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一、坡地建筑十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系统原则,亲水原则,择高原则,择坡原则,留顶原则,占边原 则,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二、坡地建筑的杂谈 坡地住宅挑战最大的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坡地上面搞建筑活动,必然会增加成 本,至于成本增加多少,增加 20%,30%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成本控制上面要做得 更加的精细,另外我们也会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比如在坡地上景观地利用,提 到水景,我们坡地本身有很好的一些山地的溪流的水景,这些水景我们充分地利用, 把这些溪流的沟床做一些处理,下雨的时候水很大,不下雨的时候水就很小。这个没 关系,我们把沟床进行景观化处理了以后,有水是有水的景观,没水是没水的景观。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坡地跟平地是一个矛盾体,坡地有坡地的优势,但是同时 它也有很多的劣势,所以关键的是开发商拿到坡地以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 势,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劣势。
b5E2RGbCAP
开发商如果要把坡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优势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对坡地住宅他有平地住宅所无法比拟的视线和景观的优势,这实际上 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享受,在坡地上形成退台之后,后面的房子不会被前面的房子 挡住,那么他视线的开阔度和私密性各方面都会比平地的小区要好很多。平地上的小 区所有的房子都一样高,每一户的窗子都是互相的对望,你保持 18 米的间距,还是会 有私密性的干扰。
p1EanqFDPw
1 / 14

那么坡地建筑大部分的住宅能够保证他的私密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坡地 建筑最伟大的价值,第二个坡地建筑本身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很好,空气好,我 们学府大道 69 号,我们专门做一个空气质量的测试,我们对于悬浮物和污染物的含 量,我们专门请重庆大学环境测评所给我们测试,比我们主城区里面的平地的数值有 很明显的区分。所以居住坡地建筑有很明显的生态上的享受,那么你要得到这些享 受,肯定相应就要克服一些困难,主要就是高差的困难,那么在重庆来讲,重庆的坡 地建筑在 80 年代,90 年代以前,重庆市场没有真正的坡地建筑,只是因为重庆没有这 么多平地,所以就有大部分房子是盖在坡地上面,可能有些房子就是上面是 8 层,然 后下面还吊了 6 层,那么整个有十几层,但是还没有电梯。
DXDiTa9E3d
我们在解决居民的入住的舒适度上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路网和车行道和步行 系统上面有一个合理的搭配,再配上现代化的扶梯和电梯这些交通工具,加上家庭小 车越来越普及之后,利用小车能够上去之后,慢慢的以前坡地所固有的这些抗性,慢 慢就会化解。反过来对坡地所得到的好处和享受的坡地的价值会慢慢超过坡地的劣 势,两者比较,他认为得到的好处比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时候,他就会愿意买你这个房 子。
RTCrpUDGiT
若是描绘一桢生活场景,不应忽略了嵌在山腰的坡地。看到坡地,就自然想起温 馨四溢的炊烟,想起树林,想起锅炉里香气沁人的红薯和远去的童稚梦幻。5PCzVD7HxA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优美的居住环境 更加向往,对坡地的追求并没有放弃。
jLBHrnAILg
提及坡地,人们容易想到的是爬坡上坎,想到的是累。事实上,坡地建筑能够走 红,除了满足人们天然亲近山水的心理需求以外,还在于不断地改进后,真正实现了 居住的品质感,大大提升了舒适度以及整体建筑美观。
2 / 14
xHAQX74J0X

比如学府大道 69 号在坡地建筑上首创采用安装电梯的模式,内部还有三重轻松的 交通方式,回家,已经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享受。在广厦城江畔语林、华立天地二 期、水天花园设计的都是缓坡,有坡地的起伏却没有爬坡的疲惫感。通过这样的规划 设计,大大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感。
LDAYtRyKfE
从外观上,由于高低落差明显,坡地特有的这种特质能轻易使小区的建筑有高低 欺负、错落有致的变化,形成一种动态的建筑美感,打破了一般小区兵营列阵式的沉 闷布局,而且由于高低错落,能使住宅的采光,通风条件进一步改善,在视野,间距 上获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Zzz6ZB2Ltk
此外,坡地建筑能使空间设计更有发挥的余地,坡地住宅结合地势高差设计,能 创造出比平地建筑更富于变化起伏,在园林设计上更是格外精彩,而架空层等箭镞后 手法的使用也显得得心应手。特别是与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自然的生态 空间更贴合健康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dvzfvkwMI1
三、坡地建筑形态的构成初探(早期收集的资料) 随着土地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加剧, 对坡地的开发日趋受到重视。 一方面, 开发坡 地可以在节约土地资源、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前提下为人 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 面, 坡地为建筑形态的创造和更新提供了 新的灵感源泉。 , 坡地建筑的历史与现实 坡地建筑的历史几乎与建筑史一样长久。早在远古时代, 人们就知 道“择高处 而居”, 人类在坡地环境中的建筑活动已非常频繁, 当时的主 要目的是为了防洪涝 侵袭和抵御外敌。于坡地、瘠地之上建住宅, 而将平 地、耕地留出, 以达到“保 土”的目的,这种古老的生态意识使坡地民居受 益于自然, 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坡地分布区域极广, 区域特征的文 化肌理演进加入, 使得坡地民居建筑呈现出
3 / 14
rqyn14ZNXI

千姿百态的形态,其中许多 堪称经典的建筑文化形态流传至今, 有着极高的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 风水,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族自然 观。风水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坡地建筑的建构。风水的本质要求人 们追求人与自 然环境的融合, 主张人们应尽量顺应自然环境, 不强借人 力来改变环境。风水中所 要求的许多具体作法, 都饱含着古老的生态意 识, 如“水随山而行, 山界水而 止”, 追求“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 原则, 就是对选址的要求。从中可 见, 古人将复杂多变的坡地形态, 看作 是建筑的有利条件。 自产业革命以来, 经 济与科技突飞猛进, 为坡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一方面, 由于交通 工具的发展, 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如缆车、索道、电梯、自动扶梯等的广 泛使 EmxvxOtOco 用, 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超 越了人的生理极限, 解决了坡地建筑中最主要的竖向 交通问题。另一方 面, 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使得复杂地形的建筑工程问题可以得 到进一 步解决, 从而为坡地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此外, 人们对自然 土地资源利用的观念更为理性化, 坡地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也在逐渐深 化。 可喜的是,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坡地的开发和建筑进行了长期的研 究, 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于坡地建筑的设计实践 中, 为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环境、节约土 地资源、丰富建筑创作作出了现实和超前 的探索。
SixE2yXPq5
, 坡地建筑极其环境形态的综合特征和 影响因素 2.1 建筑及其环境形态的综合特征 坡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是以其所处的地貌 环境同其 它建筑相区别的, 这不同于常见的以时期、风格、流派或功能 来划分建筑 类型的方式。坡地这一特定的地貌环境构成了坡 地建筑及其环境形态的主旋律; 而坡
4 / 14

