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是心灵的诗,是心灵的歌。”①这句话,用来作为的评价,是非常恰当的。余光中的诗,首先是心灵的诗。他的每首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的是诗人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余光中的诗,也是心灵的歌。他的诗可吟可咏,富于强烈的音乐性。正是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形成了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成为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歌的音乐性,首先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语言组织形式。语言本身有声音高低、长短、轻重、清浊的不同,加上句式的变化,起伏的声调,经过诗人选择锤炼,精心组织安排,便会形成不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产生不同的音乐美。余光中的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正是源于诗人对语言的选择与锤炼。他的诗,从选字用词,节奏韵律到句法段势,无不经过精心的选择安排。“丹青不是无完笔,写到纤腰已断魂”,是其对诗歌语言精心锤炼的真实写照。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并不固守某一特定的韵律节奏形式,而是根据诗歌本身内在情绪的表达需要,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语言组织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美效果。作为现代古典诗派的代表诗人,余光中很好地将中国古典的韵律规则与西方现代自由诗灵动的节奏有机地融汇一体,形成他诗歌深情典雅、和谐自然、圆润流畅的语言风格特点。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又显然自觉地借鉴了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法,用无声的文字演绎一曲曲华美乐章。具体地说,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清雅典丽的规整美

余光中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都带有浓厚的古典诗词的风韵。从、乐府,到宋词都可从他诗中见出深刻的印痕。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均衡对称的结构,构成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规整美。《》是余光中最为大家熟知且烩灸人口的佳作。“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全诗四段,感情的潮头一波高过一波,而在语言上却始终是平实质朴,徐缓如水。单一的节奏,单一的格调,相同的韵脚,结构齐整均衡,和谐对称;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现出规整之美。《踢踢踏》是他表现对江南童年生活的怀旧之作,那“踢踢踏/踏踏踢”“踢力踏拉 / 踏拉踢力”,犹如一曲天真浪漫的童谣,“从巷头 / 到巷尾”,“从日起 / 到日落。”逝水流年,悠悠往事,历历浮现眼前。全诗音调响亮,节奏整齐,音律和谐,可吟可唱。格调清新典雅,韵味悠长,看似平散随意,实则紧凑连贯。前呼后应,变化中仍给人整体的规整美。

二、荡气回肠的回旋美

回旋,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将表现音乐基本主题的旋律屡次反复,形成音乐的主旋律。余光中很多诗作中,很好地借鉴了音乐的回旋手法,将表现主基调的反复吟唱,回环往复,形成一种气势的感情力量,又给人荡气回肠的音乐美。《招魂的短笛》是诗人在清明节时为祭祀逝去的.母亲而谱写的招魂曲,诗歌一开始,就是一声深情的呼唤:“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久留。”紧接着,类似的呼唤在诗中反复出现:“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整首诗歌,在一声声的呼唤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音乐效果,犹如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给人心为震撼的感情力量,也给人回味悠长的听觉享受。《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黑云母》同样是这类诗的杰作。

三、圆润飘逸的流畅美

余光中这类诗,大都随思绪的流动,信手写来,一气呵成,节奏和谐自然,声韵柔婉圆润,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小木》写看到长大的女儿奔男友而去的,心中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嫉妒。“看着我女儿 / 高跟鞋一串清脆的音韵 / 向门外的男伴 / 敲叩而去的背景 / 就想起从前 / 两根小子翅着 / 一双小木 / 拖着不成腔调的节奏 / 向我张开的两臂 / 孤注一掷地 / 投奔而来。”全诗看似平淡,有点随意,有点化,但诗中鲜明的形象,精炼的语言,明晰的思绪线条,流畅的音乐节奏,都充分显示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艺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这类诗,在余光中的诗作中占了较大份量,它们大都短小精悍,反映作者超然的人生态度,清澈淡泊的心境和天人合一的怡然情怀。《布谷》、《松下无人》、《山中暑意七品》都是上乘佳品。

