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三十五课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三十五课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三十五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课题:泛爱众

课节:第三十五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今天我们学习“泛爱众”,“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好,看黑板。起。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人有短,切莫揭”,就是当别人有短处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到处去宣扬,说出去。当人有私,别人有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给他说出去。

“道人善,即是善”,当我们赞美他人的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当别人知道了之后,就会勉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扬人恶”,如果你去宣扬他人的恶行、恶事,“即是恶”,本身就是一种恶行。“疾之甚”,如果一味地去宣扬,“祸且作”,就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善相劝,德皆建”,朋友之间要互相去劝善,去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德行。“过不规,道两亏”,如果有过失不互相规劝,那两个人的道德都有缺失。

我们想想,“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如果当我们有短有过失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别人把我们的过失,或者说把我们的隐私到处去宣传、到处宣扬,愿不愿意?

(不愿意。)

如果你知道了心里会不会有些难过呢?会不会比较伤心?所以,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都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所以,当别人有私有短的时候,我们都不要到处去宣传,这也是一颗仁慈博爱之心。这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仁爱之心,落实在我们的言语当中。我们想想言语重不重要?言语非常重要。《弟子规》当中提到言语的经句多不多?

(多。)

多呀。都有哪些?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好,掌声鼓励。

(话说多,不如少。)

好,给她掌声鼓励。好,请坐,后面同学。

(凡道字,重且舒。)

也是跟说话有关,给她掌声鼓励。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好,掌声鼓励。还有吗?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都是跟言语有关。在“孔门四科”里面有四大项: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言语,它排在德行的后面,排在第二位,可见言语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从小就要开始学习怎么样说话,要懂得说话的分寸,要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首先是存心很重要,我们首先就要存心仁厚,要仁慈厚道,当我们见到别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我们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如果有,先改正自己的过失,然后再去提醒他人。)

好,“弟子规”当中说:“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好,给她掌声鼓励。

见别人有过失,首先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其实别人犯错,是对你的一种提醒,要把别人的过失、别人的恶当作自己的恶来对待,如果你是这样,你就不会把别人的过失到处宣扬。因为什么?本来我们都是一体的,前节课老师讲了“泛爱众”,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所以,他人的错也是我们的错,那我们就要努力做好自己,来感化他人。

在一个小区里有一段时间物业弃管了,弃管就是不管了,什么事情都不做了。那物业和当时的业主们矛盾就很大,物业说业主不交钱,业主觉得物业做得不好。在弃管期间,单元门前的垃圾就越积越多,无人清理,而且那时候还是伏天,最热的时候,苍蝇蚊子越来越多,

很多垃圾都散落了一地,然后开始生蛆了,味道也很不好,很多人都在抱怨。

这时候有一个妈妈,就带着孩子准备了很多塑料袋,给这些垃圾重新打包,然后把它一个一个拎出去,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人经过都说:咦,你们是新来的物业吗?这位妈妈就说:不是,我们住在这里。这个人若有所思地走了,边走边说:这个物业也真是的。接着呢,慢慢地就有人出来了,帮助他们开始拎垃圾,再接着我们想想,这个单元门前垃圾清理干净了,从那以后还有没有人往那儿倒垃圾?

(没有。)

很长一段时间外面一点儿垃圾都没有。

这个楼里还有一户,是一个妈妈和两个儿子,他们就开始扫楼梯、擦楼梯。小的儿子还没上小学,他负责擦扶手,楼梯扶手,然后大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他开始擦楼梯,妈妈扫楼梯。这楼里的人上楼下楼看到之后都非常感动,“谢谢你呀,辛苦了”。有一个居民忘带了一样东西,出门马上又返回来,结果他就很歉意,因为外面下雨,把刚擦的楼道走了两趟,都踩出脚印了,他就马上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就发现这个楼里一户两户就开始轮班开始清扫楼梯,而这一个楼里的楼上楼下,大家相处得就非常和谐、融洽,非常的友好。我们看,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呀?

