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导学案

《月下独酌》导学案
《月下独酌》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二课

《月下独酌》导学案

制作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

1、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衬托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航】

一、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二、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三、自主学习

1.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4)酒入愁肠,。(范仲淹的《苏幕遮》)

(5),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2.将《月下独酌》中你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3.诗歌创作离不开想像,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想像。读诗要充分调动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诗歌进行如临其境的体味,才能准确地真切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请融入你的联想与想象,揣摩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将《月下独酌》改写成散文。

【问题探究】

1、“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在这首诗中“月”的意象含义应该是什么?

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3、都说“举杯邀明月”一句中的“邀”字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2 / 2

4、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6、《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业布置】

积累有关写月的名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其他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初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夜思》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 叠纪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

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月下独酌》公开课教案

《月下独酌》公开课教案 柯银环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背全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李白吗?李白作为“诗仙”,他的诗可谓妇孺皆知,你来背一首…… 师: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月下独酌》走进李白 二:读诗,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来齐读诗文。 自读,了解诗歌内容-----质疑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有不清楚的内容吗,或者特别需要强调的解释。将《月下独酌》中你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学生质疑------整合这首诗写了什么 再读 四:赏读诗文,品味情感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仔细琢磨,写下你对它情有独钟的理由。(这首诗里面有一句话家喻户晓,同学们虽然还没学过这首诗,但是这一句却是很早就知道的,是哪一句?我请同学写在黑板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圈起“邀”)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同学们来一起谈谈这个邀,你能这个“邀”字你读出了什么? 思考:1、在怎么样的情境下去“邀”明月的? 2、作者“邀”来,明月和影子,共同的活动是什么? 3、请同学们想象李白邀月及同舞的场景 4、邀来明月相伴是否就不再孤独? 5、邀的对象为何是明月,而不是百花? 6、从这个“邀”字你读出了什么? 邀-----独-----独自苦闷;独善其身;独特浪漫; 明确:1、在怎么样的情境下去“邀”明月的? 独孑苦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前月下的晚上,一个人喝酒没有亲近的人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消愁,写下了本文。

月下独酌的英译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解释: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Li Bai (Ying Sun译) From a wine pot amidst the flowers, I drink alone without partners. To invite the moon I raise my cup. We're three, as my shadow shows up. Alas, the moon doesn't drink. My shadow follows but doesn't think. Still for now I have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up until the spring ends. I sing; the moon wanders. I dance; the shadow scatters. Awake, together we have fun. Drunk, separately we're gone. Let's be boon companions forever, Pledging, in heaven, we'll be together.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许渊冲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Last Words By Li Bai Herbert A· Giles 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 Alas! in the bowers no companion is mine. 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on my goblet and me. And my shadow betrays we’re a party of three! Thou’s the moon cannot swallow her share of the grog, And my shadow must follow wherever I joy, Yet their friendship I’ll borrow and gaily carouse, And laugh away sorrow while spring-time allows. See the moon --- how she glances response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g! While sober I feel, you are both my good friends; While drunken I reel, our companionship ends, But we’ll soon have a greeting without a goodbye, At our next merry meeting away in the sky.

(完整版)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伟大的悲剧》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能够借助字典或工具书掌握本课涉及的重点生字词。 1、学会自主学习,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使学生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能够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难点】 1、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走进作者 《伟大的悲剧》一文的作者是(国籍)著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和方面。 (二)解决字词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 ) 无垠.( ) 癫.狂( ) 凛冽 ..( ) ( ) 吞噬. ( ) 销蚀.( ) 羸.弱( ) 步履.( ) 告罄.( ) 遗孀.( ) 毛骨悚.然( ) 怏怏 ..( ) 疲惫.不堪( ) 鲁莽.大胆..不乐( ) 姗姗 ..来迟( ) 忧心忡忡 ( )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无垠:凛冽:步履: 风餐露宿:闷闷不乐: 耀武扬威: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三)细节回放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 、、,等共四名探险队员。除了他们这一组探险队之外, 还有一组探险队,他们先于(时间)到达。因此,这个站也叫。

