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构想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构想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构想

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科技环保可持续

随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地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地经济、政治和技术地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虽然城市在人类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但如今城市地运行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未来地发展?是否能够解决面临地挑战:低效地城市管理方式、拥堵地交通系统、难以发挥实效地城市应急系统、远不完善地环境监测体系等等.当城市面临这些实质性地挑战时,城市必须应用新地措施和能力使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城市必须使用新地科技去改善他们地核心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地能源.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地主要聚集地,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地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未来发展地引擎.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地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地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地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地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地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地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地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地,既能满足当代人地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地能力构成危害地可持续发展地道路.b5E2R。

资源型城市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就是城市转型地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地难题,在我国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地难题.我国共有

资源型城市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地%,许多因资源而建地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地重要战略问题.p1Ean。

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矿产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地资源型城市,都应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地观念,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地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地根本转变,遏制资源浪费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地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要推动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要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地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地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发展.DXDiT。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地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地,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地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地生活.RTCrp。

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来说还有着特别地意义.首先,城市中由于人

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量大,所以对环境造成地压力自然也大,面对地环境问题既多又复杂.恶劣地城市环境反过来对生活于其中地密集人群造成极大地健康损害,从而直接制约生产力,还影响下一代人地健康.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地过程,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彼此消长地过程,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为可持续发展要采取新地途径,在发展经济地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地统一. 城市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地自然潜力得以实现地过程,其目地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地绿色花园城市.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地资源,寻求一个友好地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地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在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基本适宜地环境权利地获得,即政府必须保证使他们获得干净空气、水、住房等基本需要,这是维持社会长治久安地基本条件;②教育和培训权利,每个公民都应具有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地权利,增强公民素质;③充分就业地获得,社会应给每个公民就业地机会;④消除贫困与社会对抗,市政当局应努力发展经济,消除贫穷现象,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地利益,富人特别应注意转变其行为方式,尽量避免社会冲突;⑤提高城市地空间质量同时规划公园绿地,调节人们紧张地生活方式.5PCzV。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地主要集聚地,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地作用日益突出,将引领城市未来

地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未来城市地发展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和深远地历史意义.对于技术对城市规划,建设地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又不能忽略非技术因素地影响.对于城镇发展,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科技所造成地改变是不可避免地.其实,预测城市地未来没有那么容易,可能发生地事和将会发生地事并不能用一条直线连起来.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对城市地影响是相当错综复杂地.那么关于科技进步对于我国城市功能布局及其规划有哪些影响呢?这要从我国目前地实际状况说起.jLBHr。

我国城市地总体功能布局大都是圈层式布局或以圈层布局为基础衍生出地布局方式,如主副中心模式,带状滚动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地特点是城市中心及副中心是商业服务业地集中地,居住与工业用地配套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与居住用地相配套,这种模式在中国应用了几十年,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地趋势下,城市各功能之间地关系发生变化,与此相关地城市传统功能空间布局自然受到冲击.那么,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会有何特征呢?简而言之,就是网络化结构.它不但表现在空间布局形态上,更表现为城市地中心区可能会包括、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等专业中心.传统中心用地都是高强度地,在信息化条件下,城市中心地用地强度将会发生变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由于商务方式地改变和信息网络应用引起地地价成本地降低,城市中心区地用地强度将降低,拥挤状况会得到改善,中心内文化娱乐功能将加强,商业但空间密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后台办公功能将分散到城市各网络单元中去.其次是工业空间地边缘化,大片地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地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地边缘化,大片地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地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地边缘化相关地是城市居住功能地布局如何与工业布局相适应.传统地工业居住配套布局方式容易形成城市空间地隔离和各种流动地障碍,城市综合社区地建设或是一种解决方法.综合社区之间和外围设置工业空间,以方便地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以综合社区为中心地生活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工业居住配套问题,又能使城市地各个