四、沉郁顿挫的错落美

余光中显然也是一个受西方意象派影响很深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强调意象的提炼,却不顾及诗作的自然节奏,甚至诗句的本来结构也被刻意阻断,前后诗句似连非连,节奏上一波三折,起伏跳,富于较大弹性,开成凝滞挫顿之音乐美。《你仍在中国》:“等冷了密西根的碧澄澄 / 情人 / 你仍在中国,亦无秋季 / 雨中,亦无松果落地 / 的中国,铜驼,铁塔 / 皆已倒塌,皆已倒塌 / 的中国,你仍在中国,等冷 / 匍匐在神经质空鱼网 / 等也等不到一片鳞,一片鳞 / 唇焦,眼涩,心痒 / 听潮起,潮落,疑其疑幻的音乐……”作者自谓为中国的情人,表现对故园的痴心,虽身在异邦,却仍情系中国,一如在国内,但毕竟不是,所以诗人的想思疑真疑幻,思绪是错杂纷乱的,表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便自然是凝滞顿挫,似断似连。

以上对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作了粗略的分,当然,这绝不是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的全部表现。事实上,余光中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音乐化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很难在一篇文章中穷其所有。如果把余光中的诗用音乐的形式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则他的诗有的是气势恢宏,奔放豪迈的交响乐,有的是悠扬徐缓,飘逸柔婉的小夜曲;有的是明快流畅、和谐圆润的丝竹声,有的是起伏跳、沉郁顿挫的弹奏曲。古典与现代交易交汇,东方与西方融合,形成他诗歌绚丽多彩的音乐美特点。

最后,还要着重强调的是,诗歌的音乐美,虽然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但更是深蕴于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自然流动变化。语言形式上的音乐性,只有依存于诗歌的内在情绪,即诗人内心的节奏,才能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正如郑振铎所说:“有诗的本质——诗的情绪与诗的想象——而用散文来表现的是‘诗’,没有诗的本质,而用韵文来表现的决不是‘诗’。” ②余光中的诗歌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富有强烈的音乐感受,正是因为诗人心中有诗,无论用何种语言形式,都是诗人内在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附丽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才能形成特定的音乐美。余光中的诗的音乐美的不同表现,正是由诗人内在的不同思想感情所决定的。他的诗时而白浪滔天,时而涓涓细流;时而如雨,时而轻柔似风,都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语言形式的完美统一。“一切的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③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纵观余光中的所有诗歌,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原则。虽然他的诗歌的语言形式是多样的,但和谐自然是其本质特征。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的全部。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给青年作者》[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2]郑振铎《论散文诗》[M],《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苏珊娜·朗格《情感与形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家好,来源:《东京》2008年第7期)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的作品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着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 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体会到思乡思家的苦。 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

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 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余光中的现代诗

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民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也聽見 龍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也聽見 夢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也聽見 笑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 【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

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外界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做诗来做,把诗当做艺术来做”。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谢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铜玩得很好,你会惊诧于他将冰冷坚硬的铜以一种柔软温情的感觉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真性情的体现,而这种情怀,也是诗歌所需要的。(朱炳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提示:点标题下太湖之南,关注有思想的微信杂志《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唱出来的古诗词,才是最美的古诗词。15首天籁之音,足以震撼你的耳朵。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真的非常好听!1.人约黄昏后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平调歌曲《清平调》,歌词为李白《清平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平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思君歌曲《思君》,歌词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邓丽君演唱。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6.几多愁歌曲《几多愁》,歌词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演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一)余光中 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 》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 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 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 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 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 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 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 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 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 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 20 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 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 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 他把自己的相思、 情意寄托在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 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 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 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 男女主人公的心里, 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 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 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 多么的让人心痛, 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 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 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 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 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 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 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
1/6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9017513.html,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陈玉瑶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 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 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一、诗词的音乐性回顾 (一)诗词的定义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 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诗词与音乐相依相伴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发展到了后来,歌还是诗,诗不必是歌。诗歌与音乐相依相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比如,《诗经》三百篇,“《风》”、“《雅》”、“《颂》”以音别,他们之中几乎是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再比如《楚辞》里面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在后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乐府诗都是以“横吹”、“鼓吹”、“清商”等乐调为诗歌名字;宋朝以后更盛,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胜。”这里所谓的“曲子”就