地环境中的众多影响因 素犹如经脉贯穿始终, 牵动全局; 坡地建筑形态的组织与表 达 则有如人体的肌肤血肉, 最终展现出一个立体、有机、完整的 形象。就坡地建筑 形态影响因素而言, 它具有以下特性: 环境形态的复杂性—坡地环境是坡地建筑生成 基因之一, 它的空间属性和形态特征直接影响了坡地建筑形态的组 织与体现。坡地 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然而由于它 千变万化, 庞杂浩繁, 因而很难准 确地以某一种方式加以分 类。通常我们会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对坡地进行分类, 比如 按坡 度、按坡面曲率、按气候条件来分等。 坡地是一个“面”的概念, 而且非平整 性是其主要特征, 坡 地环境中地表每个点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点来说都具有三个 方 面的位移坐标。与 6ewMyirQFL 影响建筑构成的地貌空间几何曲面形式坡地建筑相对应的地貌形态的划分应以 来划分, 因为这是影 响坡地建筑场地的功能关系、空间构成以及形象表达等方 面 的主要因素。坡地地貌形态对于坡地建筑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坡地
kavU42VRUs
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区位: 坡顶、坡中和坡底( 见图,) 。 上的区位特征, 述对于坡地区位形态特征的描述, 它对于单体建筑的 设计具有直接影响。坡地 环境的复杂性, 不仅体现在地貌形态 的丰富多变上, 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平地环境所 没有的具有丰 富表现力的具体因素。诸多因素的参与决定了坡地环境形态 的复杂 性, 坡地建筑的形态组织也因此而获得丰富的创意和 表现手段, 从而给人以深刻的 心理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 显著的特征就是千变万化的形态特征和强烈的地形 高差处理 区别于平地建筑, 是建筑中随地点而变异的最活跃的元素。 建筑形态的多 变性—建筑形态的多变性是坡地建筑最直观的表现( 见图,) , 它不仅表现在建筑功 能类型多样化, 单 体及群体组织手法的适应性, 适应地形变化的灵活性以及丰 富 多变的艺术表达形式, 而且坡地建筑的形式风格也由于地 方性的影响而呈现多样性
5 / 14

的文化内涵。 坡地建筑与环境的融通性—坡地环境作为坡地建筑形态表现的根源, 成为坡地建筑建成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坡地建筑本身是人与环境对话的中介, 与环境对话的意义是, 在既成环境里, 当新的实体空间及开放空间置入时, 对现况 产 生的影响, 新置入的空间有它的面貌和声音, 因此会使建成环 境呈现新的面貌 与乐章。
y6v3ALoS89
2.2 坡地建筑及其环境形态影响因素 从上述对坡地建筑及其环境形态的综合特征 分析中, 可 以发现, 坡地建筑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是广泛、综合而且错综复 杂的。 参照台湾建筑师对坡地开发所建立的综合性框架, 将 坡地建筑及 M2ub6vSTnP 其环境形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大类, 即自然因 素, 人文因素, 经济技术因 素( 含规划及法规制约因素) , 建筑 师主创观及其它人为因素。 以上各种因素在坡 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只是在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层次中, 发挥主导作用 的因素不同, 各种因素构成综合的系统, 产生综合的影响。根据 不 同的情况, 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因素, 才能构筑独具特色的 坡地建筑形态 。
0YujCfmUCw
, 坡地建筑形态的组织与构成 3.1 坡地建筑群的视景组织 坡地建筑群体及其环境作为人的活动场所、生活空 间,建 筑自然要建立起与人的活动相适应, 甚至经过人工强化的空间 视景序列。这 一空间序列是按一定秩序原则组织实体要素而形 成的。秩序与内容相关, 使人在其 中的活动意义得以实现。这一 空间视景序列的建立, 在建筑上是一系列涉及行动及 视觉的处 理手法。 路径与视觉空间—人在坡地建筑群中的活动是位移和视觉活动的 共同发生。作为位移基面, 路径的样式影响到视觉 活动的效果。整个坡地建筑群视 景序列中的实体要素是经由路 径组织起来的。路径作为线性要素, 具备线段所呈现
6 / 14

的特点, 影响到人接近物象和进入空间的方式。 坡地建筑群的视景组织—坡地建筑 群与地段环境在视 觉上的调适主要表现在其界域的确定以及对体量和各向延伸 趋
势的有效控制上。坡地建筑群所占空间界域是三维度的, 但 在视觉效果的直接反映 却是投影的二维度形式, 即视觉面积高度。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建筑与坡体视 觉面积比的关系来达到确定其空间界域的目的。 坡地建筑群的视觉面积的控制取决于 建筑与坡体哪一个 占主导地位。若以坡体为主, 建筑趋势切忌扩张, 视觉面积水平 方向的长 eUts8ZQVRd 以维持坡体的整体感。当建筑有满铺的 趋势时, 坡中建筑群则度尽量缩短, 应起到承上启下, 连接坡顶与坡底景物 的作用。 坡地建筑群的景观效果—在平 地建筑中, 除了本身处于外围的少数建筑物外, 大部分内部的建筑物若无明
sQsAEJkW5T
度优势则无法直接观赏到自然景观, 而是被其它建筑遮断了视 线。显的自身高 而坡地的三维空间曲面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可 以使坡地建筑群尽可 能多的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3.2 坡地建筑群的空间构架模式 相对平地而言, 坡地建筑群的主要特点, 在于 地面的非平 整性引起的对人的行为的限制及视觉空间的特殊性引起形态 的特殊心理 感知。群体布局是对地貌的适应或克服, 解决形态 与环境的冲突并取得协调的关 系。坡地环境的多变性, 使得单 体间所要求的各种联系难以在地表的同一水平面上 实现, 因而 坡地建筑群的组织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构架 。
GMsIasNXkA
3.3 坡地建筑接地方式与形态表达 坡地建筑这一概念是以其所处的地段环境而区 别于其它 建筑的, 因而建筑与基地之间的工程接地方式是影响坡地形态 的最直接的 因素。坡地环境中, 建筑形式与基地形式间的关系实体要素以点的形式出现, 而空 间要素以道路、廊道等 线性形式出现, 起联系作 用, 各实体要素和各空间要 素之
7 / 14

间无明显的等级差。 空间要素以主轴形 实体要素以主轴形 式出现, 实体要素 式出 现, 空间要素 以点的形式附着在 以不定形式附着于 主轴两侧。 实体。 以一个主 要建筑为 中心主体, 其余实 体要素围绕它成发 散状布置, 空间依 附于实体。 以 一个主要的空间 要素 ( 通常以广场 或庭 院 形 式 出 现 ) 为中心, 实体要素 通 过 它 来 互 相 联 系。 综合 TIrRGchYzg 了前几种空间 构架形式, 实体与 空间之间的关系变 化多端, 可组成丰 富的 群体效果。不是线性因果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建筑空间在坡地环境 中的发展 是三向度的,可以和基地紧密结合, 部分或全部凹入 地表, 也可以临接自然, 在 整平或人工台阶上进行, 或者脱离 地面, 用架空的方式使建筑物高出地表。根据这 一关系, 坡地 建筑形态可分为三大类, 即覆土式、地表式和架空式。
7EqZcWLZNX
3.4 坡地建筑与环境的视觉调和人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观感最直接的是来源于视 觉, 视 觉 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尺度、肌理、色彩、韵律、材料与技术的表 达等几个方面。尺 度是建筑虚实空间本身与邻界环境的尺寸 与比例关系, 是使用者对因尺度造成实质 空间及其空间序列 的感受。坡地建筑依偎于大地, 建筑本身的色彩选择十分重 要, 且与环境有密切的相关性。比如重庆地区坡地多以灰色或 红色砂岩为主, 建筑若采 用类似的砖红、褚红配合点缀绿树也十分和谐悦目。 在实际工程中, 坡地建筑与环 境地段的视觉调和是上述 多种手段、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的运用。
lzq7IGf02E
建筑空间审美鉴赏结构包括视知 3.5 主创观与坡地建筑及其环境的表达 觉, 空间及构成空间的 实体, 鉴赏力, 视觉快感, 气氛乃至情景的感受及 因素。坡地建筑作为人工产物, 必定带有人为的“表现性”,而 环鉴赏判断等
8 / 14