(好事。)

只要我们做得对,做法正确,存心正确,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而当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就是用他的恶行来提醒我们社会的需要,告诉我们要去做什么,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所以说,别人的错也是

对。为什么?因为“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他都没有学习“弟子规”,而他一看到别人的善行,他马上就会起而效法。所以,人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看看许哲奶奶,她是倾尽了自己的一切而爱一切人,全世界没有一个她不爱的人。她对那些老人都非常好,有的老人脾气不好,还向她发脾气,她都不生气,她一生没有批评过人,没有指责过人,没有发过脾气。当别人向她发脾气的时候,她都会握着这个老人的手,然后向他微笑,她都是在关爱这个老人。觉得这样发脾气会对他的身体有影响,她都会用心、用自己的爱心去抚慰他。

你看她,人称她是“世界人”,她的福分大不大呀?一个人量大福就大,当她做好自己的时候,她就能修身,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她有没有批评谁?指责谁?但是全世界多少人在向她学习?她又教化了多少人,感化了多少人?还有上节课讲到范仲淹,他不仅影响到当时那一时期的百姓,而且他的德行一直到现在都影响到后世的子子孙孙。

所以,《太上感应篇》当中说,“不彰人短,不炫己长”,就是不宣扬他人的短处,不炫耀自己的长处。那《常礼举要》当中也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我们要怎么做?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向他学习,要多找找我们自己身上的缺点,要反观内省。

讲话的分寸,《常礼举要》当中也提到,“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口会给我们带来祸患,也会给我们带来福分,所以我们说话要经一番考虑。“见失意人不说得

意语”,她已经心情很不好了,你要不要还在那里夸夸其谈、炫耀自己?“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见到老年人可不可以说今天又看到一个老人去世了,这些话都要谨慎;看到某某某生病了,去医院急救了,对老年人都要谨慎提起。

“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所以,当班级里某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错了,或者他不小心做了一些不谨慎的行为,我们要不要去取笑他,哄堂大笑呢?都不可以,这样做都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如果当一个人他的肢体上有些残疾,或者有一些缺陷,我们要不要去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去看他?

(不要。)

都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不要伤害到他人。再来“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这都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颗仁慈厚道之心。要不要给别人起外号?

(不要。)

这都很不好。

我们要说什么样的话?我们看这个“曰”字,我们读古文经常会说“子曰”……这个“曰”就是“说”的意思,我们说话叫舌才,用我们的舌才做什么?用我们的舌才来宣扬大教,劝化无边。要说圣贤的教诲,要说智慧的语言,劝化所有的人,让他们得到圣贤的教诲,这样的话我们的福分就很大了,受教化的人越多,我们的福分就越大。可是,如果用我们的舌才来评价别人,说长道短,论人是非,这样的过失就很大,就消掉了我们很多的福分。

有一个马援将军,他在劝诫他哥哥的孩子的时候,他说,我最厌恶的就是好议论人是非,所以他劝他哥哥的孩子,希望他们是“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当听到别人在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古人是什么呢?“称尊长,勿呼名”,你虽然没办法,听到了,你听到了之后也绝对不能再说,再参与说出去。当你见到别人说是非的时候,我们就不参与,保持沉默。如果别人说的时候你说:“嗯,是啊……”,这样做是不是跟他一样在做错事啊?

有一位长者,他非常有德行,但是有很多人在背后说他坏话,我们看他是怎么办的:有一个人就过来告诉这位长者,就说某某某说你什么了,他是怎么对待的呢?他马上制止,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我不想因为你说的事情而破坏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这位长者是想对每个人都留一个好的印象在心里,这样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受污染。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报纸、杂志、电视这些节目当中有揭人短、扬人隐私这样的内容你要不要看?

(不要。)

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染污,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要非礼勿言,不可以说,不要听,不要看,不要说,管住自己,这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而我们要用我们的舌才说那些利益语、智慧语。我们看一个医生,有智慧的医生他的一句话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为他燃起生命的希望。那一个有智慧的人——智者,他的一句话就很可能挽救一个

人的慧命,为他照亮人生之路。所以,我们的语言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怎么样使用我们的语言。

我们想想,人非圣贤,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说他的优点还是说缺点?

(优点。)

我们看优点还是看缺点?

(看优点。)

看优点不计较过失,如果他真的有过失,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机会当中单独地去劝化他。

我们的父母和我们最亲近,为我们付出最多,我们想想我们父母身上都有哪些优点?“道人善”先道一下父母的善。好。

(他很关心我,冬天的时候让我们多穿点儿,怕着凉了,夏天让少穿点儿。)

那你看你在想起这些的时候,对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呀?