余光中写的诗歌

写在金秋十月的诗歌(组诗) 秋天是写诗的季节 我有好多诗就是写给秋天的 好多好多诗都是在秋天里写成的 我多想亲一亲金秋十月的左脸——她的早晨我多想亲一亲她的右脸——秋天的傍晚 快去吻住那樱桃小口 秋天的中午秀色可餐 那泓秋波在向谁暗送 那人那狗那草还是那鸟那云还是那山——谁在朗读垄上秋色我的诗篇 好香好香的酒气 黄昏里的酒气好香好香啊 是篱笆外那朵菊花吐出来的(篱笆里边那朵菊花已经被陶公采走了) 大江两岸四下里弥漫 那片醉了的红叶在晚风中飘零

那是伊人的心或许是十月的心 好香好香的心——还会有青鸟飞来吗? 仰望霄汉信封深蓝 银河是地址北斗是邮编 秋天的风 背着棉花包的风婆婆就要走了 从哪里走?从十月边缘上走 满地落叶东躲西闪为她让路 天空的鸟儿跟着走 再折断翅膀掉下来 草——好大好大一片草儿 一下子都扑入风的怀抱 只有那些大路上的孩子 往风的相反方向跑 零乱的头发被风抓了一把 头发开始跑顺着风儿跑门前那只爬地毛毛狗一动不动

翘起的尾巴却在跑 顺着风儿跑 逆着风儿跑 秋天的水墨 一幅之乎者也的残荷 秋天黄昏泼下的水墨 ——现代派杰作 那一湖玉石 有多少玲珑之耳 在倾听什么—— ——深山有鹧鸪 那位泛舟的东坡先生 该临近赤壁了吧—— 十月江天溶溶月色 秋天走了 秋天是大学的学子所学的课程

有稻谷玉米果树棉花以及诗歌 秋天的老师全是老教授 玉米须是老师的胡须 每一门课讲完了都会结出果实 如今她的学业已经成熟了 校长发她毕业证书上面盖住大红印章圆圆的是太阳起了一个大早为她盖的 在水一方清爽宜人 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那种窈窕 早晨亲她的左颊晚霞亲她的右颊 于是满山苹果就红艳艳 她向蓝天伸展腰肢 平衡木上就有了一首抒情诗 她的眸子是那泓十月秋水 望白云飘逸看鸟群投林(她破译了鸟儿的语言) 云鬓插一朵菊花 大江南北弥漫魏晋时代的酒气 她已经上路向老校长(一棵老柳)挥手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少年曾在南京、重庆、厦门多地生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参与共创“蓝星”诗社。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学进修、任教,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皆有成就,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 1.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1950.11.8 2.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3.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3 4.单人床 月是盲人的一只眼睛 怒瞰着夜,透过蓬松的云 狺狺的风追过去 这黑穹!比绝望更远,比梦更高 要冻成爱斯基摩的冰屋 中国比太阳更陌生,更陌生,今夜 情人皆死,朋友皆绝交 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 寂寞是一张单人床 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 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而风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doc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你知道他吗?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歌》