境的要求又使其带有“协调性”, 这种“表现性”和“协调性” 的张力正是形 式美感的源动力。根据这一关系, 坡地建筑及其 环境形态的表达可以归纳为适应 型、强调型和对抗型三类。 适应型—基于对环境地形的尊重, 这一类型的坡地建筑 从平面布局到空间构成, 直至外部造型都遵循这样一个原 则, 即尽可能不改变原有 环境的形态, 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关 系。“适应型”在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设计 作品“水之教会” 中表达得相当充分( 见图,) 。整个建筑完全消失在地下, 原存 的坡地环境中只在坡顶增加了两面曲墙和一池浮萍, 安静祥 和, 和佛家的空无思想 不谋而和。在这里, “建筑把自然还原为 光、风、水、空气这些元素, 通过几何形 状的相互共振作用,作 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 这是一个“抽象化的自然”。
zvpgeqJ1hk
建筑与地形的相互作用, 表现出人内心创造的表现欲,强化地貌特征,同时突出 建筑形象。强调型的坡地建筑形态, 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 系不同于适应型中建筑 对环境的依附, 而是表现出一种互为 因果的动态平衡关系( 见图,) 。 对抗型—对 抗型是与适应型截然相反的一种形态, 更准确地说, 是对待建筑与环境关系时一种 截然不同的观念。适 应型是把建筑视为自然的附属物, 而对抗型却把自然作为建筑 的构成元素, 即建筑应在建成环境中起主导作用。耸立于群 山之中的美国国家大气 研究中心以其封闭的外形, 混凝土方 管粗糙强硬的质感抵抗着来自山顶的强烈阳光 和刺骨寒风, 表, 不同风向区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风向分区 气 流 特 点同时也塑造 出一个“孤独的形象”( 见图,) 。 主创观对于坡地建筑形态表达的影响是错综复杂 的, 它 包含了美学价值观、自然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价值观 等多方面的内 容。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 对人的个性的强 调, 加上坡地环境形态的复杂多 变,使坡地建筑形态的创作天 地更加广阔。NrpoJac3v1
9 / 14

3.6 坡地气候特征与建筑形态组织 坡地环境中, 气候因素对于建筑形态有着很 大的影响。坡 地气候一方面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而具有大的区域特征, 另一 方面还由 于局部地貌的起伏变化而拥有远比平地更为复杂的 小气候变化—地形气候。这二者从 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坡地 —— 建筑形态的组织与表达。 在众多的气候因素中, 地形 对于风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坡 地环境中, 主要有靠近水面的水陆风, 山谷地对于建 筑物的合 理布局有重要作用。不同风向区对建筑布局的影响见表,。 3.7 坡地环境中的交通组织 坡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是其功能 实现的必要条件, 是坡地环 境中人们活动的保证, 也是人体验建筑形态的路径 与视点连 线。交通路线的组织同坡地建筑群体布局、空间构成以及建筑 形象表现都 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地貌环境的特殊性, 坡地环境 中的交通组织有其特殊性和相应 的处理方式( 见图,) 。 坡地环境中的交通组织普遍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fjnFLDa5Zo 1nowfTG4KI
(,) 有机 性, 坡地环境中的交通组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在平地上那建 筑 布 局: 迎风坡区 风向垂直等高线, 通风最好 建筑宜平行或斜交等高线布置 顺风坡区 风向平行等高线, 通风良好 建筑宜垂直或斜交等高线布置 背风坡区 无直接风, 可能产生绕风式窝风, 通风不好 不宜布置产生有害气体 或易燃易爆建筑高压风区 风压较大 不宜布置高楼, 以免窝风区产生更大的涡流越山 风区 风从山顶越过, 夏季凉风多, 冬季冷风大 建筑布置要注意防止冬季冷风样, 形成较为规则的网络体系,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机的自由 形态, 表现出与地貌环境的 高度密接性。
tfnNhnE6e5
10 / 14

(,) 综合性, 坡地环 境中的交通组织是多种交通工具、多种道路形式和多种组 织手法的综合作用。这既是满足功能及形态组织的客观合 理性要求, 又可为建筑师 的主观创作欲望提供更为丰富的 表现素材。 , 启示、思考和展望 对于坡地建筑形态构成的研究, 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 的统一体, 我们可以理性 地将其 分为环境要素、功能布局、 空间构成、视觉调和、气候影响、交通组织以及 建筑形象表 现等各个方面加以论述, 这种系统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 了解坡地建
HbmVN777sL
筑形态构成的实 质。 坡地建筑设计是一项既古老又崭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 社会的 进步, 经济技术水 平的不断提高, 坡地建筑也将呈现 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趋势, 功能类型日趋多样化,规模日趋 扩大, 高新技术和生态观念的引入更为坡地建筑形 态的发 展变化提供了新的 契机。相信对坡地建筑形态构成及其环 境开发的深入研 究, 必定会为人们带来优美、舒适而又独具 特色的建筑、生活环境。V7l4jRB8Hs 关于坡地建筑设计问题 对坡地建筑应特别注意其扭转问题,即使建筑平面均匀对称,但坡地对结构的约 束高度不同以及挡土墙的刚度不同等,加大了结构的扭转。
83lcPA59W9
目前,对坡地建筑主要是通过营造局部平地环境消除坡地对建筑物的影响,就是 在建筑物的迎坡面设置永久性挡土墙,将坡地与建筑物脱开,避免结构的扭转。对未 经“营造局部平地环境”处理的坡地建筑,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计算办法,一般采用包 络设计的方法来估算坡地建筑的扭转。
mZkklkzaaP
建议,对坡地建筑应通过营造局部平地环境消除坡地对建筑物的影响,不应在坡 地上直接建造高层建筑,对坡地上的多层建筑,可采用包络设计的方法估算坡地对结 构的扭转影响 AVktR43bpw
11 / 14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 文库网:https ://www.wenku https://www.360docs.net/doc/87358795.html,/news/5 2C7CF64484EA DBA.html
ORjBnOwcEd
12 / 14

