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中竞争理论的研究

关于《资本论》中竞争理论的研究
关于《资本论》中竞争理论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7947570.html,

关于《资本论》中竞争理论的研究

作者:刘夏薇

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2期

摘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竞争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但是竞争理论却贯

穿于整个《资本论》,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论述中。文章从竞争的概念、目的、分类、手段、作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资本论》中的竞争理论。尤其是关于竞争手段的论述,提出了新观点:以资本周转时间为出发点,从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两个方面论述了竞争手段。最后结合当前实际,探讨了《资本论》竞争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资本论竞争理论竞争手段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2-034-02

一、概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竞争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但是,关于竞争的概述却贯穿于《资本论》,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贯穿于马克思的价值论及其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止一次谈到,竞争就是“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此处的内在规律即指剩余价值规律,而竞争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迫使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投资于商品生产,改进机器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率,使资本家个别的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单个资本家就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达到其生产目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提到竞争的外在强制规律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实现和维持的手段,靠得正是竞争。

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就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之上的。”但是,通过竞争,体现不出一种价值规定,即支配着所有生产运动的规定。通过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商品价格往往表现为生产价格,似乎违背了价值规律,竞争中资本家的一切表现、资本生产中的一切现象,似乎都和价值规律相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地表现出来。”

二、竞争的目的

竞争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本性是增值,竞争发生在资本家运作资本的所有环节,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所有环节,因此竞争是服务于资本内在本性的,也就是说,竞争是资本家之间争夺有限资源,扩充自己资本量所采取的手段。因为资本的内在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

《恩格斯传》的大学篇读后感1200字

《恩格斯传》的大学篇读后感1200字 提到恩格斯,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从小到大,对于马克思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知道,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他的事迹。然而,对于恩格斯来说,他的光辉并不亚于马克思。读完《恩格斯传》,才让我更全面地了解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像是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所说的那句话——“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实际上,恩格斯的一生也都和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一起研究时,揭示了工人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由工人阶级掌握政治统治权,把全体人民从剥削的深重苦难中解放出来,建立一种真正的合理的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一起制定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并建立了工人阶级第一个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第一国际,协助建立各国革命的工人政党。在马克思逝世后,他还协助成立了第二国际,并担任它的顾问。正如列宁所说,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现代无产阶级最卓越的学者和导师”。 其实,读了《恩格斯传》,对于他最深刻的印象,并非他有多少的丰功伟绩,最佩服和最值得我们作为现代人所最尊敬的,对于我来说而是他对于朋友的那份帮助与无私的支持。

1844年,恩格斯与马克思相遇,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爱好,随后一起走上了这条思想工作的道路。他们两人的思想和工作是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然而在他们的工作上,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帮助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恩格斯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走上了自己讨厌的“经商之路”,明知资本之义的黑暗却不得不置身其中,换的就是对马克思二十年生活与精神上的支持,让马克思能无所顾虑的完成他们所共同的思想追求,使马克思的得以完成《资本论》这部天才巨著。 可见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成就是有极大地作用的,可以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支柱,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成果有很大的功劳。但恩格斯依然愿意为马克思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帮助,用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帮助他。 恩格斯是一个如此无私,默默付出的人。读了恩格斯的这个事迹,让我想到21世纪的人们的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变得自私狭隘,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由此,让我感受到现在极度缺乏像恩格斯这种不受物质丰富所吸引的无私的人。 从《恩格斯传》这本书上,我还读到了恩格斯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恩格斯是一个非常好学认真地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恩格斯在语言上有极大地天赋,赋有浪漫主义气息,还曾经想成为一位诗人。而且恩格斯在数学物理上也有兴趣,对于数学和物理也有自己的理解。总之,恩格斯在青年求学的时代是一个认真好学,对知识十分渴望的好学生。