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是心灵的诗,是心灵的歌。”①这句话,用来作为的评价,是非常恰当的。余光中的诗,首先是心灵的诗。他的每首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的是诗人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余光中的诗,也是心灵的歌。他的诗可吟可咏,富于强烈的音乐性。正是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形成了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成为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歌的音乐性,首先鲜明而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语言组织形式。语言本身有声音高低、长短、轻重、清浊的不同,加上句式的变化,起伏的声调,经过诗人选择锤炼,精心组织安排,便会形成不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产生不同的音乐美。余光中的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正是源于诗人对语言的选择与锤炼。他的诗,从选字用词,节奏韵律到句法段势,无不经过精心的选择安排。“丹青不是无完笔,写到纤腰已断魂”,是其对诗歌语言精心锤炼的真实写照。 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并不固守某一特定的韵律节奏形式,而是根据诗歌本身内在情绪的表达需要,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语言组织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美效果。作为现代古典诗派的代表诗人,余光中很好地将中国古典的韵律规则与西方现代自由诗灵动的节奏有机地融汇一体,形成他诗歌深情典雅、和谐自然、圆润流畅的语言风格特点。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又显然自觉地借鉴了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法,用无声的文字演绎一曲曲华美乐章。具体地说,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清雅典丽的规整美 余光中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都带有浓厚的古典诗词的风韵。从、乐府,到宋词都可从他诗中见出深刻的印痕。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均衡对称的结构,构成他诗歌别具一格的规整美。《》是余光中最为大家熟知且烩灸人口的佳作。“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全诗四段,感情的潮头一波高过一波,而在语言上却始终是平实质朴,徐缓如水。单一的节奏,单一的格调,相同的韵脚,结构齐整均衡,和谐对称;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现出规整之美。《踢踢踏》是他表现对江南童年生活的怀旧之作,那“踢踢踏/踏踏踢”“踢力踏拉 / 踏拉踢力”,犹如一曲天真浪漫的童谣,“从巷头 / 到巷尾”,“从日起 / 到日落。”逝水流年,悠悠往事,历历浮现眼前。全诗音调响亮,节奏整齐,音律和谐,可吟可唱。格调清新典雅,韵味悠长,看似平散随意,实则紧凑连贯。前呼后应,变化中仍给人整体的规整美。 二、荡气回肠的回旋美

余光中现代诗精选

余光中现代诗精选 为你推荐的诗词:诗词鉴赏诗句欣赏诗海拾贝手抄报 诗人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灵感 你光彩照人的热带小鸟, 欢喜在我头顶来回飞绕, 每次在我的掌中挣脱, 只落下一片蓝色的羽毛。 我把它拾起插在帽边, 行人看到都异常惊羡。 哦,我怎能捉回飞去的小鸟, 让他们象我样看个完全! 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 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 如此暖暖地,缓缓地注入了我的胸膛,使我欢愉的心中孕满了南欧的夏夜,孕满了地中海岸边金黄色的阳光, 和普罗旺斯夜莺的歌唱。 当纤纤的手指将你们初次从枝头摘下,圆润而丰满,饱孕着生命绯色的血浆,白朗宁和伊丽莎白还不曾私奔过海峡,但马佐卡岛上已栖息乔治桑和肖邦,雪莱初躺在济慈的墓旁。 那时你们正累累倒垂,在葡萄架顶,

被对岸非洲吹来的暖风拂得微微摆荡; 到夜里,更默然仰望着南欧的繁星,也许还有人相会在架底,就着星光,吮饮甜于我怀中的甘酿。 也许,啊,也许有一颗熟透的葡萄,因不胜蜜汁的重负而悄然坠下, 惊动吻中的人影,引他们相视一笑,听远处是谁歌小夜曲,是谁伴吉打; 生命在暖密的夏夜开花。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那个夏季枯萎。数万里外,一百年前,他人的往事,除了微醉的我,还有谁知道?还有谁 能追忆哪一座墓里埋着采摘的手指? 她宁贴的爱抚早已消逝! 一切都逝了,只有我掌中的这只魔杯,还盛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 青紫色的僵尸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 自三十七度出发 自三十七度出发,地心的吸力重了。

余光中的作品修订稿

余光中的作品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