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全套教案 -

副本】

专题一基因工程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2)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操作程序。

(3)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的严谨,激发为祖国而奋斗

的精神。

(2)通过学习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使学生树立结构

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念。

3.能力方面

(1)通过对图片、动画等的观察,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

养观察能力。

(2)通过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网络信息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教学过程的探究

活动,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限制酶和运载体的作用。

2.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和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

3.基因工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以探究法、谈话法、材料教学法相结合。

具体方法:

1.以具体事例讲述,学生制作模型,使学生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

2.搜集资料,采用思考、分析、想像、推断和辩论等方法,明确基

因工程的应用。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投影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1.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生物界的各种生物间的性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4.生物的性状是怎样表达的?

5.各种生物的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那么,人类能不能

改造基因

呢?使原来本身没有某一性状的生物而具有某个特定的性状呢?

6.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教师举例:

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

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3.人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

教师提问:以上几种生物各有其特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

异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人

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

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同时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概念: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答表中内容。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引出基因操作的工具。

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是在dna分子水平进行的,所以用普通的操作

工具能够在如此微观的条件下操作吗?

2.基因操作的工具

教师活动:投影基因工程抗虫棉的简要过程。(见下表)

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简要过程

学习探究1: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

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基因工程关键归纳总结。关键步骤一:抗虫棉从苏云金孢杆菌细胞内提取。

关键步骤二:抗虫基因与运载体dna拼接。

关键步骤三:抗虫基因进入棉花细胞。

学习探究2:怎样才能在苏云金芽孢杆菌dna分子中的众多基因中

找到所需抗虫基因呢?又怎样将它从dna长链中提取出来?又如何

将提取出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dna结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总结:

(1)“分子手术刀”又叫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的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末端(碱基互补配对)。

播放投影幻灯片的实例。

限制酶切割dna分子示意图

(2)“分子缝合针”又叫基因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作用示意图

学习探究3: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末端要连接几个磷

酸二酯键?用限制性内切

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又叫基因的运输工具——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

酶切点;具有某些

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最常用的质粒是大肠杆菌的质粒;

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

状dna分子;

质粒的大小只有普通细菌染色体的1%

左右;

存在于许多细菌及酵母菌等微生物中;

质粒的存在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

性的作用;

质粒的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自身细胞中也可)

学习探究4:

1、质粒上会存在某些标记基因,这些标记基因有什么用途?

2、要想将某个特定基因与质粒相连,需要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和几dna连接酶处理?

课堂小结:基因工程的概念和的基本操作工具。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

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查找和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学习探究,效

果较好。但学生在质粒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节课应重新

启发学生复习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时]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复习巩固,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以谈话的方式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工程?

2、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基因的剪刀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基因的针线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基因的运输工具是什么?

6、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最常用的运载体是什么?

7、质粒的结构是什么?

学习探究1:有了基因操作的工具后,对基因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呢?

二、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按幻灯片中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并讨论、分析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

①举例说明什么是目的基因?

②从供体细胞dna中直接分离基因的方法叫什么?

③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有几种?其操作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④将目的基因与用限制内切酶处理后的运载体混合并用dna连接酶处理后会出现几

种结果?

⑤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细胞受体细胞的过程常用哪种化学试剂?其目的是什

么?

⑥在目的基因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的对象是什么?

通过观看材料,思考问题,引起师生在相关知识点上的共鸣。(1)目的基因的提取:

①途径:从供体细胞的dna基因文库中直接提取目的基因(一般用于原核生物);人

工合成目的基因(一般用于真核生物)。

③逆转录法:

pcr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见下图:

质粒dna分子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同一种限制酶处

两个切口的一个切口的获得目的基因两个黏性末端

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学习探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的结果可能有向种情况?

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出相关内容。(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导入方法:借鉴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的途径。

导入过程:运载体为质粒,受体细胞为细菌。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引导学生生教材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检测与表达的区别,并可按以下形式归纳。检测:通过检测标记基因的有无来判断目的基因是否导入。

表达:通过特定性状的产生与否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复述。

课后记:逆转录法的过程

【篇二: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5 第4节免疫调节????????????????????????????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 第4章种群和群

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

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

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

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

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

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

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 知识方面

(1) 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 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

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

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

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

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

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

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

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

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内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

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内环境的构成和作用.

内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内环境稳态时各

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新陈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

进行物质交换的?

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内环境的知识.

3.什么是内环境?

(1)明确体液的组成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

(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参考教材图3–15

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

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需给学生指出: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内环境.

根据上面所讲内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

投影仪显示下表: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

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

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

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

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一

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

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资

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

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有关。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

策略。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

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

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如学

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

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

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

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

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

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教材提

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

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

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

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

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

式来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老师可提出,为

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

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

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

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例如,学生完成

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

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练习:p6 一、基础题二、拓展题

课后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

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

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能力方面

通过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温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

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

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