13 / 14

14 / 14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2)人行流线: 项目人行流线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入户小径形成一条相对安全的人行路线及休憩空间,考虑步行者的视觉感受,在植物、建筑的布局上营造步移景异的效果。(3)本项目为高层建筑群,小区内部沿高层建筑设置消防道路及回车场,消防车道宽≥4米,满足消防要求。 6.环境与绿化 小区景观系统延续了总平规划中心花园式结合绿化系统,结合建筑周边绿化布置,营造整体中心花园式内庭院景观,让每个组团的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7.公共配套服务 本项目规划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为小区服务的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是沿街独立店面、超市、商业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公共活动用房、物业管理等,满足小区配套服务设置要求。 8.人防设置 人防工程按相关人防要求设置在本项目的1号地下室范围内,并满足本项目的人防需求。 建筑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0763-20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地下室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2008) 甲方的意见 2.建筑物使用功能: 1#楼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裙楼为两层商业用房;2#~5#楼均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裙楼为两层商业用房;6#楼一梯四户一类塔式高层住宅楼,首层为小区配套活动用房。地下室分为两个,1#楼底盘辐射范围区域为1层地下室,设置设备用房;2#~6#楼底盘辐射范围区域,主要功能为机动车停车库、非机动车车库、人防、局部设置设备用房。 3.建筑的功能分区及平面布局: (1)地下室共分为五个防火分区,其中四个作为机动车停车库,一个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库。地下室区域战时设置人员掩蔽所。 (2)1#~5#楼均设计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竖向交通设计采用两部电梯(其中一部按担架电梯设计)加剪刀梯形式,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竖向交通形式及现代居住人群多元化的居住需求,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结构形式采用框

建筑设计-暖通方案设计说明

暖通设计 一.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汽车库、停车库、修车厂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5.《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6.《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58-88) 7.建设单位提供的批准文件资料及要求 8.土建专业提供的建筑平、立、剖面 二.设计气象参数 1.大气压力:冬季Pd=1020.9hPa 夏季Px=1002.5hPa 2.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冬季通风温度:twf=5.0℃ 冬季空调温度:twk=-2℃ 夏季空调温度:twk=32.0℃ 夏季通风温度twf=30.0℃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tws=27.7℃ 夏季计算日较差:dt=6.0℃ 3.室外风速: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Vx=3.2m/s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Vd=3.7m/s 三.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面积24853m2,除机动车库、设备用房及仓储用房外,均设置舒适性中央空调系统。在满足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多种节能技术措施,实现“绿色、环保、节能”目标。 通风系统按照使用要求设置,保证室内空气品质与卫生程度,满足环保、人防等要求。 消防系统均按照一类高层建筑设防,执行《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消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设置,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完成功能转换,以降低工程投资并减少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四.空调系统设计: 1.本工程剧院与影城空调系统分别独立设置。 2.剧院部分空调系统冷负荷估算为2570kw,空调热负荷估算为1350kw。冷热源系统根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山地旅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处于山地的小型旅馆。本次作业除进一步了解旅馆建筑的设计特点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如何与地形适应,室外场地如何与原有地形结合,原有绿化、水体如何加以利用和保护,如何减少土石方与工程造价,如何形成山地建筑造型特色等。本次设计要求学生制作地形与建筑的工作模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空间环境的思维能力。 课程设计的目的: 1.通过小型旅馆建筑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2.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重点熟悉并解决建筑的竖向关系以及坡地建筑的设计特点; 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和空间组合的能力; 4.综合考虑建筑与竖向地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二、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 拟在某山地景区的山谷地带建一规模在100-120床位的山地旅馆,总用地面积约为1.23hm2,总建筑面积约为4800m2(正负5%),不包括环境景观中心的亭、廊、榭等园林建筑。 (二)设计要求 1.充分考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融人工于自然,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建筑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完整性,应尽量保留高大乔木。忌设计为城市旅馆模式。建筑层数不宜高,以四层以内为宜。 2.建筑控制线退红线要求:沿路退6m,其余各边退3m。建筑容积率不得大于0.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2%,绿地率不得小于40%。 3.建筑要求:平面功能合理,流线清晰;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立面注意特色、造型新颖,具有地方特色;处理好建筑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4.建筑组成及要求 (1)客房部分(包括客房、服务、交通面积),总建筑面积2100-2200m2,共100-120床。 A.客房:双床标准间使用面积14-16m2,单床间使用面积9-10m2;单床客房约占15-20%,双床客房约占75-80%,双套间客房约占5%。 B.服务部分:总建筑83-110m2 服务台、值班室30-40m2;更衣室15-20m2;被服库15-20m2;储藏间15-20m2;卫生间(包括清洁间,供工作人员用)5m2。 服务部分按服务单元设置,一般每层一个服务单元,管理客房以30-50间为宜。 (2)公用部分:总建筑面积540-670m2 门厅100-120m2;休息、会客40-60m2;总服务台20m2;小型超市30-40m2;银行、邮电20-30m2;商务中心25-30m2;茶座、酒吧80-100m2;多功能厅120-150m2;寄存30m2;美容美发15-20m2;医务室15-20m2;公共卫生间15-20m2;其他60m2。 (3)餐饮部分:总建筑面积1000-1100m2。 中餐厅150m2;西餐厅50m2;包间60-100m2(大小包间若干);咖啡厅和舞厅150m2;酒吧间80m2;职工餐厅100m2;中餐厨房100m2;西餐厨房30-50m2;咖啡厨房15m2;职工厨房50-60m2;储藏冷库20m2;库房50-60m2;职工休息20-30m2;管理室15-20m2;更衣室20-30m2。 (4)行政部分:总建筑面积250-350m2。 经理室30-40m2;财务室15m2;管理办公室60m2;小型会议室45m2;库房30-40m2;职工休息娱乐室40m2;职工更衣室30m2;卫生间20-30m2;开水间15m2;职工医务室15-18m2;电话总机房

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江南水都四期 方案设计 工程编号: 院长: 总建筑师: 总工程师: 项目主持人: 建筑工程设计资格证书2019年12月3日工程负责人:梁章旋 建筑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结构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给排水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电气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暖通专业:专业负责人: 审核人: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四章结构设计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第六章暖通设计 第七章电气设计 第八章防火设计专篇 第九章人防设计专篇 第十章环保设计专篇 第十一章卫生防疫 第十二章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环卫设计 第十四章安全防卫 第十五章无障碍设计 第十六章建筑节能设计专篇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设计依据: 1. 公司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及方案设计要求。 2.福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复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 9.《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 10.《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其它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二、基地概况: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局部设地下一层车库,地上共有13栋18层住宅,2栋11层住宅,19栋9层住宅,沿街设一层店面,区内结合住宅底层配有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诊所、物业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设施。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实际用地面积:121890平方米 计容积率面积:287600平方米 其中:住宅:275794.5平方米 商店:8300平方米 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及架空停车(2.5米以上):3505.8平方米 地下室建筑面积:37723.8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27505.6平方米 建筑密度:22.6% 容积率: 2.36 绿地率:30.16% 户数:2382户 机动车位1088部其中:地下机动车位:861部 地上机动车位:227部 其中户型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172X0.6=703部 户型面积小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210X0.3=363部 商业部分停车位8300X0.2/100=17部 公共停车位:100部 非机动车位:4090部 其中:地下非机动车位:2080部 地上架空非机动车位:1090部 地面非机动车位:920部 其中户型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172X1=1172部 户型面积小于120平方米所占车位1210X2=2420部 商业部分停车位8300X6/100=498部 五、设计概念: 1. 本项目开发定位为高尚住宅小区,力求营造一个居住舒适,风格独特的生态型亲水社区。

