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用解析

高考新高考Ⅰ卷语用考点:补写成语+句式变换(长句改短句)+修辞手法(主观题型)+词语用法(“你”的特指与泛指)+补写句子

2023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考点:补写句子+修改病句+叠词语意+标点作用+词语表意不同

两年对比,语用题型变化程度达90%以上。

(1)补写句子虽是保留项目,但分值降低,由传统的三处改为两处,分值由6降4,减少2分。

(2)修改病句虽是保留项目,但分值增加为6分,题型有变化,由一句话多个病点,变成多句话中每句一个病点;考察内容上有重大突破,兼顾语法知识同时,倾向具体语境中词义的推断,注重多类型词语(四字成语、二字词语、关联词)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成语考察融入病句修改。

(3)创新题型更注意情境性。题目凸显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生活到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四字成语、二字词语、关联词)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文学作品中叠词的语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词语组合“像……似的”的不同表意,这些新题型直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更加突出语境运用与表达,考题形式灵活多变,更注重考生的语境分析与理解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补写句子知识要点】题干统一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并限定字数。高考补写句子题目规范,每一个空出的句子,表述上受到前后句子的约束,答案相对确定、几乎唯一。常用技巧:(1)理清段落结构层次;(2)句子所在的位置(段首主旨句子,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3)关联词的对应;(4)前后文语境提示(5)句式内容的对称;(6)关键词语的引用;(7)学会看标点;(8)注意字数限制。

【A处解析】

原文: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解题方法:①前句关联②关联词推断(后句关联)③关键词

①前句关联。前一句讲到“我们常常会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内容与记忆中的忘记有关。②关联词推断(后句关联)。本句中“因为”表明前后关系为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庆幸”的内容可从“因为”这一原因表述(公众号语文畅学优)中找到答案。③关键词。后句中讲到“遗忘”,意味着原因解析与前句中陈述的对象是一致的,庆幸内容围绕“遗忘”展开。

【综合答案】我们更应该庆幸 A ,“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或“大脑有遗忘的能力”

评分:关键词“遗忘”1分,句意完整连贯1分。

【B处解析】

原文: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解题方法:①句子位置;②关联词推断(后文关联);③关键词。

提示:这一空有点难,解析有点长,请耐心阅读。

①句子位置。所填句是过渡句、段首句,承接第二自然段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论述记记力强并不一定是好事,会对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注意力、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程度反向作用。第三段进一步论述互联网时代信息查阅方便快捷,对人的记忆力的弥补作用。两段内容从不同角度论述“人的记忆力可以不必太强”。

②关联词推断。后面的“毕竟”是对前句原因解释。思考点:“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做什么?后文“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从中推知所做的事是与资料查阅有关,与信息获取有关。那么,这里面填一个什么关键词呢?查阅的内容是资料信息,“资料信息”这一关键词能与“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在逻辑上对得上。资料信息这一关键文段中并没有给出,这就是本题的难度所在。

③关键词。“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这个对所填(公众号语文畅学优)内容有限定。那么,这里面填一个什么关键词呢?查阅的内容是资料信息,“资料信息”这一关键词能与“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在逻辑上对得上。资料信息这一关键文段中并没有给出,这就是本题的难度所在。但是关键词还有一个,我们回到本段论述的主题——记忆力,全文谈的是记忆力,从内容贴切和逻辑严密上来讲,所以这一句中必须有与记忆相关的字眼出现。其实很简单,资料信息需要记住,,加入“记住”,就相当哇塞啦!

如果答案填写为“提高记忆力”,就和“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逻辑上对不上,不得分。如果答案填写成“获取所有资料信息”,可给1分,因为“获取”不如“记住”那样“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综合答案:记住所有的信息(答案几乎唯一,记住1分,信息1分)

【题目评述】补写句子是保留项目,但分值降低,由传统的三处改为两处,分值由6降4,减少2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病句一: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解析】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中。

【修改】①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拓展】用于否定句中的20个成语

无时无刻同日而语一蹴而就青红皂白鹿死谁手

天高地厚一概而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吹灰之力

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善罢甘休尽如人意

妄自菲薄万应灵丹轻动干戈一朝一夕轻举妄动

病句二: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

【解析】①促使: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公众号语文畅学优)。注意是有目的性的推动,或无目的性的推动。②致使:导致;因造成,多接不好的结果。③导致: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近义词致使、招致、引致;多接不好的结果。例:

(1)长期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会导致

..肥胖。(肥胖不是目的,且肥胖是不好的结果,所以用“导致”,不能用“促使”。)

