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

但愿人长久音乐课教案

【篇一:《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的中级阶段,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只是在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强化落实。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识字、能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

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5.从题目入手,让生据题质疑。梳理: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在这

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

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

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

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

绪不宁、埋怨、宽慰)

(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自主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1. 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五)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

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

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

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

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

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

么圆、这么亮呢???

(1)学生交流. (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

苏轼想到了

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

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

(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

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

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

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

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

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

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

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

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

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

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

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

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

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

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

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

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

的理解。

(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

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

浓的思亲情怀。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

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

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指父子父

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

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

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中秋团圆

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2、但愿人长久(思念)

埋怨宽慰聚少离多无情)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篇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一、忆——导入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感受节拍、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音乐结构。

(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三、吟——试唱曲谱

1.复习基本节奏型:a、xb、xx c、x . x

2. 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

3. 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

4.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5.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

第二遍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前奏和间奏的衔接。

【设计意图: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是要唱准歌曲,这一环节我主要

从节奏入手,着重强调音准,打好唱准歌词的基础。另外,试唱曲

谱中的要求也将服务于后面歌曲演唱的流畅和歌曲情感的抒发。】四、唱——歌词演唱

1.随音乐朗诵歌词,体会韵律。

2.填词轻声演唱。

注意:a. 发声位置与气息

b.一字多音的唱法

c.节拍

d.装饰音

3.放开声音完整演唱,重点强调在唱准音。

4.随歌曲伴奏演唱。

5.情感深化。采用多元结合,诗歌的朗读与音乐的配合互补进行。【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要扎实教学,情感贯穿始终。

达到课标中歌唱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

音准等方面的要求】

五、思——拓展延伸

六、盼——小结

师:我国古代诗歌历来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以乐为诗”或“以

诗为乐”。时至新中国的今日,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再来品味

一下诗乐的古典之美,相信更有一番风景,很期待有一天能够欣赏

到同学们创作的诗乐。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篇三: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

《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

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

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

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

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

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

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

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

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

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

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

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

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

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

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

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

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

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

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

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

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

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

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

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

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

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

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全课小结。

齐唱歌曲,谈谈感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艮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的方向为: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