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信息经济学定义: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

(1)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的划分:

?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特点:信息和信息技术未得到发展。

?形成期(1959~1970年前后)。取得的成果: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以及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用和费用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特点:1.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2.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年~1979年)。

?蓬勃(或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后)。

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两种主张: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或者按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源于前一种主张)

信息经济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即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优点:使得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的经济学衔接;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的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且能够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体系。

信息经济二分法:按照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优点: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区别。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一,不完全、费堆成信息经济学领域

二,信息转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三,信息的经济问题研究

四,信息经济的研究

五,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的经济研究(二)信息经济的研究(三)信息学与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的分类:

(一)按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

(二)按其研究的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

信息的定义: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三种不同含义的信息:(1)自在信息(2)积存信息(3)自为信息

自在信息向自为信息的转化以积存信息的存在为条件。从自在信息中获取更多有用的自为信息,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

信息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可度量性、传递性。

信息商品的个性特征:

1,在形态上,信息商品一般是通过实物载体表现出来,在传播过程中,其转移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商品中的转移价值。

2,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间接性、参与性和多元性。

3,信息商品在价值上具有可积累性、再生性和排他性,在流通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4,信息商品具有共享性。

信息商品价值分类:效用价值、费用价值、效益价值。

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信息商品的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都是指信息商品的货币化的使用价值,其效益价值在绝对量上比效用价值小,原因在于前者扣除了成本,即效益是信息商品在消费中实现的净效益。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征:共享性或非对称性、潜在性、层次性、时效性。

信息商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它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性

信息商品价格分析的依据:信息商品价格分析,主要是依据信息商品的特点及与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

信息商品与普通商品的特点的区别:

1,信息商品的非物质性、非消耗性、非占有性以及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相关特性。

2,信息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及测度困难等。

3,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共享性、再开发性、与用户的相关性、时间滞后性和时效性等。

信息商品的价值是其价格形成的基础。

对于一次信息商品其价格主要取决于信息产品效用价值或效益价值。

对于二次信息商品它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费用价格。有时也考虑效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三次信息商品其价格的形成要考虑其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

买卖双方的基本价格标准=生产成本+适当利润

差别定价定义:是指质量品种完全相同的同一信息商品对不同的用户和消费者其价值不同的现象。

差别定价分类:完全价格岐视、一级价格岐视、版本划分。

对于信息商品而言,最典型的差别定价方式是版本划分

信息商品收益的不确定性原因:

1,价值分为三个价值2,买卖双方有一个价格标准3,信息商品共享性

信息商品的供给特点:

(1)生产信息商品的劳动主要是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专业性强

(2)信息商品生产的风险性

(3)信息商品生产的控制性

(4)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体化(生产资料是本人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

信息商品的需求特点:

(1)信息商品消费的非损耗性和积累性

(2)信息商品消费的再生性

(3)信息商品消费的再创造性

(4)信息商品消费的时效性

影响信息商品供给的因素:社会信息需求、信息生产力、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的商品化程度。

影响信息商品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有关用户的职能系统。它是由包括人、设备、信息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们为了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信息而建立的一种人工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向模块化、智能化、自我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BPR(业务流程重组) 3C指的是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

信息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环境适应性3>.用户友好性4>.系统安全性5>.系统兼容性6>.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层次:单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集成的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2)的流程(制造资源信息系统)

MRPⅡ的形成过程:(1)物料需求计划的提出,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2)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了闭环MRP(3)在闭环MRP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ERP和MRP的区别:ERP在MRPⅡ原有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MRPⅡ资源倾向于内部资源。

成本测算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算法模型

优点:它较充分地利用了以往的经验,测算效率高并且可以在重复测算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结论,受测算人员的主观影响比较小。

缺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对于特定开发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无法妥善处理一些异常情况,模型计算时需要输入软件规模的估计值,以及一些成本影响因子值,成本测算结果的准备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述自变量的精确度。

2,任务分解法

任务分解法的优点是开发人员多,准确率高。缺点是割裂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有机联系,对于一些因模块间相互影响而带来的协调、管理等成本容易忽视。