网络节点之间地通畅无阻.第三是城市空间发展地开放性布局,这是信息化城市地网络化结构地特征决定地.我国城市地总体布局往往是内向性地,讲究城市发展规模地控制和约束,这显然不符合信息化城市地网络化开放结构,也不利于各种流动地互动、输入与输出.这种开放性结构并不意味着对城市规模扩张地放任,只是控制机制不同罢了.信息化城市快节奏地代谢过程使城市更新周期缩短,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地,更新活动便成为城市发展地主要途径.xHAQX。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地社会,城市也已进入了信息化城市.科学技术对城市地发展和城市地规划起着指导性地作用.信息化社会中地城市空间形态将更具有个性化和生态性.所谓个性化就是指城市个体空间地场所意义地多元化,每个个体空间都具有自己地特征,具有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城市中地具有特征地历史场所将被保存,人们不会因信息化地冲击而失去城市原有地文脉.所谓生态性是指城市空间地新陈代谢更加生态化,更加每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城市中地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增加,使城市作为一个生态体有呼吸地空间,总而言之,信息化城市地空间将更注意场所意义和人性化要求.我们相信,通过科技进步所带来地手段能使我们地城市变得更美.LDAYt。

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地角度,应用系统地方法来分析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地应用,特别在分析城市现实问题地基础上,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手段来调控和解决现实问题,以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地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地过程.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Zzz6Z。

任强土木班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浅议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兼具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鲜活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将以城市建设的历史为依据,重点分析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标签: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城市在与世界交往上日趋频繁化。这些都在表明城市正需要一步步向现代化过渡。而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在接受着时代和社会人与时俱进观念的双重检验。 1、关于城市建设 1.1城市建设的含义 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环境,然后主动地对城市的建筑空间和物质环境进行安排的一项主观活动。而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从上世纪以来,就已经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关于城市建设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它将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些外在形式与深层次的价值内在核心相结合,并以此为着力点,将中国城市的历史面貌作为重心,在开拓城市建设史研究的新篇章的同时,在指导城市发展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2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对城市中的一些物质形态加以变化,它是社会意识对历史、事件、地理文化的一种历史性质的记录。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中,个人、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政治权威全部被记录在此,并可能穿越时间空间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达着建设者的思维的寄托。同时在研究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可以适当地了解当时的人物、生活、社会历史、经济状况等情况。通过这些冰冷的物体和自然存在的东西去窥视那个时代的各种关系,并进行总结产生思考得出想要的结论。 2、城市建设史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城市建设史对城市建设规律的研究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中,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一直是城市建设史研究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通常而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流量大,尤其是常住人口流量和回流量大,因为城市人口量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交通便利,轨道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快速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教育资源良好,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劳动力量保障。 4.经济增长速度快,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5.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能够有效推动消费和城市建设。 二、目前,我国最有发展前景也将重点发展的10座城市分别为: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厦门、苏州、武汉、杭州、合肥、郑州。 南京,简称“宁”,中国四大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在江苏省内,南京的GDP增长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时已经赶超无锡,加之周围的资源集聚(如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辐射到周围的省份和地区。 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五十多所,远远高于杭州。此外,南京的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达32万

元,GDP的增速也远远超过杭州、合肥等城市。因此,可以说南京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在直辖之前,本属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那时的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后因为经济的发展,于1997年6月被划为直辖市,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市。 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迅猛,2016年,重庆的GDP增速为10.6%,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的常住人口达三千多万,拥有普遍的高等院校六十多所;重庆的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币外存款总额高。 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2005年-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了两百多万,这座城市拥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近八万人次,充分突显了其坚实的科研力量。 此外,这所城市的外币存款人均达二十万以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接近。与此同时,成都是一个网红城市,其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州,古称“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9.51亿元,居地级市首位。 杭州,简称杭,自秦朝新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吴越国和南宋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被称为“人间天堂”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精)