(2)汉献帝软弱无能,致使

..大权旁落,自己成了傀儡。(“大权旁落,成为傀儡”当然不是汉献帝所愿;这种上不好的结果是他软弱无能造成的。所以这里用“致使”,不能用“促使”。)(3)生命的意义在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并将其最大限度的投入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去,这

是促使

..我迎接挑战,与困难抗争的永恒动力!(生命的意义所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为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才有“迎接挑战,与困难抗争”的行动。这里“促使”是不能替换成“导致”和“致使”的。)【修改】这导致(致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

病句三: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修改】⑨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此处简单,解析略。

【题目评述】修改病句涉及内容:“成语+词语和关联词”。成语望其项背,常用于否定句中,此类成语考察形式还有望文生义、褒贬误用、语意赘余等。词语“促使”不合语境,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对。关联词“虽然”错误明显,转折关系变为条件(公众号语文畅学优)关系。修改病句是语用高频考点。从上面可以看出,新课标1卷在病句修改这一考点上,首先题型有变化,由一句话多个病点,变成多句话中每句一个病点(这种形式也是修改病句的老题型);其次在考察内容上有重大突破,兼顾语法知识同时,倾向具体语境中词义的推断,注重多类型词语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再者,成语考察融入病句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公众号语文畅学优)的主意,眼前便增多

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

..显出干燥,结实,

黑土的颜色已微微

..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

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

..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审题】(1)比较“处处”与“处”、“微微”与“微”“早早”与“早”语意上的区别;(2)得分点意识,分值3分,三处区别每点一分;(3)要有比较意识,“和处、微、早相比”是题目要求,答题时要在比较中区分语意不同;(4)重在“语意”的不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叠词的语境义。

【原文】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

..发

..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

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

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

..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

【解析】这一段前部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由“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比“处”多一个“处”,叠加在一起,“处处”到处都是,更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由“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此黄”可知,“微微”更能表现黄色之浅。由“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可知,“早早”有比平常时间更早的意思,更能突出祥子起得早,拉车时间之早。

【参考答案】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①“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公众号语文畅学优)②“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更能表现出黑土中黄色之浅;③“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起得早)拉车的时间之早(也表现出他希望通过勤劳来改变生活的渴求)。

【题目评述】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叠词的语意。本题选材《骆驼祥子(十四)》,文中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具有描绘的作用,把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特征更加形象。考生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因为采用了比较分析法,答题难度不高。考生要根据语境解释这些叠词的语境,分析梳理,总结概括即可。

【拓展】叠词及其表达效果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而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叠词也是频频使用。高中课本的选文如《氓》、《声声慢》、《荷塘月色》等都有大量的叠词使用。在高考中也多次对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了考察。(公众号语文畅学优)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形象美,还能在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其感染

力。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审题】两处任选一处;逗号的停顿,如何增强表现力;表现力是多方面的,有内容上的强调、情感上的表达、艺术上达到的效果等,要结合语境来断定。

【原文】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解析1】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在寒冷的早晨,在狂风怒号中,祥子拉车走在街头。因为风过大,所以祥子“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祥子的这三个动作神态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逆着狂风拉车的吃力模样,表现了祥子的吃苦耐劳和意志坚韧。逗号将三个动作隔开,三个动作以三字短句展现,句式结构整齐,更具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祥子拉车的艰辛、生活的不易。

【参考答案1】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参考答案2】语文畅学优拟答

①处:逗号将三个动作隔开,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逆风拉车的艰辛吃力(表现了祥子的吃苦耐劳和意志坚韧);②逗号将三个动作隔开,三个动作以三字短句展现,句式结构整齐,更具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祥子拉车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2】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

句中间的两处逗号,将“半天”有意隔开,独立表述,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精准理解这一处逗号作用,要结合语境(前后分句)。前面小分句“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风往鼻子和嘴里一个劲儿灌,所以给人呼吸造成困难,吸入易,呼出难,人自然“透不出气”来。现实生活中遭遇过狂风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为避免风对呼应的干扰,所以祥子“闭住口”,风太大了,尽量闭口平让风钻入口中,还得忍住鼻子吸气。但人总是要呼吸的,可以想象,祥子的这口气在胸中憋着有多难受。因为憋着太久,当祥子把这口气呼出时,竟是“打出一个嗝”。“半天”从句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参考答案】②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1分),突出“闭住口”“透不出气””的时间之长(1分),凸显了狂风的猛烈(1分)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1分)。(共4分)

