〗 我们散步在死草上 悲愤纠缠在膝下。 粉红之记忆, 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 扰醒了无数甜睡。 我已破之心轮, 永转动在泥污下。 不可辨之辙迹, 惟温爱之影长印着。 噫吁!数千年如一日之月色, 终久明白我的想象, 任我在世界之一角, 你必把我的影儿倒映在无味之沙石上。 但这不变之反照,衬出屋后之深黑, 亦太机械而可笑了。

大神!起你的铁锚, 我烦厌诸生物之汗气。 疾步之足音, 扰乱之琴之悠扬。 神奇之年岁, 我将食园中,香草而了之; 彼人已失其心, 在混杂在行商之背而远走。 大家辜负, 留下静寂之仇视。 任「海誓山盟∶」 「溪桥人语,」 你总把灵魂儿, 遮住可怖之岩穴, 或一齐老死于沟壑, 如落魄之豪士。 但我们之躯体 既偏染硝矿。 枯老之池沼里, 终能得一休息之藏所? 〖爱憎〗 Soyons Scandaleux Sans Plus Vous gener — P。Verlaine。 我愿你孤立在斜阳里, 望见远海的变色, 用日的微光, 抵抗夜色之侵伐。 将我心放在你臂里, 使他稍得余暖,

我的记忆全死在枯叶上, 口儿满着山果之余核。 我们的心充满无音之乐, 如空间轻气的颤动。 无使情爱孤寂在黑暗, 任他进来如不速之客。 你看见,我的爱! 孤立而单调的铜柱, 关心瘦林落叶之声息, 因野菊之坟田里秋风唤人了。如要生命里建立情爱, 即持这金钥开疑惑之门, 纵我折你陌上之条, 明日之静寂是在我们心里。呵,不,你将永不回来, 警我在深睡里, 迨生命之钟声响了, 我心与四体已□冷。 二 时间逃遁之迹 深印我们无光之额上, 但我的爱心永潜伏在你, 如平原上残冬之声响。 红夏偕着金秋, 每季来问讯我空谷之流, 我保住的祖先之故宫既颓废,心头的爱憎之情消磨大半。无用躇踌,留你最后之足印在我曲径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