山地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图文)

山地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图文)论文导读:山地建筑的建造场所选择应先做可行性分析,实现节约建设成本,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这是一个因山而诞生的建筑,它和山中茂密的树林一样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拥有适应山势而进化出来的体形,拥有和周边生态景观密不可分的关系。“绿色”与“生态”相比,更强调建筑的能源方面,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首要主题。木是极具人性化也是最与山相关的材料,局部的木材点缀,人们得以近距离触摸自然,而玻璃则将绿色的视觉引入室内,与木相辅相成。关键词:山地,生态,节能,人性,几何建筑,意境建筑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丽水路泥壁山的南山坡,其北侧及东侧为西丽高尔夫球会场地,南边与丽水路相隔的是深圳大学城,校园环境优美。免费论文参考网。项目用地整体上朝向良好,原生植被茂密,自然景观丰富。 二、场地分析: 山地建筑的建造场所选择应先做可行性分析,实现节约建设成本,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需从全局综合考虑,而不是片面考虑某一方面。莱特的流水别墅选址在陡壁巨石之间,建设成本高于一般场地,但其绝妙的自然环境赋予建筑可观的价值,是从全局角度考虑的最佳选址。 会议中心项目建设用地大部分为山地,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升高,

地形最大高差为33米。免费论文参考网。用地范围内坡度以10%~20%之间居多,只有西侧最平缓,可作为场地出入口和停车场,东侧既可俯瞰高尔夫球场,又可远眺大学城,建设条件和景观条件综合性较好,是主体建筑理想的选址位置。 三、设计理念: ●生态的建筑: 这是一个因山而诞生的建筑,它和山中茂密的树林一样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拥有适应山势而进化出来的体形,拥有和周边生态景观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前通过实地考察,充分研究分析建设用地内及周边近、远景环境,致力于将建筑融入泥壁山生态环境圈,从区域整体角度考虑建筑布局与形态。这个生态环境圈包含泥壁山山体、西丽高尔夫球场、深圳大学城等环境元素。为将这些元素与建筑有机结合,从两个方面作了考虑: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 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元素, 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 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设计尊重山体的等高线,建筑沿着等高线布置,并且有很多架空的空间,大幅减小土方量和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根据动静分区,各功能房间布置在不同等高线上,建筑屋面出现退台, 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休闲场所,这样建筑与山体绿化融入一体, 如果说山体是一个生态公园,建筑就是公园的一个小品;第二是将自然引入建筑, 运用技术手段,促进生态建筑化, 人工环境自然化。通过设置数个中庭和内院再现自然, 运用生态技术, 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使生

方案设计说明

方案设计说明 一、概述 1.自然条件 泗阳县地处苏北腹地,介于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濒洪泽湖,北临沭阳县,西与宿迁市宿城、宿豫区毗邻。县域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38%;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 700 地面积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工业区规划设计规范》 4.《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5.《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6.《建筑设计规范》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8.关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及地形图、红线图等 9.建设方关于该项目的设计要求 10.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程、规范等 三、规划设计原则 同时运用新技术利用太阳能、中水系统等达到节约开发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及节约资源的目的。 6.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厂房的可持续发展 厂区应该是一个人和自然有机协和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在更高的水平上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 建筑持续发展作为必须具有意识和行为准则。 7.安全智能———实现厂区“安全性、智能化”的要求

合理的人车相对分流,避免造成时段性消极空间,确保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的利用率。针对 不同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 用地沿徐淮路布置办公楼、展示厅、门卫处,内部合理布置了科技木工厂房、干燥整理房、多层板房、科技木精品房、蒸煮房、锅炉房、成品库、锯木房、刨切房、旋切房、保温房、五金 库、机修房、宿舍、餐厅、厕所等。 四、整体规划布局 景观绿化系统。 3.厂房布局 识别性与认同感———厂房布置上综合地形与南北向的因素,采取较为丰富的布局形态,使整个厂房的整体感更加明确。强调空间、体量、轮廓线的塑造,点与线的结合,既强化了厂区内部空间的丰富、动感与流畅,又丰富了社区空间的轮廓与城市肌理。 4.配套公建布局

建筑设计方案说明-演艺中心

演艺中心 结构设计说明 青岛海泉湾度假城演艺中心,由主舞台、侧舞台、后舞台、带伸缩座椅的观众厅和其他附属功能房间及局部地下室组成。主体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中观众厅部分平面布置呈圆形,最大跨度近40m,其屋面拟采用钢网架结构;主舞台部分平面布置呈矩形,其屋面拟采用钢桁架或钢网架结构;其他功能性房间围绕舞台及观众厅呈圆形布置,共三层,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局部剪力墙形成主体结构。基础做法参照温泉中心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采用桩基础。 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 给水系统: 本剧场生活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最高日用水量为7.5 m3 /d。 (二) 排水系统: 1、污水排水: 生活污水采用单立管伸顶通气的排水方式,地下室污水采用潜水泵提升排出, 最高日污水量为6.75 m3 /d。 2、雨水排水: 屋面雨水采用内排水方式。 (三) 室内消火栓系统: 1、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Q=15L/S,火灾延续时间t=2h,总水量为108m3。 2、采用临时高压系统,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及消防水箱均设于临近酒店内。 (四) 室外消火栓系统: 1、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Q=30L/S,火灾延续时间t=2h,总水量为216 m3。2、室外消防用水量存于临近酒店消防水池内,室外消防泵设于消防泵房内,在室外设室外消火栓。 (五) 雨淋系统: 1. 在剧场舞台的葡萄架下部设置雨淋系统。 (1)、火灾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Ⅱ级,喷水强度为16L/min·㎡,作用面积为260㎡,系统流量为Q=91L/S,火灾延续时间为t=1h,总水量为328 m3。(2)、储存雨淋系统用水的消防水池、雨淋泵、储存火灾初期用水的消防水箱均设于本剧场内。 2.观众厅座位缩回后为400人宴会厅,设雨淋系统。 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Ⅰ级,喷水强度6L/min·㎡,作用面积160㎡,系统流量Q=30L/S,火灾延续时间t=1h。 (六) 气溶胶灭火系统: 本剧场内的柴油发电机房、高压配电室均设置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灭火设计密度140g/ m3,灭火时间<180S。 (七) 建筑灭火器的配置: 本剧场舞台及后台部位为严重危险级A类火灾,配电房间为中危险级带电火灾,其余部分为中危险级A类火灾,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干粉灭火器。 暖通设计说明 (一) 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之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2、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平、立、剖面图及总平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山地建筑的平面与立面设计

浅谈山地建筑的平面与立面设计 摘要:本文从对山地建筑的特点分析入手,从平面布局和空间立体两个方面论述了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可以对建筑设计在山地环境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山地建筑、平面、立面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山地建筑是山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各种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实体,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物质要素。在山地城市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地貌特征、植被形态是构成山地城市风貌特色的自然基础和景观基质,而山地建筑是镶嵌在这一自然基质之上的嵌体,因此山地建筑设计与修建必须适应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点这一总的背景。 山地建筑的特点分析 2.1、山地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不同的地埋、气候环境与地形地貌特点,如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其地域的差异特点就十分明显,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就是一个流域,其上、中、下游的自然、社会条什也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和差异性,都会反映在建筑上,使山地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如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区的吊脚楼建筑,四川、云、贵地区的石砌雕楼山寨建筑和干栏建筑,西双版纳地区