21世纪资本论

第一章收入和资本 ?概念的界定:资本不包换人力资本,约等于财富。 发达国家资本收入比约为5-6:人均国民收入3万欧元,人均国民财富18万欧元。当然,人均收入和资本掩盖了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资本存量大致可以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家庭资本以及企业和政府使用的专业资本。 ?资本主义第一定律: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资本/收入比*资本收益率待研究的问题:资本收益率的变迁是怎样的?为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率不断下降这一预言在当代被认为是错误的? ?收入:无论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作为测量方法,全球似乎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收入逐渐趋同的阶段。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边际产出均等化的机制会导致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趋同,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和竞争缩小不平等。但皮凯蒂认为上述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从严格的逻辑来看,均等化机制并不一定保证全球人均收入的趋同。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最多带来全球人均产出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全球人均收入的均等。第二,上述假定了各国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术水平完全一致,这很难成立。 现实案例:迅速发展起来的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受益于大规模的外商投资,这些追赶型国家享受的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从自由贸易中得到了知识的扩散、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通过自身国内储蓄提供充足的资本;非洲等国家工业资本被外国把持,最后会催发政动荡,要求没收外国资本和保护财产权的政治斗争导致持续的政治经济动荡。 第二章增长、幻觉与现实 ?增长率:分解为人口增长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只有后者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增长率:1700年以前人口增速估计不到0.1%,增长极为缓慢;1700-2012年人口大爆炸,增速也只有0.8%;20世纪亚非1.5-2%,人口一个世纪翻了5倍,全球1.4%; 所以虽然1%在短期微不足道,但会在机场的时间之后造成彻底的改变。30年变成1.35倍,100年变成3倍。300年变成20倍。以现有人口70亿来看,过去300年人口按1-2%的增速是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根据官方预测,全球人口转型进程将加速,全球人口将重回公园1700年前的极低增长状态。但皮凯蒂认为以上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人口增长收到医疗技术、生育率等社会文化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 ?人均产出增长率:1700-2012年的人均产出年增长率只有0.8%;从过去来看,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把长期经济增长浓缩为一个数字也是不切实际的。战后辉煌“30年”只是特殊时期。人均产值增速预计1%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意味着生产方式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1700年以前年增长率只有0.1-0.2%的社会一直在重复自我,财富分配能够通过世袭、特权维持。但是年均增速达到1%的社会,人均产值将在30年间增长35%,产生大量新的职位和产品,对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财富分配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新兴的不平等,比如财富迅速向新的经济行业集中,但同时也使得从过去继承的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减小。(此处讨论的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综合预测全球增长率:呈现U型形状。1950年以前不超过2%,1950-1990跃升至4%,1990-2012降至3.5%。假设发达国家保持1%的增速,追赶型国家以4-5%的速度在2050年左右完成追赶,则全球总产值增长率将维持3.5%到2030年,2030-2050年将降至3%,2050年以后降至1.5%左右。 ?通货膨胀因素:在工业革命甚至一战以前,基本没有什么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释放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资本在美国 2014-10-31 华尔街俱乐部 2013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东西方各国的热议。书中,作者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是第一本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4年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品鉴。 在详细考察20世纪下半叶资本收入比的回升并分析其在21世纪的前景之前,让我们看看资本在美国的历史形态和相对水平。有几个事实很清楚。首先,作为新大陆,资本在美国的重要性不及旧大陆(也就是欧洲国家)。具体来讲,根据我所收集和对比的当时的若干估测数据,美国在取得独立前后(大约1770-1810年)的国民资本仅为国民收入的3倍。农地的价值约为国民收入的1-1.5倍(参见图1)。尽管有不确定因素,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收入比显著低于英法两国是毫无疑问的,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国民资本约为国民收入的7倍,其中农地约为4倍(参见图2和3)。 Stems, root cause mechanical damage, looping root amputation at the wound to prevent infection. (3) category tree seedlings: a spindle should have a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main branches, branches, trunk diameter above 3.0CM; make trees of broadleaved trees branch height should be relatively consistent, with 3-5 main branch, trunk diameter of not less than 4cm, branch point is not less than 2.5M; coniferous trees