任务分解法可分为“自底而上”和“自顶而下”两种方法。

自底而上测算方法的优点:可由部分开发有关的人员直接参加,由于他们对模型的理解较详细,故测算结果误差较小

缺点:测算本身的成本较高,并且对于系统级的成本,往往容易忽视或不易测算准确。

自顶而下测算方法的优、缺点与自底而上方法相反。

3,专家判定法(类比法和Delphi法是其典型)

Delphi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应用专家的经验并能处理一些特定的环境影响,缺点在于专家可能具有某些偏见无法处理,同时该方法非常费时。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是指信息系统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为此所付出的资源费用的比值。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信息系统带来的成果与为此而付出的资源费用之差,投入与产出,或收益与成本之差。

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区别和联系:经济效果着重考虑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收到的实际利益;经济效果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效益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受益情况,因此可得出: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效果作为前提。具体说,要取得经济效益(E>0),必须首先有一定的经济效果(e>1,即产出必须大于投入)。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及其方法:

按评价的时间与信息系统所处阶段的关系,可把信息系统评价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按评价的方法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把经济评价方法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其他数学评价法、组合模型法。其中重点掌握专家评价法中的评分法、类比法和经济模型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法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和内部收益率(IRR)

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方法的区别

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1)净现值(NPV) (2)内部收益率(IRR) (3)净现值率(NPVR)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信息搜寻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斯蒂格勒提出的。

市场价格离散原因: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2,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3,商品的异质性。

市场参加者是否采取搜寻行为,与边际搜寻成本和搜寻前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密切关系。

招聘方和应聘方信息搜寻差异体现在那些方面?

(1)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承担的搜寻成本非对称。一般情况下,招聘者承担更多的费用。

(2)应聘者搜寻的目地和任务就是通过搜寻识别潜在招聘者,进而在识别出的招聘者中选择能够提供最高报酬的公司。

(3)应聘者的搜寻行动一般难以被其他活动所取代,而公司却往往可以利用提高工资率与搜寻技术的替代关系控制搜寻活动。

(4)小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可以直接考察应聘者的表现;相反,应聘者也能够与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直接接触,以直观方式确定是否停止搜寻。而在大公司中,招聘者一般求助于成本高且不确定因素多的评估方式来搜寻和考察应聘者。这样的状况说明,企业招聘者的规模将导致招聘者与应聘者在搜寻方式上和搜寻效果上存在差别。

市场价格离散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制约,一是经营商品的商店数量m,特别是经营商店的分类数目n;二是价格离散幅度D;三是价格在精英商店中离散的概率分布u,其中,最后一种因素最为重要。

信息市场的内涵:

狭义:信息市场是进行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信息市场不仅指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且还包括购买信息商品的用户及其与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信息市场的基本功能:1.市场信息传导功能2.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信息市场的内部功能:1.信息商品价值实现功能2.信息市场利益分配功能 3.信息市场各要素横向联系功能

信息市场的外部功能:1.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功能2.提供社会信息服务功能 3.各市场横向联系功能

根据对信息市场运行机制作用,除传统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大机制外,信息市场的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利润机制和控制机制也是必须关注和讨论的。

信息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

(一)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发展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市场的作用不是很大。

(二)信息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坚持一般商品价格理论的同时,兼顾信息商品的特殊之处,按照信息商品的不同质和类别,合理的确

定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商品价格形成的最基本因素为效用,但同时要考虑其价值。

(三)信息市场的竞争机制:争夺信息用户是信息生产经营方之间竞争的实质内容。

(四)信息市场的激励机制

(五)信息市场的风险机制

(六)信息市场的利润机制

(七)信息市场的控制机制

信息市场控制的要素:(1)确定标准(2)衡量绩效(3)采取措施

信息市场中各机制之间的关系:

供求机制与其他机制之间的直接关系图 四机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图

信息市场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用经济办法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中的经济杠杆为:价格、税收、信贷与利率、利润)

(二)用行政管理方法管理信息市场(此法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时效性、具体性、保密性、垂直性等特点)

(三)用政策与法律办法管理信息市场

(四)用户及社会监督的办法管理

供求机制是信息市场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加强培育和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对策:

(一)通过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刺激社会信息需求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大市场

(三)逐步完善我国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

(四)增强信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五)建立健全信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六)培养新型信息人才,提高信息人员素质

信息资源的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内容、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具体为:信息极其载体;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利用的各类软硬件;各种方法、技术、法规;技术及管理人员。两者的区别:广义的信息观点把信息活动的各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而狭义观点忽视了“系统”,却突出了信息内容这一信息资源的核心。 市场各运行机制间的关系图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包括采集、分类、存储、检索与利用等。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步骤如下所示:

载体开发内容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一个“双螺旋模式”也就是说利用和积累是一个相互缠绕、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生产了新的信息,在积累信息的同时也在利用着已有的信息。信息资源的这种可积累性和共享性促成了信息资源这种特殊的利用模式。

信息资源的利用分类:(1)维系社会需求(宏观)(2)满足组织需求(中观)(3)满足个人需求(微观)。

信息资本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资本的总称,主要包括信息、信息资源、维持信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网络以及信息劳动者的价值等,其中信息自身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本。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靠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目前对信息资源的测度主要是采用的是“信息资源丰裕系数”的测度方法,定量计算信息资源储备与发展能力。

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来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信息资源配置就容量变化而言有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之分。

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的区别与联系:存量配置不涉及总计容量增减的问题,其实质是现在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间的流动和调剂;增量配置则意味着总体容量的增加,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组织之间实现均衡配置,二均衡配置只有在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并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解决存量问题的关键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解决增量问题的关键是在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信息资源的分布现状。

信息资源配置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当前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即存量配置) 问题, 存量配置主要表现为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的再配置;2.新增信息资源的配置(即增量配置), 增量配置主要表现为配置经费的切分和调整。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配置和中观配置是微观配置的前提,微观配置是宏观配置和中观配置的基础。

影响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一)信息资源的自然条件(二)信息资源的基础结构(三)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四)信息市场的竞争和价格体系(五)技术条件(六)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我国现阶段信息资源配置的正确方法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协调与配合。

信息产业的定义: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

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

(一) 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是人们处理日益复杂的生产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求。

(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三)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动也拉动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其结构划分为主体技术和支撑技术两大部分。

主体技术是按信息的作业过程来划分的,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信息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瓶颈转换规律。

信息社会递进的四个阶段:计算机时代(瓶颈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时代(信息传输技术)、内容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智能时代(信息应用技术)。我们现在处在内容时代,信息获取技术是发展的瓶颈。

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长经济和差异经济等。

收益递增形成的原因:

(1)发展依赖的主要资源的共享性

(2)企业内部的原因:a. 高固定成本 b. 学习效应

(3)企业外部的原因:a.合作效应 b . 深度的顾客适应 c. 信息蔓延 d . 注意力经济

范围经济指的是由于信息产品的多角化生产,使得每件信息都可以被利用,每个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满足,从而获得范围的经济性。规模经济是指信息的专业收集、鉴别、加工和综合整理。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对于信息产业而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二者统一于一体,规模经济是建立在范围经济基础之上的,即多品种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在柔性制造系统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区别:(1)规模经济的源泉实质是分担固定成本,当固定成本由一种产品分担时,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而当由多种产品分担时,即为范围经济。(2)规模经济注重产品数量的扩张,而范围经济则是注重产品组合的丰富多样。

成长经济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未利用经营资源”潜力的充分开发而获得的经济性。

企业中总存在未利用资源的原因:(1)资源的不可无限分割性(2)资源间的永不平衡性(3)活的经营资源。

信息产业管理的模式有三种:(1) 集中式(2)分散式(3)混合式

马克卢普把知识分为五方面的内容:1,实用知识2,学术知识3,闲谈与消遣知识4,精神知识5,不需要的知识

马克卢普采用的测度方法是最终需求法,波拉特采用的测度方法是最终需求法和增加值法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构成:(1)研究与开发方面(2)教育体系方面(3)通讯及中介媒介(4)信息设备方面(5)信息机构(马克卢普测度核心为知识产业和这五条)。

一级信息部门是指那些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它们是构成社会信息市场的主体。

二级信息部门是指仅为满足政府或者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波拉特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测算,是把这类不直接进入市场的信息产品和信息看成是由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所构成。