(感恩。)

感恩之心,好,给他掌声鼓励。你有没有学到父母身上的这种美德呀?你要怎么做呢?

(关心别人。)

用父母关心你的这颗心,也去关心别人。那首先关心谁呀?

(父母。)

首先关心父母。好,给他掌声鼓励一下。

(父母为我们付出,帮我们洗衣服做饭……)

想到了父母为我们的付出,给她掌声鼓励,请坐。

还有哪些优点?来。

(父母不嫌弃我们,给我洗脏衣服,还有我们吃剩下不想吃的饭,父母也不嫌我们吃剩下的饭,然后也吃。)

父母不嫌弃我们,那我们以后呢?

(我们以后也要不嫌弃父母,也要为父母付出。)

为父母付出,好,给她掌声鼓励。来。

(我的父母非常孝敬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

那我们有没有学到我们父母身上的优点,也要像你的父母一样,好好孝顺你的父母,还有你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

(妈妈能做到跟自己的姐姐还有妹妹都非常的礼让,爸爸也能做到。外公从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都带一些吃的,然后每一次他们都先挑好的,我妈妈挑剩下的一个,自己拿回家,虽然比别人少一些,但这种礼让之心也让我学到了。)

好,给她掌声鼓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还有“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都会跟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好,来。

(我的妈妈是很爱学习。)

好学。

(她每天晚上都得学到半夜,她还经常写一些笔记,看书做笔记,我们家书柜里的书她都看过。每天晚上,我说妈妈我也陪你学习,妈妈说不行,你现在还没长大,你必须去睡觉。我妈妈每天早上很早就

起来为我跟爸爸做饭。做饭之后每天都是早点儿送我上学,然后早点儿上班。晚上都是很晚回来的。前几天我妈妈公出,结果换了我爸爸来做饭了,结果我爸爸做饭之后,对我说,孩子你看你妈妈多辛苦呀,咱以后千万不能惹你妈妈生气,要不然把你妈妈气坏了之后,那这个家可就维持不下去了。)

这是一位又勤劳又好学的妈妈,所以我们的李林彤也非常的勤劳,也非常的好学,学习到母亲的优点,好,给她掌声鼓励。

你看当我们赞扬他人的时候,这叫口吐莲花,自己心里快不快乐?自己也很幸福、很开心。然后当你赞扬他人的时候,你身上的水结晶美不美?人体百分之七十、八十都是水,身上的结晶也变得很美。你赞扬别人,所有听到的这些人,听到这些善事善行的时候,他们也会升起效法之心,他们也会去学习、行善,你看你就利益了这一个团体。然后你赞扬的这个人,听到了你的称赞,他会更加受到鼓励,然后努力地去做得更好,长养自己的德行,你就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我们如果不见别人的善,然后专门去看人家的一点儿小恶,都去把它到处宣扬,这样就会跟人结下恶缘,就会给自己树立敌人。如果做得很过分了,别人忍无可忍,就会怎么样?给你带来祸患都有可能。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要忘记父母,都要想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到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就是不好的话不要说出去,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当你不对别人口吐恶言,就不会给自己招来这些辱骂,这些愤怒的话就不会招惹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不辱其身”,

就是不使自己的名节受到侮辱;“不羞其亲”,不让自己的父母蒙羞;“可谓孝矣”,这可以算是孝顺父母,算是孝子了。

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要隐恶扬善。当我们如果口吐恶言,不仅仅伤害的是对方一个人,还会怎么样?如果人人都口吐恶言,互相批评,这个团体就会形成非常不好的风气。所以你这个行动不仅仅伤害到一个人,而且还破坏了整个团体的和谐,那我们的罪过不单是一个人,而且跟整个团体都结罪了,这个过失大不大?非常的大。当你谨言慎行,能够隐恶扬善,其实都是在力行孝道。

“常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当一个人愿意说别人是非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他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是,便是是非人。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和他做朋友?要对他敬而远之。

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善相劝,德皆建”,如果该规劝我们不规劝,这样也是没有尽到我们为人子、为人朋友的本分和责任。

当朋友有过失了,我们也要劝谏。在劝谏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有足够的智慧,能够判断出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果你善恶都还没分清楚,你可能还会误导他人。

那谁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

(善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恶就是……)

想想,有点儿难。请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

(善就是口吐莲花那种人。)

称赞他人的人。

(恶就是经常说不该说的话。)

口吐恶言的人,是不是?好,学得真快,给他掌声鼓励。还有没有?