PPT读书笔记

我是如何被秋叶大叔虐出好读书笔记ppt的? @mr_蔬菜 lady and lady 们,我就是那个传说中能卖萌能耍宝,上可装逼高冷寒,下可卖萌无节操,犀利文艺懂人性,忽冷忽热真性情的值钱蔬菜。先爆张毫无ps 的痕迹的果照。 毫无ps 的痕迹有木有!欢迎大家吐槽1分钟 今天分享的目录: 1、(why)我们为什么做这个读书笔记ppt? 2、(for what)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3、(how)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及我的感悟。 回顾和秋叶大叔一起学做读书笔记ppt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很棒的经历。首先,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做读书笔记ppt呢? 这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关注的是全球社会热点问题: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平等,看过或想看的人很多,做这本书容易引起最广泛的关注。但这也是一本需要啃的书,很厚,也不是那么容易懂。因此做出图文并茂ppt导读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看过的人当复习,没看过的人正好快速了解这本书。 秋叶大叔还私下对我说这样的书能做出有影响力的读书笔记ppt,才能代表他指导出水平。——我的理解是,做读书笔记ppt也要不断挑战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书,才能逼自己提高。一开始可以做逻辑简单的口水书,慢慢有了经验就应该挑战有难度的书,这样水平才能慢慢提高。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ppt新手,一开始就做这要高大上的图书是不是太难了?秋叶大叔说不要紧,你先看,边看边整理你的思路,回头结合你的思路我告诉你应该如何调整。 我开始以为以我的阅读速度,只需要三天就可以读完,没有想到最后花了半 个月的时间才啃下了这本硬书。中间我还卖对联,送快递,天天外面跑,我还害 怕进度来不及,差点想要放弃。后来在大叔鼓(cui)励(cu)下,我终于整理出了这本书思维导图。 我把这个思维导图发秋叶大叔,问是否可以开始做ppt了,然而大叔问了我一个问题: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觉得呢? 可以回复 好,我来告诉大家当时我们的想法: 大叔说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书内容介绍,这样的硬书即便做出来了大家也看不进去,考虑读书笔记ppt未来要分享传播,更好的思路是我们应该抓住一个点去写透,而不是全面解释这本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在一个快速阅读时代,烧脑的内容没多少人真的在看。 直到这时,秋叶大叔才列出了他的ppt逻辑框架方案,让我和他的构思进行对比。 大叔提供的第一稿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介绍背景 1. 介绍这本书的影响力 2. 这本书为什么叫《21世纪资本论》? 3. 作者的过人背景 4. 这本书到底在讨论什么? 第二部分带入话题 1. 引入调查:你相信一个人财富积累主要是靠? 2. 无独有偶的国际回声(美国、德国、日本为何共鸣?) 3. 中国:大佬多拼爹!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

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春学张琦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于2013年9月以法文出版,2014年3月英文版问世,中文版也在加紧翻译出版过程中。 《21世纪资本论》的主题是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历史演进。用数据说话,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色。通过发掘和整理政府统计数据、纳税单据、银行账目、乃至报刊杂志等史料,皮凯蒂及其团队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上溯到18世纪末,建立起跨越三个世纪、涉及二十余国的庞大历史数据库。此书就是以这一数据库为基础的。 该书英文版发行之后,迅速掀起了一波销售狂潮,并引发众多学者和媒体的广泛讨论。粗略统计,截至2014年7月,该书英文版在全世界已售出45万册,法文版售出15万册,另有数量无法统计的电子版广为流传。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短短几个月内能有这么大的销量和影响力是十分少见的。 此书究竟发表了什么样的观点,或者说有什么重大的发现,竟然引来如此大的读者群和讨论的热情呢? 一、四大基本观点和一个大胆预测 借助于财富、收入、工资、资本等有关分配变量的长历史时段的丰富数据和资料,皮凯蒂得出了引人注目的一组结论或观点。 观点之一:如果放任其自流,纯粹资本主义(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天生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加剧且得到无限持续的长期内在趋势。在这种长期趋势中,核心机制是资本报酬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 > g)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自然的、自发的”动态机制交织着“均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在第一卷中,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用抽象的方法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特别是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暗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伦理批判。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主要写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