【题目评述】考查点,标点符号。题型变化,变判断标点符号用法正确与否为分析标点符号在特定情境中的作用(逗号的表现力)。难度更高,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标点的表情达意作用。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审题】结合具体语句子,解释两句“像……似的”表意上的不同。注意是“表意”上的不同,要结合语句解读“像……似的”的语境义。

【解析】第(1)句:“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这里的“像……似的”明显不是比喻,它是对前一句“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的原因解释,是进一步补充说明,意思为“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公众号语文畅学优)因为互联网并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第(2)句:“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在寒冷的街头,凉风飕飕灌进祥子的袖口,人体本能反应打了一个冷颤,哆嗦了一下。这种生理反应,就如同人洗冷水澡下水时的生理反应一样,身体来个“一哆嗦”。“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参考答案】22.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公众号语文畅学优)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3 分)

【题目评述】运用比较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像……似的”的意思。题目形式新颖。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

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用解析

高考新高考Ⅰ卷语用考点:补写成语+句式变换(长句改短句)+修辞手法(主观题型)+词语用法(“你”的特指与泛指)+补写句子 2023年高考新高考Ⅱ卷语用考点:补写句子+修改病句+叠词语意+标点作用+词语表意不同 两年对比,语用题型变化程度达90%以上。 (1)补写句子虽是保留项目,但分值降低,由传统的三处改为两处,分值由6降4,减少2分。 (2)修改病句虽是保留项目,但分值增加为6分,题型有变化,由一句话多个病点,变成多句话中每句一个病点;考察内容上有重大突破,兼顾语法知识同时,倾向具体语境中词义的推断,注重多类型词语(四字成语、二字词语、关联词)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成语考察融入病句修改。 (3)创新题型更注意情境性。题目凸显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生活到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四字成语、二字词语、关联词)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文学作品中叠词的语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词语组合“像……似的”的不同表意,这些新题型直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更加突出语境运用与表达,考题形式灵活多变,更注重考生的语境分析与理解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补写句子知识要点】题干统一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并限定字数。高考补写句子题目规范,每一个空出的句子,表述上受到前后句子的约束,答案相对确定、几乎唯一。常用技巧:(1)理清段落结构层次;(2)句子所在的位置(段首主旨句子,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3)关联词的对应;(4)前后文语境提示(5)句式内容的对称;(6)关键词语的引用;(7)学会看标点;(8)注意字数限制。 【A处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答案+解析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真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整体分析和评价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评析 新课标Ⅰ卷试题选材丰富,涉及社会学、文学、历史、先秦哲学、网络信息、时代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其中,现代文阅读Ⅰ选自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的代表作《后真相时代》,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当代作家陈村的知青小说《给儿子》,文言文选自法家代表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和汉代孔鲋撰写的《孔丛子·答问》(孔氏家学著作),诗歌选自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整体选文均系名家名作,其内容情理兼备,具有思维难度和深度。语言文字运用Ⅰ属于情境性文段,选取了网络时代生活相关的片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鲜活性;语言文字运用Ⅱ属于文学类文段,选取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着重考查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性。 这些选材设计和内容选择,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不仅仅在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更给学生以思想、审美的熏陶,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段情境,从而发现和理解语文,感受与参与生活。 从题型上来看,现代文阅读Ⅰ中,第5题的分支由去年的4分上升到6分;现代文阅读Ⅱ中的第8题由去年6分下降为4分。文言文断句由之前的选择题变为四省联考题中的三处断句;语言文字运用两组题题型进行了大换血,不同于2022年考查的成语填空、句式变化、修辞鉴赏、人称作用、语句补写,2023年所有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均采用了文字题的形式,分别考查了语句补写、表述修改、叠词效果、逗号效果、特殊词的表意特点等,除语句补写外其他均属于新题型,而语句补写也从去年的6分下降为4分。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Ⅱ的三道题目十分具有创新意识。 从题型和分值变化来看,有如下特点:1.现代文阅读更倾向于对文本内容的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高中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便应运而生。作为高中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2023年的新课标一卷受到了广泛关注。接下来,我们将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新课标内容 1. 改革理念 2023年新课标一卷的出台,标志着高考语文考试的改革理念。在新课标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以及对阅读和理解 能力的考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2. 题型设置 2023年新课标一卷相较于以往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多样性,取消了传统的填空题和改错题,增加阅读理解与写作题目。这样的题型设置更能 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使考试更加贴近实际运用的需求。