马克卢普与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比较:

相同点:两者都是从人类信息活动的经济角度和生产结构等角度,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不同点:1两者在研究中对信息经济含义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2,两者对信息经济测度的方法不同3,两者在产业分类上存在重大差别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因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不能没有编码化知识,即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储存。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根(指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基础)、源(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方向(指两者相伴而生并通过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同的。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又是有区别的。信息经济主要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经济则是以整个科技为基础的。

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原则: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 3,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比较评价法、差额比较法、影子收益评价法。

非对称信息出现产生的经济后果:1导致市场失灵 2,产生道德风险

解决对策:1,政府介入市场进行行政干预 2,占有信息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更多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三个社会问题:(1)委托——代理问题(2)逆向选择问题(3)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交易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时,买方总是优先购买质量差的商品,使质量好的商品在市场上不能存在。表现为质量差的商品总是把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出去的现象。

委托-代理模型的类型:从信息不对称性发生的时间看分为:逆向选择模型(发生在事前)和道德风险模型(发生在事后)。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来看:隐藏行动模型和隐藏信息模型。

五种基本模型: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3)逆向选择模型(4)信号传递模型(5)信息甄别模型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代理人并不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后果。

道德风险的消极作用:(1)增加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2)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3)导致生产的低效。

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非对称性。要避免道德风险,委托人须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以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条件:

1,代理者为委托人工作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委托人付给报酬并且决定报酬的给予方式。双方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个体。

2,代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且掌握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3,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信息优势可以影响到委托人利益。

激励机制设计原则:(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约束

激励机制的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判断是否为自然垄断的条件取决于平均成本为最小的产量相对于市场产量的大小。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一、导论 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 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 (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企业家必须要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 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 (1) 给定投入,产出最大;(2) 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 (1) 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2) 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上述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并据此通过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好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如何生产(方法问题)生产多少(数量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 (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因此,比较优势的实际是比较成本优势)为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人们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2)如何生产包括由谁、什么资源、什么技术、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等问题。市场会激励厂商选择更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3)生产多少是一个产量决定问题。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要不多不少。 (4)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换言之,这些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呢? 7、四种经济体制: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 传统经济亦称“惯例型经济”是指生产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遵循传统或惯例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世代相传的某种传统或惯例所决定的。传统经济中的经济活动让位于宗教及文化价值观念,效率不受人

2015年秋季学期信息经济学复习提纲

2015年秋季学期信息经济学复习提纲 目录 1.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何为信息范式?如何理解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范围? (2) 3.理解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信息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 4.试比较分析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的异同。 (4) 5.举例分析信息运行的两大基本模式。 (4) 6.运用博弈论的基本范畴,分析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4) 7.何为信息成本?运用肯尼思.阿罗的理论方法,总结信息成本的主要特征。 (6) 8.借鉴斯蒂格勒信息搜寻的理论方法,分析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信息搜寻现象。 (6) 9.何为信息租?举例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信息寻租现象。 (7) 10.如何客观地评价信息资源丰裕系数? (7) 11.何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委托代理关系。 (9) 12.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13.应用A. M. Spense 的市场信号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 (10) 14.“维克瑞拍卖”的设计原理及其评价。 (11) 15.应用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分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其走向。 (11) 16.何为信息产业的梯度转移?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2)