(善就是要行善、善行,我们要互相帮助。)

互相帮助。

(善也是不吐脏话。)

总而言之,什么是善呢?有个标准,是什么?

(《弟子规》。)

《弟子规》来判断,符合《弟子规》就是善,没做到《弟子规》就是恶,就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拿《弟子规》来劝化别人。

好,给她掌声鼓励一下。请坐。

经常说的百善……

(百善孝为先。)

孝顺父母是善,不孝顺父母就是恶。还有吗?我们有一颗什么心呢?

(感恩的心。)

对,念念为他人着想的心。这样的心是善,如果一个人只想自己是什么?恶,自私自利就是恶。判断清楚之后我们再去劝。

劝善要“君子信而后谏”,如果他对你都不信任,“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你还去说他,人家就认为你在诽谤他,就会造成误会,产生矛盾,你也达不到劝谏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念念为他人着想的心,再来一定要建立信任。

怎么建立信任?平常你多照顾他,多为他付出,多帮助他,他才能够喜欢你、信任你。帮助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帮助,可能帮得很多,人家还烦你。有没有过?那要怎么办?要看到别人的需要去帮忙。那怎么去看呢?通过平常的接触去观察。所以当你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你要不要马上去发表意见呢?不行,都不了解状况,所以一定要多看、多听、多做事少说话、多付出少说话。

好,劝善就要注意,过去我们也讲过劝善首先要有一颗为人着想的存心,再来要注意你的时机、态度、方法。刚才说的时机是什么?建立信任以后。还要等待他人高兴的时候。还有呢?要“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你可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指出别人的缺点?

(不可以。)

这会让人恼羞成怒。所以一定要规过于私室,在没人的时候跟他谈。而且你的态度要“怡吾色,柔吾声”,你不可以态度很强硬、很强势,这样别人就很难接受,要用商量的口气。

还有对别人不可以要求得太严太高,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要宽厚,对自己要求要严格。而劝化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自己成为榜样,自己做好了,然后当别人看到你这么做的时候,他就会学习了。)

好,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好,给她掌声鼓励。

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隋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正气。他有一次到岷州,做刺史。岷州就是现在的甘肃。这个地方有一个很不好的风俗,这个地方的人普遍都非常畏惧

疾病,认为人有病就没救了,就得死。当人有病的时候,他的亲人就会把他遗弃,就不再管他了。

当时辛公义看到这种状况就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个地方的孝跟义全部都丧失掉了。孝跟义都没有了,那我们看他是怎么劝的呢?他如何劝善?他就主动地把这些生病的人,把他们抬到他的厅堂里,安置在那里。然后为他们治疗。

当时在暑天,是夏季很热的时候,得疫病的人就有数百人,很多。所以当时这个厅堂和走廊全部都满了。辛公义就给自己设了一个床榻,在他们中间。每天夜以继日地在那里,对着病人办公事,照顾病人。而他所得来的俸禄全部用来买医药,还有请医生给病人治疗。等把病人治好之后,他就把这人的亲人叫来,就说:你看生病都不一定马上就会死,因为我们过去把他遗弃了,所以他才会死去。如果说疫病会传染,那我天天都跟他们在一起,一起吃一起睡,我也没有被传染上。如果疫病会传染会死,那我现在就不可能活着。他的亲人看到之后都非常的惭愧,就把自己的亲人领回去。

后来这个地方的人就互相特别的友爱,都能够彼此互相的照料,整个不好的风俗就完全地被转化掉了。我们看他是用什么感化的?是用自己的德行而改变了当时这种不好的风气。他不仅用自己的德行挽救了当地百姓的生命,他还挽救了什么?

(他不仅挽救了人的性命,还挽救了人的精神。)

精神。好,给他掌声鼓励。好请坐,非常好。挽救了什么?