的竹楼建筑,福建武夷山区的土楼建筑,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建筑、生土建筑等。 2.2、山地建筑的协调性特点 山地建筑是修建在特定山地地域的建筑,因此,地域性的特点也必然体现与自然的协调性。其设计首先必须考虑节能、节地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形起伏、气候环境、地方建筑材料等特点,使建筑设计、群体组合,平面布置,立面造型以及建筑材科的采用、色彩的处理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取得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从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适应山地地形与气候复杂变化的生态建筑,以达到因地制宜的理想效果。有些建筑事先有规划设计图纸,也有一些很精彩的乡土建筑,压根儿不是凭设计图纸,而是凭实际的地形,是在山地上“长”出来的建筑,或则也可称作“赤脚”建筑。 3、平面设计 3.1、布局形式 山地环境中的建筑在平面布局形式方面,一般都结合地形,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其间没有明显的纵横轴线,边缘轮廓也不一定遵循几何形状构图,有的聚居成团,有的延伸成带,或者兼而有之。具体的布置方法应视城市的规模、地形情况、坡度、坡向、地质等多种情况来确定,其具体的利用方式有: 3.1.1、沿等高线布置 即建筑用地布置在同一或相邻的等高线上,多沿主要道路延伸,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案例

柘城·万洋城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柘城·万洋城 选址: 项目位于柘城县,南面为学苑路,东面为九华山北路,西面为太行山路,北面为玄武湖路。整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09809.2平方米(约164.7亩),实际用地面积97122.99平方米(约145.68亩)。 使用性质:商业用地 建设规模:建筑实际面积约为110840.39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根据甲方提供的用地现状图(含道路红线等规划要求) 2.《总图制图标准》(GB 50103-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763-2012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版) 三、总体定位及规划 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1.商业空间步行化 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对购物活动产生的干扰,商业空间步行化,即将一定范围的商业空间辟为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商业空间室内化 商业空间室内化是利用屋顶的覆盖功能,将步行商业活动引入室内,并通过人工环境控制,减少不良自然条件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从而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3公共空间社会化 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共空间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加商业空间的价值,整体打造双首层商业,通过东西轴线、南北轴线、中心广场、及区域广场的整体设计。整个市场流线四通八达、有场有市,更利于专业市场业态需求,形成柘城新的城市中心,商业地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投资商、消费者等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 四、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总平面布局围绕轴线、广场、街市展开,以提升广场的商业价值及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和创造最大的商业面为原则,本项目共分左右两区块。 1. 地块中间有一个大中心活动广场,是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聚焦点,形成建筑组群的“核”,成为顾客休憩、驻足的场所,也成为商业宣传活动的宝地,极力为人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一、坡地建筑十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系统原则,亲水原则,择高原则,择坡原则,留顶原则,占边原则,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二、坡地建筑的杂谈 坡地住宅挑战最大的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坡地上面搞建筑活动,必然会增加成本,至于成本增加多少,增加20%,30%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成本控制上面要做得更加的精细,另外我们也会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比如在坡地上景观地利用,提到水景,我们坡地本身有很好的一些山地的溪流的水景,这些水景我们充分地利用,把这些溪流的沟床做一些处理,下雨的时候水很大,不下雨的时候水就很小。这个没关系,我们把沟床进行景观化处理了以后,有水是有水的景观,没水是没水的景观。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坡地跟平地是一个矛盾体,坡地有坡地的优势,但是同时它也有很多的劣势,所以关键的是开发商拿到坡地以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劣势。 开发商如果要把坡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优势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对坡地住宅他有平地住宅所无法比拟的视线和景观的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享受,在坡地上形成退台之后,后面的房子不会被前面的房子挡住,那么他视线的开阔度和私密性各方面都会比平地的小区要好很多。平地上的小区所有的房子都一样高,每一户的窗子都是互相的对望,你保持18米的间距,还是会有私密性的干扰。 那么坡地建筑大部分的住宅能够保证他的私密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坡地建筑最伟大的价值,第二个坡地建筑本身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很好,空气好,我们学府大道69号,我们专门做一个空气质量的测试,我们对于悬浮物和污染物的含量,我们专门请重庆大学环境测评所给我们测试,比我们主城区里面的平地的数值有很明显的区分。所以居住坡地建筑有很明显的生态上的享受,那么你要得到这些享受,肯定相应就要克服一些困难,主要就是高差的困难,那么在重庆来讲,重庆的坡地建筑在80年代,90年代以前,重庆市场没有真正的坡地建筑,只是因为重庆没有这么多平地,所以就有大部分房子是盖在坡地上面,可能有些房子就是上面是8层,然后下面还吊了6层,那么整个有十几层,但是还没有电梯。 我们在解决居民的入住的舒适度上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路网和车行道和步行系统上面有一个合理的搭配,再配上现代化的扶梯和电梯这些交通工具,加上家庭小车越来越普及之后,利用小车能够上去之后,慢慢的以前坡地所固有的这些抗性,慢慢就会化解。反过来对坡地所得到的好处和享受的坡地的价值会慢慢超过坡地的劣势,两者比较,他认为得到的好处比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时候,他就会愿意买你这个房子。 若是描绘一桢生活场景,不应忽略了嵌在山腰的坡地。看到坡地,就自然想起温馨四溢的炊烟,想起树林,想起锅炉里香气沁人的红薯和远去的童稚梦幻。

