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小数除法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把千米数改写成米数,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三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教材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专门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

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本单元可安排11课时进行教学。

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1.例1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创设了王鹏坚持晨练的情景,让学生解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的问题,由“4周跑步22.4千米”的信息列出算式:22.4÷4,引出小数除以整数。

(2)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围绕这个问题,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另一种是一般的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教材的重点放在第二种方法的理解上,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竖式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还有余数后,着重说明要把它转化成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如,除到个位余2,把2化成2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4合并在一起是24个十分之一,继续除,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要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使学生明白“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建议

(1)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

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小数除

法的算理做准备。

(2)出示例1,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传达的信息,结合图意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在此过程中,应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如“能不能把22.4转化成整数来做?”“把22.4千米转化成22400米来做时要注意些什么?”“如果不转化,直接用22.4÷4,你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在研究竖式计算时,应着重使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最后还可以将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的竖式对照,从而使学生明确: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3)订正“做一做”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处理商中小数点的情况。

2.例2、例3。

编写意图

(1)例2、例3是与例1的情景相关的不同问题,这两道例题是小数除以整数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例2是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例3是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教材用“为

什么要商0呢”、“接下来怎么除”等文字突出这两道题特殊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出“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结论。这样,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特殊情况全顾及到了,学生就能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

(2)另外,例3的编排中出现了王鹏“每天跑5分钟”这个“多余”条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师用王鹏“每天跑千米”和“每天跑5分钟”这两个条件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建议

(1)例2、例3的教学,可以由例1的情景图通过改变图中人物对话的方式引出。教师可以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用例1的方法尝试计算,进而师生重点讨论计算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明确:①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②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

(2)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4主要是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2)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不要忘了定商的小数点;哪位不够商1,商0,用0占位。

(3)由于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对于小数除法,教材没有单独说明验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计算独立思考如何验算,这样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在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时,既可以像书上那样结合前三个例题进行,也可以单同两道类似例4(1)、(2)的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总结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总结。结合例4(1)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结合例4(2)总结小数除以整数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3)小数除法的验算,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再通过验算让学生感受到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4.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整数除法和整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第2题、第3题都是解决问题的题,第2题配合例1,第3题例2。

第4题、第6题是计算题,学生练习时要注意竖式的书写要求,以及商的小数点的对位问题。第8题可以结合例2的教学进行练习,使学生明白被除数个位不够商1的原因是被除数整数部分上的数比除数小,知道了这一原因,学生就能直接判断哪些算式的商大于1,哪些算式的商小于1了。

第5、7、9、10题都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第5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了解非洲蛙的跳远记录;第7题有节水教育的功能;第9题是两步解答的题目,并且一题多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11题,通过填表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为后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做准备。表填完后要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被除数是0.15,除数是0.5,商应该是多少?虽然学生这时没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但凭借表中的商不变规律,是可以类推出的,这样为一个数除以小数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及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 备课笔记(五年级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和多。教材编排上充分体现小学学科知识和技能联系较多,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容易激发兴趣。 三、活动目标: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法的变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

第一学期单元学业质量检测题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命题人: 一、填空题 1、0.4+0.4+0.4+0.4+0.4写成乘法算式是()。 2、计算小数乘法时,先移动因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因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 位,最后把积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 3、3.64×1.7的积是()位小数,1.16×2.08的积是()位小数。 4、根据794×98=77812,填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79.4×0.98=()79.4×980=()7.94×0.98=() 5、小凯做了几道题,忘记点了小数点,请你帮他点上小数点。 36×2.4=86413×0.25=32514.4×3.98=57312 6、根据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8×2.56=()×() 2.5×(1.32×0.4)=()×()×() 5.7×3.8+4.3×3.8=(+)×()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10 1 ,积不变。 2、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是小数。 3、8.2×9.5的积一定是两位小数。 4、3.6×1.4+3.6×8.6=3.6×(1.4+8.6)应用的乘法的结合律。 5、0.7×0.7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约是0.5。 三、怎么简便就怎么算. 0.125×320.78×1013.26×5.7-3.26×0.7 56.5×99+56.51.25×213×0.819.625-(4.716+9.625) 四、在○里填上“<”“>”或“=” 13.76×0.8○13.760.2○1.1×0.20.3×3○0.3×0.3 5.2×0.6○0.52×68.4×1.3○0.9×8.4 6.4×0.2○6.4×0.5 4.48×0.46○4.48×0.406 5.25×0.75○5.25+0.7535.4×44.2○35.3×44.3 () () () () ()