【合作探究】 1、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本文共写了5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3、你认为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有意义吗? 【展示提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 ....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他不接受可以吗?)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海市蜃楼”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纵观全文,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4、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意思?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伟大”和“悲剧”的理解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时间:2016-07-15 10:27:12 | 作者:赵胤琦 月,爬上天幕。在最后一抹热烈的红消释之后,天幕渐渐脱去光亮,逐渐变暗。这里是月亮的舞台你。 独自走在幽静的公园中,耳机线在身前随意摇摆。抬头仰望,一束束柔和的银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身上。四周无人,树叶沙沙轻响,清晰可闻,清脆无比。和风拂过,吹散了一日的疲倦,带来了银色的披风,为我披在身上,刹时,闷热消释,只留下阵阵清凉。 沿一条幽径,向小林深处走去。低头细观,白天绿油油的青草,在月亮的光辉下,也变得安静,顺从地披上月光,静静地呼吸着。鸟儿也不见踪影,似乎是回巢预期而共享这份宁静的时光去了。没有鸟啼,没有蝉噪,唯有这片银色的月光,与月下,宁静的一切。 随意选棵大树,倚树而憩。远望,那条似玉带的河上,同样是宁静无声。和风吹拂,河面上泛起千层波浪,月光洒下,浮在水面之上,波浪刹时幻作朵朵银花舞动,美丽至极。 昂首望月,仍是那样,圆如盘,润如玉。毫无瑕疵。它发散着柔和而美丽的银色光芒,亲切地俯视大地,掷下条条银带,抚摸万物疲惫的心灵。 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心中无端地默念着古人的名句,幻想着他们填词作赋的情景。不由得又望了望它,还是那轮明月啊!谪仙人望着明月高歌“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东坡赏月挥毫,写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名句,王维深林望月,低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少文人为月倾倒,无以计数。 月明,人静,无声。月亮依旧散发着柔美的光芒,而我,在此林间追忆古人。怀念着他们,为他们的境界所蛰伏。望着明月,静心,恍悟,何谓提升境界之道?静心。因为心静,太白才有如此想象;因为心静,东坡才能悟出无全事之道;也因心静,王维才为后人描摹出那幕月下山景…… 于是,我也静下心来,柔情地望着月亮,进行一次月下独酌。

【优质文档】《伟大的悲剧》预习案导学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 神.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助读: (一)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 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 物性格。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 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二)南极简介 地理位置: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 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 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自然环境: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 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5、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冰于火的世界,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 盲。 (三)本文内容简介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 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 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 南极进发,要"和他们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 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 的冰雪之中。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姗姗来迟()拽.出( ) 战栗.( ) 毛骨悚.( )然吞噬.( ) 告罄. ( ) 羸.弱( )冰gǎo( ) biān( )骨 bèng( ) 散 zhì( )息毛骨悚.然( ) 怏.怏不乐( ) 忧心忡忡.( ) 踉.踉跄.跄( ) 海市蜃.楼(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吞噬:语无伦次: 羸弱:告罄: 3、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作者是,(国籍)人,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方面。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等共名探险队员。 4、整体感知:填表并复述故事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12.1.16.白色雪原 12.1.18.南极点 12.2.17.埃文斯死去 12.3.2. 12.3.21.无法离开帐篷 12.3.29.帐篷里 12.10.29. 12.11.12.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6、摘录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2——3句),并简单赏析。

“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背景呈现】 初三学生学习了多篇李白诗作,对其诗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但初中教材没有涉及李白诗作风格研究的课时,而学生又对李白的诗作十分感兴趣,根据学生的本身特点,设计了本课。本节课从回顾诗作入手,再由《月下独酌》一诗进一步体会李白诗作的风格。 【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感受、理解归纳出李白诗作风格,教师作为主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之中。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白诗作的风格,学习体会风格的方法。 2.通过《月下独酌》进一步感受这种风格。 3.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李白其他诗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诗仙李白 师:(课前唱歌,展示青春风采,明确学习目标)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千回百转,使一颗 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而其中最璀璨的莫过于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 ●吟诗忆句 师: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多篇诗仙的作品,请大家回顾一下,都学习了哪些诗作?(生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篇。) 师:古人云:一日不读诗,便觉得浑身浊臭逼人。诗仙诗作琅琅上口,千古留香,从中我们体会并概括出诗仙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潇洒飘逸。这是文学史上对于诗仙诗作风格的定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已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你理解 的李白的诗作风格,用我们学过的诗作中的句子举例说明(我理解的诗仙诗作风格是____,从哪首诗中的哪句来说明),讨论一下再请同学们回答。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1 设计说明】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时文题改为《伟大的悲剧》,有删节。这部集子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12篇。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本文文题是编者所拟,颇具深意,是文眼,是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精神品德渗透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