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1219

商住开发项目设计工程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x,用地面积:131663.0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67341.91平方米。其中东侧地块用地面积5035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48761.00平方米,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143230.00平方米,商业总建筑面积:5531.00平方米。西侧地块用地面积73974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18580.91平方米,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202558.42平方米,商业总建筑面积:16022.49平方米。项目地块较为方正,场地平整。 二、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2、《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3、《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4、《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5、《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JGJ50-88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本) 8、《汽车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8-2005 11、建设方提供的电子版现状地形图; 12、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 13、兴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4、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和设计任务书与要点 三、设计理念 结合宜人的水环境,创造一个景观与人和谐共生的、健康的生态型人文社区是本设计的主旨。 本项目充分分析地块景观价值,北侧紫荆河为最优景观资源,其次为东西两侧地块中间、东侧地块南侧沿河景观资源。地块内部为庭院景观资源。地块东西两侧紧邻市政道路位置为沿街景观,沿街布置配套安居房。 规划布局沿周围是市政道路布置高层住宅,内部布置小高层住宅。地块北至南依次由高至低,创造出丰富的城市景观。 户型采用一梯二户南北通透的高品质户型,打造高水准的品质小区。 地块北侧紫荆河沿河景观和地块中间的河岸绿化打造观景平台和休闲步道与项目主入口结合,强调小区内外景观的连续统一。在考虑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及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寻求自然美和人性化的和谐统一。 根据场地标高低于市政道路,结合地形设计一层地下车库,减少开挖的同时并解决住户停车问题。 四、总平面布局 规划布局依据地块地形和周边环境,规划布置11+1层、17+1层和27层板式住宅为主。规划总平面采用简约的直线为基本元素,形态为线形组织下的居住组团。错落的建筑群循序相接,浑然一体。规划分东西两个地块。其中东侧拥有优越的景观资源,作为本项目的高品质住区进行打造,布置面积较大的高品质户型。含16栋高层住宅和1栋多层商业。西侧地块含18栋高层住宅和3栋多层商业。规划依据建筑布局,形成多个居住组团。每个组团均设置相对独立的组团庭院。规划在东西两个地块中间设置景观交点,与东西两侧地块主出入口共同形成小区的景观轴线。地块北侧紫荆河、东西地块中间的水系、泳池、休闲活动空间等内部景观共同形成项目的主要景观交点。 五、道路交通规划 依据小区周边市政道路分别设置两个人行出入口和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小区动态交通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机动车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机动车对居住区与组团的次序和居住环境氛围的干扰。小区结合地形设计了地下车库,减少开挖的同时并解决了停车问题。 六、景观绿化规划 小区内部景观设计紧扣城市花园这一主题,综合考虑建筑与绿化的双重景观要素,环境打造与建筑设计相统一,将建筑作为景观的部分来考虑,带形为主的构图手法,打造多层次的带状景观系统。地块中间的河岸绿化打造观景木平台栈道和石材休闲步道,与东西主入口相结合,强调区内外环境的交融与渗透。建筑之间形成视觉通廊,注意建筑底层的通透性,充分运用立体绿化。打造一个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 七、空间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完整)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完整)

打铁关地块拆迁安置用房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杭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立项文件 2.杭州市规划局提供的数字化四线座标及现状地形图 3.杭州市规划局批复的建设项目意见书和勘设红线图 4.杭州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公室提供的设计招标任务书 5.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书面意见 6.杭州市现行的《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05版)、《杭州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试行)》(2005版)及国家制定的有关规范 二、概述及现状分析 为响应杭州市政府要求三年建设三百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的目标,根据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确定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拆迁的居民需要更快更好的被安置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大事,打铁关地块拆迁安置用房规划设计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展开的。 本地块位于杭州市下城区打铁关,东至建国北路,南至规划二号路,西至规划中学,北至市电力局110KV东新变电所,现状地址即东新路与绍兴路交叉口西南角。本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完善,文化气息浓郁,商业发展成熟,这充分体现出市政府对拆迁市民的人文关怀。 本地块交通便捷,紧临两条双向八车道的市级道路,远期还将有地铁一号线艮山门出站口在地块东侧。周边配套完善,地块北侧为易初莲花、和平家私等商业中心,西北侧为朝晖现代城等成熟社区,根据详规,地块西侧将建设为中学和幼儿园,南侧将建设配套公建和农贸市场。四周自然环境优美,东西南侧均有河流分布。总用地面积22698m2,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该区块以小高层与高层相结合,辅以沿街商业用房及配套用房及地下停车库,容积率为1.94,绿化率为43%,建筑密度为23.2%,区块总建筑面积为5323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3970 m2,地下建筑面积9265m2。 三、设计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即以公众需要为本 人本主义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建设准则。体现一切以公众需要为本的 原则,突出人文关怀的规划设计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 划目标,努力创造一个经济适用、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生活便利的现代化小区。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一、坡地建筑十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系统原则,亲水原则,择高原则,择坡原则,留顶原则,占边原 则,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二、坡地建筑的杂谈 坡地住宅挑战最大的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坡地上面搞建筑活动,必然会增加成 本,至于成本增加多少,增加 20%,30%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成本控制上面要做得 更加的精细,另外我们也会动一些脑筋,想一些办法,比如在坡地上景观地利用,提 到水景,我们坡地本身有很好的一些山地的溪流的水景,这些水景我们充分地利用, 把这些溪流的沟床做一些处理,下雨的时候水很大,不下雨的时候水就很小。这个没 关系,我们把沟床进行景观化处理了以后,有水是有水的景观,没水是没水的景观。 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坡地跟平地是一个矛盾体,坡地有坡地的优势,但是同时 它也有很多的劣势,所以关键的是开发商拿到坡地以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 势,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劣势。
b5E2RGbCAP
开发商如果要把坡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优势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对坡地住宅他有平地住宅所无法比拟的视线和景观的优势,这实际上 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享受,在坡地上形成退台之后,后面的房子不会被前面的房子 挡住,那么他视线的开阔度和私密性各方面都会比平地的小区要好很多。平地上的小 区所有的房子都一样高,每一户的窗子都是互相的对望,你保持 18 米的间距,还是会 有私密性的干扰。
p1EanqFDPw
1 / 14

那么坡地建筑大部分的住宅能够保证他的私密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坡地 建筑最伟大的价值,第二个坡地建筑本身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很好,空气好,我 们学府大道 69 号,我们专门做一个空气质量的测试,我们对于悬浮物和污染物的含 量,我们专门请重庆大学环境测评所给我们测试,比我们主城区里面的平地的数值有 很明显的区分。所以居住坡地建筑有很明显的生态上的享受,那么你要得到这些享 受,肯定相应就要克服一些困难,主要就是高差的困难,那么在重庆来讲,重庆的坡 地建筑在 80 年代,90 年代以前,重庆市场没有真正的坡地建筑,只是因为重庆没有这 么多平地,所以就有大部分房子是盖在坡地上面,可能有些房子就是上面是 8 层,然 后下面还吊了 6 层,那么整个有十几层,但是还没有电梯。
DXDiTa9E3d
我们在解决居民的入住的舒适度上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包括路网和车行道和步行 系统上面有一个合理的搭配,再配上现代化的扶梯和电梯这些交通工具,加上家庭小 车越来越普及之后,利用小车能够上去之后,慢慢的以前坡地所固有的这些抗性,慢 慢就会化解。反过来对坡地所得到的好处和享受的坡地的价值会慢慢超过坡地的劣 势,两者比较,他认为得到的好处比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时候,他就会愿意买你这个房 子。
RTCrpUDGiT
若是描绘一桢生活场景,不应忽略了嵌在山腰的坡地。看到坡地,就自然想起温 馨四溢的炊烟,想起树林,想起锅炉里香气沁人的红薯和远去的童稚梦幻。5PCzVD7HxA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优美的居住环境 更加向往,对坡地的追求并没有放弃。
jLBHrnAILg
提及坡地,人们容易想到的是爬坡上坎,想到的是累。事实上,坡地建筑能够走 红,除了满足人们天然亲近山水的心理需求以外,还在于不断地改进后,真正实现了 居住的品质感,大大提升了舒适度以及整体建筑美观。
2 / 14
xHAQX74J0X

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目录 一、设计说明 二、效果展示 1.效果图 2.总平面图 三、项目分析 1.场地解读 2.交通分析 3.景观分析 四、建筑图纸 1.一层平面图 2.二层平面图 3.三层平面图 4.四层平面图 5.屋顶平面图 6.○1-○4轴立面图 7.○4-○1轴立面图 8.○E-○A轴立面图 9.○A-○E轴立面图 10.1-1剖面图