(挽救了当地人的孝和义。)

好,挽救了孝跟义,掌声鼓励。

挽救了百姓们的良心。你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心,即使他还有生命在,也是什么?行尸走肉。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会违背道义。

当别人劝我们善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怎么做?孔老夫子有个最好的学生叫颜回,他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当他听到一个善,他就会牢牢地记在心里,然后努力地去做到。所以每每提到德行,孔老夫子都会说:“有颜回者好学。”就是说颜回最好学。他每听到孔老夫子说到一个善,他就会马上记住然后做到。所以他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践行,他的学习就非常的扎实。

如果当我们听到一件善我们也马上去做,才能够“德皆建”,才能建立我们良好的德行,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好学的态度:能够劝善又能够听取别人对你的规过劝善。所以古人是“闻善言而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都是非常的欢喜,非常的感恩。

“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善不能嫉妒要赞叹,还要向他学习,“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规劝或者保持沉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我们看看什么是错,什么是恶。什么是错?“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别人是无心的,这个错事,我们就不能再去指责他。我们要怎么办?“协助”就是帮他收拾残局,让他真正得到这种关爱,感到温暖。“见人遭苦难,不舍弃他”,这都是一颗仁慈博爱之心。所以当你有一颗爱人之心,就会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也会给我们积下无量的福分。

这一次课程我们要力行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三个能够作榜样让我们效法的人。找出三个人,然后想想他们身上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和效法。这是第一件。第二件就是不计较别人的过失缺点,要找自己身上的缺点,然后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每天都要找到自己的过失,每天改过。每天都会“德日进,过日少”。只管住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己化人。

好。把这一段经文再来读诵一遍。起。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小学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篇一:二年级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 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 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 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 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 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五、礼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板书设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篇二: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子规》】 二年级第四周国学教案 课题:《弟子规—入则孝》 授课教师:冯永婷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最新弟子规1-10课时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一、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成就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的,其实就是从小养成的好规矩,好习惯。难怪名人说?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二、【出则弟】解读 【解读】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弟通悌:从心,弟声。《说文》:?悌,善兄弟也。?本义:敬爱兄长,泛指敬重长上。 《三字经》里提到?首孝弟,次见闻?,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孝悌仍然比读书重要。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今人还比不上古人吗? 《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教导人有节有度,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所以「悌」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可能在人群当中无法立足。只要你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要与人交往,首先就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交往;离开自己的家庭,就要与族里的其他长辈交际。交往要注意什么呢?《弟子规》为我们提供可操作的礼仪、规矩。 弟道第一条,注意与兄弟交往礼节。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子规

二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弟 子规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二年级第四周国学教案课题:《弟子规—入则孝》 授课教师:冯永婷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学习、理解内容: 1、师:“谁能来读一读今天学习的内容?” A、请2名学生读 B、生评议 2、师:“理解有利于更好的朗读和背诵,我们来学习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入则孝——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入;也是指在家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弟子规第二课父母呼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2课父母呼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2课围绕“孝敬父母”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符合父母的心意。韵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孝”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做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同学们,老师现在写两个字,请你认真看。(师板书老、子两个字)老和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看视频。(孝字的故事) 3、从这段视频中你看懂了什么?今 4、对,我们要孝顺父母,那应该怎样孝顺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里是如何说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父母呼。(板书课题)一起读一下课题! (二)字正腔圆,诵读成韵 A、字正腔圆,读通韵文 1、《弟子规》是古代韵文,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认真听。 2、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吧。请注意老师标拼音的几个字的读音。开始! 3、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看这些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那个音呢?。 4、现在让我们字正腔圆地齐读一次。

弟子规第十三课

《弟子规》第十三课教学设计 石人乡小学陈婕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1.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2.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 齐、干净、得体。 3.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 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4.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的古典文化 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1.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一年级学生而言,

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 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 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 氛围中熟读成诵。 2.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 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 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 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弟子规》完整版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教案出则悌

弟子规教案11 进度:出则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复习: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教学内容教学检讨 一、经文导读及讲解 (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在我们的身边时,不可贸然坐下,要注意长辈的动静,等长辈坐下 或长辈叫我们坐后我们再坐下。当我们坐着时,如果长辈从远处走过来,一定 要起立致敬。等长辈坐下,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来。在公交车或火车 上我们也要让位给长者。 (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在长辈之前,不可太放肆而大呼小叫,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 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常礼举要对众篇说:「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 视听。」另外在长辈身旁时也不可以大声喧哗,影响到长辈的谈话。 引申: 我们在公交车、捷运、火车上或公共场所时,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讲 手机很大声,完全不理会旁人,这样会干扰到四周的人,所以在外面我们要记 得轻声细语。 (三)复习 1.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父母就寝前, 做子女的也要关怀问候,时时刻刻要想到父母生活起居是否安好,这是为人子 之道。出门前要禀告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处,回家后要马上面见父母, 让父母亲安心。 实际演练 1.练习问早「妈妈(爸爸)早,昨天睡得好不好?」 2.练习问候「妈妈(爸爸)我回来了!」