21.《猴王出世》练习册

2015.4.29上午第一节五一语文 上节反思: 根据课堂授课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很不错。根据练习册批改情况,掌握情况不错。 本节任务: 第21课练习册。 教学重难点: 1.第二题 2.第三题 3.第五题 课型:习题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是抄写词语,没有同学写错。不讲,但是学生要齐读一遍; 二、第二题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这几个字都是古义,和现在的意思有所不同,需重点讲 1.名曰傲来国。 “曰”在前面《杨氏之子》讲过,是“说”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并不是“说”,而是“叫做”,要和以前的区分开。 2.直至源流之处 “至”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到。也就是直到源流之处。 3.复瞑目蹲身

“复”是再一次、又一次,这个在讲课的时候讲过,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写对了。 4.人而无信 信:信用。这个课本上面有。但是有些同学还是写错了。 这四个写完以后需要背诵记忆。 三、查字典题 这种题一般包括音序、音节、部首、剩余笔画、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意思几方面。其中音序是最简单的,但是错误率却很高,很多同学记不住音序要用大写。经过一个学期的纠正,多数同学都能记住了。本次答题只有两位同学音序还是用的小写。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意思需要把意思带入词语中理解。 1.喜不自胜、引人入胜的“胜”,音序S,部首“月”,除部首还有5画。在“喜不自胜”中,“胜”的意思应该是“能够承担”,意思是这种喜悦非常的强烈,让人难以承担自己的表情;在“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优美的”。引人入胜一般用于描写景物的句子中,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吸引人进入到这个优美的地方。 2.变化多端、端坐的“端”,音序D,部首“立”,除部首还有9画。在“变化多端”中,“端”的意思是“项目”,即变化的项目(内容)有很多。在“端坐”中,“端”的意思是端正。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课堂学习的重点,根据批改情况来看学生都能答出来。

对月当歌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月当歌》教学设计 三校顾小宁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由来、吃月饼的来历; 2、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的古诗和故事; 2、使学生初步掌握朗诵诗的配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方法; 2、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给诗歌配乐; 3、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给诗配乐的活动体验,在欣赏中感受美,在不知不觉中拨动情感之弦,受感染和教育; 2、通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养成认真细心的态度; 3、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中秋节,据诗词的意境进行配乐朗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诗词意景进行配乐朗诵。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的国庆小长期已经放完了,你怎么过的?除了国庆节之外,你们还知道我们刚刚过完的节日吗?(中秋节)对,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你们是怎么过的呢?(吃月饼、赏月、看电视、家人聚会……) (二)、中秋节相关知识介绍

中秋节的由来、吃月饼的来历、中秋节的传说…… 师:那你们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你们知道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吗? 古代怎么过中秋节呢?他们多数是月下游玩,或者月下赏月吟诗,弹琴起舞……,虽然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但是受到路途遥远,没有交通工具的限制,也没有这么多高科技,不能打电话视频微信,不能团圆的人,就通过吟诗作对,通过描写月亮来寄托自己思乡或者思念亲人的心情。 (三)、活动过程 师:今年的中秋将节已经结束了,你想不想明年的中秋节过得有些与众不同呢?我们除了团聚、赏月、吃月饼,可不可以像古人一样对月吟诗、做画呢?如果不能做诗,我们可以读诗歌、唱诗歌、画诗歌,将我们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古诗词进行演绎一番,想不想尝试一下?今天,我们就来组织一次“对月当歌”的活动。 (1)积累月的词和诗句 师:我们平时学了那么多的成语,诗句,你能不能说出你知道的关于月的成语或者诗句呢?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积累最丰富?知道有哪些有关中秋节的古诗和儿歌? 学生踊跃回答: 《静夜思》、《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望月怀远》《八月十五夜玩月》、《月下独酌》、《中秋月》……。 花好月圆闭月羞花风花雪月冰壶秋月明月高照明月如钩 明月皎皎浩月当空浩月千里月大如盘中秋明月…… (2)赏析诗词。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诗朗诵请大家欣赏,播放视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月下独酌》。 你觉得他朗诵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让你来朗诵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诗词配乐演绎古诗。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伟大的悲剧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目标达成: 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各小组的语文课代表板答文学常识、字词注音等。各小组其他同学展示布置的内容。【创境激趣】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成功者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伟大的失败者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你所知道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呢﹖ 【自学导航】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句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合作探究】 1.“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如何理解“骄傲”一词?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4.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强化训练】 A,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的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友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⑴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的话 B。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书信。 1

猴王出世导学案

21《猴王出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叙事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石猴”勇敢顽皮、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与读、议、想相结合。 学习重点: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 知道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课前预习: 1、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搜集《西游记》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你知道猴王是谁吗?