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而后,马克思提出商品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赵虹博3120000402 摘要 《资本论》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论》中既有“倾向性的结论”,也有“正面的叙述”。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可以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在阶级斗争的时代,可以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资本论》中与阶级斗争相关的部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对《资本论》又有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挖掘与深入。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思想;经济 Abstract Das kapital is a theory of inexhaustible, inexhaustible treasure, such as Marx pointed out that both the conclusion of \"bias\" in the Das kapital, also has the account of \"positiv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as kapital,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choose a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an era of class struggle, the Angle can be focused on the associated with the class struggle in the Das kapital. After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as kapital has mining and further to the theory of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capital; Marx thought; economic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的学说,其发展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但无论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发展中,经历了多少被检验和被校正的过程,蕴含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南。这些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体现着经典著作者,攀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1]。这些经典著作指引后来的人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其中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阐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南。列宁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恩格斯指出:“任何人,不管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所以,《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 在转型发展的当今,我们也可以研究《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转型发展理论有特殊和一般,特殊的发展有各个领域的转型发展,如经济的转型发展,政治的转型发展,也有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转型发展。一般的转型发展即每个国家都要经历的转型发展,如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有一般性。有时,研究特殊过程的转型发展可以抽取出一般性的转型发展[2]。《资本论》关于转型发展的理论包含着一般性规定,这些一般性的转型发展对一切社会有指导意义,同样可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摘要: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关键词: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1―0001―05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非常明确。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然而,由于研究者对《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影响《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也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本文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重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并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新释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产生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需要从准确理解《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查阅《资本论》文本,可以发现“生产方式”一词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是指生产方法、技术方式、协作方式等。这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种含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皮凯蒂:资本哪里跑 ——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知乎网上,《21世纪资本论》,这个宏大壮阔、傲气十足的名字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但鉴于自身经济知识水平有限,我一直没敢挑战这部在学术界极具争议又看起来块头很大的书。直至经济文化导论课上再次遇到它,在众多最新最热的经济学作品中它的名字依旧是那般夺目,我知道这次再没有理由逃避了。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艰涩难懂,皮凯蒂在整本书的设计结构上绝对照顾了经济学零基础的读者,但也足够迷惑这些读者了。就像我,不无惭愧地说,我是在看到萨默斯、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本书的评价之后才发现r>g,α=β ×r,β=s/g这些结论和公式并不是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的,而是皮凯蒂个人基于历史和数据研究得来的!虽然第二个是会计恒等式,但之前并未有学者利用它大做文章,更遑论成为什么资本主义第一定律了!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皮凯蒂的开创性和他试图道破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雄心壮志,就冲他这份挑战大问题的勇气,实在值得钦佩。更何况这本书自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不但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更是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不止于经济学研究了,其政治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毕竟比起马克思,皮凯蒂更想做的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就像萨默斯说的那样“即便他的理论解释全错了,他转变政治话语的数据工作也值得诺贝尔奖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皮凯蒂的观点绝对是耀眼并具有建设性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21世纪人类将再次面临收入不平等的重大威胁和挑战,而资本收入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皮凯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全球人口的变化,还是人均产出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都呈现出U形曲线的趋势,这引发他得出21世纪r> g,即资本收益率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而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经济放缓和老龄化使得储蓄率也越来越高(β=s/g)。由此资本/收入比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资本的收益率又较高,则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占有社会大量资本的富人会越福,而只凭劳动收入的穷人会越穷。借此他大胆预测:21世纪会和19世纪一样,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可以说皮凯蒂的预言较为悲观,而悲观的预言往往带来激烈的建议,为了遏制这一局势的发生,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呼吁政府加强建设“社会国家”,强化累进所得税。他乐观地表示这样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征税意味着金融统计要公开透明,这有利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第二,资本税可缓解资本的无限扩张,但同时又保护私人产权和经济自由;第三,有助于巩固社会国家,维护民主政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这些想法不免陷于“乌托邦”的质疑和嘲讽,但如果社会真如他所预言的那样糟糕,这就绝不是空谈和玩笑。 皮凯蒂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日益肥硕的资本,其“富者越富的动态学”理论是否道破了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秘密?经济学家索洛对此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填补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空白。就如皮凯蒂所言,尽管收入不平等问题始终如阴魂般缠绕着社会,但经济学家大都不愿碰触,宁愿乐观地相信“库兹涅茨曲线”,相信市场对如此分配的合理性。所以说,传统理论倾向于用最低工资被