二、故事时间 (一)弃老国的故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弃老国,凡是年纪大的老人就要被抛弃丢到山里。有位大臣非常孝顺把父亲藏在地下室,尽心供养。有一天来了一位天神,命令国王回答他问题,否则就要灭掉国家,国王访遍朝廷中所有的人,没有人知道。大臣偷偷问自己的父亲,父亲将问题一一解答。 1. 二条蛇,如何判别那一条是公的,那一条是母的?(把它们都放到细软的东西上,性情暴躁的是公蛇,柔顺的是母蛇。) 2. 国王的大象有多重?(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等船沈到相同的位置,再将石头拿起来秤重。) 3. 木杖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尾?(放到水里,根的那一头会向下,尾的那一头会向上。) 4.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差别,如何分别谁是母,谁是子?(拿草去喂,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孩子吃。) 天神非常高兴,答应保护国土,国王大喜问大臣是谁告诉你答案?大臣将实情告诉国王,并请求国王宣布不淮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顺的人,马上判罪。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大家来找碴 请其它教师协助演出短剧,让学生找找看短剧中有哪些不合乎弟子规的举动。 1.短剧演出 剧情: 妈妈在客厅中看书,杰伦和依林正在家中看电视,他们两人笑得很大声并且聊得很开心。忽然门开了,原来是爸爸回来了。 妈妈马上说:「杰伦、依林,爸爸回来了!你们没有叫爸爸?」 两人只回答:「喔,等一下我们快要看完了!」并不理会父母。 2.检讨错误 请学生说出剧中人物哪些举动做错了,不合乎弟子规,学生可能会回答剧中人没有做到: (1)父母呼应勿缓。(母亲说的话两人没有马上回答去做) (2)尊长前声要低。(母亲在看书时,两人说话、笑闹得太大声)

弟子规·第十四课时

《弟子规》教案 第十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上一课内容 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请同学准备一个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故事。我现在非常想听故事。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哪位同学勇敢的走上讲台来充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喜欢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总结:刚才两位同学的故事讲的可真好。我们给他们点掌声好吗?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好故事。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故事。我们每周要评出一个“故事大王”,所以你们可要精心准备哦,把故事讲的越准确、生动越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内容。 2、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查阅资料,找一找与读书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

《弟子规》教学“出则悌”教案

《弟子规》教学出则悌教案 读课文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

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十九课

---------------------------------------------------------------最新资料推荐------------------------------------------------------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十九课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十九课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课题: 出则弟课节: 第十九课【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之前的课程当中也有给大家讲过张良的故事。 那张良他人生当中为什么遇到贵人啊?为什么会遇到那位老爷爷来帮他啊?送他《太公兵法》?就是因为张良他是时时地保持着一颗恭敬之心,有对长者的这种尊敬。 张良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做到了事诸父,如事父。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预备,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再读一遍,坐正。 预备,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 / 2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说说看?(面对伯伯或者叔叔那样的父辈的时候,要像面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孝顺他们;面对像堂兄、堂弟那样,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的话,能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爱戴他们。 )爱护他们是吧?好,掌声鼓励。 老师来概括一下,就是对待像叔叔、伯伯这样的父辈,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恭敬、尊敬;对待像堂兄、表兄也要像对我们自己的兄长一样,这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回想一下,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们关心照顾,还有多少人陪伴我们,默默地祝福我们啊?像叔叔、伯伯,也不知道在我们小的时候抱过我们多少次,也不知道心里默默地祝福我们多少次,希望我们健康快乐。 所以在我们人生当中,真的是都离不开这些长辈们的呵护、关怀。 有一句话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恩德我们都要时时地记在心间,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奉献社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去帮助,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踏实,人生才会厚道。 诸父在古代是指叔叔、伯伯,广泛地来讲,也可以延伸到像舅舅这样的长辈。

弟子规120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是对做人道德和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里面包含待人处事的道理和具体的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有礼貌才能成功。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然而第一章总叙述却又是整本书内容的概括,起一个统领全书的作用。这一章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2. 结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来了解“大圣人”孔子; 3.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4.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 第一章开宗明义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弟子规》这本书的内涵,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结合书中的故事了解“大圣人”--- 孔子。