1.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超越农业经济的直接经济。——网络营销、虚拟办公 (2)提供更多的非物质产品。——咨询服务、互联网金融 (3)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成为社会的核心技术。——数据库的经济效益 (4)知识与资本并重,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方正将知识转换成财富 (5)从事信息活动的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规模经济)。——咨询行业的服务人数增加。 (6)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增加。——信息产业化,百度等互联网公司 (7)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掌握知识比掌握财富更重要 (8)企业关注人们的注意力,形成注意力经济理念。——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广告宣传 2.何为信息范式?如何理解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范围? 范式指科学家集团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信息范式指构成信息科学的基础。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科学。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范围: (1)宏观信息经济学 ——马克卢普,提出了知识产业的问题。 ——波拉特,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2)微观信息经济学 ——奈特,拉开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序幕。 ——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是微观信息经济学大发展时期:哈耶克和鲍莫尔的不完全信息思想;斯蒂格利茨对信息价值及其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研究;维克瑞等人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等,形成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例1、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管理角度 例2、成本控制的相关信息:经济角度 共同点:信息范式+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3.理解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信息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1)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从信息数量分布角度考察信息状态。 定义:对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与所掌握的信息数量相等,此时处于完全信息状态。反之,如果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少于所需信息,则此时为不完全信息状态。 基本观点: 1.完全信息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古典经济学的构建基础。 2.现实生活通常是处于不完全信息状态。 3.后来的经济学家提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经济学理论。例如,W.J. Baumol : “在市场活动中,每个经济成员所拥有的信息不会是完全的,而是不完全的。” 以项目投资为例:相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决定着投资决策。 通常需要了解如下信息: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讲义课后习题答案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讲义课后习题答案 张1.5 张1.6 假定消费者从价格低的厂商购买产品,如果两企业价格相同,就平分市场,如果企业i的价格高于另一企业,则企业i的需求量为0,反之,其它企业的需求量为0。因此,企业i的需求函数由下式给出: 从上述需求函数的可以看出,企业i绝不会将其价格定得高于其它企业;由于对称性,其它企业也不会将价格定的高于企业i,因此,博弈的均衡结果只可能是每家企业的价格都相同,即pi =pj。但是如果pi=pj>c那么每家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i只要将其价格略微低于其它企业就将获得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且利润也会上升至,。同样,其它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如果此下去,直到每家厂商都不会选择降价策略,此时的均衡结果只可能是pi=pj=c。此时,企业i的需求函数为。 张1.8 张2.3 张2.4 张2.9 (1)由于古诺博弈的阶段均衡是,此时的利润为;若各家企业合作垄断市场,则此时的最优产量是,可求得,此时的利润

为,此时若有企业i背叛,其产量就是,其收益为。下面我们来看重复博弈下的古诺博弈。在这个博弈中,有两个博弈路径,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首先,在惩罚路径上,由于每个阶段参与企业选择的都是最优的产量,因此能够获得最优的收益,因此是均衡的。 其次,在合作路径上,只要合作的收益大于背叛的收益,则均衡也是可以实现的,这要求:,解得。 (2)伯川德博弈的阶段均衡是,此时参与者的利润均为0。若各企业合作,则此时的最优价格是:,此时,则,利润为。而若有企业i背叛,则其选择价格,其产量为Q,利润为。下面我们来看重复博弈下的伯川德博弈,在这个博弈中,也有两个博弈路径,我们分别讨论如下: 首先在惩罚路径上,由于每个阶段的企业选择都是眼前最优,因此,它能够实现均衡。 其次,在合作路径上,只要合作的收益大于背叛的收益,则均衡也是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求得。 (3)伯川德博弈中的最低贴现因子小于古诺博弈中的贴现因子的原因在于其惩罚要严重的多,因此其对于耐心的要求也就要相对较小。 张3.4 类似的题: 张3.8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

信息经济学期末复习 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与不变、唯一相对应,而不确定性与可变、可能相对应。 2、环境状态 用于描述决定经济决策可能结果的控制因素,也称事件状态或自然。 3、效用,就是满意程度,(是一种心里感受) 4、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概率值表示,那么, 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的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那么,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不确定性。 5、信息理论的定义 可以近似地表述为,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定义至少说明了一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定义反映了信息发生的基础与过程 (2)定义揭示了信息价值的基础所在 (3)定义揭示了信息与经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 (4)定义表明,信息具有层次性、不可分性和共享性 (5)定义说明了知识差在传递过程中必然存在绝对的损失(噪音、信息失真或误差)。 6、经济信息基本形式 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 7、完全信息 就是市场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8、完全市场 是指市场参加者对于环境(产品价格和质量)具有完全信息,市场参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完全市场假设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假设。显然,完全市场假设中的信息不可能成为商品,也没有市场价格,同时,信息在市场参加者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地传播,使每个市场参加者都能同时接收到同样信息。9、不完全信息 就是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部分知识。(部分程度因市场参加者的不同而不同),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具有经济现实性,因为,在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是需要花费成本代价的,并且市场通讯系统总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市场参加者也会施放市场噪声。因而市场价格不可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价格机制因此可能失灵。 10、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我们可以将市场知识划分为公共知识(或公共信息)与个别知识(或私人信息)两种形式。 11、公共知识 能够被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获取的所有的相关信息。市场公共信息的无度增加将会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 12、私人信息,又称为私有信息或个别知识,它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 13、对称信息 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对称的理解有时要求是反复和多重的,例如:你知道你妻子不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你有外遇吗? 14、对称信息环境可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考察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解题思路:理性参与人做出是最优选择,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均衡,据此可知答案为(3)。 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说明: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求解占优均衡的方法。答案:(U,L) 下面考察PNE及其解法