()你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那你知道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 () 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二、自主学习 1、导语: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 2、按照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遂()有獐()鹿猕()猿顽()耍 挈()女去耶()瞑()目石窍() 石碣()镌()着挠()腮 4、解释下列词语 围圆:序齿: 遂有(:)灵通(:)之意。 石窍:石碣: 镌着()楷书大字。喜不自胜: 瞑目:造化: 耍子:所在: 天造地设:家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 力倦神疲: 5、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自学效果,纠正错误读音。比一比哪一组学习的效果最好。之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注意说得有条理,要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 6、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三、精读分析: 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2)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 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3)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注意语调。 3、“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李白也是“醉”了 ——《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选点说明】 《月下独酌》是李白写酒的名篇,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学习本文,宜围绕“独”字,透过李白的“醉”解读李白的精神世界,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孤独与寂寞,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孤独之情,和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洒脱和豪放,进一步理解李白的“酒月情结”。 【策略说明】 通过“寻点——穿线——画圆”的方法,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醉”为切入点,以“酒”为主线,以诵读为辅助,以思想情感纽带,采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李白的孤独与洒脱,进而走进他那复杂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历程,了解李白式的孤独,以此实现“课堂有读书声”、“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同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挥想象来营造意境,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写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并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酒”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从而理解李白的“酒月情结”,达到“画圆”的目的。 【过程设想】 《月下独酌》以一个“独”字,统领全诗,初读课文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找出诗眼,初步感知李白的孤独;二是樽酒论文,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读”作为开启语言的宝库的钥匙,通过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李白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鉴赏能力;三是放歌纵酒,让学生穿越时空,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李白放歌纵酒的场景描写出来,揣摩并补足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和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将李白醉酒的状态通过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体会李白面对孤独时的洒脱与豪迈,浪漫与不羁;四是酒入愁肠,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结合写作背景深入探究李白喝醉酒的原因,明确李白的“醉”是他“独”的外在表现;五是斗酒百篇,拓展延伸,通过李白的其他与酒月有关的诗句,让学生了解李白的“酒月情结”。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21《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侣俸中学陶鸿中 导学目标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导学重点: 1. 快速阅读课文,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团结合作、为他人业绩做证,勇于探索的精神。 导学难点: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 导学课时:3课时 导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73课时) 导学要点: 1.南极图片欣赏导入及作者介绍 2. 积累字词、自读课文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唯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拽(zhuài)着战栗(lì)堡垒(lěi)辜(gū)负凛冽(lǐn liè)贮藏(zhù cáng)wú)宁吞噬(shì)羸(léi)弱蹒跚(pán shān)步履(lǚ)qìng)坚持不懈(毛骨悚(sǒng)然怏(yàng)怏不乐)姗来迟小心翼(忧心忡(chōng疲惫(bèi)不堪语无伦(lún)次)踉跄(qiàng)跄海市蜃(shèn)楼 3、据意写成语。 (1)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懈:松懈。 (2)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3)千辛万苦: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4)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5)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7)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8)小心翼翼: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 (9)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10)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11)踉踉跄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踉跄:走路不稳。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优秀教案

8 静夜思 一、设计说明 《静夜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 静夜思念床前月光疑问举头远望低头故乡 ②请小老师领读。 (2)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请小老师领读。 ②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 ③相机理解“举”: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④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⑤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⑥用加一加识字法学习“故”。介绍偏旁“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知道学生们的故乡在哪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风餐露宿,毛骨悚然,精疲力竭”等词语。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斯》等。 2.了解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要做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进行浏览,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导航]:1~3段,写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而返;4~13段,写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4~16段,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尊敬。 2.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 diān()狂雪qiāo() 凛liè()吞shì()销shí() 羸()弱步lǚ()告罄() 遗shuāng() 踉踉()跄跄() mèn mèn()不乐 广袤无yín()鲁mǎng()大胆 yáng yáng()得意疲bèi()不堪 语无lún()次 jīng()打细算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榆次四中尹区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李白的另一首咏月诗《月下独酌》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三、挑战新知识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2、走进作品: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二)【基础知识】 1、划分层次。 全诗分三层。 (1、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2、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3、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2、将诗句改写为散文化的语言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