2. 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同桌拍手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演唱读,让学生充分多读,使其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上读《弟子规》。 四、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设疑引出孔子播放《弟子规》演唱版,激发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提问:大家喜欢听吗?想不想和里面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唱?那好,请同学们拿出《弟子规》这本书,知道这本书里面的教诲都是谁说的吗?(出示孔子画像),老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书本第3 页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猜猜"弟子规" 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了解先后次序; 3、同桌拍手读、男女生对读、演唱读、表演读;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 、同学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弟子规。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2012-08-14 12:50:38) 标签:分类: 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现在好多人家里有了好吃的都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却不是先孝敬父母。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弟子规》第一课备课与教案

《弟子规》教案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课程类型: 综合课 教学用具: 【 教材、奖励币、小礼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书和孔子。 (2)能理解本课的核心词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3)能熟练的朗读经文,理解经文的大意。 2.故事目标: 通过故事“孟宗哭竹(孝)”、“孔融让梨(悌)”、“狼来了的故事(信)”“董遇三余读书(余力学文)”内容理解主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复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 3.德育和礼仪目标: (1)让学生知道“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做人”的重要品质,先做好人再做好学问; (2)学习拜孔礼和深揖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本文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核心词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余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2.多媒体教学; : 3.启发式教学; 4.问题教学等。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同学们,你们好!(说完行揖礼,教师要精神饱满、有爱、有活力,可以

卖萌~~~)我是xxx老师,你们可以叫我X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学习《弟子规》。 2.学习揖礼和拜孔子(仪式性的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新环境中来) "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刚刚老师跟大家打招呼的时候没有招手,而是鞠躬了,老师行的是向长辈行礼时用的揖礼,你们想学吗 好,全体学生起立,站好,整理一下自己的穿着。 双手外展内合,平伸指交叠,男生左手在外(女生右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在胸前定位。 双手向外推手上推前至口鼻前方,弯腰(躬45或60度),双手向前伸如抱一环,同时说:“老师好”,上身要慢慢地前倾,不能速度过快,手臂也不要乱动,贴紧身体。 同学们,咱们再来一遍,之后表扬学生:你们学得真快!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拜孔子,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给孔子行深揖三拜礼。 深揖三拜礼 基本动作解析:展臂双手在胸前立掌,向前上方推出,推高至齐眉前上方,两臂伸直同时躬身。 ' 具体步骤:在胸前抱手立掌定式,两掌指合并侧立,拇指内贴在食指旁,手臂基本端平肩部;一拜,双手向前上方推至额头前上方,低眉顺目,头、颈皆不动,边鞠边前伸直两臂,手立掌,手臂前推极致,以臀胯部为轴下躬,深躬90度;兴,起身,双手立掌回至胸前;再拜,躬身行礼,兴,起身;三拜,躬身行礼,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 礼成!好,请坐。有的同学纳闷了,我们学习《弟子规》为什么要拜孔子呢因为呀《弟子规》第一句话就说了:弟子规,圣人训。弟子是谁呢就是指我们小朋友。那圣人呢,是孔子。意思是说:《弟子规》这本书就是作者参考了先师孔子给人们的教诲后编写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跟老师读一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带学生读一读,不必解释),这也是咱们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 二、学习: (一)课堂导入: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呢因为它是我们小朋友行动的准则。我们还小,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虚心去学习。弟子规的内容呢,主要是从居家、在外和接人待物几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之后,我们慢慢地就会变成一个特别棒的孩子。 《 (二)诵读经文 1.听录音; 2.跟读,老师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有读不准的重复几遍;【可以快读、慢读、带节奏读、带动作读等等;学生跟读后要表扬那些声音洪亮的,跟着节奏走的,适时的给小奖励币,树立榜样】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悌 引子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