妻子 丈夫 (a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同生共死;均衡结果是同生,或者共死; (b )请检验,占优均衡(占优战略组合)是坚强活着;均衡结果是同生(互相煎熬); (c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你死我活;均衡结果是死活,或者活死; 显然,(c )情形之下,二人之间的仇恨比(b )中更深。 一些类型的博弈中,PNE 未必存在。以下考察MNE 及其解法 说明:猜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这类博弈没有纯战略NE ,但是却存在混合战略 (c ) 活着 死了 (b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a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NE。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加深对NE的概念及NE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同时,混合战略NE求解也是本题考察点。以下两个例子,与此相同,供大家练习使用。 模型化如下博弈:两个小朋友一起做猜拳游戏,每人有三个纯战略:石头、剪刀、布。胜负规则为: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二人出手相同则未分胜负。二人同时出手。胜者的支付为1,负者的支付为-1,未分胜负时支付均为0。(1)请写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占优战略均衡。(2)该博弈是否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存在,请写出。 下例来自张维迎,P1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课程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给你两个师的兵力,你来当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占据的一座城市。而敌人的守备是三个师,规定双方的兵力只可整师调动,通往城市的道路有甲、乙两条,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你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守备部队兵力少或者相等,你就失败。你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与零和博弈不同,有些博弈既有PNE,又有MNE。如以下性别战博弈和斗鸡博弈。 性别战博弈: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上课讲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 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 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 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差别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固定的一篮子,只是偶尔变动;而GDP deflator 则是现期价格,随时间变 化而不断变化。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 1、几种观点: (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2)金建等:20世纪中后期至70年代。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 (3)吴康生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 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一)劳动者 (二)企业 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 (三)产业结构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 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 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 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 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 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 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 4、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 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 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 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 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一)美国 1、马尔萨克

信息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信息经济学试题( 一) 一、选择( 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题 2 分,共20 分) 1 .标志信息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 A .马尔萨克《信息经济学评论》 B .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C .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2 .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形成于() A 20 世纪6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 20 世纪70 年代 3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者为() A 格罗斯曼 B 施蒂格利兹 C 莫里斯 4 .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分支学科的人是( ) A .阿克罗夫 B .阿罗 C .赫什雷弗和赖利 5 .主张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观点的学者是() A .乌家培 B .张守一 C .银路 6 .产生不确定性的条件是()

A .决策结果只能是唯一的 B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 C .决策结果可能产生两种以上 7 .风险厌恶者,其效用() A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减 B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递增 C .随货币增加而增加,增率不变 8 .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处在“无知”状态时() A .信息对称 B .信息不对称 C .信息不完全 9 .委托代理关系是() A .一种普遍关系 B .仅指经济领域 C .在部分领域中存在 10 .道德风险属于() A .外生不确定性 B .内生不确定性 C .既不是外生亦不是内生不确定性 二.简释(每题 4 分,共20 ) 1 .信息经济学 2 .道德风险 3 .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