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文山市银政合作实验网点红甸信用社建设项目 2.项目内容:文山市银政合作实验网点红甸信用社办公楼 3.建设地点:文山市红甸回族乡 4.文山市银政合作实验网点红甸信用社项目位于文山市红甸回族乡,基地总体呈不规则形,总用地面积约1508平方米,规模拟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乡村多功能网点及配套功能设 施,主要为红甸乡地区的银行服务经营场所。 2、设计依据 甲方提供的测绘资料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3、建设条件 1)气候条件 整个乡国土面积90.87平方公里,海拔1440米,年平均气温18℃,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辣椒、山药、烤烟、荸荠等农作物。 2)地形地貌 红甸乡是文山州唯一的回族乡,地处文山市北面,距市区55公里,到市区道路为柏油路,镜内有花小公路、感红公路、秉红公路通过,交通方便。东面邻秉烈乡,南面 邻马塘镇,西面邻德厚镇,北面邻砚山县。地势自东向西南倾斜,是一个半山区乡。 3)地块环境 拟建场地较平整,近似为梯形,由西至东长约45M,南北长约32M. 乡村道路位于场地南侧。是场地的唯一出入口。从现状地形来看,场地北侧和西侧为空地,东南侧 有一两层高的民房。场地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完善,水、电供应条件具备,与周边交通联系方便。 二、设计指导思想 1.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以实现建筑功能组合的协调和统一,建筑风格融入地域文化为原则。 针对现有整个场地的特点以简洁,功能合理完善的方针贯穿整个设计中,同时营造温馨、庄重和大方的整体氛围,融入并且引导当地的文化向着成熟高效发展。 农村信用社办公楼设计理念:银行形象的名片。以人为本,兼顾适用美观,实现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面貌,以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带动整个地区经济为目标。 2.总体布局 “九宫格的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本案设计在总体布局和空间组合上,采用“九宫格的内部空间组织”的布局模式,凸现建筑的气势和整体感,同时取得文脉上的延续。 建筑沿乡镇道路北侧,退让道路红线及周围现有民房用地,自然形成现有的局限的建筑用地。采用九宫格的内部空间组织形式,虽然使建筑外部呈现出九宫格严格的对称性质,但在处理建筑内部空间的时候,可以灵活组织交通,做到既伸缩又扩张,既开敞又封闭。使静态与动态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实现建筑功能组合的协调和统一。 3.场地竖向设计 拟建场地比较较平整,近似为梯形,由西至东长约45M,南北长约32M. 乡村道路位于场地南侧。只需遵循常规设计场地内的坡度,满足场地内排水的要求。 4.交通组织 场地内的道路布置,在考虑地形、用地范围以及周边道路交通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性质,根据使用者从事各种活动的特点,充分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遵循安全性、舒适性、简洁易达的原则进行场地内交通组织设计。

基于山地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

基于山地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9T14:49:06.01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作者:黄兴安[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摘要: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以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要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设计理念,在山地建筑中规划出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极富特色的形态特征的建筑。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空间提出更高要求。山地建筑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建筑设计与建设有一定难度,需要加以综合分析,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山地建筑设计的问题,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一些参考性建议一、山地建筑设计与建设的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耕地较少、山地较多的农业大国,随着当前人口的发展,增加住房面积以缓减用地紧张现状,并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成为摆在面前的发展性问题。房地产业、旅游业及资源的开采等都需要进行山地建设。合理开发并利用我国的山地面积,并切实保护好当前的每寸耕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山地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工程类型,如何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利用坡地地形创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山地城市空间,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话题。 二、项目概况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黄冈中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总人口103.4万县城人口14.7万;东北临安徽省,东南面接江西省,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蕲春历为水陆交通要冲,中部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蕲春县已形成由铁路(京九铁路)、公路(沪蓉高速、318国道)、水路(长江黄金水运)配套组成的交通网络。本项目地处云丹山旅游区南部,用地分东西两个地块,西侧为烂泥潭地块,东侧为云丹山水库山坳地块,规划面积分别为13.87公顷、59.51公顷。本项目交通以陆路为主,南有黄黄高速与308省道,西有205省道与合九铁路。云丹山旅游区位于蕲春县青石镇境内,湖光山色是云丹山旅游区优美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 三、建筑设计说明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29611.34m2,容积率:0.81. 酒店建筑面积:4961.97m2,环抱主景观的设计,使每个角落都能欣赏周边景色,酒店有52间客房。配套公寓建筑面积:21628.37m2,由22栋多层建筑依山势依次排列。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728.22m2,服务整个项目。商业建筑面积:2227.94m2。 3.1结构体系 (1)酒店,建筑主体4层。设局部半地下室,建筑高度15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配套公寓,建筑主体5~6层,建筑高度最高18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旅游服务中心,建筑主体2层,建筑高度10.2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商业,建筑主体2层,建筑高度10.2m,采用钢精混凝土框架结构。 3.2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0.35KPa,基本雪压0.35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6度;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抗震构造措施按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四、总体布局规划模式(1)分散式 分散式的好处是跟整个地形和场地的环境相互交融的关系较好,对整个山形呼应感觉较自然。(2)集中式 集中式把住宅建中在一起,做成高密度的低层的方式,这种方式占地会小一些,但也会产生对山体的遮挡,或产生建筑形态的拥挤感与单调感。 五、坡地建筑设计“三要四不”原则 5.1三要原则 (1)要显山露水不要影响到坡地山水自然的美,尽量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2)要依山就势依山造势,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户型。例如花园洋房,情景洋房。(3)要错落有致增加景观的开阔道。山坡建筑可以令空间更加丰富,因为错落有致,令到天际线更加多层次感。 5.2四不原则 (1)不随意伐木除了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具体来讲,超过15米以上的大树,或有价值的树种,珍贵的树种,要尽量的保留,不要砍伐,必要时可以移栽。 (2)不大量挖填土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山地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一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然而,人口急剧膨胀,而我们的生存空间却是一个地球。面对“人口爆炸”,地球上的平均资源已逐渐被人类餐食殆尽,人们必须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的据点,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向山地。 此外,生活于现代物质文明的人类,渴望舒缓高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带来的紧张压抑性情。这样人们需要回归山地——一个便于人们旅游、休闲的胜地。 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大致有三个方面:1、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2、获取资源的需要;3、回归自然的需要。 2、山地开发的可行性 山地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包括:1、经济可行性;2、功能的适应性;3、现代工程技术的保障。 1)经济可行性一是取决于宏观经济财富的积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完全有经济能力,支持人类的山地建设;二十取决于微观经济有利因素——虽然山地建设的室外工程、道路建设投资较高,但是其低价相对较低,可以节约大量投资。 2)功能的适应性:在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小体量的、功能简单、分散的建筑才能被建于山地。而如今许多成功实践证明,山地几乎可以容纳大部分的建筑种类,其功能之完备,体量之完整出乎人们的意料。 3)现代工程技术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的发展、交叉,

山地实践已经有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体系。 二、山地开发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1、传统的山地观 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中,就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之心。 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相信人具有绝对的神性和权力、人和自然是分离的,人可以任意支配自然。以人为中心的山地观反应在山地建筑上,也表现出人队自然的征服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