《心理健康》六年级 第十六课 你准备好了吗 教师用书

六年级第十六课你准备好了吗 【主题说明】 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为中学阶段的新生活作好准备。六年级的学生通常开始进入青春期,心理不成熟,教师应深入了解,及时引导,使学生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学生面对变化,积极主动去适应的正确心态。合理地为自己设计未来的蓝图,从各方面做好迎接中学生活的准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中小学生活的差异。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变化,积极主动去适应的正确心态。 3、行为目标:制定计划,做好迎接中学生活的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小学生活的差异之处,积极面对。 难点:制定计划,做好迎接初中生活的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初中学习生活的资料。 【教学设计】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

2、是否按照计划去做迎接初中生活的准备? 【练习题】 1、制定个人计划,做好迎接中学生活的准备。 2、每位同学为自己设计“我的中学生活形象” 【教学参考素材】 一、面对新的生活环境:用积极的情绪改变对新环境看法。 很久以前,一个村里有两个年轻人(甲和乙),都想通过茫茫的戈壁到沙漠另一边的绿洲,去开拓新的生活。有一年的夏天,甲和乙先后出发了。甲走到古堡的时候,带的水已经喝完了。他轻而易举的找到了一个水杯,水杯里有半杯水,他就开始抱怨、谩骂古堡人的吝啬。当他正要准备喝时,一阵狂风飞起,沙粒落在水杯中,他正在抱怨水杯里有了沙粒怎么喝时,又一阵狂风,把他手中的杯子刮走了,水洒落在沙粒中,最后甲死在沙漠中。乙走到古堡的时候,带的水也喝完了。他也找到了一个水杯,水杯里有半杯水,他立即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然后,他跪在地上感谢上天,感谢古堡人的救命之恩。少顷狂风大作,他躲在古堡的残垣断壁下。风停了,他走出了沙漠,看到了绿洲,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面对变化,只要我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只要我们总是有所准备,开始改变自己,有正确的心态,有生活的目标和意志,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那么,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会阳光明媚。 二、有趣的心理实验 研究者将一只小猫先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入一间背景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空间里,结果这只小猫却东倒西歪,站不稳了。那么,小猫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阐释:原因是小猫对新的环境产生不适应心理,开始感觉紊乱、行为错乱。人和动物一样,当我们到达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时,就会感觉到不适应,并伴有压力和心慌、焦虑等,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在新的环境中出现不平衡、不适应是难免的,像这样的困扰是自然的。如果这样的不适应感强度过大,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它可能会导致自卑、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给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的被动局面。 因此,我们应当掌握一些适应新环境的技巧,减少这个适应期的长度,顺利度过新环境的适应期。 1、要尽快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 2、主动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心理健康》五年级 第十六课 肩上的责任 教师用书

五年级第十六课肩上的责任 【主题说明】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 .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中第二方面就是责任心,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小学生,处处以“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极度淡泊,习惯于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他人,对自己做过的或做错的事缺乏自我反省,不能主动承担责任。 通过本节课程活动力求使学生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增强责任心的方法,对学生良好的素质提升起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自己扮演的多重角色,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 2、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使他们的责任心理更趋健全和完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3、行为目标: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能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难点: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思考自己在社会、在家庭、在学校扮演的角色。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目标过程建议 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 内容,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1、看教材上的图片:几名学生在打 扫教室,有的拿着扫帚扫地、有的在 搬凳子、有的在擦黑板。提问:如果 本环节用时约5 分钟。