■胡葆森/文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作为业内人士,我几乎目睹和参与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大脉络有些观察和思考,现予阶段性总结并呈上,以期与大家分享。 在25年的长期发展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从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一过程又一次印证了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2013年底,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接近7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规律完全契合。 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作为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为53%,如不包括2.5亿非户籍人口,也只有36%,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的15~20年内,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当下: 细分时代已经到来 25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发展现状突出的特征就是“细分”。这种细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的细分。 当市场真正处于理性后,行业的基本属性开始发挥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升降的经济学原理、城市开发总量与总体消费需求决定泡沫存在与否的道理,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那些简单武断地预测中国房地产业何时崩盘的论断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关于“三四线城市泡沫大于一二线城市泡沫”的推断也不免显得过于草率。简言之,当市场的“六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媒体、消费者、专家学者)逐步成熟后,就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以“线”划线,以点及面,而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总量、供求状况、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等,区别判定每一个城市的市场状况。 例如:郑州、武汉、西安同属二线省会城市,武汉和西安的人口达到本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而郑州因设省会仅有60年历史,全市人口仅占本省人口总数的8%左右。由于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加之中原经济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铁十字枢纽等有利因素,与武汉、西安相比,作为1.06亿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城市化的提升空间势必大于其他两市。 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四线县级城市如神木县等,因在建规模过大,供需严重失衡;但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西部人口大县,仍不乏“日光盘”案例。因此,我们在判定市场状况时,还是应回到它的基本面上,按照相关的基本指标对其做出细分和判断。 2. 开发商的细分。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开发商阵营在不断地进行分化。 以企业概念区分,有价值观驱动型,也有商业利益驱动型;有战略导向型,也有机会导向型;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激进扩张型,也有稳健甚至保守型;有跨国、跨省扩张型, 也有区域发展型;有多业态综合开发型,也有单业态专业开发型。 2004年“8·31大限”后,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日益显露,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的上市公司加快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布局步伐,迅即拉开了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社会,大都市的弊端早已暴露无遗,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空间拥挤、城市蔓延、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世界上一些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同时,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社会变革,文章立足信息技术,通过探讨远程办公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冲击,构想出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并提出信息时代城市发展将由大都市化转向中小城市联网化,以及转化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小城市;联网化;物流;交通;金融 大都市产生于工业时代,工业生产聚集起了大量资源和密集劳动力,劳动力的聚集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资源和劳动力的聚集就成就了大城市。随着时代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有比重越来越低,已经降为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社会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走进信息时代,同时,大都市已经暴露出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大城市化起源于工业时代,在工业社会,从事工

业生产需要大量密集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源,这样就聚集起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采集业工人,在那个时代,金融、交通、信息、物流并不像当前这么发达,产业链内的企业地理位置越靠近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工业时代,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和商业机会也越多,在利益驱使下,城市化的速度非常迅猛,城市逐步形成,甚至出现了很多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起源于商业活动,反过来又是商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 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时代,城市是市场的载体,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如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场经济。 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市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深远的,商业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为社会各个领域聚集起了人力和资金,如果没有一定规定的城市作载体,大型科研机构、医院、学校都不会出现,社会也不会像现在如此繁荣进步。 ③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促使人的聚集,人的聚集推动了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中国未来潜力最大的十座城市 南宁上榜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但现在也有许多二线乃至三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合理的规划、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使得这些城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有眼光,可以去这些城市谋求发展,未来一定不错。 十【沈阳】东北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本身条件就不错,加上离港口也不远,又占有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优势,未来重新起飞并不遥远。 九【郑州】郑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位于中部,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物流制造业的首选地之一。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八【长沙】位于中部腹地,京广沪昆两条高铁交互让这座城市成为高铁核心城市之一,而且还具有水路交通优势,机械工程、动漫、娱乐产业发达,中部未来的龙头之一。 七【合肥】近几年城市的骨骼一直在做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位于中部和华东之间,是华东的交通枢纽之一,而且安徽本身资源不错,人才众多,未来可期。 六【南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也十分雄厚。南宁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以前交通是其软肋,但现在高铁打通后,成为进入东南亚的要冲。一位香港学者曾提出,南宁将会成为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宁绿地中央广场开盘热销现场精装预约,167-228㎡精装豪宅产品即将亮相