读书笔记的PPT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篇二:我是如何被秋叶大叔虐出好读书笔记ppt的,? (1) 我是如何被秋叶大叔虐出好读书笔记ppt的? @mr_蔬菜 lady and lady 们,我就是那个传说中能卖萌能耍宝,上可装逼高冷寒,下可卖萌无节 操,犀利文艺懂人性,忽冷忽热真性情的值钱蔬菜。先爆张毫无ps 的痕迹的果照。 毫无ps 的痕迹有木有!欢迎大家吐槽1分钟 今天分享的目录: 1、(why)我们为什么做这个读书笔记ppt? 2、(for what)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3、(how)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及我的感悟。 回顾和秋叶大叔一起学做读书笔记ppt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很棒的经历。首先,我们为 什么要选这本书做读书笔记ppt呢? 这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关注的是全球社会热点问题: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平等,看过或想看 的人很多,做这本书容易引起最广泛的关注。但这也是一本需要啃的书,很厚,也不是那么 容易懂。因此做出图文并茂ppt导读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看过的人当复习,没看过的 人正好快速了解这本书。 秋叶大叔还私下对我说这样的书能做出有影响力的读书笔记ppt,才能代表他指导出水 平。——我的理解是,做读书笔记ppt也要不断挑战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书,才能逼自己 提高。一开始可以做逻辑简单的口水书,慢慢有了经验就应该挑战有难度的书,这样水平才 能慢慢提高。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ppt新手,一开始就做这要高大上的图书是不是太难了?秋叶大叔说 不要紧,你先看,边看边整理你的思路,回头结合你的思路我告诉你应该如何调整。 我开始以为以我的阅读速度,只需要三天就可以读完,没有想到最后花了半 个月的时间才啃下了这本硬书。中间我还卖对联,送快递,天天外面跑,我还害 怕进度来不及,差点想要放弃。后来在大叔鼓(cui)励(cu)下,我终于整理出了这本 书思维导图。 我把这个思维导图发秋叶大叔,问是否可以开始做ppt了,然而大叔问了我一个问题: 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觉得呢? 可以回复 好,我来告诉大家当时我们的想法: 大叔说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书内容介绍,这样的硬书即便做出来了大家也看不进去, 考虑读书笔记ppt未来要分享传播,更好的思路是我们应该抓住一个点去写透,而不是全面 解释这本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在一个快速阅读时代,烧脑的内容没多少人真的在看。 直到这时,秋叶大叔才列出了他的ppt逻辑框架方案,让我和他的构思进行对比。 大叔提供的第一稿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介绍背景 1. 介绍这本书的影响力 2. 这本书为什么叫《21世纪资本论》? 3. 作者的过人背景 4. 这本书到底在讨论什么?

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目录】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二篇资本周转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