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三十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课题:信 课节:第三十课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好,接下来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信”的部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好,我们一起来看黑板,来把这两句读一下。预备,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好。那我们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就是当看到别人有善行善事的时候,“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要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纵去远,以渐跻”,纵使是和人家差距很大,也要砥砺自己、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也渐渐地能赶上人家。 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就要想到自己也要努力去做到。即使是和人家差距很大,也要砥砺自己、相信自己,通过不断努力,也一定能够达到像人家那样的程度。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有缺点,或者不良行为的时候,要立刻反省自己——“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有跟人家同样的过错,要马上改正过来,假如没有,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再说一遍,看到别人的恶行,也就是当看到别人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别人的缺点、毛病,那我们要立刻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假如有的话呢?要马上改正。假如没有呢?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好,我们先来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那同学们老师问一下大家,什么是善呢?什么又是恶呢?善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哪位同学说说看?好,请你来说。 (“善”就是做一些好的事,像帮助爸爸妈妈擦地这样的,像“恶”呢,就是不能很好地尊敬父母。) 好,掌声鼓励。好,请坐。 那她说的意思,“善”就是力行孝道,是善;“恶”就是不礼敬父母。好,还有吗?好,请你来说。 (“善”就是帮助别人。比如说在学校里,年龄小的小朋友在端一盆很重的水,你作为大姐姐或者大哥哥应该来帮助他。“恶”就是不帮助别人,或者说看见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摔倒了,不去帮助他。还有就是别的小朋友抬水的时候,他抬不动,很费劲儿,你看到的话而不去帮助他,而且你去嘲笑他。) 好,你认为的“善”就是乐于助人,相反呢就是“恶”。好,掌声鼓励。请坐。 其实善恶它也有标准,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标准呢?什么是衡量善恶的这个尺度呢?好,请你来说。 (我认为“善”应该是帮助到别人了,所以称它为“善”,也包括植物和动物。如果你要是踩踏小草的话,也不算善。“恶”的话,我认

《弟子规》-《出则弟》拼音版

《弟子规》 -《出则弟》拼音版 xi ōngd ào y ǒu d ìd ào gōng xi ōng d ìm ùxi ào z ài zhōng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c ái w ùq īng yu àn h ? shēng y án y ǔr ěn f a n z ìmǐn 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h u? y ǐn s h í h u? z u ? z ǒu zhǎngz h ěxi ān y ? u z h ěh ?u 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zhǎng h ūr ?n jíd ài ji ào r ? n b ùz ài jǐjíd ào 4、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chēngz ūn zhǎng w ùh ūmíng d u ìz ūnzhǎng w ùji ànn?ng 5、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lùy ùzhǎng jíqūyīzhǎng w úy án t u ìgōng lì 6、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q íx i àm ǎch?ngx i àc h ēgu ? y ? u d ài b ǎi b ùy ú 7、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 zhǎngz h ělìy ?u w ùz u? zhǎngz h ěz u ? mìngn ǎi z u ? 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z ūn zh ǎngqi án shēngy ào d ī d īb ùw? n q ua f ēi y í 9、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j ìn b ìq ūt u ìb ìc h í wan q ǐdu ì s h ìw ùy í 10、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s h ìz h ūfùr ús h ìf ùs h ìz h ūxi ōng r ús h ìxi ōng 11、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教案(第二课时)

《弟子规》教案 教学内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做一个优异学生。 2、教育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交正直诚信的好朋友。 3、培养学生的高尚德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做一个优异小学生。 2、培养学生的高尚德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渎一遍这两节文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 2、齐读文字,注意读准字音。 二、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扼要了解文字含义。 (一)学习第22节: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1、齐读文字。

2、讲解这段文字的意思。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努力赶上。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刚没有必要伤心自卑。从德行与物质享受两方面来谈,德行远比物质享受更严重。 3、你懂了吗?齐读这一节。 4、师述:这一小节还蕴藏着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5、学生(湘润)讲《弟子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谈懂得的道理。 6、师述:感谢湘润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故事,我们要像大教育家孔子那样虚心学习别人长处,让自己成为一个优异的小学生。(选听故事)涵的“外表与内在“、玉的“阮咸晒衣“。 (二)学习第23节: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1、(师述)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节内容。 2、齐读文字。 3、解释文字意思。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真正的良师益友就是逐渐离开你。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时虚心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朋友,就会渐渐和我们亲近了。 4、举例说明“闻过怒“、“闻过欣“的观点。 5、齐读这23节内容。 6、选听故事。(彤的“魏征直谏“、婷的闻过则怒。) 三、多种形式练读两小节内容,做到背诵。 四、进行每节课一次的善恶大考验(用手势、语言判断行为对错。)1、遇到师长行礼问好。 2、礼让座位给老弱妇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