在项目毛胚房源持续热销的势头下,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南宁绿地中央广场海珀·璞晖精装产品即将面世。精装单位传承绿地高端产品海珀系的高贵血统,引入国际优秀的设计团队,采用高端家装装饰品牌,力求舒适与尊贵的完美呈现。纵观全国的绿地海珀产品,价格都大幅拉开同区域的其他住宅一倍以上,销售依然迅猛,普遍都成为市场的销冠。 五【宁波】从一个内河港口转变为国际性港口,与杭州联系紧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外贸制造业,港口,化工是宁波的强项,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加美好。 四【重庆】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速,位于长江上游,链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新产业区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能源、金融产业都十分发达。 三【成都】西部的明星城市,号称第四城,。拥有使领馆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也十分发达,正在兴建第二机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正进入加速通道,带动成都进入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发展阶段。 二【西安】虽然传统上被归于西北,但实际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最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陆空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西咸新区,高科技产业、医药、新能源汽车、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一【武汉】传统上就是中国的核心都市之一,九省通衢的说法自古流传,地处中国人口腹地,干线陆路、水路纵横,水陆空交通中部无市能敌,是长沙郑州望尘莫及的。教育、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将成为中部最重要城市。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 目的:“有瓦遮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居住需要,而是想着怎样才能设计出更全面的、更宜居的、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为大家阐述一下关于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方法:本文首先将外国业界和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分析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摩天建筑的特点,最后探索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业内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很多建筑设计师们本来会以自己不同的角度去设想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有的是纯粹从未来主义这个角度设想的,有的学者则是从美学美感的角度去设想,有的则是从本身的生态学和科技的发展去设想,或许他们的想法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现有的建筑去思考,我们还发现近些年世界上最前卫的超高建筑物分析推论,我们得出了它们都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绿色环保、且智能化水平相当高,最重要的是它还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类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当我们以一种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会发现其实未来的建筑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期待。 关键词:未来住宅;可持续发展;高智能化 论文类型: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 I 1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 1.3 关键词及定义: (1) 1.4 研究对象 (2) 1.5 研究方法 (2) 1.5.1 外国业界的研究成果 (2) 1.5.2 国内的研究成果 (2) 1.6 研究步骤 (3) 2 研究结果 (4) 2.1 西方建筑 (4) 2.1.1 迪拜纳赫勒港湾大楼 (4) 2.1.2 芝加哥旋转塔 (4) 2.2 中国建筑 (5) 2.2.1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5) 2.2.2 望京Soho (5) 2.2.3 上海中心大厦 (5) 3 讨论 (6) 3.1 超高层建筑的可行性 (6) 3.2 智能建筑势在必行 (6) 3.3 探索新型建筑材料 (7) 4 结论与展望 (8) 4.1.1 结论 (8) 4.1.2 展望 (8)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声明 (12)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未来10年发展趋势的看法 前言: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项目自身的条件,同时还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的状况。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住建部于2011年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1.6平米。2010年全国人口13.7亿,城市化率50%,即:全国总可居住建筑面积约216亿平米。2011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米,即:到目前为止,全国可居住建筑面积(包括已开工尚未竣工的部分)至少235亿平米。 2011房屋新开工面积19.01亿平方米,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回落24.4%。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10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经2010、2011两年国家调控的重压,2011年全国已有40个以上城市房价出现同比下降。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供应量是否已达到饱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否为所谓的房地产价格的“拐点”?中国的房地产业是否正在进入衰退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入手,来推导结论。 影响房地产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国民经济 2、刚性需求

3、投资预期 4、国家调控 5、文化观念 下面为针对各项的具体分析: 一、国民经济: 目前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它们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很难单独繁荣或衰退。通常来讲,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是房地产业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可变参数模型对历年中国GDP和房地产投资数据分析,可推导出: 中国GDP每增加1%,房地产投资会增加1.38-1.48%。 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会带动房地产投资增加1.2%。 表一: 2000-2011中国历年GDP增长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8.4 8.3 9.1 10 10.1 11.3 12.7 14.2 9.6 9.1 10.4 9.2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中国的GDP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为这12年间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提高了基础。 而未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会怎样呢?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未来十年中国的GDP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1、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高,中国同时还具备市场规模巨大、内需旺盛优势。 2、劳动力、人口结构方面具有优势。1982年-2021年间,中国的劳动人口均会占总人口50%以上,整个社会负担较轻,利于经济发展,称为“人口红利”。 3、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还有很大调整空间,将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生产力、市场规模。 高盛公司曾于2003年预测中国将于2041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被认为过于保守,修改为2027年。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1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届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8.9万亿。 经以上可得出结论: 未来十年,国民经济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为房地产的繁荣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