3. 考查内容 2023年新课标一卷的考查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增加了对于当代文化、社会现象的考察,倡导学生关注时事,强调语文知识 与现实生活的通信,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三、学生备考建议 1. 重视阅读 在备考新课标一卷时,学生应该重视阅读,培养对文学和时事的关注,积极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及当代社会议题,增强自己的知识储 备和语文素养。 2. 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标一卷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 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多练习写作,多做题、多写作文,积累写作 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注重语法和词汇 在备考时,学生还应该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积累,这对于考试中的阅读

理解和写作题目都至关重要,只有掌握好语法和词汇基础,才能更好 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师指导建议 1. 多样化教学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以便更好地准备新课 标一卷的考试。 2. 关注学生个性化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个性 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使 语文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深入。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独家解析+范文+素材+备考指导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独家解析+范文+素材+备考指导 2023新课标Ⅰ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整体而言,本题语言简洁,材料指向明确,审题立意上难度不大。材料围绕“好的故事”,以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两个“好的故事,可以”开头的句子较为详细地指出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而“故事是有力量的”既是对前面所述的总结,也是材料的主旨。 审题时,考生需要重点把握好这样两点: 一是认识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故事”? 关于这一点,材料里有明确引导,“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有力量的”,涵盖多个内在维度,关乎个人命运和民族形象。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还要

注意材料中的“……”。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二是怎么做的问题:面对“好的故事”,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比如,如何发挥好的故事的力量?在何种情景下发挥?……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围绕自身或者自身一代人,不能过于天马行空。 【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 2.用青春创造好的故事 3.中国好故事,待吾辈青年续写 精彩标题 书写崭新的故事 用好故事感染心灵 好故事里的你和我 有“人”的故事最动人 有情有义,用心用力 卷卷故事启人智 沐浴故事的金辉 续写“春天的故事” 做有故事的人 好故事的“三维度”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读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读 一、引言 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对于试题的解读和评估至关重要。本篇文章将对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考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备考提供参考。 二、总体评价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整体上延续了往年命题的思路和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关注了考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的情况,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三、具体题目解读 1. 基础知识部分 第一题考查了字音、字形和词语辨析,难度不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和语句的连贯性,考生需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第三题则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 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章选取了一篇记叙文,主要考查了考生对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古诗文阅读选取了一篇唐诗,考查了考生对于诗歌意境、意象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考生需要在理解文章或诗歌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3. 写作部分 写作部分是一个材料作文,给定了一则关于“时间管理”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个题目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于时间管理的理解和认识。考生需要在审题清晰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展开论述,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四、备考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标点符号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关注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的用法。 2. 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或诗歌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关键信息。 3. 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考生需要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审题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4. 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语文试题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关注。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动态和热点问题,提高自

2023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精校版)附参考答案及作文范文

2023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精校版)附参考答 案及作文范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欢迎关注“应鸣阅读与写作”,近十三万粉丝)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

2023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

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基础 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 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 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 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 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 二、古诗文阅读 (一)名篇名句默写 无题【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阅读文言文《明史·王守仁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 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殆矣。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大进.进:长进 B.且善.射善:擅长 C.七月壬辰朔.朔:北方 D.不俟.命竟归俟:等待 13.下列对文中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2023新1卷语文试卷解读

2023新1卷语文试卷解读 试卷整体呈现出四大趋势:思辨性增强、方法论融入,教考结合和读写结合。 现代文阅读Ⅰ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提出了“竞争性真相”的问题,对考生固有的“真理观”提出了挑战,深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呈现出从价值观塑造到方法论渗透的趋势。第四题问到“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涉及到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筛选文字重要信息;第五题问道“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也展现出“读写结合”的大趋势。 现代文阅读Ⅱ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文言文阅读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言文试题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 第二,材料思辨性增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对于赵襄子赏赐高赫的事件,孔子肯定,韩非否定,孔鲋否定之否定,既体现思维深度,批判性阅读的理念,又渗入了黑格尔关于认知方法论的理念。 第10题文言文断句无法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试题将出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考查,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得出,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相比较。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

2023年新课标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2023年新课标一卷语文文言文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择了两则阅读材料,分别节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以下为文言文解析内容: 材料一:襄子(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赵襄子的家臣)为赏首(受赏者中功推第一的人)。张孟谈(人名,赵襄子的家臣)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为什么)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国家危,社稷(指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殆(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轻慢;侮慢)之意者,唯(只有)赫子不失君臣之礼(礼节),是以(因此)先(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之。"仲尼闻之。曰:"善(善于;擅长)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超越自己的职责侵犯他人职守),群臣不敢失礼。上(君主在上)设(设置)其法,而下(臣子在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像这样),则(那么)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亲近密切)之泽(恩泽),操(掌握;控制)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