4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5 .市场信号 三.简答(每题10 分,共30 ) 1.21 世纪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 3.价格信息机制的缺陷分析 四.论述(每题15 分,共30 ) 1.信号理论及其信号制造模式 2.试用道德风险分析火灾保险 信息经济学试题( 二) 一。选择( 将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内,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 2 分,共20 分) 1 .“柠檬” 理论的柠檬是指() A .旧货 B .二手货 C .次品 2 .信号理论的提出者为() A .阿克罗夫 B .斯彭斯 C .莫里斯 3 .将国家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的人是() A .波拉特 B .马克卢普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信息经济学 导论 一、微观信息经济学(名)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信息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是一个常数,认为信息总是充分、完备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它常常不充分、不完备,得到它需要成本,且分布是不对称的。这样,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之上的原有的一些结论就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种新的透视或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及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研究信息。它与理论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 二、宏观信息经济学(名) ?宏观信息经济学至今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能被视为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信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很复杂,目前研究还不多。但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这类研究,却日益增加。 ?宏观信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信息经济的研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 ?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有重叠之处。但宏观信息经济学不研究企业范围的信息经济问题,与应用信息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三、“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概念,首先是一个名叫斯蒂格勒(G.j.Stigler)的美国人提出来的。(填空题) 1959年,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1年,他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著名论文。他在文章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当中的机制来加以研究。 在宏观上,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人,则是美国人马克卢普(F.Machlup)。 1962年,马克卢普在他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986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上,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已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以后,信息经济才兴起、发展起来,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信息经济学成为独立公认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信息经济学的特点是: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3个方面13个具体问题,即:一是信息的经济研究,包括:1、信息的费用与效用问题;2、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3、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问题;4、最优信息系统的实现问题。二是信息经济的研究,包括:5、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问题;6、信息市场及其相关问题;7、信息经济的含义、测试与发展规律问题;8、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中的经济问题;9、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有关问题; 三是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包括:10、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11、信息在稀缺资

网络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选择填空题 1、新经济辨析:1980年托夫勒提出后工业经济;1982年奈斯比特提出知识经济; 1986年 福莱斯特提出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提出信息经济;1996年ODBC 定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商业周刊提出新经济;1998年版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定名为《发展的经济》:90年代后期IT作为互联网技术基础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 2、网络经济的物质基础一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一Internet技术;网络经济赖以发展的根基一企业信息化; 3、网络按连接方式分为: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 网络按节点的传输方式分为:双向网络和单向网络。 名词解释 1、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了的全球直接经济形态。 2、保留价格:某人愿意为某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通常被认为是此人的保留价格。 3、边际消费者效用递减:在价格不断调低的过程中,后进入市场的消费者总比已经购买此产品的消费者具有更低的保留价格,对该产品的效用评价更低。 4、协同价值: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协同价值取决于网络规模。 5、自有价值:在没有别的使用者的情况下,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那部分价值。 6、网络外部性:一个产品对用H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岀现了网络外部性。 7、梅特卡夫法则:网络价值的大小以网络节点数平方的速度增长。 8、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个体的效用随着需求方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9、数字产品:特指在网络经济中交易的可以被数字化,即编码成一段字节,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事物。 10、长尾理论: 11>临界容量:维持均衡的最小网络规模。 12、正反馈:描述的是一个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过程。 13、负反馈:描述的是一个强者上向衰弱而弱者逐渐强大的过程。 14、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15、锁定:指由于齐种原因,导致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品或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大到转移不经济,从而使经济系统达到某个状态之后就很难退出,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个均衡状态。 16、路径依赖:表示即在一个自愿抉择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为特征的世界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的或暂时的优势(如一些技术、产品或是标准),或是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都可能对最终的市场资源配置产生重要而不可逆转的影响。 17、转移成本:是用户从一个产品转换成另一个产品,或者从一个网络转换成另外一个网络所需要承担的成本。 18、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存在的根本条件。19>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不受厂商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自然资源环境、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

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考核方法: 1、《经济学基础》于期末进行统一命题的考试,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2、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对理论认识理解,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安春梅等:《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微观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1 3.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许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厉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本篇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用此来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在初级经济学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了解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了解模型基本假设或条件与现实的关系,掌握数理分析方法。本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微观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训练学生对现实问题抽象化、理论化的能力及经济思维习惯,通过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从复杂的现实过渡到简单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技巧。 教学内容: 本篇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个体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理论。如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其中供求理论是基础,也是核心。 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