你是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做过值日生,履行好值日生的职责,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我们作为值日生的责任。导入本课课题。 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在游戏 中去体验和感悟 将军和士兵的责 任,深刻感受到 责任的重要性。 活动一:将军与士兵 1、教师讲解“将军与士兵”的游戏 活动规则。分两组进行游戏。 2、游戏结束后,提问:你的军队有 几个人出错?看到将军受罚,你有何 感受? 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同学们分 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反馈。 活动二:他们怎么说 4、教师分别采访不同的角色扮演者 (将军、出错的士兵、没出错的士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将 军、出错的士兵、没有出错的士兵, 你会如何回答?每个人将答案写在 卡片上。 心理引导:在游戏中去体验和感悟, 无论我们担任什么角色,都必须要承 担自己的责任! 1、游戏人数教师 可酌情调整。 2、采访时也可有 学生充当小记者, 教师适时补充点 评。 3、本环节用时约 20分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测 试题一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综合测试题(一) 一、 填空。25% 1、×的积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2、 11÷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 3、14÷33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是( ),精确到千分位是( )。 4、6吨20千克=( )吨 小时=( )小时( )分 5、如果一个三位小数取近似值是,那么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5、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48,另一个因数是( )。 6、把. .82、0. 3. .28、.3.8、.8、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7、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要向( )移动( )。 8、在○里填“>”、“<”或“=”。 ÷ ○ ×5 × ○ ÷ ÷ ○ ÷ ○ ×2 9、的( )倍是15的一半;( )除8所得的商正好是8的10倍。 10、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加上丙数后三个数的和是110,丙数是( )。 11、买2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应付8元钱,如果买4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应付13元每千克苹果( )元,每千克梨( )元。 二、判断题。6%(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无限小数一定比有限小数大。 ( ) 2、整数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 ) 3、和的大小相等,意义完全相同。 ( ) 4、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 ) 5、在除法运算中,商一定比被除数小。 ( ) 6、×的积有四位小数。 ( ) 三、 选择题。5%(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与÷的商相等的算式是( )。 ①÷3 ②14÷3 ③14÷30 ④÷3 2、甲数是,比乙数的4倍少,乙数是( )。 ①(+)÷4 ②×4- ③÷4— ④×4+ 3、(÷—×)÷正确的得数是( )。 ①0 ②1 ③ ④ 4、从2里面连续减去( )个,还剩下。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五年级上册数学测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 1、把1千克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千克的,用小数表示是()千克。 2、2个十和3个十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3、0.3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2.6里面有()个0.1。 4、5个百,8个十分之一,9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读作()。 5、在8.899、8.7 6、8.80、8.9、8.8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相等的数是()和()。 6、7.683中的6在()位上,表示6个();3在()位上,表示3个()。 7、9.9549保留一位小数是(),精确到百分位是()。 8、大于0.4而小于0.5的小数有()个;大于3.2而小于3.3的两位小数有()个。 9、用2、3、4和2个0以及小数点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小数(各写两个): (1)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 (2)读出两个零的三位小数:()、()。 10、19.239精确到十分位是(),保留两位小数是(),6.998精确到百分位是()。 1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40.32=1.09000=100.20000= 12、用小数表示下面各数量: 3角=()元4角5分=()元5米4分米=()米 13、0.6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结果等于1。 14、按要求改写下面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543260=()万≈()万)亿≈()亿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整数部分没有最高位,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 2、8.00和8,大小相同,意义也相同。………………………………………() 3、整数都比小数大。……………………………………………………………() 4、要把一个数扩大100倍,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 5、大于0.5而小于0.9的一位小数只有0. 6、0. 7、0.8三个。…………………()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 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个。 A.9B.0C.无数D.99 2、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5.0,这个数最小是()。 A.4.99B.5.1C.4.94D.4.95 3、与1.04大小相等的数是()。 A.1.0401B.1.0400C.1.4D.1.40 4、5.743中的“7”表示()。 A.7个十分之一B、7个0.01C、7个千分之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

一、位置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6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点所在的位置;第7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完整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五上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教学内容: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积的近似值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4.整数乘法运算定推广到小数二、教学目标: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三、编排特点: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乘整数:例1 编排意图:(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例 2 编排意图:(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教学建议:(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小数乘小数:例3 编写意图:(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例4 编写意图:(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分两个层次: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建议:(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例5 编写意图:(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教学建议:(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积的近似值:例6编写意图:(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教学建议:(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例7 编排意图:(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教学建议:(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2)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建议: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五、教学建议: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五上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一、教材内容: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商的近似值3.循环小数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三、编写特点1.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适时引入计算器。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不再单独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而是结合3个例题的具体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例1~例3,都是晨练中的具体计算问题。(3)体现算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例1);留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的空间(例2、例3)(4)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总结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例4)例1;(1)创设学生晨练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余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①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②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3)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例2:(1)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2)提出“为什么要商0呢”启发学生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的算法例3及“做一做”:(1)整数部分不够商1,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2)提出“接下来怎么除?”启发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算法。(3)王鹏“每天跑5分钟”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既可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可利用之提出新的数学问题。(4)“做一做”涉及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各种情况。到此,学生探讨了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例4及“做一做”:(1)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2)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常出错的问题。(3)没有特别说明验算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思考如何验算。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的编排:1.例题的设计与原通用教材相同。2.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3.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例5:(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例6及“做一做”:(1)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近似数:教材编排变化:1、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2、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例7:(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循环小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2.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3.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例8: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教材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例10:(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2)教学建议:①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解决问题: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例11及“做一做”:(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6)教学建议: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例12及“做一做”:(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五、教学建议: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五上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1.用字母表示数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的作用: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与原通用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点:(1)解方程的方法。原通用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2)方程的类型。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增加了a(x±b)=c 的类型。(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原通用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1.用字母表示数: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你知道吗?”: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例4(代数式):(1)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2)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3)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4)代入求值。2.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天平原理(等式性质):(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解基本的方程:例1(x+a=b):(1)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2)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3)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4)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例2(ax=b):(1)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2)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2)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1)结合现实情境。(2)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3)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4)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5)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2)渗透环保教育。稍复杂的方程: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1)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