罚(失去惩罚原则)也。为人臣者,乘(计量;计算,此指谋事)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表转折,却)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曰:“韩子立法,其所以(的原因)异夫子(特指孔子)之论者纷如(众多,纷繁复杂)也。予(我)每(常常)探(探究)其意而校(查对;核计)其事,持久历远(经历久长),遏(阻止)奸劝(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合适,恰当)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谈到最高的事物)必以极天(至天;达于天)为称(称述;称说),言下者(谈到最低的事物)必以深渊为名,好事(爱兴事端;喜欢多事)而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引用)圣以自贤(把自己当作贤人肯定自我),欲以取信(赢得信任)于群愚而度(使效法)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对的)。请(请允许我)说一隅(指一个狭小的地区。也可以指事物的一个方面或片面),而君子审(仔细观察,考察;弄清楚)其信(真实准确)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并(吞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通“嘉”,嘉赏)具臣(备位充数之臣)。夫奸臣贼国,忠臣利国,襄子不能明察,以赏奸臣,自以为能明察而不诛(杀),是为赏奸臣也。故赏奸臣者,不赏忠臣也。此为至理(最正确的道理)也。”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 一、概述 202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题一直备受关注,各地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注这一科目的命题情况。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录取情况,因此备考工作十分重要。接下来,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参加高考的学生更好地备考。 二、试题整体分析 在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试题中,共分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十分丰富,命题灵活多样,考查的知识点也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各个方面,准确地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1. 阅读理解部分 本次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分为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古代诗词和现代散文。通过阅读理解部分的考查,可以看出出题者希望考生具有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生活的了解与感悟能力,考查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完形填空部分 完形填空部分以一篇中篇程度的文章为材料,从文章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出发,考查了考生的文字理解和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整个文章从逻辑性和语言表达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要求。 3. 作文部分 作文部分共有两个命题,一个是命题作文,一个是自拟作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规定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用文学化的语言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针对性备考建议 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前备考,练习技巧 备考语文试题需要提前准备,练习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评析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评析 一、背景介绍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考试是全国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战役。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考试将有所调整和改革,对于考生来说意味着考试内容和形式都将有所不同。对于这个新课标1卷语文考试的评析变得尤为重要。 二、试卷整体评价 新课标1卷语文试卷整体难度适中,题型分布合理,考察内容鲜明,题目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整体来看,试卷难度与平时模拟考试相当,符合考生的预期。然而,也有一部分考生反映试卷难度较大,对于材料的理解与应用略有困难。试卷整体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对于考生来说需要在平时的备考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题型评析 1. 阅读理解 新课标1卷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选材广泛,题材多样,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实用文等,尤其是与当今社会热点相关的文章出现频率较高。问题设计主题鲜明,紧贴原文,要求考生深度阅读,并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分析。整体而言,该部分考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考生们都

能够做到“有口皆碑”。 2. 作文 新课标1卷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选题新颖,开放性强,旨在考查考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题目涉及文学、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可以激发考生思考,并进行自由发挥,因此备考时 需要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增加写作经验。 3. 客观题 新课标1卷语文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包括对文学常识、语言文字知识 等方面的考查,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学知识和语言基础。这部分题 目考查面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考生在备考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和题型的训练。 四、答题技巧 1. 阅读理解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的中 心思想,辅之以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 行标记,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意义。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 细研读问题,理清思路,不慌不忙,避免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2. 作文 在作文部分,考生应该通过平时的积累,增加句型、词汇等写作素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美国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B.溶解窥视遏制 C.溶解凝视遏止D.融解窥视遏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 ....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 ....,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 ....,他都能谈得来。 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

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 4.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 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 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 5.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 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 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 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___________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曾祖檐,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父居仁,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至长孺,其学益大振。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

语文-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解析 【试题评析】 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呈现教考结合风向,是对教材内容的呼应和再创造。 与教材关联:部编教材必修下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体信息》单元学习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信息都会时刻“陪伴”着我们。然而海量的信息也把人们拖进了难以适应的尴尬境地,人们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信息有些难辨真伪。试题文本中以生动的事例来提出的“竞争性真相”观点,让考生对媒体信息发布的选择性、片面性、目的性有了较为生动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识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试题整体难度不高。选择题梯度极低;主观题为常规套路题,一个是信息概括,一个是论证方法,考生平时只要经过正规训练,答题不成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1.A.表述正确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

2023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解析(教师评讲专用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新高考全国I卷(适用范围: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河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②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③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④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答案: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